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3.带菌状态
致病菌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后并 未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 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并不断向体外排菌,成为重要传染 源。
主要为G+菌: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 喉棒状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链球菌
次要为G-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霍乱 弧菌
外毒素由细菌分泌到细胞外,而志贺氏菌 和大肠杆菌的外毒素由细胞溶解后才释放 到细胞外
毒性作用强,并对组织有一定选择性
肉毒毒素最强-神经毒素
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肉 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眼和 咽肌等麻痹: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严 重者呼吸麻痹而致死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质的 概念,由细菌种属决定
细菌引起疾病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量 的概念,细菌毒力有强弱之分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 表 示(LD50/ID50)
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性酶
菌毛等粘附因子 荚膜与糖萼
具有良好抗原性
0.4%甲醛处理脱毒 ,保留抗原性成 类毒素
类毒素
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作用, 产生抗毒素
结构:外毒素由:
一种无毒B的亚单位肽链与易感细胞受体 结合
另一种A亚单位肽链为毒素中心,决定毒 素的毒性效应
二者单独对机体或组织细胞无致病作用,因毒素 结构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备条件
无毒亚单位(B)的抗原性强 提纯后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又
第九章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2学时)
三、免疫检测技术
(一)免疫检测技术 (二)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
(一)免疫检测技术
免疫检测技术:是指利用免疫反应特异 性的原理,建立各种检测与分析的技术 现代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非常快,已有 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出现
1、酶标记抗体技术
酶标记抗体技术:是将抗原和抗体的特 异性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机地结合的 一种新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抗原 和抗体的定性、定量测定 目前应用最广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 ELISA
2、感染的方式
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直接侵入 介体传播
3、感染的影响因素
病原体的毒力和数量 宿主的抗病性 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
一、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又称致病力,是指微生物在寄 生过程中侵染危害寄主使之发病的能力 侵袭力:微生物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 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毒素:微生物产生的对宿主有高度致病 性或毒性的一类微量化学物质;按其来 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 和内毒素
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 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 然防御功能 特点:同一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没有 专一性,对所有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均发 生作用
1、生理屏障
表面屏障:连续、完整的结构阻挡病原 菌的侵入或分泌的化学物质有抗菌作用, 如皮肤与粘膜 局部屏障:形成特殊结构阻挡病原菌的 感染,如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 共生菌群:正常菌群通过营养竞争或者 产生抗生素,抑制多数病原菌的生长, 如大肠菌群
2、体液因素
补体系统: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球 蛋白,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的 能力;激活补体攻击侵入细胞导致溶解, 其作用无特异性 干扰素: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种诱导蛋白, 当它再作用于其他细胞时,使其他细胞 立即获得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免 疫力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9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习题一、名词解释1.免疫2.病原微生物3.疾病(disease)4.传染(infection)5.侵袭力6.外毒素7.内毒素8.类毒素9.抗毒素10.非特异免疫11.特异性免疫12.炎症13.抗原14.抗体15.免疫原性16.免疫反应性17.完全抗原18.不完全抗原二、填空题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_ __、_____和___三方面组成。
3.病原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____和____,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和_______。
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____和______。
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和_____等。
9.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和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
1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阶段。
11.干扰素都有____、、、和等功能。
12.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3.特异性免疫具有的特点为______、_____和______。
14.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15.免疫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均来自骨髓多功能造血的__ _。
16.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而______和_____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份。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二, 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虫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体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最主要的吞噬细胞有两类,其一为多行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其二为以巨噬细胞。
2. 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类。E受体指T细胞上能与绵羊红细胞相结合的受体,可是周围的绵羊红细胞结合在其周围而形成一玫瑰花状物。
3. 按T细胞的功能来介绍几个亚群:
(1)调节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其活化和产生抗体。<2>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由它控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四,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一)补体:为一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的本质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补体能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发挥溶胞作用。
(二)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功能是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三)环境因素:详见书P290
三, 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真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
微生物学第九章感染与免疫(共71张PPT)
二、免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 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 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的免疫 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到化 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诸多学科 和领域。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根据刺激机体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细胞辅助 又可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前一种。
(四)、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都是很好的抗原,由 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 有保护机体不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
微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及与蛋白质结合的 各种多糖和脂类,都可能是抗原,并可产生各种 相应的抗体。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涵。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清除,执行免 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答,或应答过高, 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 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机体有害。
② 复合半抗原:复合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大,有多 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 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多 糖类、脂质、脂多糖等都属于这类抗原 。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免疫应答如过度活化或失控,可导致免疫病理的发生,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超敏 反应等。
04
常见细菌感染及免疫防控
呼吸道感染
01
肺炎链球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
播,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02
流感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可引起流行性感冒,具有高度传染性,
M.J. Apicella, Ba…
mediators of virulence and immunity, ASM Journals, 2017.
R.A. Falkow, The …
a dynamic and versatile barrier,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2017.
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侵袭力
细菌通过产生侵袭酶、荚膜等 物质侵入机体。
毒素
细菌释放毒素,破坏机体的正 常生理功能。
免疫逃逸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 疫系统的清除。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确诊细菌感染。
治疗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支持治疗。
03
细菌的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
组织屏障
皮肤、黏膜等组织屏障可阻挡病原体侵入,是机 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可对病原体 进行吞噬、杀伤和清除。
固有免疫分子
补体、抗菌肽等固有免疫分子可参与病原体溶解 和杀伤。
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应答
T细胞在细菌入侵后,通过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是我们周围的常见生命形式,它们存在于土壤、水源、空气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表面和内部。
尽管大多数微生物对我们的身体没有害处,有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感染并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而我们的免疫系统则起到了识别和应对微生物感染的关键作用。
一、微生物感染的种类微生物感染可以涉及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多种类型的微生物。
感染的途径可以是通过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昆虫媒介传播以及直接接触等方式引入体内。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感染可能导致不同的疾病,例如细菌感染可以引起肺炎或腹泻,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感冒或流感,真菌感染则通常与皮肤病有关。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一组复杂的生物学结构和过程,包括细胞、分子和器官,它们共同合作以识别和消除外来微生物、病毒或异常细胞。
免疫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
当微生物入侵体内时,免疫细胞会迅速作出反应,识别并消灭感染源。
三、免疫反应的过程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我们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它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保护。
例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属于先天免疫的一部分,它们能够直接消灭微生物。
而获得性免疫则是指我们通过接触到微生物或接种疫苗获得的针对特定微生物的免疫能力。
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其中包括T细胞和B细胞。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某种微生物时,T细胞和B细胞会学习并记住与之相对应的抗原,并在下一次接触到同样微生物时产生更强大的免疫反应。
四、免疫缺陷与免疫调节有时候,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抵御微生物的侵袭,这被称为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获得的。
先天性免疫缺陷通常涉及免疫系统的基因缺陷,而后天免疫缺陷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暴露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也可能会失调,产生过度或过弱的免疫反应。
过度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免疫反应过弱则可能导致感染的扩散和慢性感染。
周德庆微生物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内容提纲第一节传染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生物制品及其应用第一节传染u传染与传染病u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u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一)疾病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4年8月28日2004年12月1日实行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u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u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传染Ø传染(infection):是指寄生物与宿主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
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酶和毒素→患传染病。
长期保持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不发生Ø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寄生物→突破宿主的三道防线→在体内定居、生长、繁殖,结果有两个:u 病原菌环境因素u 宿主的免疫力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u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组成。
侵袭力包括力、繁殖和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毒素分为内毒素(endotoxin)和外毒素(exotoxin)。
门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创口、泌生殖道以及其他途径侵入。
量:因不同致病菌的毒力和生长、繁殖条件的差故引起其宿主致病所需的个体数量也不同。
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内毒素u外毒素:指在病原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类毒性蛋白质。
u类毒素:若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抗原)的生物制品,称作类毒素。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特异性免疫应答
T细胞和B细胞
通过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因子和抗体,对细菌感染进行特异性免疫应答。
Th1/Th2细胞因子
Th1细胞因子如IL-2、IFN-γ等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增殖,Th2细胞因子如IL-4、IL-5等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05
结论与展望
医学微生物学在抗细菌感染中的重要性
要点一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要点二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要点三
诊断技术的改进
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细菌耐药 性不断进化,对抗菌药物的治疗产生 了巨大挑战。
针对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医学微生物 学在抗菌药物的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不断探索新型抗菌药物 。
耐药性细菌的分类及特点
产ESBL细菌:以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为主,能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对三代头孢菌 素类抗生素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对万古霉素耐药, 但对替考拉宁敏感。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甲氧 西林耐药,但对万古霉素敏感。
T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核心作用,产 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免疫应答的进行。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提呈 给T细胞,活化T细胞,并诱导产生Th1和Th2细胞 因子。
03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疗法
疫苗在抗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预防性疫苗
通过注射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疾病发生。
通过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细菌感染 的诊断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速度。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生物,它们在各种环境中都有存在,包括人体内。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有些对人体有益,有些则可能引发感染。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一、微生物的感染微生物感染是指微生物进入人体并导致疾病的过程。
这些微生物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等。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微生物数量过多时,人体容易受到感染。
感染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生:1、空气传播: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
这些微生物在空气中传播,当人们吸入时可能受到感染。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人体与微生物直接接触而导致的感染。
例如,握手或拥抱可能将细菌从一个人的手传播到另一个人的手或面部。
3、食物和水源:食物和水源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导致人们摄入后受到感染。
例如,食用未煮熟的肉或饮用污染的水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二、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的斗争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它可以帮助人体识别和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这些细胞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免疫反应: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识别并攻击入侵的微生物。
当淋巴细胞识别到微生物时,它们会分裂并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微生物结合并消除它们。
2、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大型白细胞,它们可以吞噬并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巨噬细胞还可以向其他细胞发出信号,招募它们参与免疫反应。
3、NK细胞:NK细胞是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并攻击被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
NK细胞还可以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协调免疫反应。
三、免疫系统的弱点与微生物的逃避机制尽管免疫系统非常强大,但有时它也会受到挑战。
有些微生物具有逃避免疫系统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人体内生存并繁殖。
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以下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1、变异: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改变它们的表面抗原,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例如,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变异,导致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传染与免疫是代表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相 互关系两个方面,是关于寄生关系内容 的进一步深化。
1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flv 2
传染病: 由活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
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 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有免疫 性。
33
第四淋巴细胞
同时具备T细胞和NK细胞特征的淋巴细胞,称为 NKT细胞。这是继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K细胞 之后的第四类淋巴细胞。 人体内有少量具有自身免疫性的TDTH细胞,有时会对自 身组织产生攻击性,并导致自身免疫病,如全身性红 斑狼疮、皮肤和内脏硬化症、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以及 口舌眼球干燥综合症等。研究已证明NKT细胞可抑制 这些自身免疫病。此外,它还有抑制癌症转移和延缓 人体衰老等作用。 红斑狼疮.flv 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膝关节.flv
42
43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
传统免疫学方法又称为血清学反应。
29
2、免疫细胞 指一切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 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干 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一类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 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单核细胞与 巨噬细胞也可列入。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外 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红、肿、痛、热和功能障碍是炎症的五大特征(炎症)
24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补体、干扰素、溶菌酶、乙型脑素等 1、补体
存在于正常机体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的血清蛋白,具有 能扩大和增强抗体的“补助”功能,故称补体。30种 成份,主要有9种。 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补体能 被任何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由无活性形式转变为 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活性形式,称为补体激活。 3条激活途径
病理学基础课件:微生物感染及免疫反应
真菌及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
真菌和寄生虫感染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和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免疫耐受和免疫失调的原因和 机制
1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的原因和机制包括中枢耐受、外周耐受和免疫抑制性细胞的 作用。
2 免疫失调
免疫失调的原因和机制涉及免疫系统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导 致的免疫亚平衡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主要功能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识别和清除病原体、调节 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保持免疫稳态等。
免疫反应的概念和分类
免疫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消灭过程。免疫反应可分为先天免 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前者迅速应对各类病原体,后者则需要时间来产 生适应性免疫。
免疫反应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它 们参与免疫反应的识别、杀伤和调节过程。
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亚细胞颗粒等,它 们协助免疫细胞完成对病原体的清除和调节。
免疫反应的调节及其相关机制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对自身 组织产生免疫反应的抑制机 制,以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 生。
免疫调节细胞
免疫调节细胞,如调节性T细 胞和抑制性巨噬细胞,参与 免疫反应的负向调节与抑制。
免疫检查点
免疫检查点是免疫反应调控 的关键因子,如PD-1、CTLA4等,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 化和功能。
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细菌感染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炎症反应的过程包括血管扩张、血管渗透、 白细胞浸润等。
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
病毒感染会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通过T细胞识别和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体液免疫则通过 抗体中和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抗菌免疫在抵御细菌等微生物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防止和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扩散,维护机体健康。
抗菌免疫的概述
非特异性抗菌免疫主要由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介导,通过吞噬、杀伤、诱导凋亡等方式清除体内感染的细菌。
非特异性抗菌免疫
特异性抗菌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识别细菌等微生物抗原,活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产生细胞免疫系统与抗菌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防御、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可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及维持内环境稳态。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抗菌免疫的定义
抗菌免疫是指机体对抗细菌等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xx年xx月xx日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CATALOGUE
目录
细菌的感染免疫系统与抗菌免疫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细菌的耐药性
01
细菌的感染
细菌感染的途径
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
食物传播
性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免疫逃逸
03
免疫应答
人体对细菌感染会产生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以清除感染并预防再次感染。
细菌的毒力与致病性
01
毒力
细菌的毒力是指其在人体内繁殖、扩散和引起病变的能力,与细菌的种类、数量、毒力因子等有关。
02
致病性
微生物的免疫与感染教学教案
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 对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进行改进,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 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考试内容:全面 覆盖微生物的免 疫与感染的课程 内容
考试形式:闭卷 或开卷,根据实 际情况而定
评分标准:客观 题和主观题相结 合,注重应用能 力的考察
微生物的免疫与 感染教学教案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Four.
教学方法
Part Two.
教学目标
Part Five.
教学安排
Part Three.
教学内容
Part Six.
教学评估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教学目标
掌握微生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课后作业:布置相 关作业,帮助学生 巩固所学知识,提 高学习效果。
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目的: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感染案例,如流感、细菌性痢疾等
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言简的阐述观点。
实验材料:显微镜、培养基、抗体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言简的阐述观点。
实验步骤: a. 准备实验材料和器具 b. 讲解实验原理和技术 c.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d.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宿主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 遗传而来的、相对稳定、对任何外界异物具有的天然防御力。 •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特异性免疫):个体在后天与抗原物质接触 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免疫力。
一、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人体及高等动物对入侵病原微生物 的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黏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物理 屏障作用、皮肤和黏膜、泪液、唾液、胃液等分泌物的化学屏 障作用,以及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屏 障作用,以便抑制微生物的浸入,阻挡疾病的发生。
外毒素和内毒素特性比较
性质 产生菌 外毒素 几乎所有G+菌,少数G-菌 内毒素 几乎所有G-菌 结合在细胞壁上,细胞死亡释放 脂多糖复合物
细胞内部 胞外,分泌到介质中 位 化学性质 大部分是多肽
稳定性
毒性
不稳定,60℃以上或紫外线下 稳定,能忍耐60℃以上温度数小 易变性 时
剧毒致命,有的属最毒的化合 弱毒,一般不致命 物之列
• 根据宿主不同部位、不同组织对微生物的敏感性不同,可将不 同病原体感染宿主的途径分为呼吸道感染、消化管感染、创伤 感染、生殖道感染和垂直感染等。
• 免疫力:指机体识别并排除非自身物质的一种能力。 四、感染的类型和结果:感染的最终结局依赖于病原菌、机体免 疫力、外界环境三方面力量的抗衡。大体分为显性感染(出现明 显的临床症状)、隐性感染(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潜伏感染 (潜伏在寄主,一般不出现在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 力下降,病原体即被激活、繁殖,引起疾病,如结核分枝杆菌) 和带菌状态(病原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在机体中未完全消除, 继续存在于机体中,与机体免疫力处于一相对平衡的状态,如 慢性乙型肝炎)4种不同类型。
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以病原细菌的致病力为例,常以毒力 (指病原体的致病能力)表示。
• 根据细菌在引发疾病过程中的机制不同,将疾病分成浸染和中 毒两种不同的类型,因此病原细菌的致病力可分为浸袭力和毒 素作用两种。
1. 浸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 殖和扩散的能力。由病原菌的吸附与浸入、繁殖与扩散,以及 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等因素组成。 2. 毒素:菌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改变宿主细胞正常新陈 代谢、对宿主有害的物质。根据所产毒素是否可以泌出,可分 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主要类型。
四、特异性免疫器官
• 中枢免疫器官(一级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淋巴细胞 起源和成熟场所。
• 周围免疫器官(二级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阑尾等。 是淋巴细胞积聚并与各种进入机体的抗原接触的场所。
五、特异性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及其前身(造 血、淋巴、单核、粒细胞等)。 • T细胞:通过细胞-细胞间接触直接与菌体细胞表面的抗原作用。 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和抗原受体等特异性的表面标志。
第九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非特异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免疫学应用
第一节 微生物的的感染与致病性
• 大多病原微生物浸染机体时,首先必须吸附到宿主的体表,然 后繁殖,产生毒素或进入宿主体内,致使宿主发生疾病。 一、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包括吸附、浸入、定居和繁殖等步骤。 (一) 吸附:具有特异性。细菌、病毒多通过蛋白质间的相互作 用而与宿主表皮细胞特异性吸附。 (二) 浸入:微生物吸附到机体表面后,进入宿主细胞内或深部 组织进行繁殖的过程。 • 浸入方式:通过菌体所黏附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诱导宿主细胞 通过吞噬作用将菌体摄入;或菌体细胞释放一种浸入素,诱导 通常不进行吞噬作用的宿主细胞变为吞噬细胞将菌体包裹摄入。 (三) 定居和繁殖:原始浸入的病原微生物必须要在宿主体内找 到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后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 死亡的吞噬细胞、组织碎片积聚就构成了炎症反应部位常观察 到的脓包。
三、非特异性分子免疫:包括补体、干扰素等分子。
(二 (interferon, IFN) :一组在机体内由某些白细胞和组 一) 干扰素 补体:一组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血液、淋巴和体液中的 织细胞经诱导产生的具有干扰病毒复制功能的小分子糖蛋白。 蛋白质。大多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被入侵微生物或抗原 与抗体复合物激活后,能协同作用杀死微生物细胞和病毒。 • 干扰素的产生和抗病毒机制: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干扰素基因 受刺激被活化,转录并产生干扰素释放到胞外,结合到邻近未 受感染的健康细胞表面,吸附有干扰素的健康细胞遇到病毒浸 染时即被刺激合成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蛋白的合成。
作用方式 高度组织特异性,神经毒性或 组织特异性不强,周身疼痛或局 心肌毒性 部反应
引起症状 不发热、不同毒素不同,常致 发热、痢疾、呕吐等 死
抗原性
举例
强,刺激抗体产生和免疫反应 弱,通常不引起免疫反应
肉毒毒素、白喉毒素、破伤风 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 毒素 等产生的内毒素
三、影响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因素:本身的毒力、病原微生物浸 入的数量、 病原微生物浸染的途径、机体的免疫力和环境。
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人体及高等动物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第 二道防线,包括吞噬作用和炎症反应。
(一)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识别入侵的病 原菌,将其吞食、摧毁,并最终将产生 的菌体碎片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1. 识别:吞噬细胞识别异己。
2. 吞食:吞噬细胞吸附到微生 物细胞表面,伸出伪足将菌体 包裹,当伪足两端相遇,就融 合形成吞噬体将入侵的细菌细 胞包埋。 3. 裂解: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形成吞噬溶酶体,来自溶酶体 的各种化学成分对菌体进行裂 解,菌体死亡。 4. 排出:菌体被消化裂解后, 吞噬溶酶体和细胞膜融合,将 未能受到损伤、微生物感染时,嗜碱性粒细胞和 巨大细胞就释放出组胺等炎症因子,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和微静 脉膨胀,增加血液量,使得受伤部位发热、发红、肿胀和疼痛, 并使吞噬细胞激活吸附到血管内皮细胞上,变形、挤压、穿过 血管进入到周围组织中,通过吞噬作用处理入侵的微生物细胞 或组织碎片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