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
长期以来,人们无论是对《木兰辞》中作为文艺形象的花木兰,还是对各地民间传说中的“真实”的花木兰都存在严重的误读,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文艺作品中的花木兰
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里,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
的一生是个传奇。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
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
文学作品《木兰辞》以浪漫抒情的华章,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
从军的传奇,塑造了一个忠孝智勇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一个不朽的
文学经典。《木兰辞》所描写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忠大孝的奇女子。因为担心父亲年迈力衰,不再适合远戍边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
从军。
从军之后,花木兰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
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立下
赫赫战功,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
出对国家、对君王的赤胆忠心,并得到了君王的嘉奖———“策勋
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至此,花木兰可谓成全了大伦大礼大节,做
到了忠孝两全,其形象高大完美。
更为难得的是,功成名就之后,花木兰并没有贪恋君王所赐予
的荣华富贵,而是惦记着家中年迈的父母,希望君王让她回去尽孝。“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
种视富贵如浮云,奉孝义重千金的行为,不仅表现出她大孝的善良
本性,更表现了她淡薄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她的形象在高
大辉煌之上,更多了一层飘逸洒脱的浪漫气质。
当然,历来最为人们所赞叹的还不只是花木兰的大忠大孝,更
有她的聪明智慧。花木兰从军多年,同行的战友们居然没有发现她
女扮男装的秘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长期与一大
帮男同志共同征战、共同生活,只要言行举止稍有破绽,就有可能
泄露身份秘密,而花木兰却做到了滴水不漏。
以至于当花木兰脱下男装换女装,“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这不只是靠细心谨慎就能够做到的,更加需要高超的智慧,
才有可能从容应对、全身而退。正是大忠、大孝的品格,大智、大
勇的气概,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成就了花木兰的英雄传奇。
二.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
不但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她是一个浪漫的传奇,在各地不同版本
的民间传说里,她也是一个传奇英雄。河北当地传说花木兰曾戍边
燕山。所以,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奠木兰的
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碑文为元朝人达世安的《汉孝
烈将军记》:“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好久,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
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
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
此碑立于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常被人们用以作为花木兰真实身份的佐证。《河南通志》载: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
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载: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
另据《黄陂县志》载:木兰山北双龙镇朱异(字寿甫)之女木兰,十八岁女扮男装,替父参军,英勇征战十二年,扫灭羌胡,功悬日月,晋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卸戎装归乡,侍奉双亲,成老阁九十寿终,葬于木兰山北,墓前竖碑曰“木兰将军之墓”。
各种传说,言之凿凿,似乎花木兰确有其人。然而,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却称“不知起于何代”。
《古今乐录》则称:“《木兰诗》本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花木兰究竟只是一个文艺形象,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到底是从现实走进文学的,还是由文学走进现实的?她到底是
哪里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花木兰作为一个传奇英雄,已经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成为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给予我
们的生活以丰厚的营养。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
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
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河南虞城有一座木兰祠,祠堂有一副楹联:奇孝皆奇忠奇女直
等奇男子;大伦全大礼大节堪当大丈夫。这是千百年来普通百姓对
花木兰传奇人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也是长期以来民间对花木兰形
象的解读。
三、真实历史空间里的花木兰
也许木兰从军的事件确实在某个历史时刻发生过,但却不一定
像《木兰辞》所描绘的那样浪漫,也不一定像民间传说所描绘的那
样成功。长期以来,人们无论是对《木兰辞》中作为文艺形象的花
木兰,还是对各地民间传说中的“真实”的花木兰都存在严重的误读。当我们穿越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迷雾,用历史现实主义的态
度来重新审视《木兰辞》和民间的花木兰传说,我们将会发现一个
命运迥异的花木兰———在真实的历史空间里,花木兰不是一个浪
漫的传奇英雄,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角色。
首先,木兰从军是被迫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女子是应
该谨守妇道,足不出户,一心相夫教子的。评价女子的标准是女工、
才艺和妇道。像《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那样“十三能织素,十
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才称得上贤淑女子。所以女
子不爱红妆爱武装,放弃才艺不学而去从军打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花木兰也不能例外。
从《木兰辞》的字里行间看以看出,花木兰之从军入伍,完全
是为势所迫。“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她该怎么办?她能怎么办?“可
汗大点兵”,无非就是摊派兵役抽壮丁———每家一个,谁家都不
能少!与传说中的花木兰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的真实历史事件是淝
水之战。据史书记载,淝水之战前秦军阀苻坚的大军就是抽丁拉夫
组织起来的。战前苻坚下令:“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这一段史料对于我们理解花木兰为什么要放弃温软舒适的香闺生
活而选择代父从军极有借鉴意义。
《木兰辞》说花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但她真的
很愿意卸下红妆去从军打仗吗?细心的读者可以从诗文的开头“不
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看出,对于代父从军,花木兰的内心其实很
矛盾:让年迈的父亲去还是自己去?自己一个女子怎么去?去了之后
会怎么样?……她真的十分无奈,十分挣扎!
其次,花木兰的军旅生活是艰难痛苦的。《木兰辞》对花木兰
十年的军旅生活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
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颇具
浪漫色彩。但要知道,对于一个柔弱女子来说,从温暖舒适的闺阁
走上刀光剑影的战场,去和凶顽的敌人搏命沙场,是件多么艰难的
事情。且不说刀剑无情随时有生命危险,单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