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下落的基本原理;2. 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3.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1. 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标记为球A和球B);2. 两个相同的纸片;3. 秒表;4. 支架。
实验步骤:1. 将两个小球和纸片放在支架上,确保它们在同一高度;2. 用手捏住纸片,释放纸片,观察小球和纸片的下落情况;3. 改变纸片的高度,重复步骤2,观察小球的下落情况;4. 使用秒表记录小球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球A和球B同时落地,说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
当有空气阻力时,纸片下落的速度比小球慢。
实验分析: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的存在会使得物体下落速度变慢;二是物体本身的质量,质量越大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
在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受物体质量的影响。
实验拓展:在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的速度往往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为了提高物体下落的速度,人们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如使用降落伞等。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还会利用空气阻力来控制物体的下落速度,如利用气流吹动物体来改变其下落速度。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并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来探究更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基本关系;2.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3.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1. 电源(若干节干电池);2. 电阻器(不同阻值);3. 电流表;4. 电压表;5. 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 将电源、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按照一定的连接方式连接起来;2.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无短路或断路现象;3. 改变电阻器的阻值,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记录电流和电压的数值;4. 重复实验多次,求平均值。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 探究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量筒;2. 天平;3. 铁块;4. 铝块;5. 铜块;6. 水。
三、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分别测量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2. 使用量筒测量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3.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铁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 将铝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铝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铝块排开水的体积;5. 将铜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铜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铜块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数据1. 铁块质量:50g;2. 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0ml;3. 铝块质量:30g;4. 铝块排开水的体积:30ml;5. 铜块质量:20g;6. 铜块排开水的体积:20ml。
五、实验分析1. 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分别为50g、30g和20g;2. 铁块、铝块和铜块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40ml、30ml和20ml;3. 通过计算可得,铁块、铝块和铜块的密度分别为2.5g/cm³、1g/cm³和1g/cm³;4.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浮沉与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六、实验结论1.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密度有关;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实验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 探究欧姆定律。
二、实验器材1. 电压表;2. 电流表;3. 电阻箱;4. 电源;5. 导线。
三、实验步骤1. 将电阻箱接入电路中,调节电阻值;2. 使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记录电压值;3. 使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记录电流值;4. 改变电阻值,重复步骤2和3,记录多组数据。
四、实验数据1. 电阻值:10Ω;2. 电压值:2V;3. 电流值:0.2A;4. 电阻值:20Ω;5. 电压值:4V;6. 电流值:0.2A;7. 电阻值:30Ω;8. 电压值:6V;9. 电流值:0.2A。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自查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均匀的小木块,并使用天平测量了它的质量。
然后,我们用尺子测量了木块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它的体积。
最后,我们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计算出了木块的密度。
实验结果,我们测得木块的质量为75g,体积为25cm³,计算得出密度为3g/cm³。
自查报告:
1. 实验过程是否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进行?是的,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依次进行了测量和计算。
2. 实验中是否出现了误差?在测量木块的体积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我们使用的尺子可能不够精确。
3. 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物理规律?根据我们的测量和计算,木块的密度属于正常范围内,符合物理规律。
4. 实验中是否有改进的地方?在测量木块体积时,可以使用更精确的仪器来减小误差。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木块的密度,并且得出了符合物理规律的结果。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会更加注意测量的精确性,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物理初中的实验报告
物理初中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究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科学观察的能力。
实验材料- 弹簧- 钢珠- 直尺- 秤- 尺子- 矩形木板- 定滑轮- 挠度计实验一: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关系的研究实验步骤1. 安装弹簧垂直地放在桌面上,上端固定不动。
2. 同时由上端悬挂一个钢珠和一定质量的物体(如重物)。
3. 记录下物体悬挂下来后的弹簧的伸长量,并测量钢珠和重物的质量。
实验结果- 物体质量(m)弹簧伸长量(x)-- 1g 2cm- 2g 4cm- 3g 6cm- 4g 8cm- 5g 10cm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当受力增大时,弹簧伸长的长度也增加。
这符合胡克定律的规律,即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成正比,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实验二:利用斜面实验测量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步骤1. 将一块矩形木板固定在一个斜面上。
2. 在斜面上放置一个定滑轮。
3. 用一根绳子将物体连接到定滑轮的一侧,另一侧连接一定质量的物体,如重物。
4. 结束点加个挠度计。
5. 放开绳子,让物体下滑,记录下物体下滑过程中的时间和挠度。
实验结果记录下物体下滑的时间和挠度的变化。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物体下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利用物体下滑的时间和挠度的变化,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利用重力加速度的公式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实验三:测量杆的膨胀率实验步骤1. 准备两根不同材质的杆,测量它们的长度和直径。
2. 将杆加热至一定温度,再测量它们的长度和直径。
3. 计算出杆的膨胀量和膨胀率。
实验结果记录下加热杆的前后长度和直径。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杆的膨胀量和膨胀率。
膨胀率是一个物质特性,不同材质的膨胀率不同。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膨胀量来计算膨胀率,进一步了解不同材质的热膨胀特性。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评估(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学会撰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为《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使用弹簧测力计、木板、砝码等实验器材,通过改变砝码的压力,测量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从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砝码、细线、支架等。
2. 实验步骤:(1)将木板水平放置在支架上,用细线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木板上,确保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向与木板平行。
(2)将砝码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板,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逐渐增加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2),记录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
(4)分析数据,得出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得到了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数据,并绘制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图。
2. 数据分析:(1)观察实验数据,发现随着压力的增加,摩擦力也随之增加。
(2)通过绘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摩擦力与压力呈线性关系。
(3)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接触面条件下,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五、实验报告评估1. 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结论等。
2. 实验报告评估标准:(1)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过程完整,符合实验要求。
(2)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结论可靠。
(3)实验报告结构完整,语言表达清晰,图表规范。
(4)实验报告字数在2500字左右。
3. 评估结果:(1)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过程完整,符合实验要求。
(2)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结论可靠。
(3)实验报告结构完整,语言表达清晰,图表规范。
(4)实验报告字数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报告评估结果为优秀。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内容丰富,结论可靠。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物理实践报告范文初中
物理实践报告范文初中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研究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和线圈数的关系,并加深对弹簧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弹簧2. 弹簧挂钩器3. 弹簧压缩仪4. 千分尺5. 螺旋测微器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工作包括搭建实验装置,将弹簧挂钩器固定于墙壁上,并将弹簧压缩仪与弹簧挂钩器连接。
2. 实验测量a. 测量弹簧原长用千分尺测量弹簧的原长,并记录下来作为参考。
b. 测量弹簧的线圈数将螺旋测微器的测头固定在一端的线圈轴心位置,缓慢旋转螺旋测微器,直至测头到达另一端的线圈轴心位置时,记录此时的读数。
c. 计算弹簧长度按照公式:弹簧长度= 弹簧原长+ 弹簧的线圈数×线圈间距,计算并记录弹簧的长度。
d. 测量压缩力用弹簧压缩仪通过应用不同的压缩力进行实验。
从零开始,每次增加约10N的压缩力,测量相应的压缩距离并记录下来。
3.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a. 计算压缩距离通过实验测得的压缩距离,计算压缩力与压缩距离之间的比值得到每单位压缩距离的力。
b. 计算弹性系数利用胡克定律的公式:F = k ×x,其中F 表示弹簧的力,k 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x 表示弹簧的压缩距离。
将计算得到的每单位压缩距离的力代入,结合所测得的压缩距离和力,即可求解出弹簧的弹性系数。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和计算,我们得到了弹簧的弹性系数随着弹簧长度和线圈数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和线圈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弹簧长度增加或线圈数增多时,弹簧的弹性系数也随之增大。
这说明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结构和性质有关,更长或更多线圈的弹簧相对来说更加“硬”。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和线圈数的关系,并加深了对弹簧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我们遵守了实验操作规范,准确记录了实验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了实验结果。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必备(30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必备(30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必备(精选30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必备篇1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探究报告是学生对物理探究活动过程的记载和探究结果的书面汇报,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指导好学生写物理探究报告是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结合物理教学,逐步渗透物理探究实验各个环节,由简到繁,分步指导学生写物理实验报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一.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分析与论证环节中要求“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八年级学生初学物理,在开学第一课中,我就让学生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因此,要学好物理,一定要善于观察,且是有目的的观察。
如在声现象的教学中,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在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中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使学生做到有目的的观察,并要求学生说出观察的结果,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样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就会有的放矢。
以后要求学生逐步做到由口述到笔录,学生就会自然过渡,感觉写物理实验报告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表格设计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初中物理实验要求学生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测量,如刻度尺、温度计、停表、天平等。
这样的物理实验报告的填写就是实验数据记录。
最初的实验中我将实验记录表格设计好,在学生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已经掌握后,要求学生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在“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实验记录表格如下:实验记录:实验次数入射角α反射角γ123这类实验不要求学生写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这两个要素,“分析与论证”可以改成“测量结果”。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二、猜测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方案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反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此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似被点燃了。
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间隔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间隔。
比拟两个间隔的大小。
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展,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间隔与物体到平面镜的间隔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间隔与人到镜面的间隔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
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
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2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2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1.在易拉罐中分别装入不同体积的水,依次用金属棒敲击听声,可用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短有没有关系。
2.将两个易拉罐用棉线相连做成一个“土电话”,用来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3.将三个易拉罐装入质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别测出其质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来研究物体的质量与所受重力的关系。
4.将易拉罐放在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分别滑下和滚下,观察两种情况下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5.用铁钉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装水后比较其喷射的距离。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6.将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却后能听到声音且看到罐变瘪了。
用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将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将其卷成一团下沉。
说明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易拉罐,在太阳下晒相同时间,看谁的温度升高得多。
研究相同条件下的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9.用导线及导线夹将电源、开关、灯泡和易拉罐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看灯泡是否发光。
研究易拉罐的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气球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妙用(1)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材料:手机、气球、细线、水槽、水。
方法:先将手机装入气球内,用一根长线密封好。
然后把它慢慢浸没于水槽中,并让手机的屏幕正对着学生。
用另外一个手机对其进行拨号,手机开始振铃。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手机屏幕的亮光,又可以听到从手机发出的声音。
如图1所示。
这就证明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水凸透镜材料:气球、细线、水。
方法:用一个透明的气球,在里面充入一部分水,用细线扎紧,让太阳光照射气球,可以观察到在气球后面出现了一个很亮的光斑。
如果在气球后面较近的位置放一个物体,气球就变成了一个放大镜,通过气球观察,就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3)气体的性质实验材料:气球、广口瓶、双孔橡胶塞、两根玻璃管(一弯管,一直管)、两用气筒。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经典15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经典15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温度(℃)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5、实验结果分析: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20某某年X月某某日初中物理实验报告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实验步骤:1、按上图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物距u和像距v;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物距u和像距v;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3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3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3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目的: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步骤:1、按上图组装器材。
在烧杯中参加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顿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列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6、整理、分析^p 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2 以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为例。
一〔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二〔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实验原理〕ρ=m/V 。
五〔实验方法(步骤)〕1. 将天平放在程度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那么调节天平平衡;2. 将适量的液体参加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3. 将量筒放在程度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局部,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4.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5. 根据ρ=(m1-m2)/V ,计算出牛奶的密度;6. 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展屡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
否那么造成测量误差。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p (表格、图象、计算)〕略。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
初中物理作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了解电阻的性质和影响因素;2. 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3. 掌握电路图的绘制方法,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二、实验原理1.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其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2. 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当材料相同时,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3. 电路图是表示电路连接方式的图形,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三、实验器材1. 电源:6V2. 导线:若干3. 电阻:若干4. 开关:1个5. 电流表:1个6. 电压表:1个7. 滑动变阻器:1个8. 导体:若干9. 量角器:1个10. 记录纸:1张四、实验步骤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确保连接正确;2.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读数为0.2A;3. 测量导体长度,用尺子测量并记录;4. 测量导体横截面积,用量角器测量并记录;5. 测量导体电阻,用电压表测量导体两端电压,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值;6. 改变导体长度,重复步骤3-5,记录不同长度下的电阻值;7. 改变导体横截面积,重复步骤3-5,记录不同横截面积下的电阻值;8.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1. 导体长度为10cm时,电阻为2Ω;2. 导体长度为15cm时,电阻为3Ω;3. 导体长度为20cm时,电阻为4Ω;4. 导体横截面积为1mm²时,电阻为2Ω;5. 导体横截面积为2mm²时,电阻为1Ω。
六、实验结论1. 电阻与导体长度成正比,当导体长度增加时,电阻也随之增加;2. 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成反比,当导体横截面积增加时,电阻减小;3. 本实验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七、实验误差分析1. 实验过程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2. 导体长度和横截面积的测量可能存在误差;3. 实验环境温度的变化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篇一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
(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
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
(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
(完整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探究物体的力学性质,了解简单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规范。
二、实验器材•直尺•弹簧秤•弹簧•小木块•水平台秤•宽口瓶•小球三、实验原理1. 弹簧的弹性弹簧的弹性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并在去除外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弹性系数可以用来衡量弹簧的弹性。
2. 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平衡是指在物体上作用的各力合力为零的状态。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受力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得出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力矩力矩是指力对物体产生的转动效果。
根据力矩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力矩的大小和方向。
四、实验步骤1. 测量重力在水平台秤上放置小木块,记录下小木块的质量。
2. 测量弹簧秤的刻度将弹簧秤固定在垂直面上,记录下弹簧秤的刻度。
3. 实验一: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取一根弹簧,将它压缩或拉伸一段距离,记录下所施加的外力和弹簧的形变量。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弹簧的弹性系数。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宽口瓶,并在瓶口处加上一个小球,使小球悬挂在瓶口处。
通过调整小球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小球保持在平衡状态。
记录下各力的大小和方向。
5. 实验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₁和F₂,在实验平台上放置一直尺,使尺与地面、力F的方向成一定角度,利用弹簧秤测出力F在直尺上的投影力的大小,记录下F 和F₁的大小及方向。
6. 实验四:力矩的计算通过调整放在实验平台上的平衡木的位置,使平衡木保持平衡状态。
记录下平衡木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根据力矩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力矩的大小和方向。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外力:10N•形变量:5cm•弹性系数:根据胡克定律,弹性系数k=F/Δl=10/0.05=200N/m小球所受的各力: - 重力:10N(向下) - 弹力:10N(向上)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重力和弹力合力为零,故小球保持平衡状态。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准备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探究指导: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探究过程: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探究结论: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初中物理必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初中物理基础实验二、实验目的1. 熟悉初中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涉及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以下原理:1. 力学: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等。
2. 热学:热传递、热胀冷缩、比热容等。
3. 光学:光的反射、折射、透镜成像等。
4.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
四、实验器材1. 力学实验:弹簧测力计、滑轮、砝码、斜面等。
2. 热学实验:温度计、烧杯、酒精灯、水等。
3. 光学实验:光源、透镜、平面镜、光具座等。
4. 电学实验:电源、开关、电阻、电表等。
五、实验内容1. 力学实验:(1)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2. 热学实验:(1)测量水的比热容。
(2)探究热传递的方式。
(3)观察热胀冷缩现象。
3. 光学实验:(1)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探究透镜成像规律。
(3)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4. 电学实验:(1)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观察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六、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器材。
2. 熟悉实验操作,确保安全。
3.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2. 实验器材要摆放整齐,防止碰撞和损坏。
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避免误差。
4. 实验过程中,如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八、实验报告撰写1. 按照实验报告格式,编写实验报告。
2. 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
(3)实验结果分析、结论。
(4)实验心得体会。
九、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实验一:简单机械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简单机械实验,探究摩擦力和力的平衡。
实验步骤:
1. 将一块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
2. 在物体上加上一块具有一定质量的重物,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3. 将物体放在平衡辐射光滑斜面上,调整斜面的角度,直到物体静止不动。
4. 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斜面的角度增加时,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斜面的倾斜角度会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另外,实验中测得的力值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以及力的平衡情况。
实验二: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电路实验,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电阻器连接在一起,并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
电压的数值。
2. 将两个电阻器改为并联连接,并再次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串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同,而电压的数
值相加;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加,而电压的数值相同。
这说
明电阻器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有影响。
这些结果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非常重要。
......(继续编写其他实验报告和分析)。
物理初中基本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密度一、实验目的1. 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本实验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其密度。
三、实验器材1. 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2. 量筒:用于测量物体的体积;3. 药匙:用于取用固体物质;4. 烧杯:用于盛放液体物质;5. 水:用于测量固体物质的体积;6. 物体:实验所需测量的物体。
四、实验步骤1. 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2.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数据;3. 将物体轻轻放入量筒中,观察水面上升的体积,记录数据;4. 计算物体体积:V = V2 - V1,其中V1为放入物体前水的体积,V2为放入物体后水的体积;5. 计算物体密度:ρ = m/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6.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物体质量(g) | 水的体积(mL) | 物体体积(mL) | 物体密度(g/mL)1 | 20 | 100 | 120 | 0.1662 | 20 | 100 | 120 | 0.1663 | 20 | 100 | 120 | 0.166六、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测量了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了其密度。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物体密度在三次实验中基本一致,说明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验证了密度的概念,即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2. 通过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我们成功地测量了物体的密度;3. 本实验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八、实验注意事项1. 称量物体时,应确保天平处于水平状态,避免误差;2. 使用量筒时,注意读数应与量筒刻度平行,以减小读数误差;3. 放入物体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溅出液体;4.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实验器材损坏。
新人教版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全册)
物理实验报告1级班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目的: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相同的烧杯2只、温度计2只、天平、水、食用油、两只相同的酒精灯、钟表。
或者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用天平量取相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
记入表格中。
2、将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初始温度,记入表格中。
3、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给它们加热、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温度,记入表格中。
4、分析比较,记录数据,看看它们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5、整理器材。
6、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结论:实验表明,水(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物质质量/g 初始温度/°C 加热时间/ min 最后温度/°C水60 20 3 25食用油60 20 3 30回答问题:小华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
能够支持她这一猜想的事实是()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C.油能漂在水面上D.油比水难蒸发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1、为什么水和沙子同样被阳光照射,沙子较烫,而水却是凉的?答:因为沙子比热容较小,同样吸热,升温较多。
2、由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油的比热容为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评语:物理实验报告2级班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组成串联电路实验目的:1、能自己独立并熟练地完成串联电路的连接;2、知道开关在串联中的作用;3、亲自体验串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器材:电池盒、干电池、小灯泡2只、导线4根、开关1个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组成串联电路(1)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八年级分组实验1、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 (3)2、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3)3、光反射时的规律 (3)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5、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4)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7、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6)8、水的沸腾 (6)9、串联电路各点间的电流规律 (7)10、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支路电流的关系 (7)11、串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关系 (7)12、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8)13、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8)14、电阻上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 (8)15、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8)16、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怎样的 (9)17、研究电磁铁 (9)18、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电 (10)八年级演示实验1、有趣的物理现象 (10)2、空中的闹钟 (10)3、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0)4、观察波形 (10)5、观察噪声的波形 (11)6、声波传递能量 (11)7、光的传播 (11)8、光的折射 (12)9、色散 (12)10、透镜对光的作用 (12)11、焦点和焦距 (13)12、投影仪原理 (13)13、凸透镜成实像 (13)14、凸透镜成虚像 (13)15、自制温度计 (13)16、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4)17、验电器 (14)18、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不一样 (14)19、比较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 (14)20、演示电功率 (15)21、电流的热效应 (15)22、磁场的方向 (15)23、电流的磁效应 (16)24、研究电磁铁 (16)25、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17)26、手摇发电机 (17)27、电磁波的产生 (17)28、光沿着水流方向传播 (17)九年级分组实验1、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7)2、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 (18)3、如何使用刻度尺 (18)4、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8)5、二力平衡的条件 (19)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9)7、重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0)8、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0)9、杠杆的平衡条件 (21)10、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21)11、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22)1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2)13、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3)14、斜面的机械效率 (23)15、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4)16、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4)17、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4)九年级演示实验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24)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 (25)3、功的原理 (26)4、气体扩散的实验 (26)5、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26)6、分子之间有引力 (26)7、做功改变气体的内能 (26)8、水沸腾后出现的现象 (26)9、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 (27)八年级分组实验:1、音是怎样发生与传播的仪器和器材:音叉、音叉槌、支架、不同材料做成的杆、量筒、水、抽气机、抽气盘、闹钟。
实验方法:演示声音的发生。
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
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表明叉股在振动。
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振动。
如果紧捏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
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演示声音可以通过各种媒质传播。
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其他物质做成长30-50cm、直径与音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
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共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
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
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一个直径比量筒小1-2cm是软木塞,把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1-2cm),共鸣箱也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注意事项:敲击音叉必须使用橡皮音叉槌,不能使用其他硬物撞击,以防击伤音叉表面从而改变其固有频率。
音叉十分硬脆,使用中要防止重击、跌落,以免断裂。
用完音叉,表面要涂油或凡士林防锈,放置于干燥处保存。
并注意防止受压变形。
插入与取下音叉时,应避免摇动,防止共鸣箱插孔变形。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实验器材:鼓、音叉等实验步骤: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
”1.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2.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3.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实验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仪器和器材:激光笔,1/4圆的玻璃片和木板各2片,铁夹平面镜一小片,记号笔,刻字用的胶面纸,木块铰链(2个),金属棒。
制作方法:将贴有黄色胶面纸,画有刻度,标有角度数据的1/4圆的玻璃片用双面胶固定在1/4圆的木板上(因为只有玻璃片的面才够平),在水平木板台面中间(即竖直半圆的圆心处)嵌入一小块平面镜,将1/4圆与平面镜垂直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将金属棒的一端通过转轴固定在圆板背后的木底座上(与前面的圆心在同一轴线上),将夹激光笔的铁夹固定在金属棒的另一端。
使用方法:闭合激光笔的开关,可以观察到入射光线。
转动右边的1/4圆,可以发现当两个1/4圆在同一平面上时,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当两个1/4圆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在右边的1/4圆就观察不到反射光线,从而说明在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转动金属棒改变入射角,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光在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技巧:贴上刻字用的胶面纸,能观察到1/4圆上留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传播过程路线的痕迹。
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放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平面镜成像目的和要求: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仪器和器材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
木板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实验方法:1.按图组装好仪器。
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
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
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注意事项:1.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
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2.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
5、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目的和要求: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演示三原色光混合成白光。
仪器和器材:三原色光源,滑动变阻器,电源等。
实验方法:1.将三个灯泡串接滑动变阻器后接到电源上,如图2.12-2。
调节变阻器的阻值,改变照到半透明纸屏上三个单色光的相对亮度,使得屏上三色重叠处的颜色成白色。
2.依次只接通一个灯泡,使得屏上先后出现三个颜色分别是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圆形光斑。
3.先后分别同时接通两个灯泡,屏上得到两个圆形光斑,并有一部分相重叠,红光和绿光相交叠得到黄光;红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紫光;绿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青色光。
4.同时接通三个灯泡,得到如图2.12-4的图案,在图案的中央,红光、绿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白光。
6、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目的和要求: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仪器和器材:光具组,蜡烛。
光具组是专供初中进行光学实验的一种仪器。
它包括3个三角形(或圆形)底座、凸透镜、烛台、毛玻璃屏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1.组装调整仪器将各零件组装好。
然后以凸透镜中心高度为基准,适当调整毛玻璃屏和烛台火焰的高度,使它们的高度基本相等,并且利用三角底座,把它们调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步骤称为“对光轴”,这一步骤在光学实验中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应特别重视。
2.实验以凸透镜为基点,向烛台方向量出一倍焦距(即100毫米)、二倍焦距(即200毫米)的距离并作出标志。
将烛台放在距透镜大于200毫米的位置上,移动毛玻璃屏,使毛玻璃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实像。
观察这个实像,看它比实物是大了还是小了,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测出像距(即毛玻璃屏距透镜的距离),它与焦距、二倍焦距有什么关系?(大于、小于或等于)改变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按表2.6-1顺序进行实验。
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入表中。
1.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光具座(J2507型或J2507-1型)和学生电源(J1202型或J1202-l型)代替光具组来完成这个实验。
2.在不具备遮光的条件下,用白屏代替毛玻璃屏实验,效果会好一些。
3.移动烛台和毛玻璃屏时,要注意保持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为此,可以在基座的一侧划一条直线,让基础侧面贴着直线移动。
7、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实验器材: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
试管2个(内径各约3.5厘米和1.5厘米,如果大试管过长可截短一点),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或橡皮塞)2个,烧杯(500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纯萘粉(5克左右),角匙,接近沸腾的热水(约350毫升),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其余除搅拌器、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
实验步骤:(1)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
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均匀地加入纯萘粉,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
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它位于萘粉柱的中心偏下处,但不接触管底。
(2)如图3-18所示,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并通过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试管中,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