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10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10篇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篇1小学低二年级的数学教材是以多样、形象、有趣为宗旨。
如果面对新的教材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将无疑会成为学生学习绊脚石,只能消极的促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早期形成。
我作为一名刚教数学的教师,深感压力重大。
经过一年的教学,我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有一些感受。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收效甚微。
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
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0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室外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若要在教室讲解,显的课程资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语言苍白无力。
因此,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带队到操场,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侧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
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如在教学中有这样一到题:小红和同学排队从前面数她是第2,从后面数是第2,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遇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时会多说一人,有时会少说一人,这时,有时候就不知道到底是多少人,我就指几个学生扮演小红,按照题目要求自行站队,等学生站好队之后,他们会自然明朗,马上欣喜自信的告诉老师正确答案,不必教师做烦锁的讲解。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总之,情境教学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因学生个性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进行设置,也可根据教材内容的可行性进行设置,也可自己创设情境,这样学生就会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激发兴趣的效果。
小学教学中有哪些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何应用?
小学教学中有哪些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何应用?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七点总结小学一年级数学是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小朋友们拥有扎实的语文知识是关键!这是一篇语文学习方法归纳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小结一下小学数学学习方法: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又不能处处依靠教师,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穷源。
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4。
博观约取,由博返约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
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
掌握其知识结构。
5.既有模仿,又有创新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6.及时复习,增强记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
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7.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在摸球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 )
在摸球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
程,引导学生( )
在摸球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探险的小勇士,每一次摸球都是他们探索未知的一步。
那我们该怎么引导学生呢?
咱得先让学生明白这摸球可不是瞎摸,这里头有大学问!就好比他们在走一条神秘的小路,每走一步都可能有新发现。
咱们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有趣的小任务,比如说让他们猜猜每次摸到某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就像让他们猜一个藏在盒子里的宝贝是什么,充满了神秘感和挑战性,学生能不兴奋吗?
然后,别着急告诉他们答案,让他们自己多摸几次,自己去感受感受。
这就跟学走路一样,总得自己摔几跤,才能真正学会。
你要是一直扶着,他们啥时候能独立行走呢?
在他们摸球的过程中,咱们在旁边多观察,发现问题了,别直接批评,得像朋友一样和他们交流。
比如说,“嘿,小家伙,你是不是忽略了啥呀?再好好想想!”这样多亲切,学生也不会紧张,反而更愿意和咱们一起探讨。
还有啊,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这就像大家一起凑在一起拼图,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块,凑到一起才能看到完整的画面。
咱们也可以设置一些小比赛,看谁猜得准,谁摸得有技巧。
这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更投入。
这难道不比干巴巴地讲理论有趣多了?
等活动结束了,让学生自己总结总结。
这就好比打完一场仗,得复盘一下,哪里打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总之,摸球实践活动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咱们要做的就是陪着学生,让他们尽情享受这个过程,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宝藏,这样学到的东西,可比咱们硬塞给他们记得牢多了!咱们得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成长,他们一定会给咱们带来惊喜!。
数学思想方法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数学思想方法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思想方法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篇120xx年10月,我有幸成为田老师“省能手工作站”中的成员。
在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积极开展活动,首先确立了第一个研讨主题—————“关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
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首先收集了许多资料、文献,进行基础理论学习,为后面的研究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交流,让我对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小学阶段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
但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是离不开一节节数学课的积淀的。
我想,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孩子创新独立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使其终生受益。
一、注重独立思考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空间。
如:这个问题中已经给出的条件是什么,要干什么?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怎么来解决比较合理等等。
当学生的思维判断有困难时,我们进行适当的点拨,或跟他们合作进行研究来解决。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力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强调实践操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创设有利于质疑、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合作。
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学思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中感受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三、提倡逆向思维课堂的40分钟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思维方向不能是单一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是,充分研读教材、整合资源,同时把握顺向、逆向这两条思维主线,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活动,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作者:陈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07期摘要: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近些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也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
文章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035一、在知识引入过程中渗透首先,可以借助“数学史”引入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中包含了对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演变的追溯,同时还对这些演变过程进行了探索,以及数学历史发展为人类所带来的影响等。
数学史不仅包含了数学内容,同时还涉及了历史、哲学等科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适当的渗透数学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教学中,同时还能让学生知晓数学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使命感。
比如在讲解《质数与合数》时,教师可以将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运用其中。
陈景润从沈元教授那里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当时他就立志要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66年,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然后用了六年的时间对证明做了修改,这样坚持严谨的态度怎能不为之折服。
国外很多数学家证明“1+3”的时候,都用了大型的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只是利用纸笔就完成了这一移动了群山的成就:陈氏定理——筛选法的光辉定点。
像这样励志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祖冲之和圆周率,阿基米德与皇冠等等。
二、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也是数学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
首先,要在概念讲授中进行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参與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其次,在探求定理公式的过程中去发掘,数学定理、公式等有非常具体的论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这些结论进行探求和推导,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和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初一期中总结反思(6篇)
初一期中总结反思(6篇)初一期中总结反思1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里,我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于是我进行了自我反思。
首先是学习态度的反思。
学习态度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怎样评价你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呢?一是要看课堂上能否专心听讲,能否克制自己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二是能否自觉、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能否主动改正错题。
三是在完成规定作业后能否主动复习、预习和进行课外学习。
四是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是否想办法解决。
五是能否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其次是学习方法的反思。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需要学生不断摸索、总结的,特别是考试之后对各门功课的学习方法的总结,如文科一些需要背诵的内容,在什么时间,怎样背效率高,是抄背还是读背。
其三是单科差异的反思。
不少学生对各门功课并不是同样感兴趣,往往会出现偏科现象,从而导致弱科太差,强科无效。
这就需要在考试之后进行反思,哪些功课学得好,哪些还不够理想,成功经验是什么,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学习兴趣浓或是因为觉得这门课重要,就要想办法继续保持兴趣或提高对其他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能够学好自认为重要的功课的信心。
其他成绩不理想的学科也应该一样重视,那就肯定能够学好。
初一期中总结反思2这次考试发挥还算正常,自从上次考试不理想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检讨。
1、在考试前我并没有深入复习,只不过是看了看书。
2、临阵磨枪,突击英语,平时不善于积累。
3、复习没有重点。
这次考试发挥还算正常,自从上次考试不理想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检讨。
1、在考试前我并没有深入复习,只不过是看了看书。
2、临阵磨枪,突击英语,平时不善于积累。
3、复习没有重点。
通过以上几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我不但克服了上次考试的弱点,还总结了怎样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
一、数学:数学总体上分两大部分:(一)代数;(二)几何。
代数:代数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对学习几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复习是,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好因式分解,因为它是学好分式的主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一环接一环。
如何在初中数学中构建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在初中数学中构建数学思想方法发表时间:2011-08-25T15:48:49.65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张丽萍[导读] 捕捉时机,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河北省东光县第二中学(061600)张丽萍初中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中学数学的课程内容是由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组成的有机整体,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是蕴涵在数学知识的体系之中,并没有明确的揭示和总结。
这样就产生了如何在初中数学中构建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在实践中探索规律。
1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教材的弹性很大,其选择的材料是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目的,但是教师怎样设计数学情景,学生应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只作了简短的说明。
但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确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大纲,吃透教材,把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到教案中去。
例如初一代数第一册(上)的核心是字母表示数,正是因为有了字母表示数,我们才能总结一般公式和用字母表示定律,才形成了代数学科,这册教材以字母表示数为主线贯穿始终,列代数式是用字母表示已知数,列方程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同时本章通过求代数式的值渗透了对应的思想,用数轴把数和形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及绝对值、研究有理数加、减法和乘法的意义等,通过有理数、整式概念的教学,渗透了分类思想,教师只有这样去把握教材的思想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2捕捉时机,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导出过程,不是简单的再现,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尝试、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类比、假设、检验等方式自我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授知识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种更加亲近学生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和意义,并结合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
这种学习环境应该是鼓励学生表达、探索和实践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老师可以提出一个“石头如何在水中浮起”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物理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相比之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来获得知识,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任务,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来探究酸碱中和的原理。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学生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状态。
相比之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获得知识,可以使他们建立起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模、计算和验证来理解数学定理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浅谈数学中的生活化教学
浅谈数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吴海燕《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可见,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缩短数学与人、自然的距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是“标准”的一个思想。
只有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如何构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呢?笔者认为从以下三点入手:一、将知识的呈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1.以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课堂,从课本走进生活。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或多或少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体验,每一个学生都从自己的现实世界出发,数学教学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与具体情景中,使学生有一种数学与生活很贴近的感觉,学生就容易以一种轻松的情绪走进课堂。
例如:教学百分数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学生会举出很多见到的百分数,如衣服布料、羊毛衫的成份含量,药物、化肥的成份含量,酒的酒精度,统计图表中的百分数等等。
让学生感觉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学好百分数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使用它。
再如学习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液体的包装袋或瓶、罐,记下它们的容量,在课上交流,学生除了知道一些液体的容量是多少外,还会碰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ml”、“L”分别是什么意思,“200±3毫升”是什么意思,“净含量”是什么意思?教者大可不必回避这些问题,而应适当引导,适时解答,学生不但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而且会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初一数学考试分析总结优秀5篇
初一数学考试分析总结优秀5篇初一数学考试分析总结篇1我校期中考试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地结束。
各位教师也已经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学科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找差距,找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修正和改进。
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期中考试也很看重。
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学生想知道自己学得怎样,家长渴望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状况。
同时从教学管理角度看,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半学期的教与学情况,对后半学期的教学有借鉴、参考、指导作用,所以学校对期中考试每个环节均作了认真组织和精心安排。
现就期中考试的前后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一、准备工作根据校办要求,考前一周,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要求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中积极主动,主要做了如下工作:①强化学生书写训练,强调试卷的书写与条理占5%②强调激励评价机制,不但发学习成绩奖,还发学习进步奖。
③各班级做好期中复习工作。
④严肃考风考纪,严禁作弊。
⑤营造考试氛围,精心安排考场。
二、阅卷工作本次阅卷采用教师集中、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上午考试,下午教师集体评卷。
阅卷过程中,各位老师都能服从分配,毫无怨言,本着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出色地完成任务,大大提高了考试的可信度,实效性,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真正达到了阶段性评价教学的目的。
总得说来,阅卷质量较好,信度较高,统分、登分几乎无差错,圆满地完成了期中阅卷工作。
四、考后工作考试结束后,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①学校及时计算出教师成绩,上发至教办邮箱。
②教师写出了试卷分析。
五、反思有许多教师、同学在期中考试后,往往只是关注于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考后反思工作,无论考试成绩优或劣,考试后都要认真地进行总结,因为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找到考好或是考得不好的原因。
找到了问题的根结,在今后的教、学中就会更有利于自己发挥优点,改正缺点,从而在之后的考试中发挥出优异水平,所以说考后自我反省的意义一点都不亚于考试本身。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学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来获得知识的。
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
首先,获取信息是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步。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信息,如阅读书籍、参加课堂讲座、浏览互联网等。
通过获取信息,学生可以接触到新的概念、理论和事实,从而扩大他们的基础知识。
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理解信息是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第二步。
学生需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以便理解其内涵和含义。
这可能涉及到对概念的解释、例子的分析和理论的探讨等。
通过理解信息,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然后,应用知识是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第三步。
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这可能包括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设计实验等。
通过应用知识,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实践知识是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最后一步。
学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反复实验和实施所学的知识,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掌握。
这可能涉及到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实际操作等。
通过实践知识,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环反馈的过程。
通过实践知识,学生可能发现自己对一些概念或理论的理解有偏差或不准确,于是需要重新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再次应用和实践知识。
这样的循环反馈过程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逐渐完善和深化。
此外,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还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可以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案和措施。
通过反思和总结,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总之,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包括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
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来获得知识,并通过反思和总结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包括学习、实践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实现。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非常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理解、消化并且运用这些知识,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这个过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成熟、自信、有责任感。
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实践,从实践到认知,这是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完整过程。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去实现呢?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知识资源,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验证自己的理论,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期中考试数学的总结与反思(15篇)
期中考试数学的总结与反思(精选15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期中考试数学的总结与反思(精选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期中考试数学的总结与反思篇1这学期,我执教五(1)班的数学,本班的总人数是52人,参考人数52人。
对于这次期中考试成绩,可以说很不理想。
从本次期中考试试卷来看,其考核内容是比较全面、综合的,题型也比较全面,不会超出所学范围,能全方位考核学生对上半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题目的安排上,由易到难,题量适中,分数的分配较合理。
所以说,整张试卷,对于本学期上半学期知识的考核是全面而详尽的,在难易度上是适中。
但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中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过关。
这次考试中40分以下的有6人。
在这些学生主是由于基础差,基础知识薄弱,有2个学生连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不过关。
而这些二、三、四年级的知识不过关,到了五年级就跟不上了。
40—59分的学生有11人,这部分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对所学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牢固,做起题来丢三落四的,容易出错。
60—79分的学生有21人。
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中存在着思维不够灵活,在运用所学知识方面不够灵活,题目稍微“转了个弯”,就解答不出来;另外,由于做题不够小心谨慎,也容易失分。
而80—99分的学生只有14人,优生人数较少。
这些学生主要是做题马虎,不细心,把数字看错或漏写。
此外,学生的成绩提不高,还在于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够,不能自觉、自主地学习。
在遇到不懂得问题,也不闻不问,得过且过。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哪些知识不懂,整天迷迷糊糊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没兴趣,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课后又没自主学习,成绩就无法提高了。
再者,根据电访所了解到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家里的学习不自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回到家里只是完成当天的作业而已,谈不上预习、复习。
七年级数学上册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试卷质量分析 做好七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作对于正确地、科学地评价学⽣的考试成绩,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进⼀步提⾼都⾄关重要。
下⾯是⼩编为⼤家精⼼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试卷质量分析,仅供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试卷质量分析范⽂⼀ ⼀、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题号12345678910得分率100%100%100%100%100%100%100%95%100%100%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得分率85%100%90%100%100%100%99%100%99%100%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得分率98%100%95%95%100%98%99%97%60%96% ⼆、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1)有理数的基本知识:有理数的意义,在数轴上表⽰有理数,⽐较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科学记数法,共计23分。
(2)代数式的基本知识:单项式、多项式定义,同类项等基本概念,共计8分。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及整式的加减运算:共计46分。
计算题、化简题这些基本训练题的出现,改变了课程改⾰初期关于计算能⼒要求互相⽭盾的混乱局⾯,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双基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
2、注重解决问题的能⼒的考查 (1)解决问题的基本⽅法的考查,数学思想和数学⽅法的考察也是本章试题体现得⾮常充分的地⽅。
分类思想、化归意识的培养和应⽤在试题中体现得淋漓⾄尽。
运⽤分类思想解决问题的题有:第8题、第28题、第29题。
运⽤归纳的⽅法解决问题的有:第12题、第13题、第24题、第28题、第30题。
(2)解决实际问题能⼒的考查,也体现在试卷的许多⽅⾯,⽣活——数学,活动——思考成为本份试题的⼀⼤亮点。
如:第9题、第11题、第13题、第23题、第29题。
3、试题既注重传承传统形式,⼜注意新颖试题的设计。
如第8题,以表⽰数轴上的点为背景,既考查了学⽣运⽤分类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也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法的考查。
经历知识的形成成过程,建构“倍”的数学模型
经历“倍”概念的形成过程,建构“倍”的数学模型-----“倍的认识”磨课实践与思考《倍的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提供“小兔拔萝卜”的童话情景,让学生分清三种萝卜的名称和数量后,教材分四个层次教学。
首先,通过比较红萝卜(6根)与胡萝卜(2根)的数量,教材引导学生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活动,根据红萝卜有3个2根,引出了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让学生初步感知“倍”。
其次,通过圈一圈,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根数的关系,根据“白萝卜有5个2根,得出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第三,通过例题的对比,让学生发现:求“白萝卜(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都是以胡萝卜的根数为标准,把白萝卜(或红萝卜)每2根圈起来,再看白萝卜(或红萝卜)里包含了几个2,白萝卜(或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第四,通过做一做、练习,提供圆片、小棒、水果等活动,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理解倍的本质特征。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看、摆、圈活动,在情景中获得“倍”的直观体验,建立倍的概念;(2)在观察、比较、变化中进一步加深对“倍”本质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倍”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第一次试教】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出示主题图)黑兔2只,白兔4只;红萝卜3根;白萝卜6根;师:根据“2只黑兔,4只白兔”,提出数学问题?师:两个数量之间,除了有“比多与少”的相差关系,其实两个数之间还有一种-----“倍数”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倍”2.初步感知“倍”通过4只白兔与2只黑兔比,把2只黑兔看成1份,白兔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2倍。
3. 模仿表述“倍”。
知识在实验操作中生成
知识在实验操作中生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实验操作。
无论是化学实验、物理实验还是生物实验,实验操作都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可以观察、探索、验证和发现物质和现象的规律。
而在实验操作中,我们不仅是在应用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操作本身也可以为我们生成新的知识。
实验操作是知识的源泉,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产生者。
实验操作是知识的应用和验证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仅仅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还不足以称得上真正的知识。
真正的知识是在应用和验证的过程中产生的。
实验操作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验证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可以验证和检验我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只有在实验操作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验操作是知识验证的过程,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我们的知识体系,这就是知识在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和验证过程。
实验操作是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
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实验操作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实验操作,我们不断地去观察、测量、比较和分析,从而逐渐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性质。
实验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只有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探索到新的知识。
实验操作是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现象、新的规律或者未知的领域,这些都是知识在实验操作中的发现和探索过程。
例谈“一一对应”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例谈“一一对应”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作者:魏迎梅来源:《新课程·中旬》2017年第04期摘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灵魂和核心,同时也是将知识有效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数学方法的引导和数学思想的渗透,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一对应”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将抽象的、复杂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能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一对应;提升思维“一一对应”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且非常重要的思想,它通过联结点的对应,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形象地理解知识,特别是对于抽象逻辑思维不是很强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数学方法都是以“一一对应”思想为基础转变而来的。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简要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策略,以求抛砖引玉。
一、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数学思想“研读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备工作。
假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没有深入地研读,就很难把握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也就难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更不能有效地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所以,在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隐含的“一一对应”思想,并思考和梳理相应的困惑。
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伸展自如、游刃有余。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多少”的内容时,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仔细观察第6页到第7页的主题图,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图中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几块砖?”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的主题图上出示4只小兔,将4块砖逐一与小兔们一一对应,在对应每一块砖的时候都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兔子搬一块砖。
在“植树问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植树问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5-017-01数学是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没有不包括数学思想的数学知识,也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在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恩想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数学思想上的点化。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植树问题,从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真正使学生通过“植树问题”的解决,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题能力的提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植树问题”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其中涵盖的数学思想比较多,其中包括了“化归”“模型”“数形结合”“对应”等数学思想。
下面我就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诊透这几种数学思想方法的。
一、渗透转化思想新课标人教版教材植树问题的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m栽一棵树(两端要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例题中给的数比较大,学生难以想象出全种完后会出现棵数与间隔数不对应的情况。
此外,在解题的过程中还出现“间隔”间距”“间隔数”总长棵数”等专门用于解决“植树问题”的术语,如果一上课就出示例题1,大多数学生会用100÷5=20(棵)来计算。
因此,课题引入前就可以营造轻松的导人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术语。
接下来将例题1中的数据改成简单数如把"100m"先后改为“10m.15m.20...”把例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从中找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总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再来解决例1的问题。
这样便能水到渠成。
二、渗透模型思想在“植树问题”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模型思想,而如何让学生理解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教学植树问题的难点。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
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
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圆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安排4教时。
因为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于这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圆,感知圆的共同特征。
2.通过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3.能用圆规画圆,并能按指定的半径画圆。
并能初步知道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4.通过欣赏由圆组成的图案,感受几何的美,对几何产生兴趣。
浅谈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读与写杂志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November 20162016年11月第13卷第11期Vol.13No.11浅谈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张春亮(信丰县崇仙中学江西赣州341600)摘要: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位失败的教师是教学生怎样记住真理,而一位成功的教师则是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
”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挖掘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可以让学生从中产生认知矛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思维,完全展示了知识行成的全过程,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前因后果中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知识形成提高效率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49-011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大量的物理现象表明,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比较抽象概括出来的,而就初中生这个年龄段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性的,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物理现象,可以利用对比分析、综合实践、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再使概念形成的过程给展现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力”的概念教学时,学生对“力”的表象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氛围,笔者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1)力时怎样产生的?怎么去判断有力的产生呢?(2)同样两个人,如果使用对等的力各击一拳,谁受的力作用会更大?(3)如果我们把两个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进行对比谁受的力大谁受的力小,应该怎么做才能比较的出来?此时,就需要我们的物理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三个问题,那么力是怎样产生的或者力有什么作用,这两个结论就不难想象出来,进而“力”的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2理解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初中物理知识内容大多数定律都和实验挂钩,是前人进行无数次反反复复的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我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注意活动的有效性。
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是贴近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让孩子感到亲切,容易引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
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画面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巧妙设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好“设疑生趣”,力求使语言情趣化,使学生一上课就自觉地进入角色。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出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法:2+2+2+2+2,4+4+4+4的题目出来后立刻说出结果,问学生:“我算得对吗?快吗?”然后带着神秘的色彩说:“只要你们出加数是相同的连加法,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准地算出结果。
”这让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都急于想知道老师有什么诀窍,也就是说激起了求知欲望。
于是,学生都处于思维的积极态度,为探求新知识做好了最佳的心理准备,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呢,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位置时,先在教室让学生想想看怎么表示出你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并感觉到学习数学的极大乐趣。
学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教师抓住这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他们举例说明。
在学生讲明道理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按照这样的变化去思索,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兴趣更高,从而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教师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操作,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一)、有效创设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游戏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能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高昂。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一些直观、容易操作的游戏,比如一些简单的“数一数”“比一比”的游戏,这些利用实物操作,学生很感兴趣,也增强学生动作的协调性。
中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的内在魅力感兴趣。
例如:四年级的‘“找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游戏,摆一摆,试一试,最后得出结论:夹在两物体中间的物体的个数都要比外面的少一个。
“角”的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用量角器操作,知道了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更了解了角的内涵。
高年级学习喜欢更进一步去探索为什么是这样。
例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活动,学生一直在活动中探究为什么,最终经过操作得出结论。
“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用笔画轴,用剪刀剪轴的过程中以及互相讨论后,总结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想要去学习的情况中学习,可谓事半功倍。
(二)动手操作,增强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发掘本地教学资源,引导他们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这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一个圆,并把它分成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剪一剪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同伴互助探究,找出其不同,这样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学好了数学知识,又可用于生活实践,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身边的数学知识,自主学习,加强了数学应用能力。
四、紧密联系实际,全面培养兴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的生活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生学习圆的周长之后,让学生计算一辆外轮半径位10厘米的自行车,要过一座长为240米的桥车轮要至少滚几圈。
这样教师创设出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务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教材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的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学习,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因为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乐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巧妙设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好“设疑生趣”,力求使语言情趣化,使学生一上课就自觉地进入角色。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出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法:2+2+2+2+2,4+4+4+4的题目出来后立刻说出结果,问学生:“我算得对吗?快吗?”然后带着神秘的色彩说:“只要你们出加数是相同的连加法,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准地算出结果。
”这让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都急于想知道老师有什么诀窍,也就是说激起了求知欲望。
于是,学生都处于思维的积极态度,为探求新知识做好了最佳的心理准备,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呢,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位置时,先在教室让学生想想看怎么表示出你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并感觉到学习数学的极大乐趣。
学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教师抓住这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他们举例说明。
在学生讲明道理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按照这样的变化去思索,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兴趣更高,从而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教师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操作,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一)、有效创设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游戏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能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高昂。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一些直观、容易操作的游戏,比如一些简单的“数一数”“比一比”的游戏,这些利用实物操作,学生很感兴趣,也增强学生动作的协调性。
中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的内在魅力感兴趣。
例如:四年级的‘“找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游戏,摆一摆,试一试,最后得出结论:夹在两物体中间的物体的个数都要比外面的少一个。
“角”的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用量角器操作,知道了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更了解了角的内涵。
高年级学习喜欢更进一步去探索为什么是这样。
例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活动,学生一直在活动中探究为什么,最终经过操作得出结论。
“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用笔画轴,用剪刀剪轴的过程中以及互相讨论后,总结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想要去学习的情况中学习,可谓事半功倍。
(二)动手操作,增强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发掘本地教学资源,引导他们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这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一个圆,并把它分成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剪一剪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同伴互助探究,找出其不同,这样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学好了数学知识,又可用于生活实践,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身边的数学知识,自主学习,加强了数学应用能力。
四、紧密联系实际,全面培养兴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的生活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生学习圆的周长之后,让学生计算一辆外轮半径位10厘米的自行车,要过一座长为240米的桥车轮要至少滚几圈。
这样教师创设出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务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教材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的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学习,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因为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乐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