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后感_读后感.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大纲读后感_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
孙述鹏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本书成于艰苦抗战年代,作者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目在于:
(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人们提供所必要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人所必备参考。前者在于积极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主旨。
著者以独特眼光注意把握时代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变动,秦汉政治制度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变动等。钱穆通史研究在立论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个性与特性。他又以整体与动态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历程。他认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而不是一成不变。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两大骨干。著者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关系。就学术思想而言,秦以后学术,不仅从宗教势力下脱离,也从政治势力下独立,渊源于晚周先秦,递衍至秦汉隋唐,一脉相承,历久不衰。北宋学术兴起,实际上是先秦以后第二次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新气象。就经济而言,秦汉以后进步表现在经济地域逐渐扩大,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政治建设逐渐平等相伴而行,尽管在历史上快慢不同,但大趋势是在和平中向前发展。该书也分析了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病态”.如中唐以后社会是一个平铺散漫社会,政治仍为一种和平大一统政治,王室高高在上,社会与政府之间相隔太远,容易招致王室与政府骄纵与专擅。又如社会无豪强巨富,虽日趋于平等,然而贫无赈,弱无保,其事不能全部依赖于政府,而民间又苦于不能自振。再如政府与民间沟通在于科举,科举为官后出现腐败等。这都是中唐以后病态。宋儒讲学主要是针对这种种病态而发。然而宋以后不能自救,中国政治进一步遭到损害。明代废除宰相,尊君权,以及清朝统治,皆背离了传统士人政治、文治政府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中病态。挽救这些病态则需要一种”更生”.这种更生是国家民族内部自身一种新生命力发舒与成长。书中认为,我民族数百世血液浇灌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顽强生命力,充满了生机,不仅能挽救自身病
态,而且能回应西方文化挑战,争取光辉前途。
《国史大纲》第一次明确地把文化、民族与历史三者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历史就是民族文化精神展开和演进,研究历史目不但要厘清历史事实,更重要要弄清事实后面所蕴藏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进而形成既有别于新考据学派,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型历史观,成为二十世纪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派代表。同时,强调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基础出发,对新考据学派所持史学观进行了批评,集中彰显了中国文化民族主义思想,这对抗战期间以史为鉴,从民族记忆中找回自尊和自信,激发国人民族意识,唤醒沉睡国魂,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书作为一部章节体兼顾纲目体通史著作,突破了传统史学著作只重政治制度纲目体例,全方位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生活全貌,鲜活了历史事实,还原了历史真相,这种全新著史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钱先生以史学为路标拓展新儒家思想,既突出儒学精髓,又接扬春秋传统,与以哲学思想为路径现代新儒家交相辉映,建立了一柱擎天新儒家史学。
总之,先生思想,发人深思。
《国史大纲》读后感(二)
张华
从《国史大纲》看中国古代士族门第发展及其原因
抱着尊重传统文化,希望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民族文化精神选读了《国史大纲》。追根溯源明智古今,感受先贤何以将人文推向理想新境地。不才借本书述事浅谈中国古代士族门第如何演变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士族门第形成于东汉,没落于隋唐。在政治上,士族拥有先天特权,政府官员几乎全部是士族人士,这主要是士族在文化上领先地位造成;在经济上,士族借由兼并把持着大量土地和佃户,为自己其他活动提供了基础;在文化上,知识也主要以家庭形式在内部传播,平民很难触及,造成”累世经学”状况,同时由于政治上主导地位,又有”累世公卿”结果出现。
在讲汉朝士族形成之前,有必要先略述春秋战国时代民间自由学术兴起。春秋之时,学术被贵族阶级所特有,但由于战乱以及贵族阶级堕落,原本由贵族阶级所特有学术以及知识逐渐由一些没落贵族或者贵族养贤士传到民间。诸子百家在此时逐渐兴起与发展,民间学术一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中国留下了灿烂文化遗产。
经过战国二百四十多年战争,到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中国遂开始有大规模统一政府出现。秦自统一到覆灭,不过15年。到刘邦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统一政府出现。
门第在东汉时逐渐形成并逐步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术环境之不普遍,学术教授条件有限,往往限于少数私家;第二,由于经学是入仕条件,所以那些有知识传承家族占有极大便利,于是又有所谓”累世公卿”,较熟悉是袁绍,号称”四世三公”;第三,当时朝廷选官制度为地方察举与朝廷征辟,但地方察举权在各地太守手中,且无客观标准,易于营私,遂使天下仕途渐渐掌握在一个特殊阶级手中。此三者相互作用,遂成门第。
直至魏晋南北朝,士族门第发展到顶峰。主要原因此时连年动乱,武将作乱,王朝更替频繁,再加上南北对峙。但王朝更替并没有对这些世家大族造成多大影响,因为每一个新上台帝王都需要士族支持,都需要靠士族门第维持其脆弱统治,甚至有些朝代更替还有这些士族门第影子。所以帝王换了一个又一个,王朝换了一朝又一朝,但士族门第依然稳如磐石。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成为士族门第典型代表。特别是东晋,”王与马,共天下”,门第势力之盛可见一斑。东晋南渡,()依仗是王敦、王导两兄弟,王敦统兵在外,王导执政在内。晋元帝尊王导为”仲父”,晋成帝见王导躬身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