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合集下载

越南铜鼓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越南铜鼓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越南铜鼓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简介:越南铜鼓作为越南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经历了多个世纪的发展。

它不仅是纪念重要节日和纪念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本文旨在分析越南铜鼓文化的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 越南铜鼓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越南铜鼓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最初是作为农耕仪式的一部分而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铜鼓逐渐成为民间娱乐、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一个艺术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2. 越南铜鼓的现状虽然越南铜鼓在传统仪式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对铜鼓文化表现出兴趣。

铜鼓音乐也被用于现代音乐演出和录音室录制。

此外,一些艺术家将铜鼓与其他乐器结合,创建出新颖独特的音乐形式。

这些都为越南铜鼓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3. 越南铜鼓的挑战尽管越南铜鼓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使得越南铜鼓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风险。

其次,越南铜鼓的制作技艺和传统经验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掌握,这使得年轻一代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去学习。

4. 越南铜鼓的未来趋势尽管越南铜鼓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仍有一些迹象表明它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越来越多的音乐学校和机构开始推出铜鼓教育项目,培养年轻一代的铜鼓演奏家和制作人。

这对于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至关重要。

其次,越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提供资金和支持给那些致力于维护和发展铜鼓文化的团体和个人。

这种关注和支持为铜鼓文化未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 创新与传统的结合要保持铜鼓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创新和传统的结合至关重要。

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和传承铜鼓制作和演奏的传统技艺和经验。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铜鼓艺术家和制作人将铜鼓与现代音乐和表演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结论:越南铜鼓文化在经历了多个世纪的发展后,仍然保持着活力。

广西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广西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哲社课题…互联网十’时代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15PNZ001)。
பைடு நூலகம்
治区在2006年制定并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 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并成立了“广西红水河领域铜鼓艺 术”保护领导小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主导下,由 官方、民间、学界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为铜鼓文化 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巨大努力,并起到一定成效。 (一)划拨财政资金,有力支持了基础工程建设。 2003年,广西政府就划拨财政资金40万元,开启了 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保护的第一期工程。201 1年,东兰 民间铜鼓收藏馆建成;2013年,建立了第一批河池铜鼓 文化生态保护村(见表1)。 此外,还相继建立了铜鼓文化的传习所、保护性示范 基地和传习示范户等;2011年,建设国家级“铜鼓文化 (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为铜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各级非物质遗产申报工作成果丰硕。 2004年,“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工程被列为中 国馆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广西文化厅组织 有关专家对铜鼓聚集的东兰县、南丹县等各地进行考察, 设计了《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普查表》。接着广西 文化厅又专1]培训了100多名专业人员,开始进行铜鼓 艺术的普查工作。历时2个月,一共普查了54个乡镇 422个行政村,对东兰县和南丹县的铜鼓资源进行了全 面的摸底清查,这为后续出版的图书和电子读物提供了 翔实的数据来源。 与此同时,广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 规划统筹和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 表1
一、广西铜鼓文化的地位
广两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古越人就创造了繁荣 的骆越文化:铜鼓,从诞生、发展到流传至今,已有数千 年的悠久历史,它是记录骆越民族生命、生产、生活的活 标本,更是骆越民族的精、气、神所在。因此,一定程度而 言,铜鼓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图腾标志。 (一)铜鼓在广西的覆盖面极广,藏量众多,种类 丰富。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铜鼓的分布 几乎覆盖了整个广西,目前,河池和百色两市境内的铜鼓 传世最多,尤其以红水河流域最为集中。据统计,全世界 现存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400面,广西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广西壮族铜鼓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壮族人民信仰的象征。

铜鼓代表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报告将从铜鼓的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历史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晚期,铜鼓在古代被用于表示权力的象征。

到了唐朝,铜鼓逐渐成为壮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载体。

唐朝时期,铜鼓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加入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成为壮族人民崇拜神灵的重要仪器。

明朝时期,广西壮族铜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政府将铜鼓视为国家宝藏,并在民间进行严格的管理。

当时的铜鼓制作技术更加精湛,铜鼓也成为壮族人民礼仪祭祀的重要工具。

清朝时期,铜鼓制作技术更加成熟,成为壮族人民重要的工艺品之一。

铜鼓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走出,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同时,铜鼓也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三、现状现代社会中,广西壮族铜鼓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保护。

目前广西壮族铜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铜鼓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铜鼓文化。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其文化保护力度,通过建设铜鼓文化博物馆,举办相关的展览和活动,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在传承和发展铜鼓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从而为凝聚壮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四、结论广西壮族铜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其文化价值不可磨灭,应得到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现代社会中,铜鼓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不断努力,让其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

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

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骆越铜鼓文化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古代骆越民族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

铜鼓文化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华美的图案和神秘的象征意义,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骆越铜鼓文化,有必要对其传承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一、骆越铜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骆越铜鼓文化是指古代骆越地区(今云南、贵州、广西一带)的铜鼓制作和使用文化。

铜鼓是古代骆越人用来进行宗教祭祀和族群象征的重要器物,其制作工艺精湛,图案多样,意义丰富。

骆越铜鼓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骆越铜鼓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祭祀系统,成为古代骆越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

骆越铜鼓文化在青铜器时代达到鼎盛,铜鼓的制作工艺和图案纹饰达到了巅峰。

骆越铜鼓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周边文化的深刻影响,例如中原文化、南岭文化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文化体系。

在历史上的骆越铜鼓文化中,不仅有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还有对自身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这为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骆越铜鼓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其制作工艺、图案设计和象征意义上。

首先是制作工艺,古代骆越人在铜鼓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高度先进的铸造技术和表面处理工艺,使铜鼓具有了较高的生产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次是图案设计,骆越铜鼓上的图案纹饰丰富多彩,融合了飞禽走兽、几何图案、神话传说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重要的是象征意义,骆越铜鼓在古代骆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祭祀和象征意义,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族群认同的重要载体。

骆越铜鼓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神秘性、多样性和继承性。

首先是神秘性,铜鼓作为古代宗教祭祀用品,具有一定的神秘氛围,其图案和象征意义往往需要通过专门的解读才能理解。

其次是多样性,骆越地区横跨南北,各部族按地域和民族不同,铜鼓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不同地区的铜鼓风格各异,图案纹饰也各具特色。

铜鼓研究报告

铜鼓研究报告

铜鼓研究报告铜鼓研究报告一、引言铜鼓是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常见于中国古代宫廷和寺庙中,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本报告旨在对铜鼓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其起源、制作工艺、音色特点以及在音乐中的应用等方面。

二、起源与历史铜鼓起源于中国古代,约始于商周时期。

最早的铜鼓大多为方形或角形,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圆形。

在汉代以后,铜鼓逐渐成为皇家宫廷和寺庙常备的乐器,被广泛用于庆典和宗教仪式。

三、制作工艺1. 材料选择:铜鼓的制作主要采用高纯度的铜材料,以保证音色的纯正和持久性。

2. 铸造工艺:铜鼓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铸造和拼接两个阶段。

首先,将铜材料熔化后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得到铜鼓的基本形状。

接着,将不同大小的铜片拼接在一起,形成鼓身。

3. 表面处理:铜鼓的外表通常经过打磨和贴金处理,使其更加美观。

四、音色特点铜鼓的音色丰满、悦耳,具有较长的延音时间。

其音色特点取决于鼓身的大小和厚度。

较大的铜鼓音调较低,音量较大;而较小的铜鼓音调较高,音量较小。

铜鼓的音色在演奏中往往与其它乐器相互呼应,能够丰富整个音乐作品的层次感。

五、应用领域铜鼓广泛应用于音乐表演、舞蹈演出和戏剧演出等领域。

在音乐中,铜鼓常作为打击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乐曲增添节奏的变化和动感。

在舞蹈演出中,铜鼓能够通过鼓声的节奏感和力度变化,有效地配合舞者的动态表现。

在戏剧演出中,铜鼓不仅能强调剧情的紧张和高潮,还能增加舞台效果的灵动和神秘感。

六、结论铜鼓作为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打击乐器,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丰满悦耳的音色、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使其成为音乐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铜鼓的进一步研究和传承将有助于推动和丰富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老挝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

老挝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

横Crossroads:Southeast Asian Studies老挝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卫彦雄李富强欧江玲※摘要:老挝拥有各种类型的铜鼓/虽然多寡不一,但种类齐全,而且与中国及其他相关国家的铜鼓相比,其纹饰既有共同性,又有一些地方与民族特色。

综观老挝铜鼓资料,我们大体可以推断,老挝人在相当于中国汉代或稍后的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铜鼓。

老挝最初使用铜鼓的可能是老龙系民族,大量使用铜鼓的可能是中国唐代之后的老听系的一些民族。

后来,老松系的一些民族迁到老挝后,也加入了使用铜鼓的老挝民族之列。

老挝现代民然有许多代铜鼓,特别是在北方比较多。

现在还使用铜鼓的民族包族族族、族族,民铜鼓最多且时常使用铜鼓的民族是族。

克木族使用铜鼓的仪式和习俗等代表了当代老挝的铜鼓的主体T关老挝铜鼓民族[中图分类号]G1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479(2020)04-097-07A Survey of the Culture of Bronze Drums in LaosWEI Yanxiong,LI Fuqiang,OU JianglingAbstract:Laos has various types of bronze drums.Their number may vary,but the range is pared with those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their decoration has both commonalities,and some local ethnic characteristics.It can be,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Laotian bronze drum,roughly inferred that the Lao people began to use the bronze drum in China's Han Dynasty or later.The earliest use of bronze drums in Laos may have been from the Lao Loum ethnic group.The extensive use of it may have occurred after the Tang Dynasty when the masters were some ethnic groups of the Lao Theung ter,some ethnic groups of the Lao Sung family moved to Laos and joined the group that used bronze drums in Laos.There are still many ancient bronze drums in modern Laos,especially in the north.At present,some ethnic groups that still keep and use bronze drums include Khmu,Thai,Lamei,Miao and Yao.The ritual and custom of the Khmu people using the bronze drum represent the main body of the“living”bronze drum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Laos.Key Words:Lao;Bronze Drums;History;Ethnicity;Culture老挝旧称“寮国”,位于中南半岛北部,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邻越南,西北与缅甸接壤,西南毗连泰国,是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

中国古代铜鼓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铜鼓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铜鼓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的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历史的器物,铜鼓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铜鼓文化的研究既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下面,我们将围绕铜鼓的起源、制作技艺、用途、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古代铜鼓文化。

一、铜鼓的起源历史上,在人类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鼓的形式和功能也有很大的变化。

而铜鼓是鼓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铜鼓出现于中国西南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这些地方在古代属于巫师文化和祭祀文化的发源地,铜鼓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铜鼓起初是由石杵和土块制成的,后来演变为用青铜制作的实心铜鼓。

铜鼓所使用的铜,是古时候在云南、贵州等地发现的资源,因其质地特殊,因此制作出来的铜鼓具有非常特别的声音和音质。

铜鼓因此也被视为古代中国最具特色的声音器乐之一,其独有的声音让人们感觉到了古代生活的原始美感。

二、铜鼓的制作技艺铜鼓的制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精湛的手艺。

铜鼓的制作分为两个阶段:铜鼓身的制作和鼓面的制作。

铜鼓身的制作是最困难的一步,需要依靠熔炼铜矿石、制作铸型、铸造铜鼓身等复杂的工序完成。

鼓面的制作则要依靠雕刻、打磨等工艺完成。

铜鼓的制作需要遵循严格的细节规定,如鼓身的厚度、重量、符号的刻画等细节都需要精确把握。

铜鼓虽然是一种乐器,但是其制作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早期工艺学和物理学知识,这些知识将影响着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三、铜鼓的用途铜鼓既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遗产,同时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中国古代,铜鼓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和战争中。

在祭祀方面,铜鼓是祈福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长者、宗族首领的纪念品。

在战争方面,铜鼓往往是大军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鼓声充当着精神鼓舞的作用。

四、铜鼓的文化意义铜鼓文化具有非常特殊的文化意义。

铜鼓不仅参与了古代的民族宗教和战争活动,同时其特有的音质和美感也被后人赞赏和推崇。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武器的一种,也是一种古老的礼乐器。

铜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传承和弘扬铜鼓文化。

一、铜鼓文化的保护铜鼓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铜鼓文化,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铜鼓文化的保护意识。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也需要广泛宣传铜鼓文化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铜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加强文物保护铜鼓作为古代的一种武器和乐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铜鼓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铜鼓文物的保护。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铜鼓文物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力度,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体系,加强对铜鼓文物的安全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铜鼓文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三)加强铜鼓文化的研究和挖掘铜鼓文化是一种极为丰富的文化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神。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铜鼓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铜鼓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通过对铜鼓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铜鼓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开展传统技艺传承活动铜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通过开展传统技艺传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铜鼓文化,传承并发扬其传统的技艺。

可以在学校、社区和博物馆等地开展铜鼓技艺的传承活动,培养和传承铜鼓文化的传统技艺,以期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铜鼓文化传承的工作中。

(二)加强铜鼓文化的传统演艺活动传承铜鼓文化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工作。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铜鼓文化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铜鼓文化。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多样化,铜鼓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淡化的风险。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成为当代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保护铜鼓文化必须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立法、修订法律,明确保护铜鼓文化的权益和利益,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铜鼓文化的认识和关注,提醒和引导大众爱护和保护铜鼓文化。

要加强铜鼓文化的资源保护和管理。

铜鼓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相关的资源保护和管理。

需要从源头上保护铜鼓文化的相关资源,包括传统铸造技艺、制作工艺、配乐和演奏等,以确保铜鼓文化的实践和传承。

要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防止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传承铜鼓文化必须强化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

传承铜鼓文化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传承者。

要加强对铜鼓文化传承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使其能够胜任铜鼓文化的传承工作。

要引进人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铜鼓文化的传承队伍,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要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铜鼓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向外传播铜鼓文化。

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为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优势,促进铜鼓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革,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推广和传承铜鼓文化。

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等方式,提供在线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铜鼓文化的传承。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必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铜鼓文化的资源保护和管理,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优势等,才能真正做到对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铜鼓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鼓文化的遗迹和传统技艺没有得到有效地传承和保护,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荣耀和光彩。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应该对铜鼓文化的遗址和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

铜鼓文化的遗址和文物是铜鼓文化的实物载体,其价值和意义不仅体现在其物质属性上,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为此,我们要加强对铜鼓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并采取措施防止其遭受破坏和失窃等不良行为,确保其长久保存下来,为后人提供观赏和研究的机会。

其次,应该积极推广铜鼓文化,并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铜鼓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内涵,但在现代社会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 marginalization,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向外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喜欢铜鼓文化。

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使铜鼓文化更具活力和时代感。

再次,应该注重铜鼓传统技艺的培养和传承。

铜鼓制作的工艺技能是铜鼓文化的核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技艺逐渐被遗忘。

要想保持铜鼓文化的活力和发展,必须注重铜鼓传统技艺的培养和传承,鼓励年轻人学习和发扬铜鼓制作的技艺,创新铜鼓制作的手法和方法,不断推进铜鼓文化的发展。

最后,应该加强对铜鼓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铜鼓文化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其文化内涵、历史渊源、艺术特点等多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要加强对铜鼓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揭示铜鼓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提供理论、学术和政策支持。

总之,铜鼓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之一,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让铜鼓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国内关于铜鼓的研究报告

国内关于铜鼓的研究报告

国内关于铜鼓的研究报告
以下是一份国内关于铜鼓的研究报告摘要:
摘要:
本研究报告着重探讨了中国国内关于铜鼓的研究情况。

铜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报告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铜鼓的研究热点和主要成果,旨在为未来的铜鼓研究提供参考。

初步调研发现,国内关于铜鼓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铜鼓的历史演变与分布情况、铜鼓的制作技艺与工艺、铜鼓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与功能、铜鼓的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等。

在铜鼓的历史演变与分布情况方面,研究者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和田野调查,系统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铜鼓的特点和区域分布,还对铜鼓与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在铜鼓的制作技艺与工艺方面,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和传统匠人的传承,深入研究了铜鼓的铸造、调音、装饰等制作过程,揭示了铜鼓制作技艺的独特之处。

在铜鼓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与功能方面,研究者通过对铜鼓与其他乐器的合奏、铜鼓曲目的分析以及历史文献的考证,揭示了铜鼓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

在铜鼓的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方面,学者们通过参与铜鼓演奏团体的实地观察和音视频资料的分析,系统总结了铜鼓的基本
演奏技巧和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表演形式。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铜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科交叉研究的不足、地域性研究的局限性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铜鼓与其他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挖掘铜鼓的音乐内涵和文化价值,促进铜鼓的传承与发展。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保护铜鼓文化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我们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铜鼓文化进行保护,禁止非法买卖、损毁、盗窃等行为,对于违法者进行惩罚。

还需要加强文物保护部门的力量,加大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力度,积极采取措施修复、保护已有的铜鼓,确保它们能够保存下来,为后代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要加强对铜鼓文化的研究和整理,梳理出铜鼓的乐器形态、演奏技法、演奏曲目等,建立相关的档案和资料,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将铜鼓文化纳入相关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铜鼓文化,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加强铜鼓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保护铜鼓乐队的存在和发展。

铜鼓乐队是传承铜鼓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需要加大对铜鼓乐队的支持力度,提供经费和场地等保障,培养和选拔优秀的铜鼓演奏者,加强铜鼓乐队的演出和交流,增加铜鼓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铜鼓文化。

还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铜鼓文化教育。

通过开设铜鼓文化课程、组织铜鼓比赛、举办铜鼓音乐会等形式,让年轻人接触、学习和喜爱铜鼓文化,增强对铜鼓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铜鼓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铜鼓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铜鼓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加强铜鼓乐队的保护和发展,加强对青少年的铜鼓文化教育,让铜鼓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贡献力量。

柬埔寨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

柬埔寨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

第27卷第4期2021年11月Vol.27No.4November 2021柬埔寨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吕文涵a ,卫彦雄b ,王海玲b(广西民族大学,a.民族研究中心,b.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经调查,中国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共发现12面铜鼓,包括黑格尔Ⅰ型铜鼓11面,黑格尔Ⅲ型铜鼓1面,大都未经科学发掘。

柬埔寨人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开始使用铜鼓,很可能是越人最初将铜鼓带入柬埔寨。

高棉文明深受中国及越南北部的铜鼓文化的影响,但未能持久;真腊王国时期,高棉人高度印度化,婆罗门教和佛教对高棉人的影响逐渐深入骨髓,以原始信仰为基础的、以原始宗教为本质的铜鼓文化自然很快淡出了高棉人的生活,退出了柬埔寨的历史。

关键词:柬埔寨;铜鼓;铜鼓文化中图分类号:N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62(2021)04-0031-05柬埔寨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罗湾,领土面积为18.1万平方千米,为碟状盆地,三面被丘陵与山脉环绕,中部为广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国面积四分之三以上。

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

柬埔寨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建国,历经扶南、真腊、吴哥等时期。

公元9-14世纪的吴哥王朝为鼎盛时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

1863年起,柬埔寨先后被法国和日本占领,后于1953年11月9日独立。

20世纪70年代开始,柬埔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1993年恢复了君主立宪制。

此后,随着柬埔寨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现在,柬埔寨人口约有1480万①,共有20多个民族,其中高棉族为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80%,还有占族、普农族、老族、泰族和斯丁族等少数民族。

高棉语为通用语言②。

佛教为国教,93%以上的民众信奉佛教。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铜鼓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力度。

铜鼓文化是国家的精神财富,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相关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铜鼓文化,严禁擅自破坏或盗窃铜鼓文物,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形成严峻的法律威慑。

铜鼓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学校应该加强对铜鼓文化的教育,将铜鼓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他们了解和熟悉铜鼓文化的内涵。

教育机构还应该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演出、比赛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培养他们对铜鼓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传承和发展铜鼓文化的意识。

社会力量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文化机构、艺术家和爱好者等应该积极开展铜鼓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将铜鼓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并引导他们参与到铜鼓文化的传承中。

社会力量还可以通过组织民间传统节日等形式来传承和弘扬铜鼓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感受铜鼓艺术的魅力。

还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铜鼓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

通过对铜鼓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影像记录,可以保留下宝贵的历史信息,以备后人研究和欣赏。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来推广铜鼓文化,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和体验铜鼓文化。

保护与传承铜鼓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

政府、学校、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等应该共同努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从多个层面全面推进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确保铜鼓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铜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摘要】铜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民俗风情。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冲击,铜鼓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本文首先探讨了铜鼓文化的重要性和现状,接着分析了铜鼓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及传承的挑战,并提出了政府与社会的角色以及教育与宣传对于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本文还探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铜鼓文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部分展望了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未来,强调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引起社会对铜鼓文化的关注与重视,共同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铜鼓文化、保护、传承、探讨、重要性、现状、必要性、挑战、政府角色、社会参与、教育、宣传、文化产业、展望、意义、当代社会1. 引言1.1 铜鼓文化的重要性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铜鼓作为古代军事乐器,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后世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铜鼓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情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音乐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通过铜鼓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古代人民对战争、和平和民族团结的理解和追求。

铜鼓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更在于其作为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铜鼓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不仅可以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延续,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铜鼓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铜鼓文化的现状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铜鼓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许多传统的铜鼓制作技艺和表演形式正面临失传的危险,铜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铜鼓文化作为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铜鼓文化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困境。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两个方面探讨铜鼓文化的现状及对策,以期能够为铜鼓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保护铜鼓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铜鼓作为古代祭祀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乐曲。

它为当时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历史的见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少的人知道和了解铜鼓文化。

保护铜鼓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思,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

为了保护铜鼓文化,我们应该做出以下努力。

大力加强铜鼓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和座谈会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铜鼓文化,增强人们对铜鼓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建立铜鼓文化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团队,加强铜鼓的研究和探索。

这样可以推动铜鼓文化的研究,丰富我们对铜鼓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铜鼓文化的兴趣。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加强对铜鼓文化的保护。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政策的支持,保护铜鼓文化的权益,防止其遭受破坏和侵蚀。

光是保护铜鼓文化还远远不够,重要的还是要进行传承。

铜鼓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将其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是要让它活跃在现代社会中。

在传承方面,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应该加强对铜鼓文化的教育。

将铜鼓文化纳入课堂教学,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学习铜鼓文化,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要注重实践与传承相结合。

以铜鼓文化为基础,创造更多的创新性演出形式,使铜鼓文化更加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积极开展铜鼓文化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促进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要加强铜鼓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助国际平台,将铜鼓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加快其传承进程。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让铜鼓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增添新的底蕴。

铜鼓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铜鼓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习报告题目:关于广西铜鼓文化的考察与研究研究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年级班级:2009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1班关于广西铜鼓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内容摘要] 源远流长的广西铜鼓文化凝聚着广西各族先民的聪明智慧,闪烁着广西文明历史的光辉,继承与保护好铜鼓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文化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开发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更有效地开发和保护广西铜鼓文化,我们必须进行思考。

[关键词]广西;铜鼓文化;考察;研究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祖祖辈辈努力而沉淀下来的文化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明显,而铜鼓文化这个能代表我们广西的非物质文化受到的各类冲击和影响尤为明显,据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文化符号,千年铜鼓文化正面临着失传危险。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我们铜鼓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我们要包容的同时也应该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文化,让我们的铜鼓文化源远的同时也流长。

为了响应国家保护我区铜鼓文化的号召,也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铜鼓文化,进而接受它,并喜欢上它,让铜鼓文化能长久地保存下去,2011年4月16日,我们实践学习小组到广西民族博物馆进行了铜鼓文化的实地考察。

铜鼓陈列馆在广西博物馆的二楼,我们跟着导游的解说了解了铜鼓文化的不少知识。

一、穿越时空的鼓声,追寻铜鼓文化的发展历程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

铜鼓约在春秋晚期出现(萌芽时期),而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即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是铜鼓的发展成熟期,铜鼓文化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盛行铜鼓,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的铜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铜鼓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铜鼓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它的出现使得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与世界音乐风格相互交融。

铜鼓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音乐乐器,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如今,铜鼓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许多困难。

铜鼓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许多文物被大量破坏,铜鼓也不例外。

加强铜鼓文物的保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应该制定出相关保护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法规措施,加强铜鼓文物的保护力度。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出相关的保护措施,遏制文物破坏现象的发生。

政府也应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合作,促进铜鼓文物的保护。

第二,加强铜鼓文物的保存管理。

铜鼓是一种易受氧化和锈蚀的乐器,需要进行定期的保养和修复。

在保护铜鼓文物方面,应通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防止文物腐蚀和损坏。

同时,实行严格的文物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加强文物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共同维护铜鼓文物的安全。

第三,加强铜鼓文化的宣传推广。

加强铜鼓文物的宣传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铜鼓文化的重要性。

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如建立铜鼓文化网站和开展文化活动来宣传和推广铜鼓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铜鼓文化。

除了加强铜鼓文物保护外,传承铜鼓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承铜鼓文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铜鼓文化的研究与学习。

加强铜鼓文化的研究与学习,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融合于当代文化之中,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应加强铜鼓文化研究的力度,深入挖掘铜鼓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价值。

第三,加强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铜鼓文化需要不断创新,注入新的血液。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艺术表演、音乐创作、文艺创作等,让铜鼓文化融入新的时代精神,使铜鼓文化的传承不断向前发展。

铜鼓研究报告

铜鼓研究报告

铜鼓研究报告引言铜鼓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广泛存在于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地区。

它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本篇文档将深入研究铜鼓的起源、制作工艺、音色特点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起源与历史铜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夏代。

当时铜鼓被广泛用于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以及军事行动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鼓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音乐乐器,成为各个民族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铜鼓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和改进。

最初,铜鼓是通过铸造铜块并在表面雕刻纹饰来制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匠们开始采用更精细的技术,如锤击和深刻技巧,进一步提高了铜鼓的质量和美观度。

制作工艺铜鼓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铜材料,通常使用的是高纯度的黄铜。

铜材料需要熔炼、铸造成形,并采用锤击等手工操作进行整形。

接下来,需要对铜鼓进行雕刻和打磨,以增加其艺术价值和美观度。

最后,需要对铜鼓进行调音,使其音高准确,音色悦耳动听。

音色特点铜鼓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具有独特的音色特点。

它的音色饱满而富有层次感,能够发出浑厚、悠长且深沉的声音。

铜鼓的音域广阔,能够产生高音和低音的较大对比。

它的音色纯净,具有一种独特的共鸣感,能够给人以深厚的音乐享受。

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铜鼓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铜鼓不仅仅是一种音乐乐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在宗教仪式、节庆活动、战争游击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此外,铜鼓还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学校和音乐学院都将铜鼓列为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节奏感。

铜鼓演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结论铜鼓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产生出独特的音色特点。

铜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个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

铜鼓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迁,铜鼓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护与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铜鼓文化的价值、危机以及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铜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铜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造型古朴、铿锵有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是民间节庆活动中的重要乐器,又是古代战阵中的重要信号装备。

铜鼓文化承载着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铜鼓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不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铜鼓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的铜鼓制作技艺逐渐失传,导致铜鼓的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城乡结构的变迁导致铜鼓文化的传承受阻,农村地区的铜鼓传统乐队逐渐减少或者消失,年轻一代对铜鼓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少。

铜鼓文化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现象也对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些铜鼓相关的商业演出、商品开发、旅游景点等对传统文化的纯粹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应当加强铜鼓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可以通过成立铜鼓文化研究机构,深入挖掘铜鼓文化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承下去。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铜鼓进行数字化保护,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铜鼓文化的数据库,以便更好地传播和推广。

应加强对铜鼓文化传承者的培养和引导。

可以在各地开设铜鼓文化传承班,邀请具有一定传统功底的老师进行传授,并将铜鼓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为铜鼓文化的传承做好基础工作。

也可通过一些活动和比赛来激发年轻人对铜鼓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传承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习报告题目:关于广西铜鼓文化的考察与研究研究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年级班级:2009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1班关于广西铜鼓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内容摘要] 源远流长的广西铜鼓文化凝聚着广西各族先民的聪明智慧,闪烁着广西文明历史的光辉,继承与保护好铜鼓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文化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开发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更有效地开发和保护广西铜鼓文化,我们必须进行思考。

[关键词]广西;铜鼓文化;考察;研究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祖祖辈辈努力而沉淀下来的文化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明显,而铜鼓文化这个能代表我们广西的非物质文化受到的各类冲击和影响尤为明显,据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文化符号,千年铜鼓文化正面临着失传危险。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我们铜鼓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我们要包容的同时也应该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文化,让我们的铜鼓文化源远的同时也流长。

为了响应国家保护我区铜鼓文化的号召,也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铜鼓文化,进而接受它,并喜欢上它,让铜鼓文化能长久地保存下去,2011年4月16日,我们实践学习小组到广西民族博物馆进行了铜鼓文化的实地考察。

铜鼓陈列馆在广西博物馆的二楼,我们跟着导游的解说了解了铜鼓文化的不少知识。

一、穿越时空的鼓声,追寻铜鼓文化的发展历程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

铜鼓约在春秋晚期出现(萌芽时期),而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即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是铜鼓的发展成熟期,铜鼓文化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盛行铜鼓,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的铜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

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

在长达二千多年漫长民族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

铜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但它不仅是统治权力的象征,还可充当祭祀用具,更是一种娱乐用具。

它与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

在参观广西博物馆时,我们还特地在那里观看了铜鼓舞视频,让我们感触颇深。

源远流长的广西铜鼓文化,凝聚着广西各族先民的聪明智慧,闪烁着广西文明历史的光辉,继承与保护好我们的铜鼓文化就显得意义重大。

二、广西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现状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下,据我们查看资料和调查发现铜鼓文化存在如下现状:(一)广西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普查建档,推进铜鼓文化保护工程建设2003 年初,国家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广西区文化厅制定“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保护”工作方案,普查情况,积极申报保护项目。

2003年底,“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项目被批准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 10 个试点项目之一。

2006 年,桂西北红水河流域壮族“铜鼓习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年“铜鼓习俗”被列为文化部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桂西北东兰县因铜鼓文化保持完好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0年,桂西北壮族铜鼓铸造技艺被列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时,桂西北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以保护桂西北铜鼓文化为核心,拟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村35 个。

2、开发宣传,提高铜鼓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建设铜鼓文化展示场馆区所。

广西民族博物馆为铜鼓文化专门成立了一个展厅,为铜鼓文化的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是开发专题节庆旅游。

铜鼓山歌艺术节为广西著名“三节”之一,开展铜鼓文化旅游节对发展壮族铜鼓习俗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是将铜鼓文化与其它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如在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节、瑶族祝著节和壮族蚂拐节中,打铜鼓、跳铜鼓舞等都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又如2008 年法国巴黎多彩中华、民族文化月,2010年北京“广西河池刘三姐故乡”世界长寿之乡文化周, 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等活动,都有广西铜鼓文化的精彩展示。

四是铜鼓文化商品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2010 年6月,桂西北选送壮乡铜鼓系列产品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在来自全国1800多件作品中列第54 名,荣获铜奖。

3、研究传习,重视铜鼓文化传承。

近年来,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组织附近村寨年轻人参加铜鼓文化培训,采访老人记录铜鼓文化传说和历史,录制铜鼓鼓点及舞蹈,实施铜鼓文化记忆工程,现有多所小学设立铜鼓艺术传习班,拟建立多个铜鼓艺术传习馆所。

(二)开发中保护传承不力的问题仍然存在。

1、部分铜鼓外流。

随旅游开发不断深入,铜鼓的知名度和“身价”不断提高。

在物质利益诱惑下,一些人利欲熏心,变卖祖传铜鼓甚至铤而走险入室盗窃转而倒卖,导致桂西北铜鼓数量有所减少。

2、一些铜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旅游活动中,铜鼓的使用频率很高,老鼓历经千敲万击,难免出现凹陷甚至裂缝,受损严重。

据调查发现现存的很多铜鼓铜鼓有不同程度破损,严重破损完全不能使用也有不少,由于铜鼓铸造技术早已失传,一面面老鼓先后功成身退,却盼不到新鼓担纲重任,有人感叹:长此以往,数十年之后,铜鼓将在民间消失,与之相关的风俗文化也灰飞烟灭。

3、铜鼓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现象令人担忧。

比如,为了招徕游客,有些景区不管本地有无文化底蕴,硬打“铜鼓”牌,在景区里乱摆一个铜鼓了事;有些景点则为了集中展示,对铜鼓文化随意浓缩改编,甚至移花接木,使其原生态受到破坏,等等。

4、铜鼓文化传承面临危机。

受到外来思潮冲击和影响,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民族很落后,羞于谈论民族文化,对铜鼓文化了解甚少,漠然视之,更谈不上主动学习,这对铜鼓文化的传承极为不利。

三、有效开发和保护广西铜鼓文化的一些建议针对铜鼓文化现存情况,我们经各方面的调查与研究,遵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们认为要保护好铜鼓文化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深入普查,摸清家底,提供铜鼓文化保护传承的基本依据为了保护铜鼓文化的传承,很多地方的普查、申请保护项目等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可是力度尚不够。

有关部门应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尽快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分区分类整理挖掘铜鼓文化相关资料,全面了解和掌握铜鼓的种类、数量等相关情况,运用文字,录音等方式,对铜鼓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为科学合理的保护传承提供准确依据。

(二)深度开发,扩大宣传,营造铜鼓文化保护传承的社会氛围为加深铜鼓文化深度开发,扩大宣传,争取全社会关注,营造全民参与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通过制作电影短片,展示研发成果,举办图片展览,制作铜鼓雕塑和工艺品,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大力宣传铜鼓文化,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人们自觉保护传承的观念和意识。

其次,应加强对外宣传,引导东南亚人民通过广西铜鼓文化旅游寻根祭祖,争取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

(三)加强监督,完善法规,健全铜鼓文化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应严格执行在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法等多部法律中关于保护民族文化的相关条例。

在这些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广西铜鼓文化实际不断完善有关规定,并尽快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的相关自治条例,明确政府、旅游开发部门、旅游者等在旅游活动中的权责权利,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制,保证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依法进行。

(四)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加大铜鼓文化保护传承的各项投入政府应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增加地方财政拨款,用于铜鼓的普查建档研究和铸造实验,铜鼓文化的挖掘整理、培训传习、宣传营销,铜鼓文化传承人的培养、铜鼓文化产品的研发、铜鼓文化基地的建设等。

此外,政府还应通过争取国家文化保护专项经费,而且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招商引资,在加强开发利用的基础上保证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

(五)设立基地,研习技艺,建好铜鼓文化保护传承的永久阵地一是建设铜鼓文化原生态保护基地,扩大铜鼓文化原生态保护范围,以更好推进原生态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二是建设铜鼓文化研究基地,而且注意跟踪监测旅游的规划,开发及实行效果,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旅游企业的开发和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同时完成对当地居民和游客对于旅游开发与发展意见的调查和分析;三是确立严格的监督程序。

1.实行决策主体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人;2.实行后续效果监督制,对规划者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后续效果进行社会监督;3.以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的形式对监督对象进行检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 对于检查出问题的责任人,则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确定惩处办法。

(六)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铜鼓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应该建立有效利益协调机制。

对于政府自身而言,应尽量避免直接和过多的参与到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而面对旅游企业,政府在吸引外部投资力量的同时应重视对本地企业的扶持。

最后,对于铜鼓文化旅游价值链上的弱势群体、当地民众和游客,政府应多加重视他们对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实际感受,在进行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或敏感性问题方案的设计时,要重视对当地民众意见的搜集。

四、活动总结铜鼓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铜鼓的民族及其所在地区的文化特征,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铜鼓所在民族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可见保护铜鼓文化对我们广西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在铜鼓文化方面应对外来文化冲击影响的一个反应。

蒋廷瑜(兴安县兴安镇田心村人,1939年10月生。

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副队长、队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为壮族儿女,我们有很大的责任将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把铜鼓深沉的‘咚咚’声继续敲响。

”所以本次调研的意义是深远的,铜鼓是我们广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为铜鼓文化源远流长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大学生为文化传承而努力的一个体现。

让我们共同为保护和传承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我们的一份力,一起为保护好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铜鼓文化行动起来吧!参考文献:[1]蒋雪林.广西千年铜鼓文化面临失传危险[EB/OL].(2011-03-16)[2011-06-20] ./2011/03-31/2944565.shtml.[2]吴奇峰.民间铜鼓铸造技术考察与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8(1)小组成员:沈雪娟、潘燕、廖春红、覃振鹏、张小龙指导老师:马艳青(以上涂红的内容要求大家在封面列出来,不用在文末罗列了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