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经济中的财政货币政策及借鉴_1
财政货币政策在美国“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a № .2 ) l 2 6
Se tmb r 2 0 pe e 0 2
财 政 货 币政 策 在 美 国“ 经 济 " 新 发展 中 的作 用
刘 晓 莲 , 刘 颖 , 立 鹏 宗
( . 北 财 经 大 学 国 际 经 济 贸 易 学 院 , 宁 大 连 16 2 ; . 国证 券 市 场 研 究 设 计 中 心 , 京 10 2 1东 辽 105 2 中 北 0 0 0; 3 东 北 财 经 大 学 旅 游 与 酒 店 管 理 学 院 , 宁 大 连 1 6 2 ) . 辽 1 0 5
分 析 研 究 美 国 “ 经 济 ” 展 中 的 财 政 货 币 政 策 的 实 践 和 经 验 , 我 国 应 对 入 世 挑 战 , 抓 发 展 机 新 发 为 抢 遇 , 财 政 货 币政 策 选 择 上 提 供 了有 益 的 借 鉴 。 在 关 键 词 : 政 货 币政 策 ; 国 ; 经 济 财 美 新 中图分 类号 :8 10 F 1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1 6 ( 0 2 0 .0 0 0 1 0 . 7 X 2 0 ) 90 5 .3
2. 效 的政 府 调 控 机 制 有 财 政 赤 字 长 期 以来 一 直 是 困扰 美 国经 济发 展 的顽 症 。克 林 顿 政 府 采 取 双 管 齐 下 的 财政 政 策 , 通 过 减 税 以 刺 激 供 给 和 通 过 节 支 以 控 制 即 需求 , 且 同国会达 成协议 , 划用 l 并 计 O年 时 间 消 灭 财 政 赤 字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种 注 重 财 政 这 结构性调整的政策举措 , 是一味地减少支 出, 不 而 是 在 具 体 实 施 过 程 中 做 到 有 增 有 减 。 由此 , 19 9 8年 美 国 实 现 了 3 O年 以 来 联 邦 财 政 的 首 次 平 衡 , 此 同 时 , 慎 地 推 行 以控 制 通 货 膨 胀 为 与 谨 首要 任 务 的 稳 定 货 币 政 策 , 利 率 保 持 中 性 。 使 美 国联 邦 储 备 委 员 会 格 林 斯 潘 的货 币 政 策 , 坚 决 摒 弃 相 机 抉 择 的传 统 做 法 , 经 济 既 非 刺 激 对 也 不 抑 制 , 而 使 经 济 能 以其 自身 的潜 在 增 长 从 率 , 低 通 胀 率 和 低 失 业 率 并 存 的情 况 下 保 持 在
财政货币政策在美国“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转 变的具体措施是 : 1 .大力调 整经济结构。美国从 2 0世纪 8 0年代 开始 , 经历 了战后 以来
晓 莲
刘
最 深 刻 的结 构 性 调 整 ,以信 息 业 为 核 心 的高 科 技 产 业 得 到 了 长 足 发 展 ,传
统产业也得到 了有效改造 , 国际竞 争力显著增强 , 再加 上政 策的有效实施 , 赢得 了美 国经济的繁荣 。高新技术 的广泛 运用使劳动 生产率大 幅度提高 ,
评 , 它 的确 已 成 为 推 动 “ 经 济 ” 展 不 可 或 缺 的 条 件 。 克 林 顿 经 济 战 略 但 新 发
使美国宏观经济理念有 了新 发展 ,由传统 的拉 动有效需求来解决供应过剩 ■ 的旧模式 , 变到从刺激供应人手 、 转 用科技创新来创造新需求 的新模式 。这
一
刘
维普资讯
海 外 之 窗
墨
N
0
在 美 国 一 经济 ~ 展中的作 新 发
一
,
财政货币政策为美国“ 新经济” 注入活力
美 国经 济 自去年 3月起 ,陷入了战后第十次经济衰退 ,使得主张美 国 已进入 “ 新经济 ” 时代的理论 面临严 峻挑 战。但在 2 0 0 2年布什 政府 《 总统经 济报告 》 中宣布 “ 新经济依然健在 ” 在此 , 。 简要分析 财政货币政策对推动美
国 “ 经 济 ” 形 成 、 展 与 目前 的 政 策 取 向 。 新 的 发 ( ) 国 “ 经 济 ” 美 国新 经 济 战 略 的 概 括 一 美 新 是 “ 经 济 ” 词 , 初 出现 在 19 新 一 最 9 6年 美 国著 名 刊 物 《 业 周 刊 》 , 把 商 上 它
网络 、 息和高新技术作 为新经 济的象 征或主要 内容 。“ 信 新经济” 与克林 顿 经 济战略密切相关 。在 19 9 2年 克林 顿的竞选演说 中, 他和戈尔 响亮地提 出 了“ 技术 : 济增 长的火车头” 经 这个 口号 , 并把建设 “ 信息高速公路 ” 作为切
金融学阅读材料2:滞胀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
金融学阅读材料2:滞胀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滞胀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按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从战争结束到1950年发动侵朝战争可为第一时期,是从战争经济转为建设经济的时期;从侵朝战争开始到1960年底共和党政府下台为第二个时期,是美国经济处在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交替出现的时期;从1961--1969年为第三个时期,是美国经济发展比较顺利的时期;从1970—1980年底是第四个时期,是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窘境、美元危机多次出现的时期:从1980年底迄今是美国第五个时期。
在不同时期,于经济情况发生变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政府采取了不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于第四阶段经历时间较长,并且情况比较复杂,具有典型意义。
本案例着重对这一时期的政策搭配进行分析。
经济背景:“滞胀”现象的产生早在1968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最高水平%(1975= 100),美联储从1968年12月中旬开始,不得不实行紧缩信用政策。
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 为了实现其在竞选中提出遏止严重通货膨胀的诺言,他撤换了原来那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顾问,起用了一批货币主义的经济学家,并按照他们的主张,采取控制政府开支,紧缩信用的措施,1969年货币信用政策越来越紧,直到1970年2月才告结束。
当时美联储为信用紧缩目的而采取了全部货币政策工具。
贴现率从1968年12月的%提高到1969年4月的6%;同期的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幅度从%提高到%,6月再提高到%;1969年4月又把会员银行中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提高了%,从而使银行系统准备金大约增加了亿美元。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公开市场政策还要求防止会员银行的非借人准备金增加过大与此相配合的财政政策,也是控制政府支出、削减军事订货的紧缩政策,、这些措施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借贷市场的资金供应,使一再被推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1969—1970年)终于爆发了。
第二章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
一美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货币 政策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通 货膨胀。相应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肯尼迪政府时期:经济增长率较低,失业率较高, 国际收支逆差较严重。——增长性货币政策 约翰逊——经济增长转为低增长直至停滞不前, 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很严重。
伊寇斯(Marriner Eccles),一九三四年至一 九四八年,被认为是在格林斯潘之前美联储主席 中得分最高的一位,曾协助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 渡过大萧条时期,主持制定了《美国银行法》, 重振了美国银行体系的信心,加强了美联储制定 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有人评论说,伊寇斯的 最大贡献,在于领导着美联储独立于政府影响之 外、不受财政部左右的种种努力。
情景二:股市的崩溃只是经济大规模 衰退的一个信号。随之而来的,是800个 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人们 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短短两年 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 企业倒闭,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在 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饥民们排成长队,只 为等候免费的面包和一点点汤。 ——《大国崛起》解说词
第二章美国自由市场经济 模式下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美国的财政政策
第二节美国的货币政策
Contents
1 2 3 4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的财政政策 20世纪80年代的财政政策 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政策
布什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
情景一:绝望像阴云一样笼罩了整个美 国。一些看不到出路的人甚至从纽约刚刚 建成的华盛顿桥上跳了下去。当时,美国 和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得不用这两个字来形 容30年代初的形势,那就是“恐惧”。 ——《大国崛起》解说词 而前总统胡佛送给罗斯福政府的一句话 “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 为力了。”
美国调节区域经济差异的财政措施及启示
美国调节区域经济差异的财政措施及启示一、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影响二、美国的财政调节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分析四、启示与借鉴:美国经验在我国的应用五、在区域经济调节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随着市场力量的作用逐渐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发达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针对这一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措施,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本文将从成因、美国政策措施、协调性、启示及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差异指的是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资本、技术、自然环境等。
首先,人口的规模和素质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原动力,其中包括人口密度、劳动力素质和结构、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其次,资本的分布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差异。
资本的主要流向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最大化而进行选择,由此形成了某些地区拥有大量投资资本的现象。
再次,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差异也是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区域经济差异对国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影响。
长期的经济不平衡会导致贫富分化,从而影响到全国人民的生活和财产,也会影响到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
二是对社会的影响,造成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美国的财政调节措施及其实施效果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采取了多种财政政策及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如公路、桥梁、航道、高速公路等,使得司机的路程时间缩短、减少了劳动力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
其次是支持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降低一部分州、市政府的税负,并提供财政支持以鼓励地方经济活动。
第三是产业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带动就业,通过扶持研发、创新、股权投资等,推动新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
罗斯福新政
国家监督生产环节,防止盲目竞争;通过 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 序。
凯恩斯主义
1.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 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肯尼迪 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 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涨”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 3.80年代,里根上台,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用大规模削 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 医治生产停滞。 4.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大力 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凯恩斯主义在一开始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然而在后期却开始显现出了它的 弊端,请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从罗斯福新政推行的过程及其影响来看,对中国的经 济有何借鉴之处呢?罗斯福新政主讲人:
调胡 节佛 能: 力我 ,坚 自信 由市 放场 任的 好自 !我
漫画《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
府罗 应斯 全福 面: 而我 积要 极实 干行 预新 经政 济, !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整顿 财政 金融 体系
①整顿银行;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③扩大联邦储蓄委员会权力;
④管制证券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调控市场; ②减耕减产,政府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
调整 农业 政策
复
兴 工 业 社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 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 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 工作条件;
美元价值管理及其对新时代人民币价值管理的启示
美元价值管理及其对新时代人民币价值管理的启示目录1. 美元价值管理概述 (2)1.1 美元价值定义及构成因素 (2)1.2 美元价值管理体系构建 (5)1.3 美元价值管理的核心目标及策略 (6)1.4 历史案例分析 (7)2. 新时代人民币价值管理面临的环境 (8)2.1 全球经济新格局 (10)2.2 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演变 (11)2.3 国际贸易模式变革 (12)2.4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4)3. 人民币价值管理的策略与改革 (15)3.1 构建人民币价值管理体系 (16)3.2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18)3.3 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19)3.4 完善人民币资产体系 (20)3.5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21)4. 美元价值管理经验对人民币价值管理的启示 (23)4.1 货币政策的运用 (24)4.2 汇率管理模式的选择 (24)4.3 宏观经济稳定与金融风险防范 (26)4.4 国际地位提升的战略 (27)5. 人民币价值管理的未来展望 (28)5.1 人民币国际化未来趋势 (29)5.2 价值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 (30)5.3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开发 (32)1. 美元价值管理概述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长期以来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价值管理直接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稳定。
美联储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从宏观层面操控美元价值。
核心手段包括:利率政策:通过调整联邦资金利率、联邦债券购买计划等措施影响货币供给和资金成本,进而驱动美元汇率波动。
货币供应量管理:美联储会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海内外对美元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管理的目标。
外汇市场干预:在特定情况下,美联储可能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外汇市场操作,稳定美元汇率或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
美媒通胀目标、美国经济增长、外部贸易格局等一系列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美元价值。
理解美元价值管理的机制,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制定自身货币政策并管理货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当前经济政策转型及发展趋势研究
美国当前经济政策转型及发展趋势研究【摘要】美国当前经济政策转型及发展趋势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历史回顾和当前主要方向进行分析,探讨了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美国经济政策正在经历转型,受到国际贸易、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未来,美国经济政策可能继续向市场化和自由化方向发展,但也可能受到国内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一研究对于了解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经济政策转型,发展趋势,影响因素,趋势预测,对比分析,未来展望,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状况的调整,美国经济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对于美国当前经济政策转型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美国经济运行的规律,还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经济政策转型的背景及其原因是本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美国经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转型。
了解美国经济政策转型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美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为我国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美国当前经济政策转型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了解美国经济政策的历史演变和当前主要方向,分析影响美国经济政策的因素,预测未来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型趋势,并进行发展趋势的对比分析。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经济政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为政府部门、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促进经济政策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对美国经济政策的认识,提升经济学研究水平,拓展学术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美国经济政策转型的历史回顾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经济政策经历了多次转型。
最早期的转型发生在新政时期,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应对大萧条,包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公共工程项目,这些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克林顿时期经济政策の研究
内容提要在克林顿执政的近七年间,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美国经济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克林顿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特色鲜明而卓有成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削减财政赤字为主要目标的财政政策,以稳定物价、兼顾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失业率上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的产业政策和以扩大出口为主要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
这些政策互为条件,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研究克林顿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总结其经验,对于我国逐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宿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克林顿、经济政策、启示AbstractInthenearly7yearswhichisinpowerofClinton’Sgovernment,theeconomicsoftheUnitedStatespresentsaprosperousscene.ThesuccessoftheAmericaneconomicsmainlybenefitsfromtheaeriesofmacroeconomiepolicieswithstrongcharacteristicsandmagnificentresultsthatthegovernmentformulatedandcarriedintopractice.Thefinancialpolicywiththemaintargetofcuttingbackonfinancialdeficit,themonetarypolicywiththemaintargetofstabilizingprices,stimulatingthegrowthoftheeconomicsandpreventingtheincreaseoftheunemploymentrate,theindustrialpolicywiththemaintargetofadjusting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theforeigntradepolicywiththemaintargetofenlargingtheexport,providemutualconditions,complementeachotherandhavecomposedacompletesystem,whichhaspromotedthecontinuousstableincreaseoftheAmericaneconomics.StudyingClinton’Smacroeconomicpoliciesandsummarizingitsexperiencehavecertainenlightenmentsanduseforrefrenceforourthecountrytoperfectthemacrocontrolsystemgraduallyandquickenconstractionandperfectionofthesocialmarketeconomicisystem,Keywords:Clinton,Economicpolicies,Enlightenment克林顿时期经济政策研究前言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制定和实施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经济学基础模拟试卷六附答案
经济学基础模拟试卷六1.若某国一定时期内的GDP大于GNP,说明该时期该国公民从外国得到的收入与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相比关系为( )A. 大于B. 小于 C。
等于 D。
无法判断2。
某人收入为1000元,个人所得税200元,政府补助150元,则个人可支配收入为( )A.1350元B.950元 C。
650元 D.1050元3。
“钢铁是中间产品"这个命题()A。
正确 B. 错误 C。
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D. 以上说法都错4。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由于以下哪种原因引起的( )A。
通常由于某种供给因素变动引起的价格波动B。
某种原因造成了总需求方面因素的变动引起了价格的波动C. 人们对于政府的政策有理性预期,使得经济不稳定D. 以上都不是5。
边际储蓄倾向等于( )A。
边际消费倾向 B. 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 C. 1加上边际消费倾向 D。
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6. 在封闭的两部门经济中,如果投资增加16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那么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A。
200亿元 B. 320亿元 C. 640亿元 D. 800亿元7。
线性消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A。
自主消费 B。
总消费 C . 收入 D. 储蓄8. 根据凯恩斯的灵活偏好理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下降的可能性越大,因而不愿购买更多债券B。
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人们预期债券价格回涨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愿意购买更多债券C。
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上升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愿意购买更多债券D. 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人们购买债券时需要的货币就越多9。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B. 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C。
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10。
经济增长从正常水平扩张到谷顶称为()A 。
繁荣B 。
衰退 C. 萧条 D. 复苏 11. 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 曲线右上方,LM 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 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 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 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 。
克林顿时期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新经济”在克林顿任职期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7年经济增长率为3.9%;失业率由1992年的7.3%降至1997年的4.7%,为近24 年来最低水平;通货膨胀率由1992年的2.9%降为1997年的1.7%;财政赤字在1992年达到2900亿美元,1997年仅为220亿美元;美国股市道·琼斯平均指数由1992年底的3242点开始一路狂升,到1998年初已突破9000点大关。
美国经济近年来低通胀与高增长并存的局面,与80年代初期的滞胀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较好的经济形势与克林顿执政以来所主张和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密不可分,而克林顿经济学也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中心。
一、克林顿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克林顿上台伊始即面临如何解决巨额的财政赤字问题,因此财政政策成为克林顿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
平衡预算可以视为克林顿经济政策的一个突出特征。
但庞大的财政赤字以及平衡财政的首要财政目标限制了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经济增长的责任事实上落到了货币政策肩上。
克林顿政府通过对联储施加影响促其调整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引导经济实现低通胀代价的增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克林顿在制定贸易政策和其它社会经济政策方面也有特色。
1.财政政策:大力削减财政赤字,实施有增有减的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直困扰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顽症,它曾被视为美国经济其它问题的总根源。
克林顿上台后与国会达成协议,要在2002年消灭赤字。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是采取减少支出的简单办法,而是通过增加投资、推动经济转型和实施增长战略来增加财政收入,削减国防经费和联邦行政开支,取消非生产性开支,鼓励私人投资。
有增有减的财政政策使美国的财政赤字从1992年的2900亿美元减少到1996年1073亿美元,直至1997年的220亿美元。
财政赤字大减使美国企业投资和生产扩大,并大大增加了美联储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能力。
萨缪尔森经济学的主要观点(3篇)
第1篇保罗·萨缪尔森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他的经济学理论对20世纪以及21世纪的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萨缪尔森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一、福利经济学1.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萨缪尔森认为,在经济学中,效率与公平是两个重要的目标。
效率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合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两者往往存在矛盾,需要权衡。
2. 帕累托最优:萨缪尔森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即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每个人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他认为,帕累托最优是评价经济政策的重要标准。
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萨缪尔森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效率,但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会失灵,如公共物品、外部效应等。
这时,政府需要介入,通过税收、补贴、公共投资等手段,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宏观经济学1. 总需求与总供给:萨缪尔森提出了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用以分析经济波动。
总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价格水平下,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萨缪尔森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如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政策(如税收、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等目标。
3. 经济周期:萨缪尔森提出了经济周期的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由总需求的波动引起的。
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三、微观经济学1. 市场竞争与垄断:萨缪尔森分析了市场竞争与垄断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他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资源配置效率较高,而在垄断市场中,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2. 消费者行为:萨缪尔森提出了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他提出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等概念,用以分析消费者选择。
3. 生产者行为:萨缪尔森分析了生产者行为,认为生产者在成本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ppt
一、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美国的财政政
策
➢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政府大规 模干预经济活动的先河,此后美国的财政政策几经变 化,逐渐形成财政赤字长期化的特征。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1933-1945年)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
➢ 潜在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之间已形成越来越宽的“鸿沟”, 这是长期奉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的恶果。因为补偿性财政政策要求 政府在经济危机之后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以便弥补政府财政预 算在采取反危机行动时所产生的赤字。而这种为弥补财政赤字所 采取的增税减支政策,恰恰紧缩了经济中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 经济增长造成了一种“财政阻力”。
➢ 但这一时期增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并不明显,经济增长更 加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快速上升;财 政赤字到达高位。这种“滞胀”局面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理 论无法解释和解决的。
➢ 美国经济70年代末期严重的“滞胀”局面,从事实上终结了单 独长期过度使用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能有效刺激经济持 续增长的理论。
学习目标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政策的变动情况。 ➢不同时期美国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动情况。 ➢不同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本章内容
➢美国的财政政策 ➢美国的货币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财政政策
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演变可分为三个 时期:
大的生命力。
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 策实践与财政政策
➢ 汉森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并不只是经济危机到来后才 运用的政策,它应该是一个彻底消灭经济危机的全面性方案。
国外非常规货币政策运作及其启示
国外非常规货币政策运作及其启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和金融往来日益频繁,各国货币政策也愈加丰富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外,一些国家还采取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措施,以期对经济产生更加积极和有效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介绍国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运作及其启示,探讨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和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1.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政策是指央行将利率设定为负值,鼓励银行将闲置资金贷款给实体经济,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振通货膨胀。
瑞士、瑞典、日本和欧元区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相继实施了负利率政策。
通过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促进了经济活动和投资,但也存在资金流向风险和银行盈利下降等问题。
2.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来增加流动性,以扩大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长期利率,促进投资和消费。
美国、日本、欧元区和英国等国家都曾实施过量化宽松政策。
这一政策措施有效地减缓了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并促进了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但也引发了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
3.直接货币融资直接货币融资是指央行直接向政府和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以扩大政府支出和投资规模。
日本和欧元区曾经采取了直接货币融资政策来缓解经济衰退和财政困境。
这种政策措施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但也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债务风险上升。
1.积极适应经济变化国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表明,央行在应对经济变化和金融风险时需要保持灵活和创新。
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无法满足当下的经济需求,央行需要不断钻研新的政策手段和方式,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2.平衡风险和收益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代价,央行在实施时需要权衡好风险和收益。
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刺激而忽视了长期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央行需要谨慎评估政策措施的成本和效益,避免引发新的经济问题。
3.注重政策协调和监管配合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密切配合,以达到最大的政策效果。
美国“新经济”时期的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美国“新经济”时期的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摘要:美国的新经济发展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持续长达10余年的经济增长,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的绝对地位,美国在其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有力的解决了在“新经济”诞生之前的严重的贸易收支逆差和财政赤字的问题,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相当有借鉴作用的示范。
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在繁荣后也引起了相当严重的经济问题,如信息产业泡沫和近期震撼全球的次贷危机。
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并发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并举一反三的考虑我国实际情况。
关键词:新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科技创新;启示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2“新经济”一词起源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在那段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增长。
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
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
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在“新经济”出现之前,由于持续的双松政策,引发了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国内经济形势十分紧张。
新经济产生从最早里根政府时期采取了刺激供给,减轻税负、降低利率,以及为风险投资、创新提供政策环境等政策,到克林顿时期在里根政策基础上,继续进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有远见的将信息产业扶持上主导产业的位置,在经济调控上采取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以刺激供给和通过节支以控制需求,有效地解决困扰了美国经济发展数十年的财政赤字问题。
美国在其新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促使其经济飞速发展的呢?我们将通过对于克林顿政府在新经济发展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及之后奥巴马政府为应对随新经济发展产生的信息产业泡沫和次贷危机所采取的各种经济补救措施来研究美国新经济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反思对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启示。
100个金融论题
88. 山东省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分析
89.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路径研究
90. 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与政策研究
9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问题研究
92.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99. FDI与经济发展:金融
市场的作用
100. 国内金融控股公司业务协同与创新研究
1. 金融不良资产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抑制研究
3.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
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
41.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2. 金融创新的扩散机理研究
43. 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研究
44.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
45.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政策的协调性研究
46.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51.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比较研究
52. 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与金融工具创新
53.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54.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深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55. 金融反腐败与金融安全
56. 我国金融中介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29. 中国渐进改革中以租金为基础的政府金融支持行为
30.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的探讨
31.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
32. 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33.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
34. 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35.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36.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研究
最新美国“新经济”的特点与启示
(一) 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在新经济中,知识则成为生产、分配和销售的主要内容,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是最 重要的生产要素。
在新经济中,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和技术型转化,越来越多的经济附加值是由 脑力而非体力创造出来的。许多农业和工业的职业正成为知识工作,现在几乎60 %的 美国工人是知识工人,80 %的新职业是由知识密集型部门创造的。正如美金融专家约 翰·杜尔所指出:旧经济是资本设备,是职业的维持;而新经济则是知识产权,是职业的创 造。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经济业务出现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等新现象。在旧经济条 件下, 信息的流动是物质的,如现金、支票、发票、提货单及报告等,是模拟的,如电话 机、收音机和电视传媒等。在新经济条件下,所有形式的信息成了数字(0和1) ,减少在 电脑的储存时间,并在网络中以光速传递。电子商业近年来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商品 通过电子网络来销售,并以电子货币形式来支付。
企业制度的变革
新经济产生的原因的一般认识是:新经济最早是从里根政府时期开始的,政府采取 了刺激供给的政策,放松了管制,并减轻税负、降低利率,以及为风险投资、创新 提供政策环境,特别是废除了产业政策,让市场真正完全竞争。
美国的人才特别是长期以来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人才,这也是新经济的人才和 技术基础。另外,是美国的信用制度和基础。更一般的看法指出,新经济的信息化 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实现的。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新经济发生的重要原因。
美国新经济崛起的制度因素
独特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推动了美国经济在低通货膨胀 下保持长期的增长和景气状态。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和以保罗·罗默为 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等两种理论为美国经济的转型提供了理论准备,对分析美国 经济转型和新经济出现的原因提供了理论支持。过去人们一般将技术创新视为经济 转型的主要动力,而往往忽略制度演化及制度创新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知 识和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人类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社会是 进步还是倒退, 因而是更为根本的因素。
美国经济衰退之后的复苏经验
美国经济衰退之后的复苏经验2008年,美国爆发了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不景气之中。
数以万计的公司倒闭,失业率飙升,房价暴跌。
面对着如此恶劣的状况,美国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2010年,美国经济终于开始复苏。
这场经济衰退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美国在复苏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供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一、货币政策的调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往往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
而美国则采取了相反的做法——缩减货币供应。
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法案》,水涨船高的财政赤字威胁到美元稳定,美联储当时采取了全面缩紧货币政策,相继提高了联邦基金利率、冻结了美国国债、挫折性限制银行贷款等一系列措施,颇具威慑力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得市场经济有效运行。
二、政府干预的力度加大在经济衰退期间,政府成为了市场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计划,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初创企业的投资、设立失业保险计划、增加对金融体系的监管等。
同时,政府还通过拨款和开展大型计划,加大了对大众消费和投资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流动性和市场活力。
三、企业适应性的提高经济衰退后,企业适应性的能力是重要的。
为了适应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企业纷纷寻求新的发展策略。
一些互联网巨头出现了,如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它们快速积累了资本、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娱乐和社交习惯,进而有效推动了经济的复苏。
四、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美国长期以来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经济衰退后,美国企业开始寻求转型,将重点放在内需,降低对出口需求的依赖。
通过打造“美国制造”品牌和振兴本国能源产业实现生产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美国在经济衰退后的经验有很多,天不下雨,娘不嫁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避免经济的衰退,也需要为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
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变革,增强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力,才能应对经济波动和外界成因的影响。
新世纪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在 宏观调控和政策措施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展望
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
数字化转型与新经济
财政与货币政策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未来研究应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应对数字化转 型和新经济的挑战,以及如何制定相关政 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 方向。
美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入理解
深入理解的形成
美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入理解主要源于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 经济表现的观察。
深入理解的描述
美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应对全球化挑战和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较强的 适应能力和韧性。
美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评价与反思
评价与反思的形成
美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评价与反思主要源于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观察。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美国可以 借鉴这一经验,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
03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美国可以
借鉴这一经验,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
转变。
美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教训吸取
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 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涵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强调国家宏观调控,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及其启示
经济导刊222010 / 08金 融在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中,美国、欧洲各国政府均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金融救助计划。
除了备受瞩目的对金融机构注资、国有化和给存款人提供担保外,美联储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随着金融危机演变而不断变化和创新。
美联储认为金融危机时积极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减低金融市场对金融产品估值的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风险,作用比平时更为显著。
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第一,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并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由于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美国出现了信贷紧缩现象,货币市场上联邦基金利率升至6 %左右,超出了美联储原定的5.25%的目标水平。
为了降低市场利率,美联储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入国债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目的是使联邦基金利率回到目标水平。
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决定降息50个基点,此后美联储持续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至2008年12月16日,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0-0.25 %的低位,实际上启动了零利率政策。
而公开市场业务也连续操作,2008 年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向市场注入了860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旨在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缓解信贷紧缩。
第二,运用再贴现政策增加流动性。
美联储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市场获得资金以满足准备金要求,所以不鼓励商业银行从贴现窗口获得资金,商业银行也很少利用贴现窗口融资。
次贷危机改变了美联储的做法,不仅鼓励商业银行从贴现窗口获得资金,还缩小了再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的差幅。
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宣布把再贴现率从6.25%降至5.75% ,此后,美联储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同时一再下调再贴现率,贴现贷款的期限也由过去的30天延长至90天。
到2008年底再贴现率降至0.15%的水平。
第三,启动对存款准备金付息手段。
次贷危机发生后,存款机构大多都紧缩了贷款投放,这直接降低了对准备金的需求,对联邦基金利率产生了下行的压力,如果不采取稳定性措施,联邦基金利率就可能一路下滑到零,这意味着利率工具的失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新经济中的财政货币政策及借鉴
90年代以来,美国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其出色表现被誉为新经济时代。
其中,政府卓有成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克林顿在经济政策方面选择了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累积矛盾突出,研究美国新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实践,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
财政货币政策的具体实践
一、财政政策方面将削减财政赤字,实现预算平衡作为重要目标。
1992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达到了创记录的2904亿美元。
克林顿政府针对里根政府轻财政、重货币政策的后遗症,提出重建财政,即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开支,降低财政赤字以提高国内储蓄率。
1.进行税制改革,增加税收收入。
《1993年赤字削减法案》在国会通过,该法案力图在五年内增加税收2000亿美元。
所增税收主要来自高收入阶层,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将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从31%提高到39.6%,甚至也提高了年收入30000美元以上的中等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其次,将公司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由34%提高到36%;第三,将汽油消费税从每加仑14.1美分提高到18.4美分。
2.加大力度削减可选择性财政支出。
美国的预算支出可分为强制性支出和可选择性支出两部分。
强制性支出主要是社会保险、医疗救
助、退伍军人福利和食品券。
这是依照已有立法,人们如果达到某年龄或某收入标准,就能自动享有某些权利,此外,还包括国债利息支出。
可选择性支出包括对外援助、国防、住房建筑、教育、空间开发等,占总支出的33%左右。
克林顿政府根据《1993年赤字削减法案》将一切不由法律规定而由政府决定的支出项目保持在1993年的水平上,并以当年价格计算,不准增加。
这是克林顿政府最大的支出削减计划了。
3.削减福利开支。
社会福利是一项广泛的社会公益事业,维持其运转需要庞大的开支,而且浪费巨大,按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的估计,1995年仅社会保险税的无谓损失就达680亿美元左右。
1996年通过的《社会福利改革法案》,改革的重点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体制中的主导作用弱化,政府福利机构的私有程度将有所提高,联邦政府的职能逐渐从直接责任者向决策者和监督者方向转变。
1997年5月,克林顿政府与国会达成五年实现预算平衡的协议,签署了《财政预算平衡法案》,其中规定,1998—2002年度,老年医疗保险开支和穷人医疗补助开支分别削减1150亿美元和130亿美元。
4.裁减政府雇员。
为了紧缩开支,改善政府的工作,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美国连续五年大幅度裁减政府雇员,到1997年底,已裁减了30万联邦工作人员,取消了1.6万页的规章制度,从而每年可以节省开支120亿美元,目前的美国政府是35年来雇员最少的政府。
二、奉行中性的货币政策。
联邦储备在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和
克服经济衰退
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两难困境中,选择了中性政策。
1993年,美联储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改为以调整实际利率来作为实施对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以中性的货币政策来取代前几年的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
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以其自身的潜能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持久稳定地增长。
联储将以实际年经济增长率为标准来确定和调整实际利率,通过调整利率,使年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3%的水平,同时达到稳定物价和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
其具体措施为:让利率缓慢地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不大,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同时兼顾刺激经济增长和阻止失业扩大两大目标,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两大手段得到加强;将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结合起来,实施“抑短放长”的利率政策,抑制短期利率旨在控制通货膨胀,放松长期利率达到刺激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财政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的积极效应
美国经济于1991年曾陷入短时期的经济衰退,此后连续八年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在2%-3%,消费物价指数控制在3%以内,失业率从1992年的7.4%降至1998年的4.3%,自克林顿政府1993年执政以来,美国新增就业岗位1650万个,1998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创造了失业率28年来、贫困率29年来、通货膨胀率33年来的最低,拥有个人住房的人数为历史最高水平。
投
资趋旺,美国进入了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经济快速增长并存的好时期。
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克林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