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赋役制度的演变(1)_有答案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55b0d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0.png)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朝()A.劳动力极其缺乏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D.厉行抑商政策,不能得出当时劳动力缺乏,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等级问题,故B项错误;秦始皇让“贾人”服徭役是其抑商政策的表现,而不是因为徭役繁重才让“贾人”“充征(服徭役)或戍边”,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汉文帝时,算赋(汉朝对成年人所征的人头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
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
上述措施()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的政策,无法反映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间工商业,故C项错误;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的是唐朝两税法,故D项错误。
3.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
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
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
这说明汉朝()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沉重赋税对农民的压迫使农民生活困苦,故B项正确。
4.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其中调用丝、绢、棉、麻上缴;当时生产丝帛的地区遍及全国,丝帛还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
这反映了()A.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B.南北方丝织业水平趋向平衡C.社会环境影响到了经济形态D.农民赋役负担依然十分沉重,且“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租调制下丝帛的实物货币功能,与丝织业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货币流通性差,这种状况下农民以物易物、以物缴税的现象较为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当时流行用丝帛上缴赋税,并未涉及上缴量的多少,无法推知农民负担如何,故D项错误。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极端民族主义(1)_有答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极端民族主义(1)_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6254fd49649b6649d74710.png)
极端民族主义课后练习(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
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
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2. 69.“以追求强国为起点,以落得虚弱兼分裂的国家而终结”,再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大国如果任由民族主义情绪泛滥,却又缺乏民主和保护自由抗争的机制,这一定会导致本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浩劫。
符合上述评论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3.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在1918年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开端。
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
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
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以及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这里主要是指()A.拿破仑战争激起了欧洲民族主义B.普法战争引起了欧洲的民族主义C.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主义D.第二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主义4.美国的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鲍德温在此 ( )A.批评了极端民族主义B.表达了自己对民族主义的认同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D.总结了人类历史5.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名言是“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be1aa043ddccda38376baf58.png)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6)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有删改)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之子与师与:参加,参与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轻慢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鼓励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B.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C.左右免胄而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历史总复习测试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_郡国并行制_练习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历史总复习测试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_郡国并行制_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60961e15a5e9856a561260de.png)
郡国并行制课后练习(1)1.《汉书》中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的记载,这表明A.汉初统治者在部分地区实行封国制 B.汉初把有实力的异姓王分割出去C.汉初的推恩令有利于巩固新政权 D.汉初从原则上否定了秦代的郡县制2.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一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源于何时列举史实说明。
(2)两汉时期该制度有何变化?产生了什么后果?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3)北宋时期该制度又有何新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并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源及影响。
(4)综观上述制度的演变,简述其特点和作用。
3.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诸葛亮的计谋B.周瑜的水军C.孙、刘的联盟D.地理上的优势4.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
这一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收回地方官的任免权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6.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
”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 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C.夺去王侯爵位 D.削减王国封地7.汉景帝时,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他指出,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急切),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由此可见,晁错所提建议的用意是什么试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削藩”的结果,简评晁错的建议。
8.有学者认为:“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下列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主要因素与学者观点相近的是。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9)(附答案)$804902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9)(附答案)$804902](https://img.taocdn.com/s3/m/78e0f499284ac850ad024265.png)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19)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明德马皇后讳某,伏波将军援之小女也。
少丧父母。
兄客卿敏惠早夭,母蔺夫人悲伤发疾慌惚。
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救制僮御。
内外咨禀,事同成人。
初,诸家莫知者,后闻之,成叹异焉。
后尝久疾,太夫人令筮之,筮者日:“此女虽有患状而当大贵,兆不可言也。
”后又呼相者使占诸女,见后,大惊日:“我必为此女称臣。
然贵而少子,若养它子者,得力乃当逾于所生。
”初,援征五溪蛮,卒于师,虎贲中耶将梁松、黄门侍耶窦固等因谮之,由是家益失势,又数为权责所侵侮。
后从兄严不胜忧愤,白太夫人绝窦氏婚,求进女掖庭。
由是选后入太子宫。
时年十三。
奉承阴后①,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
遂见宠异,常居后堂。
显宗即位,以后为贵人。
时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肃宗。
帝以后无子,命令养之。
谓日: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
”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
肃宗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
后常以皇嗣未广,每怀忧叹,荐达左右,若恐不及。
皇太后曰:“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
”连立为皇后。
先是数日,梦有小飞虫无数赴着身,又入皮肤中而复飞出。
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
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
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
常衣大练,裙不加缘。
朔望诸姬主朝请②,望见后袍衣疏粗,反以为绮觳,就视,乃笑。
后辞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
”六宫莫不叹息。
十五年,帝案地图,将封皇子,悉半诸国。
时楚狱连年不断,囚相证引,坐系者甚众。
后虑其多滥,乘间言及,恻然。
帝感悟之,夜起彷徨,为思所纳,卒多有所降宥。
及帝崩,肃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
(摘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注]①阴后:即阴皇后。
②朝请:即拜谒皇室,要求皇后妃嫔也参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闻之,咸叹异焉异:对…感到惊异B.帝案地图,将封皇子案:通“按”,察看C.因相证引,坐系者甚众系:关联D.卒多有所降宥宥:宽宥,饶恕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明马皇后入宫后严于律己的一组是()①内外咨禀,事同成人②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③能诵《易》,好读《春秋》④既正位宫闭,愈自谦肃⑤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⑥后虑其多滥,乘间言及,恻然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皇后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所以,她很小就料理家事,管理僮仆,僮仆家里家外凡事向她请示报告。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1590c47f1922791688e829.png)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30×2.5=75分)1.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中要特别注意“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结合所学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对四个选项进行排查。
2.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 摧毁了门阀政治B. 扩大了政权基础C. 促进了社会公平D. 与人才培养脱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制使寒门子弟缺乏政治素养,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正确。
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赋役制度的演变(2)
![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赋役制度的演变(2)](https://img.taocdn.com/s3/m/4e914ff18762caaedd33d494.png)
赋役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2)1.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2.以下对一条鞭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为缓和阶级矛盾而改革赋役制度②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收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增长④标志人头税被完全废除()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盗贼”纳税4.各国在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演进过程中,随着工商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大,都面临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下列经济政策的调整中有利于这种转移的是( )①一条鞭法②摊丁入亩③法国雅各宾派《土地法令》④俄国1861年改革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客观上最能体现儒家“仁政”思想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科举制D.租庸调制、均田制6.两税法的实施之初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这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 )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C.手工业者D.少数民族7.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赋税)十倍宋也。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12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 .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B .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C .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D .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8. 我国古代下列赋税制度中,能起到减轻农民负担作用的有 ①编户制度 ②租庸调制 ③方田均税法 ④一条鞭法( )A .②③④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③9. 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远的作用是( )A .调整了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不协调的状况B .削弱了农民 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C .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赋税收入D .使政府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10. 北魏初年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9b200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5.png)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汉书》载:“(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
”由此可见秦朝( )A.徭役、兵役繁重B.刑罚十分严酷C.赋税很沉重D.人民很勤劳【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丁男”和“丁女”指的是男丁和女丁,其中“被甲”指的是服兵役,“转输”指的是服徭役,由此可以看出,男丁和女丁要服役,民众苦不堪言,由此可知秦朝徭役、兵役十分繁重,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刑罚,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赋税,故C项错误。
D项曲解了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汉武帝时期,政府颁布了算缗令,即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2 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令,即鼓励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
政府的这项举措( )A.引发了统治危机B.导致吏治严重腐败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答案】C【解析】汉武帝通过算缗令和告缗令打击了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诸多举措提供了经济条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排除D项;汉武帝此举针对的是商人,而小农经济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引发了统治危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这项举措“导致吏治严重腐败”,故排除B项。
3.《新唐书》载:“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唐代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发达的商品经济D.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A【解析】租庸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
唐代租庸调制规定按人口来分田,征收租、庸、调的依据是人丁,这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丁计税”,故A项正确,B项排除。
租庸调制下“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可以纳绢布代替徭役。
因此,租庸调制下实物地租和徭役并存,这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故C项排除。
租庸调制下徭役可通过缴纳绢布来代替,这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故D项排除。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9527a105a8102d276a22f52.png)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10)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
子敖嗣立为赵王。
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鞲(gōu,袖套,用于束衣袖以便动作)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
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
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
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啮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毫皆高祖力也。
愿君无复出口。
”贯高、赵午等十馀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
吾王长者,不倍德。
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
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
”“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
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
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车监车胶致,与王诣长安。
治张敖之罪。
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
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
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
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
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
”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
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
”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
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
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
”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
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具告之,曰:“张王已出。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_有答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_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6a3217580216fc710afd1c.png)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后练习(1)1.亚当·斯密阐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时代背景是①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②科学成就迅速转化为生产力③启蒙运动盛行于欧洲④机器生产已经取代手工工场( )A.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2. 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将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这表明(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3.某国际组织“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转向世界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助成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源。
”该组织是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经济互助委员会 D.关贸总协定4.二战后,英国工党执政时期,政府掀起了国有化浪潮。
法国政府推广国有化运动,国有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西欧的国有经济与公有制有着本质区别C.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强化了公有制D.企业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为一群资本家占有5.“战后的欧洲正需要这样的计划,并以此履行其维持和平的责任。
这一点写在法国宪法的前言中:政府保证为人民提供适当的发展条件,并保证给予个人在健康、安全、休息、娱乐等方面加以保护。
”为此( )A.西欧普遍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B.西欧各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C.法德两国倡导建立欧洲共同体D.各国间取消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6.每当员工有专利申请成功,微软就会向其颁发纪念品……由此可以说明()①微软公司鼓励员工进行发明创新②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得到认可和发展③“新经济”有时可以和第三产业画等号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材料一第三章,“着火的房子”:1787年春天……第四章半人半神和花花公子们的集会:1787年5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海禁”与“闭关锁国”(1)_有答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海禁”与“闭关锁国”(1)_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eed473fad6195f312ba68d.png)
“海禁”与“闭关锁国”课后练习(1)1.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A.中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2.清朝前期,只允许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且仅由十三行负责。
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是为了()A.保护男耕女织的封建自然经济B.保持“天朝上国”的崇高尊严C.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D.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4.对清朝闭关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①使中国失去了贸易主动权②阻碍了同国外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③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④有效抵制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5.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请回答:(1)列举两例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2)简述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3)概述清朝闭关政策的影响。
(4)上述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6.【落后带来屈辱】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备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紊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1)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2)“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3)这次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4)此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7.有著名学者认为, 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海洋”, 中国“选择陆地”。
高中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含解析)
![高中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2c033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4.png)
高中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清朝实行“推丁入亩”,从此在中国赋税史上存在了约200年被彻底废除的赋税是()A.田赋B.人头税C.徭役D.实物税2.欧阳修在《旧唐书·食货志》写道一种税制的起源时说:“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
而敛以夏秋。
”欧阳修所指的是()A.均田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一条鞭法3.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推行后()A.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富国强兵得以实现C.国家对农民控制相对松弛D.法律建设卓有成效4.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
”这表明()A.明朝商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C.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D.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5.秦时“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这主要说明当时()A.赋税苛重B.徭役沉重C.兵役繁重D.刑罚严酷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企改革取消了计划经济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C.为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D.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7.中国历代都高度重视户籍编纂工作。
以下有关史实正确的是()A.汉朝由御史大夫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也有专人负责B.东晋不时进行“土断”,使黄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C.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进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D.清朝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不再登记人口数量8.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千万左右,清康熙时只有两三千万,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亿多,道光十九年(1834年)超过四亿,导致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是()A.清朝管理疆域扩大B.农耕面积增加C.地丁银制度在全国的推行D.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9.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率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其中户税部分以征钱为主(过去租腐调以实物征收为主),农民需将自家出产的绢帛等实物变卖。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112d7d8770bf78a6529545c.png)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14)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以臣名之名:命名B.臣故畜牸牛畜:养C.公诚愚矣诚:确实D.管仲正衿再拜曰正:不偏斜2. 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之C.以臣为愚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3. 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 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 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 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5.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
上【注】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
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
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铁犁牛耕、水利灌溉(2)_有答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铁犁牛耕、水利灌溉(2)_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5346d804d2b160b4ec0d5.png)
铁犁牛耕、水利灌溉课后练习(2)1.以下各项水利工程,修建于汉朝以前的是?A.龙首渠 B.都江堰 C.漕渠 D.白渠2.据统计分析,《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多达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解决黄河洪水泛滥的根本之道在于A.实现统一,中央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理黄河C.减少战争,各国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D.各国各自为政,各自治理黄河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否?停否?禾苗待我灌醉”。
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唐朝哪个生产工具使用时的情景()A.筒车 B.水排 C.曲辕犁 D.翻车4.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水一度很清澈,其主要的原因是()A.统治者大规模治理黄河 B.统治者倡导植树造林,重视环保C.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D.北方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扩大5.唐朝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对农业生产发展所起到的主要促进作用是()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C.只征土地税,废除人头税D.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6.位于今四川成都附近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时期D. 西汉时期7.阅读下列材料: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
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
材料一林父与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②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材料二林父一年“外出活动”分类统计表(单位:天)入蔬菜生产。
回答:(1)根据林家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判断出林父的身份并说明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錀的生活状况。
(3)在当时,林光錀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致富;其三,科举致仕。
请你就上述三种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习题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习题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2af325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e.png)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必备知识基础练1.《周礼》中有“关市之征”的记载。
该记载证明( )A.中国关税起源的最早记载B.已经形成我国关税的雏形C.开启后世“关税”的名称D.关税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2.秦汉时期,每一个适龄农村男子都要完成地方劳役,其完役形式则根据需要,或者自行服役或者折成货币代役。
以钱代役,其数量因时、因事、因地而异,具体收多少,则由基层决定。
秦汉这一做法( )A.容易滋生基层吏治腐败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D.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
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
这一调整( )A.增加了农民的租役负担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4.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份。
这一举措(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5.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是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之一。
此项法令废除了宋代民户按户等的高低轮流到州县政府充当差役的规定,改为当役者缴纳役钱,地方政府出钱雇役。
这一做法( )A.彻底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B.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C.完全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D.有利于保证农业的生产时间6.唐朝时期成年男子可以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代替徭役。
到了明朝,赋役均可以折银征收。
清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并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
这一变化表明我国古代( )A.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B.赋役负担逐渐减轻C.赋役征发由田地转向财产D.征税项目日趋简化7.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1730年开始,清朝人口开始快速增长,但耕地数量却没有与人口维持相似的增长速率,人均耕地反而比较快速率下降,出现1730年情况最直接原因是( )A.赋税制度改革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实行闭关自守D.农耕经济高度发展8.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7 含答案 精品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7 含答案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7c0f61dec8d376eeaeaa3158.png)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7)1.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得九鼎,谋之晖台③之下,少海④之上,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不可。
楚之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⑤之中,其日久矣。
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醢⑥壶酱长瓿⑦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⑧止于齐者。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注] ①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
后世把九鼎看做权力的象征。
②颜率:周臣。
③晖台:台名。
④少海:一作沙海,今河南开封北有沙海。
⑤叶庭:一作章华之庭。
叶,今河南叶县。
⑥醢:肉酱。
⑦瓿:小口大腹装醢醋、酱之类的瓦器。
⑧漓然:很快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内自尽计计:计策B.周君患之患:担心、担忧C.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窃:偷偷地D.疾定所从出疾:迅速,赶快2.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能够直接表现颜率巧言能辩的一组是(5分)( )①臣请东借救于齐②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③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④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⑤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⑥不敢欺大国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6分)( )A.秦国发兵东周求要九鼎,周君派颜率到齐国,颜率巧言说齐王,齐王派五万大军救东周,解除了东周的危机。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错题检测四文(含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错题检测四文(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ff8a89700abb68a882fb76.png)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错题检测四文(含解析)1.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A项,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前中期的四川一带,竹筒井中出现了雇佣工匠的现象,被雇工匠若对工作不满还可另谋高就,这反映了当时民营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故A项正确。
B项,材料仅反映了手工业者被雇佣在竹筒井中做工,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可另谋高就。
这反映了其拥有一定的自由,但与其“社会地位高”关系不大。
故B项错误。
C项,根据材料可知,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的竹筒井中出现了雇佣劳动现象,但其他地方是否出现这种现象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故“已经普及”说法错误。
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仅反映了竹筒井中的雇佣现象,不涉及盐铁专卖制度。
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
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该项不符合史实。
故D项错误。
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
应该选A。
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役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1)
1.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B.让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C.收揽民心的重农政策 D.推行文武并重之道
2.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 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
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 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
3.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4.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沉重的赋税
B.沉重的徭役
C.水旱灾害
D.农业技术的落后
6.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7.当前我国农民进城务工和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清代实行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一条鞭法 B.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C.推行更名田 D.增加商品税收
8.明清时期,我国长期实行的徭役和人头税先后被取消,其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反抗斗争 B.封建政府的政策调整.
c.土地私有化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
9.唐代的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
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②实行实物租税和劳役相结合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④反映
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
10.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即“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
此规定()A.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 B.是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税收方式
C.有利于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 D.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2.答案: C
解析:
3.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和所学史实均输法就是通过政府直接采购宫廷用品,来减少开支。
4.答案: 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和读懂材料所表达的含义,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明后期”、“佃户”、“好米换银钱自用,劣米交租”、“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主要原因”等有效信息的限定,结合时间“明后期”的限定,从分析中可知,造成田主“病”的原因是因为佃户将好米卖掉自用而以劣质米交租所致,而田主为什么因“劣质米”就交不起国家的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国家税收征的是白银,而不是实物,田主必须将收到的劣质米换成银两后方能完税,这与明后期实行的一条鞭法相吻合,从而得出正确。
5.答案: A
6.答案: A
解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
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7.答案: B
8.答案: D
9.答案: A
10.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