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及问题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在中国的文明历史中,政治和社会发展一直是重要的话题。
从最早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共和国,中国的历史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历史分析中国历史上最初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时期。
这个制度是通过君主的掌权进行管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王朝在不同的时期相继形成和灭亡。
这个政治制度也经历了许多的变迁。
其中,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高峰期。
这个时期,文人朝政的制度让政治稳定并且有了创新的思想倾向。
但是,在这个制度的后期,官僚主义的日益壮大也开始削弱王朝的权力。
现代化崛起后,中国自然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领袖孙中山开始了民主革命。
他组织的中国国民党推翻了清王朝并且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政府。
但是,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以及对于民主制度实现的困难让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内战和混乱。
在这个时期,共产主义党员以及毛泽东开始在中国舞台上崭露头角。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其中包括改革土地制度以及进行国家工业化。
但是,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的一些政策导致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混乱。
在毛泽东去世后,邓小平领导了改革开放的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将市场经济引入到了国家的发展中。
现状分析当前的中国政治和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渐渐加强。
然而,中国的制度改革也继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经济仍然在快速地增长。
这让中国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经济的成功也意味着更多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也会影响到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稳定。
其次,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
特别是新一代的中国人,他们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强。
这种思考方式也可能会对中国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带来挑战。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作者:葛荃《文史哲》2006年第5期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
本文考察了这一学科的起始情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对百年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做一概括。
首先,划分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二,梳理了学术流派,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三,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理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政治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思想与观念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例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对于政治权力的崇拜等等。
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显然不是20世纪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传统。
这种历史的表象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步,恰恰说明了思想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影响力的久远。
因而,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新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现代政治学流派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
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
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
”[1] 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
不过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思考,梁启超本人亦仅作“断片的发表”。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晚清经学家孙诒让(1848—1908)曾著有《周礼政要》一书。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
历史余艳红I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硏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文/余艳红百年以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既是中国人思考政治的重要叙事方式,又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缩影。
可以说,在中国.如何建构、叙述与表达中国政治思想史,早已超越了认识论与知识论等学术问题,既涉及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看待当代以及看待未来的问题.也涉及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他者以及如何建构两者关系的问题。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诞生近百年的时间点,重新梳理与回顾这一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审慎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故事,既是这门分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建构一流的中国政治学的必然要求。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1922年春,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创建。
至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是,纵观近百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我们依旧感觉任重而道远。
这是因为,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诞生,一开始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
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既源于传统中国遭遇西方现代性的系统入侵而给精英阶层带来的焦虑感与危机意识,也与一种从历史中发现智慧的历史主义情结息息相关.但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自我追溯和确认带来的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多重困境(-)学科身份困境中国政治思想史从创建之初起,就一直存在着学科身份辨识的问题。
这种学科身份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政治思想史在学术资源、学科边界、学科属性以及学科的概念、内容体系和思想谱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也容易引起争议。
对中国政治思想研究贡献甚多的海外学者大多数属于历史学、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同样.中国大陆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群体的学科来源也是高度多元化的。
这其实彰显的恰恰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资源和学科边界困境;换句话说,这门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属于历史学,抑或是哲学?此外,在国内教材方面.我们也能窥见这种困境。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现状与学科建设的探讨-最新教育文档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现状与学科建设的探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该学科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中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从而将一般规律运用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当中。
本文主要回顾我国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对发展的现状做进一步的分析,对该学科的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历程回顾思想政治教育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紧密相关的,二者血脉相连,犹如“母与子”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的逐步成熟发展,才有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成长空间。
因此,回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就必须先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从无至有到发展的历史演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活动,古今中外早有之。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始于1983 年,中共中央发布《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文件当中指出,要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政治工作专业。
与此同时,国家教委也召开了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召开学科建设会议,拟定了课程的设置、培养的规格、目标等事宜,并委托武汉大学等高校编写相关的课程教材。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在1984 年正式招生,当时国家发布了《关于国家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批准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十二所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并于1990 年全国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
1996 年,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的部分高校成功筹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点,以此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了自己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2004 年以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二级学科,国家将原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置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从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学科的定位日益明确,学科的建设也得到了发展。
思想政治课现状分析及对策
思想政治课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导致思想政治课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对多元、多样、多变文化背景的挑战,思政课应在对学生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的同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思政课现状;原因;对策1 思想政治课现状思想政治课从地位上说属于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课程设置;从效果上说又属于“教师备课教学很辛苦,领导同事不认可,学生心中无所谓,学习缺乏主动性”的课程。
在很多人心目中,它是门可有可无,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点缀,是一个再副不过的副课。
总之,思政课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得不到实际重视,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2 导致这种尴尬状态的原因2.1社会历史原因受左的路线特别是10年“文革”的影响,使人民对政治望而生畏,亦使学生觉得思政课不过是政府的传声筒、政治教化的工具,从而在心理上有了或多或少的逆反情绪。
2.2现实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随着市场经济观念日见深入人心,经济效益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取向。
受利益的驱使,教育的功利思想也日益严重,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一些学生惟“用”是学,认为在校期间学习一些技术即可。
对政治教育和政治信仰越来越淡漠,甚至有人说,只要能赚钱,管他什么信仰、管他什么“马列不马列”。
这种思想的产生及蔓延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讲得好听一听,讲不好无所谓。
2.3思政课本身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自我意识强、善于表现,有很多和时代相符合的新观念和行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开放意识,喜欢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看法。
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记条条、背答案的填鸭式教学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说教气息过重,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性差,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厌烦情绪。
在信息时代,生活离不开计算机,学生更离不开计算机,他们喜欢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而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一快黑板”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厌烦情绪。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学在不断发展的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和趋势,以及政治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培养。
同时还分析了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影响。
在展望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前景,并探讨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日益重要地位,当代中国政治学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为中国政治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和支持。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研究方法、技术应用、重点、趋势、学科建设、教育培养、国际影响、前景展望、挑战、机遇。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政治学研究正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为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1.2 研究意义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为政治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科内涵的丰富和深化,推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政治学研究还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国政治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的提升。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国家的政治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进步。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对于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术水平、支持政治决策、推动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一、学科发展动态:近年来,中国政治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治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在学科的内容范围上,不仅有传统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研究领域,也涌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政治、政治沟通、政治参与等。
这些研究方向的涌现丰富了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国家现实和社会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发展状况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发展状况综述一、概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从创立到发展、从探索到成熟的历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本文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综述,梳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人才。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教师队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只有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
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其基本现状,并对其实践进行反思。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够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将对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
从课程思政的萌芽阶段开始,探讨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分析课程思政的基本现状,包括其在国内的普及程度、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课程思政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
本文将对课程思政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二、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初期。
伴随着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视,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期,课程思政主要侧重于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强调“以专业为载体,以思政为灵魂”的教育理念。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在保持专业课程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基础上,加强思政元素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这一阶段,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既注重思政课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又强调在其他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
近年来,课程思政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阶段,课程思政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
思政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摘要:本文描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归纳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经验、思辨性特点及实证研究与多学科研究方面的缺陷,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应该有机结合。
把质性、量化和传统研究进行整理合并,最终形成以实务、对象以及自身研究的统一局面,再以学术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和现在的许多实践者与学者经过了长期实践奋斗和长期的革命中积累起来针对人民内部的思想政治问题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持续不断地发展,人民从思想和行动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本质的转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从实务工作转换成了一门必修的专业学科。
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现状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地走向专业学科化道路。
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这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关键词在专业的学术期刊网上进行索引,从中发现1979年到2008年间共有16434篇,其中1979年仅有10篇,而在2008年发表的论文就高达2828篇,到目前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这里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们又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版物来分析,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到现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题的著作,就原理类的著作已经高达上百篇,随着社会的发展朝着精细化和专题化方向发展。
整体来说,各个方面都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正在繁荣地发展。
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点和趋势2.1 经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建立在党经过了长期建设实践和长期的革命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基础上,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然后再结合现代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成果,进而形成的新型应用性专业学科。
当前政治学发展前景及面临问题.pdf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欧美各国,政治学与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一样,已发展为十分成熟的学科。
中国政治学的正式确立与发展是在本世纪,前后出现过两次比较大的发展时期。
第一次出现在本世纪的前四十年。
当时深受欧美政治学的影响,不论在学术引进,还是在研究成果方面,都有不少的建树。
但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发展实际上中断了。
到八十年代初,我们重新恢复政治学这一学科,迎来了中国政治学的第二次发展、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政治学的真正发展,至今才有十几年时问,因而,还不是十分成熟。
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学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走出科学社会主义范畴,确立学科体系时期;二是重新研究、学习和借鉴西方政治理论与政府管理体制时期;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开始比较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中国政治时期。
第三个时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政治学开始走向成熟。
但是,由于基础和条件的限制,第三个时期尽管把研究的重点放回到中国政治领域,从而确立了有生命力的生长点,但还是有比较大的局限。
因为,这个时期对中国政治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研究,而且这种研究,还仅停留在体制性分析上,没有进行很好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中国政治学研究和发展的现状,是我们思考和推动中国政治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学术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可以选择的,因为在学术研究中,人的主观意志具有重大作用;但同时学术的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又是无法选择的.因为学术的整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社会发展客观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往往是决定性的。
当我们面对新世纪的来临,为推动中国政治学发展而努力时,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政治学本身发展的现状及其内在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的总体走向。
学术要超越现实,但又不能脱离现实.尤其是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国发展经验都充分表明;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催发出政治发展的新时代。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现状与学科建设的探讨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现状与学科建设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和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成为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初创期,当时中国正处于革命与建设的关键时期,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建设需要新的思想教育理论和方法。
当时,中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和理论成果,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关注全人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逐渐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个阶段是当前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挑战。
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从纯粹的理论研究向实践教学的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状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还相对较低,不少学校把它作为一门非主要的课程来教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投入不够。
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跨学科性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古代就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体系与法律法规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非常庞大。
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此外,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还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另外,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
例如《教育法》、《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保障了学生的权益。
二、教育内容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等。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觉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班、演讲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信息化与现代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探索信息化教育的模式。
许多学校设立了思政教育网站、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互动学习工具,以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
此外,在线教育、远程教育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通过网络课程、视频会议等方式,学生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都可以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和高效利用。
四、创新与改革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
例如,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推出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等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例如,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等新课程,以便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课题申报】中国初中政治课程的现状与改进研究
中国初中政治课程的现状与改进研究中国初中政治课程的现状与改进研究一、课题背景与意义政治课程作为中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中国初中政治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
因此,对中国初中政治课程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探讨如何改进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1. 分析中国初中政治课程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探讨如何改进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3. 提出适应中国初中政治课程改进的具体建议,包括课程改革方向、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探索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中国初中政治课程的发展历程,从中总结课程的改革动态;(2)当前初中政治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3)国内外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与借鉴;(4)从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分析初中政治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有关政治课程改进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当前初中政治课程的认识和体验。
(3)实地访谈法:深入学校,与政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4)案例法:选取几所初中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四、预期成果1. 对中国初中政治课程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
2.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初中政治课程改进方案和具体措施。
3. 完成相关专业学术论文一篇,并提交国内相关期刊发表。
五、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两个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初中政治课程改革的历史动态。
2. 第二阶段(两个月):设计并发放问卷,进行学生和教师对政治课程的调查和分析。
3. 第三阶段(两个月):选择几个典型学校进行实地访谈,并记录访谈结果,探索优秀的教学实践。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学在中国学术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政策制定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学科建设以及国际地位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同时也指出了当代中国政治学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如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体系,提升研究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等。
展望未来,当代中国政治学有望在政治文化、政府决策、社会治理等领域取得更大成就,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贡献更多智慧和经验。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前景展望、重要性、研究意义、特点、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学科建设、国际地位、未来发展趋势、挑战、前景展望。
1. 引言1.1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于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
政治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中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讨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为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依据。
通过政治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现实,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实践、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政治现实,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2 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意义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对中国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理解,为中国政治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现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脉络和规律,有助于解决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对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理论的对话与融合,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
在国际上,当代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扩大中国话语权,还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经验和智慧,推动中国政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认同障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一、选题价值(一)研究的背景我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口新月异变化着的社会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出现多元化,这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中学生带来剧烈的思想碰撞,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背离、相冲突的情况。
中学政治课教学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
但是,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些内容、观点不被学生认同,思想政治课仅仅成为了一门考试科目,背离了它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认同障碍问题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中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选择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信任感,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
(二)研究的目的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认同障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提高社会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中学生思想发展方面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提出促进其长足发展的相应策略,并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意义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这一历史使命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许多观点不能被学生完全认同,这就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能否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问题,所以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认同障碍的成因与解决对策,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一、概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其研究现状、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均呈现出新的面貌。
在研究现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涵盖了教育内容、方法、途径、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有效路径,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特点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关注理论创新,也注重实践应用。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至于发展趋势,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被更多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也将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发展理念、政策导向和社会规范,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还能够促进人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
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理解社会、把握时代,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与现状
同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也提出 “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的命题。
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率先刊
深入研讨
登了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的文章,公开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是
一门科学”的命题和概念,并开辟了
“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的专题讨
论栏目。
钱学森提出:“要把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 门科学,科学地做思 想政治工作。”
学科门类
法 学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政治学理论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政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治
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外交学
专业建设举措
1992年下半年,国家教委思政司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华 东政法学院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讲习班”和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讲习班”,开展教学经验交流, 培训师资。 1993年2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全国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工作会议,着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1993年5月,在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召开思想政治教育 基础理论研讨会。
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等《评价与管理》 2008年第1期
排名
学校
等级
1
华中师范大学
A+
2
北京大学
A+
3
华东师范大学
A+
4
陕西师范大学
A+
5
武汉大学
A+
6
南京师范大学
A+
7
北京师范大学
A+
8
东北师范大学
A+
9
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以《政治思想史》2010—2019年稿件刊发情况为依据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以《政治思想史》2010—2019年稿件刊发情况为依据刘学斌(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摘要:《政治思想史》自2010年创刊到2019年十年间刊发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稿件间接反映出学科发展的特点:研究队伍延续、扩大;研究内容多样、丰富。
研究主要集中于重要思想家和思想观念、传统治国思想和实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性质的再认识及对未来发展的构想、学科发展的探讨、中国政治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等方面。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稿件数量有限、优秀成果较少、影响力较小;学科边界模糊、专业研究者队伍较小、知识和观念生产不足、缺乏专业理论话语。
在未来,一方面需要加强与研究者的联系、互动、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内凝聚,向外拓展。
关键词:《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国在政治思想上有丰富的积淀。
中国政治思想史正是发掘、研究这些积淀的学科。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产生已经有100多年。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经历了民族解放、国家建设、改革开放各个阶段。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一方面努力作出时代贡献;另一方面自身也(1)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参见葛荃:《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文史哲》,2006年第5期,第143-152页。
刘学斌: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经历了许多发展变化。
《政治思想史》杂志的诞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作为国内少有的专业性的、专注于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虽然创刊时间并不十分悠久,但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
值此《政治思想史》创刊十年之际,特对之前刊载过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方面的论文情况作一简要总结,并对相关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学科发展问题作些许分析。
一、基本情况《政治思想史》杂志于2010年创刊,后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2017—2018、2018—2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基础学科,是晚清至民国期间岁政治学学科的创立而创立的一门现代性学科。
它的创立及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第二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末至20世纪40年代,第三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第四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
第一阶段:中国政治思想史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梁启超等人开创。
1922年春,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东南大学有关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课程;1924年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在中华书局出版。
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第一本专著。
第二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40 年代,多所大学相继开设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
代表人物及著作由陈安仁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大纲》、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杨幼炯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在这次调整中,全国几十所院校的政治学科被取消,而作为分支学科的中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研究也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政治学科恢复20世纪 80年代,随着政治学学科的恢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编纂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主要人物及著作是徐大同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朱日耀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研究现状
首先,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向一个新的阶段迈进,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它取得了以下的进步。
第一,从研究方法上看,对思想家及政治思想的论述和评价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阶级分析或阶级斗争,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政治教条主义。
人们开始注重马克思主义其他的理论方法,在研究中保持理性与辨证地看待。
第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得到重新界定。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成为学者率先思考的课题。
第三,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
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思想史都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
第四,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整体学术发展基本实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就研究的科学性而言,一方面,注重政治思想史中时代、流派、思潮、思想家等政治学说的挖掘和整理; 另一方面,力求在综合上述时代、流派、思潮和思想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纵横结合的研究结构,努力使本学科研究的观点、结论与现实中国政治实践、政治比较相结合,推动兼容并蓄、知行合一的研究体系的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研究的方法论仍然很单一。
虽然摆脱了政治教条主义,但是研究者们在政治学方法理论的运用方法仍然不够充分。
第二,通史性研究不够重视,没有出现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对于专题人物或者断代史的研究较多,通史的研究较少。
第三,研究领域不够广泛。
大多数集中在政治精英及经典论述上。
第四,在学科意识上,重历史学而轻政治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大多数出身于历史学,体现的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
三、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的特点
第一,在价值结构方面,中国政治思想史逐渐吸收以及建构了以政治学价值理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体系。
这一点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学科特性。
第二,在认识逻辑方面,中国政治思想史以政治性学术判断作为基本的认知形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知识体系正是以政治学的价值准则为基准而建立起来的,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历史进程的论述也是以政治价值作为参照系而达成的。
这种评价体系和由此而形成的认知逻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构成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学术性与科学性的认识前提和保障。
第三,在知识体系方面,中国政治思想史具有历史性的特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知识组成是历史知识,因此中国政治思想史在研究方法和认知方法上必然要用到历史学的相关知识。
四、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中的问题解决途径
第一,更新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
引入政治文化方法以及政治心理学方法等。
第二,注重对政治思想进行结构性以及整体性研究,而不仅仅是片段
式研究。
第三,拓宽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领域研究。
首先在于从政治和历史的研究领域向着哲学研究领域的推进。
其次,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过程化将这一学科的历史场景不断延展,使得研究者可以将人类的政治思维放在一个更为辽阔的学术背景上进行考察,从而避免了由于缺少历史的定位而引起的认识偏差,结论更加可信。
最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们还应将研究的视野伸向民俗学的研究领域,政治思想史研究进行世俗文化化。
第四,在政治学与历史学之间取得平衡点,用政治学的观点以及历史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