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学前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学前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1. 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儿童在学习中应该具备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他提出了“构建主义”理论,即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独立思考、表达意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到有趣、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去。
2. 注重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皮亚杰提出了一种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感知、运动、操作和符号运算等基本能力。
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探索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的感官和运动发展。
在小学前期,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进行逻辑推理、分类和数量概念等符号运算活动。
3. 强调合作与社交能力的培养皮亚杰认为,合作与社交是儿童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协作学习”理论,强调通过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合作、互助共享的氛围。
他们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儿童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还能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4. 强调观察和记录儿童的发展皮亚杰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观察是获取知识和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来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需求和进步,并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试分析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试分析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社会科学系 2010级学前教育本科一班 20100310011 王培培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对于认知发展这个理论,最有影响并且相对完善的观点有三名伟大人物的观点,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下面我就皮亚杰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先天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行为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他们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历程达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从而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智力得到发展。
皮亚杰把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认识形成的心理结构和认识结构与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式。
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
顺应是主体改造已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
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儿童遇到新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
反之,儿童就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接受新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儿童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还把儿童认识的建构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四个阶段。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及教育含义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及教育含义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被公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包括学前儿童的时间认知。
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前儿童认知时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含义,还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时间认知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学前阶段的早期,儿童对时间的理解是以自身的感觉和经验为基础的,他们的时间概念相对模糊,主要以事件的连续性和重复性为依据。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理解更加具体和抽象的时间概念,比如昨天、今天、明天以及年、月、日等。
同时,他们也开始逐渐理解时间的顺序、先后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预测。
皮亚杰的研究还发现,在学前儿童的时间认知发展中,他们经历了一个自我中心到逻辑操作的转变。
在早期阶段,儿童的时间概念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他们主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验来理解时间。
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儿童开始能够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理解他人的需求和行为,并将这些信息应用于他们自己的时间概念中。
这种自我中心到逻辑操作的转变是学前儿童时间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皮亚杰的研究,学前教育可以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活动来促进儿童的时间认知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为背景,引导儿童观察和描述事件的发生顺序,并帮助他们理解事件的连续性和重复性。
通过这样的活动,儿童可以逐渐形成有关时间的初步概念。
其次,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和游戏,鼓励儿童进行时间的排序和预测。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儿童根据图片或故事片段的顺序描述事件的发生过程,或者让他们根据一些简单的线索进行时间的推理。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时间概念和逻辑操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具体和可视化的工具来帮助儿童理解时间概念。
儿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儿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综合性启蒙教育的过程,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认知、社会情感和运动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借鉴和应用儿童发展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并提供相应的案例和实践方法。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皮亚杰的理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比如,在感知运动期,教师可以通过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刺激,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
在前运算期,教师可以利用逻辑游戏、数学拼图等活动,促进儿童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在具体运算期,教师可以引入更加复杂的数学运算和问题,提高儿童思维的抽象能力。
案例: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具体的教具和游戏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糖果作为教具,让幼儿通过分组、计数来学习加法和减法。
这种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
实践方法: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游戏、实验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观察实验,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测试假设,并通过观察和探究来得出结论。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的发展受到语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维果茨基的理论,创造具有正反馈环境的教学氛围,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案例: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交流活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皮亚杰发生认识对学前教育的贡献。
皮亚杰发生认识对学前教育的贡献。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向我们揭示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不同,对于儿童学前教育,我们从中着重思考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
皮亚杰用"自我中心"这一术语来指明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2)重视动作发展对思维的价值。
皮亚杰认为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
因此动作的发展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3)学习要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
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
(4)正确看待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语言和思维在发生上是异源的,思维起源于动作,语言产生于经验,思维不能归结为语言也不能用语言去解释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为思维服务的。
皮亚杰对学前教育学的启示
皮亚杰对学前教育学的启示
皮亚杰对学前教育学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活动的重要性: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连贯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此,他十分注重“活动法教学”,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使儿童直观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日后的抽象逻辑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教学: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
因此,教育教学要依据不同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3.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因此,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4.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5.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引
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总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
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作为一名未来教师,不懂这个理论是搞不好教育的,所以第二次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这个理论对搞好教育的巨大的参考价值。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即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适应。
而行为主义的观点是所有行为的产生或反应都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关系。
所以,皮亚杰更加强调主体的主动性。
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其中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而要认识这三种方式,首先要了解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
“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反应,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
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
比如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是单向思维,思维是不可逆的,以自我为中心,泛灵性,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等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有巨大的参考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它要求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反观现在的教育,把儿童看做小大人,就会形成以大人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实施课堂教育,是错误;其次,它要求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再次,要懂得因材施教。
论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论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皮亚杰,这个名字可能有点拗口,但他可真是教育界的“大咖”。
他的发生认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简直就是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想想看,孩子们就像小海绵,随时随地都在吸收各种知识。
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就像在玩捉迷藏,真的是趣味无穷。
皮亚杰告诉我们,孩子的思维过程就像是在搭积木,慢慢地,一层一层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
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成人大不相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孩子们常常把玩具的特性和功能搞混,反复试探,像是在进行科学实验。
我们不妨放手让他们自由探索,别总想着告诉他们“对”或“错”。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总是用“这样不行”来限制他们,那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岂不是要被压抑得无影无踪?就像是把一只小鸟关在笼子里,它再怎么努力也飞不出去。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说到学习,很多人可能认为只有死记硬背才算是学习。
其实不然,孩子们的学习更像是在玩游戏。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小朋友们在操场上捉虫子。
结果他们不但乐在其中,还学会了很多关于虫子的知识。
就像皮亚杰说的,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探索性的。
他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机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带着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知识,而不是单纯地记住一些枯燥的概念。
皮亚杰强调了社会互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你想想,如果孩子们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学习,那他们的社交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在教学中,真得注意多给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
像是拼图游戏,孩子们可以围在一起,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孩子们的思维会因为这种互动而变得更加灵活。
还有就是,皮亚杰提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认知特征。
大宝贝们可能已经开始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但小一岁的小朋友可能还停留在具体的东西上。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对学前教育启示论文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的阶段说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分析两部分内容,前者把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连续的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受成熟、经验、社会经验、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前教育中图分类号:d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63-02相信无论是研读心理学或是教育学的人对于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1896-1980)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
他是瑞士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智力发展,并且建构出一套有关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而闻名,曾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罗伊德之外的另一位巨人。
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对于西方教育的改革起了深远重大的启示作用。
因此,无论是对于心理学或是教育学,皮亚杰都是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皮亚杰认知(智力)发展理论作简单介绍,并且针对其理论对于学前教育启示作以评述。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皮亚杰认为智慧是一个生物体本身在现存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最适合于其生存条件的行为,人的智力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由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而智力也必然在变化着,儿童的智力也正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伴随着生物性状的发展与成熟及自身经验的增长,在适应中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皮亚杰认为认知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即凡是行动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图式。
而同化与顺应是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学前教育的影响1
合于认知结构中,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量变,但结构依旧保持稳
定 ,而顺化是认知结构被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 ,结构彻底变
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化。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思维(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认知发展阶 段理论
教师采用的教 学方法应促进 幼儿自我调解 与认知建构的 过程。
贡献
➢丰富与深化了儿童心理学的内容,描述了儿童思维发展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 级的过程。
➢皮亚杰提出,个体发展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的相互作用 论具有辩证意义。
➢ 皮亚杰强调,当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个体并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 外部环境刺激的影响,而是主动地寻求探索周围的环境和刺激。
局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适应和平衡是源于生物学的,贬低了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 他将适应和平衡扩展至人类社会,从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这个最根本的特征。
➢个体认知发展并不完全像皮亚杰描述的“全或无”那样的形式,个体的有些认知能力在 其年幼时就已经存在。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遭到了批评。有些人认为皮亚杰在做实验时把很多变量混淆了,从而 对结果产生了影响。
· 主要著作: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1923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1924
《儿童的道德判断》 1932
《智慧心理学》
1947
NO.2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儿童本身与外部环境不断
地交互作用中 ,认知结构形成与更新的结果。认知结构的不断
认知发展观
形成与更新重组就是认知发展的根本,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化达 到认知结构的建构与再建构,同化是个体将外部刺激或信息整
浅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浅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现代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学前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在学前教育中实际应用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述。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四个阶段是依次相连的,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
其中,感知运动期出现在出生后的前两年,这一阶段是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来认知事物,认知能力依赖于感觉和肢体操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前运算期出现,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有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他们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反射思考。
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则进一步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其认知特点也有了明显变化。
总的来说,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不断迈向复杂的认知结构,从感性认知到逻辑思维,从靠跟伴侣学到独立思考,使自己认知能力不断发展。
1. 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了解儿童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能够帮助幼儿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计划。
例如,在感知运动期,教师应该注重幼儿的感官和肢体操作,开展一些针对感性认知的活动;在前运算期,则需要鼓励幼儿进行分类、序列等活动,逐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幼儿的认知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以满足幼儿不断扩大的感知经验需求。
例如,在感知运动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色彩、形状、质地的材料,激发幼儿的视觉和触觉认知能力。
3. 重视幼儿游戏的作用在幼儿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构建对世界的认识。
幼儿游戏和学习密切相关,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同时游戏还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认知需要。
例如,在幼儿故事教学中,幼儿可以通过情境的表达来理解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印象。
浅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优质】
浅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摘要:皮亚杰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心理和教育理论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学前教育角度出发,阐述了他的观点给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带来的启发。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心理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方面,更有着突出重大的贡献。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几个核心概念1、智力:一个智慧行为是一个生物体本身在现存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最适合于其生存条件的行为。
2、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3.适应:适应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图式发展或智力发展的基本过程,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产生两种心理即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类比,并作出关连;而顺化(accommodating)则是指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
4.运算(Operation)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其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感知运动阶段出现思维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到形式运算阶段,才出现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了三个特点: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他们经历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都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
2、每一阶段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启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观点皮亚杰的理论对于学前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他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对于自己女儿长时间临床观察,最终把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能力根据不同年龄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1]。
在这四个不同的认知阶段中,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一)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开始对于周围世界认知发展的方式就是适应,但它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或者一定的模式上(即图式)进行适应行为。
如果需要适应的事物符合原有的模式或基础(即图式)则幼儿的该方面认知会进一步完善、丰富,如不符合原有的模式或基础,幼儿则会自己创造出新有的图式进行进一步的认知活动。
这个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明确幼儿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创新的特征。
(二)孩子的认知阶段是有规律的、连续的过程儿童的认知过程一定是连续的以及分为不同阶段的。
就像学习一门语言要先学习语言的语法,再练习词语,最后再尝试进行句子的讲述。
儿童的学习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的推进。
只有连续的、有阶段性的学习才能更加适应孩子的发展关键期,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三)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面儿童根据年龄时期不同,他们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在不同阶段都有其主要的特征:在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利用先天的图式进行感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的语言开始丰富,他们学会用语言进行思考、进行图式的创新,并渐渐产生自我思维;到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能力愈发完善,能守恒,但受到具象思维的影响,仅仅在他们能借助于具体对象与活动时才可能这样做;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青少年开始真正发展逻辑思维。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一)皮亚杰理论对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启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
河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河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 B )
A.受教育者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人
B 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主体
C.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中心,教育者只是旁观者
D.教育者相对受教育者而言处于受控者、接受者的地位。
2.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 ( B )
A.文化发达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 B.教师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家长文化水平下一代
C.家长文化水平学生文化水平教育水平下一代
D.教育水平教育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家长文化水平下一代
3.皮亚杰把儿童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它们依次是 ( B )
A.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B.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4.世界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地把游戏列入教
育过程的教育家是 ( D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夸美纽斯 D.福禄倍尔5,学前教育目标的核心应是( B )
A.社会发展 B.儿童发展 C.学科发展 D.经济发展6.寄宿制幼儿园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A )
A.三小时 B.四小时 C.五小时 D.六小时
7.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是指( D )
A.主题教学不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B.分科教学不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的阶段说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分析两部分内容,前者把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连续的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受成熟、经验、社会经验、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前教育相信无论是研读心理学或是教育学的人对于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1896-1980)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
他是瑞士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智力发展,并且建构出一套有关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而闻名,曾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罗伊德之外的另一位巨人。
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对于西方教育的改革起了深远重大的启示作用。
因此,无论是对于心理学或是教育学,皮亚杰都是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皮亚杰认知(智力)发展理论作简单介绍,并且针对其理论对于学前教育启示作以评述。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皮亚杰认为智慧是一个生物体本身在现存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最适合于其生存条件的行为,人的智力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由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而智力也必然在变化着,儿童的智力也正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伴随着生物性状的发展与成熟及自身经验的增长,在适应中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皮亚杰认为认知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即凡是行动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图式。
而同化与顺应是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学前教育学论述题
论述题答案1.1.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答: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属于人的因素,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属教育的措施,为物质条件方面的因素。
它们的作用是:(1)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领导、控制以及执教的地位,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的要求,并为之付出努力之后,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方可变为现实。
这就是说当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不适应受教育者或全然不被受教育者采纳时,教育活动便无法进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接受和参与相关,而不能建立在纯主观所为。
(2)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因而受教育者应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反之,受教育者没有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性没有获得充分发挥,便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3)任何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多样化,取决于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从范围看,教育内容涉猎人类创造的古今中外各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水平程度看有启蒙的、基础的、专业化的、高等级的;从表现形态看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等等。
(4)从教育的发展进程看,由教育者选创的物质资源更多地进入了教育过程,它的丰富性、先进性、优质性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物质资源有场所、设备、教具、器材等,是现代教育必须具有的教育手段。
以上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进行任何教育活动都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在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教育者的主导性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皮亚杰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理论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影响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体系。
皮亚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人类理性的核心问题,把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当作一种“方法论的插曲”(皮亚杰语),力图寻找生物学与逻辑学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而他的理论体系的重心则在儿童智力的发展上。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的发展表现出阶段的特性,每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具有特定的性质,这些特定的性质由不同的认知结构所决定。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儿童(认识的主体)与环境对象(认识的客体)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的。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智力与成人的不同之处,使我们认识到从新生儿到成人这段时间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的增加,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并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我们要注意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还要因时施教。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从出生到2岁时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时的儿童主要依靠肌肉动作和感觉来探索外部世界,对自己感知到的实际事物进行直觉动作思维。
成人在这段时间内就应该多与婴幼儿接触,给他们提供一些直观的、可感知的刺激物,巩固婴幼儿已有的反射,练习并发展新的习惯动作,形成有目的的动作,进而达到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分化并协调。
有了这些练习基础,婴幼儿才能发展新的手段以应付新的情景。
例如,台布上放着玩具,儿童用手抓不到玩具时,便先抓台布,然后借拉台布而获得玩具。
这里抓拉的动作是原有的,但拉台布而获得玩具则是新的行为。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婴儿的思维是需要靠动作来支持的,同时,也要重视先前的动作练习对后续更高层次动作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重视婴幼儿这时期的教育,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时的婴儿受活动能力的限制,只躺在自己的婴儿床上睡觉就可以啦,只对那些哭闹的孩子加以关注。
学前教育皮亚杰案例(2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一个学前教育的案例,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探讨如何运用皮亚杰的理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
关键词:学前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案例一、引言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本文通过一个学前教育的案例,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探讨如何运用皮亚杰的理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
二、案例背景小王是一位3岁的幼儿,性格活泼开朗,好奇心强。
他的父母工作繁忙,将他送到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小王所在的班级共有20名幼儿,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认知发展。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感知运动阶段在小王3岁左右的时候,教师组织了一次“彩色球球”的游戏活动。
活动要求幼儿将不同颜色的球球按照颜色分类放入对应的球桶中。
小王在游戏中表现出以下特点:(1)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感知球球的颜色和形状;(2)能够将相同颜色的球球放入对应的球桶中;(3)在分类过程中,小王对球球的颜色和形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分析:这一案例体现了小王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幼儿主要通过感官经验来认识世界,尚未形成抽象思维。
教师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感知球球的颜色和形状,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
2. 案例二:前运算阶段随着小王的成长,他进入了前运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组织了一次“动物回家”的游戏活动。
活动要求幼儿将不同种类的动物卡片放入对应的动物家中。
小王在游戏中表现出以下特点:(1)能够将动物卡片按照种类分类;(2)在分类过程中,小王能够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似之处;(3)小王在游戏中表现出一定的思维局限性,如“鱼只能生活在水里,不能住在动物家中”。
分析:这一案例体现了小王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和刻板性。
皮亚杰的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的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Vygotsky)学派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学说,它起源于1920年代的前苏联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建构。
皮亚杰的理论把社会及文化环境放在学习的最高程度,认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共同作用的其中一极,它的目的是形成个性的发展。
皮亚杰的理论提倡的是直接学习活动,它强调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发展和学习。
皮亚杰的理论可以为学前教育带来巨大的改变。
首先,在皮亚杰指导下,教师应做真正的教导者,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要努力引导和示范孩子们实现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其次,应注重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及社会认知等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环境及行为之间的关联,并植入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
同时,在皮亚杰理想的正确领导下,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孩子们乐于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皮亚杰的理论对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它强调社会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以社会环境为引导的教育策略,以增强孩子独立思考、实践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发展和成长。
因此,我们应认真贯彻皮亚杰的学前教育理论,使它成为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的阶段说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分析两部分内容,前者把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连续的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受成熟、经验、社会经验、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前教育相信无论是研读心理学或是教育学的人对于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1896-1980)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
他是瑞士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智力发展,并且建构出一套有关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而闻名,曾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罗伊德之外的另一位巨人。
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对于西方教育的改革起了深远重大的启示作用。
因此,无论是对于心理学或是教育学,皮亚杰都是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皮亚杰认知(智力)发展理论作简单介绍,并且针对其理论对于学前教育启示作以评述。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皮亚杰认为智慧是一个生物体本身在现存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最适合于其生存条件的行为,人的智力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由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而智力也必然在变化着,儿童的智力也正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伴随着生物性状的发展与成熟及自身经验的增长,在适应中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皮亚杰认为认知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即凡是行动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图式。
而同化与顺应是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二、皮亚杰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皮亚杰关于智力的发展理论,经过世界范围的长期、严格的检验,得到了肯定的评价,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应用皮亚杰理论指导儿童教育与养育,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在我国,皮亚杰的理论已受到重视,在全面介绍皮亚杰理论的同时,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们也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检验及将其应用于学前教育中。
在儿童的智力培养中,应特别强调适时教育的原则。
在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概念的时期,因此在儿童教养问题上,父母亲就应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概念。
通常在儿童的物体永久性的形成中,母亲永久性(或是最亲近的人)的形成较早,因而母亲要注意,在这段时期需较多地与婴儿在一起。
与此有关的是育儿专家常常告诫父母,在此阶段不宜频繁地更换保姆。
另外父母亲经常和婴儿进行例如远近摇摆拨浪鼓,“躲猫猫”及找物体的游戏,亦是非常有益的。
事实上这一阶段的婴儿对这种失而复现的游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谈到超阶段教育,曾有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为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设计了一整套超前教育计划并精心实施。
孩子果然不负父望,在很小的年龄考上了著名大学,但却同时患了精神分裂症,病愈后做了一名普通小学教师。
在我国,父母教1岁半的孩子认字,2-3岁的孩子学外语,4-5岁的孩子反复熟背唐诗几百首的现象并非罕见,而其最后的效果却是可想而知的,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字诗的含义,强记之后必是迅速地遗忘。
同时由于父母亲的强迫,形成孩子的反感,以至泯灭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学习兴趣。
天才来自勤奋,但勤奋也是适合阶段的有目的努力。
众多培养出“天才”的成功父母的经验在于激发兴趣,通过逐步的适时而有效的教育,使孩子的潜能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过也应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成为音乐家、美术家或科学家的天赋,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教养应以全面发展为宜,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发展爱好的多样性,从中发现儿童的潜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培养,专业训练不宜过早。
当前儿童智力培育方面的另一种错误倾向是父母受时下一些经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早赚钱好”。
对婴幼儿的智力培养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不让子女受到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因而使孩子的智力反复错过发展的好时机,即在婴幼儿智力发育的适当时候未予适时教育。
这种现象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此外,部分父母对婴儿的教育不注重全面发展,在某些方面对儿童要求严格,例如:练字、学琴、背唐诗。
而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生活方面,却对孩子过于保护,过度限制或是包办代替。
这事实上也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估计不足,未能适时而教的一种表现。
因为对儿童来说,智力发展除了接受文化教育,语言训练之外,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亦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智力发展影响因素(成熟、经验、社会因素、平衡化因素)对学前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主要介绍两个:平衡化因素,经验。
1.平衡化因素谈到平衡化因素,前面关于适时教育的原则即已体现。
儿童必须具有同化某一信息的结构,才可能在反复同化(量变)的基础上,当遇到新刺激时出现顺应(质变)。
平衡化则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矛盾的解决状态。
3岁儿童通过训练,可以背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诗句,然而他缺乏对这一诗句理解的能力,没有同化这一诗句的结构,故就根本不会有顺应,平衡化无从谈起,智力不可能因此获得提高,迅速遗忘是无可避免的。
而当儿童已具备某一同化性的结构,反复地训练就很有必要。
因为量变产生质变必须要使量形成一定的积累。
一个处于前运算阶段4岁半的女孩,常由父母带去附近的公园,由家至公园要途经自由市场(A),百货公司(B),工地(C),汽车站(D),最后到达公园。
父母领着孩子反复去过几次公园,途中经常提醒她所经A、B、C、D的地名及特征,很快孩子就能分别说出A、B、C、D的地名,并能领着父母上公园了。
但她却不能从公园回家,在让她说出从公园到家所经的地名,她不能说出D、C、B、A而仍说A、B、C、D(可逆性缺乏)。
在以后的从公园回家的途中,父母亲又有意识地给予指点,说出D、C、B、A。
很快女孩学会了从公园回家,并说出D、C、B、A及从家去公园与从公园回家一样远(守恒性),这是一种可逆性训练和守恒性训练。
在这个训练中,体现了两次同化与顺应过程,智力也因为训练获得两次提高。
首先由家去公园,4岁半的儿童在动作、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已使她具有完成和从事这项训练的能力,但她过去没尝试过,这是新刺激。
在父母的带领和有意识地提醒下,女孩先是从家到公园,后是由公园到家,说出A、B、C、D及D、C、B、A,并最后发现从家到公园与公园到家是一样远近。
这是运用皮亚杰理论指导教育的一个例证。
2.经验因素重视经验因素,必须充分考虑到两种经验,即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因而在教养中,应十分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喜欢探究、肯于思索的认识特点,鼓励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积极活动,不仅要让儿童玩变形金刚、游戏机,也应允许孩子玩沙堆,在水沟中筑水坝,玩“脏”游戏等,家长应经常带孩子到各种不同的、有益的、自然的社会环境中去,让儿童较早较广泛地接触外界,认识环境,观察自然与社会,亲身实践,这样就可以从中获得生动丰富的经验。
而在婴儿时期,父母亲应为婴儿提供各种感官刺激,如视听、嗅、触觉刺激等。
儿童早期教育问题是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
事实证明,运用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指导儿童早期教育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努力,涌现出了许多早期教育模式。
一些教育模式,如帕利学前教育计划,提倡对3-4岁的小儿实行早期正规教育,由于没有考虑儿童认知及情感等发育的特点而置幼儿于繁重的学习之中,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因为使幼儿感到压力过大,剥夺了幼儿美好的童年时光,把本来天真活泼可爱的儿童变成了呆头呆脑的“没有童年的儿童”。
这种教学模式已受到质疑或是严厉指责。
而另一些教育模式如贝一英模式(又称直接教育模式),由于在幼儿教育中强调以教师指导为主,幼儿只是模仿和训练,虽也取得了短期的积极效果,但根据长期的追踪,这些儿童成年后在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显得平庸和落后。
取得较好效果的早期教育模式是开放教学模式和幼儿中心模式。
其中开放教学模式即是以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为指导,重视儿童经验的获得和主动学习,帮助儿童利用感官直接探索,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象征能力、分类能力等等。
教学中幼儿不是通过单纯地模仿教师获得发展,而是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以及与小伙伴及成人的相互交往中获得发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供探索的、丰富的且轻松愉快的环境,帮助幼儿主动探索、相互交往和组织自己的思维过程,达到智力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按照皮亚杰理论指导的开放教学模式的实践是成功的。
与直接教学模式相比,开放教学的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社会性发展好,犯罪率低,家庭关系较和睦,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成就期望高。
这说明早期教育方法的不同,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总结概括起来,儿童智力培养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
父母亲及教育工作者,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情绪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社会性等)。
结合我国国情,在探索中运用皮亚杰儿童智力的阶段性展理论,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总结教训,大力开展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先统,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2]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睿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凯斯.智慧的发展:一种新皮亚杰主义理论[M].吴庆麟,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庄西真.皮亚杰理论与教育改革[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6]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