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旅游与历史人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南旅游与历史人物

一、黔南概况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据考古发现,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差不多都是在贵州境内发现的。这说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贵州远古文化。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区域,《贵州古代史》考定,早在殷、周时期,境内就已有了许多部族活动,并分属于牂牁、夜郎等方国,在现黔南州福泉市还保存着古夜郎国唯一的遗迹“竹王城” 。唐朝之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唐宋元明时期在州境内设立了多个羁縻府、州、县、峒、卫、所,元代,黔南开始推行土司制度,境内分属于八番顺元等处宣慰都元帅府、都云定云安抚司、新天葛蛮安抚司、播州宣慰司和庆云南丹安抚司,至明代建省前,黔南地域主要设置了卫所军事机构,黔南分属于贵州卫、龙里卫、平越卫、都云卫、新添卫、定番州、广顺州等。明弘治年间,贵州推行“改土归流” ,部分土司统治地区改设府县,如都匀府、新贵县、贵定县和荔波县等。雍正四年,清政府在黔南境内强行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制度的安抚司、长官司等,而代之以流官统治,撤销了“卫所”等军事地域,将其并入府州厅县等行政地域,黔南地区分属于贵阳府、都匀府、独山州和平越直隶州。

二、历史人物—莫友之

明、清以来,由于贵州黔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开拓、顽强斗争,加上“调北填南”和“改土归流”使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得黔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不少人才。学校除明代起设有卫、

府、州、县的官学以外,明、清两代各地还建了二十二所书院,办了不少私塾。据记载,明、清两代457年间(1448—1904年)黔南共考取进士80名(明代8名、清代72名)、举人688名(明代162名,清代526名)。莫友芝名列其中。

《辞海》关于莫友芝是这样介绍的“莫友芝,清学者,诗人。字子偲,号郘亭,晚眲叟,贵州独山人。道光举人,曾客曾国藩幕。通小学,精版本目录之学。善书法。为晚清宋诗派作家,与郑珍齐名”。祖籍江南省上元县(今江苏上元),先祖莫先于明弘治年间随军入黔,事定后在都匀薛家堡安置家业,后迁独山城北兔场。莫友芝平生遍迹大江南北,道光三年(1823),友芝随父到遵义,在湘川书院就读。当时,遵义府郑珍(字子尹)与友芝同窗共学,从事文字学、经学的研究,志同道合,成为莫逆之交。道光八年(1828),友芝考取秀才。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全省乡试,考中解元(第一名举人),后入京赴试,屡次名落孙山,虽经保奏发往江苏以知县选用,然“弃去不复顾”,与郑珍一同返回遵义,主持湘川书院讲席,埋头著述,一生著作丰硕。

莫友芝在父亲指教下,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3岁识字,4岁开始诵读《诗经》;6岁读《仪礼》、《礼记》;8岁学诗文;10岁修完“四书”、“五经”并习作八股文。

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838-1841),友芝和郑珍合作受聘修纂《遵义府志》,历时4年而成,该志被梁启超称为“天下笫一府志”。在编纂中因疏忽原汉晋时遵义所属地名“郘亭”未作认真考证,他为警醒自己“郘亭”,以示终身不忘。《遵义府志》共48卷,33目,附目14,共80余万字。修撰《遵义府志》完稿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父亲去世。次年,友芝继承父业,主讲遵义湘川书院。

咸丰元年(1851),全家搬到城西南山下,自建草屋,屋名"影山草堂"。咸丰八年(1858),离家去京。咸丰十年(1860),友芝离开北京,随胡林翼去太湖。次年,随曾国藩到安庆,充幕宾,全家随迁安庆,代曾氏收购江南遗书,后又为曾国藩督领江南官书局,以校勘经史为任。江南访书时,与江浙一些大藏书家过往甚密,特别是与郁松年、丁日昌友好,经常在一

起讨论藏书、研究版本。当时正值动乱初定,江南故家藏书多流於上海,莫友芝虽因财力所限,不能尽购,然此间过目善本无数,由此更丰富了他的版本目录之学。

莫友芝是晚清著名的学者,宋诗派诗人。毕生穷究经史,精于版本目录、金石的考证,其书法、诗文,均为一代名家,是影山文化的主要传人。他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留给后人1000余首。

三、黔南旅游

黔南各民族能歌善舞,民族风情古朴典雅,婚丧习俗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音乐有布依族的山歌、情歌和双声部大歌,苗族的史歌、情歌、飞歌、丧歌、祭祀歌、芦笙曲调,水族音乐有大歌和小歌等;民族乐器有布依族的铜鼓、唢呐、姊妹箫,苗族的芦笙、唢呐、芒筒、萧笛、古瓢琴,水族的牛角皮鼓、铜鼓、锣、芦笙等;民族舞蹈有布依族的刷巴舞、响篙舞、花包舞,卤族的芦坚舞、长鼓舞、板凳舞、锦鸡舞、铜鼓舞,水族的“铜鼓舞”和“斗角舞”等;民族节日有布依族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赶秋坡”等,苗族的“绝年”、“吃新节”、“米花节”、“三月三”、“四只八”,水族的“端节”(也是年节)、“卯节”(也是歌节、情人节)等。

黔南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苗族服饰最丰富多彩,集中了各了族各种特征的服饰艺术,被人们称为“中国苗族服饰的画廊”。独山花灯是黔南特有的地方戏曲,是一种有歌有舞有戏、有说有唱的综合性戏剧艺术表演形式,从外地传人,已有200多年历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它的发源地——独山基长,被评为全国民间花灯艺术之乡。黔南民族传统工艺多种多样,有龙风背扇(背带)、蜡染、印染、刺绣、编织、剪纸、雕刻、铸银、木雕、石刻等。三都水族马尾刺绣尤具特色。

黔南仿佛来自一个陌生而古老的国度,如此安之若素,保存着世代延续下来的民俗和文化,原始、神秘、淳朴、纯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