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13作文讲评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训练13作文讲评教案
年级:高三学科:语文主备人:2016.12.08
教学目的:
1、明确时事评论类作文的命题特点。

2、时事评论类作文审题要领。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点:
1、明确时事评论类作文的命题特点。

2、时事评论类作文审题要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设疑自探—原题回放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教授发布的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的公开信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孙教授今年新招收的硕士生郝相赫接连发出微信,对学界前辈阎先生、韩先生屡屡攻击,无端嘲讽,且用词刻薄,经多次劝说,郝某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孙教授只好宣布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

接着,郝某对孙教授的公开信进行反驳,他认为微信和微博是不同的,微博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微信却只有加着的好友可以看。

他对学界前辈的不尊重都发布在自己的微信圈,属于内部空间、私人空间。

在私人空间里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这些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自己也有言论自由。

对于师生之间的这场风波,你怎么看待?请给孙家洲教授或郝相赫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三、解疑合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拨指导。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时事评论材料作文,时事评论材料成为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考察的一个热点。

就这则材料而言应该从孙教授和郝同学两个角度进行立意。

从孙教授角度立意为:学生虽然有原则性的错误言论,但是作为师者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度量处理此事。

从小郝同学的角度立意:作为后生有自己对学术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要注意表达方式,不应该对学界前辈有人格上的攻击。

学术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该用内心的明智走完自己的学术之路。

给孙教授的一封信
孙家洲教授您好:
听闻此次师生之间的争端,我有点自己的看法,希望您能冷静的处理此次事件。

事情似乎并没有就此告一段落。

相反,在媒体的曝光下,各种评论、猜测纷至沓来。

有人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认为做法都有欠妥的地方:郝相赫的问题在于自身学术能力尚有不足便口出狂言,且质疑前辈的口吻令人反感;而孙教授您严谨的态度值得称道,但公开断绝关系则有失导师水准,导致双方都“没有台阶好下”。

“郝同学只是一个刚由本科升入研究生学习的新生,在学术评议中表现偏激甚至轻狂,是难免的,这可以视作‘新生不适症’,导师应当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学者肖鹰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认为,从媒体提供的资讯看,郝相赫对所涉及的几位学术前辈的评议,虽然不能视作孙教授所谓的“无端嘲讽”,但的确缺少平和郑重。

对于学生的轻狂态度,导师更应该理性平和地予以批评教育,并从促进学生学术思想深化的角度加以正面引导。

孙教授对学生“公开断绝关系”的行为,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权益和未来发展,而且客观上将此事激化升级为公共事件。

面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导师究竟应该如何自处?“学界一些领域,导师没有担当,学术上唯权威是重,恪守门户之见,这样的状态,可能不可说不严重。

”肖鹰颇为担忧地表示,孙家洲本次的态度,让人看到中国研究生教育中封建家长式的师生意识的浓重阴影。

所谓“断绝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清理门户”的宗法准则对待自己视为异己、另类的学生。

“做教授指导学生,不是做师父收私家门徒,现代正常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是学术道路上的异代同行者”。

某种程度上,有争议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师生学术发展才更有生气和动力。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不仅应当做一个勤恳的教导者,同时也应当是一个懂得倾听学生意见的合作者。

学海无涯,导师无论多么博学和权威,相对于学生,并不是知识和思想的绝对拥有者。

导师倾听学生意见,不仅是深化教学的需要,而且也是导师保持学术创新机能的需要。


“学生轻狂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唯唯诺诺、虚伪欺诈。

以培养未来的学术人才计,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唯其如此,中国教育和中国学术才可望振兴之日。


此致
敬礼
一位关注此次事件的人
四、质疑再探
五、拓展运用—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垃圾”等词形容这些学者的学识和人品。

他的导师孙教授看到之后,提醒郝同学为人治学要谦虚,谈人论事切忌污言秽语。

但不久后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极度震怒,立即发表公开信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

近日,学校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是否合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这是一篇取材于现实的新材料作文。

材料叙述的事实分为五个阶段:郝同学出言不逊;孙教授看到后提醒;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学校评估“断绝”的合理性。

综合起来看,材料的中心内容是:孙教授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

只要不脱离这个中心立意,都可视为符合题意。

从孙教授的角度看,可以支持其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赞扬其坚守尊师重教的原则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可以批评其逐出师门的方式简单粗暴,指责其违背了“诲人不倦”的教育原则等。

从郝同学的角度看,可以批评其口无遮拦,言辞轻率,目无师长;也可以肯定其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等。

从学校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其恪守校规、遵章办事的行为,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也可以批评其平时疏于师生管理,才导致出现封建家长式的老师和如此胆大无礼的学生等。

也可以整体把握材料谈尊师重教与个性张扬、学术自由的关系,等等。

以下角度,可视为基本符合或不太符合题意:
(1)从微信朋友圈的角度谈如何对待“私人空间”里的言行;
(2)从知名的史学教授的角度谈老师学高德劭才能赢得尊敬等。

(3)谈适度必须扣住“惩罚”,最好是教育方面的惩戒;谈“耐心”也必须扣住“教育”,如泛泛而谈“做事要有耐心”,不超过42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给学校领导的一封信(55分标杆1号文)
敬爱的校领导:
你们好!遥闻贵校一硕士新生郝同学,因公开对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污言秽语形容学者们的学识和人品,他的导师孙教授在警醒无果之后宣布与其断绝师生关系一事。

对此我想表达一下我的愚见。

我认为孙教授断绝与郝同学的师生关系是合理的,郝同学言辞污耳,侮辱他人,对学校,对孙教授,对他本人,都有不良的影响。

从校规来看,郝同学触犯校规,他既没有做到尊师重道,在道德人品方面也没有谦虚做人。

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郝同学触犯校规,肆意横行,本来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惩戒。

孙教授与其断绝师生关系,实质是对郝同学的教育,而非舍弃,断绝关系并不是令其离开大学,而是给郝同学一次惩罚,让他反思自己的过错,同时让被侮辱的学者们得到宽慰,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既尊重了规则,又保全了学校的名声。

从育人来看,断绝关系并不意味着不育人,恰是为了教育更多的学生,教他们谦逊守规则。

试想,如果评定孙教授的做法不合理,那么会不会有其他学生认为这样以污言秽语谈人论事都能免于惩罚?《荀子》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贵校应当坚决抑制这样的不良之风拂行于校园,否则将难以避免有更多的学生受其影响。

要创造一个人人敢于挑战权威而不是侮辱权威的治学环境,必须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有才无德之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定难以一帆风顺,孙教授“断绝”一举,不止是为了教育好郝同学一人,更是为了教育千百人。

从学校的资源来看,教授导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大学之大,非楼之大,乃大师之大。

现在浮躁的青年学生很多,而像孙教授这样尊重学术又严于育人的学者愈加稀罕,若贵校认为其做法不合理,必定使更多学者感到不公与愤怒,更加伤害了孙教授一片热诚的赤子之心。

《大学》里有言:“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

”,贵校应当肯定孙教授的做法,才能为学者与学生们筑起一个规则严明,道德清明的大学。

衷心希望贵校可以慎重评定孙教授的做法,让大学成为明德之地。

此致
敬礼
学生XX 20XX年11月5日
教育的宽容与限度
林语堂曾经说过:教育之根本在于幼儿园,幼童有“大慈悲”之心,道德从小培养”。

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育人,成才。

好比将一块天然的石头雕刻、锤炼,使其变得坚硬,有价值,因此教育应具备一定的容忍限度来引导人走向正道,而不应立刻裁决一颗未成熟的种子,而断毁一个人,孙教授的震怒,情有可原,但他手中教育容忍的尺度应更有弹性。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曾评价一位高考分数低但却敢于用文言文自荐自己的学生是一颗读书的“种子”。

并引导他坚持自己的理想。

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其引导和宽容作用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因此教育的容忍尺度应是有弹性的。

“年轻人犯错,连上帝都会原谅。

”如果教育因学生的一次过失而就对其放弃,那教育便是一种失职,推掉自身责任。

孙教授可用更恰当的方式来引导自己的学生。

人性本没有善恶告子用水作比喻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钢铁要经过千百次捶打才有用武之地,更何况人?教育需更富有弹性的宽容尺度,为人才的产生留有一个机会。

教育弹性的尺度就在于不是无限制的容忍,也不是一次性打倒。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就把自己的学生看作是平等、是可塑的来培养他们,人性本就是多样的。


材施教本就是教育的伟大之处,也许有的学生天性会偏向顽皮,但教育终究能引导他在正道上行走。

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而让其自身感到自己是有价值是被人认可的,才更能让他接受外界意见,再狂妄的人也会是可塑的,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也经常批判他人,甚至于经常发表狂言,但他在自己恩师面前依旧长跪不起,感谢老师对其一生的影响。

教育的魅力也正体现如此。

教育的尺度应对事不对人,但应在道德层面上,尤为点之。

郝同学的言论也许有一定道理,正如“当今中国于丹心灵鸡汤被人们批评,孔庆东之草莽,言语确实有应批判的地方。

但他的方式却不恰当,孔教授应更着眼于他的表达方式,他这种行为上给予批评,并告诫他应如何做,也可用更恰当的方式达成自己的想法,而不必操之过急,立刻与其断绝关系,轻则只是引起小小波动,重则也许已毁其一生,变得更加极端。

教育本就是这个世上最伟大也最奇妙的东西。

他甚至于主宰了人的人生方向。

因此教育应更加宽容,为人才留下一个机会。

让思想在包容中绽放(54分)
一篇朋友圈,一封公开信,让原本和睦的师生形同陌路,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学生的言论固然偏激,但作为传道授业者的孙教授,若是能以包容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偏激,师生间的纽带也许就能维系。

王尔德曾说:“如果一种思想不足以让人感到危险,那它就不能称之为思想。

”郝同学对教授们出言不逊,甚至诋毁相向,足以让人感到危险,甚至会发出“尊师之道不存矣”的感慨。

但正如每一种思想都不是空穴来风一样,他的朋友圈必定反映出学术界的某种现象。

育人者只有对学生们偏激的思想包容看待,由包容产生正视,方能由正视找出问题所在,为学生作出垂范、表率。

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作为领导者的老师以身作则,学生才会对老师学识品行信服,从而杜绝类似的诋毁现象。

可见,包容是让思想回到平和、理性的关键。

如果说对学生的偏激言论包容是在包容一种思想,那么将问题缩小化,在小范围内解决则是在包容学生本身。

学生发表言论的平台是仅有好友可见的微信朋友圈,具有与生俱来的隐密性,因而言论较在公共场合说的浮夸、过分也无可厚非;然而教授一封公开信将学生行为公诸于众,这就把问题扩大化,并对学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可以预见的是舆论对他的口诛笔伐,同学对他的不理解,其他老师对他的不信任。

王尔德曾说:“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众口铄金,三人成虎,无形中这位学生的未来就被活生生地剥夺,没有改过重来的机会。

而更严重的是,一旦个人行为上升至社会层面,它就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久而久之,当人把批评、异议与此次事件相提并论时,便鲜有人敢于对不正之事提出质疑,而这当然是不利于思想的发扬、传播的。

诚然,学生并非不曾有过机会,教授在断绝师生关系时就曾对他作出提醒,未尝不是一种包容。

但所谓包容,当一以贯之,如春风化雨慢慢感化人心。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善举,而是漫长的坚守,而这也是师道之所在。

因此若要说教授的提醒就是包容,已极尽为师之责任,那未免有虚伪之虞。

包容给人以和谐,更给人以思想。

让人人皆秉包容之心,让思想凭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开花、结果。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