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吴越支脉

合集下载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作者:姬妲瑾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4期【摘要】中国辽阔的疆土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孕育出了56个民族独有的生活状态和多元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

而不同地域音乐中的各类音乐体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并逐步衍生出了属于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从而造就了我国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

【关键词】地域;支脉;音乐文化;人文环境【中图分类号】J60;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04-0051-01【本文著录格式】姬妲瑾.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0,02(04):51,57.中国传统音乐就是在一个历史时期产生、经过一代代传承下来,具有本民族特有艺术形式和音乐形态的音乐,主要包含了民间、宫廷、宗教、文人等几个音乐类别。

这类音乐的整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传承方法是在一个地域之内,在特定的人群当中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进行传承。

正是因为这样的传承特征,使得在不同地形、气候下,经数千年中人口迁徙、社会变革、战争纷扰而形成的不同区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音乐风格、品种和体系。

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一书中,作者遵循历史发展,依照各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及其特色,将我国的音乐体系分为了十二个支脉:秦晋高原、北方草原、荆楚武陵、齐鲁燕赵、吴越支、巴蜀、青藏高原、滇桂黔、闽台、粤海、客家、台湾山地[1]。

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大多是发生在特定的区域内,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

以农业生产举例,正是由于不同地理环境下培育的土壤、地貌环境不同,才使得各地区孕育了不同的农作物。

传统音乐的发展也是如此,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文环境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笔者将参照十二支脉的划分,从各地域下的地貌特征、气候特征、生产生活方式、人文因素等方面来阐述地域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前言:1.中国民间音乐:指在民间形成的,由“无名氏”创作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音乐体裁,即民歌,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种类型的音乐。

2.民间音乐又分: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

3.说唱音乐包括:单弦、大鼓、评弹、道情、琴书、牌子曲等上百种不同的曲种。

4.戏曲音乐的四大声腔系统: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两大声腔类型:四大声腔系统和民间歌舞类型、民间说唱类型。

5.戏曲唱腔的三种结构体式:曲牌连缀体、板式变化体、曲牌连缀体与板式变化体相结合的综合体。

6.文人音乐:指的是历代由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

主要包括:古琴音乐(汉人唯一的乐器,古琴原称“琴”又称“七弦琴”)、词调音乐(配合着古典诗词而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7.宫廷音乐:指历代统治者在宫廷内部或朝廷仪式中使用的、为宫廷统治者服务的音乐。

8.宗教与祭祀音乐:指的是由宗教神职人员或其他信徒在宗教场所演奏,或是普通百姓在世俗场合为宗教信仰与祭祀目的而演奏的音乐。

9.中国传统音乐所使用的三大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10.中国现有的三种音乐形式:纯西方的音乐形式在中国的再现、西方专业音乐文化二十世纪进入中国,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依然在民间自生自灭的中国传统音乐。

★秦陇音乐:11.花儿的音乐特点:又名“山歌”“少年”,自由高亢,乡土气息很浓,以上下句体曲调结构为基础,但旋律衬腔比较丰富,旋律线起伏跌宕,富有层次感。

花儿的曲调以“令”称呼,分“大令”“小令”,“大令”旋律悠长,结构清晰,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演唱。

“小令”节奏规整,乐段结构内变化较多,旋律受小调影响较多,大多用真声演唱。

12.信天游的音乐特点:自由奔放高亢嘹亮,旋律舒展直敞,大多是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上句比较开放宽阔,下句比较收拢,趋于稳定。

中国民族音乐(第一章 秦晋支脉)

中国民族音乐(第一章  秦晋支脉)

歌词采用“兴”的手法
《兰花花》
全曲结构简单,由两个乐句组成
旋律进行均由高音开始,逐渐下行 歌词用“比”的手法
《赶牲灵》
表现劳动生活和爱情生活的民歌 结构简单,上下句结构 旋律进行中,出现跳进
彰显诙谐、幽默的感情
信天游的特点
歌词:比兴体的上下句;以七字句居多 旋律:以双四度框架为特征;调式多徵调式,其 次为商调式、羽调式 节奏:自由悠长,常在乐节、乐句末尾有自由延 长音 结构:多上下句结构,上句分为两个乐节,下句 一气呵成
“花音”、“苦音”的运用
秦腔的音乐唱腔,分为“花音”和“苦音” 两种声腔 花音:也称欢音,欢乐、明快、刚健、有 力,善于表现欢快喜悦、爽朗热烈的情感
苦音:也称哭音,深沉哀婉、慷慨激越,
易于表现悲愤、凄楚、怀念的感情
蒲州梆子:流行于山西南部地区,音调高亢,以耍 帽翅、甩发见长 中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在发 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的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 北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河北部分地区, 富有塞外山野风味 上党梆子:流行于古上党地区,音调高亢活泼,表演 风格粗犷刚健,并吸收部分戏曲曲调
采用曲牌体的剧种,大多都是比较古老的 剧种
曲牌体在曲牌的运用上有严格的规定,如
要用同宫系统的曲牌,而且套曲中的曲牌 排列要形成“散→慢→中→快→散”的布
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区别
基本结构单位的不同:长短句和对偶句
昆曲《桃花扇沉江》中曲牌[锦缠道] 望烽烟 杀气重 扬州沸喧 生灵尽席卷 京剧《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散白:用于下层人物,接近日常生活语言
念上场诗
叫头
器乐伴奏
文场一般用管弦乐器,武场一般用打击乐器 锣鼓在戏曲中有重要的作用 开唱锣鼓 说白锣鼓 动作锣鼓

春秋晚期前后吴越音乐文化来源考索

春秋晚期前后吴越音乐文化来源考索

□马国伟春秋晚期前后吴越音乐文化来源考索摘 要: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是吴越二国兴盛争霸时期,这个时期吴越音乐文化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目前出土资料来看,者减钟是春秋中晚期寿梦称王时,吴国向中原音乐文化学习的成果,这个时期邾鲁文化对吴越音乐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

江苏丹徒北山顶墓和邳州九女墩墓葬与出土乐器,均反映出徐舒文化对吴越音乐文化的影响。

楚国与吴越纠葛不断,吴越音乐文化受楚文化浸淫颇深,尤其战国初期,越国音乐文化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

从春秋中晚期开始,邾鲁文化、徐舒文化、楚文化等分别在不同阶段中成为吴越音乐文化学习和实践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春秋晚期;吴越;音乐文化;邾鲁;徐舒;楚;编钟吴越文化的形成与吴越国家成长和民族兴盛的过程相伴随,这在历史文献中可见一斑。

吴越音乐文化的考察受到文献资料匮乏的现实阈限难于知晓,也与近百年音乐史研究难于突破传统方法之屏障有关。

近几十年,吴越墓葬出土材料不断增多,与吴越文化相关的音乐考古资料也逐日丰富,为吴越音乐研究带来了契机。

从目前出土材料观察,春秋中晚期是吴越音乐文化迅速发展和交流密切的阶段。

乾隆二十六年(1961),江西临江县出土者减钟一套,是吴国与邾鲁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者减钟器型敦厚浑实,器身纹饰精细,舞部、篆部为蟠龙纹,甬部饰三角纹、蟠龙纹,旋部蝉纹突出,斡部饰云纹,这种形制和纹饰风格的甬钟在吴越地区较少出现,与上海博物馆藏邾公牼钟在器体、甬部、斡部、枚部形制以及部分纹饰都非常相似。

邾公牼钟为邾宣公曹牼铸造,在位年代在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6年,是邾鲁文化的产物。

者减钟即是吴国学习邾鲁文化的实践成果之一,也是中原音乐文化通过齐鲁向吴越输入的途径之一。

者减钟时代与邾公牼钟时代相隔不远,其时正是吴王寿梦执政时期,也是文献明确记载吴国称王的时期。

去齐卒,子寿梦立。

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①寿梦元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

鲁成公会于钟离,审问周公礼乐,成公悉为陈前王之礼乐,因为咏歌三代之风。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学习札记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学习札记

系所包含 的各个支 脉的概况 、代表性乐种 以及各支脉的音调 地 的研究和学 习精神 ,从基础 的层面做起 ,全方位地去发现
特点都进行 了详尽 的描 写。第 四章 ,中国传统音乐 的艺术特 和了解事 物 的现 象和 本质 ,合 理地运 用正 确的研究 方法 进
色 ,从 美 学 基 础 和音 乐 形 态 特 征 两 个 方 面 展 开 描 写 ,表 达 一 行合理 的评价 。同时要借鉴 、学 习他 国的文化 ,取其精华 ,
种 “中和 之 美 ”与 对 “和谐 ”境 界 的追 求 。
去其糟粕 ,把平生所学运用到研究领域 中去 ,为后 来人 创造
文 中无 论 是 对 中 国传 统 音 乐 的源 流 的介 绍 ,还 是 对 其 构 更 具 价 值 意 义 的研 究 性 成 果 ,让 中国 传 统 音 乐 屹立 于 民 族 之
研究传统音乐必须翻阅一些古籍资料其中会有很多艰涩难懂的内容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学习时除了按脚注去查阅古籍资料外更重要的是找到原文如果不能查阅到原文资料理解不了原文意思我们就必须翻阅大量的文献来校正核对找出各种不同的观点综合各种观点进行取舍最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音乐研究
于静敏 ;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学习札记
省级一等奖等 ,并多次赴 日本 、荷兰等国家进行考察讲学 。 使读者 在学 习过程 中无法领悟其实质 。如书 中讲到古琴 曲的
杜 亚 雄 先 生 现 为 中 国 音 乐 学 院 教 授 。1986-1997年 获 得 调式转换 问题 时 ,讲解较简单而 内容却过于复杂 ,使读者理
多项 国家级和 国际级的奖项和荣誉称 号 ,有 《中匈 民歌之 比 解 起 来 有 点 吃力 。
师 。他 的著作有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世界 民族音乐概论 》

中国民族音乐(第一章 秦晋支脉)PPT课件

中国民族音乐(第一章  秦晋支脉)PPT课件
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期 元末明初,在南戏基础上形成的传奇逐渐取代了
杂剧的位置
19
明代中期,产生了南曲的四大声腔:弋阳腔、余 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人改革的 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代是戏曲音乐发展的高峰期 19世纪初以来,一些原来的地方小戏逐渐成为一
些大剧种
20
戏曲音乐的构成及主要特征
唱腔 念白 器乐文武场伴奏 各种过场音乐
21
唱腔
唱腔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1、曲牌体:曲牌体是以曲牌作为基本结构单位, 将若干不同曲牌连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 的音乐 2、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 位,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的板 式,再根据不同板式的转换构成音乐
24
音乐结构思路的不同:对比和统一 音乐整体结构表现的不同:联缀结构和截
断结构 过门乐的区别:有过门和无过门 音乐特色的不同:严整性和灵活性
25
表达侧重点的不同:字和腔的关系 起源的不同:格律诗词和齐言体诗歌 流布地区的不同:东南和西北 主奏乐器的不同:管乐与弦乐、打击乐与
弹拨乐 26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有着悠久浑厚的历史 陶埙、石磬、周钟的出土,成为我国古代乐器发
展史、乐律学、音阶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敦煌石窟保存了古代乐器、乐队规制、演奏演唱
形式的可靠图像 《诗经》中“秦风”、“豳风”和“二南”记录
10
《赶牲灵》
表现劳动生活和爱情生活的民歌 结构简单,上下句结构 旋律进行中,出现跳进 彰显诙谐、幽默的感情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吴越支脉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吴越支脉

3、演唱技巧:行腔优美,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
度的快慢、咬字发音
4、伴奏:配备齐全,笛是最主要的伴奏乐器
《牡丹亭》
1、作者汤显祖,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2、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贬斥封建道德规范 3、《游园》: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 4、《惊梦》:山坡羊、山桃红、鲍老催、绵搭絮
《子夜吴歌》
1、子夜吴歌是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2、《子夜吴歌》共有春夏秋冬四首。《秋歌》是以 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
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众像
3、旋律音调以“先现音”为特点,节奏平稳悠长,
表现了深切的思念情绪
江南丝竹
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
、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总
称 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 琵琶、笛、箫等丝竹类乐 器组成而得名
2、节奏灵动流利,以十六分音符和切分音符为贯穿
全曲的节奏型,由窄声韵音调构成的旋律婉转优
美回绕纡徐,委婉华丽。徵调式中强调徵音、宫
音的下方小三度进行,使之嵌上了一层羽类色彩 ,更显柔美
姑苏风光
1、由《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 鲜花调》、《湘江浪》几个曲调联缀而成,用来 表现对家乡的热爱 2、典型的江南小调,旋律虽然有跳进,但在跳进后 仍是以大二度、小三度窄声韵的曲线进行为主 3、本曲在曲调联缀方面,既有统一也有对比 4、本曲的引子、过门旋律音调均有《八板》改编而 成 5、本曲的特殊唱法:打花舌
《孟姜女》
1、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
2、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约形成于宋、元之后
3、速度缓慢,曲调流畅柔丽,感情深切,表现细腻
旋律多加花装饰,在窄声韵旋律音调的基础上偶尔
加进七度、五度进行,具有浓郁的江南小调歌曲的

中国民族音乐岭南支脉pptx

中国民族音乐岭南支脉pptx
谢谢您的观看
02
岭南民族音乐的主要类型
客家山歌
1
客家山歌是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之 一,源于客家人的生活和劳动,具有浓郁的地 方特色。
2
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对唱、 合唱等,其中对唱最为常见。
3
客家山歌的曲调简洁明快,歌词多以表达爱情 、劳动、生活等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
粤曲
粤曲是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 的曲艺之一,源于广东地区 的民间曲艺,具有悠久的历
结语:岭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与影 响
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
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和体裁,为其他地 区的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岭南民族音乐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岭南民族音乐在音乐创作和表演方面不断创新 ,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 力和动力。
• 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 候条件,包括山脉、丘陵、平原和海岸线等。这种 地理环境影响了岭南地区的人文景观和人们的生活 方式。同时,岭南地区也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 粤剧、粤曲等,这些都与岭南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 化背景密切相关。
岭南民族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 岭南民族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岭南地区的社 会生产和文化交流都比较发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民 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近代,随着 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岭南民族音乐也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和传承。
对世界音乐的影响
岭南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为世界音乐 增添了多样性和色彩,丰富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宝库

岭南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对中 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5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宋、元时期

5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宋、元时期

第五章;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第一节;概述: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而起,建都汴京,史称北宋,此后又陆续收复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几个割据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

在北宋王朝统治的160多年间,虽然边境战事不息,但国内相对承平,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得到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城市随之而兴盛。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阶层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适应着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求,城镇中普遍设立了瓦子勾栏等娱乐性场所,市民音乐迅速发展。

在民间发展起来的曲子词至宋代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广泛普及于各阶层人们的文化生活,涌现出大批著名曲子词作家和唱词艺人,创作出极为丰富的曲子词作品,并出现了按照一定的曲式结构原则联缀而成的套曲形式一唱赚。

说唱艺术也开始走向成熟,创造出大型的说唱音乐的新形式——诸宫调。

诸宫调的确立不仅反映出说唱音乐的高度成熟,也为戏曲艺术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由于吸取了唱赚、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滋养,杂剧艺术越来越接近于真正的戏曲,对宋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的覆亡。

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在临安建都,形成与北方金帝国的对峙局面,史称南宋。

金兵的掳掠,使中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但由于南北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兵南侵,为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宋王室的南迁,也造成了科学文化的大规模南移,促进了南方科学技术的进步。

城市更加兴盛,工商业更加繁荣。

音乐文化循着市民音乐的新方向得到更大的发展。

城镇中的瓦舍勾栏较北宋更为普及,已出现了民间艺人的专业组织——社会和书会。

民间器乐的新形式大量涌现。

北宋末年在南方兴起的南戏,在杂剧的影响下迅速成长。

宋末,蒙古族兴起于北方。

它于1234年灭金统一北方之后,又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中国民族音乐岭南支脉

中国民族音乐岭南支脉

中国民族音乐岭南支脉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岭南支脉音乐概述•岭南支脉音乐的艺术形式•岭南支脉音乐文化价值•岭南支脉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岭南支脉音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自己学习和传承岭南音乐的体会和感悟(300字左右)01岭南支脉音乐概述岭南音乐指的是中国南方珠江流域地区所特有的音乐形式,包括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福建音乐、*音乐等。

定义岭南音乐按地域和族群可分为广府音乐、潮汕音乐、客家音乐、雷州音乐、海南音乐等。

分类岭南音乐的定义与分类起源岭南音乐起源于先秦时期,受到中原文化、吴越文化、闽南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

发展岭南音乐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并在20世纪初至中期达到鼎盛,涌现出一批著名音乐家和作品。

岭南音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音调特点岭南音乐的音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同时运用多种音阶和节拍形式,形成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表演形式岭南音乐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奏、合奏、对奏等,以及歌唱、舞蹈等形式。

文化价值岭南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一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岭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乐器特点岭南音乐常用的乐器包括二弦、月琴、三弦、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以及竹板、小鼓、大鼓等打击乐器。

岭南音乐的特色02岭南支脉音乐的艺术形式风格特点岭南民间歌曲具有独特的风格,如客家山歌、咸水歌、晨歌等,以清新自然、质朴洒脱见长,尤以表现情感和即兴演唱为特色。

传承发展岭南民间歌曲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不仅在民间流传,还通过音乐比赛、民歌节等形式得到推广和保护。

民间歌曲岭南民间舞蹈包括舞龙、舞狮、舞麒麟等,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历史文化内涵,如舞龙舞狮象征着祥瑞和好运。

舞蹈类型岭南民间舞蹈具有欢快热烈、节奏鲜明的特点,表演者通过灵活的身体动作和生动的表情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舞蹈特点民间舞蹈说唱音乐岭南说唱音乐以粤语讲古、客家山歌和咸水歌为代表,具有韵律优美、节奏明快的特点,是岭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音乐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

南宋音乐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

南宋音乐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展开全文2019年11月07日 11:08 来源:《音乐文化研究》作者:郑祖襄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今杭城有女流熊保保及后辈女童皆效此,说唱亦精,于上鼓板无二也。

……今杭城老成能唱赚者,如窦四官人、离七官人、周竹窗、东西两陈九郎、包都事、香沈二郎、雕花杨一郎、招六郎、沈妈妈等。

……今者如路岐人王双莲、吕大夫唱得音律端正耳。

今街市与宅院,往往效京师叫声,以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采合宫商成其词也。

(15)三、南宋“官本杂剧”内容提要:南宋音乐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是继承了北宋迁移过来的音乐种类与形式;另一方面是南宋地域本土音乐文化兴盛发展。

宫廷礼乐、瓦肆勾栏民间音乐、杂剧、南戏以及琴学艺术等,均体现了这种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交流、融合的特点。

这构成了南宋时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也形成了它继往开来的音乐史特点。

关键词:南宋/音乐文化/历史继承性/地域性作者简介:郑祖襄(1952- ),男,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杭州 310024北宋赵宋王朝兵败迁移南方,有着深刻的王朝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而选择浙江“临安”(今杭州)定都,却又包含着历史与文化上的原因。

长江以南,在地域和文化上与北方中原迥异,既能使赵宋王朝立足,也可以让女真族望而却步。

这种地域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差异与对立。

且立足江南还有一个历史先例,这就是“东晋南渡”。

而“东晋南渡”,又曾经创造了极为灿烂的经济文化和人文艺术。

历史上自三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原文化迁徙江南主要就是这两次。

两次所形成的“南朝文化”和“南宋文化”,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与深远的影响。

吴越地区的地域文化,虽远不能和华夏文化相比、但它也不是一片荒漠,它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延续。

它可以上溯到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划分的新石器时代“六大区域”之一的“环太湖的东南沿海”①。

音乐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相比,其重要性是微乎其微而不足以论、但它于人的精神思想方面,却有独立而不可替代之处。

吴越地域音乐文化审美初探

吴越地域音乐文化审美初探

吴越地域音乐文化审美初探吴越地域音乐文化审美初探作者:赵微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6期摘要:吴越文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区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在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吴越人文荟萃,显示了高度的智慧与创造力。

文化形态长期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文化美学形象鲜明独特、卓有魅力,浸润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

从而成为中华大文化中不可或缺且贡献卓越的分地域文化。

关键词:吴越文化;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吴越文化的地域,一般指宁、沪、杭、太湖流域一带,影响到浙北、皖南、江西北部等地区,其中心地带则在长江下游三角洲。

就大的吴越文化的研究而言,无论是从研究队伍的构成,还是研究内容的分层面、分种类而言,都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并在研究的多学科性上取得了共识和体认。

就吴越音乐文化的研究,江明惇、伍国栋、冯光钰、乔建中、刘承华、傅利民等理论家分别在吴地民歌、苏州评弹、江南丝竹、吴地二胡学派等专题著有大量的相关文献,此不赘述。

但这些文论大多是集中于某个具体的乐种、并专注于形态学的研究,较少涉及审美的层面。

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不能只停留满足于音乐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虽然这也是该项研究中比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基础与环节。

而应该试图在此基础之上,思索如何立足音乐形态的分析描述,而进一步讲研究深入,积极解释形成某种音乐外部形态特征的内在原因,探索音乐形态背后的民族心理、群体心理,及其他的文化背景因素。

音乐形态与文化背景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

只有积极思考并探求两者之间的内在深层关系,才能做到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超越对文化过程的表面解释,而入木三分,提升研究的深度。

综上,对吴越音乐文化审美心理的研究是一个吴越音乐文化乃至整个吴越文化研究中亟待拓展与深入的重要领域。

吴越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既不同于黄河流域的中原音乐文化,也不同于长江中上游的荆楚文化和巴蜀音乐文化。

作为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的单元,其鲜明特色的形成原因受到吴地的自然环境(吴地山水、地貌、气候等),吴越人群的性格特征、传统思维方式、社会人际关系特点、语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吴越人长期审美的结晶。

中国民族音乐第九章巴蜀支脉

中国民族音乐第九章巴蜀支脉
用[鲜花调]曲牌。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 演唱时突出了高音do、中音mi之间的小六度音
程和类似顿音的唱法 全曲情绪活泼、开朗
以唢呐、锣、鼓、钹为主奏乐器,在此基础上 增加一些吹管、打击乐器,偶尔加上弦乐器
演奏形式有坐堂和行路两种 有单曲反复和多曲联套 主要靠家庭成员或乐班师傅口传心授来传承
巴蜀文化区,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 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地区
今巴蜀支脉民间音乐,既有后世从中原秦 晋传来,或由长江中下游荆楚、吴越流入, 亦有原本巴蜀音乐之遗存,更多的是二者 交流融合的产物
巴蜀支脉主要音乐体裁形式 1、民歌: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 2、曲艺: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花鼓、弹唱、
3、伴奏:川剧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几种,常用 的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统称 “五方”。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 分,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 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 “唱琵琶”,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 川清音”
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 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乐段等
蜀羽体系 1、以羽音为中心,由角、羽、宫三音为骨干 构成的音调体系 2、特性旋律音程:小三度、大三度、小六度、 纯四度、纯五度、小七度 3、基本调式是五声羽调式
蜀徵体系 1、以徵音为中心,由徵角宫、宫羽徵两个三 音列组成 2、特性旋律音程: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
在巴蜀支脉的汉族民间音乐中,也有蜀徵体系 和蜀羽体系相交替、结合运用的
善书等 3、戏曲:川剧、灯戏、傩戏、曲剧等 4、器乐:吹打乐、锣鼓乐、丝竹乐以及各种乐
器的独奏曲等
巴蜀支脉的汉族民歌按体裁可以分为山歌、号 子、小调、民俗歌、儿歌五类 1、山歌:按唱法可以分为高腔、平腔、矮腔; 按相异衬词可以分为罗儿调、喳唧调、打溜溜; 按不同结构可以分为五句子、联八句、穿号子; 按配合不同农事劳动有插秧歌、薅秧歌、薅草 锣鼓等

试从_慢赶牛_五更调_看安徽民歌的地域性分布

试从_慢赶牛_五更调_看安徽民歌的地域性分布

!"
中 国 音 乐
!二"
我们今天所见之安徽音乐,特别是皖省民间歌曲的 分布状况, 概系明清俗乐繁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具有其
区和唱法, 演唱者根据自身嗓音条件而唱, 或高或低, 真 “慢赶 声或假声均可, 节奏亦较自由, 各地均有大同小异的 “慢赶牛 ” 牛” 调。 如流行于六安金寨的 , 曲调并不复杂, 以
!一"
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 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 同的地形、 地貌、 位置、 天象、 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 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 直接的作用, 并分别形成了分布于亚、 非、 欧、 美的代表人 世界各地的音乐文 类早期文明的文化源地 。诚如其说, 化亦因各地不同的地理特征而呈互异的空间分布状况。 地处华东的安徽省,其复杂的地形分布孕育出异彩的民 间音乐文化。 安徽省地处华东的西北部, 跨长江、 淮河及钱塘江流 域。 全省地势呈西南高、 东北低, 自南而北为山地、 丘陵、 平 原。 南部多为山区, 海拔较低, 山间多斜盘地, 当地居民多 生活于此, 以农耕为主, 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黄山宛如一 颗明珠镌嵌在其中。皖北为淮河及其支流冲击而成的平 原, 多洼地, 土地肥沃, 是我国重要的种植区。 中部为皖西 大别山和江淮丘陵地带, 西高东低, 西部山区多峡谷, 地 势落差较大, 当地居民多经营茶叶、 果木等经济作物以及 畜牧业; 东部丘陵地带以种植和养殖为主。 如此错综复杂 的地形决定了皖省的音乐文化当异常丰富。从春秋古都 “金石之乐 ” “徽班崛起 ” 寿州的 到明末清初的 直至响遍大 “凤阳花鼓 ” 江南北、 长城内外的 , 无不显示出浓郁的地方 特色。
民族音乐研究
有徵音和商音, 并突出宫 !" # $% # &’ 音阶为主的羽调式, 音, 结果羽调的清秀悠长之风被削弱了, 增之以明快达观 之意, 这正符合山区人们的心理特征。全曲分为 皖西南区: 皖西南一隅, 是古代皖国 ( 西周时册封皖伯作皖国的 领主, 今潜山县境内。 * 的发源地。处皖南山脉与皖西山 脉的夹谷中, 延鄱阳湖平原, 风俗民情、 语言、 文化更与赣、 湘诸地相近, 受楚文化影响明显。音乐艺术亦尤如此, 如 “慢赶牛 ” 流行于安庆地区的 是由 .%! # !" # $% # ,- 四音组 成的特别羽调式, 无角音, 徵音得以强调, 商音和宫音间或 出现,当然 !" # $% 羽调特性音阶起着恰当地稳定调性的

浅谈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腔”

浅谈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腔”

浅谈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腔”作者:沈德鹏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沈德鹏[1][内容提要]文中分析了一些中国声乐作品中与“腔”有关的词语,实是借“腔”之名剖析中国声乐作品音乐的层次结构,介绍演绎好中国音乐作品的关键所在——“润腔”,并阐明中国声乐作品音乐中“润腔”与层次结构的关系。

文中将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腔”发掘出三个不同层面的含义,由宏观到微观依次为所有演唱的音乐“唱腔”、受程式制约的乐句“句腔”和最小的音乐构成单位“音腔”,并分别对其做了分析和举例说明,从而对中国声乐作品音乐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形成一个较深入的认识。

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谈了“润腔”的类型、方法和作用,以其让大家在对中国声乐作品的音乐结构有了一定认识以后,能够在演唱时有方法将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

[关键词]中国声乐作品/腔/唱腔/腔句/音腔/润腔中图分类号:J61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2-0173-3在谈到中国的声乐作品时,经常会用到“腔”这个字,与之相应的词有“音腔”、“润腔”、“行腔”、“唱腔”、“腔格”、“昆腔”、“皮簧腔”等等,名目繁多、眼花缭乱。

对于大部分人,尤其是民族声乐的爱好者或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模糊地体会到这些词语的大致涵义,但细究起来可能就不是那么十分明了。

也难怪,就是在许多专业性很强的论文或专著之中,对上述有关“腔”的词混用或错用的现象亦不少见。

若仅仅是爱好,则可以止步于知其大概,若想在中国作品的演唱方面进一步精进、登堂入室,就有必要对其明鉴了。

理解了这些“腔”,即把握了中国声乐作品音乐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作品中的“神韵”就可以用理性来分析,然后寻找对应技法去体现了。

沈洽先生在《音腔论》[2]一文中有对“腔”的描述:“所谓腔,指的是音的过程中有意运用的,与特定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种变化。

”沈先生的描述,是对“腔”一般的、整体性的描述,最简单说来,腔即“变化”。

中国民族音乐(第九章 巴蜀支脉)

中国民族音乐(第九章  巴蜀支脉)
鸟儿叫迟了,来反映人民群众高涨的劳动热情

用[鲜花调]曲牌。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 演唱时突出了高音do、中音mi之间的小六度音 程和类似顿音的唱法

全曲情绪活泼、开朗
吹打乐

以唢呐、锣、鼓、钹为主奏乐器,在此基础上 增加一些吹管、打击乐器,偶尔加上弦乐器

演奏形式有坐堂和行路两种
有单曲反复和多曲联套 主要靠家庭成员或乐班师傅口传心授来传承
2、号子:也称喊号子、哨子,按劳动种类有船 工号子、盐工号子、板车号子等
3、小调:有城市小调和农事小调
4、风俗歌:包括婚嫁歌、丧歌、灯调等 5、儿歌:幼儿歌、少年儿歌、诓娃娃调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并直接配合着劳动的歌曲,在北方常称“吆号
子”,南方常称“喊号子”

号子在劳动生产中主要起着组织劳动、调剂劳 动情绪、振奋精神和鼓舞斗志的作用
蜀羽体系的特点

歌词为七言八句体 音乐属“起、平、落”结构 全曲结构严谨,对比鲜明,前后呼应,完整统 一
《太阳出来喜洋洋》

流行在重庆一带的“罗儿调”山歌,蜀徵体系 的平腔山歌

音乐结构为上下句组成的单乐段
全曲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歌唱,情 绪乐观、诙谐
《绣荷包》

流传于筠连县的小调歌曲 歌词与一般小调歌词类似,采用月序演唱,但
3、伴奏:川剧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几种,常用 的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统称 “五方”。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
分,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
四川清音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 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

吴歌西曲的名词解释

吴歌西曲的名词解释

吴歌西曲的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吴歌和西曲的基本介绍,以及本文的核心目标。

吴歌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吴越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吴歌以其特有的曲调和歌词内容,通过歌唱表达人们的情感、思考和生活体验。

其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单声部吴歌、伴奏吴歌等。

西曲是一种古典音乐形式,源于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

西曲以其严谨的音乐结构、高雅的艺术表达和强大的表现力,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西曲通常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等形式,演奏者使用乐器进行演奏。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解释和分析吴歌和西曲的含义,探讨吴歌西曲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承和艺术交流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长文,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吴歌和西曲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并认识到它们在传统音乐和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讨论吴歌西曲的名词解释。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首先,对吴歌和西曲这两个名词进行简要的概述,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接着,阐述本文的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的组成,并说明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解释吴歌西曲这一概念,探讨吴歌与西曲之间的关系和吴歌西曲的重要性。

正文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来解释吴歌和西曲的定义。

在2.1节,将对吴歌的定义进行详细阐述。

这包括吴歌的起源、特点、演唱形式以及与其他曲艺形式的区别等。

通过对吴歌的定义进行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吴歌的内涵和特点。

接着,在2.2节,将对西曲的定义进行详细介绍。

西曲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在音乐和表演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本节将从西曲的起源、发展历程、音乐风格和演唱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解释。

通过对西曲的定义的阐述,读者将对西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结论部分将对吴歌和西曲的关系进行总结,并强调吴歌西曲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调”为基础,根据自身嗓音特
点,吸收其他曲种、民歌等因素发 展而成
4、全曲共由五个段落组成
江南民歌
江南民歌,古称吴歌 继承了吴歌的神韵,具有细腻柔婉、清雅秀丽的特 尤其是江南小调,以动听的旋律、淳厚的韵味, 成为我国民歌艺术的瑰宝 江南民歌的许多曲调,不仅在江南地区得到广泛流 传,而且在全国各地传播,甚至逐渐形成了“调 族”
2、节奏灵动流利,以十六分音符和切分音符为贯穿
全曲的节奏型,由窄声韵音调构成的旋律婉转优
美回绕纡徐,委婉华丽。徵调式中强调徵音、宫
音的下方小三度进行,使之嵌上了一层羽类色彩 ,更显柔美
姑苏风光
1、由《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 鲜花调》、《湘江浪》几个曲调联缀而成,用来 表现对家乡的热爱 2、典型的江南小调,旋律虽然有跳进,但在跳进后 仍是以大二度、小三度窄声韵的曲线进行为主 3、本曲在曲调联缀方面,既有统一也有对比 4、本曲的引子、过门旋律音调均有《八板》改编而 成 5、本曲的特殊唱法:打花舌
弹词
弹词是以说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 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 海吴语方言区,明代中叶在江 浙一带已相当流行
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
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

弹词的艺术特征
1、弹词押平声韵,唱词以七字句为主,在七字句的 基础上可以添加三字句头或夹用三字句和五字句
鲜养分
6、小调歌曲柔美婉约,为中国传统音乐增添了绮丽的色彩
主要音乐体裁形式
1 民歌:号子、山歌、小调、吟诗调等 2 歌舞音乐:龙船、采茶灯、秧歌灯等
3 曲艺音乐:弹词、滩簧、江南牌子曲等
4 戏曲音乐:昆曲、锡剧、沪剧、越剧等 5 .民间器乐:苏南十番吹打、江南丝竹等
昆山腔
简称“昆腔”,根据表演形式 又有“昆曲”、“昆剧”之称 昆曲在我国被称为“百戏之祖 ” 昆曲在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
《子夜吴歌》
1、子夜吴歌是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2、《子夜吴歌》共有春夏秋冬四首。《秋歌》是以 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
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众像
3、旋律音调以“先现音”为特点,节奏平稳悠长,
表现了深切的思念情绪
江南丝竹
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
、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总
称 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 琵琶、笛、箫等丝竹类乐 器组成而得名
在清代已在民间流行。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
上海为中心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是演奏风格精细,支声式复
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
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为:小、细、清、雅
江南丝竹在曲式结构上分为三类:一是基本曲调 的变奏;二是类似于西洋回旋曲式的循环式结构 ;三是多曲牌联奏的套曲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 1、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等 2、竹:笛、箫、笙 3、其它:板、板鼓、碰铃 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比较灵活,在突出二胡和笛 子的基本原则下,其它乐器可灵活运用
3、演唱技巧:行腔优美,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
度的快慢、咬字发音
4、伴奏:配备齐全,笛是最主要的伴奏乐器
《牡丹亭》
1、作者汤显祖,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2、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贬斥封建道德规范 3、《游园》: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 4、《惊梦》:山坡羊、山桃红、鲍老催、绵搭絮
。曲体结构有上下句、凤点头、叠句三种
2、弹词有表、唱之分,其表、唱均用苏州方言,唱
腔属主曲体与联曲体相结合,基本唱腔是上下句
变化反复结构。除基本唱腔之外,也吸收一些南 方的山歌小调和戏曲中的曲牌,运用到唱腔中去
3、弹词以三弦、琵琶为主要
伴奏乐器,演员自弹自唱 ,并相互烘托。表演形式
主要有单档、双档、三人
主 讲 人 马 莹
第 三 章 吴 越 支 脉
概述
长江下游东海之滨一带 ,以上海、江苏 浙江为中
心,旁及安徽南部、江西等 地,人 称江南地区,
本区古称吴、越。
吴越支脉音乐文化概述
1、浙江河姆渡骨哨的发现,说明这一带的居民在远古时期就
开始了乐器的制作
2、南北朝时期出现“子夜歌” 3、宋代永嘉杂剧的兴起,成就了“南戏”的正宗 4、明代,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苏的昆山腔、江西的弋 阳腔,成为我国戏曲发展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声腔 ” 5、清代,江苏滩簧腔赋予南方各地民间说唱、戏曲音乐以新
《孟姜女》
1、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
2、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约形成于宋、元之后
3、速度缓慢,曲调流畅柔丽,感情深切,表现细腻
旋律多加花装饰,在窄声韵旋律音调的基础上偶尔
加进七度、五度进行,具有浓郁的江南小调歌曲的
特点
茉莉花
1、一首在全国各地都广泛流传的民歌,也是在世界 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我国民歌
《中花六板》 乐曲为民间乐曲《老六板》 的放慢、加花。 乐曲清新流畅,细腻柔美, 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
《欢乐歌》 曲调明快热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 乐曲旋律流畅,节奏由慢渐快,常用于庙会等热 闹场合 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感 谢 您 的 观 赏
合档三种 4、弹词的唱腔特点体现为流
派特点,一个流派形成一
种腔调,风格迥异。主要 流派有俞调、马调、陈调 三个,并衍生出许多新分 支
《新木兰辞》
1、根据《木兰辞》改写的弹词开篇,
用丽调来演唱 2、开篇:弹词演员演唱故事前先弹唱
的短篇唱词,自为起讫,作为正书
的引子,也可单独演唱 3、丽调:评弹艺术家徐丽仙所创,以
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第一批“
人类口头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代 表作”
发展历史
1、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
2、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 调进行改革创新,称为“昆山腔” 3、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创新 4、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 5、清乾隆年间,昆曲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艺术特征 1、曲牌:昆曲是运用曲牌体最为成熟的剧种,曲牌 的使用,严谨与灵活并存 2、曲调类型:分为散曲、集曲和套曲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