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

合集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下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土空间规划下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土空间规划下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下村庄规划编制问题已成为当前城乡发展中的一大挑战。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这些对策包括建立综合性规划机制、强化可持续性和生态保护、加强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以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策的实施有助于实现更科学、可持续和平衡的村庄规划,从而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可持续发展引言: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已成为确保城乡发展协调和可持续的关键环节。

然而,目前的村庄规划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综合性规划、土地利用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不仅妨碍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还对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下村庄规划编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和重要性国土空间规划是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一项战略性规划,其背景和重要性不容忽视。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人口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有限性问题逐渐显现,土地利用与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应运而生,旨在更好地平衡城乡土地需求,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等因素,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减少生态破坏[1]。

二、国土空间规划下村庄规划编制问题分析(一)村庄规划编制的现状村庄规划编制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许多村庄规划缺乏综合性,过于注重具体项目而忽略了整体发展。

这导致了村庄规划的碎片化和不协调性,难以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其次,村庄规划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部分规划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导致规划方案不切实际或难以实施。

同时,村庄规划也常忽视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缺乏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使规划不符合实际需求,难以获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04 土地资源调查

04  土地资源调查
候调查:-----气象台资料 气温:表示某一区域热量水平的主要指标, 是决定农作物布局的主要条件;年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最低、最高气温、积温; 降水:通常指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月平 均降水量、降水季节、降水强度; 目的:分析总结调查区域的气候特征和规律
自然属性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分: 土地资源质量(状况)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 -现状 调查、权属调查)(数量调查)
一、土地资源质量调查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是以影响土地质量的自然 和社会经济因素为主的调查。是根据土地评价的 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 性 土地质量性状指标:指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 定的属性。 自然属性: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 等。 社会属性:交通状况及区位、农业经济条件、农 业生产技术条件等。
社会属性
7、 土地生产力和收益调查 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农、林、牧、鱼、 各业用地结构、作物布臵、土地垦殖率、 单位土地面积产量、总产值、单位土地 面积的净收入、产投比; 城市土地收益:土地区位面积、营业额、 利润、税收资金等;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也称土地数量 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按土 地利用分类,以一定行政区域或 自然区域 ( 县 ) 为单位查清各类用 地的数量、形状、面积、空间分 布、及其权属状况。
1)权源确认方式 权利人能够出示权源文件的。当通过审查权 利人出示的权源文件和充分听取权利人申述后, 确认权源文件能被现行法律法规所认可的,按权 源文件确认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归属。根据权 源文件上记载的土地的位置、界址(包括界址点、 界址线、界标)、权属性质、土地用途、权利人、 相邻权利人等信息,将土地权属界线直接标绘或 到实地经过指界,由调查人员将界线调绘在调查 工作底图上,并与相邻权属单位签订《土地权属 界线协议书》。当权利人出示的权源文件不能够 被现行法律法规所认可的,权源文件只能作为参 考,用其他方式进行确权。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地 14 牧草地
42 改良草地 43 人工草地
——
——
63 农村道路
其它 15 农用地
74 坑塘水面 ——
77 沟渠
87 田坎
——
50A 城市
51B 建制镇
20 城镇用地 52 农村居民点 53 独立工矿用地
54 盐田
55 特殊用地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新旧地类编码对照表
2001 过渡地类 编码 过渡地类名称 111 灌溉水田 112 望天田 113 水浇地 114 旱地 115 菜地 121 果园 122 桑园 123 茶园 124 橡胶园 125 其它园地 131 有林地 132 灌木林地 133 疏林地 134 未成林造林地 135 迹地 136 苗圃 141 天然草地 142 改良草地 143 人工草地 151 畜禽饲养 152 农业设施 153 农村道路 154 坑塘水面 155 养殖水面 156 农田水利 157 田坎 158 晒谷场等 201 城市 202 建制镇 203 农村居民点 204 独立工矿 205 盐田 206 特殊用地 ——
园地
全国土地分类(2002):过渡期间使用
林地
林地
全国土地分类(2007):全国标准化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GB/T21010-2007)。为两级分类体系。其中 一级为12类,二级为56类。
类别 类别 类别
类别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
04 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 指树林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

农村空心村
• 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存在大量的空闲宅 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
作业:农民盖新房为什么废弃原来宅基地而在 耕地盖房?(农村地区) 要求:条理清楚,手写(字迹工整),字数在 800字以上,不得抄袭,第五周周二交。
3、土地生态环境破坏
• • • • 水土流失 荒漠化 石漠化 土地污染
4、不同适宜性土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5、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二)我国土地资源和可利用现状问题分析
1、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可利用的耕地资源不足 2、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 3、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土地利用不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1、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可利用的耕地资源不足
2002年全国耕地减少0.25亿亩 • • • • 建设占用19.65万公顷 生态退耕面积142.55万公顷 耕地调整为园地34.90万公顷 灾毁耕地5.64万公顷
011 012 013 02 园地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 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 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 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 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 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 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准备阶段
调查研究阶段
编制规划阶段 规划审批和公布阶段
三、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二)我国土地资源和可利用现状问题分析 (三)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分析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分析

PRT 6
土地调查成果应用
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土地调查成果应用于土地资源保 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强化土地监管遏制非法占地和滥 用土地行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 地资源配置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可持 续发展
土地征收和出让管理
土地调查成果为土地征收和出让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土地调查成果可用于土地征收和出让的规划和决策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土地调查成果可以作为土地征收和出让的参考依据为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土地调查成果可以用于土地征收和出让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类依据:土地的内在自然属性、 土地的利用状况、土地所处的区 位条件
分类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 级三个等级一级最高三级最低
PRT 4
土地调查工作实施
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组织架构: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 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协作 培训与指导:对参与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调查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 监督与评估:对调查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并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估
集体土地: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企业使用的土地等
私有土地:个人或私营企业所有的土地 涉密土地: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需要的土地
土地质量分类标准
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物理、化学 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适宜程度
分类标准:根据土地的适宜性、 生产潜力、生态功能等指标进行 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意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法律内容
01
目录
02
第一章总则
04
第三章建设 项目的环境 影响评价
06
第五章附则
03
第二章规划 的环境影响 评价
05
第四章法律 责任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三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 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 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 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处分。
建设单位未依法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由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备案,处五万元以下的 罚款。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要求对本辖区的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的 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法第二章的规定制定。
第四条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 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 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 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 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7 管道运输用地
15
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11 河流水面; 112 湖泊水面; 113 水库水面;
114 坑塘水面; 115 沿海滩涂
116 内陆滩涂;
117 沟渠;
118 水工建筑用地; 119 冰川及永久积雪
12 其它土地:
121 空闲地;
122 设施农用地; 123 田坎;
124 盐碱地;
➢ 《土地管理法》明确了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性和行政控制性 的属性; ➢ 土地总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 土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 土地总规是各级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手段,是 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征
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动态性、强制性(控制性)
01 耕地: 011 水田; 012 水浇地; 013 旱地
02 园地: 021 果园; 022 茶园; 023 其他园地
03 林地: 031 有林地; 032 灌木林地; 033 其他林地
04 牧草地: 041 天然牧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043 其他草地
建设用地
05 商服用地:
051 批发零售用地; 052 住宿餐饮用地;
各级土地利用总规及其相互关系
➢ 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导 ➢ 下级规划是上一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 上下级规划应衔接一致
11
第3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4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3.4.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现状分析的基础
概念 依据一定的土地分类标准,运用测绘、遥感等技术查清各类现状用地的
第3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1.01.04•【文号】国务院令第73号•【施行日期】1991.02.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发布日期:1998年12月27日实施日期:1999年1月1日)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号)现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自1991年2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1991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土地管理局主管全国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三条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一)城市市区的土地;(二)农村和城市郊区中依法没收、征用、征收、征购、收归国有的土地(依法划定或者确定为集体所有的除外);(三)国家未确定为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河滩地以及其他土地。

第四条集体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使用者,必须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

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证》,确认所有权。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确认使用权。

土地证书式样由国家土地管理局统一制定。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未开发、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负责保护管理。

第六条依法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或者因依法买卖、转让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等而使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更换土地证书。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对策摘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态来看,乡村振兴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题,而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倾向于稳增长、促协调,不仅要提升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多元化质量,还需要及时向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面靠拢,促进国土空间规划,提升乡村振兴价值。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为了科学地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从宏观层面打造完善的乡村振兴体系,必然要分析问题以及总结经验,才能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也可以丰富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对策1 乡村规划的现状1.1 重空间,轻发展现阶段,大部分村庄均存在村庄风貌凋零、经济萧条、人口流失等问题[4]。

村庄要想获得良好发展,需要借助村庄规划协调布局空间,推动经济良好发展。

但其实,以往,在展开村庄规划的过程中,通常是以提高外在形象、注重空间注重为重,如提高村庄景观环境等方面;在村庄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并未进行科学合理策划。

经济产业基础薄弱的村庄发展,通常存在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效率差强人意等问题,就算对村庄展开了看似提升美观的规划,也很难使村庄走向衰败的局面得到改善。

1.2 重美化,轻传承诸多村庄具有的民俗文化特色和地缘特征,其保护延续价值均较高,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应能达到双收益的目的,但因为过去诸多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存在急于求成的问题,对村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置之不顾,紧跟城市发展模式,导致乡土文化逐渐消失。

1.3 重规划,轻实施在现实中,很多村庄规划均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主要囊括:第一,在经济的影响下,原本村民社会组织基本上已经瓦解,导致村庄管理机制缺乏;第二,内在动力不足,不能吸引农村人口回乡;第三,规划不足,导致大量国土资源被浪费。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对策2.1 设定明确的规划目标明确规划战略目标,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内容以及方向进行调整,必然要坚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要求落实细节优化,同时还需要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

第04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

第04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



土地垦殖率(A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率(A2)=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农业利用率(A3)=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建设利用率(A4)=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A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草原载畜量(A6)=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 水面利用率(A7)=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人口密度(A8)=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 林地覆盖率(A9)=林地面积/土地面积×100% 建筑密度(A10)=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建筑容积率(A11)=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A12)=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
15
三、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后评价内容 一般来讲,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包括目标评价、 效益评价、影响评价和守法评价4项内容。 1、目标评价
是指规划完成以后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可用 一个总指标来反映目标的完成情况,即: 规划完成程度(D)=实际完成数/规划规定数 ①D≥1,说明规划目标已得到完全实现; ②D<1,说明规划目标尚未实现,要分析此种情 况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和规划后评价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
1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2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 础上进行的。 通过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 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 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 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 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 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 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 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

可行性研究阶段
项目建议书被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根据批文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文件的编制。对建议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生态建设上的重要性、技术上的适用性及先进性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作出多方案的比选,供上级主管部门决策、审批。 可行性研究文件由建设单位委托给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林业勘察设计(调查规划)或工程咨询单位编制。
3.土地利用规划与林种安排
*
农牧用地规划
01
林业措施规划:是整个规划设计的核心。主要是水土保持林的规划。
02
常用林种:侵蚀沟道防护林,坡面防护林,农地及梯田地坎防护林,库塘坝堰防护林,河川、水渠、道路防护林;水土保持用材林,薪炭林,放牧林,经济林,果园等。
03
既要适地适树,又要满足环境改善与生产生活的需求。
04
*
4.造林设计
*
造林设计是这次设计的核心,要按照人工造林的六大技术措施逐步设计。在安排好流域的各个地段的林种之后,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和水土保持林培育的基本理论,详细设计出每一个林种在不同立地上的造林典型设计,把设计落实到每一个地块,制订出详细的施工计划提供给生产单位。
*
5.成本及效益估算
3.7 项目布局 布局依据 布局方案 3.8建设期与建设进度 建设期及阶段划分 建设进度安排 第4章 营造林设计 4.1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质量评价 4.2 林种设计 林种划分 林种面积及比重 4.3 树种设计 树种选择原测 主要造林树种 树种面积及比重 4.4造林方式设计 人工造林 1.造林面积及构成 ①按森林分类划分 ②按林种划分 ②按树种划分 2、造林进度及作业位置安排 3、造林用工量测算
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
*
总论
01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预测方法[汇总]

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预测方法[汇总]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一)、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二)、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三)、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四)、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益(五)、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开发利用潜力二、要求1、收集有关资料。

2、核实各类土地面积。

3、注意与有关专题研究的内容相协调、相衔接。

主要分析方法有动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一、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案例:根据1996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汇总, 全省(广东省)土地总面积1797.52 万公顷, 其中,已利用土地1671.22 万公顷, 土地利用率为92.97%。

土地利用现状如下:1. 农用地全省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等农用地面积共1527.40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84.97%。

①耕地。

含灌溉水田、旱地和菜地等, 共327.22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20%。

其中, 灌溉水田223.90 万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68.42% ; 旱地86.51 万公顷, 占26.44% ; 菜地3.71 万公顷, 占1.14% ; 其它13.1 万公顷, 占4.0%。

②园地。

包括果园、桑园、茶园、热作园等, 共78.96 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439% 。

园地中以果园和热作园为主, 其中果园57.09 万公顷, 占园地面积的72.30% ,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热作园11.47 万公顷, 占园地面积的14.53%, 主要分布在粤西的湛江和茂名两市。

桑园主要分布在西江和北江流域茶园主要在山区。

③林地。

林地是本省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 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

林业部门统计面积为1083.6 万公顷,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1032.3 万公顷。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6.3%。

④专用牧草地。

共 2.83 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0.16%。

⑤水面。

包括淡水产养殖、水库、河流、湖泊、坑塘水面等共86.09 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4.79%。

2. 建设用地全省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水工用地共143.82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00%。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得:
P(2010) P(1982)(10.01455)(20101982)
10.1( 5 1+0.01455) (2010-1982)
15.21亿
二、人口预测的方法
(二)劳动平均法
1.思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 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 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适用于 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土地资源的数量分析
➢绝对量分析:包括已 利用数量和未利用数量 ➢相对量分析:人均占 有的土地资源数量
土地资源的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组合结构分析: 对子系统的分析,通过资 源类型、利用类型和适宜 类型来表述。 ➢土地资源综合分析:对包 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 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 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通过以上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对当地土地 利用做出结论。 ①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 ②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③从社会、经济、生态方面提出土地利用建议 ④提出提高土地内涵及外延生产力的途径 ⑤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第三节 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的优良 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 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根据特定的目的, 对土地利用对象的各 种属性进行判定,以 评估其价值,为合理 利用土地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的过程。
1949 年 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乡居 民点及 工矿用地
交通 用地
水 域
土地 总面积
144.00
1、耕地 2、园地
14.68 0.16
14.68
0.16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七章全):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及规划后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七章全):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及规划后评价

二、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
➢ 规划后评价的内容
4、守法评价 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土地违法案件的数量及其所产生的原因的评价
规划后总评价:主要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得到对规划实施的评价总数,借以判定规划实施的等级 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本章结束 THANK YOU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分析
分析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率、实际利用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并与土地 利用先进水平或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大利用率、产出 率进行比较,评价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1)评价体系指标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 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 1、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变化分析
对象: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情况 分析内容:客观评价土地资源的状况与特点,分析引起土地资源变 化的原因,分析土地资源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的影响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分布是否合理,重点对农用地特别是建设用地、 耕地的比例、分布、增减去向进行分析,总结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变化的规律与特点。 对象: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地、交通、水域、 未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及其分布情况 分析一级地类、二级地类的结构特点和分布差异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评价方法——评价系数法 借助评价系数把不同量纲的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系数,经过系数加和 得出总评价系数以比较优劣的方法。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利用评价以灵山县为例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利用评价以灵山县为例

三、灵山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土地利用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选取了生态、经济和社会 三个方面的指标,利用GIS技术对灵山县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
三、灵山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1、生态可持续性:主要考虑林地覆盖率、坡地梯田化程度等指标。灵山县的 林地覆盖率较高,这对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坡地梯田化程 度较低,这可能对土地利用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四、障碍因素分析
四、障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我们发现灵山县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受到以下障碍因素的 影响:
1、土地资源短缺:灵山县的人口密度大,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小,这可能导致 土地资源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四、障碍因素分析
2、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灵山县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例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可能对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产生 负面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了和林格尔县的卫星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 地形图等数据。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
2、方法:首先,利用GIS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空间分析;然后,结合RS技术 获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对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 进行深入挖掘。
四、障碍因素分析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灵山县的农业总产值较高,但单位面积农业总 产值较低,这可能说明该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四、障碍因素分析
4、缺乏有效的土地管理机制:目前,灵山县的土地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 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监管措施。这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影响土地 的可持续利用。
五、提高灵山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措施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数量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影响因素分 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一)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二)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四)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法

4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一)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三、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后评价内容 3、影响评价
影响评价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一 是研究土地利用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包括环境、 收入、就业、地区发展等,属于宏观层面的影响分析; 一是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互相影响,因为土地利用系 统是相互联系的多个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机整体,任何 一种土地用途都离不开另一种土地用途,以研究各类 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动态变化情况。
常用方法有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对比 评价法和因素分析法等。
20
END
21
二、规划后评价的特性和原则
(一)特性:独立性、司信性、建设性、透明性和 反馈性。
其独立性表明规划后评价必须保证公正性和独立性, 应从规划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外的第三者的角度出发,独立 地进行,特别要避免完全的自我评价。 其可信性取决于资料信息的可靠性和评价方法的适用 性,不是主观推测,而是基于事实的分析。 其建设性要求评价者认真负责,不辱使命,提出具有 针对l生和可操作性建议,促进规划改进,使规划后评价 成为完善规划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透明性在于引起公众的关注,以起到监督作用,有可 能的情况下向社会公布后评价报告。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作为新规划制定和 14 评价基础,以及时调整规划,这是规划后评价最终目标。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开发利用程 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等方面 共30项指标组成。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A)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B)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C)
7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A)
10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四)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法
在逐项计算上述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应对规划区土 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或对于不同规划区域土地利 用现状水平进行评价排序,为此必须解决不同量纲评价 指标的处理问题。 评价系数法是借助评价系数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 无量纲系数,经过系数加和得出总评价系数以比较优劣 的方法。 通过评价综合评定规划区域或单位的土地利用水平, 及其在所在地区内的地位,指出土地利用上的薄弱环节, 明确未来土地利用有待提高和完善的方向。
二、规划后评价的特性和原则
(二)原则:真实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民主性原 则、历史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
要求评价者必须实事求是,敢于面对现实,客观地指 出规划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依据科学理论进行考 察,全面听取规划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陈述和说明。规划后 评价必须坚持历史地看问题,不能苛求前人,评价中恪守 “对事不对人”原则。由于规划后评价是一项耗费大量人 力、物力和财力的活动,必须遵循“成本一效益”原则, 讲究规划后评价工作效率。
11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
一、规划后评价的含义和作用 二、规划后评价的特性和原则 三、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2
一、规划后评价的含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用
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般时间或规划结束 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 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规划活动实践的总结分析, 明确规划预定目标的执行或完成情况,主要的效益指 标完成情况,规划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规 划执行中的守法情况等。 通过分析评价,找出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意见,分析规划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 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规划的决 策和提高新规划的科学性提出建议,从而提高规划的 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全面贯彻土地利 13 用规划的意图。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和规划后评价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
1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2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 础上进行的。 通过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 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 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 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 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 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 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 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8
三、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后评价内容 4、守法评价
守法评价是指规划执行者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 条例的情况。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多占少用、早征晚用、征而不 用等违法现象和次数,以及处理情况及其效果的说明。
19
三、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二)后评价方法
规划后总评价是指在分别进行目标、效益、影响 和守法评价之后,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总体评价。可 将分类评价评定等级乘以其相应权重得到综合评分, 据此评定规划后评价总体等级。
9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C)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C1)=作物总产量(或总产值)/ 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 粮食耕地年单产(C2)=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 指数) 单位耕地(或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面积产值 (C3)=种植业产值(或各业产值)/耕地(或园地、林地、牧地 水面和建设用地)面积 单位农用地总产值(C4)=农业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C5)=建设部门总产值/建设用地面积 单位土地净产值(国民收入)(C6)=(产品总产值—消耗的生产 资料价值)/土地面积 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C7)=(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 /土地面积
16
三、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后评价内容 2、效益评价
是指规划的产出和规划的投入之比。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规划的效益,如侧重从 规划的产出方面来看规划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说明规 划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或侧重从投入的角度来看为 达到规划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和费用,分析投入的结构、 合理性和节约途径。 规划的产出计算时,最科学的方法是把规划给部 门或行业经济带来的贡献剥离出来,精确地而不是一 般地反映规划的效益,可惜的是目前暂无有效方法解 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借用评价国民经济效益的指标 来评价规划的效益。 规划的投入包括制定规划的投入和为实施规划的 17 全部投入。
8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B)



单位耕地功率数(B1)=拖拉机年平均在册功率数/耕地面积 耕地灌溉率(B2)=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B3)=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单位耕地耗电度数(B4)=生产用电总度数/耕地面积 单位耕地用工量(B5)=用工总量/耕地面积 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B6)=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B7)=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 单位用地产值率(B8)=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 单位产值占地率(B9)=用地面积/土地产出价值 交通密度(B10)=交通线总长度/土地总面积 城镇化水平(B11)=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首先分析已利用土地如耕 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 通用地、水域等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 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其次,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 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的数量。 对于土地资源数量既要用绝对量表示,还要用 相对量即人均拥有的数量,以及人均拥有宜农地、 宜林地、宜牧地、宜建筑地的数量来表示。
5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二)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比重及其相 互关系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构成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时,可以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和 动态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依据基期年各类用地面积 数据,分析各类用地之间数量比例关系;也可以依据 多年各类用地面积数据,分析各类用地之间数量比例 关系的动态变化情况。 可就产业用地结构与产业产值结构加以比较分析 可借用区位熵来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与布 局上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区位熵是指某一区域某地区 某土地利用类型与该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例 与该地区总土地面积与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6
15
三、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后评价内容 一般来讲,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包括目标评价、 效益评价、影响评价和守法评价4项内容。 1、目标评价
是指规划完成以后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可用 一个总指标来反映目标的完成情况,即: 规划完成程度(D)=实际完成数/规划规定数 ①D≥1,说明规划目标已得到完全实现; ②D<1,说明规划目标尚未实现,要分析此种情 况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土地垦殖率(A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率(A2)=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农业利用率(A3)=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建设利用率(A4)=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A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草原载畜量(A6)=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 水面利用率(A7)=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人口密度(A8)=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 林地覆盖率(A9)=林地面积/土地面积×100% 建筑密度(A10)=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建筑容积率(A11)=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A12)=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