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首先,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注重预防。
在中国,很多医疗机构设有急救门诊,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服务。
这些门诊配备了专业的急救医生和设备,可以随时提供紧急救治。
此外,中国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公众如何预防常见的急症,例如颈椎脱位、中暑和骨折等。
其次,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重视救治。
紧急救治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中国政府要求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救治服务,为受伤或患病的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治。
急救医生受过专业培训,能够迅速判断和处理紧急情况。
中国医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知识,在急救和抢救工作中有着良好的表现。
此外,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还注重后期恢复。
急救不仅仅是在紧急情况下提供临时的医疗服务,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后期康复。
中国医生会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建议,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康复中心和机构,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尽管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的急救设施和医疗人员不足。
其次,中国社会的急救意识相对较低,很多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急救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总之,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急救需求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预防、救治和后期恢复的综合措施,中国为受伤或患病的人们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
然而,中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公众的急救意识,进一步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以下将进一步介绍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措施。
首先,中国加大了对急救设施和急救人员的投入。
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一大批综合性、标准化的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这些急救设施布置在城市、乡镇和农村地区,以确保急救服务的全覆盖。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现状及对策研究新形势下,我国的公众现场急救呈现出公众急救技能缺乏、急救资源配置不足、政府支持乏力、相关法律缺失的局面。
该文拟从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的现状出发,客观分析原因,从健全公众现场急救培训体系、优化急救资源配置、推进相关法律建设3个方面提出针对我国的公众现场急救的对策。
标签:现场急救;急救培训;急救设备;公众[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public first-aid in China shows the lack of public first-aid skills,inadequate allocation of emergency resources,weak government support,and lack of relevant laws.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rom the public on-site first-aid situation in China,objectively analyze the reasons,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public on-site first-aid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public on-site first-aid training system,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emergency resources,and promoting relevant legal construction.[Key words] First aid; First aid training; First aid equipment; Public公众现场急救是指非职业救护人员,基于助人的目的,对突发急症患者或事故现场伤员所开展的急救活动[1]。
助力健康——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本期导读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卫I 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结合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医学研究杂志》开设“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题栏目,旨在展现我国建国以来医学领域基础、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宣传健康扶贫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展示全民健康的美好图景或历史意义。
急诊医学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展示急诊医学专业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本期专栏推出的论文是《助力健康一一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笔者长期从事急诊专业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我国急诊医学初创阶段、%逐步夯实、高速发展的3个阶段特点,同时提出做到“零通道、短时效、高技术、高质量”地服务急诊患者的|未来希冀。
<%卿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进助力健康一一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李力卓郭伟胡悦杨玉瑶宋灏哲王勇李凤杰单志刚〔作者简介〕李力卓,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急诊专业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3项、市级课题和校级课题等。
获得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2010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急诊医学》等教材3部。
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华医学会灾难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医学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分会委员,北京市急诊医学分会急诊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急危重病患者提供及时的救治和抢救。
以下是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深入分析和讨论。
目前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主要由急救中心、急救驻点和社区急救网络构成。
急救中心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接收急诊病人并提供紧急救治。
急救中心通常设立在大型综合医院,配备有专业的急诊医生和护士,拥有先进的设备和药品,能够迅速响应急救需求。
急救中心在中国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比较普遍,但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相对较少。
急救驻点是指在城市的不同区域设立的特定机构,如消防局、派出所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出动并为患者提供急救服务。
这些地方通常配备有简单的急救设备和人员,能够满足一些常见急救需求,如心脏骤停、呼吸困难等。
社区急救网络是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区急救中心位于社区医院或诊所,它们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包括急救。
社区急救中心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医疗急救,如止血、简单的心肺复苏等。
社区急救中心通常与急救中心和急救驻点建立紧密联系,并与之配合,以提供全面的急救服务。
然而,尽管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经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急救资源相对不足,导致急救服务覆盖面不够广。
其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城市地区的资源相对充足,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资源匮乏。
此外,急救教育普及率也有待提高,大部分人对急救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够,这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会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急救设备和药品的投入,提高急救中心和社区急救中心的设施和设备水平。
其次,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急救水平和技能。
此外,加强对公众的急救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总之,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我国“十四五”期间医疗救治体系现代化与临床科室建设主要内容与思考
特别策划SPECIAL PLANNING特邀策划顾问我国“十四五”期间医疗救治体系现代化与临床科室建设主要内容与思考我国“十四五”期间护理事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路径思考我国“十四五”期间医院卫生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探析我国“十四五”期间医院信息化重点发展领域和具体路径思考“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张宗久,现任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首席研究员。
曾任国家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局长。
张宗久 教授2021年5月第25卷第5期 ·1·特别策划SPECIAL PLANNING我国“十四五”期间医疗救治体系现代化与临床科室建设主要内容与思考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全民健康覆盖的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研究)(15ZDC037)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航空路13号②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430065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大学城2号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50012 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④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510620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204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建路160号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 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430022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52 郑州市建设东路1号■ 方鹏骞① 熊昌娥② 韩 辉③ 姚 瑶④ 周 莹⑤ 陈 洁⑥ 陈向东⑦殷波涛⑧ 谢子秋⑧ 蒋 帅⑨【摘 要】在“十四五”期间,居民面临的健康风险因素愈发增多,各层次的健康需求将会不断增加,疾病谱发生变化,新发传染病频发、多发,对现代医疗救治体系与重点临床科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建议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建议2020年9月24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19号,下称“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人力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始终将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与效率;坚持软硬结合、全面提升的原则,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医疗急救服务满意度。
院前医疗急救(简称院前急救)事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完善包括金融扶持在内的若干配套措施。
一、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范畴界定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实践由来已久。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我国已形成良好的急救系统,当前全国范围内标准化的急救系统建设也已提上日程。
我国在院前急救体系构建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我国院前急救设备、技术、观念、服务、收费的统一。
现从院前急救体系的功能定位和国际比较分析如下。
(一)中国院前急救服务的学术界定院前急救指的是在疾病或灾难发展发生的现场进行的医疗救治活动。
一般指的都是在城市内,由120进行的现场救治和转运。
但是也应该包括在灾难或地震现场,或者大型事故现场,战场进行的第一时间的治疗和转运行为。
院前急救的特点是:在现场难于准确的判断病因的情况下,确定现场安全,检伤分类,及时呼叫援助。
以稳定生命体征为主要治疗阶段目标,针对病因做有效的干预。
院前急救的五大基本的技术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
院前遇到的情况非常的复杂,给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医生不仅需要掌握非常庞杂的医疗知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技能和体力精力。
上海市级医院急诊医疗服务现状与思考
上海市级医院急诊医疗服务现状与思考杨丽;邱珮琪;王燕;杨佳泓;赵蓉;何萍【摘要】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ergency medical care in Shanghai municipal hospitals was learned by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 survey,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It shows that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is emergency entrance disorder and lack of export.The reasons include social factors,incomplete healthcaresystem,insufficient of incentive effect by medical service price and medical insurance payment system,lack of well-established emergency specification and difficulties to implement them.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mote emergency legislation,clear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stakeholders in emergency medical care,strengthen information disclosure,encourage patients rational use emergency resources,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ply side",improve the medical service system continuously,promote patients diverting,strengthen prices and medical insurance payment policy support,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ability and improve emergency care regulation.%通过文献评阅、问卷调查、关键知情人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调研上海市级医院急诊医疗服务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急诊入口无序和出口不畅,分析其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物价及医保等政策的引导支持不足、急诊急救相关规范不完善或落实困难等.建议推动急救立法及贯彻落实,落实急诊医疗服务各相关方的权利及义务;加大宣传和信息公开,引导患者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加强“供给侧”建设,继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畅通患者分流路径;加强物价和医保支付等政策支持;加强急救能力建设,完善及落实急诊相关规范.【期刊名称】《中国医院》【年(卷),期】2017(021)001【总页数】5页(P前插1,1-4)【关键词】三级医院;急诊服务;医疗服务;医疗资源【作者】杨丽;邱珮琪;王燕;杨佳泓;赵蓉;何萍【作者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041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2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433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168号;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025上海市重庆南路227号;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041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2号;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041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2号;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041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2号【正文语种】中文Author’s address:Shanghai Hospital Development Center, No.2, Kangding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41, PRC医院急诊科是医院普通急诊和危重病急救患者就医的首要场所,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救援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发展初探
救援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发展初探发布时间:2021-05-12T12:56:47.19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8期作者:卢嘉坤,杨中,刘元东,李俊轩,曹鑫,刘心怡,程昊宇[导读] 救援医学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医学有着很大不同,它主要是用于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卢嘉坤,杨中,刘元东,李俊轩,曹鑫,刘心怡,程昊宇武警后勤学院天津市 300300摘要:救援医学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医学有着很大不同,它主要是用于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医学的主要目的是 “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力求通过高效的医学救援行动,将各种危急情况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程度控制在最低水平。
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将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伤害减轻到最低。
在生态环境失衡的今天,救援医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有效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就目前救援医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救援医学现状改革发展救援医学对于维护社会发展,保障人类生命安全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当前,不遗余力的发展救援医学是必然选择。
我们唯有脚踏实地的提升实力,才能有效应对社会的种种挑战。
救援医学在我国起步晚,发展落后,所以在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它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突破,才能让救援医学实现良好的发展。
为了降低我国受灾害席卷的程度,我们必须从目前的现状进行入手,让我国的医学救援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一、救援医学教育现状20世纪以来,全球灾害事件频发,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如果不加以管控,这种现象在未来只会更大程度的爆发。
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我们无法和自然抗衡,更不能杜绝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灾害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面对这样的情况,救援医学就被人们频频谈及。
救援医学是一门应对灾害事故的学科,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灾后措施,将损失控制在最低。
关于加强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_概述及解释说明
关于加强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急救体系建设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它关乎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可以挽救无数生命。
然而,目前我国的急救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强建设以提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关于加强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首先,我们会对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举例分析成功案例以及国内外对其关注和重视程度。
接下来将通过现状和问题分析,探讨现有急救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影响因素及挑战,并考察其他国家在该领域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总结。
最后,我们将提出具体建议和方法,涉及法律政策支持与推动机制构建、培养急救人才与提升技能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推广等方面。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出一些关于加强急救体系建设的具体建议,以期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通过深入分析急救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成功案例和国内外经验,我们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急救体系建设做出贡献,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参与。
只有加强急救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社会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2. 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2.1 社会需求与紧迫性:急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需求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时有发生,人们对于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一个完善的急救体系可以为受伤或患病的人提供紧急救治,挽救生命,减少伤害。
2.2 成功案例分析:在各国已存在的成功案例中,强调了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例如,美国将其急救系统与独立医院进行紧密结合,并投入大量资源培训专业人员。
这样做使得在事故现场可以快速反应,并通过高效协调来达到最佳抢救效果。
此外,澳大利亚用直升机作为一种快速运送医疗援助的方式,在遇到交通拥堵或地理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及时赶到现场。
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急诊医学的 未来展望
急诊医学的未来 展望
5G助力急诊急救: 基于5G技术,中国 急诊将构建全天候 急救网络,实现“互 联网+”移动医疗和 智慧急救,整合医 疗资源,形成联动 服务体系。
急诊科成平台科室 :急诊科将成平台 科室,联结院前急 救、院内急诊和转 诊专科,各救援体 系紧密配合,确保“ 零通道、短时效、
急诊外科的起源
急诊外科的发展与进 急诊外科最步早作为普外与 急诊专业的交叉学科,由 沈克非教授等于1956年在 上海创立了全球首个急诊 外科医院,比美国领先10 年。
急诊科的分科现象
尽管整体而言急诊不应分 科,但目前我国多数医院 的急诊科实际上被分为急 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且急 诊外科的发展相对滞后。
急诊外科的特点
对于涉及多学科的损伤类 型,急诊外科的救治时效 性好,能够满足严重创伤 救治的快速通道和“黄金 1小时内给予确定性处理 ”等要求。
急诊创伤中心的发 展
部分医院已发展形成急诊 创伤中心,甚至急诊创伤 医院,有固定的专业化队 伍,掌握高水平的手术性 急救技术,实现独立完成 各科急救手术。
急诊外科示范基地 评选
2017年和2019年,中国 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联 合评选出郑州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等21家医院为全国 急诊外科示范基地。
急诊体系的建设:在亚专业学组高 速发展的同时,急诊体系的整体建 设也在稳步推进,形成了大型医疗 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东西部医疗 中心协作发展10 月,我国全面推进建设急诊急救大 平台,标志着从国家层面组织建设 急诊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进入一 个新的时代。
急诊专科医联体的出现:2018年中 国急诊专科医联体的出现,代表着 以急诊专科学术协作为基础、自愿 互利原则协同合作的急诊命运共同 体的建立。
急救护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滨州医学院
第一章测试1.下列哪所院校首先开设了《急救护理学》这门课程A:协和医学院B:第二军医大学C:四川大学D:中国医科大学E:第三军医大学答案:B2.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
A:对B:错答案:A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A:1972年B:1973年C:1970年D:1971年答案:A4.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血液透析机B:除颤仪C:心电监护仪D:人工呼吸机答案:D5.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A:一年B:五年C:二年D:十年答案:B6.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A:广州珠江医院B:四川华西医院C:上海中山医院D:北京协和医院E:北京304医院答案:D7.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A:2003年B:2004年C:2006年D:2005年E:2002年答案:C8.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答案:C9.我国急救护理学的现状是A:急救护理技术尚需规范化B:已意识到急救护理范围社会化的重要性C:已经培养了大批急诊急救的专科护士D:整体护理理念已逐步渗透入急救护理中E:急救医疗体系基本建成答案:ABDE10.我国已经实现对急诊护士的资质认证,要求注册护士在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诊护士。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一个有效的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标准,哪项除外A:开展高水平的院前急救教学科研B:给病人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C: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病人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D: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E: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医疗救护,灾害事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答案:A2.下列不属于我国院前急救转运模式的是A:指挥型B:独立型C:轮转型D:院前型答案:C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不包括A:普通病房的护理B:到达急诊室后的处理C:重症监护病房的加强护理D:医院前的救护E:转运途中的监护答案:A4.以下哪个国家最早组建EMSSA:德国B:美国C:英国D:法国答案:D5.关于急诊科的布局,下列哪项不正确A:预检分诊处(台)设在急诊科入口最醒目的位置B:为方便管理尽量设置一个出口C:抢救室应邻近急诊分诊处D:有专门的出入口通道E:清创室应紧靠外科诊疗室或与诊疗室成套间答案:B6.关于抢救药品及设备的管理,哪项错误A:定期检查B:定人管理C:定品种数量D:外借时一定要登记E:定位放置答案:D7.急诊科人员编制,下列哪项错误A:急诊科护士要有单独固定的编制,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B:急诊科应有固定的急诊医生,且不少于在岗医生的75%C:急诊抢救室和监护室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2.5~3:1以上D:急诊科医护人员不需要专门训练,普通医护人员可直接上岗答案:D8.一日一辆公交车行驶至某大桥时突然发生爆炸事件,其中29 名伤员被送至急诊科,值班护士第一步该做什么A:为休克病人开放静脉通道B:报告护士长或总值班,启动灾难批量伤(病)员的应急预案C:分诊分区就诊D:立即准备外伤固定的器材E:将病人安置至抢救室答案:B9.关于ICU通道设置,以下正确的是A:人员流动通道与物流通道分开B:所有物流使用同一通道C:设置单一通道供人员出入D:人员流动通道与物流通道可共同使用E:所有人员使用同一通道答案:A10.ICU医疗辅助区域与医疗区域面积之比应达到A:1.5:1以上B:1:1.5以上C:5:1以上D:0.5:1以上E:1:1以上答案:A第三章测试1.一急诊患者主诉胸前区疼痛,分诊护士应用的分诊技巧是()A:CRAMS评分法B:PQRST分诊公式C:SOAP分诊公式D:RSTRS评分法E:QRS分诊公式答案:B2.关于急诊分诊不正确的是()A:一般分诊时间为3~5minB:评估、判断、分析患者资料C:按着患者要求分诊D:收集患者客观资料E:由护士应用知识和经验做出分诊决策答案:C3.王某,冠心病史3年,今晨于公交车上突然出现四肢抽搐,两眼上翻,呼吸心跳减弱,司机与乘客立即送到急诊室,分诊护士处理正确的是()A:分诊护士立即协助医生进行心肺复苏B:分诊护士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医护人员进行抢救C:分诊护士立即进行心肺复苏D:分诊护士立即呼叫医生进行抢救E:分诊护士立即协同其他护士进行心肺复苏答案:B4.某男,交通事故后送往急诊室,意识丧失,左闭合性下肢骨折,呼吸20次/min,心率62次/min,血压96/62mmHg,身上无任何证件,护士处理不正确的是()。
国内外急诊护理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急诊护理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特别策划?急诊护理管理国内外急诊护理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徐国英薛晓艳急诊是医院的窗口,在社会医疗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跟进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为急诊病人提供快捷,有效的急诊救治和护理服务,急诊护理必须了解国内现状,关注国际发展前沿,促进我国急救事业的共同进步.1国内急诊护理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1987年中华急诊医学会成立为标志,急诊医学经历了2O多年的风雨成长,而急诊护理也在不断地发展,成熟n】.预检分诊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关系到整个急诊科的运行和发展,如何更合理地应用急诊有限的人力资源,空间资源,为病人提供最快捷,最有效的服务己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研究的热门课题}2】.1.1急诊工作现状固定急诊医学专业人员是急诊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形成专业特色是急诊专业人员的立足之本,突出人无我有,人专我全的急诊优势开展各种急救技术和救治业务,是急诊学科的生存之道,变被动依赖为积极主动救治,提高救治质量,提高学科人员的业务认可度,是积极的努力方向】.目前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市场功能定位为医院的"院中院".急诊科病人容纳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很快,复苏室,危重区,临时留观区,急诊病房,急诊监护室,集抢救,治疗,护理于一体,形成急诊病人从抢救稳定入危重监护区,危重监护救治好转后入急诊病房直至出院的一站式服务.因此急诊科成为"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晚期病人的滞留中心","疑难杂症的会诊中心"….急诊医生逐渐锤炼成为内外妇儿急诊的通科医生, 护士随之成为集急救,护理于一身的全科护士.1.2急诊预检系统现状急诊预检系统是应用预检标准对病人进行快速,有序地分类挑选的框架】.急诊预检是指在病人到达急诊时快速予以分类的过程,其目标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病人实施正确的医疗救助.它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优先原则和合理地利用急诊资源对病人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f6】.国内的预检分诊尚未形成统一的系统,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具体操作程序的相关成文规定¨],其基本程序为急诊接诊,急诊分诊,急诊护理处理.急诊分诊是指根据病人主诉及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4].通过"一看,二问,三查,四分诊"步骤,初步判断病情轻重缓急,所属专科,安排就诊的先后顺序.应对每一个急诊就诊病人实施生命体征监测,一方面体现了医务人员对病人的重视,关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及时发现较隐匿的危重病人,减少医疗事故f71.对到达急诊的危重病人目前国内采用"绿色通道"的方式进行救治,主要实施"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多数医院按病情等级分到相应区域或依据病情分到红黄蓝颜色区域,尽管形式不同,但内容一样,主要是检出危重者,确保急重症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100044通讯作者:薛晓艳,博士,副主任医师8ChineseNursingManagementV o1.9.No.9Sep.15,2009 徐国英: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急诊科科护士长,北京市护理学会急诊专业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3急诊预检系统的发展趋势1.3.1急诊预检系统的发展建立有效可行的分检系统是今后发展的必须.由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在急诊科就诊的病人中只有20% 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急诊病人,而80% 是"非急诊病人1.因此建立可行的病情分层标准并作好全民宣传和医护人员培训尤为重要.作者认为依据"早期预警积分"模式去分层,更适合护理人员操作,可行性强."早期预警积分"就是收集生命体征的数据赋予分值,根据分值大小分为危重,重,较重,轻4级.除危重须立即抢救外,其他急诊病人分为3个等级,采用3种颜色或数字形式来标记等级,病人预检后得到代表不同等级的就诊卡.红色病情较重,要在30min内诊治,黄色病情可以等待60rain;绿色病情轻,可以等待l20rain.这样不论病人就诊时间的早晚,等级高的病人永远在等级低的病人之前得到诊治.设置宽敞的候诊区并有配套的设施如电视机,急救常识宣教栏,急诊就诊程序介特别策划?急诊护理管理speeiaI绍图片,文字以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既方便病人,又便于分诊护士观察病情,还不至于使病人都拥挤在诊室,影响医生的工作质量,甚至遗漏危重病人,造成医疗事故】.医院急诊科应用分检系统软件来处理病人的挂号业务,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收集病人病情的数据,软件自动依据分值显示其等级标准及分区颜色,杜绝分诊误差;医生在其区域工作站就能了解病人信息,通过检查,判断开出处方,各区域护理人员也能在工作站进行核对,为其进行正确的救治护理.因此分检系统信息化不仅方便病人和医护人员工作, 也为急诊工作的计划,工作量统计及科学研究提供数据资料【1I.1.3.2建立实时监控的急救网络系统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建立了三级院前急救医疗网络,建立了生命绿色通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与各大医院的急诊科建立急救医疗服务网络是实现快速反应,连续救治,全程无阻,优质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前提.此网络可以通过急救车载系统把病人信息发送到医院急诊科,不仅医院相关专家可以通过实时监控系统指导转运途中病人的救治,而且急诊科通过实时监控系统针对病人进行救治的各种准备,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绿色通道.1.4急诊护理质量管理现状与发展在急诊护理质量与管理中,急诊预检分诊护理的流程与质量具有同样的重要性1.目前各医院护理部对急诊的护理质量控制,是以门诊,急诊,病房的多角度视野和标准来要求的.因此急诊护理者不仅要精通抢救技能,而且要精通各专科技能和基础护理,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急诊护理的需求,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诊护理管理者的管理范围囊括了所有护理工作者, 包括注册急诊护士和未注册助理护士等.各类护士的工作能力,专长以及相互问的密切配合都是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影响科室整体水平的因素}1.1.因此急诊人力资源管理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①保障急诊护理人员的足额配备,以提高抗突发事件的能力.②培养急诊专科护士, 专科护士既然在特定专科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和知识,应将其角色定位于临床实践,为病人提供直接的护理,从而提高临床专科护理水平,以适应"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让病人直接受益…l.③推荐急诊成组配置管理模式,可24h持续提供急诊优质护理服务.组长的责任是控制工作节奏,决定工作任务的协调,安排工间休息.她们不仅注意问题的解决,而且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工作结果承担全部责任『】川.④建立横向和纵向交叉的双重管理责任制.横向即区域护士长管理,纵向即组长垂直管理,横向和纵向管理者均有岗位任务和责任,使责权利落到实处.急诊模式由最初的支持型模式逐渐转变成目前的EMSS(Emergency MedicalServiceSystem)模式,即由院前急救,急诊室救治,中心ICU及专科病房救治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I.我国急救医学的发展必然向着指挥统一,网络完善,信息快速,装备精良,队伍专业,救护有效的方向发展.通科急诊医疗体系及一专多能的急救专业特长,是2l世纪急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急诊/急救专业队伍,是保证我国急诊医学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1.2国外急诊模式和护理工作现状2.1美国急救与急诊模式传统的美国院前急救系统是以医助人员为基础的.医助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只能对病人作简单处理(输液,气管插管).因为救护车只有为转运病人而配备的简单装备(担架,氧气等).真正具有医疗处理能力的是"生命一飞行"队伍,即直升飞机医疗小组,这支队伍由2名飞行员,1名急诊医生及1名护士组成.机载抢救和检测设备齐全,它的任务大约90%为二次转运[151.美国急救强调对严重创伤的迅速转运,医助队伍是将病人优先快速转运到最近的医院,而直升机医疗组的任务是在基础设施没有能力对严重病人进行处理的医院将病人稳定并将其转往更大型的医院.因此美国院前的特点是根据装上车就跑(scoopandrun) 的原则fl,仅进行现场简单处理,然后把所有病人就近送往各医院急诊, 因此,正是这种院前急救模式导致了美国特点的急诊模式.急诊强调创伤病人的迅速处理,依据对严重创伤病人的处理能力划分为3个等级创伤中心.I级创伤中心:严重创伤病人是一个由几名外科医生(住院医生和高年资医生),急诊医生(住院医生和高年资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创伤队伍来接诊的,实行24h,7d值班制.这个队伍可在几分钟内行动,在病人到达前5~l0min在创伤治疗室中做好准备.创伤治疗室是1个负压室,有1个成人床和1个儿童床.1名护士和1名住院医生负责在处理病人的过程中所有事件的直接记录和编辑工作(临床检查,补充检查的结果,医生暂时的出席和缺席,实施的操作).处理病人极其迅速,每个医生都有非常明确的角色(建立气道,腹部检查,心血管的进展),X线片在病人到达后5min内拍摄】.在Ⅱ级,Ⅲ级创伤中心,一般专业人员在家中值班,没有具有抢救致命困境能力的创伤队伍.非创伤病人急诊:当接收有内科急症表现的病人(急性肺水肿,哮喘,心律失常,心绞痛)时,创伤队伍不出动,病人将被送到监护室,同时由急诊住院医生进行临床检查,中国护理管理2009年9月15El第9卷第9期9 这名住院医生操作是由当时值班的主治医生监督的.通常,创伤治疗室不对此类病人开放,除非是心脏停搏的病人i.2.2法国急救与急诊模式法国院前急救系统称为SAMU,即"紧急医疗救助中心",对于求助电话,它有多种多样的应答方式_l1.调度是高年资医生,他要负责分析病情,确定来电原因并要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快地作出最适合的反应, 通过电话给予简单的医疗建议.院前医疗救护车(SMUR)是调度所能采取的最有力的救治手段,配有全套的抢救及监测设备,能现场进行所有我们急诊所进行的抢救.调度在整个系统中起到了医疗过滤筛选的作用,尽管近10年来急救电话数量增长了3倍,但SMUR参与的抢救活动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建议的数量不断增加…l.因此在涉及严重急诊的情况下,法国的机构通过SAMU进行院前急诊分类并通过sMUR进行院前处置后直接运往院内具有处理能力的相关机构(抢救室,CCU或脑血管重症监护病房)¨1,因此在法国,很少见到急诊科医生严阵以待接诊急救车病人.绝大部分病人自己来到急诊,首先需要进行登记,仅仅是身份,住址等资料的登记.由于法国2009年信息化的普及,已无需大量书写登记,而是将全民皆有的医疗保险卡刷人电脑,个人资料即录入,随后将有病人此次的就诊电脑条码打印出来,之后的所有检查单和处方上均直接贴上该次打印出的条码, 每次经电脑扫描即可,为全国范围医疗资料的精确收集提供了便捷有进入急诊科的接诊区,接诊护士将给病人测查体温,呼吸,脉搏及血压,并进行初步问诊(包括主诉,既往史和药敏史),有糖尿病或主诉胸痛的病人立即行血糖检查或心电图iialPlanning特别策划-急诊护理管理检查.该类资料录入电脑后,护士根据生命体征和问诊情况进行分诊,急诊科大夫为全科医师,他们均可接诊来急诊看病的所有病人,故护士分诊只按病情轻重进行分诊.一般分为5种情况:红色:病情重可能会危及生命,需入抢救室立p诊治;橙色:病情重但不马上危及生命,20rain内诊治;蓝色:60min内处理;绿色:60~120min内处理;白色:可以l2Omin后处理.按病情轻重进行分诊可保证重症病人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也不至于延误,而轻症病人也能得到急诊医疗服务.接诊区检查室的数量与病人的流量相适应,其中包括专门检查室(精神病学检查室,缝合室,石膏室,抢救室).抢救室配备了初期复苏所需要的设备(通气设备,观察仪器),同时其大小应按预期的严重急诊的数量来调整.在法国,重要的医学中心的急诊通常有1名精神科医生24h接诊区处理完毕,不能回家和住院的病人,则转入临时留观区.临时留观区接收急诊室不需要重症监护的病人.每天早晨,这一区域的病人由急诊医生决定去向:收入院内相关科室,转往其他医疗机构或回家,所以这是一个从急诊到住院的缓冲区域.法律规定病人在急诊滞留时间不应超过24hE】,因此这个区域应该每天早晨被腾空以便接收将来的急诊病人入院,特别是在夜间¨.综上所述,急诊的组织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是因为在各国之问院前急救和专业卫生机构存在很大不同.没有哪一种组织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所有的系统都是可以加以完善的.急诊的组织在公共健康和医院的运作方面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急诊科的任何改善,都有可能优化整个医院的运作.10ChineseNursingManagementV o1.9,No.9Sep15,2009 参考文献【1】杨宝燕,王晓燕.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现状与展望.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3):47.【21冯丽洁,杜捷夫.急诊发展是一个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中国危霞病急救医学,200l,8(10):514-6.【3J史忠.从实践中探索急诊学科未来的发展.重庆医学,2007,36(18):1971.[4】刘俊娥.急诊护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l8.【5】OcanaMJ,eand efectivenessofaprotoeo1.RevEnfeITR,2000,23(6): 464—468.[6】黄建一,孙红玲.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概况与进展.护理与康复,2007,6(8):519.[7】李明凤,吴自琼.谈急诊预检分诊准确性及设想.实用护理杂志,1999,15(3):l7I.[8】李舂盛,李宁.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运用ABC 模式的实践.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l8(9): 559561.【9】李明风,王晓红.急诊预检分诊流程再造与分诊质量.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3.【lO涨岚.国外急诊护理工作发展趋势.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1—2.【l1】李秀华,高敏,郭敬霞,等.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5,5(5):11—12. 【12】张建林.如何塑造高效团队.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2:38.『13】楼滨城.急诊医学临床模式.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1):1128~1136.【14】柯蕾,高世明.急诊/急救专业学科建设与医疗模式探讨.中国急救医学,2006,26(3):402. 【15】安铁峰,FredericADNET.法国与美国急诊医疗系统的比较.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 (2):738—742.[16】朱继红.法国急救体制观感.世界危重病医学杂志,2004,1(5):370.[17】CarliP,TelionC.SAMU—SMUR及院前急救系统的组织与运作.世界急危藿病医学杂志,2005(2):758-761.[18】CARLIP.Objectifsh6modynamiques dutratlmatiS6graV e.COnf6re13ce dActualisatiOn2004.466meCongr6sdAnesth4sie-R6animation,Elsevier,2004:557-564.[19]薛晓艳,朱继红.中国和法国急诊模式的比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82383.【收稿日期:2009-0805j(编辑:张立新)。
构建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
为主要 筹资 渠道 的“ 急救 医疗保 障基金 ”, 以预付 形 式拨 付 给 承担 急救 服务 的单 位 , 从 而保 障病 人 有 急救 需求 时能够得 到及 时诊 治 , 并从 经 济上减 轻 医院 的 负担 。
【 关键词】 急救 医疗; 现状 ;国际经验 ; 可行性
中图分 类号 : R 1 9 7 文 献标识 码 :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2 9 8 2 . 2 0 1 3 . 1 0 . O 1 1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He a l t h P o l i c y.Oc t o b e r 2 01 3, V o 1 . 6 N o . 1 0 ・源自公 共 卫 生・
构 建 急 救 医 疗 保 障体 系 的 国 际 经 验 与 中 国 现 状
b o r n e b y p r i v a t e o u t - o f — p o c k e t p a y me n t s a n d b a d d e b t s .La c k o f o r g a n i z e d f i n a nc i n g or f e me r g e n c y h e a h h c a r e i s s e r i — o us l y a f f e c t i n g pe o p l e i n n e e d,a n d p r o v i d e r s a r e u n wi l l i n g t o a c c e p t un i n s u r e d o r u nd e r i ns u r e d p a t i e n t s .Thi s s t u d y a n a l y z e s t he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e s t a b l i s hi ng a n e w e me r g e n c y h e a l t h c a r e s e c u r i t y s y s t e m i n Ch i n a,wh i c h wo u l d h a v e s i g n i i— f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急救知识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普及急救知识。
培训教育
开展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社区培训
组织社区内的急救培训活动,让公众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
05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应用
智能化急救医疗设备
01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智能化急救医疗
院内急诊还需要与其他科室进行紧密 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贯的治 疗服务。
院内急诊需要配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 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紧急处理能力, 能够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分 类。
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 全面、严密监测和治疗的医疗单
元。
重症监护需要具备先进的医疗设 备和专业技术,能够对患者的生 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 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和病情变化。
0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 展策略与建议
优化资源配置
急救站点布局
根据地区人口密度、医疗需求和交通状况,合理 规划急救站点布局,确保急救服务覆盖范围广。
急救设备更新
定期更新急救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满足急 救需求。
人力资源培训
加强急救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急救服务水平。
提高急救服务能力
急救流程优化
服务专业性强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拥有一支 专业化的急救队伍,包括医生、 护士、急救员等,能够提供高质 量的急救服务。
服务效率高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急救反 应时间、救治成功率等方面不断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有 效保障。
体系特点
1 2
以政府为主导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事 业,政府在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政策制定等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急救医疗是一个国家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积极推进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各项措施,以提供高效、及时的急救医疗服务。
本文将以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为话题,分析其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加强组织协调。
其次,中国急救医疗队伍建设逐渐健全,医疗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急救技能不断提高。
再次,中国急救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力度加大,设备的质量和先进性得到提升。
最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广急救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然而,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急救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相对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急救医疗资源丰富程度存在明显差距。
其次,急救医疗设备和技术还有待提高。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此外,急救医疗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最后,公众对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很多人在突发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急救。
二、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急救医疗资源的配置。
政府应通过投入更多资金和建设设施,确保急救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分布。
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急救服务建设和设备更新,提高其急救能力。
2. 提高急救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急救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引进力度,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急救医疗效果和救治能力。
3. 增加急救医护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
加强对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急救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急救医护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整体素质。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保障民众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急救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建设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对于提高救治效率和救援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急救体系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和设施以及关键挑战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急救体系组织机构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由多个组织机构共同构成,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制定急救医疗标准和规范,协调各级医疗机构及急救中心的工作。
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则负责应急救援和交通事故伤员的救治。
这些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为急救医疗服务的提供提供了保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共享不畅、资源分配不均等。
二、急救人力资源和设施急救人力资源和设施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急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目前,中国的急救人员主要分为医生和护士两类,一线急救人员数量不足,特别是在乡村地区,急救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有限。
此外,急救设施的建设也面临一定的挑战,例如运输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方面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提高急救人员和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提高急救服务水平至关重要。
三、关键挑战在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关键挑战。
首先是应急救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城市地区相对较多,而农村地区相对欠缺。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急救覆盖率不高,救援时间延迟。
其次,急救知识普及率较低。
大部分民众对于急救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不够,导致在急救发生时应对不当。
此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尚需加强,例如与交通运输部门的配合以减少交通事故伤员的损失。
为了改善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大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急救人员的数量并提高急救技能水平。
其次,完善急救设施建设,提高设备投入和设施建设质量,确保急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靠性。
同时,加强对民众的急救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应对急救事件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群医疗急救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被美国、法国、意大
利、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采 用的模式
现状
依托于医院 重庆 单纯指挥 广州 联动(120、110、119、122) 南宁
2003年非典
传统传染病,新发传染病 30余种新发传染病,我国≻1/2 2003年SARS,2005年禽流感
思考
区域卫生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置、 统一管理
就近、安全、迅速、有效原则,急救网 络
原则上一个城市一个急救中心(站) 未覆盖县、县级市可建独立急救站
思考
属地化、全行业管理
未经批准,任何机构、组织、个人等不 得使用“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 中心(站)”名称,并从事院前急救工 作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二、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医疗救治机构基础设施落后,装备水平 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
医疗救治机构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东西部、城乡差距明显
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力量分散 医疗救治体系内部之间及与其他卫生体
系(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之间缺乏信 息沟通与工作协调
发展进程
1987年,卫生部、原邮电部开通了120急 救呼叫专线电话
2004年,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 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 管理的通知》
现状
截至2005年 急救中心(站)141家
医院18703家
急救、急诊诊疗?人次
现状
院前+院内
北京(2005年以前)
单纯院前
院前急救
长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现不出公 益性
服务半径过大,反应时间过长 急救不急 整体水平不高,现场急救欠缺,过多转
运 人员流失 急需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
院内急救
院前——院内衔接,“绿色通道”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设备老化 人员流动性大
三、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发展思路
思考
组成
专业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 现场处置、紧急转运、医疗救护、卫生 防护等
培训基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队伍培训、演练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信息属地化、覆盖全行业 统一模式、统一标准 信息共享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国家、省、地市三级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辖区内所有医疗资源,静态的、动态的
和快速转运为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模式
发展进程
198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 作的意见》
急救站和急救分站的任务、设置原则及 组织管理,城市建立医疗救护网。
许多城市逐步建立了急救站和急救分站, 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灾害事故伤员实 施现场急救和转运。
发展进程
1987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诊抢救和 提高应急能力的通知》
医疗救治机构
急救机构 传染病医院 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机构 后备医院
急救机构
紧急救援中心 医院急诊科 院前-院内急救网络
紧急救援中心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紧急救援中 心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急救 资源
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监护 经授权指挥、协调医疗急救资源(紧急
状态)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0、110、119
对各级急救组织提出了通讯灵敏、指挥 有效、抢救及时、减少伤亡的工作目标。
发展进程
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急救中心(站)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一级医院设立急诊 室,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
发展进程
1995年,《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 办法》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的组织、灾情报告、 现场医疗救护、伤病员转送、部门协调、 培训和医疗救护队基本装备标准等。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国债资金1.98亿元用于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建设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社会安全事 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 卫生救援工作。
据研究表明,冠心病急性发作后24小时内死亡 人数占因冠心病死亡总人数的75%,其中发作 后1小时内死亡人数占因冠心病死亡总人数的 1/3,努力降低冠心病急性发作院前死亡率是 近年来发达国家冠心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重 要原因之一。
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绝对值居世界之首, 据统计,在上海因交通事故造成院前死亡(现 场死亡和转运途中死亡)人数占因交通事故死 亡总人数的2/3,而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也将 会带来更高的死亡率。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酒泉市人民医院 冯世林 主任医师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急诊急救医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模式为家属配送病人至医院。 新模式的特点:组织严密、行动迅速、
处置合理及时、为进一步救治争取时间 并做准备。
急救医疗服务
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
食物中毒、职业中毒 自然灾害 国际恐怖事件
现状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 系建设规划》
114亿国债资金(11亿紧急救援中心建设) 几年时间建立医疗救治体系 2003-2004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现状
医疗救治机构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ICU急救
背景资料
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服 务能力重要标志
体现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 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
一、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发展及现状
Hale Waihona Puke 发展进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 大中城市出现了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机
构——救护站 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时期,医疗急救
联动
网络
急救网络:紧急救援中心-综合医院急 诊科 紧急救援中心:院前急救、指挥、调度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疗救治,伤病员现 场急救和转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平战结合 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 统一管理
人员组成
地市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20人) 省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50人) 国家应急救治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