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

合集下载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这部20世纪40年代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巨著,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标签:《四世同堂》老舍“京味”语言文化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伟大的作家都是语言的巨匠。

老舍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

凭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坚实的语言功底和不懈的艺术追求,老舍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把中国的文学语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使其成为继曹雪芹之后最有成就的“完全凭借纯北京语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独一无二的作家”。

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一直是研究者瞩目的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也颇丰。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一、通俗易懂的京味口语的运用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用通俗的、地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这些经过他提炼加工的北京口语在《四世同堂》中担负起了叙述、描写和对话的任务,使作品具有了朴素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一)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A.口语动词。

从常用词的范围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例如:(1)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2)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老舍的文学风格与思想观点解析

老舍的文学风格与思想观点解析

老舍的文学风格与思想观点解析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文学风格独特且深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同时,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下面将对老舍的文学风格及其思想观点进行深入解析。

一、老舍的文学风格1.鲜活的人物形象老舍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既有对命运的抗争又有对现实的追逐。

2.生动的语言描写老舍的语言描写具有生动鲜明的特点。

他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环境背景,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他的话剧作品《茶馆》中,通过对京剧演员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3.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老舍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疾苦。

他以犀利的笔触,直面社会现实,呈现出广大劳动者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例如,在他的小说《四世同堂》中,通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绘,展现了封建家庭制度下女性的困境和个体的命运。

二、老舍的思想观点1.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老舍在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他批判了以封建礼教为代表的旧文化观念,对封建迷信和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他主张要摒弃过时的传统观念,追求个体的解放和自由。

例如,在他的小说《寒夜》中,通过对一个女子追求自由、摆脱家庭束缚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

2.对人性的关注老舍对人性的关注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

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有着鲜明的层次感,既有善良和正义之举,又有自私和道德缺失。

例如,在他的话剧作品《祝福》中,主人公自甘屈从的形象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3.对社会命运的担忧老舍的作品中流露出对社会命运的担忧。

他对生活在困境中的人民感同身受,对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深感痛心。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呼吁社会关爱弱势群体。

老舍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色

老舍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色

老舍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色说起老舍先生的作品,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他的语言风格就像一位亲切的老朋友,跟你唠着家长里短,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老舍先生的语言特别接地气儿,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

就拿《骆驼祥子》来说吧,里面的人物对话,那叫一个生动!比如祥子和虎妞拌嘴的时候,虎妞一嗓子“我可不能守一辈子女儿寡!我不要脸,这都是你的错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六十九了,白活!”这话语,多直白,多泼辣,仿佛能看到虎妞叉着腰,瞪着眼的样子。

还有那些描写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场景,什么“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

”简单几句话,就把那种闷热、压抑的氛围给烘托出来了,让你好像也置身于那个尘土飞扬的胡同里。

他的语言还特别幽默风趣。

在《二马》中,老马先生的种种迂腐表现,老舍先生用诙谐的语言描述出来,让人忍不住笑出声。

比如写老马去看房子,“房子是真不坏:五间北房,东西两间有廊子,正中有个屏风隔段;厨房靠西,还有个小门通到后院。

马老先生看了看房子,觉得还不坏。

然后由后院绕过去看了看临街的两间南屋。

”这看似平淡的叙述,却把老马那种小心翼翼又满心期待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既好笑又可爱。

老舍先生很善于运用俗语和歇后语,让作品更加鲜活。

在《四世同堂》里,“常二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我们哥儿们几个零钱!”这种带着老北京特色的话语,一下子就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凸显出来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闲逛,正好听到两个老爷子在那聊天。

一个说:“哟,您这今儿个咋这么闲在?”另一个回:“嗨,这不家里那点事儿都弄利落了,出来溜达溜达。

”那语气,那用词,跟老舍先生作品里的人物简直如出一辙。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所在,他把老北京人的生活和语言原原本本地搬到了纸上。

总之,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像一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看似平常,却滋味十足。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1)北京韵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

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

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

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幽默诙谐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

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

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

”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

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

老舍的文笔特点

老舍的文笔特点

老舍的文笔特点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号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笔风格而闻名于世。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一是朴实,他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感描写。

例如,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以朴实的文字展现了祥子这个角色的艰辛和悲惨的生活,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同时,老舍的朴实文笔也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上。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生动描写,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使读者深刻地反思社会问题。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二是幽默。

他擅长运用幽默的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又能够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幽默往往体现在对人物的描写和对话的表达上。

例如,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通过祥子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同时,老舍的幽默也体现在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上,他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述,揭示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滑稽和荒诞,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三是生动。

他能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话的塑造,使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跃然纸上,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的描写往往细腻入微,富有画面感。

例如,在他的小说《四世同堂》中,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场景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命运。

同时,老舍的生动描写也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四是深入。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通过对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为。

例如,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通过对祥子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能够对他的命运产生共鸣。

同时,老舍的深入描写也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深入地探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朴实、自然、不造作,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其作品便成了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他的作品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欣赏的材料。

本文就其四大特色,谈点个人的点滴认识。

一、通俗易懂老舍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毫无保留地信任着老百姓的日常口语的“全能”功效。

1951年,他在一篇文章当中宣言一般地说:“我们必须相信白话万能!否则我们不会全心全意地去学习白话,运用白话!……白话会一切,只怕我们真下功夫去运用它!我们不给白话打折扣,白话才能对我们负全责!”如《离婚》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张大哥的:张大哥……必须读书,好证明自己的意见怎样妥当。

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把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办公。

这只左眼便是极细密的小筛子。

右眼所读所见的一切,都要经过这半闭的左目筛过一番——那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向内看着自己的心的。

这样,无论读什么,他自己的意见总是最妥善的;那与他意见不合之处,已随时被左眼给筛下去了。

“永远把眼珠囚禁着一半”原因是左眼的上皮特别长,“右眼是照常办公,都要经过这半闭的左目筛过一番,那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向内看着自己的心的……”等句是多么的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呀!二、简洁准确老舍的小说,简炼准确的语言往往会让你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亲切自然,会吸引你继续往下读,甚至不知不觉地入迷。

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2400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621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

他还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

比如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写刘四说一不二,用“放屁崩坑儿”,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明天你敢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看,我说得出来,就行得出来!”这些个性化的口语,寥寥数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让读者眼前仿佛就有一个老处女在勾引祥子,仿佛身临其境。

老舍我的母亲写作手法 语言风格

老舍我的母亲写作手法 语言风格

老舍我的母亲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提起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那可真是一篇饱含深情的佳作啊!在写作手法上,老舍先生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母亲的形象。

他通过细节描写,让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比如说,描写母亲做事的利落,“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这简单的几句,就把母亲勤劳诚实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好比我们在画一幅人物肖像,通过描绘人物的五官特征,让这个人的样子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还有啊,老舍先生运用对比的手法,让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

他把母亲的坚强与周围环境的艰难相对比,“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这一对比,母亲的勇敢和坚韧是不是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就好像在一片黑暗中,突然有一束光照亮了一个坚强的身影。

再来说说语言风格,老舍先生的文字那叫一个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

他就像是在和你唠家常,亲切自然得很。

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却能让你感受到他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感激。

“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这种简单直白的表述,是不是让你觉得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讲述他的成长故事?“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这一句,简短却有力,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你心里掀起情感的波澜。

总之,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写作手法巧妙,语言风格亲切,就像一杯温热的茶,越品越有味。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母亲那份深沉的爱。

这不正是好文章的魅力所在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和借鉴吗?。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1)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

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口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

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

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

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

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掰”“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1、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3、老舍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

《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

《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4、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

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是有名的幽默大师,他以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刻画出众多的喜剧人物,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不管哪一位读者,只要一翻开老舍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

它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

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幽默的修辞手法
幽默形象仅赖于揭示事物内涵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辅之以其他艺术手法,老舍深谙个中奥妙,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艺术效果。

2.幽默的人物语言
老舍擅长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

3.幽默的情节结构
老舍幽默技巧不仅在语言表达,在情节结构方面也有所显现。

4.俗白浅易的口语
老舍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
外国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都能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5.简洁准确的词语
老舍把简洁凝练作为其遣词艺术的追求目标:“写东西一定要求精练、含蓄。


6、浓郁的民族色彩
作为“语言大师”,老舍的小说幽默诙谐、“京味”十足、雅俗共赏。

恰似一坛老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

对老舍小说艺术风格的探讨,不仅使我们了解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索我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和个性化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教材中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人教版教材中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人教版教材中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人教版教材中收录了一些老舍的作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老舍的作品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白话风格: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的是白话风格,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他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2.口语化表达:老舍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使人物对话更加生动自然。

他注重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人物的口吻和用词选择,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的特色。

3.民间色彩:老舍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民间俚语、口头禅等民间语言,增加了作品的民间色彩。

他通过运用民间语言,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和命运。

4.描述细腻:老舍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刻画,使作品更加生动。

他注重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社会背景的细微变化。

5.幽默风趣:老舍的作品中常常穿插幽默的对话和描写,给读者带来欢乐和轻松的阅读体验。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笔调和幽默的语言,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

总的来说,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他运用白话风格、口语化的表达和民间色彩,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

同时,他的作品中描写细腻、幽默风趣,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老舍先生,一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大师。

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让人在轻松诙谐之中品味出时代气氛的严肃和凝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一、通俗易懂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

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

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

”《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

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

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

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

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

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

骆驼祥子 的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 的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可谓是独具匠心,充满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北京味儿。

这部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读来仿佛能听到老北京胡同里传来的吆喝声,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北京风情。

首先,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运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让读者容易理解,而且更能够深入人心。

他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同时,老舍还善于运用北京的地方性词汇和俚语,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富有地域特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生活场景之中。

其次,《骆驼祥子》的语言还充满了幽默和讽刺。

老舍通过幽默的笔触,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在欢笑之余,也能够对人物的性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

最后,《骆驼祥子》的语言还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

老舍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北京传统文化元素,如京剧、曲艺、民俗等,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传承了北京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韵味的融入,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独具匠心,充满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北京味儿。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易于理解,而且更能够深入人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舍语言的特点

老舍语言的特点

老舍语言的特点以下是 6 条关于老舍语言特点的内容:1. 老舍的语言那叫一个通俗易懂啊!就像咱平常说话似的,特别接地气!比如在《骆驼祥子》里说“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

”这多平实啊,一读就懂,好像祥子就站在咱跟前跟咱唠嗑呢!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是不是让作品特别亲近咱读者呀?2. 老舍的语言幽默风趣得很呐!他能把普通的事儿说得让人捧腹大笑。

就像《二马》里说“伊牧师脸上瘦了一点,因为昼夜的念中国书,把字典已掀破了两本,还是念不明白。

”哎呀,这多有意思,把牧师读字典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的,让人忍不住发笑。

这种幽默的语言魅力,难道不让你也被吸引吗?3. 老舍的语言生动形象极了!能让你脑子里马上就出现画面。

像《济南的冬天》里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哇塞,你是不是马上就想到那冒着热气的绿水了?这么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有感染力呀!4. 老舍的语言还很质朴纯真呢!就跟老家的亲人说话似的。

瞧瞧《四世同堂》里的“天佑太太首先来到。

韵梅,还没能杵开一块砖,也跑了过来。

”多简单直接啊,却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种质朴纯真的语言,是不是让故事变得特别亲切呢?5. 老舍的语言饱含感情啊!能让你的心跟着一起起伏。

就拿《月牙儿》里说“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哇,这感情多细腻,让你也能感受到那深深的情绪。

这么饱含感情的语言,能不打动你吗?6. 老舍的语言独特得很呐!他有自己特别的风格。

就好像《断魂枪》里“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它的主人一样,十分的冷落,只有在年节下,主人高兴的时候,拿出来摆一摆。

”听听,是不是感觉老舍语言的独特味儿扑面而来?这独特的语言风格,是不是很值得去品味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老舍的语言那真的是精彩绝伦,有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质朴纯真、饱含感情、独特等好多让人着迷的特点,非常值得我们好好欣赏和学习。

老舍的写作风格

老舍的写作风格

老舍的写作风格老舍的写作风格很幽默,如同他本人的为人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老舍写作时笔调轻松幽默,但是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主张和特点时,却显得比较严肃认真。

老舍的语言通俗、生动、简练、形象。

我觉得这几个词语就概括了他的语言风格:通俗、生动、简练、形象。

下面是我对他语言的理解: 1。

通俗性。

这里所说的通俗,不是单纯指文字上的通俗易懂,而是强调文章反映现实生活要有“泥土气息”,要用“大白话”写,让读者感到亲切,如同与一位老朋友在促膝谈心。

比如他的《骆驼祥子》,在说到拉车夫们的劳动生活时,没有使用艰深的专业术语,而是采用大家熟悉的北京话,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细节,让读者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劳动人民的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

生动性。

老舍的语言特别生动传神,能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写得富有意趣。

他的《养花》《养狗》《猫》《母鸡》等,都非常传神地写出了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3。

简练性。

用最少的话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这一特点体现在老舍的许多文章中,他不长于抒情和叙事,而是善于选取典型事例,截取精彩片段,化大为小,既保留生活的原汁原味,又以精练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比如《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仅用两千多字就完成了祥子买车到卖车的经历,并且还说明了祥子的命运如何由不同的遭遇决定的。

4。

形象性。

老舍的语言除了简洁生动之外,还形象生动。

他的散文、杂感语言生动活泼,如同山东快书,他的幽默小说《柳家大院》也是如此。

语言要有生活气息,要接近生活,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幽默、平实、严肃、形象就是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的语言虽然生动传神,但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语言虽然简练准确,但又活泼风趣,耐人寻味。

老舍善于描写北京市民的普通生活和风俗习惯,从这些普通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以小见大,写出时代的风貌。

他在《正红旗下》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典型人物。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茶馆》语言特色

《茶馆》语言特色

《茶馆》语言特色《茶馆》作为老舍先生剧作品的典范,其体现了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

也因此,众多学者对《茶馆》语言风格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形象化的语言,具有京味特色的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以及其幽默讽刺的手法。

本文在整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从不空泛、浅白与机趣中针砭时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不空泛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功力非凡。

尽管《茶馆》只有短短的三幕,但他却能用用高度凝练、准确传神的语言,刻画并传达出了独特的内容与丰富的思想感情。

李渔认为,戏剧语言可要符合人物的形象,什么样的人物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要将语言与人物对应,否则就会让观众感觉不真实。

“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

”[1]显然,老舍先生遵循了《闲情偶记》中的的“戒浮泛”理论,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将各种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语言的形象化是所有关于《茶馆》语言特色的研究都会提及的重点。

梁嘉欣认为在没有复杂的结构与跌宕的情节的情况下,老舍对人物语言运用的能力是《茶馆》的魅力所在。

[2]《茶馆》中出场角色的有几十个,老舍就有这样的能力,让他们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暴露自己的性格,达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3]”的效果。

《茶馆》中的老板王利发就是出现次数最多(出场229次),并且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人物。

邱梅认为他是个性最鲜明、形象最丰满的人物。

[4]《茶馆》一剧的三幕都以他为主角而串联的。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是茶馆店主王利发不仅是说给唐铁嘴听的,也是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

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整日混饭的二流子,他经常来喝茶,却总是赊欠茶钱,王利发对唐铁嘴自然是十分厌恶的。

但对于这种人,王利发并没有直接破口大骂,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时还称呼其为“唐先生”,甚至给唐铁嘴送了一壶茶。

王利发的这一举动一是防止唐铁嘴撒泼,让茶馆卷入是非之中。

二是能够引来其它食客的好感。

老舍写作风格

老舍写作风格

老舍写作风格老舍写作风格:平易、朴实、自然。

主要特点是通俗浅显,亲切感人。

老舍以喜剧见长,善于刻画市民的精神面貌,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又注意突出人物语言和行动上的细节,从中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的喜剧形象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等。

内容上:平淡而不单调,通俗而不庸俗。

老舍的作品是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的,但他并没有将笔墨只停留在对市民的刻画上,而是尽力展现他们身上美好的东西。

《四世同堂》的语言诙谐生动,通俗易懂,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北京,日本侵略者在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之后被赶出了北京城。

在无比沉痛的现实背景下,各色人等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坚持着抗战,努力保全着北京这座古城,以及这座古城里的每一位居民。

其间,还穿插着各种小人物的琐碎故事。

我喜欢老舍的散文,是因为我觉得它们平易自然,没有装腔作势的矫揉造作,也没有声嘶力竭的嚎啕大哭,而只是静静地叙述着眼前的一切。

语言非常简练,也非常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充满了幽默、风趣,却又不乏真挚感情。

我最喜欢的就是《春风》一文,让我如沐春风。

文章开头“天气暖和了”,结尾“天气还是那么冷,并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了”,“年年有春风,有年年的春风”,用“春风”串联全篇,构成了一幅画面,春风在门前舞蹈,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却也带走了人们过去一年的辛酸与悲伤。

老舍在小说创作方面成绩卓著。

早期作品主要描写市民生活,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

他还曾写过长篇历史章回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文博士》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等。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

他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语言艺术幽默与讽刺的交织

老舍的语言艺术幽默与讽刺的交织

老舍的语言艺术幽默与讽刺的交织老舍的语言艺术:幽默与讽刺的交织老舍,这位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中,幽默与讽刺的巧妙交织,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令人捧腹大笑,又能引人深思,给读者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老舍的幽默,并非简单的插科打诨,而是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小场景,将其以夸张、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比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场景被描写得淋漓尽致,那种艰难困苦的情境,在老舍的笔下却多了几分幽默的色彩。

他写道:“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这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祥子的无奈和生活的艰辛,但老舍通过生动的语言,让这种无奈和艰辛变得有了几分滑稽,让读者在同情祥子的同时,也不禁为这种荒诞的现实而发笑。

这种幽默的背后,是老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他用幽默的笔触,为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慰藉,让他们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还能有片刻的轻松和欢乐。

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然而,老舍的语言艺术不仅仅停留在幽默上,他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

他以犀利的目光审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用讽刺的手法将其揭示得淋漓尽致。

在《二马》中,他对老马那种腐朽、保守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老马在英国,依然抱着旧有的观念和习惯,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最终在异国他乡处处碰壁。

老舍通过对老马的描写,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那些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人们,让读者看到了旧观念和旧制度的腐朽和落后。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对汉奸冠晓荷的刻画更是充满了讽刺意味。

四世同堂得语言特色

四世同堂得语言特色

四世同堂得语言特色《四世同堂》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口语化: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运用了大量的北京口语、俚语和方言,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道北京味儿。

这种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使得作品读起来亲切自然,同时也反映了老舍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

2. 生动描绘: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运用了丰富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在描写小羊圈胡同时,老舍写道“胡同里没有车马,没有喧哗,只能偶尔听到一两声犬吠”;在描写祁家大门时,他写道“大门虽敞着,可并不大开,因为门钉与门环已在暗中发出不便明言的响声”。

这些生动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北京的市井气息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3. 讽刺幽默: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运用了大量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对于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陋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例如,通过描写冠晓荷为了讨好日本人而不惜出卖灵魂的行为,讽刺了那些奴颜婢膝、卖国求荣的人;又如通过对祁瑞丰贪图金钱和权利的描写,批判了权力对于人的腐蚀作用。

同时,老舍的讽刺幽默也是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的,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4. 叙事流畅:老舍在《四世同堂》中采用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以祁家四代人的命运为线索贯穿始终。

他的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情节安排紧凑,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5. 富含哲理:老舍在《四世同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事件,表达了许多深刻的哲理思考。

例如在描述祁瑞宣的内心矛盾时,老舍写道“一个亡了国的人去给敌人鞠躬敬礼,还能有点人的气味吗?”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祁瑞宣的内心挣扎,也反映了老舍对于民族尊严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总之,《四世同堂》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既有口语化的特点,又有生动描绘、讽刺幽默、叙事流畅和富含哲理的表达。

这些语言特色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也使得老舍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46 张玲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宛如烂漫云汉,群星璀璨,交相辉映。

老舍便是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

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赵子曰》、《二马》和《老张的哲学》三篇长篇小说,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

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1930年老舍回到了国内,他先后在济南大学和山东大学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牛天赐转》、《大明湖》、《骆驼祥子》、《猫城记》;短篇小说《黑白里》、《微神》等;他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幽默、质朴简练的语言风格。

老舍个性色彩鲜明的语言,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同时也使老舍的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白话作品。

老舍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将结合老舍先生各个时代的作品,参考前人研究的成果对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加以分析并探究其成因。

二、文献综述引言老舍的语言风格体现在: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从北京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等。

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儿。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儿,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

描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作者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老舍“俗白”的小说语言,是北京话中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它就想一条小溪流水,清澈见底,自然流畅。

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

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

假若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

”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

老舍的语言风格相关文献:1、1996年严光文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中发表的《试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中认为,老舍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质朴自然,寸楷含幽默,片言振聩聋,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

质朴简练是老舍语言艺术重要的特色。

他用凝练的语言摹写人生,勾画情景,表现内涵,传达思想。

简洁植源于深刻的思想见解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而精心选择和锤炼词语,则是简洁风格的言语作品重要的修辞方法。

独特的幽默风格是老舍语言艺术的又一显著特色。

老舍幽默的总体特征是“寓哭于笑”,他的幽默建立在融汇中西的文化心态和对生活的真知灼见的基础上。

他“善于捉到人类的幽默”,又用语言的变异创造幽默,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老舍幽默。

2、2010年湖南科技大学的王晓在《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中认为,俗白凝练的语言是老舍备受称赞的艺术特色,老舍语言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北京韵味,使他的文章通俗质朴;在视觉和听觉上,老舍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描绘,注重声调的平仄和韵脚的谐调,这让他的文章朗朗上口,有着诗一般的旋律;在词语和句式的使用上,老舍注重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善于打破语言常规进行超常搭配,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段,这让他的文章在通俗质朴里又不失典雅精致,正是这些特点使老舍的作品语言适合各种层次的读者共同阅读达到雅俗共赏的效应。

3、2009年南京大学文学院陈莉在《从老舍的语言风格追溯其文化基因》中认为,语言风格往往是人格内涵的显现,而人格的形成又取决于作家息息相关的生活事实。

因此每位风格作家的身上都有不为他人所共有的特殊文化因子。

文章从老舍外在语言风格入手,探讨地域环境、民族出身和教育背景三方面文化基因对其的影响。

4、1983年翟文在包头师专学报上发表的《浅谈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中认为,老舍,在现代文坛上是被公认的一位语言艺术大师。

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以悲喜交融、深沉幽默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用传神的大笔,饱蘸着自己的爱憎和激情,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性格迥异、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因此,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象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

5、2012年扬州大学的李俊在《论老舍的白话语言观》中认为,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享有“语言艺术大师”的美誉,作为一名出色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对文学的语言问题有其独到见解。

老舍对语言的理解与阐释,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中外研究老舍语言观点的也大有人在。

白话语言在老舍语言运用与文学创作中处于中心地位,老舍白话语言观念的形成与晚清名士提出的文字改革,以及五四时期文人志士兴起的白话文运动密切相关,正是这一特定得历史语境,为老舍白话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有力契机。

在这一历史契机的影响下,老舍自觉摒弃了自幼熟习的古代文言,选择了白话语言,并形成了他以“白”、“俗”为核心的白话语言观。

老舍在白话语言话语体系建构中所坚持的语言纯净化与民族化观点。

在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后,白话语言取代了文言,成为文学的正宗,但白话语言话语体系的建构却仍处于初创期。

对于如何提升白话,许多人提出了引进古代文言、古代白话、西方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的方法。

一时间,白话语言的建构呈现出混杂、欧化的倾向,对此,老舍提出了批评,倡导白话语言必须纯净化、民族化,用纯净的、民族化的白话语言也可以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完成白话语言话语体系以及白话语言艺术审美性的建构。

写出白话语言的文艺审美性一直是老舍语言运用的不懈追求,但老舍所追求的语言之美并不在于用过多的修辞、形容对口语白话进行藻饰,而是仅就“白”、“俗”、纯净化、民族化的白话语言本身,写出它自然的简劲之美、动听的音乐之美和风趣的幽默之美。

6、2012年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的赵丽娟在关于老舍《茶馆》的语言词汇分析中认为,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

老舍先生非常擅于使用自然流畅,纯净漂亮的北京语言词汇,尤其是富有口语色彩的语言非常精彩,将作品《茶馆》表达得生动、传神,语言词语的使用与言语题旨情境相适应,形成极具北京口语色彩的语言词汇风格,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民族化。

7、2012年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的林哲及岳静在《论老舍文学作品中“V+他+NumP”结构的特点》中认为,作为北京话中的典型表达,"V+他+NumP"结构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在形式、语用、表达方面独具特色,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作出了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作品更加生动、通俗、诙谐。

8、2013年集宁师范学院的张炜在《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文化》中认为,"京味儿"作为一种基于老北京生活和文化中演变而来的语言艺术,其风格内容广阔的涵盖了书籍、音乐、戏曲等各个方面,以至于这一地标性的风格出现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之中时我们就可毫无思索地辨认其特征。

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京味儿的聚集地。

9、2013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的余洪涛在《试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中认为,老舍小说最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小说散发出的浓郁的"京味"。

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对北京的景物和市民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上。

10、2013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刘帆的从《骆驼祥子》到《正红旗下》——探讨建国后老舍写作语言京味儿变化兼论其原因中写道,老舍作品大多用北京方言写作,以渗透着浓郁的京味儿著称。

该文试从建国前后老舍写作语言中京味儿浓淡变化入手,探讨作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对其写作语言的影响。

11、2013年安徽大学的胡磊在《从茶馆到大院——浅谈老舍与王朔京味小说的同与异》中认为,作为一种文学风格的"京味",指以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为主要文学叙事,并在其中蕴含着北京文化的风采和神韵。

因创作题材和语言与北京地域文化有着共同的联系,老舍和王朔都进入了"京味"文学的谱系。

但与老舍所建构的"京味"叙事比较,王朔的叙事题材和语言风格与其存在着明显差异,二者创作所蕴含的"京味"也不尽相同。

12、2013年保定市北市区铁路第一中学的吴艳芳在浅谈《骆驼祥子》对京味文化的体现中认为,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北京市民生活,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市民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作为京味儿文学的集大成者,老舍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京味儿文学树起了一面旗帜。

他用京味儿语言写尽人间百态,用现代文化意识的独特眼光确立了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完美形象,成为京味儿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

13、2011年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崔志远在《京味小说新论》中认为,京味小说表现的是北京普通市民生活,其京味是以独特的京味语言描绘出北京独特的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它萌生于清末民初的报人小说,老舍以发掘和表现四合院文化竖起难以逾越的高峰,邓友梅等承袭老舍的四合院文化开掘,王朔等则以大院文化的描写创造出新京味;京味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却不能视为一个流派。

14、2012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李姃宣在《论老舍的幽默》中认为,老舍早年深受"幽默"这种特殊的艺术的思想表现形式的影响,其小说作品非常契合西方关于"幽默"的观念。

作者对中外老舍研究史进行了回顾,认为关于老舍的小说美学及幽默关系的课题迄今尚未成为系统研究的对象。

作者亦对"幽默"这个新词在中国的引进史进行了追溯,认为老舍的幽默观与林语堂、鲁迅存在着差异。

为了系统地研究老舍的幽默观,必须关注可能给予作家以影响的出身因素(民族、家庭、童年、环境等)及各种文学传统(中国、北京、满族、西方等),还须审视作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作品的各种艺术要素,等等。

15、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烨在“把白话真正的香味烧出来”——老舍的语言艺术中认为,老舍对语言有独特执著的美学追求,主张:"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把白话真正的香味烧出来";"好的文字是由心中炼制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