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027d8a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c.png)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关于地质构造及其分布的理论。
它最初由美国地质学家威廉杰克逊于1960年代提出,后来被英国地质学家克拉克证实,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根据该理论,地表地质构造物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板块相互组合而成,其中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特征,包括岩石层、地层、地壳层、晶壳层等,因此属于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时代。
根据该理论,地表构造物是由地幔和地壳构成的,由于地幔比地壳温度高,因此可以把地表构造物归类为不同的板块,它们的组成由岩石结构、矿物质组成、构造模式等组成,而且这些板块之间有着相互作用,当其中一个板块移动时,其它板块随着它一起移动,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此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岩石圈的概念,即地壳下部有一个由岩石质和液态物质组成的圈,这个圈对于地质构造及陆地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包括太平洋板块的概念、板块交界的概念以及板块活动的概念。
在太平洋板块概念中,提出了一条赤道线,沿着这条线地壳及晶壳处于不断活动状态,从而造成板块活动,从而形成了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
在板块交界概念中,提出了各板块之间的碰撞、滑移、结合及分裂等活动的概念,认为这些活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的关键因素。
最后,在板块活动概念中,提出了板块碰撞、滑动、结合等活动,将这些活动归类为板块交界类型,并认为这些活动对于形成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但是它已经被证明可以用来解释地质构造及其分布,从而为研究地质构造和探索地壳深处的构造提供了量化、可操作的研究方法。
板块构造学说同时也为解决地质构造研究中遇到的深度、大尺度和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证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板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已经深刻影响了地质构造学研究的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释放了一股新的力量,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地球及其内部构造,从而提供了一种更准确的基础数据,便于能够预测未来的地质构造变化情况,并为地质构造研究者提供了前沿的研究方法及重要信息,使其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岩石和构造演化,火山活动,大陆演变及其后续等。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f9d325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c.png)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的。
六大板块的常考区域如下:
东非大裂谷、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冰岛的火山: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
喜玛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发生板块碰撞。
青藏高原: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
安第斯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
大西洋: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白令海峡: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分界线。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a66c8c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0.png)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在地质学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解释地球地壳和上部地幔构造演化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地球上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大型和小型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被认为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刚性片段。
这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我们对地球的构造和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将对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解释。
1. 板块:板块是指地球上外部岩石圈上的一个刚性片段,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板块是地球表面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动力学驱动力。
世界上目前已经确认的主要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非洲板块等。
这些板块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不同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
根据板块相互之间的运动方式,构造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边界和边界。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的边界,这种边界一般伴随着新的地壳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和碰撞的边界,这种边界常常伴随着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对滑动的边界,这种边界常见于地震带。
3. 版内作用:版内作用是指同一个板块内部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在一个板块内部,可能存在内部的构造边界,这些边界由于板块内部的应力和应变而形成。
内部构造边界可以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变形。
4. 版间作用:版间作用是指不同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的碰撞、相对滑动和远离。
碰撞型作用常伴随着山脉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所致。
相对滑动型作用常伴随着地震活动。
远离型作用发生在两个板块相对远离的边界,常伴随着新的地壳或岛弧的形成。
5. 热柱与地幔对流:热柱是指地球地幔中一种热辐射物质上升形成的热点。
地幔对流是指地幔内部发生的流体运动,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柱和地幔对流是导致板块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热柱上升和地幔对流造成了地壳板块的远离和靠拢,从而形成了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a2adf7380b4c2e3f572763c5.png)
证据之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
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其所以是 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 于海水之中的缘故。
证据之六: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
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 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 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3、.它能以统一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式,解释大洋及 其边缘地带的各种地质现象,解释大洋的历史和结构, 而且能将今论古,解释许多大陆上的地质问题。 4、此学说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现主要应用于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矿产的 生成分布。
(2)大陆与大陆碰撞(碰撞型): 在大陆与大陆碰撞的情况下,两个陆块产生裂隙、折 皱和变形,其中一个陆块可以部分地爬升到另一个陆 块之上,但是大陆岩石圈的浮力使得两者都不会深陷 入地幔中去,而产生 了巨厚的大陆。 在碰撞活跃期 间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巨大应力的结果,使得地震频繁 发生。
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 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 板块作剪切错动。它既与洋脊相伴,也可以同海沟 相随。由于板块沿转换断层发生运动故引起地震和 构造变形。
板块位于固体地球表层,地球是曲面体,因而板块 的运动,可以想象成为球壳的碎块沿着球面绕各自 的旋转轴而运动。板块上每一点的运动轨迹都是以 旋转轴与球面交点,即以旋转极为圆心的圆弧。板 块的旋转轴通常都不和地球的自转轴重合。 板块上距离旋转极远近不同的块段,运动的线速度 不同。距旋转极近者,其线速度小;距旋转极远者, 其线速度大;在旋转赤道上其线速度最大。板块运 动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实测资料的证明。如大西洋中 脊的扩张速度在赤道附近者最大,向北则逐渐减小。 横切洋脊的转换断层对于同一板块的不同块段具有 的不同运动速度正好起到调节作用。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b4321fece2f0066f5332262.png)
含大洋沉积物和 岩石圈碎块的混 杂堆积体
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 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特 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班尼奥 夫Benioff带 )。
马里亚纳群岛
读书思考
• 知识点: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 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幔对流、威尔逊旋回、 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 、地幔柱、热点; •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 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 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 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3)成年期—大西洋型大洋盆地
持续海底扩张,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体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实例: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型大洋盆地
洋中脊虽继续扩张,但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俯冲消减作用,海洋 面积渐趋缩小。实例:太平洋。
(5)终了期—残留海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的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 内陆海。现代实例:地中海。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 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 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 漂移的过程中,前缘 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 脉,后缘由于硅镁层 的粘结、拖曳而脱落 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至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引起广泛 讨论,盛极一时. 30年代后就逐渐趋于沉寂。
(1) 胚胎期—大陆裂谷 地幔物质上升,大陆地壳隆起、变薄,在拉力作用下, 地表形成一系列大陆裂谷盆地。现代实例:东非裂谷。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c8264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e.png)
水平运动是指板块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征之一。垂直 运动是指板块在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通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 内部的热运动引起的。
0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大陆在长时间内发生大规模的移动。 这一学说最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上原本 只有一块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和地幔对流等原因,大陆 开始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05
板块构造学说的未来研究方向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
总结词
研究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深入理 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VS
详细描述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 心问题之一,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未来的 研究需要借助更高精度的地震监测数据、 地热流数据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数据,探究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板块运动的驱动 力。
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还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有助于理解地球的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地球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的分布和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 球的物理性质和行为。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和规律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例如,地震常常发生在板块 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而火山活动则常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热 点上。这些现象表明,地震和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03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和证明
地质证据
地层对比与拼合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推断出板块的运动方向和方式。例如,某 些地层在某些地区消失,而在其他地区出现,这表明板块曾经发生过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0e55d4df4028915f804dc288.png)
2、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知识落实:
1.红海为什么在扩张?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隆起 2.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的原因? 3.安第斯山脉如何形成?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4.阿尔卑斯山如何形成?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5.地中海为什么在缩小?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6.马里亚纳海沟如何形成? 7.大西洋为什么在扩张?处于生长边界
(2013海南)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 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最可 能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3. 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下图为沿回归线的地球板块剖面示意图,P箭头表示地球 自转方向(a、b、c、d、e表示板块边界)。读图回答 4.图中所示的板块边界中,属于生长边界的是 A.a和b B.c和d C. a和e D.d和e
5.在图中各板块边界的东西 沿海海域附近,常年盛行寒 流的是 A.a B.b C.c D.d和e
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 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大陆漂移学说
依据:1、南极洲埋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2、南美大陆东岸与非洲大陆西岸基本重合
海底扩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1.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 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由六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又 可分成若干小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 板块、洋板块有哪几部分组成?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3bc6d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6.png)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数个大型和小型的板块所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通过构造活动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从而导致地壳运动和地球表面地质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影响,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以板块为单位,根据构造活动而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数十块大块和更多的小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下方通过热对流作用而进行运动。
板块构造的概念是指地球外部的岩石圈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关系。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被认为是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单元,它们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能自主地运动。
而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块的运动包括了板块的碰撞、分离、滑移等过程,这种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机制。
地幔是地球内部由固态到半固态的岩石层,它由高温高压下的岩浆和熔岩组成。
地幔的热对流是指在地幔中由于内部温度不均匀导致的热量对流现象,这种对流运动会引起岩石层的变形和运动。
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源,它推动着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不断地运动和变形。
在地球的板块构造中,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板块的碰撞、板块的分离和板块的滑移。
板块的碰撞是指两块板块直接相互碰撞,这种碰撞常常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的分离是指两块板块由于地壳的张裂而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和新的地壳形成。
板块的滑移是指两块板块在相对运动中沿着断裂面滑动,这种滑移常常会引起地震活动。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494dc8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7.png)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就像是一部地球的“舞台剧”,在这个剧场里,地球的外壳被分成了好几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就像是演员们,时不时地就会“碰撞”一下,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哎呀,听起来好像挺复杂,但其实没那么难理解。
简单来说,地球的表面并不是一块坚硬的铁板,而是由这些板块组成的,它们在地幔上漂浮着,像浮在水面上的木筏。
你想,咱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板块就是一块拼图,合在一起又会变得千变万化。
这些板块的运动有点像打麻将,可能在角落里慢慢移动,有时候又突然重重地一击。
哦,提到这儿,就得说说这些板块的分类了。
其实,板块主要分为两种: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大陆板块就像咱们脚下的土地,海洋板块则是海底的部分。
它们之间的互动常常会导致地震、火山爆发等等,一言不合就“撕破脸”,真是让人捏一把汗啊!2. 板块的运动与相互作用2.1 板块运动的类型说到这些板块的运动,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向彼此靠拢、相互远离和侧向滑动。
想象一下,两个朋友在拥挤的地铁里,如果他们靠得太近,肯定会互相碰撞;如果他们保持距离,就像是守着个人的“小空间”,那就没事了。
再加上有些人可能会不小心侧身而过,这就像板块之间的滑动。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逗呢?其实这些运动的结果可大了去了!比如,当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时,哇,那可是大场面!山脉就此诞生,像是大自然的礼物;而当板块远离时,海洋就会形成,咱们的海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被“制造”出来的。
所以,地球的面貌真是变化多端,谁能想到呢?2.2 板块边界的现象再说说板块边界,真是个热闹的地方。
在这里,碰撞和滑动频繁发生,地震和火山的诞生几乎都是在这些边界上,简直就像是个地震派对。
靠近这些边界的地方,往往地形复杂、地质活动频繁,居住在那里的人可得多加小心,尤其是那些热爱户外活动的人。
想想看,万一爬山时正好遇到小地震,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这些边界中,有些地方叫做“俯冲带”,这是个危险的地方,板块会在这里互相“打架”。
:什么是板块构造学说?
![:什么是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71061de5ef7ba0d4a733bb1.png)
岩土专业资料:什么是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根据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和海底扩张说等理论为基础,综合大量海洋地质、海底地貌、地球物理(古地磁、地震和地热方面)的资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的块体结合而成,这些块体称为板块。
板块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称为板块构造。
洋脊、海沟、岛弧、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是板块的边界。
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区域。
各板块间的接合地带是相对活动的区域,这些地区具有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强烈岩浆侵入和造山运动等特征。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cf53baf0029bd64783e2c31.png)
地球是唯一的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 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 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 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 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 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 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 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 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 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
板 块 构 造 学(Plate tectonics)
• 板块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 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 成、构造组合、分布和相互关系 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地质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
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 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 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 (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 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转换断层
•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 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 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 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 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地缝合线
•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 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 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板块的活动性
•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 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 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 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 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板块“边活内稳”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边界则是岩石圈相对 活动的地带,地震、火山、断裂等活动频繁 板块因地幔对流的驱动而运动。以后有人进 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如中国板块、 菲律宾板块等。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解释了 全球性的大地构造问题和矿产分布规律,因 而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接受。但仍然存在一 些问题,特别是在大陆内部板块构造理论的 应用还待进一步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6e2018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e.png)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1.1 板块构造学说的历史沿革
1.2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1.3 板块构造学说的分类方式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和支持
2.1 地震和地壳活动
1.强震分布的解释
2.地震带的形成
3.构造地貌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2.2 岩石和矿床分布
1.岩石类型与板块边界的关系
2.矿床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3.岩浆活动与矿床分布的解释
2.3 地磁场和岩石磁性
1.极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解释
2.岩石磁性的改变与板块活动的关系
3.磁异常和板块边界的关系
2.4 地形和地质构造
1.地形特征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山脉和断裂带的形成与板块碰撞的解释
3.岛弧和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板块亚duction的关系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3.1 地震灾害预测和防治
1.板块构造学说在地震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2.板块构造学说在地震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3.2 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
1.板块构造学说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2.板块构造学说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3.3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
1.板块构造学说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2.板块构造学说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3.4 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规划
1.板块构造学说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2.板块构造学说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四、总结
4.1 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4.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288a0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d.png)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大陆漂移论
大陆漂移论是指大陆陆块在地球表面随时间移动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不可感知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移动。
这一观点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被认为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先驱。
大陆漂移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陆块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超大陆,后来逐渐分裂成现在的各个大陆,并在地球表面上漂移。
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质构造、动物、植物的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地壳的形状等研究,大陆漂移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地球地质问题的新的视角。
二、海洋底部扩张论
海洋底部扩张论是指海洋底部在洋脊处通过火成岩的喷发与冷却形成新的洋壳,并在洋脊两侧逐渐向外扩张的观点。
该观点由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斯提出,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海洋底部扩张论认为,地球上的洋壳是在海洋洋脊处通过火山活动形成,并在洋脊两侧不断向外扩张,推动了地球地壳的运动。
该观点通过对洋壳的地质构造、地磁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为解释地球表面地壳运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三、地壳理论
地壳理论是指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运动和交互作用的观点。
该观点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板块构造学说。
地壳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并非是统一的整体,而是由若干个大、小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可以是大陆板块,也可以是洋壳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相对运动,形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地壳理论通过对地球地壳运动的观测、地壳构造的研究以及板块交界带的分析等,为解释地球地质学问题提供了深刻的认识。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99f9021dd36a32d73758125.png)
板块构造学说百科名片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 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目录[隐藏]历史的回顾基本内容划分运动原因区别移动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历史的回顾基本内容划分运动原因区别移动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编辑本段]历史的回顾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
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
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
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
再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
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2e70eb6ff242336c1eb95e71.png)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60年代兴起的一种构造运 动理论。它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陆漂移学说
最初于1912年提出大
陆漂移观点,1915年
出版《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系统论述大
陆漂移学说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地质构造证据之一:南 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运动方向的一 致性 A.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 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
冰川的运动方向
B. 南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的运动方向
海底扩张学说
②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 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
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
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③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
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④ 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 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 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
② 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③ 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 动性强烈的地带; ④ 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 质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 边缘海 岩石圈 岛弧 海沟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 块俯冲作用与地 震震源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a22da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b.png)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地质学理论,它注重研究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的复杂构造,解释大小、形状、排列地貌,以及探讨岩浆活动随时间演变的规律。
这一学说是地质学家Alfred Wegener于1915年发表的《大陆漂移说》所促进,与以前的片麻(Gondwanaland)概念相比,其实新的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地质现象。
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上形成的大片岩石,称作板块。
这些板块是由温室效应和海洋环流等深部热力作用而不断分离漂移的。
板块在不断的漂移和碰撞中形成的碰撞带,形成了活动的地壳断裂带,并影响着大片陆块的运动,这就是形成“大陆漂移”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板块结构,它揭示了地球在深处的结构,直接影响着表层板块的运动。
根据板块结构的理论,地球深处的结构分为三层:内核、地幔和地壳。
地幔以上的部分,即地壳,可以被细分为若干块板,它们是由岩石和一些深层(岩浆)的漂移而形成的,它们的运动会影响表面的地貌,也会影响地质现象。
另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构造:锥形构造。
它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破裂带,在其周围形成一种新的构造,可以被用来解释早期地质现象,如大陆漂移和洋壳变形。
最后,板块构造学说更强调了时间、过程和动力等方面,在解释地质现象时,结合了多重因素来分析,因此,板块构造学说对提高地质学的研究水平可谓至关重要。
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学理论,它改变了以往的片麻概念,并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为探讨地质现象如大陆漂移及洋壳变形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研究地质学方面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课件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1dc77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e.png)
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促进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板块构造学说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促进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06
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认为海底地壳是由地幔物 质上升和冷却形成的,并且海底扩张 的过程是不断进行的。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者是英国科学家赫 斯和迪茨,他们认为海底扩张是由于 地幔物质的对流导致的。
海底扩张说的证据主要包括海底地形 、磁场和地热流等。
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是目前对地球构造最广泛和 最精确的科学模型之一,它认为地球的 外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
对地球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重视观测和实验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是基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数据,这启示我们在地球科学研究中要重视 观测和实验,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跨学科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涉及到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启示我们在地球科学研究 中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古生物证据
生物化石记录
生物化石记录表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生物的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与板块的移动和碰撞有关。
生物分布和演化
生物的分布和演化也表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板块的移动和碰撞事件,这些事件影响了生物的分 布和演化。
05
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对地球科学理论的影响
完善了地球科学理论体系
球表面不断地移动、碰撞和分离。
板块构造说的证据主要包括地震、火山 、构造运动和地热等现象。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31057e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7.png)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摘要: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学说定义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1.地球表层板块的划分2.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原因3.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板块构造学说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2.板块构造学说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3.板块构造学说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正文: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认为地球表层是由若干块状岩石(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划分、板块运动方式和原因、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等。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球表层板块的划分。
板块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岩石圈,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块状岩石。
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的。
目前,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包括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原因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
板块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相对运动,即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挤压、拉伸等;另一种是绝对运动,即板块整体在地球球体上的运动。
板块运动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热流使得地壳和地幔发生对流,形成板块运动的基础。
地壳的物质循环则使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发生,从而形成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广泛,包括地震预测、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等方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震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在地质研究方面,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地球表层岩石运动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师范大学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快乐到家
王佩
初中一年级学生
二、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地表地貌的关系,板块的特点和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地图概括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板块的名称和地理位置,板块运动形式和对地貌形成的影响,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本节内容是对地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将为世界地理中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所讲的本节课是该节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即板块构造学说)。
三、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说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及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读教学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表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火山地震的分布。
通过前人的事迹,培养学生探究地球奥秘、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带的关系
板块运动方式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
PPT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
八、教学用具
PPT、板块模板。
九、教学过程
导入: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于1912年系统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科学家探索地球的过程并未结束,因为科学家没有找到大陆漂移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大陆漂移呢?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堂——板块构造学说。
现在大家阅读课本进行一下预习,看看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进行阅读,我进行板书)要了解今天的重点板块构造学说,首先什么是板块呢?我们知道在地球的表面被分为(七大洲、四大洋)(学生回答进行一个复习巩固)。
切换到第二张PPT:来我们大家来看一下。
(让学生依次说出各大洲以及各大洋进行复习巩固)大家说的非常棒!
好的,包含着大洲大洋的地球表面,现在我们来重新将它划分成一块一块的,类似于足球,我们呢就称为板块。
看了课本之后,同学
们,全球共分为几大板块?(学生答:6大板块)是的,我们看书“有岩石组成的地表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那全球共分为哪六大板块呢?下面大家对照课本结合图片对六大板块进行快速记忆。
(为学生留大概一分半的时间进行板块的名称及位置记忆,我板书)
拼图游戏:来大家抬头,能记住吗?(学生:能)来,我们进行一个游戏,合上书。
请一位同学上来我们进行一个拼图游戏。
(拼好后,让学生依次说出各板块名称进行板块名称及位置的记忆)大家记得非常好。
那么我们能不能深刻的,非常精确地记住这些板块呢?现在大家对照自己的课本,我们怎样记住这六大板块名称?大家结合各大洲大洋以及各板块的名称来进行对照。
比如说亚欧板块,大家是怎么记住的呢?(学生:包含亚洲和欧洲)非常棒!亚欧板块包含着亚洲和欧洲以及周围的群岛。
所以大家就记住了亚欧板块,不错。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哪些板块?(学生: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当然,我们也观察到中间这两个板块是以什么命名的?(学生:印度洋、太平洋)是的,大家尤其观察太平洋板块与太平洋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学生:基本一样)于是,大家观察这个板块和其他板块的区别,他有一个非常大的特征,他几乎全在太平洋上。
此外,大家观察课本,七大洋有一个大洋洲,这里有没有大洋洲?(学生:没有)他在哪呢?(学生:印度洋板块)同时印度洋板块还包含哪些?(学生:印度洋、印度)大家观察的非常准确。
这个板块比较特殊,大家把它圈出来,特别记一下。
再回到这个图中来看,我们中国属于哪个板块?
(学生:亚欧板块)好,现在同学们基本上都清楚了六大板块的名称以及他们各自的位置。
大家的观察力很准。
切换到第三张PPT:下面我们再看这幅图。
这幅图他表示了板块学说的另一个内容,大家从图中能观察到什么?(箭头)对,箭头,箭头所标示的意义是什么?大家结合树上的内容来进行回答。
(运动方向)很好,板块运动的方向,那我们能够从整张图上得出一个结论,说明一个什么现象?各大板块怎么样?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这些板块呢,包含了各大陆的各个部分,板块不断运动,所以大陆就跟着不断地运动。
由此我们可以解决上节课的遗留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就是由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那个大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大家来观察图片,图中一共有几种运动方式?(学生观察并回答两种运动)那是哪两种运动方式呢?(让学生自己进行回答,我进行总结)各大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一种我们叫做碰撞挤压,另一种呢是张烈运动。
(我结合图片进行详细讲解什么样的是什么运动)
切换到第四张PPT:现在大家思考一下,当板块发生张烈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现在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
可以用模拟实验来说明。
下面由珠穆朗玛组阿尔卑斯组以及08225来讨论当发生张烈运动时,地表会发生什么现象?FREE组、快乐到家组以及第六组来讨论当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现在我们来进行讨论。
(讨论大概三分钟,视情况而定。
)刚刚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好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很好的观点啊。
现在我们有请同学们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一下。
(各派至少每组一个代表进行
展示,我视情况进行补充)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得棒啊!看PPT我们来总结一下,(结合PPT5、6进行讲解)当发生张烈运动时,如果以前是海,那么海的面积就会继续扩大,形成新的大洋;如果以前是陆地,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大的裂谷。
当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如果以前是海,那么海的面积就会缩小,逐渐的消失;如果以前是陆地,那么就会形成新的山脉。
切换到PPT7:现在大家思考一下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大家还能不能从地球表面的大山、大海里举出其他例子来说明这两种作用下地表产生的现象结果,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来进行思考。
(我由各板块的运动状况进行提示,学生结合课本进行举例回答,并结合板块模具来进行演示)
切换到PPT8:(根据学生回答,视情况结合讲解并结合板块模具演示)
切换到PPT9:现在我们大家呢,一起来当个预言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来预言一下下面的问题。
(学生发言一一解释)
大家观察刚刚大家举的例子大多分布在板块边缘还是内部?(边缘)对,就是板块交界的地带。
板块的内部是比较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交界处是比较活跃的。
这也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大家要掌握。
那么板块交界的地方呢,地壳比较活跃,不稳定,地层比较破碎,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这样在板块交界的地方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那么火山和地震就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
切换到PPT10:现在我们观察这张图来验证一下我们刚刚猜想
的。
这是科学家根据各地区地震和火山发生的频率而绘制的一张图,看一看这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观察这个火山地震带分布在哪?是不是在太平洋的周围,看地图册,这个火山地震带叫什么名字?(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大家要把这个名字记住。
那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而不是内部呢?(因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回答的非常准确。
来看另一个叫做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他的命名呢也跟他的位置有关。
大家也要把它记住。
大家现在能不能向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在太平洋沿岸的日本频发地震呢?(学生回答)回答的很棒啊!
切换到PPT11、12:同学们看这是火山以及地震过后的场面。
火山喷发释放能量,远观很漂亮,但他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还有地震,近年来我国也总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震,汶川、雅安、玉树等等等等。
切换到PPT13:火山地震的发生往往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我们应该做好预防措施,此外呢,我们也应该具备一些当地震发生时的一些自我保护措施。
切换到PPT14:下面我们看一看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会让自己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有生还的可能。
(结合ppt进行讲解)
结束:今天呢我们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关于地球的面貌呢科学家做出了好多演变设想与推测,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大家猜想一下将来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学生们有依据的畅所欲言)下面我们观看一下,科学家的设想。
(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