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发展
洋务教育
![洋务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b21380ede80d4d8d15a4f78.png)
“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
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 本体,是基础,为立国之本,西学之用,是 为固本的权宜手段决不能触犯中学为体。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考史,即通我中国之学术文 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 以起吾疾者取之”。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
京师同文馆
1861年(咸丰十年) 1月,恭亲王奕等奏请在总理各国事
务衙门下设立文馆,专习外国语言文字。直到1862年6月11 日,京师同文馆才正式开学。同文馆首先开办英文馆,后陆 续增设法文、俄文、德文、东文等馆。1866年12月,奕诉等 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讲习化学、天文、数学等,
封建传统教育的首次尝试,是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军事(武备)学堂
为“御外侮”和“靖内患”,清政府特别注重创办
军事学堂以培养新型的军事人才。进入19世纪80年
代,创办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渐成高潮。许多洋务
大员效仿西方,纷纷建立新型的军事学堂。洋务运
动时期著名的军事学堂主要有:
1、福建船政学堂: 1866年)6月, 闽浙总督左宗棠 奏准于福州马尾设船政局,并附设船政学堂,亦名“求是堂艺 局”,以培养中国自己的制造和驾驶轮船的人才。 2、天津水师学堂
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概念。
1896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 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 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 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 主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 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
第九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九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f14b72a48d7c1c708a145b9.png)
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福建船政局也称 “马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它由闽浙总督左 宗棠1866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 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 初创时学生约百余人,学生是从闽、粤、浙、沪等地 招来的十几岁的聪颖幼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翻砂、 金工等经验的青年工人。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 分组成,学制五年。
第九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洋务运动
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 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
倡导和主持这些活动的人物,主要是皇室成员(如奕訢)和一些封疆大 臣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稍后的张之洞等,被称为洋务派。
二、留欧学生的派遣
三、福建船政学堂
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因认为英国的航海技术 最先进,故多以英国人担任教习,学习英文。
除英文外,驾驶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代 数、平面三角、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 地理等;轮机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制图、 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及指示计、盐重计和 其他仪表的应用等。实践课驾驶专业主要是上船实习 (“练船”);轮机专业主要是在岸上装配发动机或 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
洋务运动与近代教育
![洋务运动与近代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47930045ef7ba0d4b733bd3.png)
洋务运动与近代教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进一步侵略中国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
有一部分代表封建大地主的地方军阀官僚向买办转化,要求办“洋务”,兴“西学”,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系列洋务;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
更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兴办新式教育的举措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
奕訢曾指出“欲悉各国情形,必行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李鸿章也有同感西学“自强之道似有裨助。
”于是,洋务派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设立同文馆,各自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使中国扩大了对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学。
1.1官派留学生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派在创办各种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仿造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只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
”于是产生了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主张,1870年,李鸿章等人奏请派留学生的计划得到清廷的批准,于是,1872年8月12日,由陈兰彬带领第一批幼童30名赴美学习,此后,清政府于1873年,1874年,1875年陆续又派了三批留学生,同时还派遣了六批留欧学生,前往英法德等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不仅为我国近代军事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且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d14171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0.png)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是什么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那么你了解洋务运动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希望能帮到你。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自从鸦片战争过去之后,国外的一些势力扩张的越来越厉害,而这个时候国内的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清朝的一些人士的思想也受到影响,逐渐出现了分化的形态,而这个时候为了达到“自强”等目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这次运动包括了许多方面。
而洋务运动教务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项目。
那么洋务运动教育改革是怎样做的呢?首先在洋务运动教育改革方面开始出现了新型的教育方式,例如开办了新式的学堂,而且开始逐渐有留学生这样一类人出现。
在新式学堂创建起来之后,人们也意识到武器的产生很多都是和科技等方面息息相关的,于是在洋务运动教育改革方面开始出现了各种外语或者科教技术学院等,希望通过教授这样的之后,而创造出一期新式人才,然后将西方的一些新知识发展都中国来,其中同文馆的开设标志着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高潮。
除此之外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上还包括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的留学生很有目标,而清朝为了确保技术和知识的作用,又开始提出这些留学生回国的时候不许掌握新的有用的技术,同时也是从另一方向向人们实施监督,留学生回到国家之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使学到的科学和技术能够被人熟知和理解,这样一来对于这些目的性极强的人来说,也就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洋务运动的政治派别洋务运动是近代史上所发生的一次自称自救的运动,在咸丰十年底开始的,本次运动持续了三十五年之久。
洋务运动的政治派别分为洋务运动派和守旧派。
这两个派系的主要区别是洋务派推旧迎新,主张和学习西方文化,洋务派是个很大的集体,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自强之道,洋务派主张要想国家富强就得让军队富强起来,所以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让军队强大起来,借助资本主义来发展工业的方法来维护封建统治,其中左宗棠就很好的引进西方的技术。
中国教育史02-第一节课件: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_36
![中国教育史02-第一节课件: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_36](https://img.taocdn.com/s3/m/efe1468ea45177232e60a2b7.p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奕䜣、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 主张学习西方,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一、新式学堂的创办 二、留学教育的起步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 陆 军事等专业人才、他们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 外国语、军事武备、技术实业学堂
京师同文馆开办最早,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经恭亲王奕䜣奏请,于1862年6月开学,先后开设英文、 法文、俄文。
1866年,设立天文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成为综合性学校。
京师同文馆的洋教习约占80%,名义上隶属于总理衙门管 理,实际上由洋人控制。
京师同文馆新在: 培养外语人才、学习西学和西艺、班级授课,打开了缺口。
1870年10月,容闳上书曾国藩建议选派幼童赴美求学。 “选派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驻 洋肄业。”
1872年8月,第一批共30名幼童赴美, 其中包括詹天佑。
按照清政府的留学计划,120名留学生分四批分四年派出。 但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及美国排华浪潮,多数幼童被中途 召 回,幼童留美计划流产。
外国语学堂又称方言学堂。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语言文字障碍,外交被动《天津条约》规定, 中外交涉,只使用英文和法文,仅在三年内可附用汉语。
若以后有关交涉文件中发生文词争议,均以外文为准。 为了应外交急需,清政府决定办理外国语学堂以培养翻译、 外交人才。
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 广州同文馆 台湾西学馆 珲春俄文馆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标,是培养办理洋务事业所 需要的新式人才
引进了西方的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初具近 代资本主义学校的特征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八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时期的教育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八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7c0c0c75fbfc77da269b12b.png)
1886年,再派出第三届学生34名,其中包括由北洋
系统派出的10名(有1名学生因故未能成行,所以
实际上共派出33名)。留学国仍为英国、法国,驾
驶学生学制不变,制造学生改为6年。I897年,福 建船政局派出第四届学生6名赴法学习制造,这已 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留学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四届学生受经费影响,未能全部完成学习计划。
(五)对新式学堂的评价
1.新式学堂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2.开设“西文” “西学”课程,对封建教育进
行了一些改革
3.洋务学堂在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知识方面、在社会实践等方面起了开创讲究
实用科学的新风气
二、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派遣留学生的原因: 1.开眼看世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定了一系列的
蜡孙两处船厂学习制造。这5名学生实际成为以
后大批派遣赴欧留学生的先声。
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沈葆桢 等反复讨论议定
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很快 获准。这是继曾国藩等拟订的幼童赴美留学章程之 后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又一部重要文献。 《章程》的主要内容有: (一)奏派华洋监督各一员,不分正、副,共 同负责出洋肄业事务。 (二)选派制造学生14名,制造艺徒4名,交 两监督带赴法国,学习制造。 (三)选派驾驶学生12名,交两监督带赴英国 学习驾驶兵船。
有黄遵宪、谭嗣同、陈宝箴等人创办
3.通艺学堂
严复、张元济创办
4.经正女学
经元善等人创办,是我国第一所自办女学。
(二)办报馆、学会宣传变法
北京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时务报》 蒙学公会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17ff2d0482fb4daa48d4b1d.png)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开展马振兴师学院摘要:十九世纪的60——90年代,清政府部在中央以奕訢为首,在地方以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为主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建立新式外国语学校、海军学校、科学技术学校,以及派遣留学生出洋等活动。
有人对洋务教育持否认态度,认为洋务教育是造就了出卖国家主权的外交人员、政治和文教领域的买办人才和扩大军事武装势力绞杀革命的刽子手,是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利益效劳的。
这种教育兼有封建性和买办性。
可说是相当典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反动教育。
或认为洋务教育是失败的。
这是由其根本属性决定的。
因为洋务教育本质上是封建性的,所以,没有也不可能将它作为一项提高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
但我认为,洋务教育是有明显进步意义的,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从办学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非是为了帮助外国侵略者;从办学实效看,是有成效的,即第一次对封建教育进展了改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开创了新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中国第一代专业工人和科学技术人员,所以同封建教育相比,“无疑是进步的〞。
洋务教育打破了封建教育的一统天下,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不可防止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并为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型学制奠定了根底,还对维新运动起了推进作用,“洋务教育以其显著的进步意义而载入史册。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教育思想新式学堂留学生一、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1.1曾国藩“经世致用〞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严密相关。
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曾国藩是大胆向西方学习的典,他是传统社会中比拟切近实务,了解现实的一个人,他看到中国所处的变局,更感到了在中西交冲中的困难,因此在众多士人昧于“无事那么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那么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的时候,他用经世致用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提出向西方学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很有胆识的,这在当时传统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ffc1ab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c.png)
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教育制度改革措施:
1. 兴办新式学堂:洋务派创办了各种新式学堂,包括同文馆或广方言馆(外国语学校)、武备、水师学堂(军事学校)以及船政、机械、电讯学堂(技术学校)。
这些学堂旨在培养买办、翻译和陆海军军官、士兵,以及训练工业技术人员。
2. 派遣留学生:洋务派还派遣学生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
例如,曾国藩、李鸿章接受了容闳的建议,联名奏请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官费留学生。
此外,光绪二、三年(1876、1877年),又继续派遣学生到德、英、法等国学习陆军、海军和造船等。
3. 教学内容改革:洋务派举办的学堂在教学内容上开始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
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等科目外,还引入了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
一些学堂还学习万国公法、外国史地等人文科目。
4. 建立学校管理制度:洋务派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封建主义的学校管理制度。
对招生、考试、学习的年限、经费来源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任用等都有详细规定。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改革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化人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abb879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9.png)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
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
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
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
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普及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阶段: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交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洋务运动
![第三节洋务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617a7f5c8d376eeaeaa312f.png)
4、专业
1872设德文馆,1896年设日文馆
(一)京师同文馆
5、历程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除中国语文和算学二科由中国教师 担任,其他均为外国教习 最初来自八旗,后来有其他洋务学堂 选派的学生以及满、汉聪颖子弟经考 试进入。 英、法、俄、日、德等国语言外,西 方近代自然科学列入课程,如算学、 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万国 公法等。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 一、创办新式学堂
• 二、派遣留学生
一、创办新式学堂
• (一)外国语学堂
• (二)工业技术学堂
• (三)军事学堂
一、创办新式学堂
• (一)外国语学堂 • 1. 1862年京师同文馆 • 2. 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 • 3. 1864年广州同文馆
(一)京师同文馆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奕訢 1862 北京 最初英文,1863年添设俄文和法文馆
(二)工业技术学堂
•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 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 代轮船的工厂)
• 福建船政学堂
。
•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 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
• 开设目的:培养驾驶 制造人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 术
• 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 •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
事务所内设至圣先师神位,由驻洋委员率领幼童和随行教师
行礼等。
• 1881年,因监督吴子登
的顽固思想,认为留学
生沾染洋气,“他日纵
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
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
会”为理由,几乎将所
有学生召回,留下学习
的只有少数人而已。
• (二)留学欧洲
• 1873年12月7日,船政大臣沈葆桢在《船工 将竣谨筹善后事宜折》中提出派遣学生赴欧 留学的建议,清廷很快将沈葆桢的奏折批转 总理衙门“速议具奏”。 总理衙门组织南、 北洋通商大臣及左宗棠等就派遣船政学堂学 生赴欧留学一事进行讨论。总理衙门在征求 上述意见后,对于福建船政学堂派遣留学人 员一事表示原则同意。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44a2054151e79b89690226a9.png)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前言洋务运动是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这一时期,随着洋务派洋务活动的开展,由于意识到新型人才的极度匮乏,洋务企业逐渐增多,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清朝廷调整教育方针和策略,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事业。
洋务文化教育涉及面是比较广泛的,它培养了包括翻译、外交、科学技术、电报、矿务、冶炼、机械制造、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之后又意识到光在本国学习西学,并不能深入研究,所以又提出留学到国外再次深入研究所学科目,这些文化教育事业,是由于洋务派在洋务活动的实践中,认识到培养新型人才的急切需要性而逐渐进行的,是为适应洋务活动的具体需要而进行的。
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主要在于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一、新式学堂的设立(一)新式学堂设立前,清政府与洋人的外交清政府在与洋人打交道中使用通事,不是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更不是到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才开始,而是早已有之。
那时的通事,主要是因为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等活动,和澳门一隅同洋人接触及传教士的活动等关系,而自发的出现和形成的“通事”群。
只有在北方因与沙俄交往很多,但是俄语通事难寻,清王朝才曾在北京设立过俄文馆。
在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公使驻京,与西方国家交涉事件也开始增多,以英法为最多。
因此,对于懂英法语言文字的人才需求颇为急切。
以前虽有从买办等渠道自发形成的通事,只是一方面这类人数量有限,质量也不高,不能适应通商形式和国家外交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类通事大多与洋人关系密切,清政府对他们并不是很信任和安心,而事实上“通事”的品行也确实无法让清政府放心。
而且洋人又多懂汉语,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由于语言不通而吃亏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同治元年(1862年)冯桂芬在《上海设立同文馆议》中即指出:“互市二十年来,彼酋类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国政吏治国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无其人...且一有交涉,不得不寄耳目于所谓通事者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其人不外两种:一为无业商贾,凡市井游闲娇弛,不齿乡里,无负转移执事之路者,以学习通事为;一为义学生徒,英法两国设立义学,广招贫苦童稚,予以衣食而教习之,市儿村竖流品甚杂,不特易于沾染洋泾习气,且多传习天主教,更出无业商贾之下。
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7efa49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8.png)
洋务运动的教育制度洋务运动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所进行的一次自强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改革教育制度是重要的一环。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取洋务运动前期所建学堂为基础:洋务运动早期,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兴办学校,引进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这些学校的设立和管理主要依照清政府建设学校的法规,但是也适当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经验。
洋务运动后期,兴办学校的规模和数量进一步扩大,设立了一系列的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形成了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并存的教育格局。
2. 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和教材:洋务运动时期,为了提高中国人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引进了一批西方教育家和专家。
这些教育家和专家带来了西方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材,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实践经验。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广泛普及西方的文字、数理科学和技术知识。
3. 依照西方学制建立教育体系: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建立起西方式的教育体系。
学制管理方面,中国开始按照“高等学校到初等学校,再到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的经典模式组织教育。
同时,还实施了“德才兼备”的选拔制度,对教育者进行选拔和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具备西方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
4. 开设新学科和培养人才: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西方所需的人才,中国开始开设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工学、医学、法学和商学等。
同时,为了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国内也大规模选拔和培养了大批留学生。
一些国家和社会机构还资助留学生到欧美等地学习,并回国服务于国家。
然而,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规模和程度相对有限。
其次,由于洋务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动荡局势,教育改革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此外,西方教育模式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也面临适应性和本土化的问题。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制度改革是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洋务运动最新
![洋务运动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c63e8745b90d6c85ec3ac6a1.png)
留欧学生
(三)洋务留学教育的影响
洋务留学教育虽规模小,人数少,但 它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最名符其实 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不再有比 留学更彻底的途径。归国留学生献其所学, 在事业上作出突出成就,取得了一定的社 会地位,有力地回击了守旧派“终鲜实效” 的预言,也改变着人们的科举正途观念。 洋务留学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进之 功不可磨灭。
1、外国语学堂
(1)京师同文馆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北京条约》签订,重 新认定《天津条约》各项条款。条款中规定今后两国交涉使用文 种是英文和法文,仅在三年内暂时配送汉文。这一歧视性的规定, 迫使清政府作出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1861年1月清廷应主持 对外交涉事务的奕訢等人奏请,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 外语学馆。经过多方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治元年五月十五 日),学馆终于在东堂子胡同的总理衙门内正式上课,定名为同 文馆。最初设有英文馆,第二年添设俄文馆和法文馆。
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前 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的造船 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文。后学 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因认为英国的航海技术最先进, 故多以英国人担任教习,学习英文。
福建船政学堂的不同版本
(2)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1874年设立,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军事 工程学堂。
(一)、幼童留学美国
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 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 容闳的倡导。容闳在早年回术灌 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之后他虽历经挫 折,但始终不改初衷。 1870年,容闳抓住难得的机会通过丁日昌 正式向曾国藩提出派遣留美幼童的计划, 并在曾国藩等人奏请下得到朝廷批准。
第十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7a6956a58fafab069dc02b9.png)
洋 务 派 重 要 棠 左 宗
民 18 的 76 年 配 , 合 他 下 率 , 清 清 军 军 , 取 分 得 三 重 路 大 进 胜 军 利 新 。 疆 不 , 久 讨 阿 伐 古 阿 柏 古 兵 柏 败 。 身
( 人 18 物 12 之 18 一 85 , 年 任 ) 闽 , 浙 字 总 季 督 高 时 , , 湖 于 南 湘 18 阴 66 人 年 底 。湘 奏 军 请 军 创 阀 办 , -
二、工业技术学堂
(一)福州船政学堂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4、专业 左宗棠 1866年 马尾 造船技术 驾驶技术
二、工业技术学堂
(二)江南制造总局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曾国藩和李鸿章 1865年 上海
三、军事学堂
(一)天津水师学堂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李鸿章 1880年 天津 (二)江南水师学堂 (二)天津武备学 堂 曾国荃 1890年 南京 李鸿章 1895年 天津 中国第一所陆 军学校
(一)京师同文馆
12、不足 同文馆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孱弱的婴儿,它的 身上既保留了封建痼疾,又反映出外国侵略的烙印。 经费被外国侵略着控制。从海关办公费中提成三成。 在教学内容中,充斥着殖民主义思想,渗透着宗教观念。
一、外国语学校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二)上海广方言馆 (三)广东同文馆 李鸿章
第一节 创办新式学堂
第一节 创办新式学堂
(一)京师同文馆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4、专业 奕訢 1862 北京 最初英文,1863年添设俄文和法文馆 1872设德文馆,1896年设日文馆
北京大学大门
(一)京师同文馆
5、历程 6、教师 7、学生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除中国语文和算学二科由中国教师 担任,其他均为外国教习 最初来自八旗,后来有其他洋务学堂 选派的学生以及满、汉聪颖子弟经考 试进入。 英、法、俄、日、德等国语言外,西 方近代自然科学列入课程,如算学、 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万国 公法等。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dc9ea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3.png)
100%
派遣留学生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 洋务派派遣了一批留学生前往欧 美等发达国家学习。
80%
推广西学课程
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了大量西学 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 机械、航海等,以培养专业人才 。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
改革教育体制
洋务运动时期开始探索教育体 制改革,尝试建立与现代化相 适应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制的变革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尝试 建立新式教育体制,逐渐摆脱 传统的科举制度。
洋务派创办了各种新式学堂, 包括军事、工业、商业等领域 的学堂,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 要。
同时,也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国 外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为中 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化人才。
02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政策
洋务运动的教育宗旨
军事教育内容
军事训练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教育是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培养士兵的纪律和战斗技能。
近代兵器知识
教授近代兵器知识和技术,如枪 炮制造、战舰建造等,以提升军 队的装备水平和战斗力。
04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
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技 术性,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的实用人才,为当时的工业化、现代 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目
CONTENCT
录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背景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政策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内容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 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试图 通过改革自强。
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_努尔古丽_麦麦提
![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_努尔古丽_麦麦提](https://img.taocdn.com/s3/m/85089e210066f5335a8121db.png)
[摘要]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为目的,它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它是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变革的开始。
本文主要通过洋务运动中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史等措施方面,论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教育;作用一、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1.洋务运动开办的新式学校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私塾和书院,这些学校都是大士准备科举的场所,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近代新式学校出现。
旧的学堂不能适应洋务事业的需要。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西艺”为主。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他们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这些学堂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师配备,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与封建教育体制有了本质的不同。
很多学校都安排实践性课程,有的还建立了实习制度。
在教学组织上,洋务学堂制定有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突破了传统的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
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他们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若干窗户。
2.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培养在创办各种洋务学堂的同时,洋务派人士在实践中大多也已认识到,要全面深入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国内的学堂存在师资,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局限,为了培养更好,更高级的人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被纳入洋务计划,便采取了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办法,开创了中国的出国留学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留学并非从洋务运动开始,此前已有容闳等人赴美留学(1)。
洋务运动兴起以后,容闳向丁日昌提出派遣留学生的建议,后来丁日昌又向在曾国藩提出了派欧留学的建议,在他们的影响下,1870年,曾国藩,李鸿章联名奏请选派幼童赴美国学习,得到清廷批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 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迫于外交需要, 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这是第一所 洋务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 课程表除了讲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注意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的教学外,还突出了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特点。
福建船政学堂由闽浙总督左宗棠1866年创办,学堂附属于福建船政局, 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
初创时学生约百余人,学生是从闽、粤、浙、沪等地招来的十几岁的聪 颖幼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翻砂、金工等经验的青年工人。
陆地就业面相对狭窄。
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 式
封建传统教 育
洋务学堂
培养科举入 仕的人才
造就各项洋 务事业需要 的专门人才
经史义理和 八股文章
以学习“西 文”、“西 艺”为主, 注意学以致
用
完全把学生 禁锢在书斋
之中
能按照知识 的规律安排 教学内容, 重视理解, 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进度不一的 个 别教学形
3)科技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 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
起因: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北京条约》签订,重新认 定《天津条约》各项条款。条款中规定今后两国交涉使用文种是英文和 法文,仅在三年内暂时配送汉文。这一歧视性的规定,迫使清政府作出 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
? 实践课:主要是上船实习(远洋航行 )
轮机专业 ? 目标:训练高级轮机人员
? 基本课程:设有英文、算术、 几何、制图、发动机绘制、操 纵维修船用蒸汽机,以及指示 器和其他仪器的使用方法等;
? 实践课:分别在岸上和船上安 装蒸汽机或为本厂所造船只安 装发动机等。
P.S:轮机的技术含量相对高些,主要涉及到操作类和维护类项目, 学起来难度要比航海高一些;驾驶专业是个涉及面很广的专业,在 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涉及面上要远高于轮机,但是专业性过强导致
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和操纵等。
1868年2月,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和“艺 圃”。 “绘事院”(设计专业)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 员;
“艺圃”(学徒班)是一所在职培训学校,通过工 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做法。
驾驶专业
? 学制:前三年理论学习,后两年航海 实践
? 基本课程:设有英文、算术、几何、 代数、平三角、弧三角、代微积、动 静重学、水重学、电磁学、光学等 19门之多;(首届毕业生严复的回 忆)
式
普遍制定有 分 年课程计 划, 确定了 学制年 限, 采用班级 授
课制
70年代初,洋务运动开展已近十个年头,也设立了一定数量的新 式学堂。洋务派人士在实践中认识到,国内的学堂存在师资、社会 文化环境等诸多局限。于是,为了全面深入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被纳入洋务计划并很快付诸实施。
按八年制和五 年制的构想分 别拟定了分年
课程计划
P.S:《万国公法》,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1864年京师同文馆 刊行。分释义明源、论诸国自然之权、论平时往来、论交战等 四卷。除讲解国际间和战及外交惯例外,突出宣扬殖民主义, 鼓吹变弱小国家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保护国。
? 八年制课程是为年纪稍幼、“由洋文而及诸学”的学生制定 的;对于年纪较大,无暇肆及洋文,仅能借助译本学习各科的 学生学习五年制课程。
洋务教育,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 ,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办洋务就要大批 洋务人才,而这种人才又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和旧式 书院培养不出来的。因此洋务派通过兴办新式学堂 、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等作为培养洋务人才的重 要措施。
首先,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 发展背景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 洋务留学教育 ? “中体西用”的演变与张之洞的系统阐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在如何巩固政权的问题上,统治 集团内部发生了分歧。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强兵富国,只有这样清王朝才能巩固摇摇欲坠的统治。这部分人称为 洋务派 是极端守旧的顽固派,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把一切外来新事物 都看成是“奇技淫巧”,主张按照老路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他们的共 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只不过方法和手段不同。
福建船政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
前学堂:培养轮船设计制造人员,通习法文, 因此亦称“法文学堂”;
后学堂:培养轮船驾驶人员,通习英文,因此 亦称“英文学堂”。
目标: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
课程
基本课程:包括法文、算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 何、三角、微积分、物理和力学等;
? 学生入学途径主要有三种:咨传、招考和咨送。
?
水以期专致”,“优加奖叙以资鼓励”的思想。
其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展过程。
成立之初
1866年
1867年
70年代初年
1878
课程仅为 外文和汉文
丁韪良 开设万国公法 添设天文、
算学馆,陆 续开设了一些 “西艺” 课程
相继开设医 学、生理学、 化学等课程
京 师 同 文 馆 旧 址
京师同文馆(属总理人,按职责又可 分为总教习、教习和副教习。
? 同文馆由总理事务衙门直接管理,校内最初并无 专任长官。1869年聘丁韪良为总教习,总揽全馆 教务。他1894年因健康原因回国后,由英国人欧 礼斐接任。
? 同文馆的规模不大,也不年年招生。初创时仅有 学生10人,发展到1887年为120多人,这是在 馆学生最多的时候。
的专 门人才 。 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其主要类
型包括:
1)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 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等;
2)军事(“武备”)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上 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广东实学馆及广东水陆师学 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