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记录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5.断点组合技术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2、地震子波提取3、井地标定4、初始模型建立5、反演参数选取6、反演处理7、砂体追踪描述8、成图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
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
静校正sta 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
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
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
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
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record sectio 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准
目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备
标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空
发育史研究
间
时-深转换
解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释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序号:学院:一、实验目的:●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地测井数据加载方式;●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成果,掌握地质分析的基本内容。
二、工区概况:该油田所在的区域属典型的内陆性气候;油田所处地表为戈壁滩,地面海拔在290~460m之间,地势相对平坦,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的斜坡。
红南9块构造位于红南2号构造西边,整体为一个被近南北走向和近东西走向的两组断层切割所成的低幅度断块圈闭群。
控制红南9块复杂断块构造的是一组近南北走向的四条正断层;断层断面倾角较大,近似直立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又是控制构造演化形成的主力断层。
研究区沉积盖层主要由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及白垩系三十里大墩组、胜金口组、连木沁组四套地层组成,最大沉积厚度达1466m;地面露头与钻井资料揭示,喀拉扎组、三十里大墩组储集层丰富,为凹陷的油气资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为属于下白垩统的三十里大墩。
三、Discovery资料解释操作步骤:1.建立工区:启动GeoGraphix Discovery:在桌面上点击GeoGraphixDiscovery图标或选开始 >> 所有程序>> GeoGraphix >> Discovery >> ProjectExplorer. 打开 ProjectExplorer窗口。
如果是第一次启动ProjectExplorer,只有实例工区列出。
输入工区名、确定工区位置:2.地震数据加载:导入井头信息:导入分层数据:用Prizm导入测井曲线:(调整单位、上下限)打开SeisVision:填写侧线起始位置:工区概况:在工区中加载井头和分层数据:对hn9-21井位南北走向侧线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操作: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到对比识别合成地震记录:5.对比解释:在本实验中,通过横纵测线上对地层的标识之间进行对比,来确定地质构造,进行地质解释。
GeoFrame模块详细技术说明
GeoFrame模块详细技术说明1、地震解释平台Seis2DV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运用Seis2D模块可以对2D地震测线进行选择、显示及解释。
同时,该模块可以方便地进行显示比例、显示类型选择及填写标注等。
Seis3DV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运用Seis3D模块可以对3D地震测线或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抽任意测线进行生成、选择、显示及解释;同时,该模块可以方便地进行显示比例、显示类型选择及填写标注等。
BasemapPlus工作底图具有网格化和等值线勾绘功能的工作底图软件。
其特点为:综合岩石物理数据、地球物理数据和地质数据进行综合平面成图。
网格数据,等值线和散点数据的交互编辑。
网格之间的数学运算。
彩色填充形式的等值图。
SeisTie闭合差校正是IESX中对2D测线或3D地震数据体之间的闭合差进行校正的应用模块之一。
一般地,2D测线在相交点上存在下列现象:两条测线存在时移、视地震相位差异、同时存在时移和视相位差。
Seistie通过相关分析和(或)解释成果方法确定时移或相移差。
选择基准测(站)线,运用变时移量或常量计算校正量。
编辑闭合差估计量和校正量。
将时差或相位差校正到其他2D测线、层位和断层解释结果上。
AutoPix 层位自动追踪及拾取地震数据体内单属性快速拾取软件。
Surfaceslice层位切片将时间或深度域的特定时窗或深度窗的地震相位的振幅属性进行平面显示的模块。
Synthetics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是IESX模块中的应用模块之一,Synthetics子模块具有以下特点:利用声波和密度数据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可以进行子波定义、复合或自动增益控制,正反极性选择。
可以生成理论、时变子波、或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子波。
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子波时,可以采用统计的或确定性子波提取方法。
在交互式界面上进行声波数据标定和时深数据编辑。
时间、深度,井曲线,反射系数,子波,地质层位和地震数据等均可显示在合成地震记录模板上。
合成地震记录
应用合成地震记录来标定地震层位是地震资料解释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将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相结合的一条纽带。
它最终使抽象的地震数据与实际的地质模型连接起来,为地震资料解释的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合成记录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到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的准确性,因此,提高合成记录的精度就成了地震层位标定的首要问题。
1合成记录的方法原理1.1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方法一般而言,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是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求取一反射系数序列,再将这一反射系数序列与某一子波反褶积得到结果。
S(t) = R(t) * W(t) (1)式中 S(t) —— 合成地震记录; R(t) —— 反射系数序列; W(t) —— 地震子波。
上式表明,合成记录的好坏与反射系数序列的求取和子波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反射系数序列的准确性和精确程度又与测井资料(声波、密度)的采集、处理等过程密切相关;子波的选择,则要考虑子波的长度、相位、频率等诸多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1],主要表现在:(1) 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附近的地震剖面层位不吻合现象较多,或者说同相轴吻合的时窗长度有限;(2) 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附近的地震剖面能量不吻合现象较多,或者说同相轴“胖瘦”程度吻合有限;(3) 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附近的地震剖面存在一定的时移。
其原因主要在于:①子波受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难以给得恰到好处;②深—时转换存在误差;③褶积模型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应地震记录;④实际地震记录存在噪声。
1.2实用优化方法1.2.1校正测井数据首先对测井数据进行校正,对反射系数序列进行非均匀采样[2,3]。
1.2.2选择合适的子波(1)子波的类型。
常用的子波有两类,一是典型子波,如Richer、Traperiod子波等;二是提取子波,提取子波一般有维纳—莱文森混相位子波提取法和自相关子波提取法两种[4,5]。
从剖面提取的实际子波制作的合成记录,虽然其合成地震记录层位精细标定应用研究*洪余刚 陈景山 代宗仰 李凌峰(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500)摘 要:通过对合成记录制作的一般方法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地震资料,提出合成记录的制作在层位标定中的实用优化方法,强调了子波的提取方法和子波相位引起的偏差。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一、前言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本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求为:
1.初步学习、认识与熟悉Discovery软件;
2.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工区的建立;
3.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资料的加载;
4.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5.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剖面的解释对比工作;
6. 初步学会绘制等t0构造图;
7. 初步学会进行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8. 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实验内容
为了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本实验中,利用Discovery软件,首先建立工区进行地震数据、测井数据的加载和显示,然后进行层位标定、同相轴追踪和断层识别,并绘制出等t0构造图。
(三)实验的主要流程:
1.建立工区→
2.加载测井数据→3导入分层数据→4.加载地震数据→5.建立地震解释工区→6. 导入和井坐标→7.制作单井的人
工合成地震记录→8.标定目的层位→9.追踪、解释目的层位→10.生成工区解释后的图→11.绘制工区目的层等t0构造图
(四)实验成果
1测井曲线图
2.工区平面图
2.sea908井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3.追踪、解释目的层位(即sy_t层)
4等时间图
5深度构造图。
Petrel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使用技巧
Petrel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使用技巧Petrel 合成记录工作流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确定时深关系是地震解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Petel2009.1.1,开始Petrel里有两个制作合成记录的模块,一个叫Synthetics,一个叫Seismic-Well tie。
这里介绍如何使用Synthetics模块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从Petrel 2007开始Synthetics模块有了很大改进。
最重要的变化是其结果可在Global well logs下有相应的synthetic目录,其相应时深关系可在数据表中显示。
对同一口井可产生多个合成记录,如图1-1,1-2所示。
Synthetics模块制作合成记录工作流主要分为两大步骤:按照已有数据产生合成记录通过welltop 进行时深关系调整(bulkshift或sqeeze/stretch)一、 生成合成记录1. 双击synthetic模块,打开合成记录主界面(如下图),选择create new folder,从界面中well 到well seismic 四个界面对合成记录中所需数据进行选择或创建,如图2所示。
Well:选择要做合成记录的井,可多选,但每口井必须有相应的数据(DT和子波)。
Sonic and time:确定原始输入数据及时深关系。
根据实际数据品质,如果有checkshot,可用来做DT曲线校正;所有井上时深关系以工区井目录,以及每口井的Settings界面里Time界面下设置为准,Synthetics界面里的Overwrite global time log项不启用。
Create synthetic seismogram:创建合成记录选择创建合成记录所需数据:Density、Acoustic Impedence、Reflectiotion coefficients和Wavelet。
如果这些数据都不存在,或者希望修改参数重新创建,则点击黄色星状按钮创建新数据。
合成地震记录基础
软件 Discovery 微机Strata,logM 电子表格,Grapher TD.exe
用途 简易合成记录,层位标定 斜井合成记录 速度拟合 根据V0、β计算时深量版
cali实测ac微调后代偿ac真实ac微调前合成记录过井道微调后合成记录关于极性极性是能量传导过程中物质的疏密用波形表示时带来的一个概念
合成地震记录基础
ID:麦克龙
2012.02.19内部基础培训删节版 2013.12.02为阿果石油论坛修改
基本概念
■合成记录=测井(声波)合成地震记录:由测井资料得到“人工合成” 的过井地震道,是个正演过程。 ■作用:时间域(地震)和深度域(地质)的纽带,层位标定、时深转换。
h=exp((t∙V0∙β)/2‐1)/β ■取对数,得深‐时公式:
t=2∙ln(h∙β+1)/(V0∙β) 用反双曲余弦表示的形式:
t=2∙arcch((β2∙h2/(2+2∙β∙h)+1)/(V0∙β) 数学好的可以推导一下,两个公式是等价的。
速度模型
区域大断层
某井VSP层速度,相对连续
某井VSP层速度,速度阶跃
岩石的速度
此图引自教科书,不同岩石的大致速度范围
时间的概念
■旅行时(one‐way‐time):纵波自地面到达某深度所用的时间。 ■双程旅行时(two‐way‐time,T0):纵波自地面到达某深度后, 又反射回地面所用的时间,“垂直入射、水平叠加”时是单程 旅行时的2倍。
基准面(零)的概念
■测井零:钻机转盘方补心上平面,测井的零深度,地面之上。 ■海拔零:华北平原地区,地面之下10~20米。 ■地质零:测井零作补心高、海拔高校正。因海拔一般不测, 地面起伏不大时,地面可以作为地质零深度。 ■地震零:地震剖面双程时的0,是地震处理时一个虚拟的面, 深度未知。
变频法合成地震记录
收稿日期:2001203221作者简介:关 昕(1968-),女,满族,辽宁辽阳人,工程师,从事油藏描述工作。
文章编号:100023754(2001)0420064202变频法合成地震记录关 昕,刘概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要:随着地震勘探工作的逐步深入,资料解释过程中常规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剖面难以匹配的问题更加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研制出的变频法合成地震记录,提高了两者的匹配程度,可以更加精细地区分地震反射层位,更好地分析岩性变化对地震数据的影响,明确地震反射波形变化的地质含义,以达到储层预测的最佳效果。
该方法实用性强、算法合理、方便快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更改模型,为解释人员进行地震资料的地层解释提供了一个环境良好的实用工具,有助于研究岩性圈闭油气藏。
关键词:合成地震记录;频谱分析;地层解释;变频;曲线漂移中图分类号:P63114 文献标识码:A1 常规合成地震记录及其问题在将测井曲线与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标定时,最常用的是一维合成地震记录。
通常假定从波阻抗不连续界面反射(或透射)的子波与入射子波具有同样的波形,绕射和其它类型的波都可以忽略,但存在多次波。
一个地震道顺序记录这样一系列连续子波,也就记录了波阻抗不连续面。
采用声波测井资料,将密度设为常数,或者建立其与速度的关系式,即可获得所需的波阻抗值,再根据波阻抗曲线求出反射系数曲线。
将反射系数序列与选择的子波进行褶积,便可得到合成地震记录。
在实际地震剖面中,经常会出现大、小不定的时间或相位的漂移,通常是将合成地震记录在井旁道处反复拖动比较(对其进行整体的或分段的线形移动变换),使得合成地震记录上的反射轴基本与井旁地震道的反射轴重合。
但这种方法处理不了各段之间的重叠和空缺部分。
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合成地震记录进行线形的伸缩变换,表面上看两者的反射轴能够重合,但会改变各段地震信号的频率特性,使得被拉伸部位的地震记录的频率降低,而被压缩部位的地震记录的频率却升高了。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1. 引言地震合成记录是地震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模拟地震波传播过程。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从而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震合成记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地震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地震合成记录的基本原理地震合成记录是根据已知地震事件的震源信息和地下介质模型,计算出相应的地震波记录。
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弹性波方程,并考虑地面条件、震源机制、地下介质参数等因素。
具体步骤如下:2.1 确定震源信息首先,需要确定地震事件的震源信息,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源机制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地震台网的监测数据、地震目录和震源机制研究等手段获取。
2.2 建立地下介质模型其次,需要建立地下介质模型,包括地震波速度、密度、各向异性等参数。
地下介质模型可通过地震勘探、钻探、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得到。
对于复杂地下介质,可以采用层状模型、体积模型等。
2.3 计算地震波传播接下来,利用弹性波方程对地震波进行数值计算。
弹性波方程是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基本方程,通常采用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有限单元法等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通过迭代计算,可以得到地震波在不同地点的振幅和到时。
2.4 合成地震记录最后,利用合成地震波的振幅和到时,综合考虑地面条件和观测点的位置,计算出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通常以地震波形、功率谱、互相关函数等形式呈现。
3. 地震合成记录的方法和工具地震合成记录的方法和工具多种多样。
根据模型的复杂程度和计算效率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和工具。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地震合成记录方法和工具:3.1 时域有限差分法时域有限差分法是地震波数值模拟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基于地震波方程的差分形式,通过迭代求解差分方程,得到地震波的时变分布。
该方法适用于规则和不规则地震波传播模拟,并可考虑各向异性和非线性等效应。
3.2 频域边界元法频域边界元法是利用边界元法求解地震波传播问题的一种方法。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2 GeoFrame
练习 3 ............................................................................................................................................... 22 总结 .................................................................................................................................................. 23 五 数据质控和编辑 ............................................................................................................................. 24 介绍 .................................................................................................................................................. 24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 24 曲线数据 .......................................................................................................................................... 24 声波 .................................................................................................................................................. 25 密度 .................................................................................................................................................. 25 曲线编辑 .......................................................................................................................................... 25 深度校正 .......................................................................................................................................... 26 拼接 .................................................................................................................................................. 26 平抑尖峰 .......................................................................................................................................... 26 曲线方波化....................................................................................................................................... 27 Checkshot........................................................................................................................................... 27 井斜(Deviation Surveys) ................................................................................................................. 28 地震数据 .......................................................................................................................................... 28 练习 4 ............................................................................................................................................... 29 总结 .................................................................................................................................................. 31 六 声波阻抗和反射系数序列 .............................................................................................................. 34 介绍 .................................................................................................................................................. 34 声波阻抗(AI)................................................................................................................................ 34 反射系数(RC)序列....................................................................................................................... 35 RC Parameters(反射系数参数)...................................................................................................... 37 RC 类型............................................................................................................................................. 37 RC 采样............................................................................................................................................. 38 Offset RC (偏移距 RC) .................................................................................................................. 38 常见问题 .......................................................................................................................................... 39 RC Modeling (反射系数模型) ........................................................................................................ 39 练习 5 ............................................................................................................................................... 40 总结 .................................................................................................................................................. 41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是一种利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人工合
成的地震记录 (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
合成地震记录常用于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它是将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
褶积合成地震记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地震记录方法,它通过褶积理论实现自激自收合成地震记录。
在褶积合成地震记录中,需要对子波进行相位校正,从而实现了波零相位化,使得地震道中子波振幅最大值对应界面的反射系数。
地震资料解释如何做好合成记录标定?
地震资料解释如何做好合成记录标定?一、地震合成记录精细标定工作流程在假设测井曲线已经完成环境校正,资料可靠的情况下,总体思路是通过多次时深调整,保证储层标定的精度。
二、地震合成记录质量监控勘探风暴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中但凡涉及标定、反演等等都反复强调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可以说在利用地震资料反演出一切地质现象的过程中始终不能缺位,否则任何结论都不敢保证。
这里是保证储层预测质量的重要环节,需要非常仔细,因此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其中的操作细节(诸如曲线校正、基准面、单位等)不过多赘述,在勘探风暴的其他文章中好多是做过专门的论述和讲解,大家可以自行翻阅。
不仅仅是Syntool,任何软件的合成记录模块都要如此,和软件无关。
三、地震合成记录标定的六个步骤基本上出去测井曲线校正等环节,合成记录的标定主要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次标定:地震数据主频调查通过Poststack的地震数据主频调查(jason等的操作见公众号其他文章),了解目的层段的地震波主频,保证合成记录的主频与地震资料的主频一致。
往往这一步先用雷克子波做一个初步的标定,看看合成记录与地震资料在目的层的的对应情况。
第二次标定:波组匹配这一步需要对本区的地质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构造、沉积发育特征和岩性组合要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并且要了解特殊地质现象造成的特征波,比如大的不整合面,煤层或者是砂岩、泥岩集中发育段,或者是基底等等,如果没有经验的话可以尝试简单的做个模型正演。
在合成记录标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特征波,以标志层为依据,不断修正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匹配关系,保证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最佳匹配。
第三次标定:合成地震与地震数据的互相关要注意打开并查看合成记录与地震数据的互相关,在不违反大的地质规律的情况下按照圈中提示的信息进行调整(不能完全相信),相关系数60%以上就已经是极好的匹配度了!第四次标定:从井旁道提取地震子波井旁道提取地震子波要注意可以先用零相位子波先做一次标定,再考虑混合相位子波,一般不建议提取时变子波进行标定。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反射层位方法简析
震记录与实际剖面形态差异较小 ; 时深调整前后测井 曲线在形态上不应存在差异等 。另外为提高对 比精度 , 对 目的
层段时深关系进行调整时 , 应结合其他资料 , 如电性 曲线 、 岩性剖面及钻井地质分层 等信息 , 使之符合地质规律 。 关键词 : 人丁合成地震记 录 ; 地质层位标定 ; 时深转换关系 ; 地震子波 ; 反射系数
A bs t r a ct : St a nd a r di z a t i o n o f s e i s mi e h o r i z o n i s t h e ba s i s o f s e i s mi c pr o s pe c t i n g s t r uc t ur a l i n t e r pr e t at i o n, wh i l e t he s y nt he t i c s e i s mi c F e — c o r d a nd we l l —s i d e s e i s n ic f t r a c e c on t r a s t i s a ma i n me t h od i n h o r i z o n s t a n da r d i z a t i o n. Be s i de s i mp a c t s f r o m s e i s mi c da t a qu a l i t y pe r s e
中
国 煤
炭
地
质
Vo 1 . 2 5 No . O 7
C0AL GE0L0GY 0F CHI NA
合成记录标定技术(讲课)
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
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促进产业升级
合成记录标定技术的应用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高国 家整体竞争力。
创造就业机会
随着合成记录标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产生更多的相关岗位和 工作机会。
提升生活质量
合成记录标定技术的应用将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生 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THANKS FOR WATCHING
特点
合成记录标定技术具有高效、经 济、可重复性等优点,能够模拟 各种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为地 质研究和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
合成记录标定技术的应用领域
油气勘探
合成记录标定技术可用于模拟 地下油气藏的分布和特征,为
勘探决策提供支持。
矿产资源评估
通过模拟矿体的形成和分布, 合成记录标定技术有助于评估 矿产资源的潜力和价值。
处理流程
在医学影像处理中,合成记录标定技术主要用于影像采集、图像重建和诊断分析等环节, 通过对医学影像的像素、灰度级和分辨率等参数进行精确调整,实现高质量的医学影像输 出。
技术优势
合成记录标定技术能够提高医学影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降低噪声和伪影,从而提高 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合成记录标定技术的优势 与局限性
信号合成
信号分析
对采集到的原始信号进行分析,了解信号的频率、 幅值、相位等信息。
模型建立
根据信号分析结果,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或算法, 用于信号的合成。
信号合成
利用建立的模型或算法,生成与原始信号相似或 具有特定特征的合成信号。
标定过程
标定参数设定
根据实际需求和信号特 性,设定合适的标定参 数,如标定范围、步长
优势分析
01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地壳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震波传播现象。
地震的发生会引起地面的震动,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灾害。
为了研究地震的特性和规律,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地震观测和记录工作。
地震合成记录,是指通过地震仪器记录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过程,并将这些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取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和震级等信息。
地震合成记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机理和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合成记录的过程通常包括地震仪器的部署、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步骤。
地震仪器通常会被安装在地表或地下,用来记录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振幅和频率等信息。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记录下的数据,重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从而推断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大小。
地震合成记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地震研究的重要环节。
科学家们会利用数学方法和地球物理学原理对地震波的波形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地震的震源特征和发生机制。
通过对地震合成记录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地震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地震预测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合成记录对于地震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为地震预测和地质灾害防范提供科学支持。
同时,地震合成记录也为地震监测和应急响应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及时地做出应对措施,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总的来说,地震合成记录是地震研究和应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的观测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机理和规律,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地震合成记录技术,提高地震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成记录“二次标定法则”及其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栗宝鹃①董春梅②宋亚民③张木森④刘斌⑤
(①②③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⑤中石化胜利
油田河口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00)
摘要:人工合成记录是联系测井和地震的桥梁,精确的合成记录标定在精细地震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合成记录的因素主要有反射系数和地震子波,反射系数由声波数值计算得到,人为干涉的作用不大,为此,子波是影响合成记录标定的重要因素。
由于子波旁瓣较多,导致合成记录波形改变、波组增多,影响标定的准确性。
本文提出一种合成记录的“二次标定法则”,该方法先用与地震数据相同频率的标准的雷克子波进行初次标定,标定准确主要波组;然后用井旁道子波进行二次标定,对初次标定的结果做细微调整,由此得到准确的合成记录标定结果。
关键词:合成记录子波地震解释
1 引言
地震解释中,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地质层位和岩性意义是通过合成记录标定得到的。
合成记录是联系地震和测井的桥梁,在正确进行地震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成记录在地震解释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1)精确的合成记录标定可以建立测井和地震之间的准确对应关系[1],由此可以根据合成记录来确定要追踪的层位和辅助进行层位的闭合解释;(2)地震子波是有极性的,由地震子波的极性很容易定义地震剖面的极性[2]。
因此,根据合成记录标定过程中提取的子波,可以进行地震剖面的极性判断。
2 合成记录原理
制作人工合成记录,首先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求取反射系数序列,然后将反射系数序列与地震子波褶积获得[3]。
具体公式如下:
(t)(t)*r(t)
s w
=(1)其中,(t)
s为合成地震记录,r(t)为反射系数序列,(t)
w为地震子波。
由公式(1)可以看出,合成记录的好坏与反射系数和子波有关。
一个界面的反射系数是由上下两层的波阻抗得到的,其表达式为:
1
1
2
2
1
1
2
2
v
v
v
v
R
ρ
ρ
ρ
ρ
+
-
=(2)
式中,R为反射系数,
2
1
ρ
ρ,为上、下
两层的密度,
2
1
v
v,为上、下两层的速度。
由公式(2)可知,反射系数由两层的速度和密度参数共同决定的。
通过声波曲线可以得到速度值。
Geoframe 软件经常采用Gardner 公式计算密度数值。
Gardner 公式的表现形式如下:
v βρα= (3) 式中,ρ为密度,ν为速度,α和
β为经验常数。
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射系数由测井资料的品质决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优化子波。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合成记录,在这里,我们采取“二次标定法则”对地震子波进行两次标定。
3 “二次标定法则”
“二次标定法则”的基本思想源于对子波品质的判断。
由于井旁道子波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在与反射系数褶积之后,会产生较多的旁瓣。
这些旁瓣相互叠加和抵消,使合成记录的波组和波形特征产生畸变,影响合成记录标定的准确程度。
为提高合成记录标定的准确性,我们首先选取与目的层地震资料主频一致的标准雷克子波进行初次标定。
在主要波组标定准确之后,再选择特定时窗范围内的井旁道子波进行二次标定。
影响子波优劣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振幅、频率和相位。
振幅是与波形相关的因素,质量好的子波,要求在有限频带内波形稳定,也就是振幅呈稳定的正弦变化;子波的主频应与井旁地震道的主频相一致[3],主频过大会导致主瓣过宽,反之则主瓣过窄;
由于地震成果资料一般都做过零相位化处理[4],所以要求地震子波的相位尽量为零相位子波。
综之,只有波形稳定、有效频带内相位稳定、频率适当且单频带内峰顶平滑的子波,才是好的子波,这也是我们选用适当频率的雷克子波进行初次标定的原因。
经过初次标定之后,合成记录的波组与主要的地震反射同相轴基本一致。
为了得到更为精确地合成记录标定结果,接着采用井旁道子波进行二次标定。
由井旁地震道提取的子波,虽然波形难以与雷克子波相媲美,但振幅、频率和相位信息与地震剖面更为一致,由此合成记录的标定结果也更为准确。
4 实例分析
本文以DFG 油田C40井为例,对“二次标定法则”进行说明。
为达到精确标定的目的,首先对目的层段的井旁道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确定地震资料的主频为30hz ,在此先用30hz 的雷克子波,对进行合成记录的初次标定(图1)。
图1 C40井Richer 子波的合成记录标定
雷克子波是标准的零相位子波,其外形
仅随频率做细微的改变。
通过初次标定,合成记录中主要波组(红色方框标注)与地震剖面有很好的对应,但细小波组和波形的吻合程度较差,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所以,“二次标定法则”的关键是第二步,即井旁道子波的提取与比对。
井旁道子波的提取方法有两类:统计性方法和确定性方法[5,6]。
统计性方法子波与盲系统辨识的问题类似,即在反射系数和测井信息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地震记录来估计子波。
其特点是通过估计得到反射系数序列,不需要测井信息,由此导致子波精度不高;确定性方法首先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出反射系数序列,然后结合井旁道由褶积理论得到子波。
虽然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子波,但测井误差容易导致相位扭曲和振幅畸变。
由此可见,两种子波提取的方法各有利弊,在此只能通过子波品质的好坏,来判断选用哪种类型的子波。
判断一个子波的好坏,需从子波的外形、振幅谱和相位谱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图2为统计性方法提取的井旁道子波,由图可以看出,该子波为零相位子波,具有波形稳定、主峰凸出、有效频带内相位稳定的优点,不足之处是子波主峰两侧均有旁瓣,旁瓣大且有些突出;图3为确定性方法提取的井旁道子波,综合运用了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该子波波形稳定、有效频带内相位稳定,不足之处是子波非零相位,没有凸出的主瓣,这将导致我们无法根据子波的极性判断地震剖面的极性,除此之外,由于测井误差的原因导致子波波形有些畸变,因此难以根据该子波进行精确地合成记录标定。
图2 统计性子波
图3 确定性子波
综合考虑两种子波的特点,为了使人工合成记录标定的结果更为精确,本文选取确定性子波进行合成记录标定,图4即为确定性井旁道子波标定的结果。
通过图1和图4的比对可以看出:在对合成记录进行二次优化标定之后,波形特征和波组相似性均有明显的改善(蓝框标注部分),在子波旁瓣导
致的波形改变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图4 井旁道子波标定以后
4 结论
在地震解释初期,合成记录标定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地震剖面的极性;在地震解释的过程中,合成记录标定可以辅助我们进行同相轴追踪,在构造复杂(比如破碎带)、井网密集的区域表现的尤为突出;更重要的是,通过精确地合成记录标定,我们可以明确地震同相轴所代表的地质意义。
本文提出一种人工合成记录标定的“二次标定法则”,使得合成记录标定在主要波组标定准确的前提下,细小波组和波形的一致性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精确标定的目的。
该方法对精确进行地震解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振涛, 孟宪军, 慎国强, 等. 高精度合
成记录制作技术研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2, 37(6): 640-643
[2] 韩文功. 地震剖面的极性问题. 石油地
球物理勘探. 1994.29(6):769-772 [3] 洪余刚, 陈景山, 代宗仰, 等. 合成记录
层位精细标定应用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6:45-47
[4] 杨海长, 周玉. 合成记录在层位标定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4):52-57 [5] 杨培杰, 印兴耀. 地震子波提取方法综
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 43(1):
123-128
[6] 冯晅, 刘财, 杨宝俊, 等. 分时窗提取地
震子波及在合成地震记录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 17(3): 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