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语文 全国卷Ⅱ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427a0910661ed9ad51f3a9.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B选项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与第二段意思相反。
C选项明代应为“明初”。
D选项强加因果2.【答案】A【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据全文尾句中“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识事物人情,故选项B 中“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
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
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6.【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7.【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
2017年高考全国卷1和全国卷2语文满分作文(1)
![2017年高考全国卷1和全国卷2语文满分作文(1)](https://img.taocdn.com/s3/m/f1a8b746e87101f69f31952b.png)
2017 年全国语文满分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满分作文 ]蛙鸣与驼铃亲爱的朋友们,我所站立的地方,这就是中国。
请君侧耳听,是否听到了那田间的蛙鸣和大漠的驼铃 ? 中华古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请来中国乡村,田间依旧的蛙鸣见证了乡村的嬗变。
从关注三农到精准扶贫,共同富裕的路上,乡村不曾被抛下,它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融入时代进步的洪流。
昔日凋敝的乡村换了新颜,呈给世人的是一幅山水静好、人情温厚的淳朴画卷。
微观层面上,当下,许许多多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青年,成为了这个大有作为时代的先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秦玥飞,毕文案大全业于耶鲁大学,拒绝国外优厚的薪金,当了一名村官,带领贺家山乡亲改造水利、硬化道路,率先走上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人们点赞: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选择后者。
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
同样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支月英,三十年坚守偏远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 ,一腔热血教育了大山深处两代人。
人们称许:她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转。
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的都是甜。
三十余年,她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自己的麻花辫。
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正是怀着对乡村大地最执着的眷恋和最深重的担当,无数的人与这方土地有了再难割舍的羁迟和淹留。
中华古语又云: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请来中国大漠,宏观大天地,大视野里大格局,新丝路上又响起阵阵驼铃,传递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乡愁。
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则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附答案)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aff9f1aaea998fcd220e43.png)
12B-YW-0000005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II 卷,2017.06)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2017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604
![2017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604](https://img.taocdn.com/s3/m/4cc4c789960590c69fc37618.png)
绝密★启用前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完整word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附答案).docx
![(完整word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附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854199d0c22590102029db6.png)
12B-YW-0000005 _ -绝密★启用前_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_- __-_语文 ( 全国 II 卷, 2017.06)__- : 注意事项:号 -学 -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_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_-__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_-__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_-_ _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__线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__封__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_ 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_ : -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名 -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 姓- 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 _ - 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班_ - 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__-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_ _- 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 年 __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 __线_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 _封__密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_-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_ _-_ 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_ __-_ 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 _ _ - 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_ __- 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_ _-_ 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试题权威解读及下水作文展示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试题权威解读及下水作文展示](https://img.taocdn.com/s3/m/98555ac0a58da0116c174990.png)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试题权威解读及下水作文展示【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权威解读】从作文题目类型角度看,六句古诗或名言任选两三句,自定立意,属于给材料作文,且是多则材料。
从材料的选取角度看,选择多则古诗或名句或现代名言(且都是中国的)作为命题素材,无疑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同时极大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
提供的材料既有形象鲜明的,也有思想深刻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这是很人性化的命题形式。
考生立意选择范围比较宽泛,可以从六则材料中做多种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立足“这”几则材料,综合其思想情感无疑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根本。
同时,结合现实,将材料综合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切入点,不能仅仅就句论句,材料只是问题讨论的由头。
考生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所提供的具体语言情境有效运用书面语表达,这是基本素养要求,是大多数考生应该和能够达到的。
而在思维要求方面,一般考生也需要并能够做到仔细审读材料,综合提炼,做到思维准确、清晰,在表达上做到表达生动和有逻辑性,尤其要透过诗歌的形象读出其内在的思想。
而对更优秀的考生而言,要想脱颖而出,发掘出材料的深刻性,灵活组合和运用材料是必须的,甚至在立意中还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考生在作文中表达出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写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和态度,是在语言和思维之上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是真正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重要法宝。
2017年全国卷2(语文)含答案
![2017年全国卷2(语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3df220c77da26924c5b09f.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Ⅱ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II作文题目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II作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aeca029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a.png)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II作文题目
亲爱的朋友,平和一下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态应考,让自己尽量放松,好好休息。
希望你考入好学校喔!高考栏目带来: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II作文题目,高考加油!
全国卷II:
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独白法
【特点】
通常人们在激动、兴奋、得意、悲伤等心理状态下,虽然面前没有听话对象,有时也会说出话来。
这些自言自语的话,有些是询问自己,有些是发议论等。
总之,这些独白均表现出人物特定情势下的心态。
采用独白法描写人物心理,要做到自我解剖,直叙心曲,展示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运用独白描写,首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
其次,要选准人物独白的时机,符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
重视文化积淀,培养志向情操——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重视文化积淀,培养志向情操——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38a862fe4733687e21aa51.png)
重视文化积淀, 培养志向情操——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徐殿东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2)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3)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4)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5) 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 敢说, 敢作, 敢当。
(鲁迅)(6)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 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作文题考查了对文化名句化育功能的感触与思考。
试题在形式上仍是材料作文。
材料由六句名句构成。
名句范围从先秦的《周易》到当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跨越近三千年。
名句类型既有《周易》传文,也有唐诗宋词现代诗歌,还有近现代的论著杂文。
名句主题丰富多元,有励志上进的,有思乡怀远的,有追求高雅的,也有劝勉兼听正视的,还有自信豪迈的。
试题在“要求”部分提出,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出自己的感触与思考。
试题在限定与发挥两方面体现了较好的统一性。
首先,试题在限定方面,考查了对六句名句本意的理解,考查了对试题意图、要求的理解。
试题要求有三个小点, 一是“合理引用”名句。
这一条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要引用材料中的六句名句, 引用就要用引号, 引用原句;合理引用, 即所引用的名句与文中观点及上下文要有关联性、一致性。
二是“以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
不必六句全用,可以六中选二或六中选三,同时所选也不能低于两句,只选一句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
“立意”就是确立中心的意思,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且要统一集中。
这就需要所引用的两三句名句本身要有相关性、一致性,同时这两三句名句与文章的中心要有相关性、一致性。
(完整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完整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https://img.taocdn.com/s3/m/4becfeccf46527d3240ce0bf.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fef7e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b.png)
2017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高考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希望考生们能不负众望,取得好成绩。
本文“高考语文2017年全国卷2真题含答案”请关注高考频道!点击下载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2017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9cefb704a1b0717fd5ddbf.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B选项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与第二段意思相反。
C选项明代应为“明初”。
D选项强加因果2.【答案】A【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据全文尾句中“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识事物人情,故选项B中“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
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
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6.【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7.【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高考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高考试题解析(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87f4f9cc22bcd126ff0ce6.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Ⅱ)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高考全国2卷作文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2卷作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1a902a9ec3d5bbfc0a740e.png)
给您支招!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
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
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
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
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
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
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精选完整ppt课件
《周易》
自•《 象出强,象的不自息传 文(《坚持》 字周)奋。 。易发有即》为 进解的取实释干 卦
精选完整ppt课件
3
•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 出自杜诗名作《月夜忆舍弟》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 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诚然,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 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 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精选完整ppt课件
8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代表作《海国图志》名句:师夷长技以制夷
•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床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 天下照四方的意思就是说理想与志向,放眼世界,胸怀天下。
位置决定格局 胸襟,远见,
开放,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精选完整ppt课件
6
•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 这句出自魏源《默觚·治篇十二》,原文是“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 于牖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君子受言以达 聪明也亦然。或为一隅之偏听,或为一室之迩听,或为一堂之公听, 或为旌木、鼓铎、蒙瞽、刍荛之偏听,所受愈小则所炤(照)愈狭, 所受弥旷则所炤(照)弥博”。这两句原意是作为后文“君子受言以 达聪明也亦然”的类比,希望圣上广开言路,广泛采纳天下人意见。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真题及答案官方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真题及答案官方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6ac4cc76a20029bc642d0c.png)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真题及答案官方
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数学复习资料高考英语复习资料高考文综复习资料高考理综复习资料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高考数学模拟试题高考英语模拟试题高考文综模拟试题高考理综模拟试题高中学习方法高考复习方法高考状元学习方法高考饮食攻略高考励志名言高考过后,青春的年华就像也随着那一张高考试卷被上帝收走,2017年高考结束,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公布了2017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真题及答案官方版解析,无论高考后的人生如何,请不要忘记曾经的努力,请继续关注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西藏、海南
下载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完整版)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和答案
![(完整版)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ab1ada0b1c59eef9c7b445.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7高考语文全国二卷作文
![2017高考语文全国二卷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f185170029bd64783e2cdc.png)
涉及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2个省份的高考试卷就是全国卷二,6月7日,全国大多数师生所热切期待的具有高考改革代表性的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了,我们先一看究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期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一亮相,立即引来众多师生的关注与评价。
报社与我约稿点评,我拒绝了——我实在不便公开评价今年的作文题,只能私下里谈谈一己之见。
首先,从近年高考和备考的大背景来看这道题。
从作文题的命题方向和内容讲,它自然符合“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指向了人生和社会,引导考生关注人生与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向人们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都是在“一点四面”的导向和范畴内进行命题,或者侧重“立德”,或者侧重“树人”,或者兼而有之。
今年全国卷2的作文题,读读六个诗句,明显和立德树人都有关系,是将传统思想和现代“三观”的对接,也就是我们平时作文经常弘扬的思想品德,诸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关爱他人,修身养德,勤奋创新,积极向上等等。
而看作文形式,已经看不出我们一直孜孜以求和“严阵以待”的“任务驱动”了,大概是师生太在意了,太熟悉了,大概是人们都在等待着,都想到了……今年就“一反常态”。
实际上,在此之前,就有专家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已经变得有“隐性”的情况了;也有专家说不要在意任务驱动了……可是此前大多专家都强调,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未来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它有诸多的优点……今年是不是?实在要我说,则曰:不是!当然,一些所谓“隐性”的任务还是具备的,如思辨性、比较性、由果溯因等六大思维要求可能就隐含在材料或要求之中,你可以想到个人的奋发向上与国家兴盛的关系,现在的努力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等等,于是就有了思辨,就有了因果……但是,这样的“任务”早已有之啊,何况又是隐性的!就其命题形式而言,也说不上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了,就是一个新材料作文,是多则材料组成,可以多角度立意,或者从多则材料中找共同点和不同点。
2017年语文全国卷2 附答案
![2017年语文全国卷2 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e988d8d5bbfd0a7956734f.png)
2017年全国卷2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全国卷Ⅱ(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N[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1. A[解析] 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曲解文意。
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说法错误,原文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2. A[解析] 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了“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3. B[解析] B项,“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在原文中有对应句,理解正确,但不能由此得出“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的结论,原文只是提到了“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P[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作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4. B[解析] 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说法错误,原文结尾说“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 对重要词语的鉴赏,首先要理解它在文中的字面意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理解它的引申意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窗子”在文中的字面意义是指具体的窗子,如文中第三段中提到的“铁纱窗”“玻璃窗”,起到了分隔不同生活场景的作用。
“窗子”的引申义是心态与观念的限制,是无形的窗子,起到了隔绝自我与外部世界的作用。
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 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二人称“你”、第一人称“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
第二人称可以作为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蕴含着作者审视的态度;第一人称可以作为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T[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