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期末总复习汇总

合集下载

期末分析化学总结

期末分析化学总结

期末分析化学总结一、概述分析化学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为了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了解和解释地球和宇宙中化学现象而进行的研究。

它是其他化学学科的基础和技术支持。

本文旨在总结期末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果。

二、学习内容本学期的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分析化学常用的仪器设备、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等。

我们学习了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了分析化学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2. 分析化学的样品处理和前处理样品处理和前处理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样品的取样方法、样品处理的常用方法和前处理的流程等。

同时还学习了一些常见的前处理技术,例如萃取、吸附、离子交换等。

3. 分析化学的常用分析方法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常用的分析方法,例如静电反应法、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等。

我们学习了这些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应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还了解了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4. 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实验技术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分析化学实验技术,例如仪器操作、试剂的配制和保存、废液的处理等。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不仅掌握了这些实验技术的操作方法,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三、学习成果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和收获:1. 理论知识的掌握我们通过学习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掌握了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

我们了解了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了分析化学的分类和常用仪器设备,对分析化学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许多常用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掌握了它们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实验技能的提高通过实验操作,我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提高了实验技能。

我们学会了正确地操作仪器设备,熟练掌握了试剂的配制和保存方法,掌握了废液的处理方法。

分析化学总复习题及答案

分析化学总复习题及答案

分析化学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2.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3.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4.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5.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6.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

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7.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

包括t 检验和F检验。

8.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

9.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10.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

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11.描述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或其相关参数随加入的滴定剂体积而变化的曲线。

12.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发生的急剧变化为滴定突跃。

13.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14.浓度准确已知的试剂溶液,常用作滴定剂。

15.可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16.以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对滴定体积(或滴定百分数)作图而得的曲线。

17.化学计量点附近(±0.1%)pH的突变。

18.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引起的误差,与指示剂的选择有关。

19.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

包括酸性溶剂、碱性溶剂和两性溶剂。

20.为一定温度时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形成常数,以K MY表示,此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21.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22.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

2024年6月份考试 1238分析化学期末复习题

2024年6月份考试  1238分析化学期末复习题

1238 分析化学复习题1、银量法中,以铁铵矾作指示剂,用NH4SCN为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Ag+,称为()法。

A、莫尔B、佛尔哈德C、碘D、法扬斯答案: B2、各次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称为()。

A、误差B、公差C、相对偏差D、偏差答案: D3、配制1mol ·L-1 NaOH溶液500ml,应称取()g固体NaOH。

A、 2B、 5C、10D、 20答案: D4、将2.4374修约为四位有效数字是()。

A、 2.437B、 2.438C、 2.43D、 2.436答案: A5、从1L1mol ·L-1的NaOH溶液中取出100mL,取出的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mol ·L-1? ()A、 0.5B、 1C、 1.5D、 2答案: BA、称量瓶B、容量瓶C、锥形瓶D、安瓿答案: A7、进行有危险性的工作应()。

A、穿戴工作服B、戴手套C、有第二者陪伴D、自己独立完成答案: C8、在进行容量仪器的矫正时所用的标准温度是()℃。

A、 15B、 20C、18D、 19答案: B9、滴定管在记录读数时,小数点后应保留()位。

A、 1B、 2C、 3D、 4答案: B10、下面不宜加热的仪器是()。

A、试管B、坩埚C、蒸发皿D、移液管答案: D11、现需要配制0.1000mol/L KCl溶液,下列仪器中最合适的量器是()。

A、容量瓶B、量筒C、刻度烧杯D、酸式滴定管答案: AA、眼睛看着滴定管中液面下降的位置B、眼睛注视滴定管流速C、眼睛注视滴定管是否漏液D、眼睛注视被滴定溶液颜色的变化答案: D13、放出移液管中的溶液时,当液面下降至管尖后,应等待()以上。

A、 5sB、10sC、15sD、 20s答案: C14、制作馒头时,需加入面碱(主要含碳酸钠),如果面碱放多了,蒸出的馒头会发黄,且口感不好。

为除去过多的面碱,做馒头时可加入适量的()。

A、食醋B、食盐C、料酒D、味精答案: A15、下列关于浓硫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

M NaCl S
100%
0.1002 24.60 58.44 100%
1000
0.2015
71.49%
2. 吸取水样100.0 mL,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0.01025 mol/L的 EDTA滴定,用去22.02 mL,求以CaCO3(mg/L)表示时水的总硬 度。已知CaCO3的摩尔质量为100.1 g/mol。
酸性、中 性、弱碱 性 弱酸性、 中性
指示剂加 入时间 滴定前
近终点
终点现象 蓝色出现
蓝色刚好 消失
误差来源
I2挥发I-氧 化
防止I2挥发: 过量的KI; 室温;快 滴慢摇
防止I-氧化: 碘量瓶; 低酸度下 滴定
第三节 高锰酸钾法
标定高锰酸钾溶液时,为使反应较快进行,可以加入Mn2+。 KMnO4法滴定时,常用的酸碱性条件为强酸性条件,用硫酸调节酸 度。
wCa
(cV )EDTA M Ca S 103
100%
0.0500012.10 1.500103
40.08
100%
1.62%
1.分析化学按分析方法的测定原理可分为
和仪器分析。
2.某酸碱指示剂的KHIn=1.0×10-6,则其理论变色范围为

3.直接碘量法以蓝色
为滴定终点。
4.标准溶液浓度的常用表示方法有物质的量浓度和
硬度 cV EDTA M CaCO 3 10
0.01025 22.02100.110 225.9mg / L
3.准确称取基准物质K2Cr2O7 1.502 g,溶解后定量转移至250 mL容
量瓶中,计算K2Cr2O7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已知K2Cr2O7的摩
尔质量是294.2 g/mol。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11
2.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滴定曲线,重点是化学计量点和±0.1% 时 pM 的 计 算 ; 可 以 准 确 滴 定 的 条 件 (lgcK≥6);
12
3、理解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并掌握有 关计算
lg k 'MY lg k MY lg M lg Y lg MY
k 'MY 意义:表示有副反应时 络合反应进行的程度
25
解:(1) Zn2+ + Y = ZnY
Zn( NH 3 ) 1 1[ NH 3 ] 2 [ NH 3 ]2 3 [ NH 3 ]3 4 [ NH 3 ]4
=1+102.27×0.10+104.61×(0.10)2+107.01×(0.10)3+ 109.06×(0.10)4 =1+101.27+102.61+104.01+105.06 ≈105.10
18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19
四种滴定方式的适用条件和相应特点
20
四种滴定方式的应用示例
21
练习题
1.用2×10-2mol.L-1EDTA滴定2×10-2mol.L1Fe3+溶液,若要求△pM’=±0.2,Et=0.1%, 计算适宜的酸度范围。
解:(1)最高酸度
lg Y(H) lg k FeY 8 25.1 8 17.1
' ' '
K
' MY
K MY
MY K MY ' lg K MY lg K MY lg M lg Y M Y M Y
10
2.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9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10
四种滴定方式的适用条件和相应特点
11
四种滴定方式的应用示例
12
1.用2×10-2mol.L-1EDTA滴定2×10-2mol.L1Fe3+溶液,若要求△pM’=±0.2,Et=0.1%, 计算适宜的酸度范围。
解:(1)最高酸度 )
lg α Y ( H ) = lg k FeY − 8 = 25.1 − 8 = 17.1
对Zn2+: α Y ( Cd ) = 1 + k CdY [Cd ] = 1 + 1016.46 × 10 −3.81 = 1012.65
pH = 6.0时,α Y ( H ) = 10 4.65
α Y = α Y ( H ) + α Y ( Cd ) − 1 = 10 4.65 + 1012.65 − 1 ≈ 1012.65
查表
(此时k 'MY 最大) pH
8
[ 最低酸度: 最低酸度: OH ] =OH ) n ] CM
pH
' 最佳酸度: 最佳酸度: pM sp = pM 'ep = lg k 'MIn 对应的pH
lg k 'MY = lg k MY − lg α Y ( N )
α Y ( N ) = 1 + k NY [ N]
sp Al
故不能选择滴定Zn 故不能选择滴定 2+
1 (2).C = = 0.27mol.L−1 37 × 100 × 10 −3 AlF63− : lg β1 − lg β 6 : 6.13,11.15,15.00,17.75,19.37,19.84.
sp F−
据C sp− 及β i 可初步判断AlF52− 为主要形式。 F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分析化学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构分析(形态分析)2. 定性分析的对象包括:样本,分析物3. 按样本大小可分为:常量分析(固:>100mg,液:>10mL),半微量分析(固:10~100mg,液:1~10mL),微量分析(固:0.1~10mg,液:0.01~1mL) 4. 按分析物在样品中所占含量可分为:主要(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0.01%)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 误差: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2. 绝对误差:E= X,TX,T3. 相对误差:Er=100% ,T4. 准确度: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表示。

误差小,准确度高。

5. 偏差:个别测定结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6. 绝对偏差:di =Xi- XXi,X,7. 相对偏差:dr =100%XXi,X,,,dr8. 相对平均偏差:100% n,Xn2,,Xi-X,,i19. (样本)标准偏差:s= n-110. 精密度: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定值相互符合的程度,常用偏差大小表示。

11. 实验结果首先要求精密度高,才能保证有准确的结果,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有高的准确度。

(如无系统误差存在,则精密度高,准确度也高) 12. 校正系统误差(准确度,误差)的方法:改进方法,校正仪器,对照实验,空白实验,回收率实验13. 校正随机(偶然)误差(精密度,偏差)的方法:增加测定次数 14. 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不一定大XX,i15. 可疑值的取舍:G检验(书p17)(G=,s:标准偏差),Q检验(p18) s t,s,,X,16.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p14):(t:查表可得,n;测定次数)n2s大17. 判断两组数据精密度是否有差异(p19):F检验(与偏差有关)(F=) 2s 小18. 比较某测定值与标准值有无显著性差异(p19):t检验(与误差有关) ,X,,n[t=(μ:标准值)] s19. 有效数字:1)pH、pM、pKa、pKb、lgK等有效数字位数,按小数点后的位数来算(书p23;,5eg:pKa=4.74,则Ka=1.8都是2位有效数字) ,102)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留双”&“奇进偶舍(倒数第二位为5时)”(书p23)3)运算规则:加减法:先计算后修约,与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相同;乘除法: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所有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相同4)实验中数据统计中的有效数字:万分之一天平(保留到小数点后4位);滴定管(小数点后2位);移液管(小数点后2位);标准溶液浓度(小数点后4位);高含量组分>10%(小数点后4位);中含量组分1~10%(小数点后3位);微量组分<1%(小数点后2位)第三章滴定分析1. 滴定分析法按原理分:氧化还原滴定法,酸碱滴定法,配位(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2. 按实验方法分:直接滴定法,间接滴定法,置换滴定法,返滴定法3. 直接滴定法:使用一种标准溶液 eg:NaOH滴定HAc 3+3+4. 返滴定法:用两种标准溶液eg:测定Al:Al+EDTA(过量)=AlEDTA标准Zn溶液,,,,,EDTA+Zn=ZnEDTA5. 标准溶液:在滴定分析中用来和被测组分发生反应的浓度准确已知的试剂溶液。

分析化学期末总复习

分析化学期末总复习
②仪器误差——校准仪器 ③试剂误差——作空白试验 ④操作及主观误差——对照实验
⑵ 随机误差的减免

——增加平行测定的 次数, 取其平均值, 可 以减少随机误差。 即多次测定取平均值

注意:错误误差发现后应 弃取,不参加平均值计算
§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觃则
• • •
一、有效数字及位数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觃则 三、有效数字觃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是由一些随机的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⑵特点: ①不恒定,无法校正
无确定的原因;无一定的大小和方向;不重复出现
②多次测定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见图)
⑶产生的原因: ①偶然因素(室温,气压的微小变化);
②个人辩别能力(滴定管读数)
3、误差的减免
⑴ 系统误差的减免
①方法误差——采用标准方法作对照试验
5. 酸碱反应的本质
6. 水的质子自递 7. 酸碱的相对强弱关系 8. 溶剂对酸碱强度的区分效应不拉平效应
2-5 酸碱质子理论
1. 定义: 酸——凡是能够放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
碱——凡是能够接受质子(H+)的物质都为碱。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水溶液,也适用于非水溶液 彼此只差一个质子,而相互转化的一对酸碱称为 共轭酸碱对 例如:对于磷酸H3PO4 ,其共轭碱为H2PO4- ,而 不是HPO42-或PO43-。
mNa2CO3
1 0.1mol/L 20mL 105.99g/mo l 10 3 L/mL 0.1g 2
1 3 cHClVHClM Na2CO3 10 2
同理,当消耗40mL时, m=0.22g
试样量称量范围为 0.11g~0.22g
Na 2B4O7 5H2O 2H3BO 3 2NaH 2BO 3

武汉大学版第六版分析化学期末复习

武汉大学版第六版分析化学期末复习

第2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1.试样的采集(sampling)
指从大批物料中采取少量样本作为原始试样(gross sample)
要求: 所采试样应具有高度的代表性,采取的试样的组 成能代表全部物料的平均组成。
可参阅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各行业制定的标准
①固体试样
随机采样法—随机性地选择采样点 采样点应较多
采样方法 判断采样法---根据有关分析组分分布信息等,有选
择性地选取采样点.采样点相对较少.
系统采样法—根据一定规则选择采样点,采样点数其次
第2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A对采样准确度的要求有关
采样的数目 B物料组成的不均匀性
(采样单元数) C颗粒大小
D分散程度
m
X
ts
n
m: 整批物料中组分平均E含量m, X : 为试样中组分平均含量, t: 与测定次数和置信度有关的统计量, s: 各个试样单元含量标准偏差的估计值,n: 采样单元数
些粒子的某种特定组合。
B物质B的物质的量:
nB
mB MB
C滴定度:TM—少用,TM1(待测物)/M2(标准)
aA + bB = cC + dD
TA/B
a b
cBMA 1000
②滴定剂与被滴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bB+tT= cC + dD nT ∶ nB = t ∶ b
nB =(b/t) nT nT =(t/b) nB
基准物质:足够纯、组成与化学式一致、摩尔质量大、 性质稳定和按反应式定量进行。
NaOH、HCl、EDTA、KMnO4、Na2S2O3的基准物质
第1章 概论
7.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①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法

分析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南大学)

分析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南大学)

《分析化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1.至第二计量点时至第二计量点时pH=_ 9__pH=_ 9__,可选用,可选用,可选用__酚酞酚酞__作指示剂。

在分析过程中,下列情况将引起何种(系统、随机)误差。

使用没有校正的砝码引起机)误差。

使用没有校正的砝码引起______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系统误差__;用部分风化的H 2C 2O 4·H 2O 标定NaOH 引起引起__系统误差系统误差__;滴定管读数最后一位不一致为滴定管读数最后一位不一致为_________随机随机随机_________。

2.2.用碘量法测定铜的含量时用碘量法测定铜的含量时用碘量法测定铜的含量时,,为了减少CuI 对I 2的吸附的吸附,,常加入常加入_KSCN__KSCN__KSCN_试剂试剂试剂,,使CuI 沉淀转化为不易吸附I 2的___CuSCN________CuSCN_____沉淀。

沉淀。

沉淀。

3.3.当用当用0.01mol/L EDTA EDTA 滴定浓度均为滴定浓度均为0.01mol/L 的金属离子M 和N 时,若采用控制酸度方法,则准确滴定M 离子(△pM=0.2, TE ≤ 0.3%)应满足lg K D ³____5______5__。

4.4.某三元酸的电离常数分别是某三元酸的电离常数分别是K a1 = 1×10-2,K a2 = 1×10-6,K a3 = 1×10-12。

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时有标准溶液滴定时有___2_____2__(个)滴定突跃。

滴定至第一计量点时,溶液pH pH ==___4____4_,可选用,可选用,可选用______甲基橙甲基橙甲基橙______作指示剂;滴定至第二作指示剂;滴定至第二计量点时pH=___9__pH=___9__,可选用,可选用,可选用_________酚酞酚酞酚酞______作指示剂作指示剂作指示剂5.5.滴定误差的大小说明结果的滴定误差的大小说明结果的滴定误差的大小说明结果的 准确准确准确 程度,这与化学反应的完全程度有关,也与指示剂的程度,这与化学反应的完全程度有关,也与指示剂的程度,这与化学反应的完全程度有关,也与指示剂的 选择是否选择是否适当适当 有关。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依据定性:标准试样进行对照定性。

相对保留值定性,保留指数定性。

定量:在实验条件一定时,峰面积或峰高与组分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以利用峰面积或峰高定量。

其定量方法有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外标法。

气相色谱检测器浓度型:热导检测器(TCD)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质量型: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和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热导检测器优点:对有机物还是无机气体都有响应,结构简单,性能稳定,不破坏试样。

多用于常量到10μg·mL-1以上组分的测定。

原理:①被测组分的蒸汽与载气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②热死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③利用惠斯通电桥测量。

分离度(R):若峰形对称且满足于正态分布,当R=1.0时,分离程度可达98%,当R=1.5时,分离程度可达到99.7%。

通常用R=1.5作为相邻两峰已经完全分离的标志。

R<1,两峰重叠,R=1.25,两峰基本上被分离。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原理:根据试样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发射特征的电磁辐射而进行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AAS单色器:由入射狭缝,出射狭缝,反射镜和色散元件组成。

作用:将被检测的元素的共振吸收线分离出来。

原子发射光谱只能用来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与含量。

AES不能用于分析有机物和一般非金属元素。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统计权重,跃迁概率,激发能,激发温度,基态原子数。

激发能最低的共振线通常是强度最大的谱线。

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分析方法:元素光谱图比较法,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

定性分析工作条件的选择:光谱仪,激发光源,电流控制,狭缝,运用哈特曼光阑。

光谱定量分析:内标法,校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定量分析工作条件的选择:光谱仪,光源,狭缝,内标元素和内标线,光谱添加剂。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理:气态基态原子对于同种原子发射出来的特征光谱辐射具有吸收能力的现象。

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①灵敏度高,检出限低;②精密度;③选择性好;④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⑤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汇编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汇编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汇编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分析方法。

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复习资料的积累和整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的汇编,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理论知识篇1.基础知识概述:复习资料中应包括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术语的解释。

例如,酸碱理论、溶液的浓度计算、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内容。

2.分析方法分类:复习资料中应包括各种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其原理。

如重量法、容量法、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

重点强调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3.仪器设备:复习资料中应包括各种常用的分析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和操作方法。

如电化学分析仪器、光谱仪器、质谱仪器等。

同时,要重点强调仪器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二、实验技能篇1.实验操作步骤:复习资料中应包括各种分析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例如,溶液的配制、标定曲线的绘制、样品的预处理等。

同时,要重点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数据处理与分析:复习资料中应包括各种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分析技巧。

如数据的平均值计算、相对标准偏差的计算、曲线拟合等。

同时,要重点强调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实验结果的解释与评价:复习资料中应包括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如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等。

同时,要重点强调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三、综合应用篇1.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复习资料中应包括分析化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如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药物分析等。

同时,要重点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案例分析:复习资料中应包括一些分析化学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如对某种药物成分的分析、对某种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的检测等。

同时,要重点强调案例分析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3.综合实验设计:复习资料中应包括一些综合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如设计一个完整的分析方案、设计一个新的分析方法等。

大学分析化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大学分析化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随机误差 正态分布: n 5、随机误差服从的规律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第二章 误差及数据处理
二、数据处理 1、可疑值得取舍 4d法 Grubbs法
Q检验法 2、平均值与标准值得比较:t检验法
3、两个平均值的比较: 先F检验再t检验法 有效数字 三、有效数字 修约规则 计算规则
第三章 滴定分析
一、几个概念
2.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一、配合平衡 K 、 β 二、EDTA及其配合物
EDTA的性质 配合物的特点
Y(H)
三、副反应及条件稳定常数 酸效应系数α EDTA的副反应系数α 共同离子效应系数αY(M) 配位效应系数αM(L)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αM 水解效应系数αM(OH) 条件稳定常数K' lg K ' = lg K – lgαY - lgαM
一元弱酸溶液pH计算公式的推导、近似公式的应用 两性溶液pH值得计算
三、酸碱指示剂 作用原理、指示剂的用量、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四、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强碱——强酸 强碱——一元弱酸 强碱——多元弱酸 五、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混合碱的分析 1.双指示剂法 2.BaCl2法 特点、影响突跃的因素、 准确滴定的判断条件
参比电极: 指示电极:
甘汞电极: 饱和甘汞电极 玻璃膜电极 电极构造、电 极反应、作用 氟离子选择电极 原理
离子选择性电极
直接电位法
电位滴定法
pH的测定 氟离子含量的测定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一、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1.朗伯-比尔定律; A= k bc 适合于平行单色光 溶液 2.比尔定律的偏离及其原因
注意写出配平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生色团
B.助色团
20.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条件是: A.辐射应具有刚好满足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B.能使偶极矩发生变化的分子振动形式;
√ C.同时满足A和B.
21. 原子吸收法测定 5ug/mL 的 Cu2+ 溶液,测得光透过率为 13% ,问: 该仪器测定Cu的灵敏度是多少?
A、5228cm-1
B、1610 cm-1
√ C、1653 cm-1
C、外部磁场的作用
17.原子发射光谱的自吸现象是由于下述哪种原因引起的:
√ A、同类冷原子的作用
A、甲醇 B、丁烷
B、外部电场的作用
18.下列化合物中,有σ→σ*,n→π*,π→π*-跃迁的化合物是:
√ C、丙酮
C.饱和基团
19.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含有 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
9. GFAAS分析中,石墨炉升温顺序是: A)灰化-干燥-净化-原子化
√ C)干燥-灰化-原子化-净化
A)提高方法灵敏度 C)扩大读数标尺
10.为提高分析方法的检出能力,可采取的措施是:
√ B)考虑A)的同时,降低仪器噪声
D)降低仪器噪声
11.在AES中, 定量分析的依据罗马金公式. I与c的函数关系(以下各式中a在一定
13. 在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出现在 4000~1350cm-1 频率范围的
吸收峰可用于鉴定官能团,这一段频率范围称为______。
A)指纹区
√ B)基团频率区
C)可见光区
D)远红外区 )。
14.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用于紫外波段的光源是( A.钨灯 B.卤钨灯
√ C.氘灯
D.能斯特光源
第七章 要求: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1.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的 产生;谱线的轮廓;峰值吸收及其测量)与原子荧光光谱 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光源;火焰原 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单色仪及检测系统。 3.了解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 4.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5、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和检测限 6.原子吸收中的干扰及消除 光谱干扰;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
一、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 容的掌握程度,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 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具 体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考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否注意 了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二、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考试120分钟(可以用计算器)。 三、命题依据:依据教材及讲课内容 四、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 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计算应用。 五、试题类型及结构 试题分为五类,有:填空题(20分);单项选择题 (30) ;是非题(10分)问答题(10分);计算题(30)。
第十章 极谱分析法 要求: 1.掌握极谱分析、溶出伏安法的基本原理 (极谱波及其形成过程)
2. 掌握极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扩散电流方程式;残余电 流及其扣除;迁移电流和支持电解质;极谱极大,氧波 及除氧)。 3.理解极谱仪器的基本构造。
第十一章 电解及库仑分析法 要求 1. 掌握电解分析法(电重量分析法;恒电位重量分析 法) 、库仑分析法(控制电位库仑分析;库仑滴定)的 基本原理 (电解现象;分解电压和析出电位;极化现象和超电位) 2. 掌握法拉第电解定律和有关的计算。
A.
极化电极;电极表面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 B.极化电极;电极表面产生浓度差极化;
C.去极化电极;电极表面产生氧化或还原反应 28.对某一组分来说,在一定的柱长下,色谱峰的宽或窄主要决定于组 分在色谱柱中的A.保留值 √ B. 扩散速度 C. 理论塔板数
29.理论塔板数反映了: A.分离度;B. 分配系数; √ C.柱的效能 30.在电位滴定中,其终点V值的确定为: √ A.ΔE/ΔV­­——V图中最大值应为对应的V值 B.E——V图中的最大值对应的V值 C.Δ2E/ΔV2>0时对应的V值 31.在经典极谱分析中不搅拌溶液的目的是: √ A.有利于形成浓差极化 B.消除迁移电流 C.减小残余电流 32.极谱分析中由于扩散电流公式:id=607nD1/2m2/3t1/6c可知: A.id与汞柱高度平方根成反比 B.id与温度无关 √ C.id与汞柱高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33.极谱定性分析的依据是: A.分解电压 √ B.半波电位1/2 C.迁移电流
UV-Vis AAS IR
空心阴极灯 W灯 Nernst灯 H灯 氘灯 直流电弧 交流电弧 火花 ICP 硅碳棒
UV-Vis AAS
照相干板
热电偶检测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IR
AES AFS
一.
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的选择上打 。)
1. 镁原子基态的光谱项是: B、33P0 2. 属于禁戒跃迁的谱项是:

B)氘灯和W灯
D)ICP光源和硅碳棒
7. IR光谱使用哪种检测器?

A)真空热电偶
B)光电倍培管
C)光电管
8. 与火焰原子吸收法相比,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有以下特点: A)灵敏度高且重现性好 C)样品量大但检出限低 B)基体效应大但重现性好

D)原子化效率高,因而绝对检出限低 B)干燥-灰化-净化-原子化 D)灰化-干燥-原子化-净化
39.用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时,要求混合物中每一个组分都能 出峰的是: A.外标法 B.内标法 √ B.归一化法 40.下列哪个因素对理论塔板高度没有影响? √A.色谱柱的柱长 B.填料的粒度 C.载气的流速 41.以电解产生的H+离子滴定, VmL浓度约为0.01mol•L-1的 NaOH溶液,当达到终点时,电解的时间为t分钟,滴定时电流 强度为ImA,此NaOH溶液的浓度为: 42.利用控制电位电解法电解含有0.10 Zn2+和 0.010 mol/L Pb2+ 的混合溶液,先在电极上析出的离子是: 43、根据范第姆特方程,推导出以A、B、C常数表示的最佳速 度和最小板高。 44、钠原子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光谱项和光谱支项 为: _____ 45、电位分析中,加入TISAB的三个作用是: _______ 46、苯环上的重原子基团使荧光强度____和磷光强度_______ 47 、分子荧光分析法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灵敏度高原因 是 _____ 第7、 9 、 11 、 12 章 作业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要求:1.掌握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特点)
红外光谱的产生(条件);双原子分子的振动(虎克定律);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自由度;红外吸收谱带的强度及影响因素; 影响吸收峰位移的因素。 2.了解红外吸收光谱仪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主要部件、 构造及作用) 3.掌握红外光谱的基本区域(基频区和指纹区)定性 基础。计算分子式的不饱和度
15.下列哪种去激发过程是分子荧光发射过程? A.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各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
√ B.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
C.分子从第一激发三重态的各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 D.分子从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
16.红外光谱中,已知C=C键的力常数k=9.6N/cm,则其振动波数为:
六、各章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绪论 要求 1.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 2.了解仪器分析的分类(光、电、色) 3.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一元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灵敏度、检出限)
第二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 要求 • 1. 理解电磁辐射基本概念; • 2.掌握理解原子光谱(吸收和发射及荧光)和分子光谱 (紫外可见、红外及分子发光)基本概念; • 3.能熟练地写出各原子基态和激发态的光谱项。光谱的 选择定则. (由两能级的光谱项判断两个能级之间能否发 生跃迁)
√ A. 0.025μg/mL
B.0.25 μg/mL C.0.025 mg/mL
22.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呈带状光谱,其原因是什么?
A.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
√ B.分子电子能级的跃迁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C.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相互作用. 23.计算分子式为C6H6NCl的不饱和度为: A、5 B、3
第十二章 色谱法
要求 1.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色谱法的分类及特点)
气相色谱法的流程及仪器装置,各部分的作用。
气相色谱检测器选择。 定性分析方法:利用保留值定性;保留指数定性法。 定量分析方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 2.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条件的选择
色溜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塔板理论;速率理论简介;色谱 操作条件的选择;色谱柱效能;色谱基本分离方程式。
√ C、4
24.已知图示式为 右边的电极为
的电池是一个自发电池,则图中
A.正极,阳极; √ B.正极,阴极;C.负极,阴极
25.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研究植物色素成分时, 所采用的色谱方法是 A.液-液色谱法; √ B.液-固色谱法;C.空间排阻色谱法 26.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t1秒和t2秒,要达到 完全分离,即R=1.5 。计算需要多少块有效塔板。 27.极谱法的工作电极是哪一类电极?
√ A、31S0
C、31P1
A、32S1/2-32P3/2
A、直流电弧
√ B、31S0-31D1
B、交流电弧
C、31S1-31P1
D、32S0-42P1
3. 在经典AES分析中,激发温度最高的光源是:
√ C、火花
D、火焰
4. 下列哪两种方法同是由外层电子跃迁引起的?
√ A、原子发射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B、原子发射光谱和红外光谱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要求: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及构造 3.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范围,能应用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生色团;电子跃迁 的类型;共轭作用(助色团)、溶剂)。 4、紫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定量分析依据(A=k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