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系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菜系及其成因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兼而有之;地形多样,山川平原,无一不备,这样就为中国的饮食与烹调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丰富的动植物原料、调料。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南北两大风味,直到清代初期,鲁菜、苏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四大菜系”。随着饮食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地方菜因其独有特色而自成派系,到了清末,与徽、浙、闽、湘地方菜共同形成“八大菜系”,以后再增京、沪便有“十大菜系”之说。其后,又因中州、赣江、秦陇等地方菜及素斋、药膳等的加入扩充为“二十大菜系”。然而,人们目前通常还是习惯以“八大菜系”来概括我国难以计数的各地风味菜。总之,中国的饮食博大精深,一个菜有百种做法,一个厨师出百种味道,生长在这样一个民族我们倍感幸福与自豪,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继承老祖宗的前提下,更要去发展与创新。

我主要在“八大菜系”中选四种我自己想和大家交流的菜系谈谈。

徽菜

让我首先写徽菜是因为我看到这样一个事件:由于未能达到奥组委“从生产基地到中央厨房、连锁店,全面推行标准化制作”要求,徽菜痛失奥运会供应商资格。以“清淡”著称的粤菜、以“麻辣”扬名的川菜等大菜系以及小菜系的云南菜均进入了具有180亿元人民

币商机的奥运菜单,而在这份大名单中,八大菜系唯独缺失了徽菜。我想这样一个打击理因让安徽餐饮界梦醒。虽然如此,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徽菜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是我们今人没能更好的去宝贝它去发扬它,它的菜系还是很有个性的。安徽和江苏靠的比较近,估计菜不会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听朋友们说安徽人以面食为主,这与我们这边还是有差异的。没能有机会品尝徽菜,所以只能靠文字来感受,徽菜让我觉得更平民化一些,是百家味,吃起来更有那种满足之感、幸福之感。

当然任何一种菜系都离不开它的地理气候特征,否则难以成大。安徽的地理气候为徽菜原料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安徽位于长江中下游,省内平原、丘陵、山峦俱全,河流湖泊众多,长江、淮河横贯境内。淮北为幅员辽阔的平原,江淮之间多为丘陵地带和脊岭相随的山地,江南大部分为乱圆谷低的低山丘陵。全省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安徽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此外安徽物产丰富,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去盛产茶叶、竹笋、香菇、木耳、板栗、枇杷和石鸡、甲鱼、鹰龟等山珍野味;皖江、沿淮和巢湖一带出产的鲥鱼、银鱼、回王鱼、琴鱼、螃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上珍品;淮北平原,江淮、江南区是盛产粮食、油料、蔬果、禽畜的鱼米之乡。

说到安徽,徽商是不能不提的。所以徽菜的形成与徽商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黄金时代,徽商足迹几遍天下,沿江各地有“无徽不成镇”之说。随着徽商的崛起,

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进而随徽商流传到苏、浙、赣、闽、沪、鄂以至长江中下游区域。

徽菜形成还与安徽烹饪的悠久历史有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厨师政治家——伊尹就出自安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烹调大师老子、庄子、管仲及易牙都生长在淮河流域。老子“五味众人口爽”,管仲“淡也者,五味之中也”等观点对现代烹饪理论仍具有指导意义。

徽菜的风味特色主要体现在以成鲜为主,讲究本味;讲究火工,巧控火候;讲究食补与养生及文化底蕴深厚四个方面,在中国八大菜系中独树一帜。

所以,徽菜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并不是虚有其表的。但正如开始提及的事实,徽菜正遇到其发展上的一个瓶颈,如何度过这个困境,肯定需要安徽烹饪界的前辈们共同努力以及其同仁的指点。

川菜

川菜在今天的年轻人中可谓是大受欢迎的。首先想到的就是麻辣,想着想着口水就能流出来,这就是川菜的魅力。就我自己来看,我也喜欢川菜的口味,如麻辣烫,酸菜鱼,水煮肉片,回锅肉等等都是我喜欢的。为什么它这么受欢迎呢,当然首先是它的麻辣味,其次是它的价格不高,我们都能接受的起,那么这么一个物美价廉的东西谁会不喜欢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川菜这层神秘的面纱。

川菜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

芽可见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丰富了。张謇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两宋时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国初年形成菜系,之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战,中国烹饪各派交融,给川菜以深刻的影响,使之更加丰富。

那为什么川菜是以辣而名呢。这是由于它的气候环境影响的,四川盆地气候温热潮湿,生活在这种气候和自然环境中的人,无论从生理和味觉上,都会对辛辣芳香的食物产生一种自然的需要,以刺激味觉,摄入较多对身体有益的养分,来满足人体代谢的需要,抵御疾病的侵袭。因此,无论巴蜀原有的姜、花椒、葱、韭,还是以后引进的大蒜、辣椒,都分别具有散寒去湿、通窍活血、避辛解毒、祛寒解表、调味通阳之功效,恰好这些食物的食疗功能,适合了生活在内陆盆地的巴蜀人的需要,因而才大行其道。

当然川菜不可能仅仅因为地理环境而形成。这还来源于它“天府之国”的美称。所谓“天府之国”,一是水好,二是土质肥沃,三是气候温暖。这些都适合蔬菜生长,而且品种很多。四川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饪原料多而广,既有江河里的蟹鳖鱼虾,又有山区的野味山珍;既有四季不断的多种新鲜蔬菜和笋菌,又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种植调味品和酿造调味品,如郫县豆瓣、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宜宾)牙菜、南充冬菜等,都成为各式川菜的烹饪及其变化无穷的调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作为一个如此耀眼的明星,川菜怎么可能少得了它的文人粉丝呢。历代名人名作,在涉及巴蜀风物人情时,往往离不了饮食。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可见诗人对川菜的热爱。唐代杜甫则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的诗句来赞美巴蜀的美酒佳肴。宋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 真是“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如此美味有谁能逃脱它撒下的网呢,大概我们甘愿醉生梦死于此罢了。

苏菜

作为一个江苏人,这道菜系咱不能不谈。出生在江苏这个鱼米之乡,物产富饶的土地,我倍感自豪,因为在开国宴上当时毛泽东就是选用淮扬菜的,而且在慈喜年间被称为八大菜系之首。但是油然又有一种使命感,因为我发现近几年川菜和粤菜发展迅速,虽然我们底子厚,但是我们不能做龟兔赛跑的兔子啊,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发扬苏菜,创新苏菜,让苏菜被更多的人喜欢与接受。

苏菜总的特点是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注意配色,讲究造型,菜肴四季有别。烹调方法擅长炖、焖、蒸、烧、炒;又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肥而不腻,淡而不薄,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嫩滑爽脆而不失其味。和我个人从小吃到大的感觉是差不多的,它没有川菜的那么辣,味道适中,偏甜一点。不同的季节一般不一样。蔬菜就是炒多一点,肉类直接焖煮至熟烂,我觉得苏菜适合养生。现在还是更愿意吃它,川菜也吃,但不时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