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处处》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落,更需要阳光
--------《微光处处》读书笔记《角落,更需要阳光》这个标题是我借鉴书中其中一位作者王瑷丽在本书中的文章标题,这个标题很是吸引我,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而是永远不被黑暗所遮蔽。在现今这个社会,角落里满是黑暗,为了让更多人得到阳光的照射,我们便要做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状况。在选择了社工这个专业之后,我一直很迷茫,也后悔过,想象着如果当初选择了社会学会是何种境地,说实话我知道两者实际差距真的不大,但心里还是会觉得不甘心,后来便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关于读书笔记,老师安排了这个任务之后,我便买了老师推荐的《微光处处》这本书,虽然到现在还没看完,我以后会把这本书看完的。
刚开始学习《社会工作导论》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便给了我们社会工作的定义,即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助人自助的服务性活动。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会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让困难人群走向自助的道路,同时对社会工作者自身来说也是自助。《微光处处》的28位作者,都是实实在在的“社工人”,他们为了社工事业奉献自己,遵循着社工的价值理念,勤勤恳恳的为中国的社工事业努力奋斗。
书中姬中宪的《社工是谁》,引起了我的共鸣,他认为他们那一代社工普遍的经历,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非自愿性的进入专业,我
高考时被糊里糊涂的调剂到了社会学类,然后糊里糊涂的进入到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第二,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习了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没有得到实践,而且还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淡忘,并且我们也没有去实践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第三,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貌似还没有理清,总觉得社会学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社会工作实践活动会多一点,但半年下来,并没有觉得社工的实践活动很多,相对应的增加了实验课,也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第四,专业与职业的分离,现在开始考虑毕业之后去干嘛的问题,我很希望能从事自己的专业,但却很担忧,我知道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但是按照现在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尽管现在社工发展不是很好,但是有这28位或者更多的社工人带领着社工事业向前发展,就仿佛看到了社工灿烂的明天。
大家都愿意将社工比喻成拾海星的人,而王瑷丽却把社工比喻成播种太阳的人,王瑷丽,“天津市太阳村儿童之家”创办人,她选择做一个光明使者,去寻找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就是犯罪的父母服刑遗留的或者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他们居无定所,饥餐露宿,她就去寻找这些孩子,为这些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的家,并取名为“太阳村”。当陷入困境的时候,她想过放弃,但是一想到这些孩子,她便又有了勇气,在苦难中前行,在解决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她买来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书籍,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从她身上想到了自己,我没有她那么伟大,我只是一名
普通的社工专业的学生,今后是否从事社工,也还只是一个未知数,现在能做的是学习一些社工方面的知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算不从事这个专业,对我的人生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港澳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优于大陆的,大陆社会工作起步晚于港澳,这是一个原因,但在大多数大陆民众的记忆里,是没有社会工作这个概念的,尤其在农村里面,受到传统文化家丑不可外扬的影响,一般都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港澳篇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甘炳光的《情系社工二十五载》,他选择社工是基于一个单纯的心愿:帮助别人。这句话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但他一做就是25年,他说:“我相信除了社会工作,没有一个专业在给予你工作、报酬与满足感之外,更会一直帮助你的人生,以及更新你的生命。社会工作是一个重“情”的专业。我在投身这个专业后获得了不少情与义,感受到了不少人生难忘的情怀,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一个称职的社工,我只知道25年的社工路令我今生无悔!”每个社工,心中总会有助人的情怀,在他人需要时奉献真心,依然坚持心中的那份信念,助人自助在社工人看来是一个永不变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