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问题及对策(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新义小学程方苗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发展为目的,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融学习、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它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善,将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
当前,农村小学在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研意识不强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然而因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研究的意识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出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反差,甚至教学行为的出轨现象。
“课改春风吹大地,上课就来做游戏”,“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园”。
如果有心去访问一下,就会发现被逼参加教研的教师不在少数。
作为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在众多的压力面前,曾煞费苦心制订了各种教研制度,组织了各项教研活动,花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而教师却并不积极参与。
没办法,只好与考核挂钩,逼着老师参加,但又往往会发现,上交的案例、反思有不少是抄的,检查的学习笔记是考核前夜赶的……,教师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和热情是校本教研面临的最大困难。
2、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小学教师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这些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年龄大,学历低,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又没有经过严格的正规训练,少数教师很难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扩容,许多农村优秀骨干教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式地流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地区,导致城乡教育
发展失衡。
由于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小学缺少了教研的“领头雁”,从而造成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力不从心,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队伍的扩大,农村小学学生数和老师数逐年减少,教师课务负担加重。
多数教师要兼任两个班以上的语、数、英教学,同时担任班主任。
每天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中琐事,接待家长或家访,还要填写各种的表格,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应付各级领导的评估检查,准备各项活动等。
老师反映如果到城区小学去参加教研活动,自己班级的教学就得落空。
一天下来,大多教师感觉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去静心地学习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校本教研成了“雾里看花”。
3、教研质量不高
由于各种因素,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性不高。
学校迫于压力,不得不为
教师列出校本教研的“清单”,让教师按照“清单”上的内容进行准备。
到了教研活动时,有的教师就会拿出抄袭的发言稿,头头是道地“说”开来;什么“设疑激趣,启迪思维”、什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课改热门词儿比比皆是。
乍一听,像模像样,也挺有理论高度,其实不过是“鹦鹉学舌”。
有的教师索性敷衍了事,甚至还有的教师怨声载道,学校对此可谓是无可奈何。
然而,校本教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那就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4、评价方式不新
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了,但人们始终把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衡量学校办学优劣和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
即便降低了考绩在学校及教师考核中的比重,学生分数仍然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的绩效工资与学生分数息息相关,哪个教师不是谨小慎微?谁敢大胆地搞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
校本教研,应该把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农村小学,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
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解决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农村小学校本教研质量,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推进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应对策略
1、完善机制,调动教师校本教研积极性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因素,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的内在动力,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农村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素质。
然而仅靠教师培训部门几次集中性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观念、体现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才具有现实意义。
农村小学立足本校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团队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学习、实践、研究的文化,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农村小学校长要充分认识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舒畅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通过分析本校现状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介绍教师成长的典型经验、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与激励机制、和校长自身的学习、积累和提高,去感染教师,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2、整合资源,充实农村小学师资力量
随着城镇的开发和扩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步伐加快,为农村小学资源的整合和师资力量的充实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育管理者应审时度势地抓住历史机遇,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充分考虑师资的配备、学校资源的整合,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使用。
学校要用活用足政策,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防止优秀骨干教师流失。
一是下“饵料”,对骨干教师确定一定的职责,授予相应的荣誉,享受一定的待遇,给与一定的优先(外出学习优先,聘任职务优先、评优奖励优先)。
二是用真情、真心去耐心诱导,让他们业务成熟起来。
三是施加压力,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授予一定的权力,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示范作用,使其他教师从他们的成长中吸取经验和营养。
四是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规定外出学习的教师必须以各种形式推广学习成果。
如上一节观摩课,举办一次讲座等。
通过“送教下校”活动,选派骨干教师到师资相对薄弱的村小上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3、连横合纵,构建校本教研网络平台。
农村中心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学校,又是一个校集体,它上承区(县)教研室,下连各村完小,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教研重心、中心的下移,农村中心学校成为校本教研的“中枢系统”。
在校本教研中,中心学校要结合农村实际,构建教研网络,搭建教研平台,因地制宜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一是构建纵向联系的校本教研三级网络,第一级是联合邻近中心学校及区(县)教研室人员组成的“高层” 校本教研团队。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却感到茫然与困惑,甚至走入误区,必须进行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
“高层” 校本教研团队正是解决校本教研疑难杂症、引导教师少走弯路的合作群体。
第二级是以中心小学为单位,开展全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心小学起示范、培训、辐射作用。
第三级是以村校片区为单位,开展“同上一堂课” 、“共谋一节课”、“三定备课”、“教研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
二是在构建纵向联系的同时,注重横向交流。
随着村小班级数,学生数,教师数的减少,同年级都是单班教学,甚至有的学校一门学科只有一个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和同一学科教师探讨教学,陷入“孤掌难鸣”的困境。
针对这一特点,组织相邻学校教师开展顺路交流活动,即在回家路上或到校途中经过的学校找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师进行交流探讨。
4、专家引领,提高农村校本教研质量
专家引领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专业引领的实践是低效的实践。
专家引领可以把教育理念转化成教育实践。
农村小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
法,加大优秀、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
一是组织优秀、骨干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外出听名师、专家讲座,二是通过区(县)教研员和城区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送研下乡”,有针对性地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这样既能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才华、体现价值的平台,又能为农村教师送去“源头活水”;还能让农村教师领略本地优秀教师的风采,通过优秀教师的引领,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构建区(县)、乡(镇、校三级校本教研网络,充分发挥区(县)级教研部门的宏观指导以及乡(镇中心学校和学校的微观指导作用。
5、网络教研,丰富农村校本教研资源
全新的教学理念只有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立足校本教研,发挥网络优势,以网络化创新教研形式,在教研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我们的调查,学校大部分教师对网络有兴趣,有50%的教师家庭拥有电脑,并开通了互联网。
在区(县)教研室的指导下,中心学校建立起“教师博客群”,“城乡教师结对成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师”,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教师博客论文比赛、教师网络辩论赛,不仅丰富农村小学校本教研资源,而且为教
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依托网络进行教研,实行博客教研、网络座诊,QQ 交流、资源共享,让老师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学校管理的归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要途径是校本教研。
农村小学应该把校本教研放在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突出地位,不断抓住机遇,激活机制,创造条件,为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