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内部联系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孤立系统(deS=0)
dS=diS
式中: dS——系统中熵的变化; diS——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变化, 也称熵产生。
Hale Waihona Puke 开放系统(deS≠0)式中: dS——系统中熵的变化; diS——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变化,也称熵产生; deS——通过系统的边界输入的熵,也称熵流。 第一种情况:熵流deS >0 第二种情况:熵流deS <0 可以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熵,甚至可以超过它。 那末,在开放系统dS就不一定是正值,它可以是零或负值。 当deS <0, deS < diS时,dS>0,系统处于退化状态; 当deS <0, deS =diS时,dS=0,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当deS <0, deS >diS时,dS<0,系统复杂化或生长出新的系统。
Ⅰ.几对重要的相关概念 Ⅱ.熵概念的产生 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Ⅲ.物理熵的数学表达
热力学熵: △S=△Q/T (式中,T为一个物体的绝对温度,△Q为加进的热量, △S为宏观的吸收热,即该物体熵的增量) 统计熵: S=klogW (式中,S为统计熵,k为玻尔兹曼常数, W为系统微观状态数或热力学几率)
借助的主要自组织方法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 突变论 超循环理论 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
第二节自然地理系统的水热作用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水热关系 二、水热关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 辐射干燥指数=R/Lr
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0.35
1.1
2.3
3.4
R值:
R<20kcal (83.68kJ )/(cm2.a)为寒带 R 在20~35kcal (83.68-146.44kJ )/(cm2.a) 为亚寒带 R 在35~50kcal (146.44-209.2kJ )/(cm2.a) 为温带 R 在50~75kcal (209.2-313.8kJ )/(cm2.a) 为亚热带 R > 75kcal (313.8kJ )/(cm2.a)为热带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环境:大气圈(上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物质体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和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⑴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⑵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换。

⑶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

⑷人类聚居的场所。

⑸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

第四章气候大气的组成: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同时也是红外辐射的吸收剂,能透过太阳短波辐射而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形成温室效应。

水汽:水汽及其凝结物能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反射太阳辐射,使地面和大气保持一定的温度,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杂质:可促进水汽的凝结和升华,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地面和空气温度,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水汽压:大气中水汽部分的分压力。

饱和水汽压:一定体积的空气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

(说明:a、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反之,温度越低,饱和水汽压越小;b、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变化比实有水汽压变化快;c、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变化量在高温时比低温时大)相对湿度:空气中实有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的百分数。

注: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取决与气温。

气温高时,相对湿度小;气温低时,相对湿度大。

因为气温高时,饱和水汽压增大比水汽压增大快得多,气温降低时相反。

水相变化:指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水的相变过程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这种能量称为潜热能。

水汽凝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⑴空气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⑵要有凝结核。

使空气达到饱和的途径:⑴增加空气的水汽含量,即增大水汽压;⑵降低温度。

冷却空气的主要方式:⑴绝热冷却(空气做上升运动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⑵辐射冷却(地面因有效辐射而冷却降温)⑶平流冷却(暖空气经过较冷地面时,把热量传给地面而造成空气本身的冷却)。

地理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

第五章:
一、
1.(P92)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2.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整体。

3.生物循环示意图:
4.地理要素间新功能:
(1)生产功能:主要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
1.(P98)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会观察即可。

2.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
自然带在东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3.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
4.垂直地域分异: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普越完整。

注意: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

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

(1). 温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

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

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比如,正常情况下,在北半球,应该北坡的雪线低于南坡。

(2). 降水量。

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雪量的多寡。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关。

同一山体,一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雪线;比如喜马拉雅山南坡,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的影响降水丰富,所以南坡雪线比北坡低。

全套高中地理思维导图(清晰打印版)

全套高中地理思维导图(清晰打印版)

高中地理选修六目录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 其特点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 想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 害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 题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 利用对策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与保护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及其防治途径 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第一节 认识环境管理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第三节 公众参与
高中世界地理目录
第一章 世界地理概况 第一节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第三节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第二章 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 第一节 东亚与日本 第二节 东南亚 第三节 南亚与印度 第四节 中亚 第五节 西亚 第六节 非洲与埃及 第七节 欧洲西部与德国 第八节 北美与美国 第九节 拉丁美洲 第十节 大洋洲 第十一节 两极地区
高中中国地理目录
第一章 中国地理概况 第一节 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 第三节 中国地形 第四节 气候 第五节 河流和湖泊 第六节 自然资源 第七节 农业 第八节 工业 第九节 交通运输业 第十节 城市 第二章 中国地理分区 第一节 北方地区 第二节 南方地区 第三节 西北地区 第四节 青藏地区 第五节 港澳台地区 第三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 第二节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第三节 资源跨地区调配 第四节 区域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五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影响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救

主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

主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
土壤: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组成。
植被:指地球上生长的各种植物包括森林、草 原、荒漠、湿地等。
气候:包括气温、降 水、风、湿度等
地形:包括平原、山 地、丘陵、盆地等
水文:包括河流、湖 泊、海洋等
土壤:包括红土、黄 土、黑土等
植被:包括森林、草 原、荒漠等
动物:包括哺乳动物、 鸟类、鱼类等
水文与地貌:水文受地貌影响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水文与气候:水文受气候影响如降水、蒸发、径流等 水文与土壤:水文受土壤影响如土壤水分、土壤质地等 水文与植被:水文受植被影响如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等
地形与气候:地形影响气候如高原气候、山地气候等 气候与植被:气候影响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等 植被与土壤:植被影响土壤类型如红壤、黑土等 土壤与地形:土壤影响地形发育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 地形与河流: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河流的弯曲、分岔等 气候与河流:气候影响河流流量如季节性河流、常年河流等
山地气候等
地形影响气温:海 拔越高气温越低
地形影响降水:迎 风坡降水多背风坡 降水少
地形影响风速:地 形复杂风速变化大
地形影响光照:山 地光照充足平原光 照较弱
风化作用:气候影响岩石的风化速度如高温、干燥、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会加速岩石的风化
侵蚀作用:气候影响水的侵蚀作用如暴雨、洪水等气候条件会加速河流的侵蚀作用
地貌对植被的影响: 地貌可以影响植被 的分布和生长如坡 度、海拔、土壤类 型等
植被与地貌的相互 作用:植被和地貌 可以相互影响形成 独特的生态系统如 森林、草原、湿地

植被与地貌的相互 影响在生态学中的 意义:植被和地貌 的相互作用是生态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于理解生态系统 的动态和稳定性具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在地理学中的位置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第四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第五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复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2、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具有哪些特征?3、综合自然地理学未来重点研究领域?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复习思考题1、分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能量和要素组成。

2、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有何特性?4、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5、简述系统的结构类型,并举例进行说明。

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行星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复习思考题1、太阳辐射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2、海洋潮汐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3、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4、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球化学作用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作用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复习思考题1、人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中四种物质循环类型。

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复习思考题简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

自然地理 第五章 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  第五章 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什么是地理环境的结构呢?这就是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不等于均一性,由于地球是一个球形。

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能,各部分是不均衡的;同时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又不是均质的。

因此,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李春芬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而成的一个整体。

整体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

自然综合体洪堡提出了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言将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严格的地理体系自然地理系统概念: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下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体。

系统: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卡列斯尼克认为,“自然地理结构”是指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和互相联系的性质。

伊萨钦科把自然地理结构定义为:建立在景观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基础上的空间-时间组织(《现代地理学》,1997年)。

索恰瓦(1976年)则认为,每个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应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综合体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根据上述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就是地球表层这个物质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整体功能及其时间演化的规律性。

综自课件5

综自课件5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 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自然地 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某一要 素会影响其他要素,某一部分会影响其他部 分。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效应 组成系统的各部分(子系统)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即作用与结果之间不成正比 数量关系,而是指数关系,具有一种放大(或缩 小)效应,使系统整体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 这就叫系统的整体效应。 处在相互作用关系中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 某些过程可以得到加强而产生突变,或者遭到削 弱而衰减,从而产生了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具有 的某些性质和特点。
三、地质循环
地质循环是在一定的能量流驱使下进行的, 比较明显的动因是水循环的第二环节。 地质循环由四个基本过程所构成: 1. 风化过程 2. 输运过程 3. 沉积过程 4. 构造过程
1、风化过程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各种破坏营力的作用下, 其内部性质发生机械的和化学的改造和变 化,这个过程称作风化过程。又分为三种: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二、水分循环
2.水分循环的作用: (1)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 作用 。 (2)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地球 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 (2)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 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等。 (4)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作用。
三、地质循环
地质循环:岩石风化过程中解离出来的元 素或化合物以溶液或沉积物的形式随流水 进入海洋,在那里经过长期的沉积作用和 成岩作用而再变为岩石;而当这些岩层受 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而被抬升隆起后,又 开始遭受风化剥蚀。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
物质迁移 能量转换
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体现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
C 能是( ) ①循环功能 ②转化功能 ③生产功能 ④平衡功能 A ③ B 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D 2.图中地理要素产生的新功能,一起参与作用的
圈层是( ) ①生物圈 ②水圈 ③岩石圈 ④大气圈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案例探究四 请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用示意图画出来 生物
构成气地候 理环境的各要降水素相互依赖、相水互文制约 水汽
地貌
矿物质 形态特征
土壤
案例探究五
1.大尺度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12..大 各尺 圈度 层自通然过地岩理石环圈境物中质有循哪环些 、圈 水层 循? 环、生物循环、大气循 环2.等各进圈行层联间系是和通作过用哪。些循环使彼此间进行联系与作用的?
案例探究五
3.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是如何进行的?能量 来源于哪里?这样的循环有什么意义?
水圈 水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
简图
下渗
水汽输送
降水
蒸发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蒸腾
蒸发
水圈 水循环
能量来源 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全球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海轮
已建成装机容量25 万千瓦以上水电站 正建或计划建装机容 量25万千瓦以上水电 站
案例探究二 地貌与水文的相互影响
对比左侧中国地形图和右侧中国水系图,思考,地形和水文如何相互影响?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证吗?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山区水流速度较快,侵蚀作用强烈 (下蚀作用刨深河谷,侧蚀作用加 宽河道); 平原地区,水流速度较慢,沉积作 用显著(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入 海口形成三角洲)。

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结果: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知识点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知识点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分异(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知识点2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形成基础:________。

3.表现(1)低纬、高纬地区:自然带横穿整个大陆。

(2)中纬度地区:自然带在一定范围内________延伸、________更替。

知识点3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分异原因:从沿海向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

2.分异基础:________。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五章 重点总结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五章 重点总结

第五章地貌1、地貌动力有内动力和外动力之分前者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后者则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和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2、地貌成因?1)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2)气候因素。

冰川气候地貌形态尖锐,冰缘气候地貌起伏较小,温湿气候地貌剖面轮廓和缓,湿热气候地貌多夷平面,干旱气候地貌除残山外,一般无太大高度差。

3)岩性。

坚硬和胶结良好的岩石常形成山岭和峭壁;松软岩石形成低丘、缓岗;软硬相间分布的岩石,水平方向上常导致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陡缓更替的阶状山坡。

4)生物。

植物的根劈作用、动物挖掘洞穴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岩石发生生物化学风化。

5)人类活动。

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3、基本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和平原。

4、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山地阳坡和阴坡温度不相同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差异大3)对生物界产生影响,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4)对自然界地域分异产生影响5)对土地类型分化产生影响5、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6、风化作用的类型?1)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指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2)化学风化,发生水化、水解、溶解和氧化作用。

气候炎热潮湿及水溶性呈酸性等条件有利于化学风化。

水化作用——指岩石矿物吸收水分后转变为含水矿物,体积膨胀,硬度降低,抵抗能力削弱并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

例CaSO4+2H2O→CaSO4·2H2O。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3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的组成(1)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在以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①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①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②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③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我国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生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生长在阳坡,冷杉生长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由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理,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第五章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2、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的发展是统一的,每个要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果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地理要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成因:不同地域由于所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

自然带往往以植被来命名。

2.对照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简图
北半球陆地自然带。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注意:
自然带≠气候带≠植被带;自然带=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例如:①热带雨林是指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

②热带荒漠气候是荒漠带的典型气候。

③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
66°34’N 23°26’N 0° 35°N 25°N 10°N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什么是地理环境的结构呢?这就是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不等于均一性,由于地球是一个球形。

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能,各部分是不均衡的;同时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又不是均质的。

因此,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李春芬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而成的一个整体。

整体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

自然综合体洪堡提出了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言将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严格的地理体系自然地理系统概念: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下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体。

系统: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卡列斯尼克认为,“自然地理结构”是指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和互相联系的性质。

伊萨钦科把自然地理结构定义为:建立在景观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基础上的空间-时间组织(《现代地理学》,1997年)。

索恰瓦(1976年)则认为,每个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应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综合体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根据上述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就是地球表层这个物质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整体功能及其时间演化的规律性。

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探秘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奇妙之处》自然地理环境就像是一个超级庞大、超级复杂的大拼图,每一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啊,真的是妙趣横生又让人感慨万千。

咱们先说说整体性这个特点。

嘿,这就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牵一发而动全身呢。

就好比山上要是植被被破坏了,那可不是仅仅山上光秃秃不好看这么简单。

就像一场连锁反应的恶作剧,植被没了,土壤就像没了保镖一样,一下雨就容易被冲走,水土流失得一塌糊涂。

没了土壤,河流也跟着遭殃,水变浑浊了不说,河底还可能被泥沙堆得乱七八糟。

那山上的动物呢,原本好好的家没了,只好背井离乡去讨生活,整个这一片地方就像闹了一场大灾祸一样混乱。

这就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紧紧抱成一团,一个要素出状况,其他要素个个都得鸣不平呢。

再看看差异性,这个就特别有趣了。

我就感觉像老天爷在玩创意大比拼。

同样是地球的皮肤,有些地方干旱得像个沙子做的大饼,那就是荒漠地区啦。

而有些地方呢,湿润得像个超级大蒸锅,比如热带雨林。

你要是在荒漠里想找个像热带雨林那样湿漉漉、绿油油的景象,那简直就是做白日梦。

这种差异性就像是大自然的个性签名,让每个角落都有独特的魅力。

北方的雪像厚棉被,南方的雨像细长的丝线,各有各的风情。

从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还能感觉到时间的魔力呢。

比如说一个地方的岩石,它可能曾经是海底软乎乎的泥巴,经过漫长岁月的挤压、加热,摇身一变成为了坚硬无比的岩石。

时间就像是一只神奇的魔法棒,改变着地理环境的模样。

这种联系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着特定的规律,就像玩游戏得遵守游戏规则一样。

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这些特点,我就特别感叹大自然的精心布局,像一个绝世的棋手,每一步棋子之间都有深意。

也让我觉得咱们人类可不能瞎折腾这个地球这个大棋局,要尊重自然的规则,不然大自然这个老大哥一生气,可有咱们难受的呢,到时候那可就是自找苦吃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大气环流使地表与大气产生物质交换,进而影 响自然地理系统。
①地表向大气输送汽溶胶。 ②导致土地沙漠化。 ③形成沙尘暴。 ④大量地表疏松物质被搬运过程也就是地表形态塑造 过程,产生各种风蚀地形 ⑤地表向大气圈输送的粉尘绝大部分又在新的区域降 落回归地表。 ⑥风对植物发育迁移产生显著影响。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二、水分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等作用下,通 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 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分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循环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水 本身的相变,其二是液态水在热力梯度作用下或势能梯 度作用下,通过洋流或河川径流进行大规模物质和能量 传输。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关系

水热矛盾是推动自然综合体演化的基本矛盾。
二、水热关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结构
辐射干燥指数 K=R/Lr (R为年辐射平衡;L为蒸发潜热;r为年降水总量) 地带性周期律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三、地质循环
地质循环由 四个基本过 程构成,即 风化过程、 运输过程、 沉积过程和 构造过程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
一、大气循环 二、水分循环 三、地质循环 四、生物循环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一、大气循环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二)迁移的外界条件

1、气候条件 2、基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环境 3、生物作用 4、人为影响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四、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其基本意义:①生物作为土壤—植被—大气之间的一个 联系环节,从而使之成为整个自然地理系统能量交换的 一个基本通道。②实现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相互转 化,这是生物循环最基本的体现。 具体表现在: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地质循环的意义
①地质循环是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推动了自然地理系统 的发展与演化; ②地质循环导致了土壤、风化壳和沉积岩石的形成; ③风化过程一方面使地表其它过程易于进行,另一方面使岩石圈 中矿物、元素得以释放,并在各种外营力作用下在自然地理系 统中发生重新分配; ④风化剥蚀过程将力图改变地表形态,使势能减小; ⑤物质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也是物质的分选过程,从而使地表物质 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元素在地表的分布具有差异性,导 致了不同地球化学景观的形成; ⑥风化可以对全球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化学搬运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三)沉积过程

沉积过程是被运输的物质在低洼处聚集的过程。
(四)构造过程

构造过程是由于地球内能的作用,地壳发生抬 升、下陷、断裂、褶皱、火山活动和地震等现 象和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球化学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一、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一)元素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分布 (二)地表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三)元素的迁移主要过程



组成要素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不具备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要素的单独作用和作为自然地理系统整体的一员在整体中所起的协同作 用完全不同。
在自然环境中,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 协调性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三、耗散结构理论阶段--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热力学的基本定律 熵(entropy):表示能量在空间上分布的均匀程度。熵也可以用来 表示一个系统混乱或无序的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混乱无序。

熵增加原理:熵将随时间变化而增加 “热寂说”--克劳修斯
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 所谓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 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 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 新的有序状态的维持,需要不断耗散系统之外的物质和能量。 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 负熵 自然地理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有序系统
(二)水循环的动力和方式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三)水循环的意义
1、深刻影响着地球表层系统结构的形成、演化和发展 2、水循环使地球上热量收支矛盾得到缓解 3、水循环是海陆联系的纽带 4、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5、水循环使水成为可再生资源
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一般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 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 响其它要素,某一部分会影响其它部分,最终会导致整个系统的 变化。 内在联系整体性认识的理论基础是因果论。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全 球 水 分 循 环 示 意 图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一)水循环类型

大循环 小循环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是水分循环的动力。 水循环有三种重要的方式:洋流、径流和水汽循环。


水迁移过程 大气迁移过程 生物迁移过程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二、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因素
(一)元素迁移的内在因素

1、化学键 2、重力性质 3、化学性质 4、晶格性质 5、放射性质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由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 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的功能和形成一个整 体效应。 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是不可分割的。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而是 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二、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结构指的是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特殊的 网络关系,是系统内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流通渠道。 所谓功能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中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结构是保证物质、能量和 信息流通的渠道,而功能是维持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根据系统理论,索恰瓦提出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所谓自然地理系 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 成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
大气循环是以大气环流的形式进行的,它包括了行星风 系、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三种不同尺度的模式。 行星风系支配着全球的大气循环,季风支配着海陆之间 的大气循环,而地方风支配着局地大气的流动。 大气循环的原动力是来自自然地理系统外部的太阳辐射。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1)生物有机体可以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潜能。 (2)生物循环引起化学元素的迁移 (3)生物循环可以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并保持大气圈中气体的 相对平衡。 (4)生物循环影响并改造水圈中的化学成分。 (5)生物循环还把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 (6)生物循环参与了某些岩石和矿物的形成。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一)风化过程

风化过程 风化作用类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


风化的结果 剥蚀过程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二)运输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