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杨福家ppt 下载

合集下载

原子物理学第2章原子的量子态全解

原子物理学第2章原子的量子态全解

的温度升高时,单色辐射能量密度
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0 1 2 3 4 λ(µm) 绝对黑体辐射能量密度按波长分布(实验)曲线
第二章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4
物体辐射总能量按波长分布决定于温度.
800K
1000K
1200K
固体在温度升高时颜色的变化
矛盾二:经典的光强和时间决定光电流大小;而光电效应中只有 在光的频率大于红限时才会发生光电效应.
矛盾三:经典的驰豫时间(or:响应时间)较长 (若光强很小,电 子需较长时间吸收足够能量才能逸出),而光电效应不超过10-9s.
实验表明:光强为1μW/m2的光照射到钠靶上即有光电流产生, 这相当于500W的光源照在6.3km处的钠靶.
第二章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10
“在目前业已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物理学家似乎只要 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然而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 远处,还飘着两朵令人不安的愁云.”
——《19世纪笼罩在热和光的动力论上的阴影》 1900年4月27日于不列颠皇家科学院
1)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
光电子
单色光
I
e
Is
A
V
遏止电压
光强较强 光强较弱
第二章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Ua o
U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15
第二章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16
2)光电子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呈线性关系,而与入射光强度

原子物理学课件第4-5章 共51页PPT资料

原子物理学课件第4-5章 共51页PPT资料

ndp
一辅系
所有d能级都是双层,间隔随n的增加而减小
结论:
4 3
d
1)碱金属的s能级是单
2
层,其余能级为双层
p
2)同一L值,双层能级 间隔随n的增大而减小
3)同一n值,L值越大,
4
双层能级间隔越小
第三节 电子的自旋 一、电子的自旋假设(1925年 乌楞贝克)
假设根据之一:史特恩—盖拉赫实验
A 基 g l 0 :态 p lll 1 0
Pl
s
Z*e
Z*ePl m
Pj
Ps
j l
1 r3
4 Z *e 0m 12r1 3 cll 1 (0 01 c)
( 3) cP cE oj2 olss j :P lm e P 2 l2 P sP s2B s4 P P 2lls1 2 Pcs0 2 P oPm Z lj2P * ss2 ec cP llo * 2Pj2 s2sl 2 **2sP P *ll2 P js *2P Ps2 lθrs1 3PjjPls
8 2h2
1 n2
E0
(z* 1)
0
有极化,贯穿
En
Z *2 n2
me4
8 2h2
n
E0
/ z *2
E0 n *2
0
Z*1 n*n
令n*n-l s p d f g h
Enl
E0 n l
结论 贯穿极化使总能量下降。
2
❖ E与n、l 有关.
E关于 l 的简并解除,
不同 轨道, E不同。
第四章 碱金属原子
§1 碱金属的光谱实验规律
碱 金 属 :L i,N a ,K ,R b ,C s,F r

原子物理第6章PPT 杨福家

原子物理第6章PPT 杨福家
1 1 3 EK hRc( Z 1) 2 2 2 13.6 ( Z 1) 2 eV 2 4 1
(6.2—7)
表内层跃迁 (n=2到n=1) 13.6 eV 是 里 德 伯 常量相应的能量;
跃迁的电子受到 Z-1 个正电荷的作用
Kx光谱的机理 Kx系光谱是n≥2的壳层的电子向n=1壳层跃迁的结果。
第十九章 量子物理
第十九章 量子物理 6.2.6同步辐射:产生X射线的新手段(自学) 1947年发现 拓宽了X射线衍射的研究范围, 动态研究
安徽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国家 同步辐射实验室, 我国第一台 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 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其主体设 备是一台能量为800MeV、平 均流强为100~300mA的电子储 存环,用一台能量200MeV的 电子直线加速器作注入器。来 自储存环弯铁和扭摆磁铁的同 步辐射特征波长分别为2.4nm 和0.5nm。 /zh_CN/index.asp
第十九章 量子物理
6.1.2 产生装置: X射线管 X射线管的工作原理
第十九章 量子物理
管内有两个电极。由旁热式加热的阴极发射的电子在电场作 用下就几乎无阻挡地飞向阳极。电子打在阳极上就产生 X射 线。 在两极之间加高电压,使电子加速。调节此电压,可以改变 轰击阳极的电子的能量。
X射线管的工作原理演示
6.2.2
连续谱的由来——轫致辐射
第十九章 量子物理
轫致射辐又称刹车辐射
连续谱是电子在靶上被减速而产生的; 高速的带电粒子与原子(原子核)相碰撞,发生骤然减速时, 电子的动能转成辐射能,就有射线放出,由此伴随产生的辐射称 之为轫致射辐。
轫致辐射产生连续谱的原理
原理:不同电子进入靶内达到不同的深度,能量的损失可以有 各种数值,因此这部分射线的波长是连续变化的。 电子损失的动能全部转化为辐射能。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四版-第五章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四版-第五章
这个价电子在原子中所处的状态,n,l,j,M j决定 了碱金属的原子态 n2s1 Lj ,而价电子在不同能 级间的跃迁,便形成了碱金属原子的光谱。
可见,价电子在碱金属原子中起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
它几乎演了一场独角戏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第五第章四多章电原子子原的子精:细泡结利构原理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第五第章四多章电原子子原的子精:细泡结利构原理
无法解释碱金属双线
H Li Na
Question: 为什么会这样? 其所反映出的本质是什么?
0.6nm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磁相互作用:
第五第章四多章电原子子原的子精:细泡结利构原理
n 2 s 1 L j
对于一个l值,原子能级分裂为2个(l≠0),对应的原子态为:
12S1/2;2 2S1/2,2 2P1/2 , 2 2P3/2
光谱项值
8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s
p
d
0
l=0
l=1
l=2
5
5
5

10000
4
4
4
原 子
3
3

3
一 辅

20000
线 第系

二 辅 线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24 氦的光谱和能级
波尔模型:
只有一个量子数n来描述一个原子态! 只考虑电子与原子核的库伦相互作用! 无法描述复杂原子,甚至是氦原子光谱!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第五第章四多章电原子子原的子精:细泡结利构原理

原子物理学课件第1-3章

原子物理学课件第1-3章

1 2 1 2Ze 2 Mv Mv 2 2 4 0 rm
有心力场中,角动量守恒
2
Mvb Mvrm
2Ze2 1 14 rm (1 ) ~ 10 m 2 4 0 Mv sin 2
5.对a粒子散射实验的说明
(1)散射截面的问题
(2)大角散射和小角散射的问题 (3)核外电子的问题
的粒子所对应的一个原子的有效截面dσ。 一个粒子打在d 的可能性多大?
4 Mv
a
2 2 2

Ze 4 sin 4 0 2
d
1
Mv
2 2
sin
4

d
问题:
设:靶的面积为A,厚度 t 很小(前后不遮蔽) 单位体积内原子数为N。 靶子共有原子总数是 N A t N 对每个原子有一个---- dσ 总有效散射面积------- d N d N Atd
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
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 1900年,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 1911年,卢瑟福原子模型 1913年,波尔氢原子理论
《原子物理》的研究内容: (1)原子.分子结构.性质. 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 (2)以及由此如何决定物体宏观性质等问题. 重点:单(价)电子原子 双价电子原子
(1)单次散射 (2)靶核不动 (3)只有库仑力 (4)电子作用忽略

(2)卢瑟福公式 打在 b~b+db上
落在 d环内
散射截面:
db b
d

dR
R
d 2bdb b
d
2
b
r
2
1 1 dS 2 RdR 2 ctg d d 2 2 2 2 2 2 2 sin / 2 r r Mv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ppt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ppt


x vt

x 1
v
可得
x 2
如果两者频率相等, 则没有拍出现。但 是要完全肯定没有 拍现象出现,必须 观察无限长时间才 行,而此时所测量 的波已经在空间无 限扩展。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1672年,牛顿,光的微粒说 1678年,惠更斯,光的波动说 19世纪末,麦克斯韦和赫兹肯定光是一种电磁波 20世纪初,光量子
1905年,爱因斯坦 E h 1917年,爱因斯坦 p h p k
h
E, P v, 通过h把波动性与粒子性联系起来!
光在传播时显示出波动性,而在转移能量 时显示出粒子性!
—— 康普顿实验结论
光既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粒子,也不是经典意义 上的波,是一种兼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客观存在。
两者不会同时出现!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多端互通
抽奖特权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开通VIP后可以在VIP福利专区不定期抽奖,千万奖池送不停!
福利特权
开通VIP后可在VIP福利专区定期领取多种福利礼券。
(1) 应用牛顿力学讨论了从天体到地上各种尺度的力学 客体的运动。牛顿力学应用于分子运动也取得有益的结果。 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个发现表明电子的行为类似 于一个牛顿粒子。
(2) 光的波动性在1803年由杨氏干涉实验有力揭示出来, 麦克斯韦在1864年发现的光和电磁现象之间的联系把光的 波动性置于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档消耗一个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享受100次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一次 发放,全年内有效

原子核物理课件第二章(杨福家版)

原子核物理课件第二章(杨福家版)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3)幻数核的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比幻数大1的最后一 个核子的结合能大得多。 • 如16O的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15.7MeV,而17O的最后 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4.2MeV,可见幻数核结合紧密。 • (4)中子数为50,82和126的原子核俘获中子的几率比 邻近的核素要小得多,说明幻数核不易再结合一个中子。 • (5)幻数核的第一激发态能量约为2MeV,比邻近核素 要大得多。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2.幻数存在的实验根据 • (1)核素丰度 • 核素丰度是指核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和邻近核 素相比,丰度的大小是核素稳定的一种标志。 • 偶数Z(Z>32)的稳定核素中,核素丰度一般都 不大可能超过50%,但是 38 Sr 的丰度为82.56%,
138 56 140 Ba 的丰度为71.66%, 58 Ce 的丰度为88.48%,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利用理论计算,对于奇质子核的单粒子壳模型的 电四极矩为:
2 j −1 2 Q=− 〈r 〉 2( j + 1)
• 奇中子也会产生电四极矩,因为中子影响质子的 分布。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习题: • 1.根据壳层模型决定下列一些核的基态自旋和宇
3 称: 2
He Li
7 3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1)若最后两个奇核子的自旋和轨道角动量都是 平行的,即 • • • jn=ln+1/2 jn=ln-1/2 jp=lp+1/2 jp=lp-1/2
• 或者反平行,即 • 核的自旋大多数情况下是: I=jn+jp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2)若最后两个核子中的一个核子自旋与轨道角 动量是平行的,另一个核子的自旋和轨道角动量 是反平行的,则核的自旋 •

原子物理 杨福家 课件

原子物理 杨福家 课件

根据汤姆逊模型可以估算出 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生90散 射的概率为10-3500, 粒子被反射回来“就象一枚15英寸
的炮弹打在一张纸上被反弹回来一样,令人不可思议。”
(卢瑟福语)
为了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
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 型” 。
FT
Z1Z 2e 2
4 0r 2
Z1Z 2 e 2 r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主讲:侯春风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
主要参考书: 褚圣麟,《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福家,《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尚文,《原子物理学》,兰州大学出版社 赵凯华、罗蔚茵,《量子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最基 本、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 A. Millikan), 因 电 子 电 荷的测定被授予1923年 诺贝尔物理奖。
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 A. Millikan)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 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量。后来又经 过几年反复测定,得出:
e 1.59 10 19 C
现在的公认值为:
The top physicists of all time Physics World
第1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
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各种原子的质量不同.在化学和物理学中常用它们 质量的相对值。现在把碳在自然界中最丰富的一种同位 素的质量定为12.000个单位作为原子质量的标准,其他 原子的质量同碳12比较,定出质量,称为原子量。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Josph John Thomson) 从实验确认了电子的存 在,测出了电子的菏质比e/me。

原子物理(杨福家)第一章

原子物理(杨福家)第一章

Ze2 a= 4πε0E 为库仑散射因子。
库仑散射公式 Rtherford公式 公式
Next
第三节: 第三节:卢斯福散射公式
散射公式推导 设入射粒子为α粒子,在推导库仑散射公式之前,我 们对散射过程作如下假设: 1.假定只发生单次散射,散射现象只有当α粒子与原 子核距离相近时,才会有明显的作用,所以发生散射的机 会很少; 2.假定 粒子与原子核之间只有库仑力相互作用; 3.忽略核外电子的作用,这是由于核外电子的质量不 到原子的千分之一,同时粒子运动的速度比较高,估算结 果表明核外电子对散射的影响极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4.假定原子核静止。这是为了简化计算。
Thomson模型 α散射实验 模型 散射实验 Thomson模型的失败 模型的失败 Rutherford模型的提出 模型的提出
Next
第二节: 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
Thomson模型 α散射实验 模型 散射实验
Back
Thomson模型的失败 模型的失败
Rutherford模型的提出 模型的提出
原子 电子 关于卢斯福
第二节: 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
在汤姆逊(Thomson)发现电子之后,对于原子中正负电 荷的分布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较为合理的模型.即原 子中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原子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 人们称之为"葡萄干面包模型".为了检验汤姆逊(Thomson) 模型是否正确,卢瑟福(Rutherford)于1911年设计了α粒 子散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约 一度的偏转.但有少数α粒子偏转角度很大,超过90度以 上,甚至达到180度.对于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事实, 无法用汤姆逊(Thomoson)模型加以解释.除非原子中正电 荷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时,排斥力才会大到使α粒子发 生大角度散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Rutherford)提出了 原子的核式模型.

原子核物理杨福家【原子核物理课件第四章(杨福家版)】

原子核物理杨福家【原子核物理课件第四章(杨福家版)】

原子核物理杨福家【原子核物理课件第四章(杨福家版)】第三章原子核反应原子核衰变现象是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发生转变,最后变成稳定的原子核。

(1)核衰变只涉及到不稳定核素到稳定核素的转变,大量存在的稳定核素都不会发生衰变;(2)核衰变是自发过程,不涉及到核与核、核与其它粒子的相互作用;(3)核衰变只涉及到低激发能级,通常在(3~4)MeV 以下。

§4.1 核反应概述?一、核反应及实现核反应的途径?1、核反应?原子核与原子核、或者原子核与其它粒子(例如中子、质子、γ光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叫做核反应。

因此核反应是产生不稳定原子核的最基本途径。

?几个著名的核反应:?(1)第一个人工核反应:α+1417O ?(2)第一个在加速器上实现的核反应??p+7α+ αα+2730P ?(3)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反应?其中30P 发生β+衰变,半衰期为2.5min?(4)产生中子的核反应?α+912C?2、实现核反应的途径?(1)利用放射源产生的高速粒子去轰击原子核。

?(2)利用宇宙射线来进行核反应。

?(3)利用带电粒子加速器或者反应堆来进行核反应。

这是实现人工核反应的最主要手段。

?二、核反应过程的表示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核反应可以表示为A +a →B +b?1、按照出射粒子的不同情况,把核反应过程分为两类:?①核散射:出射粒子与入射粒子相同的核反应,又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②核转变,是指出射粒子和入射粒子不同的核反应,?2、按照入射粒子的种类来分,核反应可分为?①中子核反应?②带电粒子核反应?③光核反应?3、按照入射粒子的能量不同?②中能核反应?③高能核反应?三、反应道和守恒定律?(1)电荷守恒,即反应前后的总电荷不变。

?(2)质量数守恒,即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

?(3)能量守恒,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能量(静止质量和动能之和)不变。

?(4)动量守恒,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总动量不变。

?(5)角动量守恒,即在反应过程中,总角动量不变。

原子核物理课件杨福家第五章(2014春)汇总

原子核物理课件杨福家第五章(2014春)汇总

ΣX


1
n
dE dx
X
ΣY
1 dE


n
dx
Y
三、单位质量厚度能量损失

dE dx
:
MeVcm2/mg
混合物(XiYj)

dE
dx
XiYj

WX
dE dx X
WY
dE dx Y
第5章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5.1 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载能重带电粒子与物质中的能量损失 电离能量损失: 重带电粒子与介质原子的核外电子间的非弹性碰撞使 原子发生激发或电离,损失能量。 电离损失是能量损失的主要方式。
bmin

ze 2 4 0mev2
最大碰撞参数估计
电子获得的能量应大于平均激发能 I
Emin I
E min
2z 2e 4
4 0
2
m
b v2 2
e max
bmax

ze 2
(
2
1
)2
4 0v meI
单位长度路径上损失的能量
dE
dx

2π z 2e 4nZ ln(2mev2 )
反散射的利用与避免
1) 对放射源而言,利用反散射可以提高β 源的产额。
给源加一个高Z厚衬底。
2) 对探测器而言,要避免反散射造成的测量偏差。
使用低Z材料作探测器的入射窗和探测器。
五、正电子与物质作用 电子湮灭
§5.3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四版-第五章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四版-第五章

mZ 2 1 2 1 hv Em En 2 ( c) n2 n'2 ( 1) 辐射单一频率光子,光谱→单条线状光谱 1 1 1 RH 2 2 ( 里德伯方程 2) n m
光谱项
RH T ( n) 2 n
m n 1,n 2,
2 s gs s(s 1)B,gs =2 磁矩: 1 1 j l ,l 0 * 4 2 ( Z ) E0 l 1 磁矩的势能: U s =- s Bl 3 1 2n 2l 1 1 j l ,l 0 2 l
' 原子能级:En =En +Ul +Us
第二辅线系 三个成份 ~ 23P n3S n3 0,1, 2 1 基线系 六个成份
n4
~ 33D n3F 1 2 ~ 32 D n3F 2 2,3 ~ 33D n3F 3 2,3, 4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第五章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第五章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5)一种电子态对应于多种原子态。 不仅氦 的能级和光谱有上述特点,人们发现,元素 周期表中第二族元素:
Be(4)、Mg(12)、Ca(20)、Sr(38)、 Ba(56)、Ra(88)、Zn(30)、Cd(48)、Hg(80) 碱土族元素 He:Z=2 的光谱都与氦有相同的线系结构。 Be:Z=4=212+2 2+22)+2 Mg : Z=12=2 (1 即 原子实+2个价电子。 Ca:Z=20=2(12+22+22)+2 Sr : Z=38=2(12+22+32+22)+2 Ba : Z=56=2(12+22+32+32+22)+2 Ra : 由此可见,能级和光谱的形成都是二个价电子 Z=88=2(12+22+32+42+32+22)+ 各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2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四版-第四章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四版-第四章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
如果用分辨率足够高的摄谱仪观察,可以发现原子光谱 中每条谱线并不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由多条谱线组成。 例如,氢原子的 H 线并不是单线,而是由七条谱线组成; nm 常见的钠原子黄光是由 1 588.996nm 和 2 589.593两条很靠 近的谱线组成的,其波长差约为0.6nm。
Bz Bz 0 x y
Bz 0 z
m 2 2 kT
热平衡时原子速度分布满足:
m F ( )= ( )e 3 2 kT dF (v) 3kT 由 0, 可得最可速率为v= dv m

mv 3kT
2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

M B
另一方面,由刚体力学知识得
dL M B dt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
第一节:原子中电子轨道运动磁矩
由 -L
代入

dL M B dt
B
d dL dt dt
M
i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
磁场中,电子角动量量子化与角动量空间量子化
Z 2 ћ 0 -ћ -2ћ l =2
L
L L L L
h L l (l 1) 6 2
2 LZ ml 0 2
ml= 2, 1, 0, -1,-2
式中
Lz ml
(1)
l
称为角量子数,它的取值范围为
l 0,1, 2,…, n 1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四版-第二章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四版-第二章

1905年,爱因斯坦(Einstein)发展了普朗克(Planck) 的量子说,指出光以粒子的形式-光子—存在和传播。一个 光子的能量为E=hυ,因此,光电效应中能量满足关系式 :
1 hv Tmax W逸出 mvmax 2 W逸出 T 2
表明:对于给定的金属(φ给定 ) , T 与 v2 ( V0 )成线性关系。 直线的斜率就是 h ,所以对不同的靶来说,这条线的斜率是相 同的。
4.对特定的表面,遏止电压依赖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 强无关。
经典理论遇到的困难 几种金属逸出功的近似值 (eV)
红限问题
按经典理论 钠 ,无论何种频 铝 锌 率的入射光 , 只要强度足够大, 照射时间够长,就能使电子 2.46 4.08 4.31 逸出金属,这与实验结果不 符.
瞬时性问题
所需的能量,需要有一定的时 间来积累 . 4.70 , 与实验结果不符 4.73 6.35 按经典理论 ,电子逸出金属 铜 银 铂
8 hv E (v, T )d 3 c
3
d e
hv kT
1
上式中的 h 就是著名的普朗克常量,其曲线与实验 值完全吻合,而这一公式是普朗克根据实验数据猜出来 的。由此公式当 v->0 和 v->∞ 时分别都可得到与瑞利 -金斯和维恩公式相同的形式(推导)。 此公式虽然符合实验事实但其在公布时仍没有理论 根据 , 就在普朗克公式公布当天,另一位物理学家鲁本 斯将普朗克的结果与他的最新测量数据进行核对,发现 两者以惊人的精确性相符合。
光电效应
1888年,霍尔瓦西斯发现清洁而绝缘的锌板在紫外 光照射下获得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板在光照射下失掉 负电荷。 1900年,林纳实验证明,金属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 射电子,后来,他进一步发现,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不 能用波动说解释。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四版-第六章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四版-第六章

这个发现成为19世纪90年代物理学上的三大 发现之一。1901年,伦琴因为发现X射线成为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Atomic (Atomic Physics) Physics)
第五章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第六章 X射线
一、X射线的发现 X射线的发现,开创 了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新 纪元。伦琴因发现X射线 而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 命的序幕,成为20世纪最 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Atomic (Atomic Physics) Physics)
第五章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第六章 X射线
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ue)设想:天 然晶体可以看作是光栅常数很小的空间三维衍射光栅, 适合于X射线的衍射。
劳厄实验:在乳胶板上形成对称分布的若干衍射 斑点,称为劳厄斑证实了X射线的波动性。
衍射产生干涉极大值的条件就是
2d sin n n 1, 2,3,
这就是布拉格公式。
《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Atomic (Atomic Physics) Physics)
第五章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第六章 X射线
§6.2、X射线产生的机制
一、X射线的发射谱
准直缝 天然晶体
X射线
劳厄斑 · · · · 乳胶板
《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Atomic (Atomic Physics) Physics)
第五章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第六章 X射线
劳厄相
1912年,弗里德里克 和厄平在劳厄的建议下, 做了X射线对单晶的衍射 实验。得到了劳厄相片。

原子物理课件 杨福家

原子物理课件 杨福家
Nankai University, CY LI 2014-3-15 2
Chapter 1, Atomic Physics
Relative atomic masses
A relative mass called atomic mass unit (u) is used
to mark the mass of atoms. The unit of atomic mass is based on the carbon atom, that is, the mass of carbon-12 is equal to 12.00000u. Or: 1u=1/12 of the mass of a neutral carbon atom with nuclear charge 6 and mass number 12. 1u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mass of a hydrogen atom. M(H)=1.0079u
Chapter 1, Atomic Physics
Ch1 Atomic structure
What is an atom?
What is inside an atom? How big is an atom? Charges within the atom Thomson’s model Rutherford scattering
material radium, pass through a collimator (瞄准仪) and strike a thin metal foil. Passed particles will make the zinc sulfide screen flash when striking it. The entire apparatus is placed in a vacuum chamber.

原子物理(全套480页PPT课件)

原子物理(全套480页PPT课件)

遏止电势表明光电子有一个初速度的上
限v0,其相应的动能为
1 2
m
v
2 0
eV0
1.28
(3)截止频率(红限)
结论(i)当改变入射光束频率时,遏 止电势V0 随之改变, V0~ 成线性 关系。
V0 0 0
(ii)当低于某一频 率0 时,V0 = 0 。这 时,不论光强多大,
光电效应不再发生。
频率0称为光电效应 的截止频率或频率的 红限。
着频率及波长的概念,光的能量 正比
于其频率 ,即:
= h
1.30
爱因斯坦公式:
根据爱因斯坦假说,光束照射在金属 上时,光子是一个个地打在上面,电 子吸收的能量为 W= h。
h
1 2
m v02
A
eV0
A
1.31
2.3,康普顿效应
在研究x射线与物质散射实验中证明 了x射线的粒子性,起作用的不仅是 光子的能量,而且还有它的动量。
max T b
1.21
b:维恩常数,实验值为 b = 0.289 cm.K
热辐射颜色随温度T变化:
T(K) 5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max(nm) 5760 2880 1440 960 720 580 480 410 360
1.5,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
uT d
8h 3
c3
d
eh kBT
1
uT
d
8hc 5
ehc
d
kBT
1
1.26 1.27
kB:波耳兹曼常数; h = 6.62610-34 J.s 普朗克常数
h >> kBT,普朗克公式 维恩公式 h << kBT,普朗克公式 R-J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的波
➢是某种实在的物理量随空间和时间作周期性变 化,满足叠加原理,可产生干涉、衍射等现象。 ➢具有确定的频率、波长。 ➢ 可精确测定频率和波长,在空间无限扩展。
确定的空间位置 确定波的频率、波长
粒子为一质点 在空间无限扩展
波长的测定 拍频: 1 2
观察一个拍的时间: 1
则 t 1 或 t 1
对于更复杂的原子,则更加暴露玻尔和索末菲 理论的不足。就是对于氢原子,它们也不是十分完 善的。例如无法解释光谱线的强弱,也无法解释用 更加精确的方法测得的“谱线的精细结构”。
§3.2、波粒二象性
一、经典物理中的波和粒子 两种不同的能量传播方式,不能同时使用。
经典粒子
➢ 完全定域性,可精确确定其质量、动量和电荷。 ➢ 可视为一个质点,并可根据牛顿力学进行完全描述。
波粒二象性
1、粒子性 ➢ 指它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颗粒性”或“整体性”。
➢ 但不是经典的粒子!在空间以概率出现。 没有确定的轨道 应摒弃“轨道”的概念!
2、波动性 ➢ 指它在空间传播有“可叠加性”,有“干涉”、“衍 射”、等现象。 ➢ 但不是经典的波!因为它不代表实在物理量的波动。
三、德布罗意假设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3
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进入20世纪后,经典物理学受到冲击。经典理论在解 释一些新的试验结果上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主要是以下以个问题: 1)黑体辐射问题 ;2)光电效应 ;3)氢原子光谱
1900年,普朗克在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能量量子化的 概念;1905年,爱因斯坦在解释光电效应时提出光量子概念。 1913年,玻尔引入量子态概念建立玻尔模型并成功地解释了 氢光谱。
然而,至此形成的量子论称为旧量子论,有严重的缺陷。
4
在“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思想的基础上,于19251928年间由海森堡、玻恩、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建立了量 子力学,它与相对论成了近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
量子力学的本质特征在1927年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关系 中得到明确的反映,它是微观客体波粒二象性的必然结果。
2、波粒二象性 3、不确定关系 4、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5、薛定谔方程 6、量子力学问题的几个简例 7、量子力学对氢原子的描述
重点:
1、两个重要概念:量子化概念及波粒二象性概念
2、一个重要关系式:不确定关系 3、一个基本原理:态叠加原理 4、两个基本假设: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薛900年,普朗克能量量子化 ➢ 1905年,爱因斯坦光量子说 ➢ 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结构模型 ➢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 ➢ 1925-1928年,海森堡、玻恩、薛定谔、狄拉克 等人建立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
量子力学的内容
1、产生新概念的一些重要实验。 2、不同于经典理论的新思想。 3、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海森堡
玻恩 M.Born (1882-1970) 薛定谔
狄拉克 PAUL DIRAC (1902-1984)
WERNER HEISENBERG ERWIN SCHRODINGER
(1901-1976)
(1887-1961)
5
一张世界上智慧最集中的照片!
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与会者合影(1927)
6
主要内容: 1、玻尔理论的困难
§3.1、玻尔理论的困难
原因:将微观粒子看作经典力学中的质点,把经典力学 规律应用于微观粒子。
➢ 卢瑟福的质疑。 逻辑上的恶性循环
➢ 薛定谔的非难。
E2
h
E1
“遭透的跃迁”
玻尔理论不仅对这些逻辑上的矛盾和困难束手 无策,而且,当人们用这一理论去解释周期表中第 二号元素氦时,也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
1905年,爱因斯坦 E h
1917年,爱因斯坦 p h p k
h
E, P v, 通过h把波动性与粒子性联系起来!
光在传播时显示出波动性,而在转移能量 时显示出粒子性!
—— 康普顿实验结论
光既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粒子,也不是经典意义 上的波,是一种兼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客观存在。
两者不会同时出现!
(1) 应用牛顿力学讨论了从天体到地上各种尺度的力学 客体的运动。牛顿力学应用于分子运动也取得有益的结果。 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个发现表明电子的行为类似 于一个牛顿粒子。
(2) 光的波动性在1803年由杨氏干涉实验有力揭示出来, 麦克斯韦在1864年发现的光和电磁现象之间的联系把光的 波动性置于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第三章 量子力学导论
主要内容:
§3.1 波尔理论的困难 §3.2 波粒二象性 §3.3 不确定关系 §3.4 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3.5 薛定谔方程 §3.6 平均值与算符 §3.7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解
2
经典物理学的成功
19世纪末,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 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x vt

x 1
v
可得
x 2
如果两者频率相等, 则没有拍出现。但 是要完全肯定没有 拍现象出现,必须 观察无限长时间才 行,而此时所测量 的波已经在空间无 限扩展。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1672年,牛顿,光的微粒说 1678年,惠更斯,光的波动说 19世纪末,麦克斯韦和赫兹肯定光是一种电磁波 20世纪初,光量子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9
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那么, 实物粒子,就是那些静止质量不为零 的粒子,是否具有波的性质呢?
( Louis Victor due de Broglie 1892-1960 )
年轻的法国学者德布罗意(De Broglie),当时他在物 理界并不知名,在1923年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电子对晶体的衍射、单缝衍射及双缝干涉
量子力学是关于微观世界的基本理论,它能够正确地描 述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它正确地反映了实物粒子 波粒二象性的客观事实。它与某些经典物理概念是不相容的, 也突破了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今天量子力学的发展不仅仅在基础科学方面,在其他 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光电技术”领域 ➢“纳米物理与纳米技术”领域 ➢“分子器件” 小尺度发展领域 ➢“量子生物”、“量子化学”交叉学科 等等无一不是立足于量子力学的概念与方法。也可以说, 量子物理的科学已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