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宋词三百首的文化瑰宝

宋词三百首的文化瑰宝

宋词三百首的文化瑰宝宋词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词选集,集中了宋代文人的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自唐宋以来,宋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词三百首的文化瑰宝之处,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角度进行剖析。

一、历史背景下的宋词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是宋代文人创作的集合,因此在其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艺术的繁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宋词三百首的选定和传世,则是对宋代文学进行整合和评价的结果。

宋词三百首的选取,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取向。

其中包含了爱情、自然、历史、儿童等各类题材,展示了宋代社会的多样性以及文人的创作广度。

通过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宋代文学的真实面貌,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爱情和社会的态度。

二、宋词三百首的文化内涵宋词三百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其作为文化瑰宝的重要特征。

宋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

这些价值观也贯穿于宋词之中,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首先,宋词三百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词作家通过对自然景物、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描摹,展现出宋代社会的风尚和文人境遇。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描述了江南的风景和人物,反映了南宋时期繁荣和文化的兴盛。

其次,宋词三百首是文人思想和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人们通过对爱情、友情和家国情怀的抒发,凸显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独特美感和哲学思考。

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表达了对梅花坚韧不拔的赞美,同时蕴含着对生命坚韧和拼搏精神的思考。

最后,宋词三百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宋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诗词和音乐艺术的发展得以继承和创新。

宋词中采用的音韵美和意境描绘,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词审美的特点,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度成就。

三、宋词三百首的艺术价值宋词三百首作为文化瑰宝,其艺术价值得到广泛认可。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学院:研究生学院专业:英语口译五班姓名:信馨学号:2120920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文章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作品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一种文化载体,先秦有诸子散文,汉有汉赋,唐有唐诗,而宋代则是词极大繁荣的时期。

词的产生不仅是一种新型文体的出现,它更是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新的时代的产物。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的词是融于世俗的,是属于大众的,是贴近生活的。

透过柳永的词,我们能追溯他所属那个时代的点滴——北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动态,文化的趋势。

北宋是个繁荣的时代。

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各种市民文艺蓬勃兴起。

柳永的词从题材,到形式,到审美取向无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题材上,柳永的词,记录了盛世的美好,城市的繁华,人们生活的悠然自得。

那首《望海潮》便是繁华都市生活最好的写照。

杭州自古以来都以钱塘繁华闻名于世,也是当时的东南第一州,柳永来到杭州,便被这里的大都市气息所深深吸引,写下这千古名篇: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杭州的传神写照,气势磅礴,文笔华美。

词中作者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绿树白沙,江水奔腾;珠宝遍陈,物阜民丰;湖水清嘉,桂花飘香;笙管悠扬,菱歌回荡;老人悠然垂钓,儿童烂漫嬉戏。

这是怎样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全词将这都市风貌,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极致。

形式上,柳永大力发展慢词,这首《望海潮》就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使用慢词,是因为小令这种过去盛行的词的形式已不能充分表达当时词人的思想感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文化传播速度加快。

宋朝的诗酒文化

宋朝的诗酒文化

宋朝的诗酒文化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文化繁荣,特别是在诗歌和饮酒方面。

宋朝的诗酒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饮酒作诗:宋朝的文人墨客喜欢在饮酒后即兴作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饮酒作诗的风气在宋朝非常流行,成为了宋朝文化的一部分。

- 酒楼文化:宋朝的酒楼文化非常繁荣,酒楼成为了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

在酒楼里,文人墨客可以品尝美酒,谈论诗词,交流思想。

- 酒器文化:宋朝的酒器非常精美,有很多种类,如酒盏、酒壶、酒瓶等。

这些酒器不仅是饮酒的工具,也是文人墨客的收藏品。

- 酒文化与诗歌的结合:宋朝的文人墨客将酒文化与诗歌结合起来,创作了很多关于酒的诗歌,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这些诗歌不仅描写了饮酒的乐趣,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关于传统节日的宋词赏析精选

关于传统节日的宋词赏析精选

【导语】中国传统节⽇,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的形成,是⼀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传统节⽇的宋词赏析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传统节⽇的宋词赏析精选 蝶恋花·戊申元⽇⽴春席间作 宋代:⾟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早⼜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凭准。

赏析 这⾸词作于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戊申)正⽉初⼀这⼀天,刚好是⽴春。

⾃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

这⼀年⾟弃疾已四⼗九岁,屈指⼀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七个年头了。

⼆⼗七年来,⾟弃疾⽆时不盼望恢复⼤业成功,可是⽆情的现实却使他⼀次⼜次地失望了。

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对国事与⼈⽣的忧虑。

这也是⾟词善于以⽐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个特点。

这⾸词的开篇通过节⽇⾥众⼈热闹⽽⾃⼰索然⽆味的对⽐描写,表达了⾃⼰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

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分好看。

这⾥通过描写节⽇⾥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们的欢乐,来反衬⾃⼰“忧愁风⾬”的⽼年怀抱。

接下来两句:“往⽇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笔锋⼀转,说明⾃⼰并⾮不喜欢春天,不热爱⽣活,⽽是痛感⽆忧⽆虑的⽣活对于⾃⼰早已成为“往⽇”的遥远回忆。

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

在过去的岁⽉⾥,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凭准,这就使⼈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来就⾼兴的旧态了。

显然这⾥⼀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然界的春天了。

接下来,作者从⼀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

宋词中的两宋民俗

宋词中的两宋民俗

宋词中的两宋民俗宋词中的两宋民俗宋词是我国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

近年来,将宋词引入文化学、民俗学的视野,已日渐增多。

词由于其本身特点,较之诗文更能适应民俗、容纳民俗和善于表现民俗。

二万多首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有关的,占有很大比重。

然而过去不论研究宋词或研究民俗,对这一点都缺少应有的关注。

两宋词中涉及南北社会的大量民俗现象,未能予以重点开发和广泛运用。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

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有所开展,宋词在文化学、民俗学上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同。

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

古老的民俗有些一直延续至今,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

宋词中所展现的两宋民俗,并不是深埋于岩层之下的化石。

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以发现它们的遗存。

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结伴而行。

后代的人们对于前代的民俗,也总是怀有兴趣,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的。

问题是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现代诠释,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

两宋历时三个多世纪。

北宋定都开封,南宋定都杭州,地跨中国的南北疆域。

民俗有举国的同一性,也有地域的差异性。

以开封为代表的中州民俗,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与前此以关中为代表的汉唐民俗,固有其世代相继的历史传承,但也呈现出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若干新的风貌。

有的民俗逐渐褪色淡出,有些民俗则新近生成、日趋流行,这样的例子在汉唐至宋的民俗演变中并不少见。

总的说来,在宋代,中州民俗和江南民俗上升至主流地位,而且从宫廷到民间,从都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更为丰富多彩,闪现了前此少有的一些亮点,在社会生活中也愈益显要。

且以时令节日为例。

宋代有关时令节日的民俗来源甚古。

但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陈元靓《岁时广记》等书的大量记载看,同样一个时令节日,较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韩鄂《岁华纪丽》所记,就远为隆重繁盛,铺张扬厉,多姿多彩。

宋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宋词)

宋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宋词)

宋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宋词)今天给各位分享宋词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的宋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什么是宋词?2、为什么有人说唐诗和宋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巅峰?3、唐诗宋词为啥能在古代成为文化精髓?4、我国唐诗宋词的传统文化什么是宋词?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与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歌曲形式。

基本信息中文名:宋词作者:苏轼、陆游、李清照、辛弃疾等朝代:始于唐盛于宋出处: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体裁:词简介正在加载宋词宋词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歌曲形式。

它在文体上的特点是长短句相间,现在所见到的宋词有各种各样的“词牌”,如〔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等,每一支词,都有不同的格式。

全曲的句数﹑各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都各有定格。

这种定格,是由曲调的结构所决定的。

后人按照这些词牌填词时,必须遵守这种词格,就是为了让这些新填的文词能按传统的曲调歌唱。

宋词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南北曲的形成,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宋词的艺术传统。

南北曲中有很大一部分曲调,来源于宋代的词体歌曲。

而南北曲开始采用的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结构形式,最初也是在词体歌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类别大致有5种: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分。

发展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宋代的杭州,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神秘的历史让我们深深的陶醉。

此时此刻,我们沉浸在宋诗中对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中,一探宋代杭州文化的魅力所在。

宋代杭州是当时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杭州人民文化的象征,宋诗中咏叹了大量有关杭州民俗的文字。

其中,清柔慢品的梅花、烤鱼、新春购物、上访说法等宋诗中展现出来的民俗,为宋代杭州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梅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以鲜明的色彩和清淡的韵味描绘的主要花卉。

宋代杭州的梅花,被诗人们称为“神仙梅”,它们把宋诗中的解放和浪漫贴近生活,让人们唱出浓浓的家乡情怀。

宋诗人朱熹的《题梅花追》:“梅乘风入庭来,小雪坐轩双回,回旋迭,回旋迭,醉睡三春宵,梅蕊轻轻,满回风。

梅乘风入庭来,红艳貌未改。

”其中描写了诗人杭州家乡宋代梅花的文字,让人们思绪万千,深深的感受到杭州宋诗文化的魅力。

烤鱼,也是宋诗中时常出现的民俗,它被宋诗人们用各种艺术手法描述得淋漓尽致,如苏轼的《忆秦娥恋酒》:“杭州烤鱼美,只有胜却春丝,吾儿饮酒未醉,逢人乱开笑语。

”杭州宋代烤鱼的美味让诗人爱不释口,象征着当时宋朝社会欢乐融洽的氛围。

新春购物,是宋代杭州人民最喜爱的民俗之一。

宋诗人张养浩的《春游杭州》写道:“购彩新簇节上,几更绿竹街边,时时店上有客,唤着买色买画”。

新春购物的热闹景象,充分体现出宋代杭州文化的繁荣景象。

上访说法,也是宋代杭州文化中的一项民俗,宋诗人李煜的《无题白头宫词》:“三月殿前上访泪,万乘新簇上书堂。

安可穿山越岭去,白头不到江南忘。

”首诗对上访说法的态度褒奖为先进,反映出宋代杭州尊重百姓权利和言论自由的文化精神。

宋代杭州,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神秘的历史让我们深深的陶醉,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无一不折射出宋代杭州文化的精粹,让我们对宋代杭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宋词中的传统文化

宋词中的传统文化

宋词中的传统文化一、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衍生注释:1. “穿林打叶声”:指雨水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2.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潇洒。

3. “芒鞋”:草鞋。

4. “料峭”:形容微寒。

三、赏析: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心境。

词的上片,他不在乎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依旧吟啸徐行,竹杖芒鞋也能轻快无比,“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简直是一种豪气干云的宣言。

下片写春风料峭,吹醒了酒意,有些微冷,可山头的斜阳又来相迎。

最后回首那曾经风雨萧瑟的地方,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仿佛世间的风雨与晴好都不能扰动他的内心,他已经超越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四、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的文学成就极高。

他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壮阔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

他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全才。

五、运用片段:我有个朋友,工作上遭遇了挫折,就像突然遭遇了一场暴风雨。

他整天垂头丧气的,觉得天都要塌了。

我就跟他说:“你看苏轼,人家被贬到那么偏远的地方,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点小挫折算什么呢?要像他一样豁达,就把这当作是一场小风雨,咱们得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魄。

”朋友听了我的话,好像若有所思,也慢慢振作起来了。

哎呀,有时候我们就是要学学古人这种乐观超脱的态度,不然被一点小困难就打倒了,那多没意思啊!一、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衍生注释:1. “溪亭”:临水的亭台。

2. “沉醉”:大醉。

3. “藕花”:荷花。

4. “争渡”:怎么划出去。

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文化史、观念史具有重要意义。

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婉约风格宋词以婉约为主要的风格特色。

婉约是一种优美、柔和、委婉、含蓄的文艺表现方式。

宋词的婉约风格表现在对情感表达上,通常是不直接说出感情,而是通过抒发所见所闻、描绘景象来表现。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夜雨老街小,什么伤心欢意。

”苏轼并未直接表达他的伤心欢意,而是通过描绘景象、叙述气象来表现他的情感。

二、意境深远宋词的意境常常深远,具有意蕴丰富、含义深远的特点。

宋代词人大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们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于谦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首词通过描绘梅花的凋零和香味的感受来表达生命的短暂和价值的无限。

这种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作品,给人以思考与启迪,是宋词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以文化为背景宋词的文化内涵常常反映时代、风俗、文化特点。

宋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影响在宋词中可以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例如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州》中:“黄州好汉是郑州,曾孙子岳云成就。

红旗半卷出太阳,昔日黄花笑眼瘦。

”这首词展现了黄州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地方文化特色,反映了宋代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总之,宋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它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无论是从艺术审美、文学思想还是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宋词中的节日民俗盛况-精选资料

宋词中的节日民俗盛况-精选资料

宋词中的节日民俗盛况-精选资料宋词中的节日民俗盛况我国的节日,大致形成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民族风俗的大融合至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传统节日在宋代趋于定型,民俗活动也达到繁盛时期。

宋代的节日中,元宵观灯,寒食禁火,清明祭祖,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岁,诸种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无不形诸笔端。

据统计,《全宋词》[1]中收录以节日为题的词有958首,内容涉及的则在1500首以上。

一、节日中的全民民俗活动宋代的节日举国同庆同欢,明显地突破了社会阶层的分野,显现出全民性的特点。

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幼、不问贫富士庶,上至宫廷贵戚,下至乡野村夫,都实践着共同繁盛的民俗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本是“风吹狂野纸钱飞”的祭祖伤心节日,可在宋人笔下祭扫却是完全踏青探胜、游赏娱乐的节日,“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

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都城人出郊。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2]看柳永词《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页鼋?s。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全民“倾城”而出,在“芳景如屏”的美景中、在“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中“欢情”,共同分享着节日带来的欢乐与喜庆。

宋代的端午节,“龙舟两两” 夺“锦标”,激昂向上,鼓舞人心: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再如宋代的中秋,也的确是一个万井笙歌的不眠之夜。

人文历史:宋词鉴赏与文化传承

人文历史:宋词鉴赏与文化传承

人文历史:宋词鉴赏与文化传承1. 简介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创作和流行于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时期。

在这个时期,宋词以其优美动人、婉约含蓄的风格成为文化艺术中心。

2. 宋词的特点•崇尚雅致:宋词注重修辞技巧和声调音韵,追求韵味雅致。

•描述细致入微:宋词以几言片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清新婉约:宋词强调自然之美和爱情之缠绵。

3. 著名的宋代词人及其作品3.1 李清照李清照是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词人之一。

她的作品多以离别、相思等主题为中心,展现了深沉而痛苦的情感。

3.2 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也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以豪放洒脱而出名,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为主题。

3.3 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军事将领。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豪气和抗争精神,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思和纷乱岁月中的坚守。

4. 宋词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影响深远:宋词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的文学、音乐、戏曲等都离不开宋词的影子。

•研究价值:宋词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人物命运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研究历史、社会和文学发展。

5. 如何欣赏宋词5.1 注重语言艺术•着重欣赏用词技巧和音韵之美。

•注意押韵方法和意象描写。

5.2 把握情感体验•感受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从中获得共鸣。

•理解里面所包含的人生智慧。

5.3 善于体察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当时背景和历史人物,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

•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生活方式等。

6. 结语宋词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欣赏宋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爱情和社会之真挚表达,同时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杭州,桥桥乘着轻风缓缓浮游,船船唤着古老的歌谣,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今,杭州也仍然秉承着这样的特色,无论是古迹保存,还是民俗文化传承,均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杭州的精髓所在。

一提到宋诗中的杭州,不得不说的就是宋代的“七绝”:朱熹的《渔舟唱晚》、苏洵的《西湖夜游》、范仲淹的《定风波》、文同的《钱塘湖春行》、柳宗元的《钱塘湖怀古》、晁补之的《西湖月夜》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中,包含了船上唱歌、钓鱼探月、夜泊西湖、定风吹柳、春游钱塘、怀古钱塘、宿殊西湖等传统主题,让我们一睹宋代杭州的风貌。

宋诗中对于杭州的景象描写,也不能忽视它弥漫的民俗文化。

苏轼的《西湖游记》中,描述了杭州节日时的热闹场景,“各处繁华,街衢前撩,乃是此地朝朝暮暮之风情”。

这里可以看出,宋代杭州仍然拥有着节日表演,以及彩灯扮靓的节庆喜庆之情。

此外,宋代杭州还有着“闹灯”的文化。

在宋代的杭州,春节期间的街道上会悬挂彩灯,演示闹灯的艺术形式,被称为“闹灯”。

从宋诗中也可以看到,“楚国有佳乐,气和和,坐看江天明,放开道中灯”。

这里,“灯”就指的是闹灯,当时杭州此时此刻正是节日气氛酝酿之中,更加体现出宋代杭州的热闹程度。

宋代杭州还有一种特有的民俗著装仪式,也就是“初令”。

当时进入杭州的官员都必须要参加“初令”仪式,它是当时杭州政府掌控人事和维护秩序的重要手段。

《西湖游记》中,苏轼描写了一场“初令”仪式:“视察了兵卒,自打明秩,早晚下令,布署各”,这里可以看出宋代杭州当时仍然维持着初令仪式。

从宋代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杭州当时较为发达的茶文化。

茶文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在宋诗中看到。

晁补之的《临安送别赠刘著》中写到:“醍醐灌顶一杯时,湘山夜月隔楚江。

”这里描述的就是茶文化中醉起茶的现象,体现出杭州的茶文化之处。

在宋代的杭州,也有着当时名满天下的游园活动现象,被称为“亭活动”。

《九江志》记载:“萤石之活动,每有亭宴,同游,谐和,不辍,乃是此地朝朝暮暮之风情。

从宋词看当时社会风貌

从宋词看当时社会风貌

从宋词看当时社会风貌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民俗文化。

通过研读宋词,我们可以揭示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结构、人民生活、宗教信仰等。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宋词中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风貌。

首先,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社会的阶级结构。

宋代社会分为士人、地主、官吏、商人和农民等多个阶层。

诸如苏轼、杨万里等士人作为文人雅士,常常以风景、诗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而地主、官吏等阶层则更注重物质生活的表达,他们通过描绘家族庄园、宴会盛宴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其次,宋词还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俗。

宋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商业和贸易活动。

宋词中描绘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如市场的繁忙、商贩的叫卖声、客栈的喧嚣等等。

同时,宋代人民对于传统文化与节日也非常重视,如清明、端午等节日的庆祝活动常常成为宋词的主要题材。

此外,宗教信仰也是宋代社会风貌的一部分。

宋代是儒家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但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也有一定影响力。

宋词中经常出现与佛道相关的内容,如描写寺庙、僧侣和佛教仪式等。

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宗教的尊崇和追求,体现了他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最后,从宋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时代背景下的一些社会问题。

比如战乱、岁丰岁荒、贫富差距等。

宋代作家常常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愁思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其中既有对人民苦难的关怀,也有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这些描写直接展示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综上所述,通过研读宋词,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宋代社会的风貌与民俗文化。

从阶级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到社会问题,宋词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深入探索和理解宋词,不仅可以增进对宋代历史的认识,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从宋词看宋代社会风俗

从宋词看宋代社会风俗
情 随 之产 生 。
陈寅 恪 先 生 治 史 有 句 精 辟 的评 说 : 华 夏 民 族 “ 之文 化 , 数 千 年 之 演 进 , 极 于 赵 宋 之 世 。 ¨ 邓 历 造 ” 广铭 先生 也 说 : 在 我 国封 建 时 代 社 会 生 产 力 两 个 “
北宋 建 立 后 采取 了坊 市 合 一 、 除 宵禁 等 新政 解 策 。都市 制度 的变 革使 市 场形成 了通宵 达旦 的交 易 盛况 , 欢歌 曼 舞 , 夜 不 绝 , 幅新 的城 市 风 俗 图 画 昼 一
风俗便 迥 别 于传统 的农 耕 文化 风俗 。现仅 从宋 代 最
往奇遇。( 永 [ 新春 ] “ 莲 万斛 , 尽 出、 ”柳 迎 )红 开 长
安 一夜 。少 年 郎 、 两 桃 花 面 , 余 光 相 借 。 ( 两 有 ” 黄裳 [ 宴琼 林 ] “ 千 门如 昼 , 笑 游 冶 。钿 车 罗 帕 , )望 嬉 相 逢 处 、 暗尘 随马 。 ( 邦彦 [ 有 ”周 解语 花 ] ) 不仅北 宋 都城 汴 京 民俗 风 情 浓 厚 , 州 、 州 、 杭 苏
收稿 日期 :0 1 0 0 2 1 — 5— 3
基 金 项 目 :0 0年 河 南 省 政 府 决 策 研 究 招 标 课 题 ( 4 5 21 B5 )
马鞍 形总 的发 展过 程 中 , 代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发展 几 宋 乎达 到 最高 峰 , 因而 是 最 为先 进 的 。 l对 宋 代 文 化 ”2
历史 地位 评价 最 高 的 当属 王 国维 先 生 , 说 : 天 水 他 “

朝 人智 之 活动 与文 化之 多方 面 , 前之 汉 唐 , 之 元 后
诞 生 了 。“ 皇都 今 夕 知 何 夕 , 地 风 光 盈 绮 陌。金 特 丝 玉 管咽 春空 , 蜡炬 兰 灯烧 晓色 。凤 楼 十二神 仙宅 , 珠 履 三千 鸩鹭 客 。金 吾 不 禁 六 街 游 , 杀 云 踪 并雨 狂 迹 。( ” 柳永 [ 楼 春 ] 这 是 中 国历 史 上 第 一 次 在城 玉 )

千年绝艳宋词的文化遗产

千年绝艳宋词的文化遗产

千年绝艳宋词的文化遗产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这些千年绝艳的宋词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与才华,更是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宝贵见证。

本文将深入探讨千年绝艳宋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千年绝艳宋词的背景与历史价值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为数百年繁荣状况下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千年绝艳宋词所呈现的背景与历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宋词继承了唐诗的传统,与唐诗相辅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不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宋词,人们可以了解到宋朝时期的文学风貌和社会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2. 爱情与婚姻观:千年绝艳宋词中,众多的爱情词作以及表达婚姻观的词章,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这些词作助力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爱情观念和婚姻习俗,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料。

3. 政治与社会风貌:千年绝艳宋词中,通过对官场、政治斗争、社会风俗等的描绘,使人们对于这段功名利禄与世事纷争交织的历史时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这些词作不仅提供了历史叙述,更凝结了当时文人的思想与追求。

二、千年绝艳宋词的艺术特点千年绝艳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闻名于世。

其中,以下几个特点是不可忽视的:1. 精炼的语言:宋词的辞章极为精炼,字字珠玑。

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不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又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2. 才情与情感并重:千年绝艳宋词在形式上吸取了唐诗的优点,内容上融入更多个人情感和诗人的才情。

这种并重的特点,使得宋词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3. 人生哲理与意境:千年绝艳宋词常常通过对自然、生活、情感的描绘,展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壮美的意境。

每一首词都犹如一幅画卷,为读者带来视听的享受,也给人们以深刻的思考。

三、千年绝艳宋词的影响与传承千年绝艳宋词不仅历经千年而不衰,其对于后世诗词创作和文化传承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1. 文学创作:千年绝艳宋词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借鉴之处。

宋词之美:艺术与文化

宋词之美:艺术与文化

宋词之美:艺术与文化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艺术与文化内涵。

宋词之美源远流长,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从其特点、发展到影响等方面,宋词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宋词的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宋词在形式上注重音律韵律,讲究字字珠玑、句句押韵,行文优美、朗朗上口。

其次,宋词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抒发真挚的感情,有着独特的感人力量。

再次,宋词善于纵横交错、点到即止,擅长点题而不乏含蓄,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

此外,宋词还注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细致的生活细节,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唐代的律诗。

在唐代,诗歌以五言绝句为主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宋代的词则继承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通过精致的笔墨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宋人对词的创作和鉴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出现了众多名家巨匠,如辛弃疾、陆游、苏轼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传诵。

宋词之美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宋代是中国文化繁盛的时期,文人雅士们以文学艺术为媒介,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宋词中蕴含的哲理、情感和民俗,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生活,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宋词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宋词之美正是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理解宋词的特点、发展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怀。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不可忽视,应当加以传承和弘扬,让其绚丽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天空之上。

宋词与民俗

宋词与民俗

宋词贴近宋代社会生活,民俗现象进入宋代词人的视野与创作,乃势所必然。

宋词中不仅涉及民俗的词数日可观,而且展现其中的民俗也是形象丰富的。

可惜的是,习惯上只把宋词作为文学的宋词,至多作为音乐的宋词。

对于宋词的征引,除以上两领域以外,颇为罕见。

而另一方面,民俗体现着人们生存的基本状态,或者说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模式。

宋词乃宋人人生之咏唱,从民俗着眼对其进行研究,亦为深入探讨之所必至。

吴熊和先生曾经指出:“许多事实表明,词在唐宋两代并非仅仅作为文学现象而存在。

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侑酒的歌妓制度……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

不妨说,词是在综合上述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

我们应该开拓视野,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㈠因此,将宋词与民俗相结合,无论对于宋词研究还是对于民俗研究,都是必须的。

这样做既可对唐宋词学有所拓展,得出一些新小吴熊和:《唐宋词通论·重印后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第2版。

黄杰著.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1版.。

宋词中的中秋节俗文化分析

宋词中的中秋节俗文化分析

宋词中的中秋节俗文化分析作者:马彩霞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2年第05期关键词宋词中秋节俗文化《水调歌头》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历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古典诗词,这些多姿多彩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节俗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宋朝是我国古代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鼎盛的一个时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宋代词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观,对传统节日文化兴趣盎然,因此,谱写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秀词作。

其中,宋词中的一阕《水调歌头》就蕴藏着深厚的中秋节俗文化。

一、苏轼《水调歌头》中蕴藏的中秋节俗文化1.中秋节的赏月习俗中秋节这一节日经过了许多个朝代的发展才最终定型,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日。

与中秋节的发展历程相似,中秋赏月这一习俗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同样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祭祀发展到拜月,并最终形成了赏月这一习俗。

中秋佳节赏月与古人崇拜自然以及各种祭祀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初,中秋节又被称作“祭月节”,并且也并不固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随着一代代的发展,最终才将中秋节固定在这一天。

这一内容从我国更早的诗词中可以找到依据,例如,《诗经》中的一篇《七月》,就描写了当时人们喜气洋洋、饮酒作乐、载歌载舞以庆祝丰收的场面,这种风俗形式难免遗留到后世阶段,成为中秋风俗的一块基石。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赏月多为庆祝丰收,发展到唐朝时期,人们生活中赏月这一习俗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从唐诗中可观一二,唐人欧阳詹曾在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写道:“太空悠悠,婵娟徘徊”,即是其赏月所观。

由此可知,唐朝时期古人已经开始热衷于赏月,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节俗文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宋朝时期,中秋佳节赏月已经成为民间一种十分普遍的习俗,北宋时期的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曾云:“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可见当时赏月这种习俗已经成为中秋节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观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赏月这一习俗,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描绘的就是诗人“与月对饮”;再比如“千里共婵娟”,说的是尽管没有身处同一处,但我们都可以欣赏这同一轮明月,这些都是对“月”这一意象的描绘,也体现了中秋佳节赏月的节俗文化。

从宋词看宋代民俗文化论文

从宋词看宋代民俗文化论文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摘要: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宋词早就对此予以大量的描写。

宋代的词作家们,他们不仅在思想上重视“风俗移人”的教化作用,而且在生活中又注重“历九土而观风”,在创作上追求完美,因而,宋词在对民俗文化的阐释上显得丰富多彩,并为宏扬和保存宋代灿烂的民俗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宋词;民俗;文化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光华的一颗明珠,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并称“双绝”。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词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抒发豪情壮志,有的表述离情别绪,有的吟花咏月赞美大自然,有的描绘社会风物人情,还有的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下面笔者就宋词对民俗文化的阐释做一下分析。

一、对“宜男俗信”民俗的描绘自来追求子嗣为中国人人生之重大目标,“新妇宜男”即为祝颂多子之词。

早在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就有了有关宜男风俗的有关记载。

例如,《北史·崔琰传》记载:“娄太后为博陵王纳䴙妹为妃……婚夕,显祖举酒祝曰:‘新妇宜男,孝顺富贵。

’” ①历经隋唐,在宋代依然有宜男风俗的记载。

例如,《东京梦华录·河道》记载穿城(东京汴梁)河道之一的蔡河上,就有一座桥名唤“宜男桥”②。

“宜男俗信”在宋词中的描写记载更是是否普遍,并且“宜男”的意义各种各样。

包括、词牌、世妆、舞蹈、求子等。

首先,在宋词中就有《宜男子》词牌,例如,陈梦协集词牌名的词作《渡江云》即有“梦兰蕙芳,种宜男草,丹风吟非晚”之句,“兰蕙芳”、“宜男草”、“丹凤吟”俱为词牌。

其次,“宜男”还是妇女的一种时世妆。

例如,赵师侠《鹧鸪天·豫章大阅》:“玉带红花供奉班。

里头新样总宜男。

闹装鞍辔青骢马,帖体衣裳紫窄衫。

云鬓重,黛眉弯。

内家妆束冠江南。

轻裘缓带风流帅,锦绣丛花拥骑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天地·2012 年第 5 期下
38
文化纵横谈 QUN WEN TIAN DI
起来,则是祈求多生子、留住儿子。因为鱼是多子的象征,柳谐 “留”,还有驱邪、生殖的意义。双则是吉祥的数字。
以上词中出现的石,为生殖崇拜的重要表现。而且,有趣 的是,以上几首词描绘的背景,恰好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即 从汉水流域以迄西南的四川、贵州一带。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 后世,例如。清《渊鉴类函》第一册《人日》条引《夔州图经》云: “夔州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八阵碛上,谓之踏碛。妇人 拾小石之可穿者,以彩索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祥。”其“妇人 拾小石可穿者”,⑧直到今天这钟祖石崇拜的风俗仍然在上述 地区有流传。
三、风神崇拜 关于风神崇拜的民俗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例如, 在商周时期的甲骨卜辞中,风与凤同,都像风鸟之形,所以就 有风崇拜即包含有风的崇拜。春秋时期的越国就有防风氏,至 今还有不少有关防风氏的神话故事在防风故地—— —浙江德清 流传。战国时期,也有风神崇拜的记载,例如,屈原《离骚》“记 载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之“飞廉”也是风神。在唐 代也有这种风俗,例如,张说《岳州观竞渡》记载“土尚三闾俗, 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⑨则表明在唐代的南 楚之地,迎风神孟姥也是当地竞渡的一个内容。到了宋代对于 风神的崇拜依然十分盛行。至今福建泉州九日山还保留有三 块宋代祈风石刻。 在宋词中,也有很多风崇拜的记载。 首先,宋词有很多有关风神的记载 例如,刘克庄《满江红》:“祷祝封姨,休把做、扬沙吹砾。费 西帝、许多薰染,浓香深色。”蒋捷《解佩令·春》:“春晴也好。春 阴也好。著些儿、春雨越好。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 孟婆合皂。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岁岁春 光,被二十四风吹老。栋花风、尔且慢到。”二词俱惜春花被风 吹零落。吴潜《水调歌头·己未中秋无月》“痴云如妒,不知弦管 可吹不。安得风姨扫荡,推出团圆月姊,便遣桂香浮”,是希望 风神吹去浮云,现出明月。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双星良夜, 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 雨”,讲的是风姨嫉妒牛女。其中的“封姨”、“孟婆”、“风姨”各 为风神的名号。 宋徽宗赵佶《月上海棠》残句:“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徽庙既内禅,寻幸淮浙,尝作小 词,名《月上海棠》,末句云‘: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隆佑保佑 之功,盖谶于此。谚语谓风为孟婆,非也。段公路《北户录》云: ‘南方祝舡神,名曰孟姥、孟公。’梁简文帝《舡神记》云:‘又呼 为孟姥、孟公。’刘思贞云:‘元冥为水官,死为水神。’冥、孟声 相似,即元冥也。”⑩ 其次,风神其实为水神行司风之事。 例如,李之仪《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试祷 波神应见许。帆开风转,事谐心遂,直到明年雨。” 又姜夔《满江红》题序云:“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 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人去声,方谐韵律。予 欲以乎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 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
二、对“摸石求子”民俗的描绘 各地五花八门的求子之俗,至今仍是中国民俗的一个有 趣的组成部分。 在宋词以外的宋代文献中就有有关“摸石求子”民俗的记 载。例如,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 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彩 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 于首,以为得子之祥。”⑦ 在宋词中,这种风俗关于摸石求子的风俗也有很多的记 载。例如,柳永《一寸金·小石调》:“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 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 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柳永 的这首词描绘了春日迟迟,蚕市寸节,游人如织,妇女们在成 都锦江边摸石求子的情景。 又葛胜仲《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二首》: “望云门外。油 壁如流水。空巷逐朱幡,步春风、香河七里。冶容炫,摸石道宜 男,穿翠霭,度飞桥,影在清漪里。秦头楚尾。千古风流地。试 问汉江边,有解佩、行云旧事。主人是客,一笑强颁春,烧灯后, 赏花前,遥忆年年醉。” 又黄庭坚《减字木兰花》:“黔中士女游晴昼。花信轻寒罗 袖透。争寻穿石道宜男,更买江鱼双贯柳。竹枝歌好移船就。依 倚风光垂翠袖。满倾芦酒指摩围,相守与郎如许寿。”宋绍圣初 年,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中安置。这首词便是他对黔中民 俗的一个记录。描绘了在春花初绽、轻寒尚在的晴昼,黔中的 士女们便出游了。他们争着寻找穿石,即有孔的石头,相信它 宜生男孩,祈求生儿子。又买鲜活的江鱼两条,并用柳条贯穿
关键词:宋词;民俗;文化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光华的一颗明珠,以其 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并称“双绝”。王国维在《宋 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 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也。”宋词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抒发豪情壮志,有的表述离情 别绪,有的吟花咏月赞美大自然,有的描绘社会风物人情,还 有的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下面笔者就宋词对民俗文 化的阐释做一下分析。 一、对“宜男俗信”民俗的描绘 自来追求子嗣为中国人人生之重大目标,“新妇宜男”即 为祝颂多子之词。早在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就有了有 关宜男风俗的有关记载。例如,《北史·崔琰传》记载:“娄太后 为博陵王纳妹为妃……婚夕,显祖举酒祝曰:‘新妇宜男,孝 顺富贵。’”①历经隋唐,在宋代依然有宜男风俗的记载。例如, 《京梦华录·河道》记载穿城(东京汴梁)河道之一的蔡河上, 就有一座桥名唤“宜男桥”②。 “宜男俗信”在宋词中的描写记载更是是否普遍,并且“宜 男”的意义各种各样。包括、词牌、世妆、舞蹈、求子等。 首先,在宋词中就有《宜男子》词牌,例如,陈梦协集词牌名 的词作《渡江云》即有“梦兰蕙芳,种宜男草,丹风吟非晚”之 句“,兰蕙芳”、“宜男草”、“丹凤吟”俱为词牌。 其次,“宜男”还是妇女的一种时世妆。例如,赵师侠《鹧鸪 天·豫章大阅》:“玉带红花供奉班。里头新样总宜男。闹装鞍辔 青骢马,帖体衣裳紫窄衫。云鬓重,黛眉弯。内家妆束冠江南。 轻裘缓带风流帅,锦绣丛花拥骑远。” 再次,“宜男”是一种舞蹈。例如吴文英词《烛影摇红·元夕 雨》云“人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表明舞蹈中还有 “宜男舞”。 最后,“宜男”还是萱草的别名。例如,《诗经·卫风·伯兮》 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传曰:“谖草令人善忘。背,北堂 也。”笺云:“忧以生疾,恐将危身,欲忘之。”释文: “谖,本又作 萱。”③北堂,古为母亲所居处,后因以萱堂为母亲或母亲居处 的代称。三国时也有这方面的风俗,例如,曹魏时嵇康《养生 沦》:“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④晋代也有,例如,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鹿葱》引晋周处《风土记》云:“宜男,草 也。高六七尺,花如莲,宜怀妊妇人佩之,必生男。”又引曹植 《宜男花颂》云:“草号宜男,既哗且贞。”⑤ 在宋词中所反映的萱草风俗基本是继承了前人的。例如
QUN WEN TIAN DI 文化纵横谈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
■程 越
摘要: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宋词早就对此予以大量 的描写。宋代的词作家们,他们不仅在思想上重视“风俗移人” 的教化作用,而且在生活中又注重“历九土而观风”,在创作上 追求完美,因而,宋词在对民俗文化的阐释上显得丰富多彩, 并为宏扬和保存宋代灿烂的民俗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向子湮《鹧鸪天·寿太夫人》中的“葵花向日枝枝似,萱草忘忧 日日长。门有庆,福无疆”;洪咨夔《西江月·寿章叔厚》中的“庭 下宜男萱草,墙头结子榴花”;陈郁《绛都春》中的“东皇先报宜 男,已生瑞草”;指的都是生子宜男、慈母忘忧之类的风俗
除此之外,宜男在宋代还有了与以往朝代不同的独特发 展,这在宋词中也有体现。例如,唐于鹄《题美人》中的“胸前空 带宜男草,嫁得萧朗爱远游”⑥,似乎带了一些宜男俗信的变 化。这在宋词中就比较突出了。欧阳修《于飞乐令》云:“怎空 教、草解宜男。柔桑密、又过春蚕。正阴晴天气,更暝色相兼。幽 期消息,曲房西、碎月筛帘。”他还有一首《桃源忆故人》云:“妒 云恨雨腰支袅。眉黛不饮重扫。薄幸不来春老。羞带宜男草。” 贺铸《薄幸》:“艳真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便认得、琴心相 许,与写宜男双带。”袁去华《清平乐》云:“行人江北江南。满庭 萱草毵毵。且恁亡忧可矣,只他怎解宜男。”都显示“宜男草”业 已成为爱情之花,所宜之男,已非子嗣之男,而是所欢之男。从 上可见,宜男在宋代还已经有了所爱的男人的意思。例如,赵 长卿《夜行船·咏美人》描绘的“手捻双纨,菱花重照,带朵宜男 草 ”,邓 剡《八 声 甘 州·寿 胡 存 斋》描 绘 的“ 笑 钗 符 、恰 正 带 宜 男,”在这里宜男就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末 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书以绿笺,沈于白浪。卒亥正月晦 也。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
有关风神的崇拜的民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但意义却有所 不同,例如,孟婆在现在江南流行的民间传说中,是专门给准 备投生的鬼饮迷魂汤— ——孟婆茶的神。鬼饮了她的汤茶,就彻 底忘了前身,重新做人了。当代女作家杨绛在《孟婆茶》輥 輯 訛一文 中有记述。杨为无锡人,大概来自其幼年的听闻。从前面所引 的资料看,水神与风神合一,风神与船神合一。孟婆是风神、船 神,也应是水神。而全世界都流行着一个观念:人世与冥间相 隔一水—— —冥水,所以,在阴阳界掌管迷魂汤,自然也应该是 她的一个职责。
三、对拜月习俗的描绘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 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战国时期,相 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 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 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 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 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 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 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 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 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 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宋词中也有不少女子拜月的描写,也是月崇拜的遗风。 (一)一年四季皆可拜月 贺铸《忆秦娥》“凌波人去,拜月楼空。去年今日东门东。鲜 妆辉映桃花红”,提到的拜月是在春季。周邦彦《鹊桥仙令·歇 指》“晚凉拜月,六铢衣动,应被姬娥认得”,李昴英《浣溪沙》: “笋玉纤纤拍扇纨。戏拈荷叶起文鸳。水亭初试小龙团。拜月 深深频祝愿,花枝低压髻云偏”,是夏季。辛弃疾《东坡引》“雁 行吹字断。夜深拜月,琐窗西畔。但桂影、空阶满”,是秋季。沈 端节《卜算子》“烘手熨笙簧,呵冻匀酥面。闲向梅花树下行,拜 月遥相见”,是冬季或早春。中秋拜月:如刘辰翁《虞美人·壬午 中秋雨后不见月》:“便似佳期误。笑他拜月不曾圆。”七夕拜 月:七夕的主题是拜织女星,但拜月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而且 七夕词记载的拜月似乎比中秋词记载的更多。辛弃疾 《绿头 鸭·七夕》: “看人间、争求新巧,纷纷女伴欢迎。避灯时、彩丝未 整,拜月处、蛛网先成。”曾允元《齐天乐·次韵赵芳谷曲,有香 玉之怨》: “天上欢期,人间巧意,今夜明河如雪。新宽带结。想 宝篆频温,翠奁低揭。雾湿云鬟,浅妆深拜月。” (二)拜月其他描绘 不圆之月也可拜:王沂孙《眉妩·新月》:“便有团圆意,深 深拜,相逢谁在香径。”年老的妇女也拜月:无名氏《鹧鸪天·寿 姑》:“堂前拜月人长健,两鬓青如年少时。”拜月的方式:贺铸 《迎春乐·攀鞍态》: “竚倚碧云如有待。望新月、为谁双拜。细语 人不闻,微风动、双裙带”,描绘了佳人独自望月而拜,对月倾 诉心愿的情形。拜月乞求幸福:吕胜己《南歌 (下转第 42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