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思政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大学思政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大学思政课中,法律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以“张三捡到钱包事件”为例,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案例分析1. 案件背景张三是一名大学生,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个钱包。

钱包内有身份证、银行卡、现金等物品。

张三当时并未查看钱包内容,也未找到失主。

在回家的路上,张三突然想到钱包内可能有钱,于是私自保留了钱包。

2. 法律问题(1)张三捡到钱包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2)张三是否应该归还钱包?(3)失主能否向张三追讨钱包内的现金?三、法律分析1. 张三捡到钱包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三捡到钱包后并未查看钱包内容,也没有发现钱包内有钱。

因此,张三捡到钱包的行为并不构成盗窃。

2. 张三是否应该归还钱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在本案中,张三捡到钱包后并未归还失主,而是私自保留了钱包。

因此,张三应该归还钱包。

3. 失主能否向张三追讨钱包内的现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权利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判决返还遗失物。

在本案中,失主作为钱包的所有权人,有权向张三追讨钱包内的现金。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张三捡到钱包的行为不构成盗窃。

2. 张三应该归还钱包。

3. 失主有权向张三追讨钱包内的现金。

五、启示1.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做到拾金不昧。

3. 面对法律问题,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依法行事。

4. 法律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环节,提高自己的法律应用能力。

总之,通过法律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律、应用法律,为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公民权益作出贡献。

思政实践教学优秀案例(3篇)

思政实践教学优秀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红色之旅为主题,通过组织学生走进革命圣地,亲身感受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革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2. 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4.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案例实施(一)前期准备1. 成立红色之旅实践团队,明确团队成员分工;2. 搜集相关革命历史资料,制作宣传海报、行程安排等;3. 与革命圣地联系,预约参观时间和住宿;4. 购买保险,确保学生安全。

(二)实践过程1. 第一天:抵达革命圣地,进行开营仪式,明确实践目标和要求;2. 第二天: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3. 第三天:参观革命旧址,了解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体会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4. 第四天:开展红色主题讲座,邀请老红军或相关专家学者分享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5. 第五天:进行团队拓展训练,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6. 第六天:组织学生进行红色诗歌朗诵、红色故事分享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7. 第七天:结束红色之旅,进行总结和反思,撰写实践报告。

(三)后期总结1.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总结,分享心得体会;2. 整理实践资料,制作实践报告;3. 开展实践成果展示活动,分享实践经验;4. 对实践团队进行表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四、案例成效1.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显著提高,爱国主义情感更加浓厚;2.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锻炼;3. 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提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4.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案例

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案例

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案例开展大学生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案例的重要性与实践探索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案例出发,探讨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读书使我快乐”——图书馆阅读活动案例探析在当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获取方式单一的问题,缺乏深入阅读的习惯。

某高校图书馆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读书使我快乐”主题活动。

通过组织图书馆导览、名著分享等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图书馆资源利用价值的认知。

该活动以传统纸质图书为主,重视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文化自信。

一方面,通过丰富书籍资源、改善图书馆环境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一个宁静的阅读氛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阅读,并组织相关演讲比赛、心得分享会等活动,激发他们对于阅读的热情。

这种类型的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

在参与此次活动后,部分学生反映他们开始对图书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构建起持续阅读的习惯。

在社交媒体上,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以“我的大学图书馆”为话题的热议,显示出该活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回响。

二、“中国梦我梦·志愿同行”——社会实践项目案例解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自身所背负的责任和使命,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

其中,“中国梦我梦·志愿同行”是一种常见形式,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的背景下,有力地引导了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国家。

这一案例中,“中国梦我梦·志愿同行”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参与到一线实践中。

例如:某高校与当地农村合作,开展乡村振兴活动。

学生在进行调研、帮扶等工作时,既为农民提供了务实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也增强了自身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

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分析(3篇)

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以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例,分析其实践教学的特点、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借鉴。

二、案例简介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访谈等活动。

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我国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教学特点1. 以学生为主体。

在“红色之旅”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实地考察、访谈、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课的理解。

4. 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四、实践教学效果1.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红色之旅”,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革命历史的伟大,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 增强教师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实践教学,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五、存在问题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2.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全面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思政课实践教学典型案例(3篇)

思政课实践教学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功能,许多高校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以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例,分析典型案例,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二、案例概述某高校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以下是该案例的详细情况:1. 实践主题:红色之旅2. 实践对象:全校大一、大二学生3. 实践时间:每年暑假4. 实践地点:全国红色教育基地5. 实践内容:(1)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延安革命圣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2)开展主题讲座:邀请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红色历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精神。

(3)举办红色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红色故事为题材,进行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进行红色歌曲合唱:组织学生学习红色歌曲,举办合唱比赛,传承红色文化。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实践准备阶段(1)制定实践方案:学校成立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包括实践主题、实践对象、实践时间、实践地点、实践内容等。

(2)选拔指导教师:选拔政治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组织学生报名:通过班会、年级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实践活动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实践实施阶段(1)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聆听讲解,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

(2)开展主题讲座:邀请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精神。

(3)举办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红色故事为题材,进行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进行红色歌曲合唱:组织学生学习红色歌曲,举办合唱比赛,传承红色文化。

思政实践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思政实践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律实践日益丰富。

在此背景下,思政实践法律案例分析题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本题以一起校园侵权案件为案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法律素养。

二、案例分析(一)案情简介甲、乙系某高校大学生,两人因争夺宿舍床位发生纠纷。

甲认为乙抢占床位,要求乙搬离。

乙不服,双方发生争执,甲用手机将乙打伤。

乙受伤后,被送往医院治疗,花费医疗费1万元。

乙要求甲承担赔偿责任,甲认为双方系同学关系,无需赔偿。

(二)法律分析1. 侵权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甲用手机将乙打伤,存在过错,构成侵权行为。

2. 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本案中,乙受伤后花费医疗费1万元,甲应当承担这笔费用。

3. 赔偿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赔偿义务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本案中,甲应当以金钱方式赔偿乙医疗费1万元。

(三)案例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本案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意识,尊重他人合法权益,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2. 学会维权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增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法律遵守的基础。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总结思政实践法律案例分析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

思政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思政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法律案例分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

本文以“张三交通肇事案”为例,进行思政课法律案例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案例背景张三,男,30岁,某公司职员。

一天,张三驾驶一辆轿车行驶在市区主干道上,由于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撞上了前方正常行驶的公交车。

事故造成公交车司机重伤,公交车乘客不同程度受伤。

张三在事故发生后,主动停车并报警,随后被警方控制。

三、案件分析1. 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本案中,张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撞上公交车,造成公交车司机重伤,乘客不同程度受伤。

因此,张三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2. 张三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交通肇事罪的刑罚取决于事故的严重程度和犯罪情节。

在本案中,张三的行为导致公交车司机重伤,属于严重后果。

同时,张三在事故发生后,主动停车并报警,有自首情节。

综合考虑,法院判决张三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3. 张三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张三的行为导致公交车司机和乘客受伤,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总结1. 通过本案,我们可以看到,交通肇事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提高安全意识,确保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2. 本案中,张三在事故发生后,主动停车并报警,有自首情节,法院对其从轻处罚。

大一上册思政法律案例(3篇)

大一上册思政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法律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本文将以大一上册思政法律案例为切入点,选取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一:校园贷引发的悲剧案例背景: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因急需资金购买电子产品,通过网络平台申请了校园贷。

在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下,小王陷入了“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最终,小王因债务缠身,承受不住心理压力,选择跳楼自杀。

案例分析:1. 法律层面:校园贷平台存在诸多违法违规行为,如高利贷、暴力催收等,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小王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道德层面:小王在借款过程中缺乏诚信意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这警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诱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启示:1.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自身权益和法律责任。

2.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完善校园贷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三、案例二:网络谣言引发的恐慌案例背景:某高校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散布虚假信息,称校园内出现疫情。

一时间,谣言迅速传播,引发全校恐慌。

经调查,该谣言为虚假信息,散布者被依法处理。

案例分析:1. 法律层面:散布虚假信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扰乱了社会秩序,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2. 道德层面:散布谣言的行为违背了诚信原则,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启示:1.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使其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2. 强化法治意识,引导大学生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虚假信息。

3. 加强舆情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谣言,维护社会稳定。

四、案例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案例背景: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利用课余时间研发了一款手机应用,该应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思政法律典型案例分析(3篇)

思政法律典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法律典型案例分析是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思政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成效,为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思政法律典型案例,从案例背景、处理过程、法律依据、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思政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二、案例一:学生旷课事件1. 案例背景某高校学生小明因沉迷网络游戏,经常旷课。

班主任发现后,多次劝导无效,遂向学校领导汇报。

学校决定对小明进行处分。

2. 处理过程(1)学校成立调查组,核实小明旷课情况。

(2)调查组与小明谈话,了解其旷课原因。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决定给予小明留校察看的处分。

(4)班主任与小明进行谈话,分析问题根源,帮助其改正。

3.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校可以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一)严重违反校规校纪,造成不良影响的;(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

4. 教育意义此案例反映了思政法律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对学生的处分,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敲响了警钟,提高法治意识。

三、案例二:企业拖欠工资事件1. 案例背景某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导致员工生活陷入困境。

员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2. 处理过程(1)劳动监察部门接到投诉后,立即进行调查。

(2)调查发现,该企业确实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劳动监察部门责令企业支付拖欠的工资,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4)企业支付拖欠的工资,员工生活得到改善。

3.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大思政课教育案例分析(3篇)

大思政课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大思政课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精神”为例,分析大思政课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案例概述“新时代中国精神”是大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案例以某高校“新时代中国精神”课程为例,分析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三、案例实施过程1.课程设置该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每周两课时,共计16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实践要求等。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结合教材,系统讲解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精神。

(3)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新时代中国精神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4)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新时代中国精神。

3.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活动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

四、案例分析1.成功经验(1)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内容涵盖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

(2)教学方法多样: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新时代中国精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存在问题(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入,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部分教师在讲解新时代中国精神时,对一些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3)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主要依赖于课堂表现和作业,未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思政课的深刻内涵,增强“四个自信”。

本案例以红色足迹寻访之旅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案例设计1. 案例主题:红色足迹寻访之旅2. 案例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4)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兴趣。

3. 案例实施步骤:(1)前期准备:确定寻访地点、制定行程安排、准备相关资料;(2)实地参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纪念馆、革命遗址等;(3)互动体验:组织学生参与互动活动,如模拟情景剧、重走长征路等;(4)心得交流: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寻访感悟;(5)总结反思:对本次实践教学进行总结,提炼经验。

三、案例实施1. 前期准备(1)确定寻访地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教育基地,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2)制定行程安排:根据寻访地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行程安排,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3)准备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红色教育基地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实地参观(1)参观纪念馆: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2)参观革命遗址: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宝塔山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精神。

3. 互动体验(1)模拟情景剧: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情景剧表演,如《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2)重走长征路:组织学生模拟长征路线,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思政教育叙事案例分析(2篇)

思政教育叙事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一起发生在校园里的“小插曲”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期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启示。

二、案例描述某高校大学生小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

在毕业前夕,学校举办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

讲座结束后,小张与同学小李发生了一场关于价值观的争论。

小李认为,当前社会风气浮躁,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道德和人文关怀。

而小张则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准则,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争论愈演愈烈,小张和小李的情绪都十分激动。

此时,一位老师恰好路过,了解了情况后,主动介入。

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同学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大事的态度,然后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 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们要正确认识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会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

我们要深入学习这些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 价值观的实践:价值观的实践是检验价值观的重要标准。

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些价值观。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张和小李逐渐平复了情绪,开始反思自己的观点。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忽视道德和人文关怀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

三、案例分析1. 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大学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紧密结合当前热点法律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平。

本文将以近年来大学思政课中的几个热点法律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一:高铁霸座男事件2018年1月5日,南京南至合肥的G1747次高铁上,一名男子强行占用他人座位,并与列车员发生争执。

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 案例分析(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高铁霸座男事件反映出部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应尽的义务。

在法律面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能以侵犯他人权利为代价来满足自身需求。

(2)法治观念的缺失:高铁霸座男的行为暴露出其法治观念的缺失。

在我国,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

因此,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对于预防和解决类似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启示(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强化道德修养:在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

三、案例二:大学生校园贷风波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问题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我国教育部、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管理的通知》,对校园贷进行了规范。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金融风险防范和信用体系建设。

1. 案例分析(1)金融风险防范:大学生校园贷问题暴露出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不足。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信用体系建设:校园贷事件反映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有助于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教育启示(1)提高金融素养: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思政实践教学道德案例(3篇)

思政实践教学道德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思政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某高校开展了以“关爱他人,传递温暖”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

以下是该活动的具体案例。

二、案例经过1. 活动策划该校思政教学部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关爱他人,传递温暖”这一活动主题。

活动策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活动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2)活动时间:一个月。

(3)活动形式: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

校内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等。

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关爱活动。

2. 活动实施(1)校内活动1)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卫生清扫、关爱流浪动物等志愿服务活动。

2)关爱弱势群体:组织学生到社区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3)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学生到农村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他们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关爱等。

(2)校外活动1)社区关爱: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关爱活动,如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伴他们聊天等。

2)敬老院关爱: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关爱活动,为老人提供陪伴、表演节目等。

3. 活动效果1)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学会了关爱他人,懂得了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活动期间,许多社区、敬老院等单位的负责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活动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案例启示1. 思政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从而提高道德素养。

2. 活动策划要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只有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使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3. 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根据活动主题和目标,设计多种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3篇)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日益凸显,尤其在涉及政治、法律等方面的话题上,如何界定言论自由的边界,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以下是一起发生在我国某高校的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

二、案例经过(一)事件起因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涉及我国政治体制的负面言论,认为我国政治体制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该言论迅速在网络传播,引起广泛关注。

校方得知此事后,立即展开调查。

(二)事件经过1. 调查阶段:校方对李某的言论进行调查,发现其言论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嫌诽谤国家机关和社会主义制度。

校方依法对李某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其删除不当言论。

2. 处理阶段:李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删除了不当言论,并向校方递交了书面检讨。

然而,部分网民仍对此事持续关注,要求对李某进行法律制裁。

3. 法律介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涉嫌诽谤罪。

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对李某进行讯问,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4. 审判阶段: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在社交媒体上散布涉及我国政治体制的负面言论,其行为已构成诽谤罪。

但鉴于李某认罪态度良好,具有悔罪表现,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三、案例分析(一)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1. 法律规定: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但自由是相对的,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2. 社会责任:网络言论自由并非无限制,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应承担社会责任,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法律责任1. 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侵犯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思政课法律案件分析(3篇)

思政课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法律案件分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

本文将以一起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件为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达到教学目的。

二、案件背景(一)案件概述2019年5月,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涉嫌诈骗罪被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李某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期间,通过社交媒体与多名女生相识,并以各种理由向她们借款,累计金额达10万元。

后李某无力偿还借款,被女生举报,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二)案件性质本案涉及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李某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诈骗罪。

三、案件分析(一)李某犯罪心理分析1. 侥幸心理:李某在作案过程中,一直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

在得知女生举报后,仍试图通过赔偿部分款项来逃避法律制裁。

2. 利己主义:李某在作案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考虑他人的权益。

在借款时,李某并未告知女生真实用途,而是编造各种理由。

3. 法律意识淡薄:李某在作案过程中,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认为法律不会对自己造成实质性影响。

(二)女生心理分析1. 好奇心:女生在社交媒体上与李某相识,出于好奇心,愿意与其交往。

2. 信任感:女生在交往过程中,对李某产生信任感,认为他是一位可靠的朋友。

3. 依赖心理:女生在李某借款时,出于依赖心理,没有对借款用途进行深入了解。

(三)案件对社会的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本案提醒广大师生,要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2.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交友要谨慎,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3. 强化道德教育:高校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思政课教学启示(一)结合案例,讲解法律知识思政课教师可以将本案作为教学案例,向学生讲解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法律。

思政法律案例分析题答案(3篇)

思政法律案例分析题答案(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思政法律教育在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某高校开展了思政法律案例分析活动。

本次案例分析题以一起发生在校园内的真实案例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思政法律知识,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和思政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描述2019年3月,某高校大一学生小张在宿舍内发现室友小李偷窃自己的一部手机。

经过一番询问,小张得知小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急需用钱,于是产生了偷窃手机的念头。

小张虽然愤怒,但考虑到小李的处境,决定私下解决此事。

他找到小李,要求小李归还手机,并承诺不将此事告诉他人。

小李起初表示愿意归还手机,但后来又以各种理由推脱。

在得知小李偷窃手机后,小张向辅导员报告了此事。

辅导员了解情况后,认为小李的行为已经构成盗窃罪,应当依法处理。

在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下,小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小张道歉,并表示愿意赔偿损失。

小张考虑到小李的悔改态度,同意接受小李的赔偿。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小李的父母得知此事后,认为小李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决定向学校提出投诉。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事,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经过调查,学校认为小李的行为确实构成了盗窃罪,但考虑到小李的悔改态度和家庭情况,决定给予小李留校察看的处分。

三、案例分析(一)法律问题分析1. 小李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小李偷窃小张的手机,虽然数额不大,但属于盗窃行为。

因此,小李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 学校对小李的处分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范文(3篇)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大学生活中,一些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法律问题。

本案例将以一起大学生纠纷案件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在思政法律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案例描述(一)案件简介甲乙两人系同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因宿舍问题产生矛盾。

甲认为乙在宿舍内经常大声播放音乐,影响其休息,而乙则认为甲经常在宿舍内看电影,声音过大,影响其学习。

双方多次沟通无果,矛盾逐渐升级。

一天,甲在宿舍内将乙的笔记本电脑摔坏,乙遂报警。

(二)案件经过1. 警方调查警方接到报警后,对案件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甲承认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将乙的笔记本电脑摔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2. 学校处理学校得知此事后,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经调查,甲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学校决定给予甲留校察看的处分。

3. 案件调解在警方的调解下,甲乙双方达成和解。

甲赔偿乙笔记本电脑的损失,并向乙道歉。

乙也表示谅解,双方恢复友好关系。

三、案例分析(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本案中,甲乙两人均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甲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未能理智地处理矛盾,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乙在遭受损失后,选择报警解决问题,体现了其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

(二)思政法律教育的重要性1. 增强法律意识通过思政法律教育,大学生可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培养法治素养思政法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素养,成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公民。

3. 促进和谐校园通过思政法律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预防和减少校园纠纷,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四、启示与建议(一)加强思政法律教育1. 开设相关课程高校应开设思政法律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逐渐转变,对物质的追求日益增长。

然而,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信用记录等原因,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在此背景下,“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贷款方式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监管不力、部分平台存在欺诈行为等原因,导致“校园贷”问题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起“校园贷”事件为例,分析其中的思政法律问题。

二、案例分析1.事件背景2017年,某高校大学生小李(化名)因急需资金购买手机,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APP申请了1000元贷款。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小李发现该APP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贷款利率高达20%,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其次,还款期限短,每月需还款150元;最后,在还款过程中,小李不断接到骚扰电话,威胁其家人。

无奈之下,小李向学校求助,并报警处理。

2.事件处理接到报警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

经查,该APP平台涉嫌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警方依法对该平台负责人进行刑事拘留,并责令其退还所有受害学生的贷款本金及利息。

3.思政法律分析(1)思政教育问题首先,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校园贷”的危害认识不足。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权益的保护。

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诚信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2)法律问题首先,该“校园贷”平台涉嫌非法放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暴力催收行为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三、结论“校园贷”事件暴露出我国大学生在思政法律方面的诸多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学校和家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消费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校园贷”平台的打击力度。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校园贷”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思政教学实践案例分析题(3篇)

思政教学实践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思政教学实践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某高校思政教学实践为背景,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案例描述某高校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了一系列思政教学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该校思政教学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兴趣不足,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部分学生由于时间安排或其他原因,参与度也不高。

2. 活动形式单一该校思政教学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参观、志愿服务为主。

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导致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教师指导不足在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足,导致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同时,教师对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问题分析1. 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兴趣不足造成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兴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思政理论课程内容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

(2)教学方法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不足。

2. 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形式单一的原因在于:(1)学校对思政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不够科学,缺乏创新。

(2)教师对活动形式的认识不足,未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调整。

3. 教师指导不足教师指导不足的原因包括:(1)教师对思政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责任心。

(2)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解决策略1. 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兴趣(1)优化思政理论课程内容,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某学生赵某,来自贫困山区。

为了供他上学,三个妹妹都忍痛辍学。

而他在学校期间,却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看小说上。

他看了“燕子李三”后,对主人公走南闯北、劫富济贫的行径十分羡慕,也想学着试一试,于是,便盗窃了市人民商场,最终被发现。

再如,某学生陈某,他先后偷过同班同学书桌里、床铺下的现金共100 多元,图书馆的书、杂志等20 多本。

在接受处分时,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偷这点东西算什么,社会上有的人一转手就能捞几千元几万元。


活动要求:
1. 根据本专题中所学知识,设计1份比较详细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案,实现对这两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 不少于300 字。

以上案例中张某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根据:
一、《行政处罚法》第15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实施。

”罚款属于行政处罚,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

学校是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机关,教师没有罚款的权利。

张某触犯了《行政处罚法》第15条之规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张某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之规定。

为此,本人认为:当学生出现迟到、旷课、不交作业、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习惯时,首先要弄清出现“问题”的原因,再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人性化”教育。

要做到关爱学生、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科学、守法、负责的态度从心灵深处感化、引导学生;要用理解和宽容学生;必要时要联系学生家长,求得学生家长的帮助,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我想采取“人性化”教育方式的教育学生,效果将会比采取“以罚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的效果好得多。

次彪提2009-12-08 20:46:17
案例:
某学生赵某,来自贫困山区。

为了供他上学,三个妹妹都忍痛辍学。

而他在学校期间,却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看小说上。

他看了“燕子李三”后,对主人公走南闯北、劫富济贫的行径十分羡慕,也想学着试一试,于是,便盗窃了市人民商场,最终被发现。

再如,某学生陈某,他先后偷过同班同学书桌里、床铺下的现金共100 多元,图书馆的书、杂志等20 多本。

在接受处分时,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偷这点东西算什么,社会上有的人一转手就能捞几千元几万元。


活动要求:
1. 根据本专题中所学知识,设计1份比较详细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案,实现对这两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 不少于300 字。

最佳答案
以上两个案例中,两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染上了偷盗的恶习,他们养成坏习惯的原因也有相似之处,就是出于对别人的行为的模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道德判断还不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在这两个案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注意:
第一、学生在道德行为知识上存在认识误区。

案例中的学生赵某认为“燕子李三”杀富济贫,惩恶扬善,是一方侠盗,值得羡慕和学习。

学生陈某认为自己的偷盗行为微不足道,和“一转手就能捞几千元几万元”的人相比,简直就是小乌见大乌。

第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学生对他在意的有兴趣的事情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一见就会,触类旁通。

这用在学习科学知识和良好习惯当然是好事,但若没有防患于未然,他们学起不好的东西来,就难以教育了。

综上所述,我拟出以下教育方案:
1、在班会课或者其他时间开展德育知识讲座
道德教育涉及到“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内容,知与情是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意与行是道德行为的目标和结果。

德育过程中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准备。

在老师和家长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道德知识的讲解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而极端注重道德行为表现,结果使得我们的教育丧失了前提和基础。

孩子们在道德行为的体验时,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使得他们盲目地模仿一些所谓“英雄”,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所以,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强化是有必要的。

2、正方两方面的事例进行对比教育
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犯罪分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请当地的法制宣传人员对学生进法制教育;表扬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树立道德行为模范标兵等正反两方面对比教育,用事实说话,告诉学生什么可以作而什么不可以做
3.在学校要经常进行法制教育
加强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在校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自觉守法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是一项保障未成年人的远离违法犯罪,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4、以理服人,以爱感化
对待案例中的这类德困生,切记一味地压制和批评。

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做人的自信心,给他们转变的机会和一段转变的时间,在老师的爱和期待下,德育工作的开展要顺利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