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文献综述(个人小文章)

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文献综述(个人小文章)

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相应地,分布在农业中的这些群体则是农业产业集群。

已有的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国内外文献很多,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的认识。

关于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综述尽管产业集群一词最初是由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但是关于产业集群方面问题的研究却有着久远的历史,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组成部分。

最早对集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并且从分工的角度把其定义成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形成的群体。

马歇尔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

通过研究工业组织,他间接表明了企业间的集聚起因于追求外部规模经济。

而后,韦伯从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

科斯则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

波特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国家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19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产业集聚的产生做了解释,他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三者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以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理论为基础,近年来,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一)区域视角在对各省的农业产业集群研究方面,赵玉莲(2010)和杨志锐,赵阳(2010)分别探讨了河南省和广东省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对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演进过程、影响因素、效应评价等方面。

同时,本文将重点关注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旅游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本文将对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模式下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为其他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这些对策建议旨在优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旨在加深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与特征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由旅游企业、相关辅助企业以及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研究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与竞争,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空间集聚现象。

旅游产业集群不仅涵盖了酒店、旅行社、景区等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核心企业,还包括了交通、餐饮、娱乐、购物等辅助性企业,以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教育、科研、金融机构等。

地域集聚性: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邻近,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

这种集聚有利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产业集群的定义、特点、历史和发展,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等内容。

国外产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相关产业,通过协同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知识溢出,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集聚性:产业集群通常位于同一地理区域,临近的企业和机构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降低运输和沟通成本。

2、产业关联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通常具有一定的产业关联性,如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金融机构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3、资源共享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人才、市场等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知识溢出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和学习,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溢出,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国外产业集群的历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产业集群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当时纺织业在该地区发展迅速,形成了早期的产业集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同时,国际合作也成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推动全球产业集群的发展。

国外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国外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因地区和产业发展阶段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产业集群形态和特征:1、制造业集群:制造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产业,制造业集群通常包括机械、电子、汽车等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

这些企业和机构在某一区域集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生产能力。

文献综述 样例

文献综述  样例

样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献综述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支柱,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近几年来,广西重点产业及领域的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具有广西区域优势产业如铝工业、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的培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电力、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制糖、食品等重点行业已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五大区域经济的优势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区初步形成糖业基地、汽车工业、林纸化工、铝、电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但从总体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面小;投资招商的软硬环境不佳;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等等。

同时,这些产业集群又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受到高端上游的封锁,并多表现为产业价值链低端的集聚,难以真正带动区域性发展。

如何加强发展和壮大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已经成为目前讨论的焦点。

一、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日本学者青木昌彦(MasahikoAoki,2001)从创业投资者对创新企业的控制权角度入手,提出了“只能在一群创新式企业和一组创业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背景之下才能理解硅谷模式”,幷提出了锦标赛制度的创业资本治理机制。

青木主要从企业治理角度探讨企业集群的发展问题,开创了企业集群研究的一个崭新思路。

但他过分强调代理人市场对企业治理机制形成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钱颖一(1999)运用“栖息地”(habitat)的概念来解释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丈秋综述:产业第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丸fl新古典经济学开姑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丈根据对国外冬个浇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克进行丈故杭理.以及供鉴询人的枝理为扎,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 国的研丸进行分开研兗,杆国外相关研•丸分为五个視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兗,則以简单的肘间丸后顺序为主遗行杭理。

兴健阀:产业專聚;分工;外部竝济;交易成本一、Jit尹业集聚的研兜早>4腑古典经济学肘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 (1920丿的外部经济理怡。

关于庐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糸,学者普遍达成了共帜,认为经济活动的咗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勺我强化机制,尹业集聚无怡是对于知识溢岀(Rosenthal & Strange, 2004),人力赛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 2000),吟低丸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 2002),还是在提壽企业的丸争优势方面(Porter, 1998)都翅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庐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丸,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朗術的桓架。

本丈沈图通过丈故枕理总结岀一个規括性的尹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老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尹业集聚问題的研无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怡进行简要介绍和搐理。

f-J古典视角:分工与卢业幕棗古典经济学对尹业集聚动因的研克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尹业集聚理怡成因的理怡基础。

尹业间分工包括了尹业绽的延伸和中间老交易问題,企业间分工导致的圾酬递_增和交易条用的节约成为尹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潘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闲述,并突破了斯矗的分工受限于市场谢的观点,笫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團,迂回生庐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理论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活动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在产业集聚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20世纪70-80年,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以Lundvall(1992)、Krugman(1991 ,1995、Porter(1990, 1994)等人为代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1961)从供给角度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一是专业化投入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二是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三是生产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文献综述--慈溪小家电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探讨

文献综述--慈溪小家电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探讨

题目:慈溪小家电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探讨一、前言部分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不仅发挥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同时亦因此而产生了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浙江、广东等地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可能制约和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因素,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如产业集群品牌的匮乏。

集群品牌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而逐渐凸现出来的,虽然集群品牌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作用显著,但它本身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

假使对它维护不当,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要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应在充分维护与利用集群品牌的同时,让产业集群诞生一批具有个性化品牌的企业,这也是产业集群向高级阶段演化的必经之路。

二、主题部分一、产业集群品牌概述(一)产业集群品牌的概念综述集群这个专有名词来源于英文中的cluster,首次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迈克·波特教授,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土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贾爱萍、刘宏文(2010)指出: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孙小会(2008)提出:所谓集群品牌,是在某一特定地区范围内被公众认知的品牌。

集群品牌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彰显着企业和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特色。

它具有更小的风险.更高的价值.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和丰富的联想性与公共物品性。

集群品牌不仅集聚起企业和产品,更重要的是集聚起相关行业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一、引言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

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

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工决定分工”,即市场规模引致分工的深化并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样一个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很重的现象,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产业集群这种现象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学者的重视。

本文回顾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经典理论,简要介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状。

最后本文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加以总结并进行评述。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竞争优势一、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第一个将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他们的组织及管理的效率。

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内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

当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

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的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产业集群这种现象。

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不同,区域经济学家韦伯、胡弗等从资源地理分布的角度来解释了企业集群行为,他们认为,企业的地理分布受到投入要素、产品市场和消费者分布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他们的理论加以发展,认为企业集群的发展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降低了的运输成本,高质量的劳动力市场和当地技术存在的外部性。

克鲁格曼通过建立一个产业群模型来说明企业和产业一般趋向于在特定的区位集中,然而,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地方。

他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这就是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汤连帮201030510870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的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的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早已存在。

从产业集群产生的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的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

从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的下游的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的软件开发区、日本的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的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纵观世界的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等。

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的标准,2002年,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和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群引言产业集群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才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所以相应的理论已相当丰富和成熟,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及其效应的相关文献资料。

一、国外相关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2]。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韦伯的观点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

克鲁格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波特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

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的成长。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3]。

在这些理论当中,最值得我思索的是波特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并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研究认为产业集群能带来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等竞争优势[5]。

淄博市产业集群韧性文献综述

淄博市产业集群韧性文献综述

淄博市产业集群韧性文献综述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向好、质效提升态势,GDP、工业、投资等主要指标出现可喜变化,产业结构稳步优化,发展动能加速积聚,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4月25日,淄博经济一季度发展“成绩单”出炉,实现生产总值926.06亿元。

开局起势见精神。

数据背后,折射淄博经济的强劲韧性和活力,显示出淄博新动能加快成长。

也是坚持“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大力实施产业赋能行动的结果,充分展现了经济发展领域的“淄博担当”。

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淄博实践”“凤凰涅槃、加速崛起”,在设立省辖市60余年的新兴城市淄博,这一掷地有声的发展愿景被反复提及。

在它的背后,是伴随着近些年各种矿产日益枯竭、环保节能政策紧缩,这座城市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与考验。

怎么办的问题,成了摆在淄博市委市政府及各产业面前的必答题。

聚力推进产业转型,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是淄博给出的解题路径。

“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这16字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思路。

经济增长的路径与选择淄博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她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耀眼夺目的辉煌,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传统工业大市的她,工业起步早,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传统产业在过去占比达70%。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淄博市着力完善产业体系,延展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41个产业大类中有39个实现规模化生产,90余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

不过,淄博的传统产业大多是基础产业和中小型企业,产业层次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体系不完善、产业链条偏短,如何破解?“路边烟囱冒烟、路上尘土飞扬”,曾是很多人对淄川区罗村镇的旧有印象。

该镇地处淄川区东北角,是重要的建陶产区,以建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环保压力和转型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Nicholas Craft 和Anthony J.Venables(2011)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

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引入经济地理学研究,克鲁格曼(Krllgman)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

除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外,管理学、竞争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真正促使产业集群理论引起广泛影响的则是在波特(Poter)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之后。

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认为产业1Marshall。

经济学原理(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朱华晟。

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3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也受到不少学者批评,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未形成系统理论。

而在技术革新的当代,传统产业集群的集聚因素和动力机制也不再适用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

产业集群的演进研究正在不断引起各方学者的重视。

1.2发展中国家研究现状西方产业群理论主要立足于发达国家区域发展的成功实践,鉴于经济基础、社会文化背景、政策法制等都有较大区别,而中国最为典型发展中国家,要对其产业集群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理论基础将更加合适。

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获得了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市场份额4,并由此在发展中国家中出现了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群。

Sengenberger 和Pyke认为由此产生的产业集群产出产品质量低,附加值少,具有明显的“下层道路(low road) ”或“高架道路(high road)”与“下层道路”混合型的特征。

他们提出的高架道路为创新、高质量、功能柔性和良好工作环境下地产业集群,下层道路为低价格、大量劳动力柔性、低成本劳动力的。

两者被认为不兼容,因为下层道路往往被认为会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破坏高架道路。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级产业集群发展时期为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时,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轨迹、经济绩效和地方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格列夫(Gereffi)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型产业群如果不整合到全球客户驱动的商品链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5我国学者王缉慈则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的性质和创新能力对外资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引入起到关键作用,应是的外资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中生根,才能避免脆弱的“分厂经济”,使得本地产业集群具有自我创新能力和独立生产能力。

61.3中国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关注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的。

其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王缉慈教授在国内产业集群跟踪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缉慈教授在《创新的空间一一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中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思想,并对国内外大量的典型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

7李小建编写的《经济地理学》从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域、经济活动全球化三部分系统阐述当今经济地理学范畴中产业集群的问题,就新产业区的来龙去脉进行阐述,提出从区域的形成时间、规模部门结构、联系程度和根植性等方面来判别新产业区。

以上主要为我国的经济地理学界对产业集群的阐述,他们最早接触并研究产业集群,主要在研究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对我国当时的区域规划政策起到了指导作用。

83Poter,M.E. Loeations, elusters, and company strategy. In: Clark, G.L., Feldman, M.P. and Gerler, M.5. (Eds.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0.4Schmitz, H. Does local co-operation matter?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outh Asia and Latin America.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vol.28, pp.323-336.5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vol.48, pp.37-70.6王缉慈。

关于在外向型区域发展本地企业集群的一点思考。

世界地理研究,2001.(3):15-19.7王缉慈,创新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陈凡,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政府的作用,复旦大学,2009年在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的研究上,北京大学的盖文启在《新产业区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机制研究》中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探讨新产业区发展的机制。

9在借鉴国际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会区域产业发展的问题,诸多学者也开展了探讨我国实行集群战略及其对应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

10李新春分析了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企业的网络化成长与市场发育过程的相互作用,指出企业组织创新应着眼于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取,更要重视建立企业间较稳定的分上协作网络。

11周文教授系统评述了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理论的进展,重点介绍了新产业区的集聚机制,指出只有具备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才有可能形成成功的产业集聚。

特别是仇保兴指出:产业组织可划分为纯层级组织、纯市场组织和中间性体制组织三类,其中中间性体制组织又有两种表达形式:企业集团模式和小企业集群模式。

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以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心,对小企业集群的存在形式和内部结构、运行机制和外部条件、演进过程和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二、国内外关于政府在产业集群中作用的研究现状2.1影响产业集群发展因素王辑慈总结了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1)区位与空间因素:大量专业化企业在大城市郊区或中小城市集聚成群,可以较容易地获得柔性劳动力。

2)社会文化因素:区内企业主或工人之间具有相同的或近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企业之间在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竞争过程中,仍能够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因而相互信任和彼此满足,需求成为区内最有价值的资源。

3)产业组织与经济方面的因素:区内存在一种向前、向后的劳动力水平联接,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市场或非市场的交换。

企业内部以及同行业企业或相关产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柔性的,即动态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4)公共机构与组织支撑因素:专业化的企业与当地教育、培训、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政策等公共机构组织形成一种网络,共同促进区域的发展。

在盖文启看来,上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内的企业能够实现外部的规模与范围经济13。

而集群本身,也由于集群内形成的创新网络整体的作用,不断保持着创新的优势和竞争优势。

2.2政府与产业集群关系相对来说,国际学术界对产业集群这一主题的讨论已相当成熟。

但就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却缺乏系统性,专门涉及这一问题的著作也不多,仅有一些学者零星的提及。

法国经济学家帕鲁的增长极理论比较重视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通过政府的人为干预,产生围绕推动产业的集聚,最终驱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发展中国家应优先发展那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通过回流效应实现9盖文启。

新产业区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10朱华晟。

关于中小企业化的几点思考。

改革与战略,2000,(2):64-6711李新春著,《高科技产业集群式创业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索》,2004一01,《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1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条件优越地区的优先发展,而后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