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功放原理图
功率放大器电路图及其原理
![功率放大器电路图及其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3d74fdb7f1922791688e8ca.png)
一、O PA300放大电路OPA300放大电路功能说明:通过设定电阻R4=3R3 来设定该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四倍,即Vout=(1+Rf / R) Vin ,将VCA810的输出信号放大到能满足检波需要的信号。
二、高栅负压的电子管功放电路图下图中R3既是前级的直流负载电阻。
又是给后级提供栅负压的偏值电阻。
它适用于栅负压较高的功率管制作的功放电路。
电路比较简单。
电路中两个竹子的灯丝接地端。
应接在各自阴极电阻的下端。
同样要求电源变压器有两个灯丝绕组,功率级与前级的灯丝分别供电。
电路是用6Pl做的实验,虽然栅负压较低,但工作很正常,说明电路是成功的。
同样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插上前级管子后再开电源,否则不能加电。
三、推挽式功率放大级的正偏压电路此电路用EL34管。
在两只功放管阴极电路中串入一只50Ω左右的线绕电位器或半可变线绕电阻,中点接地即可。
调整电位器W使两管的阴极电压平衡、对称,再放音就会有出色的表现。
正偏压的方式也可以用在ABI类自给偏压的推挽式功率放大级中。
四、AD8656双运放芯片组成的接收放大电路使用AD8656双运放芯片组成接收放大电路。
该运放适合+2.7~+5.5 V电源电压供电,是具有低噪声性能的精密双运算放大器。
AD8656型CMOS放大器在满共模电压(VCM)范围内提供250 mV精密失调电压最大值,且在10 kHz处提供低电压噪声谱密度和0.008%的低真,无需外部三极管增益级或多个并行的放大器以减小系统噪声。
通过干电池提供3V单电源供电,接收放大电路如图2所示。
放大电路由AD8656进行两级放大,抵消线圈所感应到的信号电压幅值因距离的增加而产生的衰减,放大所接收到的微弱信号,增加无线传输距离。
系统接收电路经D8656放大后的输出电压输至单片机进行A/D转换,对数据进行编解码,而未采用检波解调电路,可有效简化电路结构。
五、高频信号放大电路的性能比较分析一、高频管(UHF)9018fTl00(MHz)的信号放大电路电视高频头输出的第一中频信号和音频信号通过高频管9018放大后也确有显效。
用tda 7294 自己diy 功放设计 +原理图+pcb
![用tda 7294 自己diy 功放设计 +原理图+pcb](https://img.taocdn.com/s3/m/6f9e8edc76eeaeaad1f33077.png)
近段时间比较闲没事做,就像自己捣鼓的功放玩玩,在学校时剩下有几块TDA7294 的功放块,我就想把它利用起来,,废话不多说现在就动手开始做吧,,从原理图到pcb 到实物焊接完成,,全手工制作,,希望大家能制作成功,,,,(原理图+和pcb是在网上找的,,pcb我自己与改动),,,音质不是一般的好,,,,当然这跟用料有关,,,开始吧,,上图
1.原理图(在网上找的这只是一半,另一半完全一样)
主功放部分
2.电源部分
3原理图用AD09 画的
4.AD09 PCB
5,用AD09 负面打印图(不能直接打印)
接下来开始做饭子,,把电路图打印在菲林纸上,,用感光法做pcb,,,有点基础都会做,,
上图实显影后的图,
上图是腐蚀铜箔后的图
上图为焊接后的实物图,,
这是带40w 8欧喇叭的侧试图
由于没有外壳用了个赛睿鼠标的盒子勉强放下呵呵,,到此就制作完成了
声音很纯美的,,,由于中间有些照片没拍到大家制作中遇到困难可以加我qq 免费指导,,,1094662454 呵呵呵再见吧。
功率放大器原理及电路图PPT课件
![功率放大器原理及电路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055385ddccda38366baf09.png)
uA=(EC-UCES1) 。
ωt
VT2 ub2
ic2
RL uL
ui负半周时VT2管饱和导通,VT1管截止。VT2管的直流电源由电容C上充 的电尽荷管供每给管,饱u和A=导U通CE时S2的≈0电流很大,但相应的管压降很小,这样,每管的管 耗就很小,放大器的效率也就很高
uA近似为矩形波电压,幅值为(EC-2UCES)。若L、C和RL串联谐振回路调谐 在输入信号的角频率ω上,且回路的Q值足够高,则通过回路的电流ic1或ic2是角频 率为ω的余弦波,RL上可得相对输入信号不失真的输出功率。
0.5fβ fβ 0.2fT fT
第15页/共56页
1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
1、 放大区动态特性方程 当放大器工作在谐振状态时,其外部电路电压方程为:
若设: ub Ubm cost
ic
由上两式消除cos t 可得:
uBE
U BB
Ubm
EC uce U cm
又利用晶体管的内部特性关系式(折线方程):
Icmax
ic
ic1
ic2 ic3
Ico
ωt
θc
θc
其中各系数分别为:
1
I co 2
icd (t )
I cmax
sinc c cosc ) 1 cosc
I cmax 0
c
1
I cm1 2
c c
ic
costd(t )
1
I cmax (
c
sin c cos c 1 cos c
(4)不能用线性模型电路分析,一般采用图解法分析和折线法
第1页/共56页
功率放大器按工作状态分类:
A(甲)类:导通角为 180o
15W纯甲类功放电路图及原理
![15W纯甲类功放电路图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679e47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9.png)
15W 纯甲类功放电路图及原理纵观目前市场上的Hi -Fi 功放,输出功率在100W 以上的以甲乙类放大产品居多,50~100W 的功放中甲类放大产品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高保真的角度来看,功率储备大些当然是好,但若从节省能源的角度来看,就值得考虑了。
由于纯甲类功放的效率很低,所以在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约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电能变成热量散发掉了。
一台每声道输出功率为50W 的纯甲类功放,若以30%计其效率,则静态功耗就有 330W 之大,说句玩笑话,简直是“守着火炉吃西瓜”。
笔者在帮人选购功放时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虽然为纯甲类功放的音色所倾倒,但也往往因其 “发高烧”的工作状态而忍痛割爱。
功耗大也是电子管功放的致命弱点。
市场经济是无情的。
国内几家有名的生产胆机的厂家,如斯巴克、欧博、大极典也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晶体管功放,就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我国国情,一般工薪阶层的居室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以下,并且通常以客厅或卧室兼作听音室。
若音箱的灵敏度在89dB 以上,则10~20W 的纯甲类功放就可满足一般欣赏要求。
如果在歌舞厅里那样的环境中让我们的耳朵长期承受大音量,听力就会逐渐减退。
再说,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也不合适。
所以说,如果生产一些功率在15W 左右的音质音色较好的功放,静态功耗在100W 以下,肯定会有市场。
可惜这类功放是个空白。
日本金嗓子有一款A20,每声道纯甲类功放20W ,音质有口皆碑,但价钱却令人望而却步。
现在,国内生产功放的厂家似乎在攀比,功率越做越大,重量越做越重,但销路却不见得很好。
何不制作一些不制作一些 “好吃不贵”的功放来投放市场呢?本着这个思想,我们设计了这台15W 纯甲类功放,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 电路原理电路原理1、功放电路、功放电路 由VT1、 VT2组成差动放大电路,每管静态电流约为0.5mA 。
R3为VT1的集电极负载电阻,VT1与推动级VT4之间为直接耦合。
各类功放原理图及原理介绍
![各类功放原理图及原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a3ca6c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7.png)
各类功放原理图及原理介绍各类功放原理图及原理介绍在音响领域里人们一直坚守着A类功放的阵地。
认为A类功放声音最为清新透明,具有很高的保真度。
但是,A类功放的低效率和高损耗却是它无法克服的先天顽疾。
B类功放虽然效率提高很多,但实际效率仅为50%左右,在小型便携式音响设备如汽车功放、笔记本电脑音频系统和专业超大功率功放场合,仍感效率偏低不能令人满意。
所以,效率极高的D类功放,因其符合绿色革命的潮流正受着各方面的重视。
由于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原来用分立元件制作的很复杂的调制电路,现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价格上均已不成问题。
而且近年来数字音响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D类功放与数字音响有很多相通之处,进一步显示出D类功放的发展优势。
D类功放是放大元件处于开关工作状态的一种放大模式。
无信号输入时放大器处于截止状态,不耗电。
工作时,靠输入信号让晶体管进入饱和状态,晶体管相当于一个接通的开关,把电源与负载直接接通。
理想晶体管因为没有饱和压降而不耗电,实际上晶体管总会有很小的饱和压降而消耗部分电能。
这种耗电只与管子的特性有关,而与信号输出的大小无关,所以特别有利于超大功率的场合。
在理想情况下,D类功放的效率为100%,B类功放的效率为78.5%,A类功放的效率才50%或25%(按负载方式而定)。
D类功放实际上只具有开关功能,早期仅用于继电器和电机等执行元件的开关控制电路中。
然而,开关功能(也就是产生数字信号的功能)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用与Hi-Fi音频放大的道路却日益畅通。
20世纪60年代,设计人员开始研究D类功放用于音频的放大技术,70年代Bose公司就开始生产D类汽车功放。
一方面汽车用蓄电池供电需要更高的效率,另一方面空间小无法放入有大散热板结构的功放,两者都希望有D类这样高效的放大器来放大音频信号。
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对音频信号的调制。
图1是D类功放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图1 D类功放基本结构第一部分为调制器,最简单的只需用一只运放构成比较器即可完成。
专业功放电路图1
![专业功放电路图1](https://img.taocdn.com/s3/m/09fa93c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5.png)
专业功放电路图1QSC MX-1500 功放>>>>>>>>>>>>>>>>>>>>>>>>>>>>>>>>>>NUSUN CE-060 定压输出功放>>>>>>>>>>>>>>>>>>>>>>>>>>>>>>>>>SPIRIT AV-600 功放声艺VA-600功放是一款较为高档的专业功放,下图是根据实物绘制的主功放电路图,其电路结构与传统OCL功放有较大的区别,特别是采用具有电源补偿功能的双电源供电结构,能有效降低功耗和温升,克服强信号时的动态失真,很多国外名牌专业功放也都采用了类似电路。
Q1、Q2组成NPN差分放大器,Q3、Q4构成镜流源。
Q6、Q7组成PNP差分放大器,Q8、Q9是镜流源。
ZD1、ZD2与C5、C6、R7、R14组成+36V稳压器,既给镜流源提供稳压偏置,又是两个差分放大器的发射极的稳压源。
R21、R22组成直流反馈网络,R19、C7、R20、c8组成高频补偿电路。
为了提高电压放大级Q11、Q12驱动电流,比普通功放增加了Q5、Q10缓冲放大级。
恒压偏置电路中Q13采用TIP42这种。
PNP管是此机的另一个特点。
环境温度引起Q11、Q12之间电流增加时,恒压偏置管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压差Uce增大,此电压直接加在Q13的发射极。
加大Q13的偏置而增加导通。
从而达到降低Uce,使推动级Q14、Q15有一个恒定的偏置。
一般功放的恒压偏置管都采用NPN管,Uce 是通过上下偏置电阻分压后提供给偏置管基极,使其增加导通来稳定uce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P106 TEIO HC124 HR128 HC127 + HR132 47K HR133 CE107 HC128 104 + HC129 473 CE110 104 HR131 100K HR127 HR126 33K HC122 100K HR125 HR124 10uF HC121 HR123 HC120 HC106 SGND HR122 104 180K 47K 683 15K 103 68K 152 HR130 HR129 XXX HC123 000 100K
D5 I A H COM F J COM B G1 G2 E COM M DP D C L K REC-S3192 REC-S3192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O0 O14 O2 O11 O18 O3 O15 O13 1 O12 2 O9 3 O5 4 O10 5 O8 6 O17 7 O6 8 O16 9
1
C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SW-TACT-S
SW1 SW2 SW3 SW4 SW5 SW6 SW7 SW8 4 SW 3 SW 3 SW 3 SW 3 SW 3 SW 3 SW 3 SW 3 4 4 4 4 4 4 4 2
C
R3 470R R2012
R4
R5
R6 1K3 R2012
A
R2012 P3
Title <Title> Size A3 Date:
5 4 3 2
Document Number <Doc> Friday, November 17, 2006 Sheet
1
Rev <RevCode> 1 of 1
5
4
3
2
1
SVCC VREF HC126 100uF 47uF 221 HC125 222
CE106
HC105
HR225
IC203
22
HR501
33
DPLCLK TUNCLK
VDD33D
HC501
104
VDDA_PLL LCHOUT VDDA_DAC VHALF VREF VSSA_DAC RCHOUT VDDD_DAC VSSD_DAC SDATI LRCKI BCKI
74LCX125
103 333
1M
RFM RFO EQI EQO EFMI VCC FRSH FSET FLB FGD FSI TGU
15K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LD PD PDAC PDBD PDF PDE DCB MCP DCCI DCCO VREF EQC
IC101 S1L9226X
C160 474 HC119 XXX 68K HR118 HR113 HR112 1K XRST MLT MDT MCK SSEN 473 HR114 HC118
XT101 16.9344MHz EFM LOCK WDCK SMDS SMDP SMEF EFM LOCK SMEF SMDP SMDS WDCK
5
4
3
2
1
D
D
VDD33M VDD33D CN1 1 2 3 4 5 6 7 8 SW0500-08 SW0500-08 VOL UP STANDBY VOL DN PLAY/PAUSE KEY_IN RMT LEDSDA LEDSCL RMT C2 100PF C2012 R2 470R R2012
CE205 + + 15K TDGND HL216 IND HC224 104 100uF + + HR222 3.3K SD RMC ADKIN HC228 47uF 104 VDD33M
HC502
104 TRST TDI TMS TCK TDO DRST
CN206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2
Vref E D A B C F
PD A C B D F E Vref
ATSC LPFT TEIO TZC/SSTOP GND FEO FEM TEO TEM SLP SLO SLM
CN101
HR101 HR102 HR103 HR104 HR105 HR106 47K 47K 47K 47K 82K 82K HC130 HC131 103 HC132 PD F+ TT+ F100uF 104 104
DIGIT 2
VDD33M R12 100R R2012 D9 LED 3mmR16 LED 4k7
DIGIT 3
VDD33M R13 100R R2012 D10 LED 3mm LED SOT23 KRC111S Q3
DIGIT 4
DIGIT 5
DIGIT6
A
R14 4k7 R2012 P1
LED 3mmR15 LED 4k7 SOT23 KRC111S P2 Q1 Q2 R2012 SOT23 KRC111S
HR505 HR504 HR503 33 33 33 XA17 XA16 XA15 OE XA20 XA21 XD15 XD14 XD13 XD12 XD11 XD10 XD9 XD8 XA18 XA14 XA13 XA12 XA11 XA10
HR223
104
XXX SLO SPO HR120 HR119
VDD50D VREF FO 2K2
VDD33D VDD33D 2K2
< FOR DEBUGGING >
IND
PGND TO
DGND
SGND 10uF 10uF HC154 104 HC153 104
2K2
HL217
IND
HL501 XA0 XA1 XA2 XA3 XA4 SRCS XD0 XD1 XD2 XD3 XD4 XD5 XD6 XD7 WE XA5 XA6 XA7 XA8 XA9
D3 I A H COM F J COM B G1 G2 E COM M DP D C L K REC-S3192 REC-S3192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O0 O14 O4 O11 O18 O5 O15 O13 1 O12 2 O9 3 O3 4 O10 5 O8 6 O17 7 O6 8 O16 9
D2 I A H COM F J COM B G1 G2 E COM M DP D C L K REC-S3192 REC-S3192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O2 O14 O4 O11 O18 O5 O15 O13 1 O12 2 O9 3 O2 4 O10 5 O8 6 O17 7 O6 8 O16 9
D7 I A H COM F J COM B G1 G2 E COM M DP D C L K REC-S3192 REC-S3192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O0 O14 O2 O11 O18 O3 O15
DIGIT 0
DIGIT 1
VDD33M R9 100R R2012 D8
VDD33M
R1 47R R2012 3 + U1 444HFA 444HFA C1 100UF/16V CXD5P2
1 C3 1NF C2012 2
STOP
|<
>|
MODE
SW-TACT-S
SW-TACT-S
SW-TACT-S
SW-TACT-S
SW-TACT-S
SW-TACT-S
SW-TACT-S
HC152 104
HC151 104
HC150 104
+
CE117
CE116
The DGND and SGND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the center of PGND.
HR224
+
+
DPLCE DVCC TUNCE DPLDAO TUNDI
HQ101 KTA1504SGR
D6 I A H COM F J COM B G1 G2 E COM M DP D C L K REC-S3192 REC-S3192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O0 O12 O9 3 O6 4 O10 5 O8 6 O17 7 O4 8 O16 9
SPO SPM ASY EFM LOCK WDCK CLVI RESET MLT MDATA MCK ISTAT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HR121
SGND 1K 8.2K 22K 47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VSSA_PLL VCO1LF VSSD_PLL VDDD_PLL VDDD1_PLL XIN XOUT VSSD1_5V EFMI LOCK SMEF SMDP
10K 10K 103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
102
SGND
D
CE115 100uF
TUNDO HR226 1K
1 2 3 4 5 6 7
1G VCC 1A 4G 1Y 4A 2G 4Y 2A 3G 2Y 3A GND 3Y
14 13 12 11 10 9 8
R7 2K2 R2012
R8 4K3 R2012
R11 13K R2012
KEY_IN 620R 910R R2012 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