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基于鲁迅作品的文章学价值分析
文章学价值分析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分析篇
引言
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一定比重, 对于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高文学鉴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 锻炼,更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熏陶。其中,鲁迅的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 对于初中生来说,鲁迅的作品往往显得深奥、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 鲁迅作品的教学,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内容摘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鲁迅作品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文学 知识,更是为了引导他们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过 于注重对作品的表面解读,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意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文学鉴赏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初中语文教 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 赏鲁迅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民生活和文化氛围。例如,在《祝福》 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变迁,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教 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这篇小说,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小说所表达的 社会意义。
内容摘要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到,鲁迅的作品虽然深奥,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作品的全 面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作品,从而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教育价值。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初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选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文(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总数为108篇,鲁迅作品约占7%。
从这个比例来看,鲁迅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
可见,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为了更好地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感受作品当中的诗意,鲁迅作品一般在中学语文课上是精读课文,是属于阅读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目标包括:领略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
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
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失语症等等。
这一表现形式就是要广大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的。
浅议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浅议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中包含了许多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
在初中阶段的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重视其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其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学特色,促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理性和深刻地认识。
首先,对于初中生来说,更适合教学的鲁迅的作品可以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他们的遭遇和观念,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人的存在之艰难,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如《狂人日记》展示了主人公忍受现实生活痛苦的心理、逃避现实的奇怪行为及刻骨真实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怀疑现实的道路上,找到了许多解答的方向和思考的途径。
而《阿Q正传》则通过对阿Q在社会角色与群体关系中的遭遇和反思,让学生对自我意识、自尊与社会压迫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其次,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鲁迅文学创作的思考能力。
在鲁迅写作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写实”风格,他以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问题与矛盾。
如果仅仅读一遍鲁迅的作品,是很难领会其内在的深刻思想和文学特色的,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度思考、升华和创新。
以《狂人日记》为例,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对现实的矛盾和对真理的追求,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写作中表现心理疾病、模拟心理转换、运用音节韵脚等写作手法等。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深度分析与思考,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鲁迅思想与文学特色。
最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其社会影响和思想价值。
鲁迅的作品虽然写于百年前,但其中的现实问题,如社会的不公、道德的缺失等,依旧伴随着我们走到今天。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鲁迅作品对于当今文艺发展和道德建设的深远影响,积极培养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意识和判断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鲁迅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探究其对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与启示,推进全社会的进步发展。
部编版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浅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浅析鲁迅先生小说的深刻性不在于他采用哪种形式、为它规定了什么样的主题,而是他利用这些作品为我们开辟了异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容纳了异常丰富的及至连鲁迅先生自己也未曾经历过的人生过程和体验。
为了能更清晰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的小说,我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孔乙己》和《故乡》两篇小说为例来作具体分析。
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和一个冷漠的社会——小说《孔乙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有过许多悲剧人物,像阿Q、祥林嫂、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孔乙己是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他的形象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人物画廊”单元。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小说去感悟,谛听作者以此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控诉。
《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鲁镇,这是一个清朝末期的中国农村小镇,也是旧中国社会现实的缩影。
小说写的是一群酒客,这群酒客由不同的等级组成:一类是以出卖劳力为生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一类是以地主、有钱人为主的坐着喝酒的长衫客。
小镇的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常来的地方,可他是唯一一个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
在这个社会群体里,孔乙己既不是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是个多余的人。
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和精神麻木,造成了他的双重悲剧性,这些正是中国当时“病态社会”及其“不幸的人们”的象征。
这是小说人物孔乙己活动的社会背景。
《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这揭示了他的身份和地位,也决定了他双重性悲剧:一方面代表着中国旧社会读书人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也是旧中国底层社会被压迫被侮辱者的悲剧。
他的出场只会给别人增加笑料,以此反映了他在小镇里微不足道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蔑视,也暗示了他悲剧的一生:科场失意,穷困潦倒,受尽欺凌,悲惨死去。
这位被残酷抛弃在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黑暗社会所吞噬的读书人,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的结局,既是就中国广大下层读书人及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封建传统“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选入了哪些鲁迅的作品
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选入了哪些鲁迅的作品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选入了哪些鲁迅的作品(1)《少年闰土》(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社戏》(4)《阿长和<山海经>》(5)《鲁迅自传》(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7)《故乡》(8)《藤野先生》(9)《孔乙己》1、鲁迅的介绍:(1)原名:周树人(2)字豫才(3)成就: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4)故乡:浙江绍兴会稽县人(5)名誉:被誉为“民族魂”。
(6)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7)一生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哪些是鲁迅的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少年闰土》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社戏》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长和<山海经>》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鲁迅自传》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故乡》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藤野先生》、《孔乙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呐喊》自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祝福》、《拿来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节选)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阿Q正传》基本资讯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浅酌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意味
品其味咂其意感其情——浅酌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意味在我的感觉里,鲁迅先生本身就是一部大书,一部历史,也许每一个中国人倾其一生的心血和智慧都读不完、读不懂。
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只有真正读懂鲁迅的人才能参透其内蕴、品出其意味、咂出其情感。
作为钟情于鲁迅的我,当然也钟情于他的作品。
曾经听过好多老师讲鲁迅作品,但遗憾的是,我常常发现一些我不愿听到和不想看到的教学场景——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到主题的探究仅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束缚”的批判;听《风筝》,看到的是“一根恶毒的箭刺进一颗血淋淋的心”的板书;听《孔乙己》,看到的是我们的学生也充当了“看客”,孔乙己也成了学生的“笑料”,课堂内一片嬉笑哗声,好不活泼热闹,感觉丝毫没有一点沉重,一点压抑,一点悲哀,一点愤懑……不禁要问:假如鲁迅先生也来充当一回学生,是否会哭笑不得呢?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录鲁迅先生作品八篇,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和《孔乙己》。
我们应该如何品读这些作品,咂出其中真正的意味呢?下面选取其中的六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如浴清泉——读出其“趣”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有的意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完全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是“纷扰”中寻到的一点“闲静”,“芜杂”中觅到的一点馨香,犹如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
也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朝花夕拾》是案头的一朵“小花”,是“心灵的慰藉’。
读《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仿佛看到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与斑蝥嬉戏,调皮地采摘着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老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然透着一股孩子气。
浅析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其具有语言简练、意蕴深刻的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的重视对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学习,提高这些作品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
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的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鲁迅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引导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的且有极大成就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都被奉为了经典,他本人也具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就有很深的教育价值。
一直以来,这些作品都被人们传承和研究,初中生对于这些作品的学习却不能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存在一些畏难情绪,所以笔者就当前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
1、分析了解鲁迅先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不得不去了解亲近鲁迅本人,鲁迅的作品都是来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鲁迅前期的作品就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描写。
如《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中就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通过这样的作品阅读学习,就能够了解到鲁迅先生本人。
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并不像学生心目中那样“高高在上”的圣人大文豪,他的童年也和大多数的儿童一样,先换玩乐,喜欢自由,他也会偷偷的逃课去玩,也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大多数儿童都会做的小动作,也会时不时的有一些恶作剧。
通过这样的了解后,学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鲁迅先生,感到鲁迅其实和自己很亲近,在学习其他的鲁迅作品时就能够把自己代入到鲁迅当时的位置,更加简单深入的了解到文中包含的思想和意蕴。
接着,就是鲁迅后来生活经历的了解,本来鲁迅的童年是很快乐的,但是,家庭的变故,父亲重病,一下子就把他推到了与生活抗争的前沿。
这时,就体现出来鲁迅本人坚韧的心智和勇于抗争的勇气。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故,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复杂,又促使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政府的腐败,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思想的思考,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他的文学成就。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作为经典教材被广泛使用。
本篇文章将围绕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一、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有思想价值;而且因为他的作品涉及广泛,适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鲁迅的著作中几乎囊括了现代中国的各个方面,既有关于民生的抨击,也有关于思想启迪的示范。
例如,《药》、《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都是中学生接触到的鲁迅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个体面对民族的角色和尊严问题。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一)注重语言和文学形式的解读鲁迅的作品语言简练、有力,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其语言的魅力。
另外,鲁迅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文学形式,如白话小说、小品文等,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解析。
(二)注重情感教育鲁迅的作品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十分有益。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三)注重思想启迪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不容小觑,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重点讲解其思想内涵。
学生的思想和世界观也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和熏陶。
(四)注重情境解读鲁迅作品的背景是社会现象、文化变迁等,学生应该把作品放入情境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其内涵。
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当时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阿Q的生活环境、民族问题等背景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作品。
总之,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老师们应该注重启示性、思考性、启发性和魅力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育目的。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思考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思考摘要: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在教材中占有绝对比重。
至新世纪,鲁迅作品收录情况在语文教材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特点,以及如何进行鲁迅作品教学值得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一、新课标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收录情况建国以来,鲁迅作品具有很强现实性的,故成为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195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我国第一套语文教材起,其中编写鲁迅作品最少的为1958年版选编了6篇,最多则为1963年版本为14篇,其余版本多为9篇左右。
[1]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语文教科书也随之改变,教材进入多元化时代。
笔者在此选取全国使用较为广泛的内地三套教材: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进行统计分析。
在初中阶段,新课标编选的鲁迅作品共10篇,其中人教版六册书共编选鲁迅作品9篇,编选数量是三个版本中最多的。
从选篇内容上看,《社戏》、《孔乙己》这两篇文章在三个版本的教材中全部出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这几篇文章,在三个版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三篇文章选择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适合学生学习。
《鲁迅自传》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有助于广大师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在新世纪,几个版本不约而同的舍弃了战斗性较强的杂文,将更具文学性、趣味性与审美性的散文和小说选入教材,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作品日益凸显出来。
教材提示与教参解读理念也日益表现出它的人性化方面,体现了新课标“教科书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要求。
到了高中阶段,新课标编选的鲁迅作品共6篇,通过三个版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版本的鲁迅作品高度重合。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情绪极具感染力,杂文《拿来主义》、《春末闲谈》文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短片小说《祝福》情节简单却意味深刻,中篇小说《阿Q正传》语言幽默带着讽刺,历史小说《铸剑》极具想象力,奇异之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浅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摘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一直占着引人注目的重要地位。
选作教材的鲁迅作品共18篇。
体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
这些鲁迅作品不仅篇目多,内容丰富,艺术格式新颖,表现手法独特,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每个年级每册教科书中。
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
关键词:中学鲁迅鲁迅作品教学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对旧中国这座“铁屋子”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深度。
他始终以忧国忧民为起点,以救国救民为目的,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艰巨工程。
他时刻关注着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存亡问题,关注着思考着劳苦大众和下一代的命运,并竭尽全力从精神革命入手拯救劳苦大众和下一代。
今天,鲁迅作品描写的那个“病态社会”已经成为历史,那些“不幸的人们”的后代今天已经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他们再也不会象闰土“辛苦麻木而生活”了。
生活在今天的中学生,离“过去”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和鲁迅作品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相隔最少有80余年了。
他们对大半个世纪以前的“吃人”社会的黑暗,前驱者奋战的足迹,不甚了了。
他们对华老栓的愚昧,孔乙己的麻木,祥林嫂的悲剧,感到难于理解;对鲁迅作品精妙的构思、新颖的格式、独特的手法、辞曲意深、语谐意庄的笔法,一时还读不懂,把握不住实质。
要解决鲁迅作品教学中这个带共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要正确理解、讲授鲁迅作品,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鲁迅作品。
我们应该通过鲁迅作品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过去,深切地懂得“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真理。
语文教师要通过讲授分析鲁迅作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获得新认知;在求知的过程中,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认识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以及鲁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独特技巧和手法。
浅议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浅议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初中语文课本共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亭杂文》(《中国人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数为108篇,鲁迅作品约占7%。
从这个比例来看,鲁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从作品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作的所有方面。
可见,鲁迅的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为了更地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与感受作品当中的诗意,鲁作品一般在中学语文课上是精读课,是属于阅读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作品教学目标包括:领略有味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于鲁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锋。
”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结的繁复、修饰语的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
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现出来的失语症等。
这一表现形式就是广大教师带领学生去受的。
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于鲁迅作品作为文作品,要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感体验,能说出这体验,自信、负责地表达己的观点并且受到高尚情操和趣的熏陶。
然而与此同时,中学语文堂上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些问题。
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一)分的太琐碎使学生失兴趣任何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中鲁迅作品的学习也不外。
面对鲁迅作品,许多师所做的依然只是语言教工作,呈现给学生的课堂系是语言化或文章化的。
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一句话或某词语反复推敲,不厌烦,造成教师讲得若悬河,学生听得晕乎乎的现象,致使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有近20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且都是讲读课。
因此,学好鲁迅的作品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用重大。
鲁迅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特别是鲁迅作品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
理解鲁迅作品,关键在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
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从语言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鲁迅作品最显著的特点。
语言的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即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
作家在创作中,必须根据不同人物的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等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
鲁迅是最善于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塑造出典型形象的作家。
他在《集外集〈穷人〉小引》一文里说:“……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任何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现着。
”他的作品,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极富个性化的。
例如在《社戏》一文中,就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
试以双喜的语言为例:当大人们为没有船发愁时,双喜先开了口:“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急切的语气显示了机灵。
当大人们犹豫不决时,又是他痛痛快快解决了难题。
“我写包票!船又大;讯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语气坚定恳切,无懈可击,令人信服。
“写包票”是总的保证;船大是有利的客观条件;“迅哥儿不乱跑,”“我们又都识水性”,更显得万无一失。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价值功能
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价值功能摘要:本文以当前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鲁迅作品为例,在新课标视野下分析了鲁迅作品提高学生思维和精神涵养的功能和作用,为更好地利用鲁迅作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价值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其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写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说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仍然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掌握好母语语言这一交流沟通的工具,又要借由语言工具去广泛阅读、开拓眼界、提高思维和写作能力,涵养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使得学生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有素质的人。
而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鲁迅作品教学,也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一、鲁迅作品的思维功能: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冯雪峰在《思想的才能和文学的才能》一文中说鲁迅兼具“思想的才能和文学的才能”,是“把两种才能统一地发展的天才”,是“思想家型的诗人”与“诗人型的思想家”。
这样的评价是极其中肯的。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真正深入人心、影响深远而经久不衰的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
我们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时,也应当关注鲁迅作品所展现出来的鲁迅思维。
从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精神状态,这是鲁迅一生不倦追求的目标之一。
鲁迅早年选择弃医从文的原因就是要试图改造中国人的精神。
改造精神,首要是改变思维。
在五四文化运动中,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遭遇了巨大颠覆和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人们思维的解放。
《狂人日记》中,鲁迅借狂人之口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从来如此,便对吗?”,揭露了中国人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守旧和奴性思维。
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不仅奴役着人们的身体,也奴化了人们的灵魂。
中国人害怕改变、固步自封;中国人委曲求全、甘愿为奴;中国人麻木不仁、冷酷自私。
这些都是鲁迅大为批判的“国民性”。
鲁迅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其目的就是为了揭露、鞭策和警醒世人,从昏睡的麻木中清醒,睁开眼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社会。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本文将以《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为标题,阐述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教学的策略,从而探究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文学就被称为是“古今最伟大的文明”,而鲁迅作品就是文学的精华,是穿越历史的百年经典,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哲理思想以及强烈的实践意义。
因此,鲁迅的作品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鲁迅的作品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鼓舞他们的文学创作灵感,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情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心智与社会能力。
二、教学策略1、注重故事情节的铺垫在鲁迅语文课教学中,要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重视故事情节的铺垫,让学生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
2、注重内容的文学性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故事,同时也是文学的行文,它的每一个句子都具有文学性。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作品的内容和文学性,在教学中注重作品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文学艺术之美。
3、注重讨论活动在教学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哲理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重班级活动、小组讨论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从而更好地掌握作品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4、注重作品的实践意义鲁迅的作品教育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并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学生的实践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鲁迅作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总结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哲理思想,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故事情节的铺垫,注重内容以及作品的文学性,鼓励班级活动、小组讨论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并能够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意义与作用。
浅谈鲁迅小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鲁迅小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一、如何看待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鲁迅是现代小说之父,他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而又概括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典型形象。
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在众多篇小说中,鲁迅小说独占 4 篇。
我认为这是由于鲁迅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和对于中国现代白话的突出作用决定的,更是因为它能适应中学生知识和思想的发展水平。
1、鲁迅的现实主义风格: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用他的笔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色。
鲁迅的作品,不仅以其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显示着他的创作与我国传统的进步文学的深刻联系,而且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明着五四新文学和我国古典现实主义作品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化人物:环境、情节、人物作为小说的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广大教师重视着。
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很能打动学生。
周遐寿《鲁迅小说的人物》一文中谈到:“其艺术感染力,如果并不是在一个具体的个人身上,而在具有广泛的类型人物上;那可以说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委掉,变成旁观者,而是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这样的艺术效果,真正体现了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
3、鲁迅对于孩子的关注:“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热风·随感录二十五》)因此,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可见鲁迅对于孩子的关注。
同样,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形象鲜明的儿童形象。
如《故乡》中的闰土,作者以热情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小伙伴,他们聪明、机敏、勇敢、能干、而且淳朴、善良,各个人物栩栩如生。
浅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实意义
浅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实意义浅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实意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发生了一些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概括起来就是鲁迅作品与时代不合适宜了,不能与时俱进了,艰涩难懂,远离时代等等…并且要逐步淡出鲁迅作品。
在网络上甚至对鲁迅进行诽谤攻击。
从表象上看,是入选作品的取舍,实质上是思想文化战线在新时期的激烈交锋。
笔者认为,我们这个时代,不是鲁迅思想需要我们来弘扬,而是我们的民族需要鲁迅精神来支撑。
民族文化有两个传统。
一个是古代文化传统,一个是五四以来的优秀文化传统。
而鲁迅正是五四以来现代文化传统最杰出的代表,要继承五四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学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载体,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鲁迅又是现代民族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五四”文化运动转型时期,是独树一帜,他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整体反思。
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关注。
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这是毋庸置疑的。
鲁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征。
“鲁迅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楷模而存在,而被我们所接受。
”中学语文课堂是传承鲁迅精神这一宝贵民族遗产的主要渠道。
学习鲁迅精神就要从青少年抓起。
中学生应从整体上去感悟把握鲁迅精神。
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对民族血脉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是培养民族性格的奠基工程。
鲁迅对世事的洞察力、想象力、幽默感、语言艺术、对问题的深刻分析对中学生来说都是经典的语文教育资源。
在现阶段,鲁迅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升,鲁迅作品仍然是目前最好的范本,体现着鲜明的立场和是非标准。
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对语言精益求精的追求等等,对一个渴望成长的中学生来说有助于养成探索求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韧性的战斗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部不可多的教材。
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中不仅不能动摇,还应该有一定地位和加强,应成为重点和基本教材。
浅谈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例如 : 《 从 百 草 园到 三 味书
屋 》 中有 一 段 有 趣 的 描 写 : “ 我 疑 心 这 是 极 好 的 文 章 , 因 为 读 到 这
学教 育
可 是 当 阿 长 为 自己 找 来 朝 思
可怜他的遭遇 , 可气他 的不争气 。
综 上 所 述 ,其 实 鲁 迅 先 生 的
文 章 艺 术 特 色 又何 止 这 些 ? 我 只
愤愤 的 回转身 , 一 面絮絮 的说 , 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慢 向外 走 ,顺便 将我母 亲的一 幅
手套塞在裤腰里 , 出去 了 。” “ 杨二
尝 试 从 这 三个 方 面 来 探 讨 幽 默 手 法 运 用 的 妙 处 ,希 望 通 过 对 鲁 迅 幽 默 讽 刺 语 言 的 学 习 , 既 可 以 让
文 章 通 过 对 双 喜 一 班 孩 子 月
夜看戏归来偷 豆 的描 写 ,让人在 轻松欢快 的情 节 中体 会到童真 童
趣 ,让 人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产 生 对 童 年 生 活 的热 爱 和 怀 念 ,产 生 了 强 烈 的情 感 共 鸣 。 正 如 作 者 自己 在
和革命 家。他 的作品 内容深广 , 思
透 着 一 种 东 方 式 的 幽 默 , 它 能 引
边的呢? ” 双喜先跳 下去 , 在 岸
例如 : 《 阿长与山海经 》一文
中 ,有 一 些 对 阿 长 滑 稽 的 描 写 : “ 我 实 在 不 大 佩 服 她 。最 讨 厌 的是
起人 们的笑声 ,通 过笑 的感 情渠 道 ,将作 者的爱强 烈而准 确地传
鲁迅作品进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论审视
鲁迅作品进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论审视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思潮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加入鲁迅的作品,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知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深入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以下是对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论审视的一些观点:
1. 文学经典的传承与价值:鲁迅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将鲁迅的作品引入中学语文教材,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让学生接触到经典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鲁迅的作品通常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反映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
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现实,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怀他人的意识。
3. 思辨精神与批判思维: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辨精神和批判思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分析,鼓励人们反思传统观念、权威思维和社会制度。
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想境界。
4. 文学与历史联系:鲁迅的作品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相关,呈现了一个动荡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
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将文学作品与历史相联系,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
然而,选择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也面临一些挑战和考虑:
1. 文学作品的复杂性:鲁迅的作品常常涉及复杂的主题和概念,例如自由意志、社会阶级、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会昌中学刘青高三语文谈起鲁迅,很多人心生崇敬之情,鲁迅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他创造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他手中的笔刻画出他眼中时代,其思想之深邃,创作之丰厚给每一个读者带来震撼。
作为中学生,也理所当然地去接受鲁迅作品的熏染,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鲁迅的颇多文章,鲁迅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并不陌生。
可是,当真正地提起鲁迅,提起鲁迅的作品,中学生们难免皱眉,尤其是在鲁迅所生存的五四时代离当下的青少年渐行渐远之际,更难以让中学生群体热情地去读鲁迅。
中学语文课堂中鲁迅的教学局面愈来愈尴尬,不仅是学生,就连教师也对寻求一种正确有效的鲁迅作品的教学方式感到困惑。
对于鲁迅作品该不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曾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热议,鲁迅作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鲁迅的作品被放置于风口浪尖之际,庆幸的是依然有一部分群体热情地去呼吁鲁迅作品在当下存在的必要性。
即使五四时代已成历史,可是鲁迅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理由让它萌芽滋长,生长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
正如郑振铎先生说:“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鲁迅已逝,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这位最真挚最勇敢最热忱的朋友的情怀和精神不死。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当下面临的挑战尽管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依然避免不了严峻的挑战。
很多人认为鲁迅作品应当退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原因是鲁迅所生活的年代与当下中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加之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让学生们对他的作品有着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另外其作品折射的思想内容已经渐渐远离当下的主导思想,并且其思想的深刻与深邃,内容的晦涩不能被中学生很好地消化吸收。
中学语文中被大家用戏谑之语说出来的那句“学生有三惧,一惧文言文,二惧写作文,三惧鲁迅文”,也有趣地反映了中学生们对鲁迅作品的抵制情绪。
在日益商业化的今天,鲁迅的作品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伴随时代而产生的尴尬现状大致归于四个因素: 第一:鲁迅作品生根萌芽以及繁茂葱郁的历史岁月中,鲁迅的作品被打上了深重的时代烙印,被特定的历史打上了政治的符号,人们的心里仿佛清晰地闪现着他紧握手中的笔杆,锋利尖锐地直指社会和人心最为脆弱不堪的一面,呼吁新的社会,剔除国民劣根性。
因此师生们难以看到鲁迅全面的东西,鲁迅作品里受意识形态的支配掩盖住了其作品温厚动人的部分,另学生们对其作品有一种趋向于机械化的解读。
第二: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尴尬局面也与时代气息息息相关,在物质极大丰富、理想五花八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阅读方式、评价标准都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悄然无声地产生了变化,青春文学等新文学吸引着当下人们的眼球,经典逐渐退居到视线之外,尤其是鲁迅在语文教材中的出现被视为“异类”,鲁迅作品中所焕发出来的精神以及思想的光辉已经不能够被消费型社会里的人们所热情地拥抱了,鲁迅作品日益被边缘化。
第三: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不够,专业知识基础不牢固,对鲁迅作品中的思想及情感不能有清晰地认知,一味地信奉前人所总结的知识点,照本宣科,片面地理解鲁迅,“肢解”鲁迅,不能自主设计一个清晰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便于学生准确地自主地贴近走近鲁迅的作品中。
第四: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趋向功利化,教学往往简单地服从于考试,学校迫于升学压力,课堂追求优异的成绩而变得公式化、模式化、概念化。
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性被浓郁的压力分解掉,变得稀薄,鲁迅作品的课堂教学也避免不了走向工具性、技术性的应试练习。
纵观上述四大因素,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鲁迅作品要想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找到出口,一定要把一些根深蒂固的难题解决掉。
二、鲁迅作品在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出路毛泽东曾经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
”①多数人乐于接受这样深情的评价,在国人心中,鲁迅很多时候已经变成了民族英雄的代名词,即使他手上握住是笔不是刀枪剑戟,这笔的力量却比刀枪剑戟更令人震撼。
鲁迅,这位有着与生俱来文学敏感和天赋的天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如何拯救其今日早夹缝中生存的窘迫现状成为了每一个热爱文学、珍视文学的人们不可推脱的使命。
针对上文中出现的问题,应该逐一地去解决,才能改变鲁迅作品在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艰难的现状。
第一:重新认识鲁迅,认识鲁迅所生活的时代,认识鲁迅先生的作品与当下时代的联系。
我们要承认鲁迅对上个世纪所做出的贡献,赞扬他不屈的脊梁、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彻底的批判精神、敏锐独到的眼光,这些从他的一些作品中都能窥视到,如《狂人日记》大胆地暴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药》中揭露的当时群众麻木、愚昧无知的国民性弱点,鲁迅敢于写出真话,是一个真正有魂灵的笔者,他不仅仅只是在政治色彩浓郁的时代呼号新的体制新的社会,他作为文学领军人物的同时,他也同样是一个普通的百姓,有着最为质朴的情怀,他的《伤势》写得那样凄美,我们不将其神圣化,复杂化,它就只是记录爱情从生长到幻灭的过程。
他离我们所生存的现在并不遥远,他的崇高、他的平凡都随时可以在当下被找寻被拾掇起。
如果简单地将鲁迅的作品看作是政治的匕首和枪杆,对他太不公平。
他除了是思想的巨人,也同样是语言上的精灵。
他说“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他说“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他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②;他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看似晦暗艰涩的句子,却也常常会以一种奇特的状态被刻在心上,它们都是鲁迅在走了无数的道路,看尽天下之后由灵魂之内喷薄而出的句子。
鲁迅就是像月亮又似太阳的男人,他是一本书,你用机械的方式永远不能将之读懂、读透,当你用心地一点一点走近他的作品,走近他的魂灵深处,你触摸到的除了他猛士的一面,一定还能感知那细腻的不易被察觉的温厚动人的部分。
真正理解了鲁迅,就会发现鲁迅的作品中有着很多微妙的地方,不再抵触,不再抗拒它们,最大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热爱会分解掉困难。
第二:即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下,如何静心去读鲁迅。
这个时代带来的局面可能用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篇就已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这也同样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
”在这最好的时代里,理想五花八门;在这最糟糕的时代里,理想雾里看花。
在漫画、武侠、青春种种类型的书琳琅满目的今天,选择经典、回归经典已经成为难能可贵的品质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生于无限可能,却又长于不安变动,成于复杂聒噪。
人们可以选择游离于经典之外,追求别样的生动,但是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人文上,经典总是会给人更深刻的陶冶。
毋庸置疑,鲁迅的作品是文学中当之无愧的经典,那么如何中学生们接受这样的经典呢?第一,需要充分理解中学生的内心,把握中学年龄段的孩子们的心理诉求。
尊重他们的自我选择,同时加以必要的引导;其次,要鼓励中学生去阅读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成为阅读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当阅读成为一种自主自觉的习惯,那么经典作品离他们就不再遥远。
这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以及创造。
第三: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自身能力的缺乏,就要求教师主动地去提升自己,多看多思,只有自己将知识掌握和理解了,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只有专业技能过硬,才不会对鲁迅作品的教学有畏难心理,教师没有畏难心理,学生们也就相对容易接受。
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点的讲解上,语文的人文性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一个具有人情味儿、人格魅力的学科。
它不应当是机械的传道授业,而应当融入情感教育,要做到交给学生的不是凝固的知识,而是可以流动生长的情怀和精神。
我们必须把鲁迅作品的教学与新课标的人文理念相结合。
例如鲁迅的《祝福》一课,文中祥林嫂的悲苦,不仅表现在其作为个体生命意义所承载的所有悲痛打击,也表现在她的每一个生命阶段的命运多舛。
祥林嫂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勤劳、质朴、顽强,却一直被践踏压迫。
这时结合具体的事例去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时,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们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以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
同样地,鲁迅的作品也满绪着对底层劳动人民和羸弱彷徨的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
当教师们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怀,就能更自然地对鲁迅作品有共鸣,有感触,有体悟。
三、鲁迅作品在当下时代的精神坚守分析了鲁迅作品在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有人会质疑在现代化社会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探索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有何意义。
当曾经被神化被过度消费的鲁迅逐渐被边缘化,我们民族的文学里涌动的胆识和深切少了点澎湃,这对我们中学生语文教育是极其不利的。
鲁迅是常读常新的。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幅删减曾引起了一段长时间的热议,闹得沸沸扬扬。
这是好事,之所以沸沸扬扬,说明有一部分群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去鲁迅化”有所忧虑。
鲁迅之所以是常读常新的,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需要鲁迅的存在。
在传统文化逐渐被快餐文化削弱的时代,中学生更需要学习鲁迅,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获得新的审视观,审视自身,并审视当下。
鲁迅的作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锋利的言辞之中窥探民族血肉里蛆虫,让国人因赤诚而动人,因流血而深刻,因痛楚而觉醒。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鲁迅的作品都不应当被忽视甚至是遗忘,中学语文教材更不应当质疑鲁迅作品存在的价值。
尽管鲁迅所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他的精神一直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批判的精神,为民请命的精神,这种坚守一直在鼓舞着中华儿女们向前。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批评的声音,没有批判的精神,那就很难有真理生存的肥沃土壤,很难有进步。
鲁迅作品中所折射的批判精神正是当下时代真正所需要的精神,给予中华儿女深沉而又澎湃的希望。
同样地,除了批判精神,鲁迅作品也包含了“诚与爱”的哲学,他的实践过程、文学创作态度包裹了他作为真正的大文学家深沉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这种道德信条和文学态度足以打动每一个读者。
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他才能写出闰土、祥林嫂、华老栓这样的人物,才能在他的作品中倾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他在《祝福》中写祥林嫂在充满祝福的年夜里在阵阵鞭炮中孤独地走向生命的终结,祥林嫂在活着的时候未能享受生的愉悦欢快,于是她的死亡终于有了喜庆的色彩,与其说成是“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不如说鲁迅对祥林嫂的悲悯让其不自觉地为她的死亡镀上一层绚丽的色彩;《孔乙己》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咸亨酒店的伙计设计为叙述者,以他的口吻来布局文章,而没有选择主人公孔乙己另外作者也没有用“看客”的眼光直接对孔乙己进行刻画,而是将“看”与“被看”同时纳入艺术的视野中,独具一格,显得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