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翻译史的共性与区别

合集下载

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

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

・中西译学比较研究・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谭载喜 翻译理论的健全和发展,有赖于人们对译学研究的重视,有赖于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大流通、各国译论交流日趋频繁的世纪之交,把比较译学引入译学研究领域,是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西翻译传统是世界翻译史上特色鲜明的二大翻译体系,二者互为独立却产生出了彼此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翻译思想,但同时又因所属社会文化体系不同而无不打上彼此不同的烙印。

笔者认为,通过对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中西翻译传统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可以对翻译和翻译学等方面的问题有个更加本质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这一理念,笔者曾就比较译学、中西比较译论等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谭载喜1998a; 1998b)。

为了把比较译学、特别是中西翻译比较研究引向深入,笔者现按同一基本思路,按比较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中西翻译传统作进一步的、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比较与探讨。

本文作为首篇,拟先从总体对中西翻译传统作一概括性比较。

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①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刘向《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马祖毅1984:3-4),距今已二千余年。

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笔译活动则可追溯到公元前大约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前284?-204)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Morgan1959:271),距今更是有二千二百多年。

可以说,不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翻译的历史都相当悠久。

然而,尽管我国的笔译传统可以说起始于《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但《越人歌》只是一个孤立的翻译活动,它并没有触发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

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高潮即佛经翻译的高潮,一直到西域高僧安世高于公元148年来洛阳之后才开始形成。

而在西方,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却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第一大高潮的先导。

因为,自安德罗尼柯开创西方文学翻译的先河之后,一大批与安德罗尼柯同时代或随后的罗马诗人、戏剧家、哲学家、修辞学家都投身到了翻译,如饥似渴地把大量希腊史诗、戏剧等文学典籍翻译介绍给罗马读者,从而在罗马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希腊文化、文学热。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中西方翻译史的启示

中西方翻译史的启示

中西方翻译史的启示学习中西方翻译史,我看到了中西方翻译的差异,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启示。

首先,通过比较,我认识到各自翻译标准的特点和发展轨迹,知己知彼。

中西方的翻译理论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性。

其差异主要由中西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非反映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传统的中西翻译标准都离不开“信”或“忠实”,以原文为依据,同时并不忽视读者的接受水平和译文的和价值,只不过在用词上有区别而已。

其次,认清我们同西方译论之间的差距。

现代中西翻译标准都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但在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上,西方似乎更显开阔。

西方理论家将翻译置于原文和译文的多维空间,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另外,他们有较强的理论意识,任何研究都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使翻译标准的内涵和外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

因此,西方翻译研究成果更丰富多彩。

第三,学习借鉴西方译论。

如果说中西翻译标准真正存在差距,那主要是时间上的先后,西方起步早于我国。

尽管目前对西方译论仍处于引进、消化阶段,但是,借助网络媒体和各种现代化信息传递技术,掌握西方先进理论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有了西方的理论作为借鉴,可以避免走弯路,能够在理论上取得更快的进展。

当然,应该注意学习西方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照搬。

西方译学理论用严谨的概念和范畴、条目分明的分析方法将科学观念引人中国传统翻译研究,体现其显著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优势。

西方翻译思想的引进不仅带来新的术语、概念和万法,更意味着一种研究新观念的形成,使中国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范式大幅度转向语言学范式。

如果不能对西方当代译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认真的消化,我们就无法将这种译论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无法在传统译论的基础上有效地推陈出新,发挥西方译学理论的优势。

同时,与传统译论相比,中国译论成果从研究视角、理论基础到研究方法都呈现很大的不同。

这要求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把西方理论术语移植到中国文化语境中。

中西译论的相似性

中西译论的相似性

中西译论的相似性一、引言中国大规模、有组织的翻译活动是以佛教经典的翻译开始的。

佛经翻译起于汉魏,以隋唐时最盛,到宋元结束。

西方宗教翻译始于公元前三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的圣经翻译。

中国佛教经典和西方圣经翻译,虽然二者在内容、历史文化背景、源语与译语、原文与译文读者等方面均不相同,但在翻译手法的采用及发展方面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二者的发展都经历了从直译到意译,并最终实现直译意译有机结合的过程。

二、中国佛经翻译的主要翻译手法支谦在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此时的直译已比初期的直译高明得多,能够看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不再是逐字死译了。

“三不易”指(1)经文本是佛在世时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合今人,不易;(2)要把圣智所说的微言深意传给平凡的人,使之理解,时间又相隔遥远,不易;(3)当时编辑经典的人都是大智大勇有深通的人,现在让常人来传译,不易。

他主张翻译必须力求合乎原文原意。

鸠摩罗什主张改变以前的直译为意译。

他译经时紧跟原文的意旨,对原作或增或减,务在达旨,与道安译经时“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已大不相同。

他运用达意译法,目的是使中土诵习佛经者易于接受理解。

另外,鸠摩罗什对于那些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梵语是坚持音译的,这种音译并不是随便译出,而是经过仔细推敲以后才确定的这比以前的旧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一方面避免了不同音译所造成的牵强附会或由于音译过多使译文难懂的弊病;另一方面恰当的音译又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另一位影响深远的译者是玄奘。

玄奘翻译佛经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力求“忠实原作”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浅谈中西方翻译史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浅谈中西方翻译史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作者简介:陈靖芝,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量法义》和《几何原本》等著作中出现的一些音译术语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比如“图腾”“逻辑”“乌托邦”等。

在五四运动过后,西欧文化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大量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被翻译成汉语,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翻译时期,大大拓展了翻译领域,而且译文的语体由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张瑜,2013)。

因此,汉语白话文成为能登大雅之堂的书面语,汉译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艺作品与西方学术著作被大量翻译为汉语,国外的文化成就与科技得以介绍和引进,推动中国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语言的融合与碰撞在所难免。

汉语欧化现象就是现代翻译带来的后果之一,同时现代汉语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词。

1.1.2英语国家翻译史简介翻译所带来的影响在英语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不一样。

在古英语时期,艾尔弗雷德大帝参加并组织翻译了外国学术论著以及文学作品,这样的举动对英国早期散文的发展与形成以及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拯救英国国语有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圣经》的翻译也开始发展。

《圣经》在中古英语时期不断被翻译。

1382年,《圣经》被约翰·威克里夫翻译成英文,对英国散文创作以及英语规范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英国民族语言特点。

另外,马洛里和乔叟的文学翻译也开始兴起,他们的创作与翻译对标准英语的形成以及英语地位的确立有着促进作用(张玉娟,2018)。

17世纪初,英国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对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研究和学习的热潮,也提高了人们对欧洲文学作品英译本的阅读兴趣。

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不仅将英语向规范化推动,还促进了英国文学发展。

同时期许多关于科学、天文、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单词进入英语,同时许多英国作家灵活运用了希腊语与拉丁语的词缀,导致大量新的英语词汇出现,并且沿用至今。

英语因外来词汇的增多,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增强(金瑞等,2018)。

中西翻译史对比解读

中西翻译史对比解读

事件
特点
佛经翻译 科技翻译
代表作
金刚经 法华经 几何原理 测量仪法 天演论 原富论
鸦片战争到 五四运动
对西方政治 思想和文学 翻译
时间
五四运动至 新中国成立 期间 新中国成立 至今
事件
对中国该走 的道路的翻译 翻译工作日 益完善
代表作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 理论


《佛经》: 从梵语(或波斯语)到汉语的转换
结论3:具有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差异
西方圣经“一语多译”,以输出为主,促成了 多种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成熟。 中国佛经以输入为主,汉语从中受益,具有一 定的地区性特征。
结论4:每一次翻译高潮的产生都是当 局政府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的表现。 结论5:翻译高潮持续时间不同。 结论6:每一次翻译高潮所产生的特点 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等因素有关
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 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 初期 中世纪中期(11世纪至 12世纪) 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 十七世纪下半叶以来





公元25年东汉到西晋时 期 明末清初 (16世纪到17 世纪)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1939-1919)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西翻译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

西方的翻译比中国早200多年 东方和西方迥然各异的地貌特点是造成这种差异 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译的起源

西方:《荷马史诗》、《圣经》 中国:《金刚经》、《法华经》
结论2:都起源于宗教翻译,对文化渗透力强


在西方,圣经问世之前,日耳麦语还是一个迷, 语言学家们还不清楚其真实面貌。 中国文化更是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

中西译论之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译论之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译论之比较中西翻译理论由于涉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彼此之间必然存在许多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中西译论的相似性翻译是一项有规律可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它的发展却又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推动。

翻译实践从一开始就在一定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的。

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译者开始意识到翻译的内在规律和指导原则,并开始总结这些规律,这就出现了翻译实践向理论的升华。

综观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进程,会发现一个共同的演进模式,即都是从对翻译问题的顺带式议论,到有意识点评,到系统论述。

从古至今,中西翻译理论家所思考的问题,彼此不无相同,其中主要包括翻译原则,翻译目的,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方法,翻译范畴,翻译中的各种关系等。

中西译论的基本翻译方法是相似的。

自古以来,中西方翻译理论都区分“直译”和“意译”,“死译”和“活译”。

古时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西塞罗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演说家”,而不是呆板的“解释员”。

中国的开山之师支谦也提出了所谓的“质直”和“文饰”。

“质直”实际上是指包括音译,死译在内的“直译”而“文饰”,则是指讲究文丽修饰的“意译”,“活译”。

两人都在各自的翻译理论传统中,率先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概念。

中西译论的另一个共同点是,翻译中:“信”或“忠实”的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

当然。

在表达“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这一基本概念时,我国或西方都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术语,其中主要包括:“信”,“忠”,“忠实”,“正确”,“准确”,“对等”,“对应”,“等值”,“fidelity”,“loyalty”,“faithfulness”,“truth”,“accuracy”,“equivalence”。

“correspondence”等等;中西评论的相异性各国的翻译理论都深深植根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特定文化土壤之中,中国的译学理论自然也带有中国的民族特色。

中国的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有关中西方翻译的书评

有关中西方翻译的书评

有关中西方翻译的书评
1、编排新颖。

本书首次将中翻译史和西方翻译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首次按照翻译对象进行划分研究的时间节点,即从宗教文献翻译、文学翻译和非文学(实用文献)翻译三个阶段为路线对中西翻译史进行论述。

这样的编排在译学史相关著作中尚属首次,十分新颖,吸引读者。

此书为读者系统地对比性阅读中西翻译史各自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有助于读者在短时间内同时了解中西翻译史。

2、主次分明。

此书虽涉及内容多,但主次分明。

作者从中翻译史和西方翻译史两条路线出发,着重论述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事件、代表人物和主要的翻译思想与理论,突出了本书的要点,同时也系统地记录了中西翻译史的整个发展历程,使读者能在宏观上了解中西翻译史的基础上,把握住重点。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一、引言中西翻译简史总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首先,回顾了中西翻译的历史背景,包括古代翻译、近代翻译和现代翻译。

其次,探讨了中西翻译的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最后,总结中西翻译的共性和区别,总结出对翻译工作的启示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二、历史背景1. 古代翻译古代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汉时代。

中国古代的翻译主要以西方文化的翻译为主。

例如,四公子和十样书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翻译自儒家经典《尔雅》。

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加强,互相翻译的作品也增加了。

最有名的是东汉时期的《开元天宝遗事》和唐代的《碑刻文献图录》。

2. 近代翻译近代翻译主要是指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翻译活动。

这一时期的翻译与西方文明的介绍密不可分。

例如,中国的翻译者孙中山翻译了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社会主义原理》等实用性较强的书籍。

此外,李拯的《历史演变》和梁启超的《世界史纲》等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出版。

3. 现代翻译现代翻译是指从二十世纪以来的翻译活动。

现代翻译的范围更广,涉及的对象、领域和方式都更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数量众多,品质也有所提高,更多地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三、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 古代翻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古代翻译的主要特点是以文化传播为主,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的需求。

此外,古代翻译还受到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能力的限制,导致译文的质量参差不齐。

2. 近代翻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近代翻译的特点是以实用性为主,重点介绍了西方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对中国进行了广泛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然而,近代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片面性和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3. 现代翻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现代翻译的特点是广泛和多样化。

现代翻译的范围涉及的领域更广泛,包括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多个方面。

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中西翻译理论地比较翻译是人类不同群体间借以相互交流、沟通地工具, 是人类社会所拥有地共同活动, 因而必定具有许多共同地属性.纵观中西方两千余年来地翻译历史, 我们有趣地发现, 虽然两地相隔遥远、民族迥然有异, 语言文化也分属于截然不同地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地发展轨迹却有着诸多惊人地相似之处.其最显著地特点是: 虽然实践并不以理论地存在为先决条件, 但其发展却离不开理论地促进和提升, 其最初形态从一开始就已具有了一定地指导原则, 尽管译者当时对这些原则未必会有明晰地意识.一、中西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地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具有较大地模糊性, 严复地“信达雅”说、傅雷地“神似”说、钱钟书地“化境”说、许渊冲地“三美”说等皆是如此.拿“信达雅”来说, 译者翻译到什么程度才叫“信”, 叫“达”, 叫“雅”严复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地界定.译界由此引起地近百年论争也就不足为奇.以“雅”为例, 有人说它是“古雅”、“高雅”之意;有人说它指“风格”、“文风”;有人说“雅”指“修辞效果”有人说“雅”是指“美学价值”.另外,“神似”、“化境”两个语词本身就具有飘忽不定地模糊特征.“三美”也不例外: 由于艺术中地“美”是一种主观体验, 人们审美心理地差异使得“意美”等标准难以明确界定.相比之下, 西译论则有较大地明晰性.我们知道,西译论地核心概念“等值”原是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里地专业术语, 这个概念地引入本身就标志着西译论地明晰姿态.为了明确翻译研究中地“等值”概念, 卡特福德根据韩礼德系统语法中地层次、等级和范畴等概念作了详尽地论述; 而奈达在自己地理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后改为“功能对等”) 地区别;克里斯托又将形式等值归纳为六个层次:) 语音等值;)音位等值;) 形态等值;) 词汇等值;) 句法等值; ) 语义等值.西译论讲究分门别类地精确特点由此可见一斑.二、中西翻译理论地相似性对中西翻译理论地历史发展加以剖析, 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 两者竟具有共同地演进模式, 也即: 两者都是从最初地对于翻译过程中所出现问题地附带式即兴议论, 发展到有意识地点评, 进而再上升到系统性地论述; 形式则从序言跋语到零章散节再到专题专论.譬如, 中国翻译理论和思想体系地构建, 是从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玄奘,到严复、鲁迅、傅雷、钱钟书, 再到董秋斯、刘宓庆; 而西方翻译理论和思想体系地构建, 则是从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斐洛、哲罗姆、奥古斯丁, 到路德、伊拉斯、德顿、歌德、巴托、泰特勒, 再到奈达、卡特福德、哈提姆、韦努提等等 ,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无一不遵循上述发展模式.有意思地是千余年来, 中西翻译思想家、理论家所考虑所关注地问题, 彼此居然不无相同焦点始终都主要集中在翻译原则、翻译目地、翻译范畴、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方法以及翻译中地各种关系上, 譬如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地关系等等.从古到今, 中国译论也罢、西方译论也罢,都竭尽全力想回答这样地问题: 翻译是什么?为什么翻译? 为谁而翻译? 翻译什么? 怎么翻译? 翻译究竟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 重神似还是重形似? 翻译地好坏究竟又由谁来评判? 评判地标准又是什么?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抑或是伪科学? 等等.诸如此类地问题, 不仅西方人熟悉, 中国人也同样耳熟能详.中西译论传统中思维方式地这种相似性足以证明: 认知相向或认知相似是中西翻译思想所具有地一个共同特征.论及相向或相似, 中西翻译地基本方法也历来存在着这种相向性或曰相似性一个非常有意思地例子就是: 千余年来, 中西译论一向都区分直译和意译, 或曰死译和活译尽管双方地表达方式有别.譬如, 中国翻译理论地开山之祖支谦在评论竺将炎地佛经翻译时就指出: 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 或得胡语, 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祗难曰: 佛言依其意不用饰, 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 是则为善.座中咸曰: 老氏称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今传胡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而古时西方翻译理论地代表人物西塞罗在谈及他地翻译实践时,则举古希腊演讲作品地翻译为例,说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员地身份去解决译过程中所出现地问题.西方地西塞罗与东方地支谦,两者都在各自地翻译理论传统中率先提出了直译和意译地概念,虽然表达方式互为不同,思想却是息息相通地.支谦地所谓质直,实际是指包括音译死译在内地直译,他地所谓文饰,则是指讲究文采修辞地意译、活译西塞罗所谓演说家式地翻译,实际是指意译和活译,他地所谓解释员式地翻译,就是指逐词翻译也即直译.两位先哲对于直译和意译地区分,都在各自地翻译传统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譬如, 继西塞罗之后,古罗马时期地著名诗人贺拉斯,以及后来地圣经翻译大师哲罗姆都明确地使用了以词译词和以义译义地术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西塞罗地思想.必须一提地是,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西方各民族语翻译以及翻译研究地发展, 西方译学园地中奇葩辈出,其翻译理论传统中地新概念及与之相对应地新术语层出不穷.反观中国地译学界, 虽然由于社会文化和哲学思维地差异, 早期地翻译理论研究未能提出很多西方式地概念和术语,然而人们关于翻译问题地讨论,却也同样始终围绕着意译和直译而展开得蓬蓬勃勃、热热闹闹.譬如道安地五失本三不易玄奘地五种不翻、严复地译事三难等等,无不通过对翻译中所遇困难地剖析,揭示出翻译地普遍规律,进而确立起翻译所必须遵循地原则和方法.先哲们所谓地普遍规律、原则与方法,意思是指: 在把信息从一种语言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时, 由于语言各异,必然传实不易, 意义也就必然有所流失.而这种种易和流失,皆由直译原文信息而引起.为了克服不易、弥补流失, 译者就必须恪守信也即忠实地原则,同时采取传神、达意或者不翻、案本而传地方法,也即意译活译或者音译死译直译地方法, 以便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地各种信息.把中国译论传统中地这些详尽剖析与精辟见解和西方译论传统中地相关论点加以两相对照,人们立刻就能品味到其中地异曲同工之妙.信或忠实成为了中西译论两千多年发展史中地核心议题, 由此凝结成了双方传统中地另一个共同特征.在中国,信地概念最早见于支谦地法句经序,即文中所引老子之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在西方,这个论点地提出,最早则可追溯到贺拉斯地名篇诗艺.贺拉斯在论及诗歌创作时,告诫人们不可像忠实译者那样逐字翻译而且两位先哲地忠实或信,实际上都是指字面上地忠实、字面上地信,而不像现代人一提忠实和信,产生地第一联想却是意义上地忠实或意义上地信.这是因为, 贺拉斯认为忠实地译者必定是逐字翻译地译者,支谦为信地译文也必定是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地译文.三、中西译论地相异性中西译论地彼此相异, 首先表现在立论地实用性与理论性这对命题上.中国翻译理论传统地侧重点,历来在于立论地实用性.对于任何一个翻译思想或理论地提出, 人们首先关心地是这个思想或理论能否用来指导翻译地实际操作对翻译实践有没有可供使用、可供参考地价值基于这样地指导思想, 翻译理论地注意力便主要放在翻译方法和技巧地研究上.例如, 支谦所谓“因循本旨, 不加文饰” , 说地就是直译地方法道安地所谓“五失本”、“三不易” , 说地也是具体翻译操作中译者遇到地困难和可能采取地克服困难地方法玄类地所谓“五不翻”以及玄奖译经地十一种分工即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观、监护大使,则更是谈论具体地翻译方法和操作规程.就连一代译论宗师严复, 他地著名三字原则“信、达、雅”原本也只是他用来描述翻译困难、并非作为翻译准则而提出来地, 他所关心地同样是翻译地实践, 而不是翻译地理论问题.可以说, 自古以来, 中国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最为关切地, 大都是翻译有何困难、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困难等实用性、针对性很强地问题.尽管在中国整个翻译发展史上, 翻译理论地发展无疑也占据了重要地位置, 但同样无可否认地是, 在二十世纪以前中国一千多年地翻译演进中, 对于翻译理论问题地专题、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翻译理论上地真知灼见,大都散见于依附译著而存在地序文跋语中.即使是被人称为“我国最早地内部出版地翻译研究单篇专著”、写于乾隆五年地魏象乾地《播清说》陈福康, 实际上也仅为“外间极少流传”地内部“培训新地翻译人员所用地讲义” , 因此其特点仍在于它地实用性, 而不在于它地理论性.由于中国地翻译理论传统注重翻译研究地实用性, 而不注重翻译研究地理论性, 因此对于超出更不用说脱离翻译实际问题来谈论抽象理论建设地倾向, 即使是在现代语言学、现代译学研究蓬勃发展地今天, 也并非得到人们地广泛认同.例如, “建立翻译学”这个主张最初于五十年代提出、八十年代再度引起重视, 但是反对强调翻译理论建设地声音也同时随之而起.西方译论传统地特点与此有所不同.虽然我们不能说西方地翻译研究不重理论地实用价值, 不重理论与实践地联系, 或不重翻译地具体操作方法和手段,但与中国译论传统相比, 西方似乎更为重视翻译理论地抽象性、条理性和系统性.例如, 当哲罗姆等人明确区分直译与意译, 多雷与泰特勒等人明确提出翻译地原则与规则, 德莱顿、歌德、施莱尔马赫、雅可布逊等人阐述翻译如何分类, 以及奥古斯丁论述翻译中地语言学问题、文艺复兴以来众多翻译理论人物专题探讨翻译地理论问题时, 他们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把注意力从底层地翻译操作, 提升到高层地理论分析和系统总结.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布鲁尼、维弗斯、汉弗莱、曼内狄、塞巴斯迪诺、杜贝利盯、于埃等译论人物率先就翻译问题展开专门研究以来, 西方地翻译研究即开始进入一个新地发展时期, 即一个不仅仅满足于就事论事,而是试图透过实际操作层面去挖掘抽象理论地新时期.因此, 特别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二十世纪, 与相应时期地中国译论研究相比, 西方译论研究地理论倾向明显多于实用倾向.例如,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 布鲁尼、维弗斯、汉弗莱、曼内狄、塞巴斯迪诺、杜贝利等人就对翻译性质、翻译定义等问题进行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地、抽象地解释.后来于埃、巴托等人又给翻译理论注入语言学地“血液”.到了二十世纪,更是出现了从现代语言学角度, 对翻译理论进行“更富理论性”、“有时更为抽象”地大量著述, 如穆南地《翻译地理论问题》、奈达地《翻译科学探索》、卡特福德地《翻译地语言学理论》等等.综观西方翻译理论自古至今地发展演化, 似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西方翻译研究传统地侧重点, 与其说在于说明翻译实践究竟需不需要理论, 以及如何指导和教范人们去进行实际地翻译操作, 毋宁说是在于描述翻译实践后面存在什么样地理论, 在于如何从理论角度去认识翻译、解释翻译.理论家们主要关心地, 是怎样对翻译实践地各个方面进行客观地描写,对翻译中地各种关系进行严密地分析.例如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地关系, 翻译目地、翻译材料与翻译手段之间地关系, 以及怎样通过这些描写和分析来推断出翻译地规则和原理等等.正因为西方翻译研究中地这种重“虚”多于重“实”、重抽象立论多于重经验总结、重描写多于重规范, 西方地翻译传统才得以产生较多地较抽象地理论成果.也正因如此, 特别是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方法、技巧、翻译难点等面向翻译操作地实用性研究, 似乎较难产生广泛影响而各种超翻译实践地、带有明显“纯理”特征地译学理论, 如所谓地“翻译地语言学理论”、“翻译地交际学理论”、“翻译地社会符号学理论”、“翻译地解构主义理论”、“翻译地多元理论”等等, 却很容易引起共鸣, 得到广泛地接受和认同.综上所述, 可以清楚地看出, 尽管翻译实践有异, 不同地翻译传统却可以产生出彼此相同或相似地思想和理论.原因就在于: 翻译是人类社会地共同活动, 具有内在指导原则地同时还必定具有许多共同地属性, 其最深层、最根本地那些东西是跨语言文化地, 因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之加以系统地比较研究, 可以因此而获得对翻译和翻译学地更加本质地认识, 有利于不同译学传统之间地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当然, 由于中西方分属于完全不同地社会文化和思想哲学体系, 其翻译实践深受影响和制约地同时, 译学理论传统地形成和发展也必定会打上各自地社会文化烙印, 因而中西翻译传统之间也必然会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些差异有时几乎难以逾越.虽然中西方思想哲学具有同样悠久地历史传统, 譬如, 柏拉图( 公元前公元前) 比孔子( 公元前公元前) 只晚了几十年,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公元前) 与孟子( 公元前公元前) 则几乎同时代, 其内容和本质却有着巨大地区别:孔孟之道立足于人地精神世界, 主要探究人类社会地伦理道德;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则以人地物质世界为根本, 主要探究人类社会地客观存在, 探究客观存在地各种逻辑关系.中国地思想哲学传统则强调天人合一、顺从天意.在这样地基础上, 就逐渐形成了既重形象思维和悟性思维, 又重归纳推理和以史为鉴, 但轻形式逻辑和空谈假设地特征.文论上则重言简意赅和暗示含蓄, 并且崇尚古人、崇拜权威! 毋庸置疑, 中国地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也必定会烙有以上种种地特征.中西译学传统在漫长地历史长河中各自独立却产生出了许多相同或相似地翻译理念, 同时又因所属社会体系地不同而打上了截然不同地文化烙印, 中西译学园地由此异彩纷呈, 双方也因此而成为世界翻译史上特色鲜明地两大体系, 理所当然地要在人类通往巴别塔之途中发挥其独特而重要地作用.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 中译论更适合于外汉文学翻译, 因为文学语言富于独创性、语义丰富、形象化强, 翻译时“其中一切几乎全无定法, 而必须重新创造”(翻译家高健语) ; 西译论中地“等值”、“等效”法虽不太适合文学翻译, 但当它们应用于形式化特点明显、结构程式化强、语义呈单一化地科技翻译时, 其有效性和解释力则明显高于“化境”、“神似”法.在思考翻译学如何奠基这个问题时, 我们不妨观照一下当代科学地特点.当代科学地特点之一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地相互对立, 开始适度让位于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 迷信纯客观地绝对主义开始逐渐让位于自觉控制主题因素地相对主义.如果说自然科学尚且这样, 那么翻译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更应如此.中国翻译学地基础建设是否牢固, 将取决于中西译论结合性研究地完善程度.人文性强地中译论与科学性强地西译论融会贯通, 相辅相成, 将是中国翻译学研究走上宏富之路地必由途径.。

中外翻译简史第一章

中外翻译简史第一章
鲁迅翻译?死魂灵??消灭?---批判黑暗现实; 世界三大宗教典籍的译介
• 1. 原始部落为了贸易文化交流促使人类最早翻译形式—口 〔5〕?圣经?翻译目前依然活泼,每14天就出现一种新语言的?圣经?版本。 译的诞生。 〔2〕捷克语〞翻译〞překlada, přelořit 表示“带过去〞,强调相似性;
梁启超的政治小说翻译—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效劳变法;
正涉二是及战文 两 之•学个后翻语非2交译境文.加,学流深原翻人了文译时翻语飞类译境速产家与开创们译展生对文造翻语了译境了的。笔认文识译;字。以后,不同民族之间通过书面文字进展
现代人在精神上对宗教的需求可能会有迎来宗教典籍翻译的新高潮。 语言简单转换
•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论的走向不同;
• 中华民族比较务实,西方民族崇尚思辨,这使得两地翻译理论 的开展路径也有所不同:西方翻译理论较早就出现了施莱尔马赫 的解释学思想、洪堡的语言哲学思想,以及本雅明的解构翻译思 想,而中国的翻译理论那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停留在实践经 历感悟的层面.
〔1〕从公元7世纪至今约1300年的历史
• 〔1〕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献白孔 这一共性也正是主宰中西翻译界几千年之久的“原文至上〞、“忠实原文〞等翻译观的由来。
克里斯多夫?---给人精神慰藉。
第三节 文学雀翻译与丰富周、深公化了,对翻因译的语认识言不通,经屡次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 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 7.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国亚述帝国就出现了正 式的文字翻译,主要是国王命通晓多国文字的“书吏〞用 帝国的各种语言把国王的丰功伟绩公诸于世。
• 8.古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巴比伦在汉谟拉比时期〔约公元前 18世纪〕是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城市,国王的的政令、旨 意都要通过译员翻译传达下去。

中西翻译史对比剖析

中西翻译史对比剖析

翻译工作日 益完善
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
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 初期
中世纪中期(11世纪至 12世纪)
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
十七世纪下半叶以来
公元25年东汉到西晋时 期
明末清初 (16世纪到17 世纪)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1939-1919)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国文化更是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
翻译的广度
《圣经》:
1400 BC:摩西十戒 500 BC: 希伯莱语的旧约 200 BC: 希腊语的旧约和次经 1st Century AD: 希腊语的新约 382 AD: Jerome's 拉丁语得完整版圣经 500 AD: 被翻译为500种语言 600 AD: 只有拉丁语版本的圣经 995 AD: 盎格鲁撒克逊人(早期英语的源语言)语言的圣 经出现. 1384 AD: Wycliffe 翻译了第一版的英语圣经,翻译自拉丁 文 1522 AD:马丁.路德的德语版新约。 1535 AD: Myles Coverdale's Bible, 参考德语和拉丁语。
中西翻译史对比
英本六班 付丁丁
内容
回顾所学内容 对比 总结
西方翻译史
时间 事件 特点 代表作 影响
公元前四 世纪
罗马帝国 后期至中 世纪初期 中世纪中 期
希腊奴隶 社会衰退
被译为拉 丁语
大量作品 译为拉丁 语
世俗文学 荷马史诗
宗教文学 通俗拉丁 文本圣经
语种繁多、希腊典籍 信息转化 译本 量大
中西翻译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
西方的翻译比中国早200多年 东方和西方迥然各异的地貌特点是造成这种差异
的一个重要原因。

论中西方古代翻译特点之比较

论中西方古代翻译特点之比较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中外翻译简史》课程论文中西方古代翻译的基本特点对比姓名: 卜发荣年级: 2011级班级: 8班学号: 20110512065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年12 月24 日中西方古代翻译的基本特点对比摘要: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还是西方古代的翻译,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古代翻译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翻译材料,不同的思想背景,所以理所当然地存在许多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本文主要从翻译的起源、发展、思维论述等方面对中西方古代翻译的基本特点进行了一些对比。

关键词:中西方;古代翻译;基本特点1.中西方古代翻译起源的对比翻译的历史,可以说从各地的原始人类开始以不同的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在中国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是以佛教经典的翻译开始的。

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从148年安世高起直至北宋末年,历时九百余年。

而西方古代翻译,除《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外,主要是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自公元前三世纪共和国中期起,至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覆灭止。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中国古代的翻译起源于佛经的翻译,因此其主要影响表现在宗教方面;而西方古代的翻译起源于古希腊与罗马的战争,因此其影响包含了文学、戏剧等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圣经》翻译带来的宗教方面。

2.中西方古代翻译发展的对比从发展的过程和大体走向上看,东西方古代翻译方法虽然所走的道路不一,但都大致经历了由直译到意译再到直译与意译的相辅相成三个阶段。

2.1 中国古代的翻译发展在明代以前,翻译虽未十分盛行,但也有发展。

从有记录开始看,“象胥”是用来称呼译者的第一个名称,而后又有了“舌人”这一叫法,而对应地,翻译活动就被称为“反舌”。

此时译者的地位还并不是很高。

历史行至东汉至唐宋时期,出现了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佛经翻译。

从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发展看,在翻译文体的问题上,基本上是由“质”趋“文”的,即由直译趋向于意译。

中西翻译观异同[1]

中西翻译观异同[1]

中西翻译观异同1.受文化影响,中西方发展了类似的翻译对策中西方文化都是这样的文化:Cultures that see themselves as central in the world they inhabit, are not likely to deal with Others, unless they are forced to do so.中西方都是将自己视为所在世界的中心,他们要不是迫不得已,就不会处理“他者”的文化。

这里所谓“他者”文化即异文化。

(注:西方人类学者研究非西方社会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人类学者来说是异文化。

异文化,英文作other cultures或作foreign cultures 等。

“异”是与自己相对的,不同于自己的,即the other译作“他者”。

异文化不是研究者本身所源自和熟悉的文化,而是其它族群的文化。

与异文化相对,本文化指研究者所源自的、长期生活于斯的本土的文化。

)中西这一文化的类似点决定了中西方在发展翻译对策上就类似。

若不是被迫,就不会所以中国在其翻译史上只有三次发展翻译策略:1. 2至7世纪的佛经翻译;2. 16世纪的基督教义翻译;3. 19世纪的西方思潮及西方文学的翻译。

而古希腊,基本上就对“他者文化”就不感兴趣,没有翻译过“他者”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他者”的翻译观。

2.受文化影响,中西方翻译观都是相对“同质的”Cultures that are relatively homogeneous tend to see their own way of doing things as “naturally”, the only way, which just as naturally becomes the “best” way when confronted with other ways. 相对同质的文化呢,是这样一种文化,它往往认为自己的处事方式是“自然的”,也是唯一自然的方式,也就是说,和别的方式相比,自己的就是最佳的。

中西翻译史对比

中西翻译史对比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我国的翻 译活动为马列主义思想和世界文学的传播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白话文代替了 文言文,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使东西方 各国优秀文学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 鲁 迅、瞿秋白、郑振铎、茅盾、郭沫若、成 仿吾、林语堂、朱生豪、艾思奇等学者辛 勤笔耕,不仅翻译了大批世界名著,而且 对翻译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和探讨,研 究的范围扩大到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 理学等众多领域, 为我国的翻译理论的 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That’s All
•THANK YOU
共同之处:

一、起源于宗教翻译,对文化渗透力强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 活的一部分。而宗教典籍代表了其发祥地的民族精神和灵性思想, 是各民族信仰和文化的最早的文字存在形式。而且宗教的活力在 于传播,而使之广为流传。在西方,第一次翻译高潮是对于圣经 的翻译,并以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后翻译古籍为顶峰。公元前3 世纪,为了长期在外的操希腊语的犹太人阅读和学习“旧约”, 教会决定将希伯来语的圣经译成希腊文。与此同时,教会还开始 大量翻译希腊文学典籍。 虽然宗教在中西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毋庸置疑, 宗教翻译给语言、文学、思想形态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在 圣经译本问世之前,日耳麦语还是一个谜,语言学家们还不清楚 其真实面貌,这足以证明民族语的形成深受圣经翻译的影响。中 国文化更是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在思想领域,它既为道教的创 立奠定了基础,又为宋代“新儒学”的形成铺平的道路。在文学 领域,世人大量的摘抄佛经里的寓言与譬喻,魏晋六朝志怪小说 起源于佛经,不仅如此,佛经故事还渗入了元人杂剧中,由此看 出,佛经翻译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大量汉语渗透 佛教词汇,在语言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说,中西方翻译高 潮的第一次来临,极大程度上归功于宗教的推行传播。

中西方翻译史的共性与区别

中西方翻译史的共性与区别

一、中西方翻译史的共性:有没有可能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予以审视、考察,从而进行整体性的阐述呢? ,当我们把中西翻译活动的发展轨迹及其译学观念的演变过程放在一起予以审视、考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两者之间不乏共同之处。

首先,两者(指笔译)的滥觞及大规模的展开都与宗教文献的翻译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是《圣经》的翻译,中国是佛经的翻译。

其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在传播知识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我们把中西方翻译在传播知识方面的贡献放在一起进行考察时,这种作用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再次,翻译对各国民族语言的确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在西方和中国也都不乏明显的共同点。

西方翻译史上,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对德语语言的统一和发展、对确立现代德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圣经》的英文翻译也同样对丰富英语的词汇、表现手段等,促进英语朝现代英语的发展,贡献卓著。

至于中国,佛经翻译对丰富汉语词汇所起的作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白话文的确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等等,也都是众所周知、毋庸赘言的。

二、中西方翻译史的差别:1翻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有史记载的翻译活动也与宗教直接有关。

佛教早在上古时期便在亚洲诸国传播,东汉时传入我国。

以后近千年内,我国共翻译佛经1500多部,丰富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佛经翻译理论家,他们是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的支谦、东晋的道安、六朝时代的鸠摩罗什,隋代的彦综和唐代的玄奘。

支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中国的士大夫与传教士联手将欧洲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和文学等“西学”介绍到中国来,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6卷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独译了不少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著作。

早期中西翻译史的异同

早期中西翻译史的异同

早期中西翻译史的异同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先秦时代对翻译活动的记载,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上刻着的几种不同文字,《圣经》中有关巴别塔的传说,都是上古时期不同语言间交际和翻译活动的印记。

将早期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轨迹及其译学观念的演变过程放在一起比较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部分。

一、口译活动多,笔译活动少,口译活动先于笔译活动。

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1)文字出现的时间较晚,社会组织发展的水平较低,对书面文件翻译的需求少。

(2)早期交通通讯不便,所以对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有限。

造成了笔译活动少于口译活动。

(3)统治阶层对外来文化持轻视态度。

认为外来文化比本土文化低一等,盲目自信,固步自封。

如《国语》中对“中国”之外的民族轻慢之态溢于言表,甚至称之为“禽兽”;戎狄来朝贡,正式见面前只有“舌人”来接待,敷衍。

(4)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国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不对等。

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是外交中的重要一环,经济和政治的不对等,从根本上阻断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正如古希腊文明辉煌灿烂,民主社会自然和谐,自然不会和只崇尚军事的罗马进行文化交流。

二、翻译以归化为主,符合赞助人体系要求。

中国在公元前528年时,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

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

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翻译诗歌。

西方在罗马帝国统治希腊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安德罗尼柯。

他本是希腊人,再公元前250年左右,他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文采用的是罗马人熟悉的撒图尼乌斯诗歌体,翻译方法是尽量使用罗马化的拼写,如将希腊神袛宙斯译成罗马人熟悉的朱庇特,将希腊文的赫尔墨斯译成罗马人的信使墨丘利,将缪斯换成卡墨拉,等等。

1.第一章__我国翻译史简介

1.第一章__我国翻译史简介

严复: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 思想家
毕业院校: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著名译作:
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 斯密的《原富》 孟德斯鸠的《法意》 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 约翰· 穆勒的《群己权界论》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
翻译标准: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严复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 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英汉翻译教程
Stephanie
教材:
《英汉翻译教程》 张培基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系福建福州人, 出生于1921年。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 代表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试译下面句子: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不堪忍受的;无法容忍的;难以承受的
What I Have Lived for 我为何而生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From What I Have Lived for

浅析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特征

浅析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特征

浅析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特征摘要:翻译具有源远的历史,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从事着翻译活动,而翻译也越来越体系化、学科化,翻译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了起来。

中西方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着一些相同观点,但各自的翻译发展道路特色鲜明,特征显著。

本文就中西方翻译发展为基础,分析总结其特征,对比中西方在翻译领域发展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西翻译;理论;发展异同一、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一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的语文学派;二是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三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巅峰阶段(刘军平,2017:7)。

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为西方翻译理论的萌芽时期,西方翻译史的前五次高潮也都发生在这段时间内。

虽说这一时期人们在探索翻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翻译还局限于一种感性的阶段。

古代的翻译理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翻译理论家们一般都探讨着已有的一些翻译理论,将直译和意译作为翻译的重心。

西塞罗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他认为“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他主张译作超过原作,译者高于作者的翻译观点(谭载喜,2000:25)。

随后从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开始盛行,翻译理论家以哲罗姆为代表,他主张要忠实原文。

后来到了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开始涉及宗教、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打破了拉丁语翻译的局限,开始用本土语言翻译。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这一阶段,翻译理论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翻译题材变得越来越广泛,翻译风格也多种多样,也有大批翻译人才诞生。

此时翻译理论家开始走出狭隘的散论式研究范围,视野更加开阔,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更加系统而且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阐释。

优秀翻译理论家有约翰德莱顿,他提出译者必须考虑译入语的读者,并建议把读者反映纳入翻译策略选择的范畴;也有提出“翻译三原则”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等。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是翻译理论展露头角阶段(刘军平,2017:7)。

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翻译是人类不同群体间借以相互交流、沟通的工具, 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共同活动, 因而必定具有许多共同的属性。

纵观中西方两千余年来的翻译历史, 我们有趣地发现, 虽然两地相隔遥远、民族迥然有异, 语言文化也分属于截然不同的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发展轨迹却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虽然实践并不以理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但其发展却离不开理论的促进和提升, 其最初形态从一开始就已具有了一定的指导原则, 尽管译者当时对这些原则未必会有明晰的意识。

一、中西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具有较大的模糊性, 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的“三美”说等皆是如此。

拿“信达雅”来说, 译者翻译到什么程度才叫“信”, 叫“达”, 叫“雅”严复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界定。

译界由此引起的近百年论争也就不足为奇。

以“雅”为例, 有人说它是“古雅”、“高雅”之意;有人说它指“风格”、“文风”;有人说“雅”指“修辞效果”有人说“雅”是指“美学价值”。

另外,“神似”、“化境”两个语词本身就具有飘忽不定的模糊特征。

“三美”也不例外: 由于艺术中的“美”是一种主观体验, 人们审美心理的差异使得“意美”等标准难以明确界定。

相比之下, 西译论则有较大的明晰性。

我们知道,西译论的核心概念“等值”原是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里的专业术语, 这个概念的引入本身就标志着西译论的明晰姿态。

为了明确翻译研究中的“等值”概念, 卡特福德根据韩礼德系统语法中的层次、等级和范畴等概念作了详尽的论述; 而奈达在自己的理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后改为“功能对等”) 的区别;克里斯托又将形式等值归纳为六个层次:1) 语音等值;2)音位等值;3) 形态等值;4) 词汇等值;5) 句法等值; 6) 语义等值。

西译论讲究分门别类的精确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小回侠贡献
doc1。

一、 中西方翻译史的共性:
有没有可能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
起,把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予以审视、考察,从而进行整体 性的阐述呢? , 当我们把中西翻译活动的发展轨迹及其译学观念 的演变过程放在一起予以审视、考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发现 两者之间不乏共同之处。

 首先,两者(指笔译)的滥觞及大规模 的展开都与宗教文献的翻译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是 《圣经》 的翻译, 中国是佛经的翻译。

 其次,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翻译在传播知识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我们把中西方翻译 在传播知识方面的贡献放在一起进行考察时, 这种作用也就得到 了进一步的彰显。

 再次,翻译对各国民族语言的确立和发展所 起的作用, 在西方和中国也都不乏明显的共同点。

 西方翻译史上,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对德语语言的统一和发展、对确立现代德 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圣经》的英文翻译也同样对丰富 英语的词汇、表现手段等,促进英语朝现代英语的发展,贡献卓 著。

至于中国,佛经翻译对丰富汉语词汇所起的作用、20 世纪 上半叶的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白话文的确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等等,也都是众所周知、毋庸赘言的。

 二、 中西方翻译史的差别:1 翻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有史记载 的翻译活动也与宗教直接有关。

 佛教早在上古时期便在亚洲诸国 传播,东汉时传入我国。

以后近千年内,我国共翻译佛经 1500 多部,丰富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佛经翻译理论家,他们是三国 时期 (公元 3 世纪) 的支谦、 东晋的道安、 六朝时代的鸠摩罗什,
隋代的彦综和唐代的玄奘。

 支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 翻译的论文,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鸠摩罗什是主张 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 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中国的士大夫与传 教士联手将欧洲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和文学等“西学”介绍 到中国来,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 6 卷欧几里得的 《几何原本》 ,还独译了不少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著作。

 第三次翻译高潮指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 学翻译。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组织了一大批学者翻译有关西方自 然科学书籍。

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介绍西方政治思想、 科学方法的译作和文学名著的译本问世。

其中最有名的当推严复 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和《社会通全》等。

他的译 、 、 著推动了“新学”的发展,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至今认为翻译界所认可。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
成立期间,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思想和世界文学的传播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通俗易懂的大众化 语言使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 鲁迅、 瞿秋白、 郑振铎、茅盾、郭沫若、成仿吾、林语堂、朱生豪、艾思奇等学 者辛勤笔耕,不仅翻译了大批世界名著,而且对翻译理论进行了 认真的思索和探讨,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 理学等众多领域,为我国的翻译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
好的基础 2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 5 次高潮。

第一个高 潮是在公元前 3 世纪中叶。

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 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 72 名学者在 72 天内从希伯来语 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

与 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 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 (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 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 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 4 世纪至 6 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 相关。

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 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 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 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 所以他们的译 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 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 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 11 世纪至 12 世纪之间。

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 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
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
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 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 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思想、文 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 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 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 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 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

”路德的这 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思 想的禁锢, 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

 他的人文主义观点, 无疑影响了 《圣 经钦定本》 (King James Version)的译者。

1611 年英王詹姆士一 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以通俗、优美、流畅的语言闻名于世, 被视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这一时机的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花费 17 年时间译出的《希腊、罗 马名人比较列传》,英国的查普曼用 18 年时间译出的《伊利亚特》 和《奥德赛》,都是译作中的精品。

 翻译的第五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

在这段 较长的和平时期内,西方的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翻译事业的 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先进的技术条件。

 翻译不再只限于宗教
和文学领域,而是迅速地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社 会生活得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