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观念
国家意识内容
国家意识内容国家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以及对于自己生活和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认识和意识。
一个国家的国家意识决定了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举止和行动方向,也是维持国家统一和稳定发展的基础。
国家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于民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的理念和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强调和传承,并形成了中国人的特有的国家意识。
在当代,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人的国家意识也变得更加鲜明和自信。
国家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国家意识如果不强,民众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也就会降低,人们不会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会导致国家的团结和发展受到威胁。
相反,一个国家的国家意识如果强,民众就会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更加深厚,因此,国家会更加统一和稳定。
国家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民众的国家意识也开始发生变化。
例如,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于年轻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可能更加强调个人价值和人权,而不是国家利益。
因此,在当今的世界中,国家意识发展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个性化。
总之,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意识形态,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国家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和塑造民众的国家意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也应该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国家意识和形象,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国家意识 公民意识 法治意识宣讲材料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宣讲材料一、引言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作为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我们身处其中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篇文章将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讨论,分别从概念、内涵、培养和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二、国家意识1. 概念国家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热爱和尊重之情感和态度。
它是个体的情感和认知的结合体,体现在思想、行为和言论等方面。
2. 内涵国家意识包括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了解和认同,是对国家认同感的内在体现。
它还包括对国家利益、荣誉和民族团结的关注和支持。
3. 培养和实践国家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教育、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共同努力。
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国家历史、文化、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国家意识。
实践中,个人应该尊重国家法律,爱护国家公物,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团结做出贡献。
三、公民意识1. 概念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态度。
它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 内涵公民意识包括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了解和认同,是公民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认同和支持。
它还包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是公民对自己所属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3. 培养和实践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入手。
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宪法、法律、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
在实践中,公民应该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公民义务,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贡献力量。
四、法治意识1. 概念法治意识是指个人对法治理念的认同和支持,是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的态度。
它是国家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内涵法治意识包括对法律权威和法治精神的认同和支持,是个人对法律权威的敬畏和尊重。
它还包括对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了解和认同,是个人对法律的遵守和维护。
要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要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要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一位已故的政治家也说过:“没有永久不变的国家友谊,只有永久不变的国家利益。
”国家安全涉及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
所以,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个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要求。
要努力熟悉有关国家安全的活动、法规。
有人统计,涉及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有一百多种,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其中,特别应当熟悉以下一些法律、法规:宪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出国留学人员守则等,对遇到的法律界限不清的问题,要肯学、勤问、慎行。
善于识别各种伪装。
从理论上讲,有关国家安全的常识、规定都比较完善了,依规行事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是,实际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比如,有的间谍情报人员和负有特殊使命的记者等,常以你能接受的面孔出现,用交朋友、做学术研究、出国经济担保、旅游观光、新闻采访等五花八门的手段,套取国家秘密、科技政治情报和内部情况。
如果丧失警惕,就可能上当受骗,甚至违法犯罪。
因此,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不卑不亢;既要珍惜个人友谊,又要牢记国家利益;既可争取各种帮助、资助,又不丧失国格、人格。
识别伪装既难又易,关键就在于淡泊名、利、情。
对发现的别有用心者,要依法及时举报,进行斗争,决不准其恣意妄行。
要克服妄自菲薄等不正确思想。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安全与利益自不待言,也有别人没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资源和秘密,还有其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等。
也就是说,再富有的国家也不可能应有尽有,再贫穷的国家也不可能一点没有别国羡慕的东西。
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但又是不可小视的国家,虽有许多落后,又绝不是样样落后。
所以,作为中国人要挺直腰板,决不妄自菲薄、悲观失望。
要看到我们也有许多世界第一和“中国特色”,有一系列国家秘密和单位秘密。
对总体国家观的认识-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对总体国家观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总体国家观是指一个国家对自身和国际事务的整体认知和立场观点。
它涵盖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国家的发展、安全和利益都具有深远影响。
总体国家观的形成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历史过程,它受到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总体国家观,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基本价值观和发展战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事务日益复杂多变,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
因此,一个国家的总体国家观也需要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同时要保持自身的核心利益和核心竞争力。
总体国家观需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前瞻性。
稳定性体现在国家对核心利益和基本价值观的坚持,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摇。
前瞻性则体现在国家能够提前适应和预判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总体国家观和发展战略。
一个国家的总体国家观还需要与其他国家的总体国家观相协调和平衡。
不同国家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竞争,但也需要通过协商、合作和对话来解决问题,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和平。
总体国家观的正确与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正确的总体国家观能够帮助国家准确定位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明确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同时,它也是国家对外宣传和交流的重要内容,能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因此,深入认识和研究总体国家观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国家、推动国际合作和促进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总体国家观展开详细论述,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究这一问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本文的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通过概述整个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
概述可以简要介绍总体国家观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和国家的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还应包括一小段对整个文章结构的概述,介绍文章将会分为几个主要部分以及每个部分的内容。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的反思与批判,是近代以来非常重要的思潮之一。
但长期以来,“五四反传统”、“五四启蒙”早成“定论”,认为反传统思潮的突然兴起与高潮皆是“五四”。
然而,仔细考察历史则不难发现,对中国传统的反思与批判并非自五四始,至少从戊戌就开始了,而到辛亥革命前其论述已经非常成熟。
大而言之,后来的“五四”反传统话语的广度、深度甚至激烈程度并未超越“戊戌-辛亥”时期。
若再细究,向来被认为“温和”的梁启超、严复,恰恰是被认为非常激烈的反传统思潮的“奠基者”。
作为一种影响广大、深远的思潮,其发生、发展自有诸多社会性因素,然就思想史本身而言,却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发生变迁的结果。
一、两种国家观念所谓国家观念,实质是关于国家的权力来源,即国家权力的“合法性”(Legitimacy,又译作“正统性”、“正确性”、“正当性”或“合理性”)问题。
政治学中,国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并非指符合法律条文,不在于统治者自己宣称统治的合法性,而是指一整套全社会、包括统治者和绝大多数被统治者认可、认同的道理、规则和行为标准体系。
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
每个权力体系“都会试图建立并培育人们对其正当性的信仰”。
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两种国家观念,即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两种话语。
一是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
二是现代以契约论为基础的国家观,认为国家、社会主要是以自然法为理论基础的人民联合起来订立契约,出让部分个人权利成立国家,以保护人的自然权利。
这种在人民全体一致同意基础上签订契约成立,是国家生成和存在的合法性来源。
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则是家国同构的伦理论。
长期的农业社会,使传统中国一直处于以“宗法为本”的社会结构。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摘要:在近代动荡、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国内双重矛盾的影响中,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萌芽的初现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推进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形成确立阶段。
由于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的,因此带着一定的时代背景特点,其最终的形成和确立,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过程;时代背景;影响近代的中国,是一个经历巨大考验与变化的国家,在清政府日渐腐朽时部分有识之士则在西方的文明与船坚利炮的冲击下,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思想的转变,对王朝与国家的相关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向社会传播他们所学到的新思想。
随着人们对西方近代国家文明的认识逐渐加深,旧的传统王朝“天下”观念开始逐渐被打破,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的近代化国家观念。
一、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从根深蒂固的古代王朝“天下”的国家观念,转换到以“民”为主的近代国家观念,是中国国家观念在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突变,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现阶段,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天下”的传统国家观念,自封建王朝时代以来就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家就是以当朝帝王为中心,以边缘地带为附属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天朝大国。
直到自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盲目态度,仍然固步自封的大清王朝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进攻的时候,人们才被迫重新开启了对世界的认知。
虽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天下”的王朝国家观念,使人们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以及中国之外的世界。
然而,对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些概念在条约签订时,并没有被清王朝所意识到,仅把条约视为“权衡之计”而无动于衷。
但是,面对列强的种种侵略,当时的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冲击了,使得他们开始正视世界,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西方知识和理念,著书立说,向人们展示真实的世界面貌。
如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给人们介绍了世界地图板块的基本构成,以及各大洲的基本情况,魏源则在《海国图志》中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进行了描绘,这些著作的出现为当时的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所处的世界位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发。
国家意识内容
国家意识内容国家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认知和情感,以及对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认同与支持。
国家意识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被塑造和传播,是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家意识的涵义国家意识源自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包括对国家的认知、情感和使命感。
在现代国家中,国家意识是国家公民的共同认知和情感体现,是公民对国家认同和归属感的表达。
国家意识不仅包括对国家政权的认同,还包括对国家历史、文化、地理、民族等方面的认同。
国家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基础,是国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融合。
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意识也是国家间相互认识和理解的重要基础。
二、国家意识的形成国家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对国家的认知和情感。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家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教育体系教育体系是国家意识形成的主要场所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接受国家历史、国旗、国歌等国家意识形成的知识培养,同时也会接受国家政治、法律、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国家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媒体传播媒体是国家意识传播的重要力量。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国家意识得以广泛传播和宣传。
国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通过媒体渠道对国家意识进行宣传,强化国家意识的认同和振兴。
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国家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传统,会影响个体对国家的认知和情感。
同时,国家政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国家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4.传统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对国家意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国家意识往往受到传统道德观念、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以上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国家意识的形成。
同时,国家也通过教育、宣传、文化等渠道来强化国家意识,加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近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家观念从最初的模糊概念逐渐形成,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本文旨在对这一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特点,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社会变革和历史演进的反映。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面临着内外交困、社会动荡等各种挑战,因此国家观念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中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在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介入下,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统一的整体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和探索。
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政治上,中国社会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衰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这些历史事件都对国家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使国家观念成为理解和适应这一过程的重要工具。
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也使得国家观念逐渐具备了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在实践中经历了多次的试验和调整。
其次,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由模糊的概念转变为更加清晰和具体的理论框架。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和实践位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通过对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及其背后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国家观念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更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努力。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分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因素,并对其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们全面理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
国家意识内容
国家意识内容国家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包括了国家认同、国家认知和国家情感三个要素,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意识是国家自身的文化特质,也是人民的思想观念与心灵归属的集中式反映。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国家意识的培养和弘扬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是每个国家都需要着重关注和重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意识的内容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先祖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权威、国家利益等内容。
这些内容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国家意识的基础。
这些内容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国家的政策和国民的教育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也对这些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首先来看先祖意识,这是国家意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先祖意识是人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国家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感的认同。
对先祖的尊崇和传承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传统和文化的根本认同。
先祖意识使人们觉得自己就是先辈们的延续,是整个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者,这样的认同感,使得人们在面对国家发展的时候,能够更加理解国家传统和文化的独特性,也更加愿意投身进去,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是民族意识,这也是国家意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民族意识是人们与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国家的家国情怀的内在联系。
民族意识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让人们觉得自己和自己的民族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连接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联系,更深层次上已经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
民族意识使人们愿意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牺牲,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而尽自己的努力。
这种民族意识是每个国家都需要培养和弘扬的,它是民族的复兴和强大的根本所在。
国家权威是国家意识中的另一重要内容。
国家权威是指国家的领导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国家权威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维护,而且需要国家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国家权威的建立是国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们对国家的政策和决定有着更强的信任感,也有着更强的执行力。
论夏目漱石的国家观念
论夏目漱石的国家观念作者:孙放远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0期摘要:夏目漱石从中国发生的辛亥革命这一事件中感受到日本社会存在的危险。
他固然在情感上有些许革命的冲动,但理智上并不希望革命在日本发生,而想通过改良的方式使国家转危为安。
夏目漱石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天皇制,但坚持天皇与国民都是“人”的观点。
他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认为军国主义很容易带来专制独裁,而专制独裁必然“招致革命”。
他认为要破除危险,就要处理好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建立现代国家制度。
关键词:夏目漱石;天皇制;国家观念一、引言当中国为辛亥革命的成功而举国欢呼的时候,夏目漱石却从中国发生的辛亥革命这一事件中感受到日本社会存在的危险。
这个时期的漱石绝不是站在革命的立场,只是围绕革命可能性进行思考,警告这种危险性。
1911年8月,夏目漱石在大阪因胃病住院治疗。
回到东京后做痔疮手术。
再记日记已经是三个月后的11月11日,这天的日记就是在医院里写的。
漱石记下了与两个中国留学生的谈话,这两个中国留学生都来自武汉三镇,他们回忆了1个月前的10月10日发生的武昌起义的情况。
夏目漱石就辛亥革命记述如下:“最近的报纸常谈‘革命’二字,‘革命’作为不祥的词语值得忧虑,不仅报纸全是这些词语,连日本人也大都同情革命党。
”[1]日本学者桧山久雄断定漱石文学没有革命的冲动。
“与其说痛快毋宁说是恐怖,害怕革命之火会在日本点燃,显示了夏目漱石的恐惧心理。
”[2]但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并不完全赞同桧山久雄的观点。
1789年的法兰西革命,给英国民众以很大的冲击,并引起了英国的激进主义运动,当时很多作家包括威廉·华兹华斯也都投身其中。
与十八世纪的英国相似,在日俄战争前后完成产业革命的日本,当时劳动争议很多,政府采取镇压手段,1910年发生的大逆事件能够反映当时的状况。
看到致使北京的朝廷迅速灭亡的辛亥革命,夏目漱石预测会对日本产生很大的影响。
藤井省三认为:“熟知史实的夏目漱石,把辛亥革命高潮时的日本和法兰西革命时的英国相提并论,不可能没有一点革命的冲动。
高中生的国家安全观念与行动
增强家庭成员间交流与沟通,共同维护家庭和睦稳定
建立定期家庭会议制度,分享彼此的生 活、学习和工作情况,增进相互理解和
信任。
倡导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鼓励成员 间互相支持、帮助,共同应对困难和挑
战。
培养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 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职责,共同维护
家庭和睦稳定。
关注家庭财产安全,提高防盗防骗意识
提高防盗意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家庭财产安全,如 安装防盗门窗、报警器等。
加强家庭财产管理,建立合理的家庭财务规划,确保 家庭经济安全。
增强防骗意识,不轻信陌生人的话语和诱惑,避免上 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不良风气侵蚀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鼓励家庭成员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动态
01
积极关注国内外新闻、时事政治,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法 规。
02
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格局,
增强对国家安全环境的认识。
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时事问题,培养独立思
03
考和判断能力。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01
02
03
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 ,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 务,树立法治观念。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信息安全观念
保护个人隐私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保护个人隐 私和信息安全。
遵守网络道德
文明上网,不传播虚假信息、不恶 意攻击他人,维护网络秩序。
防范网络犯罪
了解网络犯罪形式和特点,提高防 范能力,避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 者。
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本政治思想方面
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本政治思想方面个人思想政治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在思想政治方面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个有高素质思想政治素养的公民,不仅能够自我管理,也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下是我对于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本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想法。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有思想政治表现的人,首先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这个信念可以是人民主权,民族独立,社会平等等。
但理想信念所表达的核心精神,就是对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和幸福追求的坚定。
这种信仰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危机和困难时始终坚守我们的信条,从而更好地行使我们的职责。
二、国家观念拥有强烈的国家观念是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本中重要的一点。
国家观念的核心是认同国家,认识到国家是一个具有综合力量的社会制度,是国家权力和民权的结合体。
拥有强烈国家观念,不仅是支持国家政策的理性立场,也体现了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待和追求。
三、政治智慧一个有思想政治表现的人需要具有政治智慧。
政治智慧不仅包括政治素养,也包括政治观察力,政治洞察力,政治判断力,等等。
只有具备政治智慧的人,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和政治问题时,才能够准确分析现象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民主素质民主素质是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本中特别重要的一点。
民主素质包括接受宪法和法律、参与全民普选、支持独立司法、维护公平竞争的意识。
只有在深化民主意识的基础上,一个有思想政治表现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公民的作用,为国家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五、法治精神拥有法治精神是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本中重要的一点。
法治精神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保证公民权利得以实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个具备法治精神的公民,不仅可以为自己争取合法权利,也可以为保障整个社会的法制和法律建设做出贡献。
以上是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本政治思想方面的几点思考,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是个人思想政治表现的必备要素,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和思考。
增强国家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清华周斌)
增强国家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上海市清华中学周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
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要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想上树立对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深层次的认同感。
因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在当今价值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要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要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去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让青少年学生努力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面对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有效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注重三个“千方百计”:1、教师要千方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往往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内,更多地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实际生活中。
教学活动只有贴近生活,才是真实的;只有贴近实际,才是可信的,只有贴近学生,才是有效的。
2、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的教学要努力推进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巩固和归宿。
教师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和体验,访问、参观、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表现,捕捉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信息。
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去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小学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范文
小学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范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学生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
共同体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或社会拥有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的意识。
在当今社会,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国家需要每一个公民都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心,共同发展。
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我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集体观念。
一、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国家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文化和利益的群体,国家意识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意识形态。
作为教师,我会在课堂上不断强调国家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国家就是我们共同依靠的港湾,只有国家的繁荣稳定,我们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历史课上,我会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成长和命运都与国家紧密相连,要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集体观念是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了集体观念,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发挥个人的优势,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
在日常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学会团结互助,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集体协作精神。
在班级管理中,我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魅力。
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他们明白只有每一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集体才能更加强大,实现共同目标。
三、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面,只有具备了文化自信,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文化和精神的独立性。
在课堂上,我会注重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我也会关注当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文化的多样性,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
通过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我努力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书-解释说明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历史过程。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影响了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所谓国家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归属、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和感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家观念的演变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晚清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侵略和国家动荡的危机。
这种危机使得一些思想家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向,努力在中国社会中培养和推广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国家观念逐渐发展并与现代化进程相互影响。
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近代国家观念的培育阶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国家观念的塑造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对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挑战。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这些事件对国家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国家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中华文明观念到近代的爱国主义观念,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观念,不同的国家观念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总之,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历史过程。
通过对中国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国家意识的塑造。
同时,对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并分析影响中国国家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以及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特点和对中国未来的意义与启示。
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一近代中国社会,内忧重重,矛盾纷起.政治上,统治机构得腐朽堕落,官吏得横征暴敛,频繁得天灾人祸以及土地得高度集中,使农民生活困苦,甚至无立锥之地,被迫奋起抵抗.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以及云南、四川、台湾、两广、山西、湖南等地起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更将农民起义推向高峰,引起清政府与广阔士绅阶层得极大恐慌.经济上,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得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得格局,因帝国主义得入侵而逐渐解体.一部分拥有财宝得地主、官僚、商人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进展.但同时,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得双重盘剥,使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不到应有得爱护与进展,引起新兴资产阶级得不满.他们“于万死中求一生,惟盼望有善良之政府,实行爱护产业之政策,庶几有所怙恃而获即安.”[1](p5 )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进展得新型国家得呼声越来越高.同时,西欧及日美各国在19世纪以后,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工业革命得发生,使其经济持续高速进展.他们野心勃勃地在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地广人多而贫穷落后得中国就成为其追逐得目标.先进得炮舰撞开了中国紧闭得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帝国主义一步步地陷中国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在这亡国灭种得危险时刻,建立一个什么样得国家,才能“富国强民”,不受列强欺侮,就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考虑与探究得咨询题.内忧外患使在“西学东渐”妨碍下得新一代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救亡图存”、改变中国得迫切性.WcOm他们介绍大量得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中国,强烈揭露抨击清政府得腐败,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人中引起非常大反响.如严复翻译大量外国政治书籍,对封建制度提出尖锐批判,他介绍得学讲“自有左右舆论之势力”[3];梁启超、杨度等人创办刊物,揭露清政府“关于内惟知窃财,关于外惟知赠礼,人民之生命财产,非其所咨询”得真实面目[4],认为“苟欲救之,舍立宪外,既无他策”[5];而孙中山更为大胆地提出:“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效法美国总统选举,废除专制.”[6](p226 )在他们得大力宣传下,“自由民权之讲,膨胀于国民之脑中,莫不愤慨于国权之衰弱,而切齿于政府之腐败者.”[7] 中国人得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关于国家得认识较以往亦有所不同.旧得传统国家观念被打破,而新得近代化国家观念则在孕育和形成中.二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得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传统国家观念得打破及近代新国家观念得萌芽“国家是社会在一定进展时期上得产物;国家是表示:那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得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得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得阶级,不致在无谓得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毁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得力量,这种力量应该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得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得同时日益同社会脱离得力量确实是国家.”[8](p194)中国在“家天下”得封建时代,皇帝作为国家得最高统治者而存在,对立阶级在冲突、缓和中相持了几千年.汉唐盛世得繁荣业绩,使庞大得中国在人类历史上灿烂夺目、独领风骚.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当时人们得国家观念;中国是天朝大国,其他国家均是其藩属;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再与他国贸易.对世界上其它国家知之甚少,盲目自大.到了清朝,封建社会已走入穷途没路,专门是中晚期,千疮百孔,积弱积贫,但传统得国家观念并未改变.面对西方得冲击,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企图过“小国寡民”得休闲生活.但世界形势得进展已不同意它接着照旧路走下去了.“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得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得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得时候,接踵而来得必定是解体得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得木乃伊—接触新奇空气便必定要解体一样.”[9](p247)1840年得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辰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得总理衙门,其差不多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10](p55 )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理应有得全国性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得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清政府也仍不具有主权观念.外国为了把清政府“牢靠地和西方缚在一起”,使之“欲退不能”,[11](p222—223)敦使中国遣使出国.清政府认为“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于为难,用国外人为使,则概不为难.”[12](p27)1868年,任美国人蒲安臣为出使欧美各国得钦差,聘英国翻译官柏卓安(j·m·brown)为“左协理”, 法藉税务司德善(e·de·champs)为“右协理”,组成一个三十人得大杂烩使团.蒲安臣在访咨询期间,违反国际惯例,于1868年7月28日“擅自单独”[13](p214)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w·h·seward)缔结“由西华德拟定得”[11](p227)《中美续增条约》,取得在中国招华工及设立学堂得特权.而清政府难道承认和批准了此条约,这是人类外交史上得旷古奇闻,是中国得奇耻大辱.令人欣慰得是中国怎么说还有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受外敌入侵得刺激,开始面向世界,著书立讲,将整个世界展现于人们面前,使中国人对世界、对自己都有了新得、较为正确得看法与认识,推动着近代国家观念得酝酿与萌芽.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当时世界各要紧国家得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教育制度、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等,其中有17卷着重介绍欧洲各国,分析英国强大得缘故,同时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得观点.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有关地球得差不多知识和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各国概况,对欧美国家着墨更多,其中还涉及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得情况.这些书从不同角度描绘世界大势及各国状况,对中国产生非常大妨碍.中国人唯我独尊得传统国家观念被打破,认识到了中国得落后以及向西方学习得必要性和迫切性.专门是一批新兴得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各自提出了救亡图存,建立民族民主国家得观点和方案.(二)近代各种国家观念及其主流得产生外敌得入侵,激起了中国人得爱国热情,从太平天国运动、反洋教斗争到义和团运动,汇合成反帝爱国运动得巨流.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更具有先进性,在这一爱国潮流中勇居前列,做出了瞩目成绩.民族资产阶级是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进展而产生得,但外国资本得排挤及清政府得压制使他们步履维艰.上海商务总会讲:新式工商业者阅“数十年之经历,可为艰难备尝矣.其中颠顿狼狈,时起时仆,佹得佹失.通盘计算,幸胜之日少而败绩之日多”[14].再加之“我民族今日权利尽失,疲靡忝茧,‘支那人’三字为地球上可嫌可恶之名词”[15].为了摆脱帝国主义侵略,进展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活跃于政治舞台,呼喊奔跑,盼望能建立一个独立得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但由于出身、地位不同,民族资产阶级又分为上层与中下层,而他们得国家观念也相应地有所不同,各有千秋.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多与清政府联系紧密,拥有雄厚得资本,因此,更具有保守性.他们主张以上书、请愿、宣传等方式,在保留封建君主得基础上,通过改造清政府,召开国会,制定宪法,建立责任内阁.同时进展实业与教育,培养民智、民德、民力,使群众逐渐具备“国民资格”,过渡到民主立宪,建立民主国家.这一派以张謇、汤寿潜、汤化龙等人为代表,借日俄战争中日本胜利之机,在国内掀起长达六年得立宪运动,动员起广泛得民众力量给清政府施加压力,以期实现自己关于建立新式国家得主张.但他们得失败,却证明了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实行得非现实性.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更深,其改变现状得要求也更迫切和强烈.他们主张革命排满,推翻清王朝,消灭君主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得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在革命派内部,由于阶层、集团不同,对清政府得压迫感受不同,对各族人民了解程度不同,在“反满”咨询题上产生分歧.有一小部分人受汉族正统观念及西方单一民族国家妨碍,认为“一国之内不容有二族”[16],宣扬大汉族主义.如章炳麟在《排满评议》中讲:“举一纲而众目张,惟排满为其先务.”“光复中国之种族也,光复中国之州郡也,光复中国之政权也.”[17]汪精卫认为:“吾汉族,非排满则其政治能力亦固无伸张也耶.”[18]他们混淆了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得界限,误解了“反满”得真正内涵.实质上,“反满”是为了救国,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百倍于满洲.”但为了“无使清人,百人协以谋我”,[19]就应该摧毁帝国主义能够“擒之纵之威之胁之,为所欲为”[20](p61)得工具——清政府.孙中山作为革命派得代表人物,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得民族主义观点.他得观点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得主流思想,同时通过与立宪派及革命内部非主流思想得论争,逐渐被国内广阔民众所同意.他讲:“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族得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恨满洲人,只恨害汉人得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得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6](p325 )孙中山得民族主义为反满——独立——平等,即反对满清政府,用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君主专制之清朝,建立一个不受外国操纵得主权国家.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际上与各国处于同等地位,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他在同盟会宣言中所讲:“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得国家.”[21](p68—70)孙中山得这种国家观念,根源于他关于国家得认识.他认为:“国家是基于自然力(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适应等)天然进化而成得民族(或单一得或结合得),通过武力所造成得团体.”[22](p590)“国家是人人一辈子死所在得地点.国家得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22](p498)“只要改造人心,除去人民得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得基础革新.”建立了三民主义国家,就达到了“人类进化之极则.”[22](p498)(三)近代国家观念得差不多确立革命派发动起义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得事实,证明了其国家观念得可行性与正确性,从而使国内人民深信共和,拥护共和.即使与革命派有分歧得立宪派也尽弃前嫌,加入共和国得行列.而某些封建主义分子复辟帝制得幻想,也在共和国得海洋里化为泡影.共和国得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逆转得历史潮流.在人们心中,中华民国将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而立于世界,不再遭受侵略与压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第一条、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不.”[23](p30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讲:“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持和平主义与我友邦益增睦谊,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不同.”[23](p17)中国在国际上要求与他国地位平等,独立自主,享有主权,在国内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享受同等权利与自由得近代国家观念差不多形成.尽管,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局限性,仍然承认革命前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及所借之外债,让与各国之种种权利,同时爱护各国在华人民之生命财产,[23](p20)对帝国主义有一定妥协, 但在外交方面,却表现了其主权观念得加强.例如,在1919年得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向大会提交了几项讲帖:要求胶澳租借地、胶济铁路及德国所有他项关于山东省权利之直截了当归还得讲帖;要求废止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条约换文事之讲帖;中国盼望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租界、关税自由权之讲帖.[24](p5—27)对争回中国之主权提出正当要求.在山东咨询题上,对和会得决定提出抗议:“要知山东咨询题,关于四万万人民以后之幸福,而远东之和平与利益皆系因此也.中国代表认为,对三国会议对山东咨询题之解决方法,提出正式抗议,乃其职责也.”[25](p319—321)同时,在国内人民反帝反封建得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代表团最终拒签和约,声明:“媾和会议,关于解决山东咨询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义务,不能签字,中国全权愿竭诚布除,静待世界公论之裁判.”[25](p352—353)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损害国家主权得条约上拒绝签字,表现了中国人主权观念得加强以及近代国家观念得成熟.三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得形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得妨碍.(一)中国政府为了争取国家独立自主,通过外交途径争回大量因不平等条约而丧失得国家主权.北京政府时期,外交部在一些世界性外交家顾维钧、颜惠庆等得带领下,为国家得利益坚韧地推行收复权利得工作,取得了非常大成功.如在1921—1922年得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迫使日本同意撤出山东、英国归还威海卫,九个强国宣布将尊重中国主权,让关税提高至5%,还订立了关税最终自主和废除治外法权得条款.1924年,在中苏协定中,使俄国放弃治外法权及在天津、汉口得租界和庚子赔款.南京政府在1928年又宣布拥有关税自主权.[26](p298)强烈得民族感和国家主权观念得进一步加强与深化,使外交家们为了中国得独立与各帝国主义国家周旋,进行艰难得谈判与争取,收回了大量国家利权.尽管中国政府得这些外交活动,并未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得操纵,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得状况,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得损失,同时产生了巨大得社会妨碍和国际妨碍,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得声誉与地位渐高.(二)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在中国民众中得普及和同意,对统治者得独裁行为有一定抑制作用.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混战割据,国家政权四分五裂,统治者又大搞独裁,企图破坏共和.但由于近代国家观念已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广泛地存在于中国民众之中,使其并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行动.“在1916—1928年时期得大部分时刻内,北京政府在1912年临时约法得基础上进行工作.”[26](p293)其先后颁布得《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9年8月12日)、《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5年12月11日)等几部国家全然法,在国体、人民权利等方面都继承了《临时约法》得差不多精神,规定在共和政体下,使人民享有一定得权利和自由.尽管这些宪法条例在政局混乱得中国并不能真正得以实现,只是统治者掩盖其独裁行为得一面遮羞布,但其存在,却使统治者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推翻共和、恢复帝制来满足自己为所欲为得愿望,只能通过召开国会以使其要求合法化.而共和制下总统、总理、议会之间得斗争,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总统得权力,对其独裁专权有所限制.因此,能够讲,中国民众近代国家观念得根深蒂固,对中国社会政局也产生了非常大妨碍.中国近代,由于内忧外患,使一切有爱国心得中国人都在惨痛得事实面前猛醒,民族意识高涨,掀起了轰轰烈烈得反帝反封建得民族民主运动,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列宁讲过:“在全世界上,资本主义完全战胜封建主义得时代,是同民族运动联系在一起得.”“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这些要求得民族国家,是一切民族运动得趋势”.[27](p508-509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也正是随着民族民主革命得进展逐渐孕育形成,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民主运动得进程.尽管,这种国家观念还有许多不完善得地点,关于国家得认识也有不正确得方面,但较之传统国家观念怎么说已有了非常大进步,具有了近代化得色彩与本质,代表了一个时代得特点,表现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得进展与转变,同时产生了巨大得国内国际妨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得意义.【参考文献】[1]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4[m]香港:龙门书店,196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j]《民报》,(3)[4]杨度《中国新报》序[j]《中国新报》,(1)[5]梁启超今日救亡之法论[j]《中外日报》,1907—09—01[6]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7]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今后之政党[m]《新民丛报》, (9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卷[m]北京:故宫博物院,民国十九年[11]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2]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1卷[m]北京:故宫博物院,民国十九年[13]马士中华帝国外交关系史: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8[14]《申报》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七日[15]阙名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义务[j]《湖北学生界》,(3)[16]余一民族主义论[j]《浙江潮》,(3)[17]《民报》第21卷第8号[18]蛰伸论满洲虽欲立宪法而不能[j]《民报》第1号[19]章太炎革命军约法回答[j]《民报》第22号[20]无名氏义和团有助于中国讲[a]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0[21]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卷[c]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4]外交公报[a]1919,(8),程道德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5]王芸生六十年得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1[26]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列宁论民族自决权[a]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观念:从维新到五四
社会的现代性转型自然包括、甚至可以说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先行的转变,即通常所谓“启蒙”。
在种种启蒙的观念转变中,最重要的当属“国家”观念的转变。
当然,在中国的现代性追寻中,近代国家观念的变化虽最为重要却并非最先,各种观念转变从鸦片战争开始渐次发生,真正使“国家”观念变化的则是半个多世纪后的戊戌维新时期。
因为变革国家政治制度,不能不涉及到国家观念的变化。
从维新到五四时期,国家观念的转变,与欧洲启蒙精神一脉相承。
西欧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是神权国家观念。
洛克(John Locke)认为自然法的主要内容是人们有保护自己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人们订契约形成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
同时,被授予权力的统治者也是契约的参加者,也要受契约束缚,如其违约,也要受惩罚,人们有权反抗,甚至重新订约,另立新的统治者。
依据自然法则,伏尔泰(V oltaire)提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理论。
卢梭(J.Rousseau)的社会契约论明确提出国家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
甚至政治观点一向谨慎的德国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也提出国家应建立在三个理性原则之上,即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彼此是平等的,作为公民是独立的。
因此有关个人与国家间的自由、平等、独立三原则也是公民承担国家政治义务的根本依据。
维新时期,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了一系列政治论文,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
他说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体制以后,法禁日密,政教日夷,君权日尊,而个人无权,举国无权,结果是国威日损。
而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他更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见解,君、臣都是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则是店铺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的真正主人其实是人民。
从维新失败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思想界对国家的认识更加深刻。
梁启超等人对从亚里斯多德到霍布斯、孟德斯鸠、卢梭以及近代日本的法学家、政治家的学术、思想、观点都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点评,大力宣传三权分立、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及宪法和近代国家理论等。
具体观点不必细论,仅从诗人蒋智由的《卢骚》便可见以契约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国家观念在思想界的影响之大:“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
民约倡新义,君威扫旧骄。
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有感于中国启蒙的未完成,因此承继维新以降的新思潮,在国家观念的思考下上继续探索。
他们认为个人主义是西方启蒙思潮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不仅把旧的“伦理”体系作为一种习俗观念行为规范等上层建筑加以抨击,而且作为一种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社会组织结构加以批判。
在把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作一比较后,他们认为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而中国社会是以伦理为本位的。
在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中,任何个人都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把人从这种依附性伦理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平等的人。
在人人平等,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的条件下,只能建立契约型伦理关系。
因为个人的权利是独立、平等的,彼此不能依附,只能“契约”。
可以说,个人独立、平等是“契约”的基础。
由此,他们进一步明确提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根本不应是依附性伦理关系而应是一种契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