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介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认识与稳产建议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认识与稳产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25d8e8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0.png)
天 然 气 工 业Natural Gas Industry 第41卷第2期2021年 2月· 100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认识与稳产建议王继平1,2 张城玮3 李建阳4 李娅1,2 李小锋1,2 刘平1,2 陆佳春5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4.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气田开发事业部5.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苏里格气田开发分公司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的天然气储量规模和年产气量目前都位居全国第一。
为了进一步延长该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的稳产时间、提高气藏采收率,总结了该气田致密砂岩气开发过程中所取得的地质与气藏工程认识,梳理了影响气田持续稳产的难点问题,提出了该气田致密砂岩气藏下一步的开发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①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有效砂体规模、储层物性、含气性等都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并且局部气水关系复杂;②不同区域气井产量、累计产气量、产量递减率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气藏采收率受储层品质和开发井网的影响大;③优质储层储量动用程度高、储量劣质化趋势明显、剩余储量碎片化现象严重,导致该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稳产难度大;④为了实现该气田的长期稳产,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强非均质性的特征,需要进一步推广“基础井组+基础井网+差异化加密”的井网部署策略,持续推进动/静态分析相结合的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和混合井型部署技术,运用老井查层补孔、侧钻水平井及重复改造等手段提高储量动用程度,配合地质工程一体化改造工艺技术提升储层改造的有效性,采用智能化和水平井高效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提升气田精细化管理水平,并且尽早推广“负压”开采技术,以恢复濒临废弃井的生产能力;⑤寻求必要的财税政策支持是实现致密气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储集层特征;开发指标;剩余储量;挖潜对策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21.02.012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in the Sulige Gas Field: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s and stable-production proposals WANG Jiping1,2, ZHANG Chengwei3, LI Jianyang4, LI Ya1,2, LI Xiaofeng1,2, LIU Ping1,2, LU Jiachun5(1.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an, Shaanxi 710018, China;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Low-Permeability Oil &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Xi'an, Shaanxi 710018, China;3. 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0249, China;4. Development Department,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an, Shaanxi 710018, China;5. Sulige Gas Field Development Branch,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an, Shaanxi 710018, China)Natural Gas Industry, vol.41, No.2, p.100-110, 2/25/2021.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The Sulige Gas Field in the Ordos Basin ranks the first in China in terms of reserve scale and annual gas produc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In order to further extend the stable production time and enhance the recovery factor of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in the Sulige Gas Fiel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ological and gas reservoir engineering understandings obtain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ight sandstone gas in this gas field, sorts out the difficulties impacting its sustainable stable production,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of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in this fiel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effective sand body scal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and gas bearing property are strongly heterogeneous and the lo-cal gas–water relationship is complex in the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of the Sulige Gas Field. Seco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gas well production, accumulative gas production and decline rate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recovery factor of the gas reservoirs is af-fected more by reservoir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well pattern. Third, the reserve producing degree of good-quality reservoirs is high, the tendency of poor-quality reserves is obvious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remaining reserves is serious, which increases the production sta-bilization difficulty in the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of the Sulige Gas Field. Fourth, in order to realize sustainable stable production in the Sulige Gas Field, considering the strong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of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it is recommended to popu-larize the well pattern deployment strategy of "basic well group + basic well pattern + differential infilling" further, continuously improve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technology and mixed well deployment technology with combined dynamic and static analysis, apply layer reviewing and reperforating of old wells, horizontal well sidetracking and re-stimulation to improve the reserve producing degree, adopt the geology–engineering integrated stimul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ervoir stimulation, make use of intelligent and efficient drainage gas recovery technology by horizontal well to improve the fine management level of gas field, and popularize the "negative pressur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s soon as possible to recover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wells on the verge of abandonment. Fifth, seeking for the necessary fiscal and tax suppor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tight gas resources. Keywords: Ordos Basin; Sulige Gas Field;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indexes; Remaining re-serves; Potential tapping countermeasures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鄂尔多斯盆地大型低渗透岩性地层油气藏开发示范工程”(编号:2016ZX0505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长庆气田稳产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编号:2016E-0509)。
长庆油田区中深层地热资源储量评价
![长庆油田区中深层地热资源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d49ca7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f.png)
2023年第13卷第6期油气藏评价与开发PETROLEUM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长庆油田区中深层地热资源储量评价郭路1,2,夏岩1,2,段晨阳3,4,高文冰1,2,陈凯1,2,侯亚云1,2,郭鸿3,4(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8;3.陕西省地调院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68;4.陕西省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8)摘要:地热能作为一种稳定持续的清洁能源,未来将对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及“双碳”目标实现发挥重要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内地热资源丰富,但其储量及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勘查开发程度总体较低。
以长庆油田及周边区域为研究区,在成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内地热地质特征,应用单元容积法估算了地热资源储量,并根据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分区。
研究表明:区内地层构造相对简单,地温梯度介于2.2~3.0℃/hm ,主要热储为传导型中生界砂岩热储,除洛河组外,其他热储层富水性较差;区内地热资源呈西高东低分布,总量为79.91×1017kJ ,可采量为6.39×1017kJ ,地热流体储量为2.47×1012m 3;区内红柳沟镇—大水坑—姬村—山城区块、张沟门—流曲镇—三岔镇区块和庆阳市附近区块地热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可以优先考虑将废弃油气井改造,建设中深层套管式换热系统进行开发利用。
关键词:油田地热;储层温度分布特征;地热资源储量;单元容积法;废弃油气井改造中图分类号:TE01文献标识码:AEvaluation of middle and deep geothermal resources reserves in Changqing OilfieldGUO Lu 1,2,XIA Yan 1,2,DUAN Chenyang 3,4,GAO Wenbing 1,2,CHEN Kai 1,2,HOU Yayun 1,2,GUO Hong 3,4(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Xi 'an,Shaanxi 710018,China;2.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Low Permeability Oil and Gas Fields;Xi 'an,Shaanxi 710018,China;3.Shaanxi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Geology Survey Center;Xi 'an,Shaanxi 710068,China;4.Shaanx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Urban Geology and Underground Space,Xi 'an,Shaanxi 710068,China )Abstract:Geothermal energy,as a stable and sustainable clean energy source,is set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hina 's energy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ouble carbon ”goal in the future.The Ordos Basin,noted for its abundant geothermal resources,still holds much untapped potential due to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its reserv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and the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Focusing on the Changqing Oilfield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the study delves into the geotherm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sing well data.It employs the unit volum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geothermal resource reserves and conducts zoning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otential of these resources.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formation structure in the area is relatively straightforward,with a general geothermal gradient of 2.2~3.0℃/hm.The primary thermal reservoir consists of conductive Mesozoic sandstone,while other thermal reservoirs,except for Luohe Formation,exhibit poor water yield.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are distributed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the western areas and lower in the east,with a total amount of 79.91×1017kJ.Among this a recoverable capacity of 6.39×1017kJ,and a geothermal fluid reserve of 2.47×1012m 3have been identified Blocks such as Hongliugou-Dashuikeng-Jicun-Shancheng block,Zhanggoumen-Liuquzhen-Sanchazhen block and the block near Qingyang exhibit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geothermal resource development.Therefore,the study recommends prioritizing the redevelopment of abandoned oil and gas wells,alongside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um and deep casing heat exchange systems.This approach would facilita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these areas.Keywords:oilfield geothermal;reservoi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geothermal resource reserves;unit volume method;renovation of abandoned oil and gas wells收稿日期:2023-03-1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c327afd2d5bbfd0a795673f7.png)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方向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代码:0818)(一)矿产普查与勘探(代码:081801)1.油气成藏与含油气系统研究以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为基础,通过油气成藏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的综合分析,揭示油气成藏过程与富集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有效烃源岩、储集层、输导层和盖层等地质要素的分布和静态评价,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和圈闭的形成等作用的动态演化过程和时空匹配关系,以及关键时刻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组合关系,开展油气成藏综合研究与评价,明确油气富集规律,预测油气资源规模和资源空间分布。
2、非常规油气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是以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细粒沉积体系形成与分布、微纳米级致密储层特征、连续型油气聚集与产出机理、“甜点区”评价方法与技术等为重点的新兴学科。
研究核心是非常规油气成藏体系的“生油气能力、储油气能力、产油气能力”;研究内容包括成藏体系的烃源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6特性”及匹配关系,研究重点是非常规油气成藏体系的分布范围与“甜点区”的分布预测与评价,确定经济有效开采的方法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
3.盆地和构造分析以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为基础,以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方法技术为手段,确定含油气盆地成盆演化与沉积充填历史,研究盆地性质、构造样式、类型和分布,明确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成盆区域构造背景与构造动力学机制、构造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解析、构造运动对成盆、成烃、成储、成藏的影响。
4.沉积与储层地质沉积研究是充分运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和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研究思路与方法,明确沉积体系类型,研究沉积物的形成、搬运、沉积演化过程,确定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沉积演化特征,明确有利沉积相带。
储层学研究是以沉积研究为基础,研究储集体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特征,揭示与储集空间(孔、洞、缝)形成有关的成岩作用,阐明成岩历史、孔隙演化历史,构建储层地质模型,开展储层分布预测与评价,确定有利储层分布范围。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ce8ab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f.png)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1. 引言1.1 低渗透油田的定义低渗透油田是指储层渗透率在0.1mD以下的油田,其属于非常低渗透或超低渗透储层。
由于储层渗透率极低,使得油气困居在储层中难以流动,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产能低,储量利用率低,属于难开发的油气资源类型。
低渗透油田普遍以致密砂岩、页岩、煤层等为主要产出层段,这些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井网通透性差,储集物性较糟等地质特征使得开发难度增大。
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主要难题在于克服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度小等困难,提高油气采收率。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对维护地下水资源环境、保障油气采收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低渗透油田进行综合地质研究,探索有效的开发技术,对于提高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能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性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性可谓是不可忽视的。
低渗透油田是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储量较大,但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开发。
随着传统油田逐渐枯竭,低渗透油田成为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热点,对于维持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对于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还能提高油气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国家的依赖进口油气的程度,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低渗透油田是指储集岩中孔隙度低、渗透率小于0.1mD的油田。
其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储层孔隙度低:低渗透油田的储层通常孔隙度较低,孔隙度不足以支持高产量的油井。
这种储层孔隙度低的特点使得低渗透油田开发难度较大。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低渗透油田开发研究室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低渗透油田开发研究室](https://img.taocdn.com/s3/m/e83587ab0029bd64783e2cf4.png)
优秀 人才。 低 渗透 油 田开 发研 究室 创 立 了 独有 的 “ 低 渗透 油藏开 发” 、 “ 水平 井地质与油藏 工 程设计”
两 大 技术 系 列 , 同时承担 胜 利 油 田水 平 井动态 跟 踪 、 管理 任 务。 先后承 担 完成 了 2 0 0 多项科
研 生 产 及 技 术 合 作 项 目 , 截止 2 0 0 8 年 底 , 胜 利 油 田低 渗 透 油 藏 累 计 动 用储 量 5 -7 亿 吨 , 年产
行 业 “ 一
强” 、
“ 油 田开发先
进研 究 室 ” 等荣誉称 号 , 2 0 0 8 年荣立 油 田集体二 等功。
激情渗透 攻坚必胜
培养一 流 科技人才 取得一 流研 究成果
掌握 一 流先进技术 创建一 流科研 团队
科技奖励证 书
为表 彰 二 0 0 八 年 度 在辩事 拉术进 争方
婵 t 出∞ t 太碓 栅 桃 呻 :蛭
幢
低渗透 油 田开发
研 究 室 。 是 一 个 负责胜
利油 田低渗透油藏开
发及水平 井地质设计
的科研 团队 , 主要承担
国家 、 股份公司 、 分公
司低渗透油藏规划、 新
区产能建设 方案和老
区调整方案设计、 重大
先导 和 导 向课题 研 究 、
水平井地质设计 , 以及
上述两领域科研 攻关和对外技术服务等工 作 ,
究成 果获得 多项 奖励 , 其 中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 1 项 ,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 等奖 1 项 , 局级科技
进 步 奖 1 0 余项 , 在各种 专业 核心 刊物 发表论 文 1 0 0 余篇 , 其 中 E l 收录 7 篇 。
低 渗透 油 田开 发研 究室 先后获得胜 利油 田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其挖潜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其挖潜](https://img.taocdn.com/s3/m/b68f04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6.png)
第44卷 第5期 新 疆 石 油 地 质Vol. 44,No.52023年10月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Oct. 2023文章编号:1001-3873(2023)05-0554-08 DOI :10.7657/XJPG20230506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其挖潜石耀东1,王丽琼1,臧苡澄2,张吉1,3,李鹏2,李旭1(1.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第四采气厂,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300;2.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 710018;3.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 710018)摘 要:苏里格气田中区苏36-11区块已开发17年,开发程度和储量动用程度均高,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储量动用不均衡,剩余气分布复杂,剩余气分布的确定及挖潜是气田稳产的关键。
通过储集层构型精细表征,明确剩余气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不同类型剩余气分布规律,提出对应的挖潜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含气砂体主要分布在4级构型单元心滩坝与点坝中,整体规模小,宽度为150~500 m ,长度为300~800 m ,连通性差,受各级次渗流屏障影响大,区块北东—南西向主砂带开发程度最高,地层压力低,剩余气主要分布在区块西北部盒8段下亚段;剩余气分布主要受储集层非均质与开采非均匀影响,可分为井网未控制型、复合砂体阻流带型、水平井未动用次产层型、直定向井未射开气层型和投产未采出型5类;提出井间加密、老井侧钻、查层补孔和老井挖潜4种动用措施,调整方案后,预测可稳产7年,采收率可达45%。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储集层构型;剩余气储量评价;剩余气分布;挖潜对策;开发中—后期;开发调整方案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2018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收稿日期:2022-11-12 修订日期:2023-04-13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50);中国石油科技重大专项(2016E-0509)第一作者:石耀东(1973-),男,陕西靖边人,高级工程师,气田开发与生产管理,(Tel )************(E-mail )syd_cq@通讯作者:王丽琼(1989-),女,甘肃华池人,高级工程师,硕士,油气田开发,(Tel )************(E-mail )wangliqiong12_cq@petrochina..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Tapping Strategies of Remaining Gasin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SHI Yaodong 1,WANG Liqiong 1,ZANG Yicheng 2,ZHANG Ji 1,3,LI Peng 2,LI Xu 1(1.No.4 Gas Production Plant,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Ordos, Inner Mongolia 017300, 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Xi ’an, Shaanxi 710018, China ;3.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Oil and Gas Fields, Xi ’an, Shaanxi 7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Su 36⁃11 block in the central area of Sulige gas fiel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17 years, with high degrees of development and reserves producing. The strong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n this block leads to uneven producing of reserves and complex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 determination and potential tapping of the remaining gas are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stable production in the gas field. By accurately characterizing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 were identifi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maining gas were determined,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recovering the remaining gas were propo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s⁃bearing sand bodi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4th⁃order architec⁃ture units, such as channel bar and point bar, these sand bodie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various levels of flow barriers, with small over⁃all scale, poor connectivity, width of 150-500 m and length of 300-800 m. The main NE⁃SW sand belt in the block has been developed the most, with low formation pressure, and the remaining gas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wer He 8 member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block. Remaining gas, whose distribution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uneven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gas uncontrolled by well pattern, gas in composite sand body flow barrier, gas in secondary pay zone unexploited by horizontal well, gas in unperforated gas⁃bearing layer in vertical well, and gas unproduced. Four potential tapping 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well infilling, reperforation, sidetracking and potential tapping in exsisting wells. According to the adjusted development plan, it is predicted that stable production can be maintained for 7 years with the recovery efficiency reaching 45%.Keywords :Sulige gas field;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remaining gas reserves evaluation;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 potential tapping; middle-late development stage; adjusted development plan中国致密气资源总量及开发潜力巨大,约占全球资源量的十分之一,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区域。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https://img.taocdn.com/s3/m/dff9064a844769eae009ed74.png)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建设及运行宗旨,根据实验室年度开放课题公告,面向国内外公开受理研究人员的开放课题申请,为有志于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基础实验研究与试验方法探索的科研人员,提供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着力培育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推动实验室基础实验研究人才培养,提升实验室研发能力和水平。
一、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1、低渗透油气田地质勘探技术2、低渗透油气田经济有效开发技术3、低渗透油气田增产稳产技术4、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井下作业工具与装备5、低渗透油气田地面工程设计与装备研究二、开放课题范围为最大限度发挥本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优势,解决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实践中的重大疑难问题,本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点安排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基础实验研究和试验方法探索。
主要方向有低渗透油气田勘探技术、储层评价技术、增产稳产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油气藏低成本开发技术、以及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中配套的井下作业工具与装备、地面工程设计与装备等领域。
二、申请人范围本实验室开放课题主要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
三、申请程序申请人必须认真填写开放课题申请书,一式四份(至少一份为原件),由申请者所在单位签署审查意见并盖章后,投送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放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同时提供与申请书原件一致的电子版文件。
四、其它要求1、开放课题完成期限一般为两年,申请经费额不超过当年开放课题的经费。
申请书每年集中受理,受理时间为公告的受理时间。
2、课题负责人在本实验室开展工作累计时间每年不少于2个月,在本实验室每年进行1-2次学术讲座、专题报告或技术培训活动。
3、课题组成员有对本实验室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的义务。
4、课题中涉及的实验工作,本实验室若具备实验条件和能力,应优先在本实验室内完成。
5、已经得到国家或省部级基金(国家攻关、863计划、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资助的同类课题承担人不得再申请本实验室开放课题。
特低渗透油藏源储配置与富集区优选测井评价方法_石玉江
![特低渗透油藏源储配置与富集区优选测井评价方法_石玉江](https://img.taocdn.com/s3/m/c9cdd74c33687e21af45a988.png)
第24卷第4期2012年8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ol.24No.4Aug.2012特低渗透油藏源储配置与富集区优选测井评价方法石玉江1,2,李长喜3,李高仁1,2,李霞3,周金昱1,2,郭浩鹏1,2(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油层组为典型的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参数的控制因素与平面分布规律复杂,已成为油藏评价和开发建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单井精细解释基础上,通过对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分析,应用测井多井评价技术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展多学科结合研究,建立了特低渗透储层含油富集程度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测井表征方法,提出烃源岩生烃能力与储层含油富集程度的有效配置控制了有利富集区的分布。
基于源储配置思路,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的富集规律,并优选出了富集区。
该研究对特低渗透油藏规避快速建产风险,加快勘探开发进程,提高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对致密油气等非常规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多井评价;源储配置;富集规律;多学科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志码:A0引言测井多井评价是以储层和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岩心资料和测试资料为主要依据,在关键井解释模型研究、单井精细处理解释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而形成的一套规范化的油气田多井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它充分利用测井资料的高分辨率、连续测量的优势,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等油藏内部地质特征及其空间和平面分布规律进行精细描述和研究[1]。
测井多井评价是油藏描述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兴起,它使得测井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并与石油地质等学科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将单井的储层油气层结论与认识拓展成为面上的区域性成果,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油气藏进行精细解剖,对于复杂油气田的高效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指导滚动勘探和二次采油更具有特殊意义[2]。
厄瓜多尔Parahuacu油田井身结构优化与应用
![厄瓜多尔Parahuacu油田井身结构优化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edfa93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1.png)
是卡钻的风险。
在高速钻进时,易造成PDC 钻头的损坏和定向工具的磨损,主要为螺杆扶正器衬套或旋转导向推靠装置的磨损,PDC 钻头保径齿的破坏,因此,为保护PDC 钻头和定向工具,一般做法是通过降低钻进参数,但导致机械钻速低。
(3)油田不同区域储层压力差异大,油田中部该层位属于低压油藏,北部的Basal Tena 地层压力系数为1.366,属于高压油藏,储层类型为中低孔、中高渗类型,南部区域开发程度低,油藏压力保持良好,接近原始地层压力,在北部和南部钻井井控风险增大,有一定井喷风险。
如果与Napo 组的两套低压油藏同存,会存在高钻井液密度污染损害Napo 组储层的情况,并且容易诱发上喷下漏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井身结构。
(4)Napo 组下部有多套含油砂岩,该层段页岩、灰岩和砂岩交替发育,页岩具有裂缝发育,松散破碎,容易垮塌,产层砂岩孔隙度大,渗透性高,井壁容易堆积较厚泥饼,容易发生压差卡钻。
(5)Napo 、Hollin 地层含高岭石层段的岩石极易水化膨胀,造成井眼缩径失稳,因此,在下入尾管过程中,存在下入困难,甚至未下到预定位置的情况,造成井下风险增高、钻井周期增长等不利。
2 井身结构优化设计2.1 地层必封点确定根据P 油田地质工程特点,结合油田开发需求,参考目前相关工艺技术水平,加上对同区已钻直井、定向井的实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本区块纵向上存在三个必封点:(1)必封点1:井深10~50m 左右。
地表浅层疏松,易窜漏,若长时间浸泡,还可能出现垮塌,造成钻机底座不平稳等风险。
(2)必封点2:Tiyuyacu 组上部。
一方面,上部第三系地层新,欠压实,存在大段泥岩和页岩,易水化膨胀,井壁稳定性差;另一方面,虽然上部泥、页岩层和下部大段砾石层防塌需求高,但二者防塌机理不同,钻井液性能差异大。
因此,将必封点设在Tiyuyacu 组上部,以适时封隔晚第三系高水敏性垮塌层。
(3)必封点3:Napo 组上部。
长庆油田水平井套中套井筒再造体积重复压裂技术
![长庆油田水平井套中套井筒再造体积重复压裂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312f8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b.png)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23)01 − 0090 − 07 DOI: 10.13639/j.odpt.2023.01.012长庆油田水平井套中套井筒再造体积重复压裂技术王飞1,2 慕立俊3 陆红军1,2 白晓虎1,2 卜军1,2 任佳伟1,2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引用格式:王飞,慕立俊,陆红军,白晓虎,卜军,任佳伟. 长庆油田水平井套中套井筒再造体积重复压裂技术[J ]. 石油钻采工艺,2023,45(1):90-96.摘要: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部分水平井初次改造程度低,前期先导试验攻关形成了水平井双封单卡体积压裂技术,然而双封单卡工艺存在起下钻次数多、放喷时间长、管外窜等问题,严重制约现场施工效率。
通过压前补能、凝胶降漏、下入Ø114.3 mm 套管、热固树脂环空封固等技术重造新井筒,评价储层增产潜力,优化新老裂缝布缝与裂缝参数,配套研发小直径可溶桥塞,形成了水平井套中套井筒再造重复压裂技术。
在CP50-15井进行了现场试验,成功下入1 500 m Ø114.3 mm 套管并进行了环空封固,固井质量良好,采用桥射联作压裂工艺完成了26段压裂,施工效率达到了3段/d ,投产后控制放喷生产,日产油由1.9 t 升至15.4 t 。
该技术对提高超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套中套井筒再造;体积重复压裂;补能;降漏;环空封固;水平井;超低渗透油藏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 ACasing-in-casing wellbore reconstruction and volumetric refracturing technology ofhorizontal well in Changqing OilfieldWANG Fei 1,2, MU Lijun 3, LU Hongjun 1,2, BAI Xiaohu 1,2, BU Jun 1,2, REN Jiawei 1,21. Oil & Ga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 Xi'an 710018, Shaanxi , 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Low-permeability Oil &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Xi'an 710018, Shaanxi , China ;3.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 Xi'an 710018, Shaanxi , ChinaCitation: WANG Fei, MU Lijun, LU Hongjun, BAI Xiaohu, BU Jun, REN Jiawei. Casing-in-casing wellbore reconstruction and volumetric refracturing technology of horizontal well in Changqing Oilfield [J ].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23, 45(1):90-96.Abstract: Some horizontal wells in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s of the Changqing Oilfield have low first stimulation degree, and the double-packer one-layer volumetric fracturing technology of horizontal well was researched and developed in the early pilot test, but the double-packer one-layer process faces the problems of multiple trips, long blowout time, and channeling outside casing,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its field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a new wellbore was reconstructed by means of prefrac energy supplement, gel based circulation loss reduction, Ø114.3 mm casing, resinoid based annulus sealing, the reservoir production increase potential was evaluated, fracture deployment and fracture parameters of old and new fractures were optimized, and the small-diameter soluble bridge plug was developed, so as to form the casing-in-casing wellbore reconstruction and refracturing fracturing technology of horizontal well. It was tested on site in Well CP50-15, where 1 500 m Ø114.3 mm casing was successfully run into the hole and the annulus was sealed, ensuring good cementing quality. 26-stage fracturing was completed by using the plug-perforating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水平井重复改造技术与工具研究”(编号:2021DJ4503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成因及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成因及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c23d9ea4693daef5ef73da7.png)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成因及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包洪平1,2 杨帆1,2 蔡郑红1,2 王前平1,2 武春英1,2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摘要:白云岩是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最重要的有效储集岩类,由于岩石结构及产状特征复杂多变,对其成因认识尚存在争议。
为此,综合宏观区域地质背景、微观岩石结构、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分析研究成果,将该区奥陶系白云岩划分为泥—细粉晶、粗粉晶、细(中)晶3种类型,指出其分别形成于“蒸发泵吸准同生云化”“淡水与富镁卤水混合水云化” “回流—渗透云化”3种不同的白云岩化成岩作用环境,并在层位及空间展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控性”及“区位性”分布特征。
进而探讨了白云岩的成因,结果认为:①3种白云岩化作用在时空演化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即均与蒸发背景下的膏盐矿物沉淀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②白云岩中所发育的溶孔、白云石晶间孔及生物格架孔等主要孔隙类型分别形成于3种白云岩类型中,对白云岩类型表现出一定的“专属性”,表明孔隙成因与白云岩化成岩作用环境密切相关;③白云岩有效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主要受原始沉积相带、大区白云岩化的成岩作用环境、相对海平面变化产生的层序界面等3类要素的控制。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白云岩成因地球化学储集层白云岩分布层控性区位性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成因长期以来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难点问题,因涉及Mg2+来源、白云石化交代作用的热力学、地质背景的稳定性以及成岩流体的循环动力学等诸多复杂问题,而一直未能得到完满的解决,只是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成因假说,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萨布哈蒸发泵模式、渗透回流模式、毛细管浓缩模式、地下混合水带模式、区域性深埋藏模式以及热液白云石化模式等[1-2],对于不同的地区可能各有一定的适应性。
近年来,有关热液作用及微生物对白云岩化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5],尤其是针对现代盐湖环境中白云石自生沉淀物的考察及模拟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白云石沉淀实验,基本证实了表生条件下的白云石化作用具有一定普遍性[6-8]。
石油行业国家级实验室名单
![石油行业国家级实验室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fd73ce08a6c30c2259019e7d.png)
石油行业国家级实验室:
一、国家工程实验室
1、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石油长庆石油勘探局等
3、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石油管道局等
4、石化工业水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5、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中海油研究总院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
1、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
2、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3、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
4、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5、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6、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7、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油气探测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油油气勘探软件公司
2、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3、基本有机原料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4、合成纤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石化上海石化公司
5、橡塑新型材料合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
6、聚烯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7、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8、表面活性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9、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
吸水剖面测井作业现场安全风险控制
![吸水剖面测井作业现场安全风险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4b467e8cb9d528ea81c77913.png)
6
7
旧触 刚 截 蝴 日 位梢 H 和 嚼 十 t 染 j
同逝静 丢失 f 捌 螂 g ll他紊 +i t日
'
峻 黔 1
3 o
0
.
维护保 养 , 所有阀门无手轮 , 无压力表 , 无泄压池。
放 失腔 蜘 5 0 0 l .0
后果严重 , 但随着预防措施的成熟和测井准备 的充
正常注水 时, 注水分别经打开的 A B s 、 、 阀门注入井 内, 其它阀门关闭。吸水剖面时 , 需要在堵头不带压 情况 下 打开井 口堵头 , 防喷 、 防掉装 置连接 利用转 换
短 节与 卸掉 堵头 后 的井 口连接 , 仪器 串经 打开 的 E 、
下人为释放的放射性 同位素流向和数量 , 与地层原 始 G 对 比分析来确定 目的层 吸水状况 的测井方 R
,
2
0 .0.Fra bibliotek1 .j
I .2 I '2 ( J 5
图2X X井 井 口 实拍 图
火 戥#
油 连 I坊 施 ; 火f施 人丘伤f 设备 4 I j 触l ( 1 眦 搬毁
0 3 0 4
图2 显示井 口由于杂草遮挡 , 右边泄压 阀门没
有 拍 到 , 井 可归 于 I类 井 口 。此 类 井 口长 年缺 少 该 I
动态图像法检测压裂石英砂支撑剂粒度粒形
![动态图像法检测压裂石英砂支撑剂粒度粒形](https://img.taocdn.com/s3/m/ce30f96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4.png)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23)03 − 0332 − 08 DOI: 10.13639/j.odpt.202306055动态图像法检测压裂石英砂支撑剂粒度粒形艾信1,2 刘广胜1,2 陆梅1,2 刘天宇1,2 田发国1,2 吕海燕1,2 杨晨3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引用格式:艾信,刘广胜,陆梅,刘天宇,田发国,吕海燕,杨晨. 动态图像法检测压裂石英砂支撑剂粒度粒形[J ]. 石油钻采工艺,2023,45(3):332-339.摘要:为了解决水力压裂石英砂支撑剂粒度粒形人工检测效率低、随机误差大且无法在线检测等难题,引入动态图像检测方法,不仅可以同时测量颗粒粒度、粒形,还为支撑剂在线检测开拓新思路。
首先开展了石英砂动态图像处理算法研究,实现了石英砂图像中的颗粒提取及分析计算,精准求得石英砂粒度粒形参数,并设计了测试系统;其次与传统筛分法、电镜法等测量手段对比测试了20/40目、40/70目、70/140目等3种常用支撑剂,测量效率提高近200倍,重复性误差在1.7%以内,准确性误差在1.5%以内。
结果表明,动态图像法可以解决人工检测效率低、随机误差大等难题,并可将检测系统安装在石英砂制备生产线上或水力压裂施工现场,实现在线测试,全面提升压裂入井材料质量管控水平。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支撑剂;视觉;粒度;圆度中图分类号:TE357; TE937 文献标识码: ADynamic image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particle size and shape of fracturingquartz sand proppantAI Xin 1,2, LIU Guangsheng 1,2, LU Mei 1,2, LIU Tianyu 1,2, TIAN Faguo 1,2, LYU Haiyan 1,2, YANG Chen 31. Oil & Ga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 , Xi’an 710018, Shaanxi , 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Oil & Gas Fields , Xi’an 710018, Shaanxi , China ;3. No. 7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 , Xi’an 710200, Shaanxi , ChinaCitation: AI Xin, LIU Guangsheng, LU Mei, LIU Tianyu, TIAN Faguo, LYU Haiyan, YANG Chen. Dynamic image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particle size and shape of fracturing quartz sand proppant [J ].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23, 45(3): 332-339.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low efficiency of manual detection of particle size and shape of fracking quartz sand proppant, large random error, and inability to detect online, the introduction of dynamic image detection method can not only measure particle size and shape simultaneously, but also explore new ideas for online detection of proppant. Firstly, research on dynamic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for quartz sand was carried out, achieved particle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calculations in quartz sand images,accurately obtained the particle size and shape parameters of quartz sand, and designed a testing system. Secondly, three commonly used proppants, 20-40 mesh, 40-70 mesh, and 70-140 mesh, were compared and tested with traditional screening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methods. The measurement efficiency increased by nearly 200 times, with repeatability errors within 1.7% and accuracy errors within 1.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image method can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w manual detection efficiency and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鄂尔多斯盆地大型低渗透岩性地层油气藏开发示范工程”(编号:2016ZX05050)。
低渗透油藏CO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与地质封存的适应性
![低渗透油藏CO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与地质封存的适应性](https://img.taocdn.com/s3/m/edf8f7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6.png)
第30卷第2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30,No.22023年3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Mar.2023—————————————收稿日期:2021-06-14。
作者简介:丁帅伟(1987—),男,河南新密人,讲师,博士,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工作。
E-mail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饱和度和不同尺度的湖相页岩力学响应机理研究”(41902145),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基于响应面理论和粒子群算法的致密油藏CO 2吞吐数值模拟研究”(2021JQ-454)。
文章编号:1009-9603(2023)02-0104-08DOI :10.13673/37-1359/te.202106030低渗透油藏CO 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与地质封存的适应性丁帅伟1,2,席怡3,4,刘广为5,刘骞1,2,于红岩1,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2.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4.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8;5.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北京100020)摘要:低渗透油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开发的重要领域,开展CO 2驱可实现提高采收率和CO 2地质封存的双重目的,但不同的注入方式对其适应性存在差异。
以某低渗透油藏典型物性和流体参数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论证了CO 2连续注入(CGI )、水气交替注入-气水段塞比恒定(CWAG )和水气交替注入-气水段塞比逐渐减小(TWAG )3种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地质封存的适应性。
研究结果表明,3种注入方式对于渗透率为1mD 的储层累积产油量和CO 2埋存量最高,采用生产气油比约束的工作制度更有利于CO 2驱提高采收率或地质封存。
创新为本,打造多学科交叉平台——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创新为本,打造多学科交叉平台——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https://img.taocdn.com/s3/m/adfd9ca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0.png)
布局发展 培育人才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重大需 求,开展地质资源、地球物理和油气工程 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以资源评价为基础, 发展和完善复杂条件下油气成藏理论,解 决油气勘探、油气藏开发中存在的重大技 术难题,引领油气资源与工程研究综合 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培养油气资源与 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实验室设置了盆 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分布、油气成藏机理、 油气地球物理、油气钻探理论与技术、油 气测井理论与方法5个研究方向。
油气资源与探测实验平台由6个实验 系统构成:油气成藏机理分析模拟系统、 油气地球物理分析模拟系统、油气钻探实 验系统、油气测井实验系统、非常规油气 综合实验系统和油气综合勘探数值模拟系 统。实验平台拥有200余台(套)仪器设 备,其中超过10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43 台/套。
在油气工程相关领域,实验室以页岩 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为契机,围绕泥页岩
56 科学中国人 2021年12月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富气机理及控制因素、泥页岩裂缝分布预 测方法与压裂改造优化工艺、页岩气钻完 井工艺关键技术、致密油气储层渗流机理 和提高采收率技术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 难题,以国有资金投入和体制创新共建两 种方式相结合,重点建设了以储层岩石物 理、泥页岩储层可改造性评价、复杂井型 低成本定向钻井测控技术和水平井分段水 力压裂模拟为核心的跨平台的非常规油气 综合实验能力,仪器装备水平达到国际一 流。支撑新增“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技术” 方向的实验平台有19台/套设备,其中超 过10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17台/套。
支撑平台 Support Platform
工程中心
创新为本,打造多学科交叉平台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介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f7a0b201ed9ad51f01df296.png)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介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称“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建设的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办高技[2007]2513号文件”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复函》([2008]2477号)文件批准建设,2012年5月31日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建设验收。
建设地点在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由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与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共同承建,采用理事会领导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理事单位有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实验室功能定位是瞄准国际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发挥技术引进与现场试验桥梁作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对低渗透油气田经济有效开发起到示范作用。
实验室研究方向是提高低渗透油气田储量探明率、提高单井产量、提高最终采收率和经济有效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配套技术。
实验室下设地质实验研究室、开发实验研究室、增产稳产实验室、井下作业工具与装备实验室和地面工程实验室等五个专业实验室,与“中国石油特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基地”一体化运作,开展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科研攻关、现场试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32人,依托长庆油田分公司的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工艺研究院和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川庆钻探工程公司的工程技术研究院和长庆井下作业公司的流动研究人员千余人。
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有中石油集团公司专家8人,博士29人,教授级高工22人,高级职称人数89人。
实验室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配套有国内、国际领先的各类重大仪器设备120多台套,实验装备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全国所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列表
![全国所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1c09704458fb770bf78a55ad.png)
实验室-职能(1)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开展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重大装备样机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制、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技术开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发,以及研究产业技术标准、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应用、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等。
(2)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建立先进的产业技术研发试验设施,形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构建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成为应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
(3)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原则: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要围绕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强关键技术供给,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国家工程实验室要具有显著的专业技术特色、突出的产业技术优势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体现高水平、专业化。
国家工程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有研发基础和条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增量投入带动原有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等各方优势和积极性,可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采用专家评审、竞争择优的方式推进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并对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予以适当投资补助。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介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称“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建设的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办高技[2007]2513号文件”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复函》([2008]2477号)文件批准建设,2012年5月31日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建设验收。
建设地点在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由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与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共同承建,采用理事会领导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理事单位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实验室功能定位是瞄准国际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发挥技术引进与现场试验桥梁作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对低渗透油气田经济有效开发起到示范作用。
实验室研究方向是提高低渗透油气田储量探明率、提高单井产量、提高最终采收率和经济有效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配套技术。
实验室下设地质实验研究室、开发实验研究室、增产稳产实验室和井下作业工具与装备实验室等四个专业实验室,与“中国石油特低渗透油气
田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基地”一体化运作,开展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科研攻关、现场试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87人,依托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工艺研究院和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流动研究人员近千人。
项目具体实施由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工艺研究院和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完成。
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有中石油集团公司专家8人,博士29人,教授级高工22人,高级职称人数89人。
实验室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配套有国内、国际领先的各类重大仪器设备120多台套,实验装备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实验研究领域涵盖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岩石矿物、地层流体(石油、天然气、地层水)、油气开采化学剂、油气开采工艺技术、地球物理、石油天然气开发地质及开发技术、工具及装备等全部油气勘探开发实验和综合研究技术,具有低渗透储层研究、流体研究、成藏研究、增产技术研究及井下工具研究等25项分析实验能力。
可以满足岩石、油、气、水、化学剂的物理化学性能测试等97种实验需要,形成了支撑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的14项特色实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