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等差数列》第一节,主要内容是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以及求和公式。
其中,等差数列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首项、公差以及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重要概念和技巧,进而提高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水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以及求和公式;(2)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首项、公差等关键概念。
2.能力目标:(1) 发现、分析等差数列中的规律,并描述规律;(2) 理解和掌握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2)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等差数列的兴趣与好奇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呈现一道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探究和思考,并带领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等差数列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问题:解决一道数学谜题,有三个数字,第一个数字是0,第三个数字是8,这三个数字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以及通项公式分别是多少?2.讲授环节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并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解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含义和作用,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方法。
(3) 等差数列的性质介绍等差数列的两个重要性质:公差不变和任意三项构成等差数列,分别从概念、证明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3.练习环节通过设计具有启发式和探究性的案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加深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和掌握。
例: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3,公差为4,求这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以及前10项之和。
4.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掌握情况,同时拓展孕育学生对等差数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能够计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一组数字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能够使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和求解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难点:如何确定等差数列的公差和首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入本堂课的内容:(1)小明每天早上7点半从家里出发去上学,他到学校的时间大约是每天都一样的,你能想一种方法来表示每天出发的时间吗?(2)玩具车比赛时,小红从起点出发,每秒钟车程增加5米,你能想一种方法来表示她的车程吗?2. 概念讲解(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给出的一组数字:3,6,9,12,……(2)提问:这组数字有什么特点?如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3)解释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中,从第二个数起,每一个数都与它的前一个数之差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3. 性质讲解(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等差数列的差值:3,3,3,3,……(2)提问:差值与等差数列的哪些性质有关?(3)解释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的差值叫做公差,用d表示;首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一个数,用a1表示。
4. 计算公式(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等差数列的前两项和差值:1,3,6,10,……(2)提问:如何求等差数列的第n项和,有没有公式呢?(3)解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一个等差数列的第一项是a1,公差是d,那么它的第n项是an=a1+(n-1)d。
(4)解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如果一个等差数列的第一项是a1,公差是d,它的前n项和是Sn=(n/2)(a1+an)。
5. 计算练习(20分钟)(1)教师板书几道等差数列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出答案。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案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教案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请同学们观察课本36-37的四个实例引出的四个特殊数列, 引导同学们发现其中的共同规律。
①从0开始数数, 每隔5数一次, 数到的数组成的数列为:0,5,10,15,20…特点: 无穷递增数列,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
②较轻的4个举重级别: (我们可以发现举重级别级差是5)48,53,58,63.特点: 有穷递增数列,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
③定期放水清理水库, 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10,8,5.5.15,13,5.18,5.特点: 有穷递减数列,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
④银行单利问题, 单利及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 也就是说每一年的算利息时本金都是1000, 知识利息逐年累加而已.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特点: 有穷递减数列,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我们把有这一特点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二)新课探究1.数列的定义(1)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 通常用字母来表示。
①强调定义中的关健词有哪些.(2)等差数列定义的数学表达式:-1 (,2*)n n a a d d n n N -=≥∈是常数且或者+1 (,*)n na a d d n N -=∈是常数试一试: 它们是等差数列吗? ① 1,1-,1,1-,1,1-… ② 4-,1-,2,5,8… ③ 每一项都是5的常数列④每一项都是a 的常数列(其中a 是常数) (3)等差中顶定义过渡: 提问2, 4, 5是不是等差数列, 如果不是, 怎么样改才是等差数列? 定义:由三个数 , , 组成的成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是最简单的等差数列, 那么 叫做 与 的等差中项。
教学设计4:2.2.1 等差数列 第1课时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2.2.1 等差数列第1课时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教材·要点]1.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样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作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2.等差中项如果b =a +c 2,那么数b 称为a 和c 的等差中项. 3.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公差为d ,填表: 递推公式通项公式 a n -a n -1=d (n ≥2)a n =a 1+(n -1)d[问题·引入]1.等差数列的公差d 可以为负数、正数、零吗?[提示] 可以,当a n <a n +1时,d >0,当a n =a n +1时,d =0,当a n >a n +1时,d <0.2.b =a +c 2是a ,b ,c 成等差数列的什么条件? [提示] 充要条件3.如何理解等差数列的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的关系?[提示] 在数列{a n }中,若已知首项a 1,且满足a n -a n -1=d (n ∈N +,n ≥2,d 为常数)或a n +1-a n =d (n ∈N +,d 为常数),则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可见,等差数列的意义用符号语言表示,即a 1=a ,a n =a n -1+d (n ≥2),其本质是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题型一 等差数列定义的应用 例1 (1)已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且a 5=11,a 8=5,求a n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解 (1)设数列{a n }的公差为d ,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已知条件可得⎩⎪⎨⎪⎧ a 1+4d =11,a 1+7d =5,解得⎩⎪⎨⎪⎧a 1=19,d =-2, ∴a n =19+(n -1)×(-2)=-2n +21.(2)由于a 1=10,d =-2,∴a n =10+(n -1)×(-2)=-2n +12,∴a 20=-2×20+12=-28.(3)由于a 1=2,d =7,∴a n =2+(n -1)×7=7n -5,由7n -5=100,得n =15.∴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规律总结先根据两个独立的条件解出两个量a 1和d ,进而再写出a n 的表达式,有几个独立的条件就可以解出几个未知量,这是方程思想的重要应用.变式训练1.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5=10,a 12=31,求a 10和d .解 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可知a 12-a 5=7d =31-10=21,∴d =3.∴a 10=a 12-2d =31-6=25. 题型二 等差中项的应用例2 已知等差数列{a n },满足a 2+a 3+a 4=18,a 2a 3a 4=66.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解 在等差数列{a n }中,∵ a 2+a 3+a 4=18,∴3a 3=18,a 3=6.∴⎩⎪⎨⎪⎧ a 2+a 4=12,a 2·a 4=11,解得⎩⎪⎨⎪⎧ a 2=11,a 4=1或⎩⎪⎨⎪⎧ a 2=1,a 4=11. 当⎩⎪⎨⎪⎧a 2=11,a 4=1时,a 1=16,d =-5. a n =a 1+(n -1)d =16+(n -1)·(-5)=-5n +21.当⎩⎪⎨⎪⎧a 2=1,a 4=11时,a 1=-4,d =5. a n =a 1+(n -1)d =-4+(n -1)·5=5n -9.规律方法等差中项描述了等差数列中相邻三项之间的数量关系:a n -1+a n +1=2a n (n ≥2).因此在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反之,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那么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如果a ,b ,c 成等差数列,常转化为a +c =2b 的形式去运用;反之,如果要证明a ,b ,c 成等差数列,只需证a +c =2b 即可. 变式训练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n -1+a n +1=2a n (n ≥2),且a 2=5,a 5=13,则a 8=________.【解析】由a n -1+a n +1 =2a n (n ≥2)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a 2,a 5,a 8成等差数列. ∴a 2+a 8=2a 5,∴a 8=2a 5-a 2=2×13-5=21.【答案】213.已知1a ,1b ,1c 成等差数列,求证:b +c a ,a +c b ,a +b c也构成等差数列. 证明 ∵1a ,1b ,1c为等差数列, ∴2b =1a +1c,即2ac =b (a +c ). ∵b +c a +a +b c =c (b +c )+a (a +b )ac=c 2+a 2+b (a +c )ac =a 2+c 2+2ac ac=2(a +c )2b (a +c )=2(a +c )b . ∴b +c a ,a +c b ,a +b c为等差数列. 题型三 等差数列的判定例3 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pn 2+qn (p ,q ∈R ,且p ,q 为常数).(1)当p 和q 满足什么条件时,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2)求证:对任意实数p 和q ,数列{a n +1-a n }是等差数列.(1)解 欲使{a n }是等差数列,则a n +1-a n =[p (n +1)2+q (n +1)]-(pn 2+qn )=2pn +p +q 应是一个与n 无关的常数,所以只有2p =0.即p =0时,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2)证明 因为a n +1-a n =2pn +p +q ,所以a n +2-a n +1=2p (n +1)+p +q .而(a n +2-a n +1)-(a n +1-a n )=2p 为一个常数,所以{a n +1-a n }是等差数列.规律总结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方法符号语言 定义法a n -a n -1=d (常数)(n ≥2且n ∈N +) 等差中项法2a n =a n -1+a n +1(n ≥2且n ∈N +) 通项公式法a n =kn +b (k ,b 为常数,n ∈N +)变式训练4.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2,a n +1=2a n a n +2,数列⎩⎨⎧⎭⎬⎫1a n 是否为等差数列?说明理由.解 数列⎩⎨⎧⎭⎬⎫1a n 是等差数列, 理由如下:∵a 1=2,a n +1=2a n a n +2, ∴1a n +1=a n +22a n =12+1a n , ∴1a n +1-1a n =12, 即⎩⎨⎧⎭⎬⎫1a n 是首项为1a 1=12, 公差为d =12的等差数列. 题型四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其应用例4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3+a 5=-14,2a 2+a 6=-15,求a 8.解 a 3+a 5=-14⇒a 1+2d +a 1+4d =2a 1+6d =-14⇒a 1+3d =-7.①又2a 2+a 6=-15⇒2(a 1+d )+a 1+5d =-15⇒3a 1+7d =-15.②解①②联立的方程组得⎩⎪⎨⎪⎧a 1=2,d =-3, ∴a n =2+(n -1)×(-3)=-3n +5,∴a 8=-3×8+5=-19.规律总结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本节的重点,在应用时要注意方程思想的应用.有两种情况:(1)已知a n ,a 1,n ,d 中任意三个量可求第四个量,即“知三求一”.(2)已知等差数列中的任意两项,就可以确定等差数列中的任一项.变式训练 5.数列{a n }各项的倒数组成一个等差数列,若a 3=2-1,a 5=2+1,求a 11.解 设b n =1a n(n ∈N +),则{b n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d . 由已知得b 3=1a 3=12-1=2+1, b 5=1a 5=12+1=2-1. ∴⎩⎨⎧ b 1+2d =2+1,b 1+4d =2-1,解得⎩⎨⎧b 1=3+2,d =-1. ∴b 11=b 1+10d =2-7,∴a 11=1b 11=12-7=-7-247. [随堂体验落实]1.△ABC 中,三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则B 等于( )A .30°B .60°C .90°D .120°【解析】∵A +B +C =180°且B =A +C 2, ∴3B =180°,B =60°.【答案】B2.一个等差数列的前4项是a ,x ,b,2x ,则a b等于( ) A.14B .12 C.13D.23 【解析】⎩⎪⎨⎪⎧2x =a +b ,2b =x +2x ,∴a =x 2,b =32x . ∴a b =13. 【答案】C3.{a n }为等差数列,且a 7-2a 4=-1,a 3=0,则公差d =( ) A .-2B .-12C .12D .2【解析】由题意知a 1+6d -2(a 1+3d )=-1,①a 1+2d =0,②由①②可得d =-12,a 1=1. 【答案】B4.在等差数列{a n }中,a 3=7,a 5=a 2+6,则a 6=________.【解析】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由题意,得⎩⎪⎨⎪⎧ a 1+2d =7,a 1+4d =a 1+d +6. 解得⎩⎪⎨⎪⎧a 1=3,d =2. ∴a n =a 1+(n -1)d =3+(n -1)×2=2n +1.∴a 6=2×6+1=13.【答案】135.设{a n }是等差数列,若a m =n ,a n =m (m ≠n ),求a m +n .解:法一:由⎩⎪⎨⎪⎧ a 1+(m -1)d =n ,a 1+(n -1)d =m , 得⎩⎪⎨⎪⎧a 1=m +n -1,d =-1, ∴a m +n =a 1+(m +n -1)d=(m +n -1)-(m +n -1)=0.法二:∵a m =a n +(m -n )d ,∴n =m +(m -n )d ,∵m ≠n ,∴d =-1,∴a m +n =a m +[(m +n )-m ]d =n +n ×(-1)=0.[感悟高手解题]已知数列{a n },a 1=a 2=1,a n =a n -1+2(n ≥3).(1)判断数列{a n }是否为等差数列?说明理由;(2)求{a n }的通项公式.解 (1)当n ≥3时,a n =a n -1+2,即a n -a n -1=2,而a 2-a 1=0不满足a n -a n -1=2(n ≥3),∴{a n }不是等差数列.(2)当n ≥2时,令a 2=b 1=1,a 3=b 2=3,a 4=b 3=5,…a n =b n -1=1+2[(n -1)-1]=2n -3.又a 1=1,∴a n =⎩⎪⎨⎪⎧1 (n =1),2n -3 (n ≥2) [点评] 在(1)问中由a n -a n -1=2(常数),直接得出{a n }为等差数列,这是易出错的地方,事实上,数列{a n }从第2项起,以后各项组成等差数列,而{a n }不是等差数列,a n =f (n )应该表示为“分段函数”型.因此我们在判断等差数列时,要严格按其定义判断.。
等差数列 第一课时(教案)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②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②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③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②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③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三、教法与学法针对高中生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正整数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解析式_。
2. 一个剧场设置了20排座位,这个剧场从第1排起各排的座位组成数列:38,40,42,44,46,……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15,25,35,45,55_(二) 新课探究1、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注意: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②公差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练习: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3. 能够解决等差数列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资料、教学材料和教具;2. PPT或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学生准备:1. 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2. 准备好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发散思维:请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何使用等差数列。
2. 引入:通过上述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解释什么是等差数列。
二、讲解(25分钟)1. 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对应相等的数列。
2. 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1)引导学生观察数列1、3、5、7、9...,提问:这个数列有什么规律?(2)解释数列的增量和公差的概念:增量为1,公差为2。
(3)归纳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增量或公差)相等的数列。
3. 引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通过观察求解数列1、3、5、7、9...的通项公式:a_n = a_1 + (n - 1)d,其中a_1为首项,d为公差。
(2)讲解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3)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练习运用通项公式。
4. 引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通过观察求解数列1、3、5、7、9...的前n项和公式:S_n = n/2(a_1 + a_n),其中S_n为前n项和。
(2)讲解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练习运用前n项和公式。
三、示范与练习(15分钟)1. 随机抽几个学生上黑板,演示使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 练习册上给出一些练习题,由学生自己计算并做出答案。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归纳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2. 与学生一起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
五、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概括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布置课后作业: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和通项公式,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掌握等差数列的应用题目解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态度认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习题练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4. 等差数列的应用题目解题方法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项之差都是一个常数,称为公差。
引导学生思考公差与等差数列的关系。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实例,教师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包括首项、公差、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并通过图示和例题,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规律和特点。
4. 错题讲解(10分钟)针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讲解和订正,并强调等差数列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5. 练习与巩固(2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题目,巩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应用题目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等差数列的主要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提醒学生巩固复习。
五、教学手段1. 板书2. 多媒体教学3. 举例分析4. 练习和讨论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 能够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并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4.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和笔记本等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数字的排列,让学生思考这些数字之间是否有规律;2. 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并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Step 2 探究等差数列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展示等差数列的特点,如公差相同、相邻项之间的差恒定等;2. 引导学生根据示例找出两个差恒定的数字序列,让学生自主发现等差数列的特点。
Step 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解释公式中各项的含义;2. 引导学生通过示例计算等差数列的通项,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Step 5 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展示如何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年龄段人口数量、计算等差数列中的某一项等;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变化,灵活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Step 6 小结与反馈(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继续巩固的内容;2. 鼓励学生讨论本课的问题和困惑,并互相解答。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并掌握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
但在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及求公差的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在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也需要引导学生加强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通过给定前几项,判断数列是等差数列,并能求出公差。
3. 能够根据给定的前几项和公差,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4.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根据前几项和公差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上)》第四章第五节。
2. 教学用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大声读出“等差数列”三个字,并向学生解释等差数列是什么。
2. 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感受等差数列的特点,如:1, 4, 7, 10,…。
二、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15分钟)1. 师生团队探讨:上一个例子中的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为什么?2. 教师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若一个数列中任意相邻的两项之差保持不变,则该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3. 教师提问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如果是等差数列,如何求出公差?4.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邻两项之差的规律,并引入公差的概念。
三、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和通项公式(15分钟)1. 教师给出公差的定义:“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称为公差。
”并示例求出前一步提到的例子中的公差。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项之差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公差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式。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并得出通项公式。
4. 通过例题让学生熟悉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和通项公式的过程。
四、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1. 教师给出相关实际问题,如:“如果我们每天存储20元,按此规律,第n天共存储了多少元?第n天的存储总额与第n-1天的存储总额之差是多少?”2. 学生小组合作解题,并向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答案。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解题思路,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际问题与等差数列的联系。
五、巩固练习与拓展延伸(20分钟)1. 学生个体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
2. 学生讨论并解决一些拓展问题,如:“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前3项和为30,公差为4,请问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多少?”3.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并展示正确答案。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和常用公式,并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等差数列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列概念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常用公式和应用。
2.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数列的概念,引出等差数列,并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向学生解释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步: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教师通过实际例子讲解等差数列的常用公式和应用;3. 教师通过示范计算等差数列的一些典型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
第三步: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计算具体的等差数列题目加深对于等差数列的理解;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等差数列的应用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总结梳理(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并强调等差数列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等差数列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手段:1. 幻灯片或板书2. 练习题目3. 学生讨论小组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数列的概念,引出等差数列,并通过实际例子向学生解释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并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总结梳理,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通过作业布置,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并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篇: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逐步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等差”的理解【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达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教学过程】第二篇:1.2_等差数列_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1 等差数列(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差数列》是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学习了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另一方面,等差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2、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他们还处于知识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智力发展已经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能够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学会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数列的规律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2. 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 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询问学生曾经听说过等差数列吗?并简要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
然后,给学生出示一个数字序列:2, 5, 8, 11, ...,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序列中的规律。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若一个数列中,从第二个数起,每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加上一个固定的数d,则称该数列为等差数列,其中d称为公差。
然后,再给学生解释上个例子中的规律,即公差为3。
3. 通项公式讲解(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询问学生如何计算等差数列的第n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4. 实例分析(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等差数列的实例:3, 7, 11, 15, ...,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计算该等差数列的前5项和。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出示几个等差数列,让学生计算其前n项和,并在黑板上进行解答。
6.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前五项和为15,求该等差数列的公差。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7.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强调等差数列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公差的求法: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公差为d,则公差d可由Sn与n的关系求得。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优秀5篇)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优秀5篇)高一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
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
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内容针对的是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中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所以在授课时要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设计思想1.教法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⑴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⑴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定义;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计算机及投影仪;2、教师准备图表和实际问题的例子;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树木的年龄。
二、新知呈现(15分钟)三、示范演练(20分钟)选取一些典型的等差数列题目,通过教师示范解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公式解决问题。
四、合作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等差数列的例子,通过合作讨论解答问题,并将结果展示给全班。
五、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六、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辅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教学设计的难点和解决方案:难点:学生理解并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解决方案:通过多种实例和计算展示其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并设计合适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印象和应用能力。
难点: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方案:选取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例子,通过示范演练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兴趣,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并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2)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和特点;(3)能够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4)能够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方式教学;(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2)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和公式的求解。
2.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呈现一组数字序列:2,4,6,8,10,……,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看出这组数列是等差数列,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均相等。
2. 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的概念:在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等于一个常数d,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公差d即为等差数列中的两项之差。
(2)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
3. 性质讲解(10分钟)(1)等差数列中,任意三项成等差数列;(2)任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关键在于首项和末项的和与次首项和次末项的和相等;(3)讲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求法。
4. 公式的求解(15分钟)(1)教师讲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求法;(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公式求解方法。
5. 练习(15分钟)(1)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3)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6. 拓展应用(10分钟)讲解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题、物理运动问题等。
7. 总结与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等差数列教案第一课时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 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能够用求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和;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 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能够用求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和。
三、教学难点: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例如:“小明种植了一排树木,第一棵树距离大门10米,第二棵树距离第一棵树20米,第三棵树距离第二棵树30米,以此类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些数之间有什么特点?”2. 概念解释(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是指数之间的差值相等的数列。
在等差数列中,我们称这个差值为公差,用d表示。
”教师可以给出示例,如1, 3, 5, 7, ...等,并解释数列中的每个数依次加上公差d就可以得到下一个数。
3. 列出通项公式(15分钟)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找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以示例1, 3, 5, 7, ...为例,学生可以发现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为a + (n-1)d的形式,其中a为第一个数,n为项数,d为公差。
因此,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 + (n-1)d。
4. 使用通项公式求值(15分钟)教师通过例题演示如何使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中的某一项的值。
例如:“求等差数列1, 3, 5, 7, ...中第10项的值。
”学生可以利用通项公式an = a + (n-1)d,将a设为1,d设为2,n设为10,代入公式计算得到an的值为...5. 求等差数列的和(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和,并给出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Sn = n/2 (2a + (n-1)d),其中Sn表示等差数列的和。
教师通过例题演示如何使用求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和。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3.能够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投影仪、黑板、粉笔、课件、举例用的物件(如铅笔、橡皮擦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让学生回忆一下对等差数列的认识。
然后,通过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有什么特点。
Step 2:引入(10分钟)通过投影仪或者黑板展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b的推导过程,通过多个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Step 3: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给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等差数列,让学生上台演算,并帮助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4:总结(10分钟)总结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和通项公式。
并通过实例验证通项公式的正确性。
Step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应用领域,如金融、统计等方面,并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Step 6: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若干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检查答案。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求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是对于一些更复杂的推导过程还不够理解。
今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例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等差数列的推导过程,同时扩大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差数列的应用。
等差数列教案(5篇)
等差数列教案(5篇)第一篇:等差数列教案等差数列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3)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像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用图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2.通过等差数列的图像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3.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关于等差数列的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①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等差数列是特殊的数列,定义恰恰是其特殊性、也是本质属性的准确反映和高度概括,准确把握定义是正确认识等差数列,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条件.通项公式是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是研究一个数列的重要工具,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密切相关,通过函数图象研究数列性质成为可能.②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所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另外,出现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已知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由于一个公式中字母较多,学生应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有一难点.(3)教法建议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差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法,一节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②等差数列定义的引出可先给出几组等差数列,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共同规律,再由学生尝试说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对程度差的学生可以提示定义的结构:“……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由学生把限定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为等比数列的定义作准备.如果学生给出的定义不准确,可让学生研究讨论,用符合学生的定义但不是等差数列的数列作为反例,再由学生修改其定义,逐步完善定义.③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出来后,由学生举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以此让学生思考确定一个等差数列的条件.④由学生根据一般数列的表示法尝试表示等差数列,前提条件是已知数列的首项与公差.明确指出其图像是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根据图像观察项随项数的变化规律;再看通项公式,项其图像的形状相对应.可看作项数的一次型()函数,这与⑤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与通项是有区别的,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有穷等差数列的项数未必是,即其末项未必是该数列的第项,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点.⑥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推导离不开等差数列的性质,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一些重要的性质;另外可让学生研究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有规律的子数列会引起学生的兴趣.⑦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数列的数学模型,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还可让学生去搜集,然后彼此交流,提出相关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创设相互研讨的课堂环境.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研探式.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二.主体设计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1.方程思想的运用(1)已知等差数列的第______项.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的,由和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条件(等式)化为关于本量.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这是一个和和的二元方程,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已知等差数列中,…由条件可得即,可知,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类似的还有(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考察随项数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的符号,由学生叙的情况.此时是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4.研究项的符号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1)已知数列始小于0?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2)等差数列三.小结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1.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2.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第二篇:等差数列教案(精选)等差数列教案一、教材分析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差数列是必修五第二章的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数列中最基础的一种类型、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习等比数列及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对其在性质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依据课标“等差数列”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3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重在研究等差数列的性质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性质的形成、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科技问题的工具,而且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成为科技人员科技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数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索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
课堂上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服务者,以背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
以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研究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而所处章节《数列》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数列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好了准备。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
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
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进一步提高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德育渗透目标:1.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渗透函数、方程、化归的数学思想;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五、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六、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等差数列“等差”特点及探索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七、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模拟演示,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也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了条件,这样即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本节课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格局代之以人为本、民主、开放、特色和建立在信息网络平台上的现代教学格局。
八、教学程序(一)背景问题——创设情景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表格的数据.(多媒体大屏幕显示)表(一)(单位:万)表(二)(单位:元/平方米)(为了便于研究,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已经经过近似处理)思考问题(一):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信息?(数据来源于现实社会,让学生围绕思考问题一分小组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
)教师:从两方面考虑:(1)从宏观上(移居大城市,计划生育,围海造田);(2)从微观上(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我们抛开具体的背景,从微观上分析,从表格中抽象出一般数列)。
表(三)学生活动(1):学生观察、分析上述表格中的每一行数据.教师:同学们能用数学文字语言来描述上述数列的共同特征吗?学生1: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常数。
教师:反例:2,5,9,10,12,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要加上同一常数。
学生2: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
教师:反例:2,5,7,9,11,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必须从第二项起。
学生3: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
(教师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通过上述反例的说明,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四组数列的共同特征:(1)从第二项起;(2)同一常数。
) 教师: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上述定义。
学生活动(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
数学语言:11(2,*)(1,*)n n n n a a d d n n N a a d d n n N -+-=≥∈-=≥∈是常数,或是常数,教师:这样的数列在你日常生活中存在吗? 学生: 举例:21,21.5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 d=0.5; 40 ,50,60,70,80,90,100 ,……d=10; 40,40,40,40,40,40 ,……d=0.教师:回到表格中抽象出的4个数列,分别说出它们的公差.12340.15,0.30,300,0.d d d d =-===探索问题(一):数列{3n-5}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请给以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并相互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思考问题(二):已知一个无穷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 1,公差为d ,(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学生分组讨论)① 将数列中的前m 项去掉,其余各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和公差分别是多少?② 取出数列中的所有奇数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和公差分别是多少?③ 取出数列中的所有项数为7的倍数的各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和公差分别是多少?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在教师努力创设学习情境,并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全部教学活动被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磁石般的吸引着课堂,并呈现出学生求知若渴、主动学习、争先思考、互相策应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探索问题(二):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可以求23,,...,....n a a a ,即可求 {}n a 的任意一项,这说明这个数列的任意一项都可用1a 和d 表示,即这个数列应有一个通项公式。
学生活动(3):探索、猜想、证明。
学生(一):d a a =-12即:d a a +=12d a a =-23即:d a d a a 2123+=+=d a a =-34即:d a d a a 3134+=+=……由此可得:d n a a n )1(1-+= (n ≥2)当n=1时,等式也是成立,因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n ∈N *)学生(二):2132431111123221111......(1),(1)()()...()()(2)(1)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d a a d a a d a a da a n d a a n d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d n a a n d------=-=-=-=-=-=+-=-+-++-+-+-=≥=+-上述式子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当n=1时也成立。
整理得:学生(三):因为又所以有:教师小结:大部分学生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个别同学补充叠加法与拆项法,从而得到等差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为:d n a a n )1(1-+= (n ≥2),其中a 1 是这个数列的首项, d 是公差。
思考问题(三):等差数列中a 1 =1,d=2,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a n =2n-1) 那么要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只需求什么?(a 1和d )学生活动(4):同学自己编出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求通项公式的问题并解决。
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尝试、体验,才能深刻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对学困生来讲,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这样安排即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也符合素质教育理论中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
思考问题(四):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导析:由a 1=8,d=5-8=-3,n=20得,a 20=8+(20-1)×(-3)=-49 思考问题(五):-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导析:由4)5(9,51-=---=-=d a得数列通项公式为:)1(45---=n a n =-4n-1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 ,使得-401=-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问题延伸:如果已知等差数列中任意两项,能不能求出a n 呢? 学生:举例: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5=10,a 12=31,求a n 。
解: a 1 +4d=10 a 1 +11d=31 解得 a 1=-2 ,d=3,则a n =3n-5教师:此解法是利用数学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应熟练掌握。
问:由a 5=a 1 +4d ,a 12=a 1 +11d 能够有什么启示? 生:a 12=a 1 +11d=a 5+(12-5)d ,于是有a n =a m +(n-m )d ,(推导公式)上题可先求出d=3,那么a n = a 5+(n-5)d= a 12+(n-12)d=3n-5 形成检测,反馈回授:1、 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2、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3、-20是不是等差数列0, -3.5, -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4、 已知a 4=10,a 7=19,求a 1与d 。
5、已知a 3=9,a 9=3,求a 12九、课时小结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答不完整的没有关系,其它同学补充。
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并用多媒体把学生的归纳用一张表展示出来。
生: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d a a n n =--1(n ≥2) 或a n+1- a n = d (n ∈N *)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 a d n a )1(1-+(n ∈N *) 推导出公式:d m n a a m n )(-+=十、知识延伸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 的函数,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 的怎样的函数?(当d=0时,是常函数,当d ≠0时,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从图象上看呢?(表示直线上无穷多个孤立的点) 动画演示 如:-2,0,2,4,6,8,10,…… 7,4,1,-2,…… 4,4,4,4,4,4,……通过以上观察,你能发现首项a 1和公差d 对{a n }的图象的影响吗?(课下讨论)十一、课后作业习题1、2、3板书设计十二、教后反思新课堂是活动的课堂,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德育教育的课堂,应用现代技术的课堂。
本节课的设计,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和谐有序地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被建构,数学思想方法被激活,创新意识被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