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导读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2.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3.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4.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

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5.正心;解释端正心性,出处《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和“心正而后身修。” 《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正心:使心灵对从外物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与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集中精力而不心不在焉。儒家提出的一种修养方法。试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跟理解。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礼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礼治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儒家传统道德修养观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对儒家修养观中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价值的内容进行继承和发扬,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教育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之基础,并激励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现今社会的问题层出不穷,总的原因是因为教育出了问题。孔子的思想指导我们要谦让,要以诚待人,但现代人教孩子们要竞争,要抢夺。这怎么行,刚开始时竞争,再后来就是斗争,再后来就变成了战争。有谁说现在的那些国际争端不是这么引起的。现在的人们只看到了利益,人与人之间认同那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抛弃了根本的人性问题,所以现在是时候该重新拾起古代儒家思想的时候了。有很多人认为那是过时的东西,但事实不是这样,其实古人是最懂教育的了。每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都亲自带孩子去学堂,并先给孔子三叩首,然后再给先生三叩首,这样孩子一看自己的父亲度对老师这么尊敬,自己怎么还敢不尊重老师呢,这样孩子对学习有了一种严肃感,让他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孔子还教导人们要以诚待人,而且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现代人有多少能做到这些的,每天人们都已多面示人,见到朋友一个面,见到同事一个面,见到上司又一个面,与人交谈是时心不诚,心里总是充满着对周围人的怀疑,心很累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邻里之间互相都不认识,人们对与陌生人沟通充满了恐惧。如果在这样下去,那些以前被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那些感情就都会渐渐消失。如果你用英英词典查respect(尊重)解释它会告诉你“treat others the way you would want to be treated”用你想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知道并不是理解。很多人总想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利,从而凌驾与他人之上。这种思想不应该存在。人们应该重拾起中国的的儒家思想,我们是中国人,怎能摒弃我们自己的文化呢?对国学的认识。国学修身养性,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本,失去对国学的认识,容易在社会的现代化大潮中失去自尊和自信,所以国学很重要,经典四书五经很重要。国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只是到了近代才衰落下来,不能说是民族的悲哀,但这是历史的趋势所在,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理由自豪,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有相应的需求,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国学无疑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开始研究国学,从中汲取精神食粮,至于国学的复兴我想应该理性看待,毕竟一种文明的复兴,不是容易的事!“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影响着炎黄子孙!国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语文”,它是包罗万象,文学,哲学,美学,无不包囊其中。不懂国学或者是不深懂国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国学者!国学经典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