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负性
本页解释何谓电负性、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元素电负性差异对成键造成的影响、极性键和极性分子的意义。
什么是电负性
定义
电负性是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倾向的量化(相对标度);元素的电负性愈大,吸引成键电子对的倾向就愈强。
鲍林标度(Pauling scale)是使用最广泛的电负性标度。
其标度值的范围从电负性最强的元素氟(F)——标度值为3.98,到电负性最弱的元素钫(Fr)——标度值为0.7。
两个电负性相同的原子成键会发生什么?
如下图,原子A和原子B之间存在一个成键。
当然除了这个成键以外,每个原子可以同时与更多的原子之间存在着成键——不过这与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无关。
如果原子的电负性相同,那么它们对成键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也相同。
因而电子出现在两个原子附近的概率相等,电子在平均意义上会出现在两个原子间的正中。
此类成键,A 和B通常为同一种原子,例如H2分子或Cl2分子。
注意: 上边的示意图表示的是电子在平均意义上的位置。
电子实际上存在于分子轨域当中,并且其位置在不断的变换。
此类成键被看作是"纯粹" 的共价键——电子均匀的为两个原子所共享。
如果B的电负性稍强于A呢?
B对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会比A稍强一些。
这意味着在成键的B端电子密度会更高一些,因此略微带负电。
同时,A 端(有点缺乏电子)略微带正电。
图中,"" (读做"delta") 的意思为"略微的","+" 表示"略微带正电"。
什么是极性键?
我们用极性键一词形容成键两端电荷不均匀分布的共价键——换一句话说就是成键的一端略微带正电荷而另一端略微带负电荷。
大多数共价键为此类成键。
HCl中的氢—氯成键以及水分子中的氢—氧成键皆为典型的极性键。
如果B的电负性远远超过了A呢?
电子对会被吸引到成键的B端。
A失去了它对成键电子对的控制权,而B 完全控制住了这两个电子。
就这样,离子形成了。
成键的"范围谱"
所有这一切暗示了在共价键和离子键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在纯粹的共价键中,电子在平均意义上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中点。
在极性键中,电子的位置略微的移向了成键的某一端。
在其被算做是离子键之前,电子还可以移动多远? 这个问题没有真正的答案。
一般认为氯化钠是典型的离子型固体。
但即便如此,钠也未曾完全失去对它电子的控制。
不管怎么说,由于氯化钠的特性,我们趋向于把它看作是纯粹的离子。
注意: 不用过于在意极性键与离子键之间的精确分界点。
在A'level中,有关共价键和离
子键的举例会尽量避免它们间的"灰色区域"——这些例子要么是明显的共价键,要么就是明显的离子键。
不过,你仍然需要知道"灰色区域"的存在。
另一方面,碘化锂却被看成是拥有一些共价特性的离子化合物。
碘化锂的成键电子对并没有完全移动到成键的碘端。
碘化锂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比如乙醇)——而不似离子化合物通常所表现的那样。
总结
•两个电负性相同的原子成键,会产生纯净的非极性共价键。
•两个电负性差异较小的原子成键,会产生极性共价键。
•两个电负性差异大的原子成键,会产生离子键。
极性键和极性分子
HCl的分子结构很简单,如果它唯一的成键是极性的,那么整个分子也将是极性的。
但如果我们遇到的是结构更为复杂的分子,情况会怎样呢?
CCl4分子中的每一个成键都是极性的。
注意: 普通的线条代表跟屏幕或打印纸在同一平面的成键。
虚线代表位于屏幕或打印纸后方的成键。
锲形线条代表位于屏幕或打印纸前方(也就是面向你)的成键。
但将这个分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不是极性的——它不具有分别略微
带负电和略微带正电的两端(或两侧)。
整个分子的外围是略微带负电的,但无论是从上边到下边,还是从左边到右边都找不到略微带正电的另一端。
相比之下,CHCl3却是极性分子。
位于分子顶侧的氢原子,其电负性较碳原子略低,因此将略微带正电。
如此,分子具有一个略微带正电的"顶侧"和一个略微带负电的"底侧",所以它是一个极性的分子。
很多时候,极性分子两极的正负电荷是不均等的。
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氟。
如果你记住这一个事实,那么一切都会变的简单,因为周期表中元素的电负性总是朝着氟的方向不断增大。
注意: 下图忽略了惰性气体。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相信所有的惰性气体都不会成键——一个不成键的原子是不会拥有电负性数值的。
即便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它们中的一些确实会成键,但教材上仍未提供它们电负性数值的资料。
周期内元素的电负性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下图显示了元素钠到元素氯的电负性变化——你需要忽略周期中的氩元素,它不成键,因此
也没有电负性。
族内元素的电负性变化规律
同一族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氟是7族元素中原子序数最小的) 。
下图显示了1族和7族元素的电负性变化。
解释元素电负性变化的原因
原子核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取决于:
•原子核的质子数量。
•原子核与成键电子之间的距离。
•原子的内层电子(构成屏蔽的电子)数量。
注意: 如果你不熟悉屏蔽这一概念,请在继续阅读之前,先查看电离能中的相关内容。
影响电离能变化的因素,同样也是影响电负性变化的因素。
为什么周期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钠元素是第3周期的开端,氯元素是第3周期结尾(忽略惰性气体氩元素)。
我们假设氯化钠刚形成时是共价成键。
钠和氯的成键电子(外层电子)都位于第3能级。
成键电子对都被1s、2s 和2p 轨域的电子所屏蔽,不过氯原子核比钠原子核多出了6个质子。
这也就难怪成键电子对会被远远的拉向氯的那一端并形成了离子。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所带的电荷也将增加,电荷数的增加会增强原子核对成键电子对的吸引能力。
因此,在同一周期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为什么族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我们将以氟化氢和氯化氢作为例子。
氟原子核与成键电子对之间仅由1s2电子屏蔽。
而氯原子核与成键电子对之间则由1s22s22p6的全部电子屏蔽。
这两个例子中,氟原子核和氯原子核所能让成键电子感受到的电荷皆为+7。
但氯的成键电子位于第三能级,而氟的成键电子却在第二能级。
成键电子离原子核越近,原子核吸引它的能力就越强。
族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是因为成键电子离原子核越来越远,原子核对它的吸引能力越来越弱。
正离子的极化能力
"极化能力"指的是什么?
我们讨论到这里,已经认识到可以把离子键当作高度"变形"的共价键来看待。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别的方式认识离子键。
固体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
如果我们将其假想为离子化合物,它将含有Al3+ 和Cl-离子。
铝离子不但非常小,而且还拥有3个正电荷——所以它的"电荷密度"很高。
这对位于它附近的任何电子来说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于是,铝附近的成键电子对向着铝的方向移动,其移动程度足以使成键重新变回共价键。
影响极化能力的因素
正离子位于负离子附近时可对其产生极化效应(使电子所在的轨域变形)。
极化能力取决于正离子的电荷密度。
极化能力会随正离子体积的减小以及电荷的增大而不断增强。
对于负离子来说,随着其体积的增大,它将越来越容易被极化。
举例来说,碘离子( I -)的外层电子位于第5能级——离原子核相对较远。
比起其它大多数拥有相同电荷的负离子(比如,离原子核近得多的氟离子(F-)),正离子对碘离子( I -)电子对的吸引更加显示出效果。
碘化铝是共价化合物,因为碘离子的电子对比较容易拖走(被极化)。
另一方面,氟化铝却是离子化合物,因为铝离子不能充分的极化体积较小的氟离子以形成共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