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模块检测卷二 经济史模块A卷(word版含解析)
模块检测卷二经济史模块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载,环钱(方孔网钱)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渗入刀布钱区。
战国后期,除楚国外,其余诸国大都铸行环钱。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业货币的属性发生了变化B.环钱最能迎合商业发展需要C.环钱利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D.货币出现了统一的发展趋向2.宋代民事立法较之唐代有大规模发展,内容广泛,条文细密,涉及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契约关系等十几个方面。
宋代民事立法发展表明A.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法制化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C.政府对经济活动控制加强D.私有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3.《大明律》载:“凡将马、牛铁器、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车并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这反映出明朝A.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注重维护公正贸易环境C.长途贩运贸易受到限制D.重视用法治来管理民众4.1880年英国人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今在十八省中所有新法新事已见流通,且显沛然莫御之势。
要之,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
”同时,他又指出: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
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A.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促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D.促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5.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
同文馆肄业生、副教习贵荣曾记述:“同人潘(翻)译西书十余年来,如《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始知邦国往来之道,战和交涉之例,以及世代盛衰之由。
上下四千年之久,东西七万里之遇,犹全豹之见一斑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A.清朝士人的守旧与愚昧无知B.新式教育有利于中国近代化C.洋务派引入了西方政治体制D.晚清外交活动遍及世界各国6.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设立振新纱厂,1910年创建申新纺织厂,1917年3月起荣氏兄弟又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创设申新二至九厂,从中可看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不包括A.“一战”期间发展迅速B.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C.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D.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7.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b卷有答案.doc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宋代各地书院的数量情况表。
该表说明当时四川湖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31 70 17 3 4 1 11 29 20浙江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海南上海香港156 224 1 10 39 85 2 4 1A.江南地区经济文化比较繁荣B.陆王心学成为主流思想C.政府选拔官员以南方人为主D.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2.《新全球史》中说:(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A.秦国能统一的根本原因B.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C.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D.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3.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
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该材料可证明A.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B.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D.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4.东晋和南朝时期重新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无论“大户”还是原来依附于“私门”的租佃户都必须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称土断制度。
这一制度A .加剧了南北政局的动荡B .规范了均田制度的推行C.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 .动摇了士族制度的基础5. 1727 年,清政府推行开豁贱籍的政策,宣布取消山西乐户、浙江惰民、徽州伴当(仆人)、宁国府世仆等“贱民”的贱籍,户口统一编入正册,使“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2-6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基础精典)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解析从标题《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中看不出A、C、D三项。
其中,“青岛问题之力争”反映了“外争国权”,“曹汝霖宅之焚毁”“章宗祥大受夷伤”反映了“内除国贼”。
答案 B2.(考试报)五四运动时期,天津一公园中的亭柱上,贴有如下一副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
”对联中的“国敌”是指()。
A.英国B.德国C.美国D.日本解析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加之一战中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故“国敌”应指日本。
答案 D3.(承德月考)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其中“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
A.由闭关到开放B.由专制到共和C.由落后到富强D.由愚昧到科学解析本题实质考查“第一次历史巨变”。
“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的功绩,具体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以选B。
答案 B4.(石家庄模拟)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五四运动前后,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依然是民主革命和反帝反封建,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和群众基础有了变化。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
模块综合检测(二)(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4·连云港调研)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铭文中有“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的字样;不少商代墓葬还发觉海贝、玉贝、骨贝和青铜贝等自然和人工货贝,这反映出当时( )A.河南安阳最早出现贝B.贝主要用作随葬品C.贝已成为财宝的象征D.青铜铸造技艺超群C[由题干材料可知,赏赐和陪葬均有贝类,说明贝是财宝的象征,故选C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河南安阳“最早”出现贝的结论,解除A项;“人工货贝”体现出贝具有货币的作用,解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青铜技艺超群,解除D项。
] 2.(2024·重庆市南开中学质检)唐代均田制承袭前制,永业田传诸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
但实际做法有变更,如身死无以供葬及由狭乡(地窄人众之处)迁往宽乡者可卖永业田,迁宽乡及卖充住宅者亦可卖口分田。
这种变更( )A.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B.突出反映社会冲突的尖锐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峻D.为均田制的崩溃埋下伏笔D[“身死无以供葬及由狭乡(地窄人众之处)迁往宽乡者可卖永业田,迁宽乡及卖充住宅者亦可卖口分田”说明永业田和口分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是可以买卖的,这为土地兼并打下了伏笔,土地兼并必定导致均田制崩溃,故选D项;题干描述的做法适应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解除A项;题干信息只是客观地反映史实,没有体现社会冲突,这些状况本身是常常存在的,解除B项;题中现象只能反映出为大规模土地兼并打下了伏笔,但当时土地兼并严峻无法体现,解除C项。
]3.(2024·重庆市南开中学质检)明代法规中对民间手工业有诸多规定,如“凡造用之物不坚固、真实及绢布之属纰薄、短狭而卖者,各笞五十,其物入官”。
这反映出政府( ) A.爱护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C.对商业活动秩序的维护D.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明代法规中对民间手工业的规定有利于确保手工业生产的质量和品质,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公允,是维护交易秩序的表现,故选C项;题干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解除A项;题干所述是确保市场秩序的必要手段,不能算作严刑酷法,解除B项;题干中的规定不是对手工业的打压,反而能保证其质量,促进手工业的健康发展,解除D项。
山东省聊城一中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综合真题演
单元综合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
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10分)(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2012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含详解)
全国各地2012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1.(2012年2月山东聊城高三返校联考19题)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④《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2年2月山东聊城高三返校联考21题)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杜会进步的体现。
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3.(2012年2月山东省新高考联盟高三联考16题)“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
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B.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C.受外来语言的影响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4.(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33题)下列图片中的服装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可能穿在国人身上的是( )A.中山装B.旗袍C.长袍D.列宁装5.(2011年3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A.①②B. ③④C. ②③D.②④6.(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21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
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A.国庆一周年B.国庆十周年C.国庆二十周年D.国庆三十周年7.(2012年2月山东省五校高三联考18题)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
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必修二 第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新课标全国文综,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它反映出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1.【答案】C22.(2012年四川文综,22)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时的六个国家,除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外,还包括图7中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答案】C3.(2012年天津历史,11)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
图片反映了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3.【答案】A4.(2012年广东文综,23)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
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这反映了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答案】B5.(2012年江苏历史,18)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
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
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5.【答案】C6.(2012年江苏历史,20)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
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
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6.【答案】D7.(2012年安徽文综,22)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
潍坊市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必修二模块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潍坊市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必修二模块检测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和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兴修水利B.注重农时C.政府重视D.精耕细作2.《汉书·食货志》记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政府抑制土地兼并不力C.土地买卖现象的出现D.豪强兼并土地现象严重3.诗歌“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反映出中国古代城市A.出现瓦肆等娱乐场所B.文化功能增强C.管理制度发生了变化D.商业贸易繁荣4.学习历史可以通过情境再现,来了解历史,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假如你回到唐朝旅游,你可能看到A.商人用纸币交易B.瓷器成为生活必需品C.工匠用焦炭冶铁D.棉布成为市民的衣料5.史学家王家范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形成,不是以府县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而却往往在离府县城比较远、与邻府县交界的地区率先出现。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C.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外国商品经济的冲击6.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
材料中的“渐进的质变”是指A.创办军用企业B.兴办民用工业C.兴办新式学堂D.兴办新式海军7.刘鸿生创办的鸿生火柴公司在1930年时,年产销量已占全国的22%。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 第六课 智能演练轻松闯关
1. (2012·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月考)“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实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割台湾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是甲午战争的结果.2. (2011·高考重庆文综卷)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 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 灭我属国, 既占上海, 又割台湾, 强迫开埠胶州, 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A. 1851年B. 1895年C. 1898年D. 1906年解析: 选C. 材料强调外国侵略者霸占台湾, 强租胶州湾等史实. 通过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 日本占领了我国的台湾; 1897年, 德国强租胶州湾, 所以题目中的起义自然与义和团运动有关, 选择C项. 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 B项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 D项是萍浏醴起义的时间, 是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3. (2012·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高一检测)“紫禁城内各宫殿, 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英国侵华战争解析: 选C. 由题干中的“紫禁城”“寇兵分国占据”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 “瓜分豆剖燃眉急, 扶清灭洋树大旗. 莫道中华尽懦弱, 农民阶级志不移.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洋务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太平天国运动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抓住关键信息“扶清灭洋”, 可知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自今以来,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 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贸易通商无碍.——1842年8月29日材料2: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 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只交所订进口税.——1895年4月17日材料3: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 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 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 于所属境内, 均有保平安之责,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 或再有违约之行, 必须立时弹压惩办.——1901年9月7日请回答:(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2)比较材料1、2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3)结合材料3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影响. 三则材料均是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条约内容及时间判断条约的名称, 然后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总结影响.答案: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同: 开埠通商.异: 材料1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材料2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清政府保证镇压反帝官吏和人民, 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选择题1. (2012·山东省枣庄市高一检测)某檄文写道: “痛哉!吾台民, 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 大学士李鸿章也, ……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 ……全输之倭奴. ”该檄文与下列哪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局有关()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 选C. 从材料中的“台民”“台湾, ……全输之倭奴”等信息, 可以判定此战争为甲午战争; 根据《马关条约》, 台湾被日本割占.2. (2012·广东省广州市调研)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 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 “纵使片土之剩, 一线之延, 亦令保全, 不令倭得”. 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A. 香港B. 台湾C. 东北D. 南京解析: 选B. “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 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3.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 “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 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 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C. 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D. 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解析: 选D. A、B、C三项仅体现了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破坏和掠夺; 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一方面是经济上对中国的侵略, 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 然而西方列强的侵略, 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促使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项正确.4. 1895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在长江进一步深入, 他们最远可以到达的通商口岸(或商埠)是()A. 宁波B. 重庆C. 苏州D. 广州解析: 选B.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 其中重庆最远, 居长江腹地.5. (2012·上海检测)世纪之交, 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 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思潮合流形成“救国热潮”. 当时, “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部原因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法战争D. 甲午战争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 日本获得极大利益, 勾起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因此, 在此背景下, “救国”成为中国社会的关键词.6.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日军出现在北京近郊, 其援引的条约签订于下列哪一战争之后()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 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规定“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D正确;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均无此类规定, A、B、C均可以排除.7. 义和团运动期间, 《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 “夫中国外交之起, 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 其间丧权辱国, 赔款割地, 盖无约(条约)不损, 无战不败. 故其时通国君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 以积愤思报怨, 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人意, 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 其处势应变, 虽曰非宜, 其抗志负气, 殆非无取(可取). ”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A. 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B. 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C. 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D. 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解析: 选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由“丧权辱国”“复仇雪耻”可判断A项正确; 再从“其抗志负气, 殆非无取(可取)”信息, 可判断B项正确, 也表明作者肯定了义和团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8.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 以庚子失败为界, 此前“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 “之后, 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 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恨其事之不成矣”. 这主要是因为()A. 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B.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 人们彻底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D.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庚子失败为界”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可知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非选择题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有人认为: “从实质上看, 甲午战争是现代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战争. 难道慈禧太后不挪用军费修颐和园, 李鸿章制定较为进攻性的战略, 甲午战争就可以扭转?这些非主导因素哪怕可以左右一两个战役, 但无法改变中国失败的最终结局. 即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国力上的落后. ”材料2: 有人反思甲午战争后提出, 科技实力不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差甚远, 中国战败是必然的.材料3: 电视剧《台湾1895》通过聚焦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再现了台湾被割让的历史全过程, 讴歌了两岸同胞奋勇抗争的精神.材料4:请回答:(1)材料1、材料2表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能否全面揭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你认为应该如何全面看待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3)据材料3、4指出《马关条约》的有关内容及影响.解析: 第(1)问, 阅读材料1、2, 注意关键词“落后”“实力”; 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 全面回答中国战败的原因. 第(3)问, 结合材料3及材料4图片, 主要从领土主权的角度回答. 答案: (1)材料1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太弱, 落后造成的; 材料2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科技实力不济, 海军实力太差造成的. 这两者都不能全面地揭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 其他原因有战争过程中的战术问题, 军民的动员问题等方面.(3)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必修二综合能力检测2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含解析):必修二综合能力检测2一、选择题1.“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
”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初期2.(2012年5月淄博市高三三模15题)目前,希腊因不堪政府债务而发生经济危机、政府危机乃至社会危机。
要解决政府债务这一问题,除欧洲联盟外,希腊政府可首先求助于下列组织中的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3.苏俄制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完全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B.实行农业集体化C.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的农产品D.规定国家有优先获得农民粮食的权利4.(2012年5月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三次调研22题)有人曾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
对此解释错误的是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5.我们要上网搜索右图的相关历史信息,键入的有效“关键词”应该是(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苏联农业集体化D.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6.下列哪件事表明中共开始探索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1953年制订的过渡时期总路线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C.农业集体化道路D.优先发展重工业7.(2012年1月苏州调研16题)《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八单元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史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过程中产生、 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 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 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 软弱性。 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 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 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 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代史》
(1)史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 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而且近代工业以传统 工业为主;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业国。 (2)史料二反映了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 进程,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因素,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
洋务企业
【例 1】(2012 年江苏历史,5)右图为 《点石斋画报·快 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 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 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 “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1.鸦片战争后,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随着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消失。 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这一 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完成, 小农经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洋务企业是官办的企业,没有私人资本。 错误。洋务企业出资情况多样,民用企业大都采用 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形式,私人资本占有很大的 比重,但是,企业的控制权都掌握在政府手里。 3.中日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大都破产。 错误。 洋务企业大都是政府出资建设或政府控制的, 这些企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消失,后来演化 成官僚资本,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营企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
(1)史料一体现出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 目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议和,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 供客观条件。 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机 器生产,以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外来侵略,目的是维护封建 统治。 (2)史料二反映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采用封建衙门 式管理,不重视工艺技术的改进,加之企业员工缺乏生产 积极性,使企业产品质量低下。 但另一方面,史料还体现出 洋务派军事企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材料3:大战结束不久,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 业很快萧条下去 . ——摘自课本103页
高考例析
1、10年江苏卷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2.2009·江苏高考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 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 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 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探究四、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 折发展历程给我们以什么历史启示
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 2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机遇是振兴民族经济的 重要策略.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正是抓住有利的 国际机遇而实现发展的重要保证. 3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近代官僚资本 的垄断经营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大 障碍. 4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近代中国民族 经济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少、技术 力量弱、对外依赖性强.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较快发展
抗战时期(1937-1945) 日益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陷入绝境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归宿 新中国后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产生条件、概况、影响
产生条件: 1历史前提内因:鸦片战争前中封建社会内部
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 3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
思考 1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资本主 义是不是继承的关系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综合复习与测试试卷及答案_统编版_2024-2025学年
综合复习与测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在近代中国,一场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改革运动兴起,该运动被称为: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题干:以下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B、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C、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D、经济危机是由于市场饱和造成的3、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中,哪一种税制主要以经济价值为基础,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4、明清时期,哪种手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并极大地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A、丝织品B、瓷器C、铁器D、茶叶5、【题目】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事件中,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最终确立的是()A. 辛亥革命B. 《南京条约》的签订C. 《辛丑条约》的签订D. 抗日战争胜利6、【题目】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A. 乡镇企业的发展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 国有企业的改革7、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摆脱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C. 发展农业机械化D. 增加国家粮食储备8、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表述,正确的是:A.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C.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方案9、下列哪一项是中国古代税收制度中最早采用的征税方式?A、租庸调制B、一条鞭法C、两税法D、摊丁入亩 10、下列哪项经济政策最能体现新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实践?A、重商主义B、改革开放政策C、计划经济体制D、国家资本主义11、根据所学知识,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方针的阐述,不正确的是:A. 以耕者有其田为原则B. 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C. 保护富农经济D. 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2、以下关于“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B.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C. 一些工业项目畸形发展D. 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倒退13、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A. 分田到户,自负盈亏B.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发展集体经济,实行按劳分配D.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14、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是:A.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B. 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 到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D. 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5、下列关于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福建专用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考点2 “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课件 人民版必修2
评价: (3) 评价 : ①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 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 探索性和开创性。②消极: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 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 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 行改革。 (2)措施:将改革的重点放在 工业 上,推 行 新经济体制 ,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
探究1】 【探究 】苏联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 何不同?造成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何不同?造成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不同: (1)不同 : ①重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②手段:苏联的工业化采取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 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 夺、向外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典型题例1 【典型题例1】(2010·重庆文综)下图是一幅苏联宣 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 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 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 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 速度明显下降 试解: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 (做后再看解释答案,效果更好)
计划(1933~1937年);1936年颁布《 苏维埃社会主 义共和国宪法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主要表现:经济上,实行单一的 公有制 ;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 指 令性计划 经济;主要以 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政 治上,高度集权,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 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 思想文化上,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问题和 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 4.评价:一方面,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 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人教版必修2)(精)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2012年海南卷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D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答案】C3.(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图4 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答案】B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回答问题。
材料三: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全册综合练习卷((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全册综合练习卷一、单选题1.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
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
这表明当时政府A.践行奖励实业法令B.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C.秉承实业救国理念D.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2.“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者。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A.资本主义的萌芽B.商品经济的发展C.自然经济的衰亡D.官营手工业繁荣3.1933-1944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了A.关贸总协定B.亚太经合组织C.布雷顿森林体系D.世界银行4.在英国亨利八世(1509-1547年)末年的枢密院,19名成员中仅有6名拥有贵族头衔,其余13名均来自新兴阶级。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国争霸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D.工业革命5.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6.国家统计局编写的《新中国50年》中记载,“1976年同1966年相比,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粮食产量仅增长9.7%,年平均增长不足1%。
工业增加值平均只增长7.6%,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说明A.党内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了这一局面B.“文革”严重滞缓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C.“文革”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无任何成就D.“文革”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7.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相同。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必修二模块测试1.(2010年11月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23题)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
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
19世纪的西欧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之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影响即题干的叙述来分析比较备选项的叙述,可知①②④项叙述正确,而③项“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有的历史现象,不属工业革命的影响。
【结束】2.(湖南省四市九校2011届高三联考17题)30年前: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
30年后:杨柳青青江水平,向阳花木早逢春,一朝做得此地客,潇潇洒洒不羡仙。
这两句顺口溜是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四川广汉市向阳镇改革开放30年的前后写照。
1980年,向阳镇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并于1986年撤乡设镇。
改革开放30年来,当地通过一系列探索与发展,实现了工业强镇、富民强镇的转变,人均年收入高达5250元。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①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②由原来的向阳公社到现在的向阳镇,表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④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经济政策。
根据“30年前”的情况可知①正确。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 第七课 智能演练轻松闯关
1. 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 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 这主要是因为()A. 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C. 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D. 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盟会成立以后, 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 A、D两项表述错误, C项发生在同盟会成立前, 不正确.2. (2012·湖北省武汉市高一月考)毛泽东指出: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规地说起来, 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孙中山第一个()A.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C. 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D. 发动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 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在当时也有许多, 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也是武装推翻清政府, 排除A、B、D三项. 而从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兴中会建立之初, 孙中山就明确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故选C项.3. (2012·安徽省蚌埠二中测试)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 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 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 你认为哪一项不.适合()A.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B.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C. 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D. 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故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而不是总统制, C项表述不正确.4. (2012·浙江省杭州市高一月考)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 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 这主要表现在()A. 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B. 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C. 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D. 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 选B. 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各国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 而辛亥革命也是这一趋势的反映,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看, 辛亥革命更多地体现了政治意义, 即在政治民主化上的作用.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2010年10月22日,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 决定指出,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届时隆重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等纪念活动; 成立由王刚副主席任主任、钱运录副主席兼秘书长任常务副主任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 负责各项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 ——新华网材料2: 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官网由武汉市委、市政府主办, 长江网承办, 被列为市级重点督办项目. 网站以“百年辛亥, 百年武汉”为主题, 围绕纪念辛亥先烈, 追忆辛亥历史, 发掘首义文化, 弘扬首义精神, 展示百年武汉发展变化等重点, 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手段, 全方位、多视角地宣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这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新华网请回答:(1)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 指出举办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筹划过程中, 中国大陆的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你认为可能加入争夺行列的城市有哪些?(3)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 你支持哪个城市举办?理由何在?解析: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第(1)问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现实意义难度较大, 需要结合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来回答. 第(2)问需考虑辛亥革命首先发生的地点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城市. 第(3)问回答支持城市需要有相应的史实作为理论支撑.答案: (1)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近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现实意义: 有利于推动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和交流, 有利于祖国统一.(2)争夺的城市: 武汉、广州、南京、中山市等.(3)支持武汉. 理由: 武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先在湖北武汉三镇取得成功; 湖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湖北的同盟会组织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湖北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选择其他城市作答, 言之有理亦可)一、选择题1.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其主要依据是()A. 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B. 从此展开了武装反清斗争C. 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D. 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理解, 中国同盟会成立, 革命有了统一领导和十六字纲领的指导, 故而革命有了新的目标方向.2. (2012·湖北省武汉市高一月考)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 “课毕后阅读报纸, 见专电栏中有云: 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 亦未可知也. ”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A. 黄花岗起义B. 武昌起义C. 北伐战争D. 南昌起义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武昌”“新军”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为武昌起义.3. (2012·山东省济宁市测试)“东亚开发中华早,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 国荣光, 锦绣山河普照. 我同胞, 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葆. ”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A. 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B.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 北伐军进军长江流域, 胜利在望D. 一战结束, 中国成为战胜国解析: 选B. 从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五色旗”可知, 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4.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主政治, 不断同封建君主专制作斗争.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A. 《钦定宪法大纲》B. 《中华民国约法》C. 《中华民国宪法》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 选D. 注意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5. (2012·山东潍坊联考)1911年10月16日, 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约法规定: “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 人民一律平等, 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 任期三年, 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 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 要求答辩或弹劾. ”据此判断,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解析: 选C.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 约法内容体现的主权在民的原则.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伏尔泰在政体上主张君主立宪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8日, 体现的是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 A、B、D不符合事实, 选C.6. 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 正确而全面的是()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防止临时大总统专权是本法应有之意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解析: 选D. 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正确理解. ①体现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②可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得出; ③指出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 ④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因此D项符合题意.7. “皇帝倒了, 辫子剪了, 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A. 彻底摧毁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 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 选D.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 但封建统治的基础仍然存在, 排除A项; 从所给材料来看, 并没有提到民主共和的观念和资产阶级共和国, 仅仅是提到“皇帝倒了”, 排除B、C两项; 这一材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8. (2012·杭州模拟)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 在中国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 领导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 两者都建立了革命政党, 创办了刊物C. 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D. 革命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 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解析: 选D.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D为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二、非选择题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民国初年, 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 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 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 但报纸发表之意见, 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 几乎下等之苦力, 亦受其宣传”.材料2: 民国三年, 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 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 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 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 老农茫然惶然, 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 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1)依据材料1, 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2)依据材料2, 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两则材料, 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解析: 第(1)、(2)问阅读材料提取观点, 第(3)问考查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答案: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 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3)从横向讲, 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1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 材料2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 从纵向看,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 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 第十课 智能演练轻松闯关
1.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天下安危系一身, 弥天下勇壮军魂. 双十协议应运生, 中华人民主浮沉. ”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 西安事变B. 重庆谈判C. 政协会议召开D.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解析: 选B. “双十协议”以及诗中反映的思想情感, 结合抗日战争后的时代背景, 题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2. (2012·山东省潍坊市高一检测)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上指出: “……敌军密集不好打, 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 陷入极大困境, 然后歼击, 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A. 贯彻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B. 统一部署百团大战C.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 组织实施战略反攻解析: 选C. 从材料中“敌军密集……”可知此时敌人集中力量进攻山东地区, 由此可判断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其余三项地域范围上与此不符.3. (2012·普陀区质量调研)右边是一张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五人的合影. 这张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A. 发动百团大战时期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期C. 抗日战争反攻时期D. 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时期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从照片看, 最有可能是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淮海战役, 此时的领导人主要是此五人. 故选D项.4. (2012·苏州质检)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直捣南京. 此事件的最大影响是()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B. 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D. 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解析: 选D. A、B、C三项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革命胜利)历史意义的表述, 而符合题干渡江作战胜利的“最大影响”之意的是D项.5.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有世界“史库”之称. 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曾经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 当年《时代》的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材料2: 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其中, 1949年3月, 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请回答:(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分别列为1937和1949年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上述两人在1945年曾进行过一次历史性的会面, 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3)毛泽东和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 列举在1949年, 毛蒋在军事上斗争的典型事例及其结果.答案: (1)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 作为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受到世界的关注; 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毛泽东受到世界的关注.(2)目的: 争取和平, 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团结广大人民. 意义: 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 赢得了人民信任.(3)三大战役, 国民党主力被消灭; 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一、选择题1. (2012·山东省泰安市高一检测)右图反映了重庆谈判期间()①中共争取和平民主②蒋表现出和平的诚意③全国人民期盼民主机遇④蒋“假和平, 真内战”A. ①②B. ①④C. ①②④D. ①③解析: 选B. 漫画中右侧人物在桌上与对方握手, 而在桌下却拿着手枪, 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 真内战”的本质. 中共代表冒着危险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体现了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2. 1946年10月10日, 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 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返回南京, 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 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A. 国民党发动内战, 撕毁政协协议B. 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 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D. 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 这时, 国民党发动了内战, 要消灭人民民主力量, 内战的爆发说明中国国内和平的可能已不存在.3. 电影《沂蒙六姐妹》, 以1947年5月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境内)全歼国民党精锐军团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为背景, 通过众多英雄事迹而讲述的一个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战役. 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的()A. 国民党全面进攻时期B. 中共战略反攻时期C. 国民党重点进攻时期D. 国共战略决战时期解析: 选C. 1947年,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在山东战场, 解放军消灭74师, 打破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4. (2012·河南省焦作市高一测试)1948年底, 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 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 据所学知识判断, 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A. 渡江战役B. 辽沈战役C. 淮海战役D. 平津战役解析: 选D. 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京, 联系时间1948年底可判断是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 1949年1月31日结束).5.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 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 毛泽东打趣地说: “打了三个战役, 白了一根头发, 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 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 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 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解析: 选C. 此题的有效信息是“西柏坡村”和“打了三个战役”, 毛泽东是在解放战争的后期住进西柏坡村的, 而“打了三个战役”应该是指战略性大决战中的三大战役.6. 1949年4月, 陈毅欣然写道: “旌旗南指大江边, 不尽洪流涌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 万方争颂换人间. ”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 强渡长江, 推翻国民政府B. 民众支前, 淮海战役胜利C. 瓦解敌军, 和平解放北平D. 挥师南下, 基本歼灭残敌解析: 选A. 本题的关键词是“1949年4月”“大江”和“金陵”. 故选A.7.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 这是不幸的事, 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A. 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B.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C. 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D. 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解析: 选D.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 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不幸就是国民党统治被推翻.8. 1924~1949年, 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认识正确的是()A. 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B. 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 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C. 两党性质不同, 只能通过武力解决矛盾D. 合则两利、分则不利解析: 选D. 第一次合作不是在民族存亡关头实现的, A项错; 第二次合作没有中途破裂, 合作的目标也实现了, B项错; C项过于绝对化.二、非选择题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中正为三民主义的信徒, 秉承国父的遗教, 本不愿在对日作战之后再继之以剿匪的军事, 来加重人民的痛苦. 所以抗日战事甫告结束, 我们政府立即倡举和平建国的方针,更进而以政治商谈、军事调处的方法解决共党问题. 不意经过了一年有半的时间, 共党对于一切协议和方案都横加梗阻, 使其不能依预期的步骤见诸实施. 而最后更发动其全面武装叛乱, 危害国家的生存. 我政府迫不得已, 乃忍痛动员, 从事戡乱. ”——蒋介石1949年《元旦声明》材料2: “回忆三年前, 当抗战胜利的初期, 由于人民需要休养生息, 由于国家需要积极建设, 由于各党派对国家和人民需要尚有共同的认识, 我们曾集合各方代表和社会贤达于一堂, 举行过政治协商会议. 经过三星期的努力, 更多谢杜鲁门总统的特使马歇尔先生的善意调协, 我们也曾经商定了一个和平建国纲领和解决各方争端的具体方案. ……可惜当时各方既未能完全放弃小我的利害, 全国人民亦未能用最大的努力去促进这个和平运动的成功, 遂致战祸复发, 生灵涂炭. ”——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1949年元旦的广播演说材料3: “在八年抗战之后, 继之以三年内战, 不仅将抗战胜利后国家可能复兴之一线生机毁灭无遗, 而战祸遍及黄河南北, 田园庐舍悉遭荒废, 无辜人民之死伤成千累万, 妻离子散啼饥号寒者到处皆是. 此一惨绝人寰之浩劫, 实为我国内战史上空前所未有……中共方面所提八项条件, 政府愿即开始商谈. ”——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1949年1月22日声明请回答:(1)材料1、2、3中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概括总结蒋介石、孙科、李宗仁对这个问题的各自看法.(2)简略介绍三段材料产生的背景.(3)依据史实对材料1、2的观点进行批驳.解析: 第(1)问要综合三段材料归纳出谈论的中心问题, 再概括出三个人物各自的观点. 第(2)问应根据三段材料发表的时间分析. 第(3)问应结合内战前国共双方的行动说明.答案: (1)关于内战的责任问题. 蒋介石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孙科认为各方均有责任,李宗仁则回避内战的责任问题.(2)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军队主力已基本上被消灭.(3)抗战胜利后, 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 派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并作出重大让步; 1946年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蒋介石先玩弄假和平伎俩, 后又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上发现的是【解析】B。
“南海一号”属于宋代沉船,而珐琅瓷瓶出现在清代,不可能在这条船被发现。
2、《拍案惊奇》总结的社会通则是:“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
抑商传统仍然盛行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
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解析】D。
《拍案惊奇》是明朝的小说,从选项上看,AC首先排除,BD的表述都正确,但是D看得更接近本质,分析得更深刻,是最佳答案。
3、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这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
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
“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与下列哪位航海家有关?A.哥伦布B.迪亚士C.达·伽马D.麦哲伦【解析】A。
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向西到达美洲的新航路。
4、2006年北京国际汽车(Auto China 2006),于2006年11月19日至2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和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
右图是展览会展示的世界首辆汽车——120岁的奔驰。
与其同一时期出现的是A、火车B、汽轮C、电话D、电脑【解析】C。
1880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只有C符合要求。
A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5、右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一下由G到I一段曲线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A.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C.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解析】B.在辛亥革命后、尤其是一战期间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所以根据图示比较容易判断为B.6、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苏俄政府随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况【解析】D。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起了农民的极端不满,为解决危机,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7、2008年美国总统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改变华盛顿”的竞选口号下一路领先,当年罗斯福总统也是在“新政”旗号下最终入主美国白宫,罗斯福最初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A.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缓慢发展B.胡佛“繁荣就在眼前”增强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C.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D.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新政渐告结束【解析】C。
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获胜,当时美国正受经济危机困扰,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反而恶化经济危机,AB不正确,D是1939年之后的状况。
8、中国网2008年10月15日载: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北欧小国冰岛近来陷入困境。
过去两周时间里,冰岛最大的三家银行相继宣布破产、冰岛股市出现暴跌、冰岛货币克朗大幅贬值。
由于外债数额巨大,甚至有传言说,冰岛整个国家都有可能面临“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冰岛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申请紧急贷款【解析】D。
D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任务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贷款的用途只限于解决短期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故选D。
9、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
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解析】B。
1988年农业的丰收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说明B项正确。
农村经济体制开始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A项是在1958年,C项是在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D项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10.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B.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C.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D.进入2l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解析】D。
长袍马褂是鸦片战争后传入的,21世纪人们已经不再穿这种服装了。
11、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解析】A.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②③④12、早在1962年时,美国的卡逊(R. Carson)出版了《静寂的春天》(Scient Spring)一书,书中的标题如“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叫了”,“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
只不过二十来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历史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证明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B.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C.靠科技人类能克服它 D.环境问题恶化始于美国【解析】A。
20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静寂的春天》预测“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叫了”,“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说明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个题,其中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
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3分)(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3分)(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12分)(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6分)(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知识跨度较大,但涉及的史实都是重要的知识点,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即可。
参考答案:(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3分)(2)“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分)(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分)扩大企业自主权。
(3分)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
(3分)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3分)(4)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
(3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分)(5)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
(4分)14、阅读下列材料:《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 请回答:(1)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6分)(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12分)(3)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6分)解析:本题是对历史上俄、美、中三个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考察。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很容易判断这三次改革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俄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市场”,而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却用到“计划”或“政府调控”。
说明经济手段可以互相借鉴。
参考答案:(1)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美国1933年实行的罗斯福新政、中国978年的改革开放。
(6分)(2)特点: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制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
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6分)结局: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被废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共同作用: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分)(3)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