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欺骗心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的欺骗心理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张莉
一、案例背景
学前儿童还没有真正的与社会接触,不知道“欺骗”的后果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想要达到某种很简单的目的来进行“欺骗”,而这些也是从大人的行为上进行模仿的,这就是“谎言”。而当儿童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认真思考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后,就会创造性的将谎言升级,再明知道自己有错误的情况下企图利用谎言来让大家相信,这就是“欺骗”。“欺骗”和“谎言”具有共通处,“谎言”是“欺骗”的最初表现形式。
在幼儿园上学的大多数儿童都是年龄在2-5岁的儿童,他们正属于学习期,因此外界对他们成长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欺骗是他们最容易学会的一个坏习惯,因此要弄懂他们哪些行为属于“欺骗”,哪些又属于“谎言”,通过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产生“谎言”和“欺骗”的原因,然后分别提出解决措施,杜绝学前儿童的欺骗心理。
二、案例描述
1.九月一号是开学的日子,很多小朋友都必须去上幼儿园,上中班的露露就是其中一员。可是早上起来露露就跟妈妈说自己头疼,感觉特别不舒服,这可急坏了她妈妈,妈妈连忙打电话跟老师请假,然后送到医院去检查。小到量体温,大到做脑部CT,只要是跟脑部有关的常规检查都基本做了,用了一天的时间,什么都没有查出来,家里人不仅疲惫不堪,而且一直很担心露露出事。最后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露露才告诉妈妈说是自己不想上幼儿园,因此才编的谎话。
2.大班的童童是一个非常调皮的男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直霸占。有一天班上的同学带了一个玩具车过来,他看着很喜欢,借了几次都没有借到后,他就想抢过来。可是在抢夺的过程中,童童一个不小心就把玩具车弄坏了,后来老师来问他,他也不承认是自己弄坏的,起初说这个玩具本来就是坏的,后来又说是那个同学弄坏的。
三、分析反思
分析:
1.这种情况是属于“谎言”,也就是说企图用自己编造的不真实的事情来让别人相信。出现这种行为大部分是因为儿童产生了错误的信念。这种行为多发生在2~4岁,因为他们还对这个世界不了解,不明白事情发生的逻辑关系,而是将幻想的事情说出来,因此儿童会认为只要是身体不舒服,就可以不用去幼儿园。
2.欺骗就是自己明知道自己错了,还不承认,还企图用语言来掩盖自己的行为,属于故意为之,童童的行为就是属于“欺骗”。这种行为涉及到品德的培养,一般发生在儿童4岁以上,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是不完全,因此往往会“自作聪明”,但是往往出现相反的效果。
反思:
“谎言”是“欺骗”的最初表现,与年龄、阅历有很大的关系,而谎言、欺骗的产生于儿童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学前儿童一般都是靠模仿来认知这个世界,因此大人有什么行为他就做什么,因此要想杜
绝“谎言”的产生,首先要做一个好榜样,自己不说谎,其次就是给小朋友灌输说谎是一个不好的行为这个思想观念。
“欺骗”出现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家长自己没有做好榜样,因此儿童有样学样;其次就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太严或者太溺爱都会导致儿童学会欺骗父母,已达到某种目的;最后就是当“欺骗”行为出现后,没有及时的用有效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不如批评、惩罚、道歉等等措施,没有让儿童了解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最后让儿童产生“即使欺骗也没有什么”的观念,这样这个行为就不会被杜绝。
四、总结
撒谎和欺骗还是存在很大的联系的,撒谎多了自然就变成了欺骗,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父母一定要采取有原则的态度,如果孩子开始撒谎,就必须要开始引导儿童进行改正,告诉他是非,如果开始欺骗,就必须进行惩罚,这样才能让他们记住是非。父母是儿童最信任的,因此父母的行为对儿童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导向性,父母要严格的控制自己的行为,给儿童做一个好榜样,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最直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