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大全

合集下载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05
古典贸易理论的现代应用
古典贸易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应用
全球化背景下,古典贸易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发挥上。
国家间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以实现资源 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古典贸易理论的应用也要求国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 量和技术含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古典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假设条件较为简单
01
古典贸易理论基于一些简化的假设条件,如完全竞争市场、无
交易成本等,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要素禀赋差异
02
古典贸易理论未能充分解释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对贸易的影响

对现代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能力有限
03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适用于解释19世纪国际贸易现象,对于现代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相互需求理论 • 古典贸易理论的现代应用
0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古典贸易理论的背景
19世纪初至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国际贸易活动逐渐增多。
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
基于当时的经济背景和社会环境,古典贸易理论逐渐形成。
古典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需要考虑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思 想,即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发挥。
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促进 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同时也要考虑国内产业
的保护和发展。
在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国 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国家利益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01
当B国和A国的工资率之比低于5,B国高生产率的优势要超过其高工资的劣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依然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发达国家可以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获利的重要原因。
02
当B国的工资率之比高于2(也即是两国在X产品的生产率之比),那么A国生产率的劣势要低于其生产率的劣势,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仍然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获利的重要原因。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基础、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 (一)贸易基础 李嘉图认为国家间应按照“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有利(即有利程度较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局限性
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主要表现在它只能解释部分国际贸易的发生,比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些贸易。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是无法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的。 。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了《谷物法》,该法一经颁布便导致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这对地主阶级有利。粮价和地租的上涨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导致工业制成品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严重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货币模型 从汇率角度观察比较优势 假如,在A国为每小时工资为20元人民币,B国为10美元。两国情况将如表3.3所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国际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的关键研究之一,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并探讨贸易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概念。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末提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相对成本差异。

简而言之,比较优势指的是某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效率优势。

通过将生产分工,每个国家都可以专注于生产其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以纺织品和酒类的贸易为例,假设英国比葡萄牙在制造纺织品上更具竞争力,而葡萄牙在制造酒类上更具竞争力。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的生产,而葡萄牙应该专注于酒类的生产。

通过贸易,英国可以向葡萄牙出口纺织品,同时从葡萄牙进口酒类,双方都可以因此受益。

二、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绝对成本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的全部成本,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将专业化的生产过程进一步进行分工,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假设英国在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中的绝对成本都低于葡萄牙。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并通过贸易向葡萄牙出口多余的产品。

虽然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但绝对成本理论更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收入效应指的是贸易对国内收入和消费格局的影响,而替代效应指的是国内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

当一个国家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收入时,人们的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国内需求会增加,从而对国内产业有利。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4
4
罐头
5.2
3.5
机械
2.7
15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

2.2
1.5
烟卷
1.7
0.5
油毡
1.9
0.33
针织品
1.8
0.33
皮鞋
1.4
0.33
可乐
1.9
0.2
化纤
1.5
0.2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
棉制品
中国B
小麦X的劳动投入量

布Y的劳动投入量

12 8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
小麦X的劳动生产率 布Y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A
1∕ 3 1∕ 6
中国B
1∕ 12 1∕ 8
A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ax∕aY﹥bx∕bY
结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两优择重,两劣择轻” 进行分工生产。美国专门从事小麦生产并出口部分 小麦换取中国的布,中国则专门从事布生产,并出 口部分布换取美国的小麦,双方在贸易中均可获利。
1.5
人造丝
1.4
啤酒
2.0
水泥
1.1
男式毛制品
1.3
人造奶油
1.2
毛衣
1.4
0.11 0.09 0.06 0.09 0.04 0.03 0.004
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斯特恩(Robert Stern)的实证检验
比较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 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 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也是一国解决生产剩余、消除过剩的方 法之一,来解决生产能力和消费偏好之间的矛盾。
四、对于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评 价
一)、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
斯密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 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 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绝对低 的地位上,以便利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进 入国际市场。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 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 两难境地。
三、绝对利益说的其他有关叙述
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定 义。
认为社会财富应该以商品劳务的生产来衡量,而 不是单纯的贵金属的保有数量;政府应鼓励经济 自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斯密从货币流的调整机制出发认为,贸易的顺差 与逆差事实上存在自动调节机制,会导致贸易自 动向平衡的方向发展。贸易的利益是双方的,这 样才能使贸易得到正常发展。
B国 Y
隐含世界贸易价格
x
隐含世界贸易价格
x
假设A国与B国各生产X与Y产品。左图为A国的 基本情况,右图为B国基本情况。图形表明,当 两国发生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后,两国的生产点 和消费点出现了空间上的分离。
A国的产业优势在于生产、出口X产品,B国产业 优势则在于生产、出口Y产品。因此A国使用全部 资源生产X产品,并用X产品按照国际交换比率 Tw交换Y产品进行消费。
盖交换中存在的不等价交换与国际剥削 60年代初:批判地吸收 改革开放后:分成两方观点
第三节 比较利益的分解
从来源上可从两方面分解比较利益
来自国际贸易
来自国际分工
1.来自于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 Y
C Y0 B
Ⅱ Ⅰ
T
Y1
B’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该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比较优势
,而不是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解释和预测框架,对现
03
代贸易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01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 易中,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 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
02
比较优势理论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要素价格…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之间相对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但现 实中这一现象并不总是出现。
比较优势理论未能充分考虑市场规模和需求因…
该理论主要关注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忽略了市场规模 和需求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时具有一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贸易的形式和动力已经发生了 很大变化,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受到挑战。
04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总结词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概念,对贸易模式和贸易 利益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详细描述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由于生产规模的差异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同国家在 生产同一产品时仍会存在成本差异,从而导致贸易的产生。此外,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市场 结构下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能够带来互利共赢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实现互利共赢。
反对保护主义政策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反对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贸易,主张开放 市场。
02
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David Ricardo,1772-1823
22
1.3.1 基本概念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 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 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 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还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劳动生产率是 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 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21
1.3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 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 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家均处 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两个国家 之间不会进行贸易。根据这一理 论,国际贸易可能只会发生在发 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贸易。 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 1871年,大卫·李嘉图发表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 其中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14
1.2.4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
为了进一步理解“绝对优势”贸易理 论,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
15
(1) 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 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 假设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 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假设5:劳动的规模收益不变 ; 假设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 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假设7:无运输成本等交易费用。
8
(2)晚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n )
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 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 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顺差)即可。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平 衡论。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 贸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 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 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 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创始人:亚当·斯密内容:贸易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贸易得利来源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绝对优势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绝对优势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获得性优势。

贡献: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双赢博弈。

2.比较优势理论:生产率内容:贸易模式是专门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

(例外,当两国之间不存在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3.相互需求理论:创始人:穆勒内容: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4.要素禀赋理论:创始人:赫克歇尔和俄林内容: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5..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①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的转变毫无疑问地提高了价格上升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益,降低了价格下降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益。

②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两国的两种商品各自的相对价格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

6.里昂惕夫之谜当代国际贸易理论:7.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技术要素、人力技能要素、研究与开发要素、信息要素。

规模经济与管理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①技术差距理论: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③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④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9,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①钻石理论: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②优势产业阶段理论③创新机制理论10.产业内贸易理论:11.新经济地理学贸易理论贸易保护主义12.重商主义:13.幼稚产业保护理论:14.超保护贸易理论:15.新贸易保护主义。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后的情况
19
中国
美国
(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60布
60小麦
(2)假设国际比价
2布=1小麦
(3)各国消费
30布和15小麦 30布和45小麦
(4)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
5小麦
10布
(5)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加
10布和5小麦
(6)全世界消费比贸易前增加
10布和5小麦
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了美国在生产小麦上的相对优势,也充 分发挥了中国在生产布上的相对优势,相应地都避开了各 自的相对劣势。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 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10
(1) 贸易使各国消费都增加了,即各国从贸易中都获 得了利益。国际贸易是“非零和”游戏。
(2) 世界生产和消费比贸易前提高了。来源于国际分 工的益处,国际分工使各国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 的生产优势发挥出来了,各国技术优势的充分发 挥提高了全世界的劳动生产率。
(2) 价格差引发的贸易会使各国的生产组合发生变化,各国 将专业化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中国将专业 化生产布,美国将专业化生产小麦。
(3) 交换比价应在两国国内比价之间。(0.5公斤小麦:1码布 <国际比价<2.5公斤小麦:1码布)
贸易后的情况
9
中国
美国
(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50码布
100公斤小麦
所需劳动 (人/年)
120
80
毛呢 产量
1
1
2
所需劳动 (人/年)
100
90
分工后 英
2.2
220

2.125
170
合计 2.125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一)亚当.斯密与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指一国(人)生产1单位的某种资源少于另一国(人)同类商品的生产。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超乎人为力量之外的物质生产的优势条件。

如:气候、矿产等。

获得性优势: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

分工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从而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在于输出本国在生产费用上占绝对优势的商品,以换取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费用较高的商品。

按这种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使参加国都能获得利益。

比较成本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英国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一、李嘉图模型的图例——假定:1、两个国两产品模型。

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劳动生产率不变。

3、生产成本不变。

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劳动量成比例。

4、没有运输成本。

即部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6、物物交换。

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

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

即没有闲置资源,劳动力作为唯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1、基本思想: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

汇报人:日期:•古典贸易理论概述•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目录•古典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古典贸易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古典贸易理论概述01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16世纪和17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的商业和殖民扩张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起源古典贸易理论是在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下形成的,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不应干预。

背景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与背景03偏好相似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各国消费者偏好相似,即各国对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具有相似性。

01完全竞争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上有很多买家和卖家,他们之间没有价格歧视或垄断行为。

02资源禀赋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各国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即各国在生产某些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因此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富余资源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02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会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是某一国家在生产不同产品时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

它基于机会成本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放弃生产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收益。

比较优势的概念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01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放弃生产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收益。

这种收益可以通过计算生产不同产品的机会成本来得出。

02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拥有的机会成本较低,那么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会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Classic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重商主义、重农学派、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保护贸易、相互需求,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一)简介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发展时期及代表人物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

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 17 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二、重农学派(Physiocracy)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

代表人物还有杜尔哥。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在一定意义上,重农学派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重农学派的观点有:(一)自然秩序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

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其中的基石。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强调,每个国家都应当专注于生产并出口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比如说,有两个国家,A 国和 B 国。

A 国在生产小麦方面效率极高,单位成本很低;而 B 国在生产布匹方面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

那么,按照绝对优势理论,A 国就应该全力生产小麦并出口,从 B 国进口布匹;B 国则全力生产布匹并出口,从 A 国进口小麦。

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它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一个国家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时,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都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这就引出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是只要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相对劣势较大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利。

举个例子,假设 A 国生产 1 单位小麦需要 10 个小时,生产 1 单位布匹需要 20 个小时;B 国生产 1 单位小麦需要 60 个小时,生产 1 单位布匹需要 30 个小时。

虽然 A 国在生产小麦和布匹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从相对成本来看,A 国生产小麦的成本相对较低,B 国生产布匹的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A 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小麦,B 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更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解释了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产技术存在差距的国家之间,也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共赢。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是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它强调国家应该通过积累金银财富来增强国力。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一国的收益必然是另一国的损失。

他们主张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贸易顺差,从而使本国获取更多的金银。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过于注重货币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传播。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则是对重商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自己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其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以比其他国家更少的资源生产出同样数量的某种商品,那么这个国家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假设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5 个劳动力,而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8 个劳动力。

同时,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10个劳动力,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6 个劳动力。

那么,国家 A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国家B 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国家 A 应该专门生产小麦,国家 B 应该专门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两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那些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是否就无法参与国际贸易了呢?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耗费更多的劳动,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商品来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大全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大全

•A
•B
•3
•7
•图2.2消费无差异曲线

•I2 •I1 •I0
•X
消费无差异曲线有以下几点特征:
•a 曲线距原点越远表示效用或者消费水平越 高 •b 曲线斜率为负
•c 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d 消费无差异曲线是连续的 •e 曲线凸向原点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2)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机会成本
另外,李嘉图国际分工理论的意义还在于,它 适合一切经济领域:无论是对个人、企业、地 区、民族还是对国家,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对国 外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适用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理论局限性:
对交换比价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
用静态的分析方法来看待动态的世界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2、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 为英国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和重商主义
者以及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亚当.斯密用于说明国际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的 “两种优势”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非常重要 的启示意义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四、理论的局限性
•1、仅把自然条件作为产生绝对优势的根本原因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Y(B国出口) •YE
•OA •E
•RPE •OB
•O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XE •图2.8 提供曲线与国际贸易的均衡
•X(A国出口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于S是点,上国,际B市国场愿上意x出商口品 的望为供即量;供求量格下到重•线要••上,供条的Y得O曲它为而•小,将上降达合同由倘举相商增C国现就求件处到线愿O它于这促升T到,T于若2例交品F。加C的在E能力偏境逐的却意希求样使,均x相T国1来与于总然,提处的多F量恢离比渐的少x是出望,,x而衡与比际说商商Ys量而供境贸交会复了较向X点于相口进市点YY两B较。市,品品商为商的TW国改易换自均T不T,B交的口场E种,场F假E进的品E国,O0品相与的善条到,动衡移利W这于的x的商这上W定口商相的T供对A提了件C两2使动,里RY供品时F2国量的0市总品与对,需商大价点供。C是国市,而它求的A的的贸2场量总T价希求品于格,量曲国T的场直B只力国E提Y易F 总际量供为求O重W新1,恢也复少平于衡B。国 提供的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理论的局限性
1、仅把自然条件作为产生绝对优势的根本原因
2、假如在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相交换的 条件下,一国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高于另 一国,即一国没有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分 工就不能进行。
表2.3 分工前的状况
国别 美国 英国
小麦(50吨) 布(20匹)
合计
100个劳动日 100个劳动日 200个劳动日
问题:
小国与大国进行贸易,哪一国从自由贸易中 获得的收益会更大呢?
小国与大国贸易,谁的价格变化会更大一些 呢?
第四节 相互需求理论
一、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约 翰 ·穆 勒 ( John Stuart Mill , 1806-
1873)是英国19世纪中叶一位有影响的经济 学家和哲学家。1848年,约翰·穆勒出版了他 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反响 很大,长期被西方国家作为教科书。
理论局限性:
对交换比价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
用静态的分析方法来看待动态的世界
专栏:小国与大国之间的贸易
中国与斯里兰卡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 面积,前者都是后者的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 即使中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斯里兰卡 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两国进行自由贸易, 中国也不可能只生产小麦而不生产大米,因 为即使把斯里兰卡全部生产的大米都出口到 中国来也满足不了中国的最低消费。
第二,分工使每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 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第三,分工可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 动者比较容易改良生产工具和工艺。
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 为该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 产比购买别国产品的成本要高;
而一国之所以能够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 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国先进, 或者说具有绝对优势。因为该国能够用同样的 资源可以比别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使单 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别国。
葡萄牙
170个工作日
170个工作 日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的“合理内核”在 于:他的全部理论证明了只要两国各按自己的 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并进行交换, 两国都可通过这种分工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
另外,李嘉图国际分工理论的意义还在于,它 适合一切经济领域:无论是对个人、企业、地 区、民族还是对国家,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对国 外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适用的。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大全
路漫漫其悠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一节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生 产分工的思想。
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 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 (Plato,公元前427-347年)。
第二节 亚当•斯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2、生产和贸易的模式
表2.1 分工前的状况
国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美国 英国
小麦(50吨) 布(20匹)
合计
100个劳动日 100个劳动日 200个劳动日 150个劳动日 50个劳动日 200个劳动日
表2.5 分工前的状况
国别
呢绒 (1个单位)
葡萄酒 (1个单位)
合计
英国 100个工作日
120个工作日
220个工作 日
葡萄牙 90个工作日
80个工作日
170个工作 日
表2.6 按比较成本优势分工后的状况
国别
呢绒 (2.2个单位)
葡萄酒 (2.125个单位)
合计
英国 220个工作日
220个工作 日
一、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是产业革命初期的著名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 科的起源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之所以能大大提高 劳动生产率,主要是由于:
第一,分工能使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增进,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1、主要观点:
(1)进口商品的价格不是由生产成本决定 的,而是由其“获得成本”决定的
(2)物物交换的比价必然介于双方国内交 换比价之间,并可能随两国需求变化而左 右摆动。
进口方国内价格
出口方国内价格 图2.1 交换比价的变化趋势
理论缺陷:
虽然穆勒认为贸易平衡的条件是可以确定的, 但在给定的条件下究竟会平衡在那一点并无深 入的分析。
二、马歇尔的新古典比较利益理论
马歇尔是英国20世纪早期英国著名的经 济学家,是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 西方经济学史上,它是一位杰出的集大成者。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 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 产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 “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1、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
80个劳动日 50个劳动日 200个劳动日
第三节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
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著名的经济学 家,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 表与完成者。
分工的原则是: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商 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相对较大 或不利相对较小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交 换。
表2.2 按绝对成本优势分工后的状况
国别 美国 英国
小麦(100吨) 200个劳动日
布(80匹)
合计
200个劳动日
200个劳动日 200个劳动日
无论是从总的效果还是从英、美两国各 自的利益出发,分工的结果是获得了更多的 产品或财富。
三、理论的现实意义
1、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 的基本原因,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作出了 宝贵贡献 2、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为 英国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和重商主义者 以及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亚当.斯密用于说明国际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的 “两种优势”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非常重要 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