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
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
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Nicholas Craft 和Anthony J.Venables(2011)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
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引入经济地理学研究,克鲁格曼(Krllgman)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
除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外,管理学、竞争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
真正促使产业集群理论引起广泛影响的则是在波特(Poter)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之后。
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认为产业
1Marshall。
经济学原理(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朱华晟。
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3
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也受到不少学者批评,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未形成系统理论。
而在技术革新的当代,传统产业集群的集聚因素和动力机制也不再适用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
产业集群的演进研究正在不断引起各方学者的重视。
1.2发展中国家研究现状
西方产业群理论主要立足于发达国家区域发展的成功实践,鉴于经济基础、社会文化背景、政策法制等都有较大区别,而中国最为典型发展中国家,要对其产业集群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理论基础将更加合适。
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获得了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市场份额4,并由此在发展中国家中出现了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群。
Sengenberger 和Pyke认为由此产生的产业集群产出产品质量低,附加值少,具有明显的“下层道路(low road) ”或“高架道路(high road)”与“下层道路”混合型的特征。
他们提出的高架道路为创新、高质量、功能柔性和良好工作环境下地产业集群,下层道路为低价格、大量劳动力柔性、低成本劳动力的。
两者被认为不兼容,因为下层道路往往被认为会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破坏高架道路。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级产业集群发展时期为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时,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轨迹、经济绩效和地方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格列夫(Gereffi)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型产业群如果不整合到全球客户驱动的商品链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5
我国学者王缉慈则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的性质和创新能力对外资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引入起到关键作用,应是的外资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中生根,才能避免脆弱的“分厂经济”,使得本地产业集群具有自我创新能力和独立生产能力。
6
1.3中国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关注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的。
其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王缉慈教授在国内产业集群跟踪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缉慈教授在《创新的空间一一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中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思想,并对国内外大量的典型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
7李小建编写的《经济地理学》从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域、经济活动全球化三部分系统阐述当今经济地理学范畴中产业集群的问题,就新产业区的来龙去脉进行阐述,提出从区域的形成时间、规模部门结构、联系程度和根植性等方面来判别新产业区。
以上主要为我国的经济地理学界对产业集群的阐述,他们最早接触并研究产业集群,主要在研究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对我国当时的区域规划政策起到了指导作用。
8
3Poter,M.E. Loeations, elusters, and company strategy. In: Clark, G.L., Feldman, M.P. and Gerler, M.5. (Eds.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0.
4Schmitz, H. Does local co-operation matter?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outh Asia and Latin America.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vol.28, pp.323-336.
5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vol.48, pp.37-70.
6王缉慈。
关于在外向型区域发展本地企业集群的一点思考。
世界地理研究,2001.(3):15-19.
7王缉慈,创新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陈凡,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政府的作用,复旦大学,2009年
在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的研究上,北京大学的盖文启在《新产业区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机制研究》中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探讨新产业区发展的机制。
9在借鉴国际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会区域产业发展的问题,诸多学者也开展了探讨我国实行集群战略及其对应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
10
李新春分析了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企业的网络化成长与市场发育过程的相互作用,指出企业组织创新应着眼于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取,更要重视建立企业间较稳定的分上协作网络。
11
周文教授系统评述了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理论的进展,重点介绍了新产业区的集聚机制,指出只有具备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才有可能形成成功的产业集聚。
特别是仇保兴指出:产业组织可划分为纯层级组织、纯市场组织和中间性体制组织三类,其中中间性体制组织又有两种表达形式:企业集团模式和小企业集群模式。
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以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心,对小企业集群的存在形式和内部结构、运行机制和外部条件、演进过程和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二、国内外关于政府在产业集群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2.1影响产业集群发展因素
王辑慈总结了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1)区位与空间因素:大量专业化企业在大城市郊区或中小城市集聚成群,可以较容易地获得柔性劳动力。
2)社会文化因素:区内企业主或工人之间具有相同的或近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企业之间在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竞争过程中,仍能够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因而相互信任和彼此满足,需求成为区内最有价值的资源。
3)产业组织与经济方面的因素:区内存在一种向前、向后的劳动力水平联接,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市场或非市场的交换。
企业内部以及同行业企业或相关产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柔性的,即动态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4)公共机构与组织支撑因素:专业化的企业与当地教育、培训、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政策等公共机构组织形成一种网络,共同促进区域的发展。
在盖文启看来,上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内的企业能够实现外部的规模与范围经济13。
而集群本身,也由于集群内形成的创新网络整体的作用,不断保持着创新的优势和竞争优势。
2.2政府与产业集群关系
相对来说,国际学术界对产业集群这一主题的讨论已相当成熟。
但就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却缺乏系统性,专门涉及这一问题的著作也不多,仅有一些学者零星的提及。
法国经济学家帕鲁的增长极理论比较重视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通过政府的人为干预,产生围绕推动产业的集聚,最终驱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发展中国家应优先发展那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通过回流效应实现
9盖文启。
新产业区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0朱华晟。
关于中小企业化的几点思考。
改革与战略,2000,(2):64-67
11李新春著,《高科技产业集群式创业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索》,2004一01,《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条件优越地区的优先发展,而后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政府应发挥作用,防止因循环因果积累导致的区域差距过大问题。
此外,国外学者也普遍认为,小企业自身不可能同时承担以下的所有任务:提高技术水平、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培训具备高级技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筹集发展资金。
因此,集群内中小企业实力的提高需要外部力量的大力支持,需要建立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政府行为与扶持特定产业政府目标的“合意”产业政策不同,对集群的政策应在于优化集群结构平衡群内企业的竞争行为,提高集群的竞争优势。
此外,他还认为,政府与企业进行合作可以创造企业和产业的双赢局面,但是,只要合作超过一定程度,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问题。
也就是说政府必需认清:哪些领域才是它可以合法运用影响力、创造繁荣经济的地方。
14
关于产业集群政府作用问题,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论述颇多,主要是借助于国外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一系列研究。
王辑慈教授认为,地方政府服务力度不够是导致产业集群中企业本地联系较弱的主要原因。
面对全球激烈竞争的形式,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服务的职能,高度重视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的合理“结网”,并提倡通过中介机构和协会、商会等机构,在企业之间加强各种形式的技术信息交流和物质联系,同时鼓励企业在本区域扎根,为发展本区域的社区文化贡献力量。
任志安建立了产业集群形成的进化博弈模型,得出了政府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政策作用的一般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几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形成过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有:政府不作为政策(浙江产业集群);政府积极干预政策(建立工业园区);政府引进性政策(广东产业集群)15。
胡宇辰在其著作《产业集群支持体系》中也指出:由于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特性,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很难保证区域经济始终沿着最优路径发展。
16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在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中仍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总体来看,由于经济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国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政府作用研究仅停留在制度层面,具体的政策措施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并不多;国内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比较多,但基本是在国外个别学者的理论框架内进行本土化研究,介绍性较强,创新性不足,且多为事后的经济性分析,其中涉及政府行为的描述也比较宽泛。
1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5任志安.企业集群形成中的政府政策作用:理论研究与我国的实证分析,嘉兴学院学报,2005-1.
16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