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合集下载

泄泻

泄泻

泄泻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

泄泻,中医病证名。

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脾虚湿盛是关键病机。

治疗上总以运脾除湿为主。

中医学名泄泻其他名称鹜溏、飧泄、注下相关西医疾病急性肠炎等疾病分类内科-脾胃发病部位肠主要病因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失常多发群体所有人目录历史沿革与西医病名关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证鉴别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辩证要点治疗原则(要点)症治分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文献摘要名词解释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1、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

2、《难经·第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3、《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4、汉唐时代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5、《景岳全书》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6、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

7、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在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泄泻(医学PPT课件)(2024)

泄泻(医学PPT课件)(2024)

02
止泻药
对于严重的泄泻症状,医生可 能会建议使用止泻药,如洛哌
丁胺、地芬诺酯等。
03
调节肠道菌群药
为了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医生 可能会开具益生菌、益生元等
药物。
营养支持治疗
口服补液盐
对于轻度或中度脱水的患者,口 服补液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
解质。
静脉输液
对于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 者,静脉输液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可以快速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 解质。
案例三: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泄泻
症状表现
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为主要表现,腹泻型患者大便呈稀糊 状或水样。
诊断依据
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 诊断。
治疗措施
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止泻药、解痉药等,பைடு நூலகம்时注意饮食调整、心理干 预等。
THANKS
物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泄泻后可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 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 变等症状。需要使用解痉药、止 泻药等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
治疗。
06
泄泻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急性肠炎引起的泄泻
症状表现
01
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伴有腹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诊断依据
02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便
04
泄泻的预防措施与调护
饮食调护
01
02
03
饮食有节
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定时 定量,减轻胃肠负担。
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进食 腐败变质食物,防止感染 病菌。
适宜饮食
泄泻患者宜食清淡、易消 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 米粥、面条、蔬菜等。

泄泻

泄泻

泄泻【收藏】--------------------------------------------------------------------------------【概述】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

可见与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或功能性腹泻等。

临床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病因病理】泄泻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主要为感受六淫之邪,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的较为多见,湿邪关系最大,其次为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因素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牌虚基础上产生。

病理变化为外邪侵袭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其次为过食肥甘,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或为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致泄泻;平素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劳倦内伤,久病缠绵,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或年老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失温煦,则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诊断要点】1.排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

2.可伴腹痛肠鸣,暧气食少等症。

急性起病可有发热。

3二大便常规可以正常,也可见少量红、白细胞。

【辩证分型】1.寒湿(风寒)侵袭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牌失健运,升降失司,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职,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则腹痛肠鸣;寒湿困脾,则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乃风寒外束之征;苔白腻,脉儒滑为寒湿内盛之象。

2.感受湿热(暑湿)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
泄泻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古今名医经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
括以下几种经验:
1. 慎食调理:古代名医强调良好的饮食调理对于治疗泄泻很重要。

慎食是指根据泄泻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的食物,少吃辛辣、
油腻、冷食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粥、面食等清淡食物。

2. 中药治疗:古代名医在治疗泄泻时经常采用中药,如黄连、
黄芩、木香、苍术等具有收敛止泻作用的草药。

名医通常会根据患者
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配制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3. 脾胃调理:古人认为泄泻与脾胃功能紊乱有关,调理脾胃是
治疗泄泻的关键。

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适当运动,促进消化吸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等都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方法。

4. 针灸疗法:古代名医常常使用针灸疗法治疗泄泻。

针灸可以
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道蠕动,从而缓解泄泻症状。

5. 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泄泻是多种疾病的症状,
如消化系统感染、炎症、功能紊乱等。

在治疗泄泻时,古今名医也常
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
的治疗手段,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古今名医在治疗泄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强调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饮食调理、中药治疗、脾胃调理、针灸疗法和中西医结
合等方法,以求达到治愈的效果。

然而,对于泄泻患者来说,应该根
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大便次数增多、量少、呈稀水状,并伴有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学对泄泻有着详细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九种常见的泄泻类型及相应的用药方法。

1. 脾虚泄泻:该类型的泄泻常见于脾气虚弱的人群,主要症状是大便稀软、色黄、量多,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可使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参、黄精、参等。

2. 肝郁泄泻:肝气郁结、不舒畅时易导致泄泻。

此类泄泻伴有腹胀、烦躁、胸闷等症状,多见于长期情绪压抑、烦躁易怒的人群。

可采用疏肝解郁的药物治疗,如柴胡、青皮等。

3. 湿热泄泻:多见于中暑、饮食不洁等引起的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质地、口渴、尿黄等。

治疗时可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

4. 肾虚泄泻:肾脏功能不足导致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不稳定、夜尿频繁、腰酸、畏寒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益肾气的药物,如杞菊地黄丸、肾气丸等。

5. 气滞泄泻:气滞不畅时易出现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黏液质、腹胀、肚脐周围疼痛。

治疗时可使用理气和中的药物,如香附、柴胡疏肝丸等。

6. 寒湿泄泻:多见于寒湿郁结所致的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稀糊、腹冷、腹泻等。

治疗时可使用温经散寒的药物,如理中丸、温中纳气丸等。

7. 食积泄泻:多因饮食不当、过食油腻等导致食积积聚而引发泄泻。

治疗时可使用理气和中的药物,如瞿麦、草果等。

8. 寒凉泄泻:寒凉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此类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清稀、伴有腹痛、畏寒等。

治疗时可采用温经驱寒的药物,如炮姜、肉桂等。

9. 药物泄泻: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激素等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泄泻。

治疗时需要停药或减量,并辅以调理肠道功能的药物,如蒲地蓝消炎丸等。

需要注意的是,泄泻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和调理方法。

在用药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来使用,避免滥用药物或选错药物导致病情加重。

此外,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治疗泄泻的关键,如避免刺激性食物、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泄泻(医学课件)

泄泻(医学课件)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和发热 等。
病例二: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泄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 性肠病,常导致慢性泄泻。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脓 血便和体重下降等。
治疗以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为主,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病例三: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泄泻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 ,常导致慢性泄泻。
与泄泻相关的生理学知识
要点一
胃肠道蠕动
了解胃肠道蠕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泄泻与胃肠道蠕 动的关系。
要点二
水分吸收与分泌
了解水分在胃肠道的吸收与分泌过程,以及泄泻对水分吸 收与分泌的影响。
与泄泻相关的病理学知识
感染性腹泻
了解感染性腹泻的病因、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非感染性腹泻
了解非感染性腹泻的病因、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避免食用不洁、变质食物,注意手部卫生。
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适当锻炼,增强身 体免疫力。
及时就诊
如出现持续性泄泻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05
泄泻的病例分析
病例一:急性肠炎导致的泄泻
急性肠炎是导致急性 泄泻的常见原因,通 常由细菌感染或病毒 感染引起。
治疗以补液、止泻和 调整饮食为主,严重 时需使用抗生素或抗 病毒药物。
04
泄泻的治疗与预防
一般治疗
01
02
03
急性期治疗
以补液、纠正水、电解质 紊乱为主,可使用口服补 液盐或静脉补液。
Hale Waihona Puke 饮食调理急性期应禁食,使肠道得 到休息;症状缓解后,可 从流食开始,逐步过度到 正常饮食。
卧床休息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

泄泻

泄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虚证:病程长,有虚象,泄泻完谷不化或滑泻、五更 泻。 实证:病势急骤,腹痛胀满,泻后痛减,尿少。 寒证:大便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 热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2、辨泻下物: 3、辨轻重:泻而饮食如常,为轻;泻而不能食,形 体消瘦,或暑湿化火,暴泻无度,或久泻滑脱不禁者, 均属病重。
⑵肾阳虚衰证
主证: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 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即安,形寒肢冷,腰 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要点: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加减:
⑶肝气乘脾证
主证:每因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 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泻时腹中雷鸣,攻窜 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病机要点:肝气犯脾,脾运失常。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加减:
五、预防调护
(一)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起居有常,调畅情志,防感冒。 (二)调护 1、急性泄泻要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忌辛辣、肥甘、 油腻。 2、慢性泄泻在以上基础上,要严格掌握饮食规律, 避免一切可能加重泄泻的因素。
三、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或泻如水样,次数增 多。 2、可伴随腹胀,腹痛,肠鸣,食欲减退,倦怠乏 力;久泻可有消瘦,面黄,虚象有轻有重。 3、暴泻多有不当饮食史或受凉史;久泻虽呈慢性, 也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加重。 4、相关辅助检查证据。
(二)鉴别诊断
1、痢疾:两者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粪 质稀薄的特点。但泄泻便次增多、粪质稀 溏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证;痢疾 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点。 2、霍乱:发病急骤,吐泻交作,变化 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 则上吐下泻,吐出未消化食物,泻下黄色 粪水或如米泔水。剧烈吐泻伤耗津液可致 亡阴亡阳之变。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避免刺激性食品
如辛辣、油腻、生冷食 品,减少对胃肠道的刺
激。
起居调摄
01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潮湿 和污浊的环境。
注意保暖
避免腹部受凉,特别是晚上睡 觉时要注意保暖。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 疫力,促进肠道蠕动。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 度疲劳。
精神调养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病机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损,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传导失职,下,急迫暴注,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虚证
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按,大便稀溏,粪色淡黄或灰白,气味不重。
治则治法
治则
调理脾胃,分清泌浊。
治法
实证宜化湿导滞,清热利湿;虚证宜健脾益气,温中健脾。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 件
目录
• 泄泻概述 •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泄泻的中医治疗 • 泄泻的预防与调护 • 泄泻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分类
急性泄泻、慢性泄泻、五更泄泻 、伤食泄泻等。
病因与病机
通过病因学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泄泻的发病过程,为开发新 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思路。
临床研究进展
01
02
03
04
临床研究是探索泄泻诊断、治 疗和预后的关键环节。
临床研究通过对照试验、随机 对照试验等方法,评估不同治 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研究还关注疾病的预后和 转归,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中医泄泻课件

中医泄泻课件
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泄泻的经验,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病程
泄泻的病程可长可短,短则数日, 长则数月。病情严重者可导致脱水 、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并发症
长期反复的泄泻可导致营养不良、 贫血、免疫力下降等并发症,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02
中医泄泻的诊断与鉴
03
病史
患者通常有腹痛、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病 程较长。
中药灌肠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泄泻,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以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进行 治疗。
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
通过针刺穴位,刺激经络,调和气血,以达到治疗泄泻的目 的。
艾灸治疗
通过艾灸的热力作用,温通气血,调理脾胃,缓解泄泻症状 。
推拿治疗
腹部推拿
通过对腹部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泄泻症状。
中医泄泻课件
目 录
• 中医泄泻概述 • 中医泄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医泄泻的治疗 • 中医泄泻的预防与调护 • 中医泄泻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中医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 为特征的病证。
分类
泄泻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 两类,根据病因和病机不同,又 可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 滞泄泻、肝气乘脾泄泻等证型。
症状
大便稀溏,甚至如水样便 ,可伴有腹痛、腹胀、食 欲不振等症状。
舌象与脉象
舌质淡,苔白或黄,脉象 多沉或濡。
鉴别诊断
痢疾
痢疾具有明显的腹痛、腹 泻、脓血便等症状,病情 较重,且多有发热。

泄泻-课件

泄泻-课件
☯清吴谦《医宗金鉴》对小儿泄泻病因、治法做了总结:“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 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消温补治宜精。”
三、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风 热 寒 暑
蕴结脾 湿胃
困阻中 焦
下注大 肠
传化失 司
泄泻
三、病因病机
2.肠胃脾虚
禀赋 不足
调护 失宜
肠胃 脾虚
水谷 腐熟 不分 运化 失司 精微 泌别 不布 传导 合污
泄泻
一、泄泻定义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大便溏薄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明·万全《幼科发挥》云:”泄,谓水谷之物泄出也;泻谓胃肠之气下陷也。“ ☯特点:春秋季发病多,婴幼儿为主,6月-2岁发病率高。 ☯西医的小儿腹泻可参照本病治疗,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 症状性腹泻等,中医治疗优势明显。
9.阴竭阳脱
泻下不止,便稀如水,次频量多,精神萎靡,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哭声 微弱,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则—回阳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龙牡救逆汤 常用药物—红参、附子、龙骨、牡蛎、干姜、白术、甘草 加减—尿少无泪加麦冬、五味子。
六、用药式
1.风药在泄泻中应用
风药多辛香发散,能行能散,可内彻外达;且风药多温燥,燥能祛湿,温可散寒。 故风药可祛除外邪、醒脾胜湿,升阳止泻。 代表药物:柴胡、升麻、葛根、防风、苍耳子、羌活、独活
二、中医源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提到了“湿盛则濡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指出风寒暑湿 热等外邪以及饮食不节均可导致泄泻。
☯宋《小儿药证直诀》云:“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指出病位在脾。
☯金元《丹溪治法心要》提出泄泻“惟分利小水,最是长策。”明代《景岳全书》说: “治泄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强调了分利治法的重要性。

泄泻

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夕L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病因病理]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故《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

”感受外邪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

外感风、寒、暑、湿、热邪均可致泻,唯无燥邪致泻之说,盖因脾喜燥而恶湿。

其他外邪则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故前人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泻”之说。

由于气候的因素,一般冬春多为风寒(湿)致泻,夏秋多暑湿(热)致泻。

小儿暴泻以湿热泻最为多见。

内伤饮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而发生泄泻。

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伤食泻既可单独发生,更多于其他泄泻证候中兼见。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

胃弱则腐熟失职,脾虚则运化失常,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而成脾虚泻。

亦有暴泻实证,失治误治,迁延不愈,损伤脾胃,而由实证转为虚证泄泻者。

脾肾阳虚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

泄泻(医学课件)

泄泻(医学课件)

02
泄泻的病因
感染性因素
细菌性泄泻
沙门菌属、志贺杆菌等引起的 肠炎,症状包括水样腹泻、腹
痛、发热等。
病毒性泄泻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引 起的肠炎,症状包括轻度水样
腹泻、恶心、呕吐等。
其他感染因素
寄生虫感染、结核杆菌感染等 。
非感染性因素
食物中毒
食用不洁食物或变质食物导致的中 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05
泄泻的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泄泻
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注意补充液体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 乱。
慢性泄泻
病因治疗的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加强支持疗法。
对症治疗
腹泻严重者
可给予止泻药如洛哌丁胺 。
腹痛严重者
可给予解痉剂如山莨菪碱 。
恶心呕吐严重者
可给予甲氧氯普胺。
病因治疗
感染性泄泻
使用抗生素如黄连素等抗感染治疗。

神经递质调节
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 等参与胃肠道运动与分泌调节
,进而影响腹泻。
04
泄泻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症状
急性腹泻
慢性腹泻
病程短,起病急,常伴腹痛、恶心、呕吐、 发热等症状。
病程长,反复发作,多无腹痛、发热等症状 ,可伴有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等症状。
水样泻
黏液便
大便呈水样,排便次数增多,不伴腹痛。
过敏反应
对某些食物过敏,如海鲜、牛奶等 ,导致腹泻等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道肿瘤、炎症 性肠病等均可引起泄泻。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 及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
的患儿,需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 胃虚弱等。
病机
泄泻的病机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湿邪 是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可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等症状。
体征
可出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等体征。
02
中医内科学泄泻
• 泄泻概述 •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中医治疗泄泻的方法 • 泄泻的预防与保健 • 泄泻的案例分析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分类
泄泻可以分为暴泻和久泻,根据 病因和病机不同,还可以进一步 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 泄泻、肝气乘脾泄泻等。
按摩疗法
按摩相关穴位,如足三里、天枢等, 可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药物治疗
在医师指导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 治疗,如四神丸、健脾丸等,以健脾 止泻、调理脾胃功能。
05
泄泻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慢性泄泻的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慢性泄泻需注重整体调理,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肠道吸收。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反复出现腹泻症状,大便稀薄,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采 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加减,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逐渐改善患者脾胃功能,促进肠道吸 收,从而缓解腹泻症状。
饮食调理
01
02
03
04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 免油腻、辛辣食物。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泄泻,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疏或呈水样,并且伴有腹痛、腹胀、腹泻量大、肠鸣和肛门灼热感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泄泻可以分为湿热泄泻、脾胃虚弱泄泻和肝郁气滞泄泻等不同的类型。

每种类型的泄泻都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案。

下面是针对泄泻的中医诊疗方案:一、湿热泄泻湿热泄泻主要是由于肠道受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黄色、味重、口渴、小腹胀痛、恶心、纳差、舌质黄腻、苔黄糙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板蓝根、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可通过清热泻热、祛湿化浊的作用来缓解湿热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肠道通畅。

3.生活调整:避免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增强体质。

二、脾胃虚弱泄泻脾胃虚弱泄泻是由于脾胃虚弱,脾气亏虚导致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稀黄、无臭、腹胀、乏力、纳差、舌质淡白、苔薄白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耆、白朮等益气健脾的药物,可通过补气健脾的作用来改善脾胃虚弱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温煮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粳米、小米、薯类、禽肉、鱼类等,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

3.生活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脾胃功能。

三、肝郁气滞泄泻肝郁气滞泄泻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引起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稀绿、口苦、口干、嗳气、胸闷、胁肋胀痛、舌质红、苔黄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壳、郁金等疏肝理气的药物,可通过疏肝理气来改善肝郁气滞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生活调整: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泄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情特点,采用针对性的中药治疗,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调节肠道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
概述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又称“腹泻”、“下利”等。

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可见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调以及脏腑虚弱而致。

脾虚温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湿邪致病又有寒湿、热湿之分。

(1)感受外邪: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但其中以湿为主,而常兼挟寒、热、暑等病邪。

脾恶湿喜燥,湿邪最易伤脾,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

(2)饮食所伤:凡食之过饱,宿食内停,或恣食生冷,寒食交阻,过食肥厚,湿热内蕴,或误食不洁之物,伤及肠胃,运化失常,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郁怒忧思,肝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钠,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或肾阳不振,命门
火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辨证分型
•寒湿困脾证
•肠道湿热证
•食滞胃肠证
•肝气郁滞证
•脾气虚弱证
•肾阳亏虚证
临床表现
• 1.寒湿困脾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恶风食少。

舌苔白滑,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 2.肠道湿热证: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临床表现
• 3.食滞肠胃证: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 4.肝气郁滞证: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临床表现
• 5.脾气虚弱证: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
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

舌淡,舌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化湿
• 6.肾阳亏虚证: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
痛,喜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淡,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临证护理
•病室宜安静,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注意卧床休息。

临证护理
• 1.寒湿困脾证:畏寒腹痛者注意保暖,可用热水袋敷腹部。

腹痛明显者,遵医嘱配合艾灸治疗,如神阙隔姜灸,祛寒消痛止泻。

• 2.肠道湿热证:腹痛泄泻剧烈者,可按揉腹部和内关穴,
并报告医师处理。

肛门灼痛者遵医嘱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擦干后涂以黄连膏,做好肛周皮肤护理。

(内关:仰掌,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3.食滞肠胃证:①控制饮
食或暂禁食。

②对暴饮暴
食,胃脘胀满严重者可用
探吐法,吐出胃中停滞
物,探吐动作宜轻柔。


饮服山楂水消食化积。


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可
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
以和为胃消食止痛。

(探吐法即用人工方法,通过工具的作用引起呕吐。

目的在于吐出毒物、食滞等。

常用的方法是以开水泡洗过的鹅毛或鸭毛轻扫咽部,引起呕吐)
4.肝气郁滞证:①对患者多加疏导,避免不良刺激。

②腹痛泄泻明显时,可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肝俞、行间等,以疏肝健脾。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行间:足背侧,大拇趾、趾
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
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5.脾气虚弱证:①注意保暖,勿受凉,必要时采用腹部热敷法。

②观察大便时间、粪便情况、伴
发症状、诱发因素、与寒热饮食
关系,以明确诊断。

③出现受寒
泄泻者可服用生姜加红糖水。


可针刺天枢、合谷、阳陵泉,调
整胃肠功能,达到止泻目的。


亦可神阙隔姜灸,祛寒消痛止
泻。

• 6.肾阳亏虚证:患者喜暖恶寒,病室应温暖向阳,通风良好。

多加衣被,必要时以热水袋保暖。

因常五更登厕,必须注意防寒,以免受凉。

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渣、高热量、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多吃热粥。

2)保证水分摄入,遵医嘱口服电解质平衡液。

3)忌肥肉、乳制品、粗粮及辛辣、生冷、刺激油炸、多纤维食物,戒烟酒。

• 1.寒湿困脾证:饮食温热,鼓励患者饮用生姜红糖水等。

• 2.肠道湿热证:饮食无渣、少渣、半流质为宜,多饮淡盐水或焦大麦沸水泡饮用。

• 3.食滞肠胃证:先禁食,待病情缓解后,进流质。

多饮水,
身体复原后,注意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忌食不消化食物。

• 4.肝气郁滞证:1)忌红薯、豆制品等产气食物。

2)悲伤、发怒、生气时切不可进食。

3)忌食雍阻气机食物如南瓜、山芋、土豆等。

4)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为主,可吃些萝卜调理气机。

• 5.脾气虚弱证:1)饮食温热、清淡、易消化,定时、定量,以软、烂、温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

2)忌食生冷瓜果、芝麻等凉性润肠之品,及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消化食物,忌烟酒。

• 6.肾阳亏虚证:以高热量、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多吃热粥。

多选用有补中益气之食品,如胡桃、山药、狗肉、动物肾脏等,并可加胡椒、肉桂等调味。

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服药后注意观察效果和反应。

• 1.寒湿困脾证:中药汤剂温热服用,以助散寒。

• 2.肠道湿热证:肛门灼痛者遵医嘱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擦干后涂以黄连膏,做好肛周皮肤护理。

• 3.食滞肠胃证:腹部胀痛明显者,可予山楂、神曲煎茶饮。

• 4.肝气郁滞证:可用佛手片沸水泡茶代饮。

• 5.脾气虚弱证:健脾益气类中药应注意煎药方法,先用温水浸泡半小时,煮沸后用文火熬半小时,热服。

• 6.肾阳亏虚证:中药汤剂睡前热服。

腹痛甚者,用肉桂、川椒粉纳入脐中,用暖脐膏敷贴。

情志护理
• 1.多做患者思想工作,关心体贴,从精神上安慰患者,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开朗,防止抑郁。

• 2.帮助患者熟悉环境、作息就餐时间、病房规章制度,缩短医患之间距离,使之愉快接受并配合治疗。

• 3.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解释清楚,尽量减少患者恐惧和痛苦。

健康指导
• 1.注意饮食调护与卫生,勿暴饮暴食,不吃生冷寒凉、油腻、坚硬、不消化食物。

可选用薏苡仁、白扁豆、莲子、山药等健脾食物。

•2、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劳倦过度,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盛夏炎暑季节,不露天卧湿地,以免暑湿外侵。

• 3.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对脾虚者较为适宜。

• 4.加强自身保健,经常按揉足三里,也可指压足底,增减脾胃消化功能,年老体弱者可练保健操。

肝气犯脾者,多听音乐,陶冶情操,消除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