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禁忌文化的意义
禁忌习俗的概念
禁忌习俗的概念禁忌习俗是指在某个社会或文化中被普遍接受、禁止或避免触犯的行为规范或禁忌。
它们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体系、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
禁忌习俗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般都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起到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禁忌习俗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包括食物、礼仪、婚姻、宗教、丧葬等。
下面以一些常见的禁忌习俗为例进行阐述。
首先,饮食方面的禁忌习俗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比如,伊斯兰教中禁止食用猪肉和酒精;印度教中有许多禁食的规定,比如素食主义、禁止食用牛肉等。
这些禁忌习俗具有宗教和文化的背景,反映了对特定食物的尊重或避忌。
其次,在社交礼仪中也存在一些禁忌习俗。
比如,在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人们在用餐时应避免用左手触碰食物和餐具,因为左手被认为不洁或用于卫生间等不洁行为。
此外,在一些文化中,嘴巴发出声音吃饭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对食物的赞赏。
再次,婚姻是一个涉及到许多禁忌习俗的领域。
在一些文化中,追求与近亲结婚被视为禁忌,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基因缺陷和遗传疾病的增加。
此外,一些文化中,禁止通婚,也是出于维护族群纯洁性、继承财产等原因,反映了对社会秩序和亲属关系的重视。
此外,宗教信仰也会对禁忌习俗产生影响。
比如,在佛教中,吃素是一种修行和净化身心的方式,所以有许多的禁食习俗;在伊斯兰教中,禁止食用猪肉和酒精,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持灵魂的纯净。
这些禁忌习俗在宗教信仰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信徒们表达虔诚的一种方式。
最后,丧葬习俗也是一种典型的禁忌习俗。
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丧葬仪式和习俗都存在差异,但它们共同体现了对死亡和去世者的尊重和敬畏。
比如,在一些文化中,禁止在丧葬仪式中穿着鲜艳的服装,因为它被视为不恰当和不尊重的表示方式。
此外,在某些文化中,还有一些关于禁止触碰尸体或吃东西的禁忌。
禁忌习俗在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社会和谐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禁忌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文化禁忌的一些思考。
文化禁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了解和尊重文化禁忌,对于我们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禁忌。
文化禁忌,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为了避免触犯神灵、祖先、风俗习惯等,而遵循的一系列禁忌事项。
这些禁忌事项通常涉及言行举止、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在我国的悠久历史中,文化禁忌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礼仪制度到现代的生活习俗,无不体现了文化禁忌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方面:一、言行举止的禁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的得体。
例如,在拜访长辈时,不宜直接询问对方的年龄;在餐厅就餐时,不宜将筷子插在饭中央等。
这些禁忌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和良好的餐桌礼仪。
二、节日庆典的禁忌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也有许多禁忌事项。
例如,春节期间,不宜说“死”等不吉利的话语;中秋节不宜说“没”等。
这些禁忌有助于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
三、宗教信仰的禁忌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然而,在宗教活动中,仍有许多禁忌事项。
例如,佛教信徒不宜杀生、偷盗等;道教信徒不宜佩戴金银饰品等。
这些禁忌有助于维护宗教信仰的纯洁性。
四、地域文化的禁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差异较大。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地域文化禁忌。
例如,在南方地区,不宜将“福建人”与“吃人”联系起来;在北方地区,不宜将“河南人”与“偷井盖”联系起来等。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禁忌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认识到文化禁忌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其次,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文化习俗,避免在无意中触犯禁忌。
最后,我们要学会包容和宽容,对待不同文化要有开放的心态。
总之,文化禁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学会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山西民间的谐音禁忌
山西民间的谐音禁忌摘要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观察,谐音禁忌是巫术与礼教双重压迫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山西民间禁忌文化五花八门,内容繁多,其中有不少是谐音联想有关的禁忌文化,由此可以揭示出民间禁忌文化古今传承的关系和思想含义。
关键词山西民间禁忌文化;谐音联想;古今传承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为“塔布”(Taboo),它的本义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由此转化为“禁止”和“抑制”,汉语中称之为“禁忌”。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中对此曾有过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1]禁忌是人类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信仰习俗。
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即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免得招致不利的后果。
谐音禁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更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而存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折射的典型映证。
一、谐音联想丰富多彩的禁忌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有着不同的禁忌和避讳。
地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就有一些饱含黄河黄土风味的民间禁忌和避讳。
山西民间禁忌中存在大量的谐音联想。
(一).结婚嫁娶禁忌中的谐音联想永济等地娶亲队伍来去忌讳重复同一条路,否则新人日后会走“二茬路”(再婚);夏县的娶亲队伍途中不能过沟、桥、河等,否则新人以后的日子会遇到许多沟坎;平遥嫁女,嫁妆忌带鞋,当地方言“鞋”、“害”同音[hai],否则会给新郎家带来“害”,也忌讳陪带被子,“被”谐音“背”,意味着背离、再婚;忻州嫁女,嫁妆箱底四角忌讳空着,要放四个苹果,取四平八稳之意;芮城女子出嫁,上轿(车)后不能再回头,否则有“再婚”的可能,当地方言“回”、“婚”同音[hui];怕带来麻烦,婚礼不顺;晋城结婚忌讳选择农历“单日”,俗话说“好事成双”,婚姻是男女双方的喜事,选择单日意味着“单一”,不吉祥,故多选双日;新绛结婚不过百天的新娘不得到别人家观看结婚场面,否则,再经历结婚场面,意味着“再婚”;[2]芮城新婚后第一道菜忌吃丸子,“丸”谐音“完”,担心美满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就完了;夏县娶亲路上新郎新娘的距离忌过宽,以防中间有人穿过,否则将意味着二人之间以后会有隔阂,会出现第三者;运城订婚宴席上忌吃梨,“梨”谐音“离”,害怕日后会分离、离婚;大同男女搞对象,如果双方属相年龄相克而又难以分舍,破解之法是结婚时双方各买一只新锅交换,“锅”谐音“过”,即可以在一起过日子之意;雁北一带结婚时让新娘吃半生不熟的饺子,并且要问新娘“生不生”?新娘只能回答“生”,众人皆大欢喜,不能回答“不生”,“生”谐音生育的“生”;宁武一带结婚时,讲究“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子的命”,意即姑姑不能当迎亲,姨姨和姐姐不能当送亲,因为“姑”谐音“孤”,“姨”谐音“一”,“姐”谐音“结”(了结、终结),怕婚后生活遭遇不幸。
民间禁忌和阴阳常识
民间禁忌和阴阳常识
民间禁忌和阴阳常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民间禁忌通常是针对一些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群或行为的限制
规定。
这些规定主要是源于古人对自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尊重和
敬畏,又与中国的五行、阴阳、术数等方面的知识相关。
例如,农村
中常有“三月不针,五月不秤”、“鬼门关大寅时,五更分女儿”等
禁忌,意在避免因不遵守规定而导致的不吉祥、不祥等不良后果。
阴阳常识是中华文化之一,主要指的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阴阳是指天地间二元对立的基本要素,事物存在即是阴阳的相互作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易经、道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中医
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通过平衡阴阳来治疗疾病;易
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也是由阴、阳、爻、变组成的;道家中则依据
阴阳学说提出了“无为而治,以阴阳之数为宗”的治理思路。
阴阳常
识也在民间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如婚礼中要请五位成语,讲究
“五音八调”的和谐,其思想也源于阴阳学说中的“五音”、“八卦”。
综上所述,民间禁忌和阴阳常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神秘、自然、伦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中国民间禁忌
中国民间禁忌一、禁忌的含义1、禁忌与塔怖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把这种文化现象统称之为“塔怖”(Tabu或Taboo)。
Tabu或Taboo,英文,汉语译作“塔布”或“塔怖”等等,为禁忌、忌讳、戒律之意。
“塔怖”原是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基本含义是表示“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意义。
在中国,与“塔怖”相对应的词便是禁忌。
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见著于史籍了。
《汉书.艺文志》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后汉书.朗顗传》云:“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这里的禁忌的含义,和“塔怖”成为国际通用的学术名称之后的含义是一致的,即表示“禁止”或“抑制”的意思。
学术界对于禁忌和塔怖的一致性,认识上是有分歧的。
如中国宗教学界就有人强调塔怖“只有具备曼纳灵力之意而无不洁之意”,因而塔怖“仅为禁忌之一种”,只是后来才“被衍用以泛指各种禁忌”(参见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塔布”条、“禁忌”条)。
而在民俗学界,则大都认为禁忌和塔怖是完全一致的。
塔怖的最初含义虽无明显的“不洁之意”,但那是因为“'神圣的’和'不洁的’二种意义在禁忌的原始起源中并不加以区别。
……它仅是指'似魔鬼的’、'不能被触摸的’,……只有在稍后才开始分化为二”(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中国民俗学界多依此说,参见乌丙安《中国民俗学》和陶立璠《民俗学概论》等书。
这里,两种观点的分歧,实际上并不很大。
宗教学的界强调点在于“塔怖”本身意义的前后变化;而民俗学界则指出了“禁忌”含义原始状态的“混沌”性质。
二者的分歧只是在于“塔怖”一词的原始意义上,而不在于塔怖一词用作“各种禁忌的通称”之后。
因而成为国际通用学术名称之后的塔怖的含义和我国禁忌一词的含义应当说是完全相一致的。
2、禁与忌组成“禁忌”一词的两个字,“禁”与“忌”,是可以再分别的。
虽然“禁”与“忌”有相同之处、相通之处,如:许慎《说文解字》云:“禁,吉凶之忌也。
对民俗禁忌的看法
对民俗禁忌的看法
民俗禁忌是民间风俗的一种,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为了避免不吉利的事情发生而遵循的一些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可能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服饰、居住、出行等等。
从文化角度来看,民俗禁忌是一种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些禁忌通常是基于人们对自然、宗教、历史等方面的信仰和理解而形成的,它们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因此,民俗禁忌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然而,民俗禁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民俗禁忌往往是基于传统和信仰而形成的,缺乏科学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民俗禁忌可能已经过时或不再适用,甚至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便或困扰。
其次,民俗禁忌也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思维僵化和行为保守。
一些人可能会过分迷信民俗禁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或行为方式,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民俗禁忌,既要尊重传统文化,也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遵循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的规范,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和文化。
总之,民俗禁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既有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民俗禁忌,既要尊重传统文化,也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农村民间禁忌习俗,建议收藏,谨记勿犯
农村民间禁忌习俗,建议收藏,谨记勿犯测前程、取名字、姻缘择吉、求财改运、趋吉避凶等可在博客置顶文章中找到乾元真人微信,愿广结善缘!禁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礼记·曲礼上》记载了这一样一段话:“入境而问禁,入过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显然“禁忌”是禁止或抑制人们信仰活动、社会行为的某种观念与做法,是一种传统风俗。
民间禁忌源远流长,长期规范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并渗透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们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场合与不同层面的人交往中,了解了禁忌习俗,能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直接关系到交际成功与否。
湄潭民间的禁忌种类繁多,各乡各村又有差别。
主要体现在生活、婚嫁、举止、农耕等各个层面上。
岁时禁忌岁时禁忌,是指民间年节的忌讳,一种传统习俗。
如除夕日,忌打碎碗碟、说不吉利的话。
吃年饭不能用汤泡饭(是害怕来年闹水灾),除夕夜和正月初一日说话忌带“死”、“鬼”等不吉利词语;初一早晨忌喊人名字,吃“汤圆”,忌说吃“汤粑”。
要说吃“圆宝”;初一忌扫地、吹火、动土、向外泼水,妇女忌动针线。
有新丧者,初一要闭门不出,并且年内忌拜年串亲。
正月不宜见到鹊鸟打架,男子忌剃头等。
婚姻禁忌同姓和同族不能通婚;结婚忌生肖相克,如:“狗克鸡兔”,鸡狗、兔狗相配不得到老;婚嫁礼品忌单数;一年内如果没有“立春”这个节气,称为“隔年春”,此年忌结婚;新婚之夜,不准说不吉利话;结婚拜堂时,忌孕妇在堂;新婚前一夜忌空房,须有长辈住宿叫“暖房”。
娶亲忌同出殡、报丧等不吉祥事;新婚忌用拆洗过的被褥,认为是对新娘的轻视。
结婚花轿不走重路,传说如走重路,男续弦,女改嫁。
丧葬禁忌忌病人死在床上,临危者一般要将其扶起或坐于椅上。
忌人死在外乡,无论男女老幼,死于外乡者,尸体不能抬进龙门和堂屋;停尸守灵,忌猫鼠等动物近前或从尸体上越过,据说这样会“炸尸”。
入殓时,死者忌照天光,一定要用被单罩着。
丧期忌穿孝服或包孝帕进入他人住宅,尸体或棺木忌停放别人家门口;在治丧后“七七”期内孝子不准理发,守孝期不得穿红衣服、戴红冒子,父母丧后百日内不能结婚。
遵义仡佬族民间禁忌及其蕴涵的意义探析
族社会安定、 和谐 的 巨大约束力 , 有利于维持其社会生产、 生活秩序 , 有利于保持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蕴涵着多方面的现 实意 义。 关键 词: 遵义仡佬族 ; 民间禁忌; 意义 中图分类号 : G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5 8 3 ( 2 0 1 5 ) 一 0 0 7 9 - 0 4
( 遵义师范学 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遵义 5 6 3 0 0 2 )
摘 要: 遵义仡佬 族民 间禁 忌, 作 为一种 文化现 象, 规 范和制约着仡佬人 开发 和利用 自然界的行为, 规 范和制 约着他们在生产和
生活 中的言行 。迄今 为止, 它仍为相 当多的遵 义仡佬人 所遵循 , 是遵义仡佬人进行 自我伦理道德教育的独特形式 , 是 维护仡佬
l o we d b y t h e m; b e s i d e s , i t C n a e x e r t g r e a t f u n c t i o n s o f k e e p i n g t h e s o c i e t y o f Ge l a o i n g o o d o r d e r a n d ma i n ai t n i n g 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n a -
第 l 7卷
第 2期
遵义 师范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f Zu n yi No r ma l Col l e ge
民间习俗禁忌
民间习俗禁忌民间习俗禁忌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相信的某些陈规老套和禁忌习俗。
这些禁忌通常是源于观念崇拜、尊重和恐惧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中国,民间习俗禁忌非常普遍,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生活、工作、婚姻等各个方面。
下面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民间习俗禁忌。
1. 剃头忌辞:剃头时忌用“剃”字,要用“修”或“理”代替,因为“剃”字和“离”字似音,象征离别。
2. 谏官忌辞:在古代,谏官者常常要冒着生命危险上书进谏,所以谏官忌讳“辞”,这一般指“请辞”或“陈辞”。
取而代之的是用“陈情”或“奏章”。
3. 谈论死亡忌辞:中国文化中,死亡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因此在生活中,人们对死亡话题很敏感。
讨论死亡时必须避免用“死”字、别字,“过世”等词汇,因为这些词汇在传统文化中通常被视为不吉祥的。
代替词汇可以使用“去世”、“辞世”等词汇。
4. 岁末忌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岁末祭祖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在这个时候,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哭泣,因为哭泣被认为是对祖先不敬的行为。
如果不小心哭泣了,也应该立即用红纸包住眼睛,以避免不祥的气氛。
5. 新婚忌刺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婚者忌对新衣服进行刺绣,因为刺绣是一种损毁行为。
这被视为对夫妻生活的破坏行为。
而在新婚之后,夫妻可以向父母请教刺绣或者自己学习刺绣。
6. 见面忌送钟:送钟在中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因为钟声会让人联想到哀伤和悲痛。
所以,在见面时,应该避免送钟。
7. 过年忌翻船:在过年期间,人们经常去雪地上滑雪、滑冰等活动。
然而,在这些活动中,翻船是非常不吉利的。
这被认为是对祖先不敬的行为,会导致不祥的气氛。
8. 母猪忌喝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猪因为是生育者,所以受到无比的尊重。
因此,在母猪生小猪的时候,人们禁止给母猪喝水或者划水,因为这被认为会影响小猪的成长和母猪的健康。
9. 五一忌出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一是个较为禁忌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是恶魔和邪灵活跃的日子,所以人们不应该在这一天做重要的事情,尤其是不宜出行。
禁忌的功能
禁忌的功能禁忌的功能禁忌,是指某些社会习俗或道德规范中明确禁止或不宜触碰的事物或行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禁忌的内容和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禁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它们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文明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食品禁忌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不同地域的人们饮食习惯各异,其中涉及到的禁忌也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地方禁止食用某些动物,因为它们被视为神圣或是与某些贵族有关。
同时,一些食物的搭配也受到禁忌的限制,比如忌与某些食物同时食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这些禁忌的存在,不仅是对食物进行分级和区分的一种方式,也使人们更加注重饮食健康,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
其次,言语禁忌也是社会中常见的一种。
言语的使用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禁忌。
在很多文化中,污言秽语、冒犯他人的言辞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可接受的。
人们被教导要尊重他人,不以伤害他人为乐。
此外,一些特定的话题也被认为是禁忌的,比如政治、宗教等一些敏感的话题,人们在公共场合通常避免谈及,以维持社会和谐。
再次,行为禁忌涉及到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规范。
比如,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不得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等。
人们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权益。
同时,在一些特定场合,比如宗教场所、纪念场所等,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以示敬意和尊重。
最后,禁忌还涉及到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比如绝对不可偷窃、伤害他人或妨碍他人的幸福等等。
这些禁忌不仅是对人类共同道德底线的约束,也是对每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期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这些禁忌,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谐。
总而言之,禁忌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体现。
禁忌提醒人们在特定情境下要注意一些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倡导人们的文明行为和互相尊重。
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并严守禁忌,以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中国民俗中流传的“忌讳文化”
中国民俗中流传的“忌讳文化”“忌讳文化”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文明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记录着人类原始的心理、美好的愿望和纯真的幻想,也反映着社会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些忌讳也就慢慢的被遗忘,当我们再度回想时会不会对某一个年代有所留恋呢。
“忌讳文化”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忌讳,作为中国的一大民俗文化,它源远流长,神秘而又令人畏惧。
它与法律法规无关,取决于民众的自我认同和约定俗成。
是人们对于神神的或不吉利的、或危险的事物所持的禁忌心里及行为。
民间认为,对神圣的东西,若是随便提及或使用,便贬低了它的神性,是一种亵渎行为。
对受鄙视的贱物和不吉利、不安全的危险之物,也不要随便提及和触碰。
违反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就能带来幸福、平安。
于是便约定俗成了这种“忌讳文化”。
关于忌讳文化的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一是对神圣的崇拜和畏惧;二是对欲望的克制与限定;三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四是对教训的总结和吸取。
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所以各地的忌讳文化内容也有很大差别。
忌讳的内容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1、正月十三,忌讳生孩子,也忌讳走亲访友出远门。
——因为正月十三是杨公忌日,这样做应该是为避“杨公忌日生百事不成”之嫌。
2、吃饭的时候忌讳碗底留饭菜。
——说是老天爷有眼,发现你这样抛米撒面,会让你马上变得没吃没穿的。
3、逢九年的人春节那天忌讳出门见外人。
当年忌讳上白事宴,平时忌讳见穿白戴的。
——怕碰到与自己属相相冲的人冲走运气。
4、男人忌讳进产房——怕沾上晦气,对自己不吉利。
5、吃梨忌讳分着吃——怕遭遇分离之苦。
6、凡有丧事报丧时,忌讳报丧人直接进入亲戚家院门,须待主人在大门口撒些煤灰后方可进院。
——主要是怕把鬼魂带入亲戚家,鬼魂最怕烟灰一类的东西,所以大门口撒些煤灰可以起到阻止鬼魂一起进入的作用。
7、家里新生婴儿未过满月前,忌讳外人进家,哪怕是窗户外也不得接近。
禁忌文化在中原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显现
禁忌文化在中原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显现作者:张新词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7期【摘要】禁忌是一种民俗文化,它具有自我保护、促进社会稳定、心理麻痹、社会教育等主要功能。
从本质上讲禁忌是一种迷信,但其中也有一定科学的成分。
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因风俗习惯、古代文化、民俗风情不同,其禁忌也不同。
中原地区民间禁忌极为丰富,该地区的民间美术中,如年画、泥塑、剪纸、纸扎等,都有表现禁忌文化的内容。
【关键词】禁忌文化禁忌功能民间美术体现禁忌文化的内涵禁忌文化伴随人类从远古发展到现在。
禁忌又称忌讳,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主要是指人们对于神圣或不洁、危险的事物约定俗成的禁忌心理及行为。
对神圣的东西,若是随便提及或使用,便贬低了它的神性,是一种亵渎行为。
违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禁忌,就能带来幸福、平安。
对受鄙视的贱物和不洁、危险之物,也不要随便接触。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禁忌,因此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禁忌在日常生活中也称忌讳,多数是日常生活中没有明文规定,但要求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清规戒律,带有浓郁的迷信色彩,其中也有些合理的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地域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因此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和民俗风情。
远在汉代时期,人们就有了“禁忌”的概念,“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含人事而任鬼神。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后汉书·郎顗传》中记载:“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是自述忠诚仗义的作风。
鲁迅先生有言:“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
禁忌是维系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形式,常常和宗教、祭祀、鬼神、宗法、巫术等相互作用在一起,形成巨大的价值评判体系。
禁忌文化的社会功能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功能在社会科学中的一般含义,即为达到预期结果或目的的作用。
民间禁忌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报/2009年/1月/7日/第003版理论评论民间禁忌文化的意义牡丹江师范学院徐迎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广大民众直接创造的,它以风俗、习惯、艺术等形式在民间传承。
这部分文化,我们习惯上称它为民间文化,民间禁忌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有些禁忌表面上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实际上有其合理的内核,有益于满足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禁忌大多是无理性的,却有现实意义,而这种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
大体表现如下:禁忌的教化功能。
禁忌常被作为伦理教化之用,以增强制止胡作非为的威慑力。
如:在古代,悖逆亲尊,属严重的禁忌,惩罚最为惨烈。
在民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已形成“劝惩”的信条,其效果,甚至一般的伦理教化的形式都无法匹敌。
禁忌的自我保护功能。
为了达到避开危险和祸患的目的,禁忌往往在它存在之处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使禁忌事项呈现出一种危险的状态,提醒人们在婚嫁、生育、丧葬、祭祀等仪式或接触某事物时必须小心行事,否则将受到惩罚。
“出门不饮酒可防蛊”,关于酒的饮食禁忌,就是抵御伤害的一种有力措施。
禁忌的社会整合功能。
“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等而民不疑”。
这些话,正可以概括禁忌的社会整合功能。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为了保护人与社会的和谐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需要有一定的秩序来制约每一个族群中人的行为,而禁忌是维护这种秩序的有效手段。
我国各民族在这方面的禁忌是很多的,例如:达斡尔人忌有人持马鞭、弓箭、刀枪等物进入室内。
又如蒙古族做客禁忌:客人骑马坐车到蒙古包时,一定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
客人进蒙古包时,忌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
进蒙古包后,客人不能坐西炕,忌坐佛龛前面。
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再如,苗族人在公共生活中,忌险恶环境中嬉戏、打闹;在交通要道上,忌堆放实物或坐卧;在安全上,忌用凶器指人,忌玩火烛;在社会秩序上,忌盗人家的猪、牛、羊、鸡、鸭、鹅,以及瓜果、蔬菜等。
民间禁忌的调节功能
民间禁忌的调节功能民俗禁忌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某些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对于社会的调节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间禁忌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先在远古时期,人类对于大自然认识的比较少,对于电闪雷鸣、洪水爆发等自然现象存在恐惧心理,而某些禁忌能以其避凶驱吉的麻醉效应使人们无能为力和害怕的心理平静下来。
例如,暴雨雷电的时候,人民就认为是上天发怒了,就虔诚祈祷,以息上天之怒。
类似很多这样的禁忌虽含有迷信成分,但是客观上能是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受惊吓的人们不会在电闪雷鸣过后留下精神上的阴影。
其次,对于我们居住的环境而言,有许多民族就禁忌砍伐古树和图腾树,禁止乱砍乱伐,他们认为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的,任何人动了就会破坏风水,这是要严加惩治的。
诸如此类的禁忌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人与自然的相处更加和谐。
第二,民间禁忌对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这就需要一定的秩序来制约每个人的行为,禁忌文化就有维护这种秩序的作用。
例如忌血亲、近亲通婚等禁忌能维持一定的婚姻制度;而乱伦禁忌对于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以及遏制性罪错的越轨行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民间禁忌有效的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民间很多的禁忌对于人们来说就像是日常行为规范之一,这使得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循规蹈矩。
例如,忌虐待父母否则会遭雷劈,忌做亏心事不然不得好死等,这些禁忌有助于人们养成善良的品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很多的民间禁忌对于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和约束自己也起着规范作用,例如汉族人忌讳在晾晒的裤子下钻来钻去,这忌讳不但告诉我们不要在晒衣物的地方行走穿行,同时告知人们不要在人行过道上晾晒衣物,这会给人家带来不便。
否则会被人家认为是不懂情理,不尊重别人。
像这样的禁忌让大家都能去关注如何处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尊重别人也尊敬自己,使大家和平快乐的相处和生活。
禁忌与忌讳
禁忌与忌讳禁忌与忌讳各个民族都有禁忌或忌讳,禁忌是一种古老而又十分神秘的文化现象。
禁忌,这一学术名词来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上的土语,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称为“塔布”,其意是为了避免招致惩罚和灾难,而在观念和行为上对人们的禁拘和限制。
禁忌是汉语中与“塔布”相对应的词。
它既是专门的学术用语,又泛指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禁忌在古汉语中含有禁止、避忌、憎恶、顾忌之意。
《说文解字》:“禁,吉凶之忌也。
忌,憎恶也”。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一书认为:禁忌包含着双重含义:一是崇高的、神圣的,唯其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二是神秘的、危险的、不洁的、禁止的。
既然神秘当然敬畏,既然危险当然要禁,既然不洁当然应该避忌。
禁忌,最初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使人们在什么现象面前都束手无策、百思不解,于是只有倒身膜拜,相信冥冥中有一种神秘力量,这种原始崇拜进而导生种种禁忌,它们渗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靠其本身特有的魔力以及社会群体趋同去异的整合力,潜移默化、无所不在地影响着、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和意志。
在国家政权和法律尚未出现时,禁忌也就成为人们自我约束的意识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信仰并未因社会的变迁而马上全部消失,由于文化之延续性、一贯性,以及人们之崇古性的护持,许多禁忌不但转化为后来社会的礼俗规范,并且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因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而新生出来的禁忌一起,继续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充当着无形的锁链。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禁忌形成为一种有它自己基础的力量;同时,也慢慢地远离了魔鬼迷信而独立,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传统而变成了法律”。
例如,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禁忌像一张网,几乎无处不在,它不仅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而且对农耕、猎狩、岁时节日等都有约束,内容十分丰富。
1禁忌及禁忌的产生和作用
禁忌及禁忌的产生和作用为什么过年时打碎了东西要说“碎碎平安”?为什么人,尤其是男人不能戴绿帽子?为什么有些人吃完中药要把药渣倒到路上?为什么女人怀孕了不能接近牲畜?小孩子常常觉得纳闷,为什么大人不让自己干这干那,熟不知,这一切里面可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渊源在里面。
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了很多古老的习俗,他们世代相承,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禁忌。
禁忌就是禁止某种行为,忌讳某种事物,含有禁制,约束的意思,如果人们破坏这种禁忌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它代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禁约力量。
禁忌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那时人们思维能力极其低下,对自然山川草木鸟兽有着自然的恐惧与敬畏。
比如原始人在某些强大、凶猛的野兽面前会产生恐怖感觉和逃避行为,对像老虎这样的对他们有威胁性动物的恐怖感觉又形成观念:某种动物是可怕的,导致他们以后只要看见虎就要远离。
原始人对虎的恐惧,要逃避虎的观念,就是对虎的禁忌的萌芽。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便产生了最原始的禁忌。
而随着人类生产能力和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禁忌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一代代传承发展着。
人类的很多行为习惯都带有禁忌的影子,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禁忌。
我国关于禁忌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
商朝王室崇尚占卜,凡是遇到祭祀、出征、打猎种田、外出远行、男子成年、风雨、疾病等重大事件,常用火焰灼烧龟甲、兽骨,并根据甲骨的裂纹以卜吉凶,然后在甲骨上铭刻出占卜的事项和结果,这就形成了后人看到的甲骨文。
当时的人们根据这种象征吉凶的裂纹决定要不要去做某件事情,当巫师与当事人认为龟甲上出现的裂纹代表凶险,并且与所准备去做的事情相联系时,就要停止去干这件事,以避免灾祸,这就是一种禁忌现象。
记载秦汉以前朝野礼俗的典籍《礼记》中也有的“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的记载,意思是说,在进入某个国家时要先打听该国的禁忌事情,风俗民情和该国的避讳(即皇帝名讳等),以求不说犯忌的话,不做犯忌的事。
关于“民间忌讳”你了解多少?
关于“民间忌讳”你了解多少?禁忌”关于“民间忌讳”是怎么回事呢?“禁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民间忌讳”是怎么回事呢,民间禁忌不是纯粹的迷XIN。
是人们对生活的期许。
迷信是指人对事物的执迷不悟,盲目的信仰和不可理解的信仰,把不科学的东西当成真实。
“禁忌”通过现代学术很难解释,过多的解释,只会越描越黑。
总之我们都希望大吉大利。
禁忌的目的,并不完全是“避免不想要的结果”。
它还包含“期望获得更好的结果”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那就关注我吧,持续更新!《礼记.曲礼》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禁忌”是属于风俗中的一类观念。
它与法律制度意义上的“禁止”和道德规范意义上的“不许”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风俗惯习中,“禁忌”一类的禁制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基础之上的。
我们用不同角度对禁忌的来源(成因)的追溯和认识。
即从信仰的、心理的、社会的、认识的方面来共同追溯禁忌的由来,有益于我们树立破除迷信的科学观念和保持良好的民风民俗习惯,让我们正确理解,对待传统文化,能大大方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出行办事。
小编整理了一些民间禁忌。
唾液禁忌俗语说:“白痰轻,绿痰重,吐了黄痰要了命。
”现今,我们感冒咳嗽,去到医生,通过医嘱对症治疗,医生也会通过痰液呈黄色,或白色痰液,来基础判断我们是病毒感染或者是细菌感染,医嘱对症治疗。
民间认为唾液是有魔力的,比如被蚊虫叮咬,涂些唾液,疼痛感立即减轻。
劳动的时候,累了,手上吐两口唾沫,立马感到了疲劳消除,力量又来了。
古人认为唾液很有人的元神,乃精.气.神.所化。
偶尔违反了禁忌,常常用吐唾沫的办法来破解,遇到不顺心的事,也通过“呸”“呸”“呸”三声,连吐三口唾沫,以自己的元神精气,去抵挡灾祸,当然这种行为,不文明。
公众场合也是招人忌恨的。
我们也最忌讳别人朝自己吐唾沫。
来而不往非礼也,你吐我,我吐你,于是唾沫大战也成了人性中的神之交锋。
精液禁忌民间有“十滴汗一滴血,十滴血一滴精”的俗话,惜精更甚于惜血汗《周易.系辞》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谈“忌讳”
谈“忌讳”忌讳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习俗,它是指人们在言谈和行为中避免特定内容的表达或触及。
忌讳来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是人们对于某些神圣、敏感或不祥的事物的敬畏和尊重。
忌讳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忌讳,人们可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忌讳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对神、鬼、祖先、死亡、财富、疾病、婚姻、生育等等。
中国人忌讳说“死”这个词,而常用替代词如“去世”、“仙逝”等,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死”是不祥的,与此相关的有一些传统习俗,如不在年夜饭上切鱼,因为“鱼”和“余”谐音,意为“有余”。
忌讳的存在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中国是一个尊重长辈和传统的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遵循忌讳来表达对祖先和长辈的敬意。
而且,忌讳也起到了规范行为的作用,通过避免触及敏感话题,可以防止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忌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逐渐减弱。
现代人的思维和观念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化,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
忌讳逐渐被人们视为束缚自由和创新的限制,有的人选择忽视忌讳,而有的人则对其持保守态度。
在处理忌讳时,我们需要注意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习俗。
尽管对于一些人来说,忌讳可能只是一种传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它可能是信仰和文化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对方的忌讳,避免触及可能引起误会或冲突的话题。
除了尊重传统习俗外,我们也应该审视忌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有些忌讳可能是古人的迷信或无稽之谈,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可以适度地调整忌讳,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同时推动社会进步。
忌讳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它既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认识,又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理性对待和适应忌讳,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报/2009年/1月/7日/第003版
理论评论
民间禁忌文化的意义
牡丹江师范学院徐迎花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广大民众直接创造的,它以风俗、习惯、艺术等形式在民间传承。
这部分文化,我们习惯上称它为民间文化,民间禁忌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有些禁忌表面上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实际上有其合理的内核,有益于满足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禁忌大多是无理性的,却有现实意义,而这种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
大体表现如下:
禁忌的教化功能。
禁忌常被作为伦理教化之用,以增强制止胡作非为的威慑力。
如:在古代,悖逆亲尊,属严重的禁忌,惩罚最为惨烈。
在民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已形成“劝惩”的信条,其效果,甚至一般的伦理教化的形式都无法匹敌。
禁忌的自我保护功能。
为了达到避开危险和祸患的目的,禁忌往往在它存在之处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使禁忌事项呈现出一种危险的状态,提醒人们在婚嫁、生育、丧葬、祭祀等仪式或接触某事物时必须小心行事,否则将受到惩罚。
“出门不饮酒可防蛊”,关于酒的饮食禁忌,就是抵御伤害的一种有力措施。
禁忌的社会整合功能。
“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等而民不疑”。
这些话,正可以概括禁忌的社会整合功能。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为了保护人与社会的和谐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需要有一定的秩序来制约每一个族群中人的行为,而禁忌是维护这种秩序的有效手段。
我国各民族在这方面的禁忌是很多的,例如:达斡尔人忌有人持马鞭、弓箭、刀枪等物进入室内。
又如蒙古族做客禁忌:客人骑马坐车到蒙古包时,一定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
客人进蒙古包时,忌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
进蒙古包后,客人不能坐西炕,忌坐佛龛前面。
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再如,苗族人在公共生活中,忌险恶环境中嬉戏、打闹;在交通要道上,忌堆放实物或坐卧;在安全上,忌用凶器指人,忌玩火烛;在社会秩序上,忌盗人家的猪、牛、羊、鸡、鸭、鹅,以及瓜果、蔬菜等。
可见,以上种种禁忌习俗有助于调整人和人的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秩序。
事实上,禁忌是原始社会唯一的约束力,是人类社会中家族、道德、宗教、政治、法律等所有带有规范性质的禁制的源头。
随着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少迷信性的禁忌,当然会逐渐被民众所淡忘乃至完全遗忘,但合乎科学要求的许多禁忌,却必然会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顽强的传承力,在人们的新生活中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