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防洪

合集下载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是长江综合防洪体系的骨干工程,在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17年的建设,三峡工程已经全面建成;2010年汛期,三峡工程迎来了建成以来首次较大洪水的考验,通过精细调度、科学调控,三峡工程充分发挥了防洪作用;汛后,三峡水库首次实现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的目标,三峡工程的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作用;一、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1. 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流域内雨量丰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100mm,但地区分布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5—10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90%;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出现时间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果气象异常,上下游、干支流洪水遭遇,就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暴雨量大、历时长,则导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江防洪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长江干堤进行全面加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长江的洪水来量远远超过中下游各河段的安全泄量;自1153年以来,宜昌流量超过80000m3/s的有8次,城陵矶以上干流和洞庭湖的汇合洪峰流量在1931年、1935年和1954年均超过100000m3/s,而目前上荆江的安全泄量为60000—68000m3/s、城陵矶附近约60000m3/s、汉口约70000m3/s、湖口约80000m3/s,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2三峡工程兴建前,荆江河段如果遇1860年或1870年型洪水,运用现有荆江分洪工程分洪后,尚有30000—35000m3/s 的超额洪峰流量无法安全下泄,不论荆江南溃还是北溃,均将淹没大片农田和村镇,造成大量人口伤亡,特别是北溃还将严重威胁武汉市的安全;3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内人口多,安全建设滞后,实施计划分洪十分困难,一旦分洪损失大;湖区及支流堤防工程仍存在薄弱环节和隐患,堤防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测和抢险设备,技术手段落后,防洪形势依然严峻;2.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以下库容393亿m3,其中防洪库容亿m3,工程建成后通过水库调蓄运用,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荆江地区若遇百年一遇及以下洪水,通过水库拦蓄洪水,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1870年型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s,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的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从而保证荆江河段与江汉平原的防洪安全;此外,由于水库拦蓄、清水下泄,使分流入洞庭湖的水沙减少,可减轻洞庭湖的淤积,延长洞庭湖的调蓄寿命;2城陵矶附近地区通过三峡水库调蓄上游洪水,一般年份基本上不分洪各支流尾闾除外,若遇1931年、1935年、1954年和1998年型大洪水,可减少本地区的分蓄洪量和土地淹没;3武汉地区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可以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后洪水取捷径直趋武汉的威胁;此外,武汉以上控制洪水的能力除了原有的蓄滞洪区容量外,增加了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亿m3,大大提高了武汉防洪调度的灵活性;二、2010年长江洪水特性及调度实践1. 汛情特点1暴雨过程多、强度大;入汛后长江流域暴雨持续不断,主汛期发生了4次相对集中的强降雨阶段,且持续时间长,强雨带南北拉锯、上下游移动;各阶段降水强度多以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为主;6月16—24日强雨区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湖水系,最大降雨中心位于信江和抚河一带;7月8—15日主雨区略有北抬,强雨区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干流至两湖水系偏北地区一带,最大降雨中心位于长江下游干流区间;7月15—25日强雨区西进北抬,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嘉、岷流域及汉江上中游地区,最大降雨中心位于渠江;8月12—25日多雨区再次出现在嘉、岷流域及汉江上中游地区一带;各阶段最大暴雨中心日雨量均超过250mm,如鄱阳湖进贤站6月19日雨量达329mm,7月8日安庆站雨量达291mm、鄂东北英山站雨量达287mm,嘉陵江通江站7月16日雨量达277mm, 8月18日岷江杨柳坪站雨量达254mm;2汛情来势猛、范围广;主汛期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发生或多次发生大范围暴雨,仅统计上述4次集中性强降雨阶段,累计雨量大于100mm的笼罩面积分别约为万、万、万和万km2;大于300mm的笼罩面积分别约为万、万、万和万km2;与历史同期降雨量相比,6—8月长江流域偏多1成,长江上游基本正常,中下游偏多2成;其中,6月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偏多3成多,7月长江下游干流偏多约倍、长江中游干流和汉江分别偏多6—7成、嘉陵江偏多3成,8月岷沱江、汉江和长江下游干流分别偏多约2—3成;受强降雨过程影响,长江流域相应出现了明显的涨水过程;3洪水涨幅大、超警多;受强降雨影响,长江干流大部江段和抚河、信江、嘉陵江、汉江等多条重要支流及洞庭湖、鄱阳湖区均发生超警戒以上的洪水,且水位涨势迅猛;鄱阳湖水系昌江渡峰坑站最大日涨幅,洪峰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干流寸滩站7月19日24小时水位涨幅近5m,从接近警戒水位到超过保证水位;三峡水库库水位最大日涨幅,最大日拦蓄洪水量亿m3;嘉陵江支流渠江罗渡溪站水位最大日涨幅,洪峰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流量超过历史最大流量;汉江干流白河站水位最大日涨幅,水位超过保证水位,流量从4610m3/s猛增到21400m3/s;4洪灾类型多、损失重;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多种类型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止8月底,长江流域共有9个省直辖市1046个县市、区受灾,山洪灾害数百起,大量县市城受淹,洪灾损失惨重;2. 调度实践1优化调度方案;三峡工程初期运行以来,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及中下游用水等各方面都对三峡水库调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10月,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方案在防洪调度方面,考虑到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主要采用对荆江河段防洪补偿调度的方式,重点是防御荆江特大洪水,三峡水库防洪库容的利用效率明显不够高,难以适应中下游地区的现实要求,因此通过拟订荆江与城陵矶不同补偿方式以及分析其对水库泥沙淤积、水库淹没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在保证枢纽大坝安全和不降低荆江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兼顾对城陵矶防洪补偿的调度方式;方案提出的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方式,将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亿m3自下而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库容约亿m3,用于城陵矶地区防洪,相应库水位为;第二部分库容亿m3,用于荆江地区防洪补偿,相应库水位为;第三部分库容约亿m3,用于防御荆江特大洪水;在遇到三峡上游来水不很大而城陵矶附近主要是洞庭湖来水较大,迫切需要三峡水库拦洪以减轻防洪压力的情况下,三峡水库运用预留的亿m3防洪库容库水位145—155m,按控制城陵矶莲花塘水位保证水位进行防洪补偿调度;在运用上,首先用第一部分防洪库容调蓄洪水,按控制城陵矶水位不超过进行调度;蓄水155m后,即不再考虑城陵矶防洪补偿的要求,改按只考虑荆江地区的防洪补偿要求调度;蓄水后,则按遭遇特大洪水时荆江河段在分蓄洪措施配合下安全行洪进行调度;2实际调度运行;2010年汛期,在遵循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小洪水的调度实践,即“当长江上游发生中小洪水,根据实时雨水情和预测预报,在三峡水库尚不需实施对荆江或城陵矶河段进行补偿调度,且有充分把握保障防洪安全时,三峡水库可以相机进行调洪运用;”为应对主汛期长江洪水,三峡水库实施了5次拦洪调度,累计拦洪230多亿m3;其中,7月20—22日,入库洪峰流量达70000m3/s,通过控制下泄流量,为下游防洪削峰约30000m3/s,库水位迅速上涨,22日19时上升至158m,拦蓄洪水约73亿m3;三峡工程2010年175m试验性蓄水从9月10日0时开始,起蓄水位承接前期防洪调度的实际库水位;9月30日8时蓄水位为,10月10日8时蓄至,10月16日6时库水位达到了前两年试验性蓄水最高蓄水位,10月26日9时首次蓄水至175m;本次175m蓄水在总结2008年和2009年试验性蓄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做好充分准备,蓄水过程兼顾了上下游用水需求,较好处理了防洪、发电、航运和补水之间的关系;3调度效果与效益分析;2010年汛期,长江防总通过科学调度三峡水库,及时拦洪、适时泄洪,有效削峰错峰,不仅充分发挥了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在防洪方面,有效避免了长江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叠加给沿岸人民造成的安全威胁,缓解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比如,7月20日8时,三峡迎来建库以来最大的入库流量70000m3/s,长江防总通过滚动会商、精细调度,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控制在40000 m3/s,削减洪峰流量30000m3/s,削峰40%以上,从而降低长江中游干流沿线水位—,使中下游河段特别是沙市和武汉河段未超警戒水位,中下游干流堤防无一处险情发生,长江中下游的防汛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如果没有三峡水库拦洪蓄峰,这次洪水过程将使沙市和城陵矶的洪水位接近保证水位,沿线需要调配大量人员巡堤查险,防洪的压力、消耗与风险将明显增大;在发电方面,三峡水库拦蓄洪水期间一直维持在高水位运行,最高达到,增加了发电量;据初步统计,与同期相比,6—8月三峡水库增加发电量30多亿kwh;在航运方面,及时调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至25000 /s,分两次疏散了积压在三峡至葛洲坝之间的中小船舶,仅7月31日8时—8月1日20时,就疏散了滞留在三峡河段的船只500条艘,有效地保障了交通安全,稳定了船员情绪;在水库提前蓄水和对中下游补水方面, 2010年9月10日提前蓄水,保障了10月底成功蓄水至175m目标的实现,水库具备了枯期为中下游补水亿m3的能力;10月26日蓄水至175m后,自12月下旬开始加大出流,对长江中下游实施补水,截至2011年2月底,共向下游补水约70亿m3;由于三峡水库实施补水调度,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6成,对保证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用水需求、葛洲坝下游三江航道畅通、抵制咸潮入侵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长江防总在遵循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小洪水的科学精细调度,较大地发挥了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疑是巨大的;2010年三峡防洪调度合理兼顾了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这一有益尝试为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式积累了宝贵经验;三峡水库成功蓄水至175m,表明三峡工程将会按照规划发挥其综合效益;三、三峡水库调度相关问题探讨三峡工程综合效益能否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化调度;进一步加强三峡水库调度的深化、优化、精细化研究至关重要;1. 入库洪水与动库容调洪三峡水库动、静库容调洪均可满足水库调度的要求,但水库建成后,楔形库容是客观的,在今后的水库调度中应积极完善三峡入库洪水动库容调洪计算模型;入库洪水过程线由回水末端的入库洪水与区间洪水两部分组成,应进一步增加对区间洪水的观测,以获得准确的水库洪水资料;水库调洪计算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坝址洪水静库容法和入库洪水动库容法;三峡水库入库洪水与坝址洪水相比,具有洪峰峰值增大、出现时间提前、洪量集中等特点;动库容能较好地反映洪水进入水库后蓄水量的实际情况,但动库容除与库区河道地形有关外,还与入库洪水类型及组成、调度方式、坝前水位、水库特性等因素有关,影响因素复杂;以往对动、静库容调洪的研究说明,遇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洪水时虽然三峡水库的动库容拦洪量小于静库容拦洪量,但枝城的最大流量百年一遇洪水时均为56700m3/s,千年一遇洪水时均小于80000 m3/s,且三峡最高水位控制在175m;亦即三峡水库亿m3防洪库容是偏安全的,即使采用动库容调洪,也能够达到规划制定的防洪要求,从而满足长江中下游整体防洪体系的需要;目前,长江水利委员会已建立三峡水库MIKE11水动力学预报调度模型,模型采用水动力学方法,模拟库区水面线的变化来实现动库容的调洪计算;在2010年三峡水库运用的实践中,对动、静库容调洪进行了对比研究,计算成果与实测吻合较好;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动、静库容调洪具有较好的精度,均可满足水库调度的要求;如要进一步分析水库调度后库区水面线的实际情况,则需要采取动库容调洪方法;因此今后还需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动库容调洪模型,并考虑适当增加入库控制站,以获取相对准确的入库洪水资料;2. 水库蓄水对重庆河段泥沙冲淤及回水的影响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的逐步建设,三峡入库泥沙的减少对减轻库尾特别是重庆市主城区段的泥沙淤积有较大作用;但水库蓄水也会相对增加重庆河段泥沙淤积,特别是对于大水大沙年或小水中沙年的水库蓄水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持续加强观测;天然情况下,重庆主城区河段年内演变规律一般表现为“洪淤枯冲”;在三峡水库围堰发电期和初期运行期,重庆主城区河段尚未受三峡水库壅水影响,属自然条件下的演变;试验性蓄水期重庆主城区河段受三峡库区蓄水影响较小;2008年9月—2010年6月,全河段淤积泥沙295万m3,淤积主要集中在长江朝天门以下河段;2010年6月11日—9月5日,全河段淤积泥沙万m3,从冲淤分布来看,长江干流朝天门以上、以下河段分别淤积泥沙万m3、万m3,嘉陵江段则冲刷泥沙万m3;据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的观测资料分析,当三峡坝前水位低于160m时,寸滩以上库段基本不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9月中旬—10月中旬重庆主城区河段仍然保持较强的走沙能力,泥沙主要淤积在清溪场以下库段;汛后当三峡坝前水位超过160m时,壅水逐渐影响到主城区河段,特别是当坝前水位超过162m时,朝天门以上河段受壅水影响明显;随着坝前水位的逐渐抬高,重庆主城区河段天然情况下汛后河床冲刷较为集中的规律则因水库充蓄、水位壅高、流速减缓而改变,河床也由天然情况下的冲刷转为以淤积为主,汛后的河道冲刷期相应后移至汛前库水位的消落期;由于目前泥沙观测时间尚短,对于库尾局部淤积碍航规律还需进一步观测验证;从数学模型分析结果看,对于大水大沙年或小水中沙年还应注意水库蓄水方式,尽可能增加汛后走沙的时间;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的逐步建设,三峡入库泥沙将减少更多,库尾段特别是重庆市主城区段的泥沙淤积情况将随之得到很大改善,变动回水区洪水位也将明显降低;3. 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为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三峡水库对城陵矶补偿调度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且随着上游水库的建设,对城陵矶补偿预留的防洪库容还有条件进一步增加;2010年汛期,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和现实需求,三峡水库5次拦蓄洪水,充分发挥了防洪作用;虽然2010年汛期三峡水库尚未按控制城陵矶莲花塘站水位进行防洪补偿调度,但从控制调度过程和效果看,兼顾对城陵矶的防洪补偿调度方式是现实可行的;三峡水库兼顾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只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好对不同地区补偿的库容,拟定合理的调度方案,在现阶段长江水文预报技术水平基础上,可以做到既不影响荆江地区设定的防洪标准,又可进一步降低城陵矶的洪水位;实施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汛期三峡水库蓄水几率将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库区泥沙淤积;自有实测资料以来,城陵矶水位超过的年份较多地出现在20世纪末及本世纪初分别为1954、1996、1998、1999、2002年,经对20世纪以来的洪水年份进行还原后推算,按城陵矶莲花塘水位为控制补偿调度,三峡水库平均约10年运用1次;分析表明,三峡水库采用对荆江或对城陵矶补偿调度方式对库区泥沙的淤积差别很小;鉴于上游已建和在建水库拦沙和水土保持减沙的作用使得三峡入库泥沙减少,以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中下游分洪损失越来越大等情况,在既保证荆江河段防洪目标的实现,又不增加库区淹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三峡水库的防洪潜力,在长江中下游遇到大洪水,中下游防洪形势较为严峻时,三峡水库对城陵矶进行补偿调节,减少中下游的分洪量,减轻中下游防汛压力,是十分必要的;汛期洪水调度过程中,根据水情预报推算的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2—3天的水位误差基本上在厘米级,并可通过滚动预报和分析不断进行校验修正,为三峡水库高效发挥控泄作用、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洪效果提供了保障,使三峡水库的防洪调度达到了比较精细的程度;从现阶段各控制站水文预报的技术水平保障看,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也是可行的;今后,应结合上游水库的不断建成,深入研究对城陵矶补偿的控制运用条件,以及进一步扩大第一部分防洪库容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三峡水库对一般洪水的防洪作用,同时深入研究对一般洪水调度水库蓄水几率增加后的水库泥沙淤积及下游的冲刷问题;4. 上游水库对三峡水库蓄水的影响随着上游水库的兴建,水库群防洪库容不断增加,水库蓄水与防洪以及水库群之间的蓄水矛盾会加大,为此,需要进一步从技术及行政两方面协调水库防洪与蓄水、三峡水库蓄水与上游水库蓄水之间的关系,以充分发挥水库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获得更大的综合利用效益;与三峡水库同步蓄水的上游水库主要为有防洪任务水库,同步蓄水库容目前为亿m3,2013年溪洛渡、向家坝投运后将达亿m3;遇上游发生枯水水情,估算上游其他水库还将增加与三峡同步蓄水库容亿m3;按不利的来水情况考虑,2013年上游与三峡同步蓄水库容分别为亿m3、亿m3;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对上游水库防御本支流洪水和配合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防洪预留的防洪库容做了整体安排,总规模300多亿m3;为协调水库群汛后蓄水与防洪调度,防洪规划提出上游水库以拦蓄洪水基流的方式配合三峡拦洪,也就是防洪库容分期预留,水库在7—8月可开始逐步蓄水;在金沙江下游4梯级及上游其他支流水库的调度运行设计时,各水库按9月底以前完成蓄水任务来设计水库运行方式;随着上游水库的兴建,当水库群具有一定规模后,水库兴利蓄水与防洪、下游用水需求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大,目前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在抓紧进行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联合蓄水调度方式的研究;受来水、工程建成下闸蓄水等多方面影响,每年的汛末蓄水量都在变化,为协调上、下游水库蓄水关系,需要尽快建立信息通报渠道,为三峡水库做好蓄水调度方案提供信息支持;同时,为有效利用好长江水资源,需尽快建立以三峡为核心的长江控制性枢纽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5. 三峡蓄水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三峡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与拦沙后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及两湖水情会带来影响,清水下泄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中下游蓄泄关系、江湖关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观测与研究,当前应关注水库蓄水对中下游特别是两湖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年入海总水量没有改变,由于水库调蓄作用,中下游9—11月份多年平均流量较建库前减小,12月至次年5月下泄流量有所增加,尤以最枯季节增幅较大;受此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低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增长,年最低水位平均值略有抬高;因水库蓄水及荆江河道冲刷影响,致荆南三口洪道断流时间提前,断流天数增加;蓄水期间,洞庭湖、鄱阳湖区及汉江等支流下游水位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流水位降低的影响;由于三峡水库蓄水集中在9月和10月,拦蓄水量相对较大,中下游干流10月平均水位较天然情况降低;如遇来水偏少年份,与三峡蓄水影响相叠加,中下游水文情势改变将更加突出,同时,干流水位降低导致两湖出流加快,相应湖区水位下降,使得两湖枯水期有所提前,枯水时段延长;随着三峡水库入库泥沙大幅减少,加上三峡水库运用后,水库拦截大部分泥沙,三峡水库出库泥沙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清水下泄导致坝下游河道发生长时期、长河段的冲刷,冲刷强度从上段向下段逐步发展;由于中下游河道各河段在各个时期冲淤程度不同,各河段泄流能力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必将相应引起水位的变化;四、建议1. 加强三峡工程投运后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鉴于上游来水来沙、坝下游河道冲淤、江湖关系变化等的不确定性以及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加之三峡工程对防洪、河道、供水、灌溉、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还需不断地深入认知,因此,需加强对长江中下游的专门监测和分析工作,不断深化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长江中下游河势变化、江湖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 加强三峡水库综合利用及优化调度研究三峡工程投入运行后,遇特殊干旱年份对中下游用水和长江口段压咸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以往研究不够,今后随着长江流域内用水量以及跨流域调水量的增加,防洪、发电、供水、航运和生态等各方面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应加强研究,及时调整和优化调度运用方式,并研究缓解此类问题的对策措施,提高三峡水库综合利用效益;3. 加强三峡与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统一调度研究。

【高中地理】长江中下游防洪综合治理措施

【高中地理】长江中下游防洪综合治理措施

【高中地理】长江中下游防洪综合治理措施要解决好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必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项。

1.在干支流广大地区进一步搞好水土保持,加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止水土流失。

1988年,国务院已成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全面推进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并将葛洲坝库区、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地区,国家每年拨出专项资金6 000万元进行治理。

1989年国家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作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重点工程,现正由林业部负责,加紧实施。

2.对主要支流开展治理,在支流上兴建水库。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流域已建成水库4万座,其中大型水库111座,除葛洲坝工程外,全部兴建在支流上。

其中,有一大批大型水库有较大的防洪作用,如丹江口、东江、风滩、柘溪、乌江渡、碧口、陈村、万安、隔河岩等。

正在建设的有五强溪、东风、宝珠寺等,将要建设的有紫平坪铺、瀑布沟、亭子口、合川、构皮滩、彭水、江垭、皂市等。

3.在干流上兴建三峡工程。

在长江各主要支流及干支流上游兴建水库,仍无法控制这些水库至宜昌区间30万平方千米面积上产生的暴雨洪水,也就对荆江河段洪峰流量的削减作用不大。

兴建三峡工程,可以解决最为迫切的荆江河段的防洪安全问题。

4.加强中下游堤防建设。

堤防永远是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基础设施,必需继续加强。

长江中下游堤防总长3万余千米,其中干流堤防长3 600千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堤防已经历过三次大的整修,累计完成土石方40.5亿立方米。

目前的防御水位是按照1980年防洪方案确定的,沙市45.00米,城陵矶34.40米,汉口29.73米,湖口22.50米。

“千里大堤,溃之蚁穴”,堤防的维护是一项长期的繁重任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

5.加强分蓄洪区建设。

现在遍布长江中下游的分蓄洪区(总蓄洪容量492亿立方米)都是已开垦利用的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相当稠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运用一次分蓄洪区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

根治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龙头工程

根治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龙头工程

根治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龙头工程----芜杭运河工程彭泽云安徽师范大学科技处芜湖长江中下游蓄洪区及涝灾地区巨大的淹没损失远远超过了以工程彻底根治洪涝灾害所需的费用,今后,彻底解诀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系列工程势在必行,在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中,芜湖--杭州湾运河工程是其中主要的工程之一。

治江的顺序应先治下游后治中上游,因此首先进行的起点工程----芜杭运河工程,可以称之为是治理长江中下游的龙头工程。

芜杭运河工程直接经济效益很好间接经济效益更好,应早日上马。

一、长江中下游水患问题和原因分析水灾是我国第一大灾,长江中下游平原历来就是重灾区,1949年以来我国对长江中下游的大堤加高加因,规划了分蓄洪区,投资于水利工程。

然而几十年的建设并没有解诀长江中下游的水患问题,1998年汛期,长江中游荆江段大堤全线岌岌可危,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据不完全统计,受灾人口1亿人,死亡人口,倒塌房屋万间,上百万人失去家园,数以千万亩农田减产或绝收,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对全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如此巨大的损失也可以说我们的抗洪斗争是失败的。

我们知道1998年的洪水还不是最大的,如果1998年的洪水是像1954年那样大的洪水或是更大些,损失必然会大得多。

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灾的事实给予我们最醒目!最深刻的警示。

地处长江下游的长江皖江段与长江中游的情况相同,1999年长江发生了继1998年洪水以后的又一次洪水,芜湖站最高水位米,1999年7月12日超过警戒水位1米,为设站百年来的第四位,最大流量,大通站高达立方米/秒,超过了1998年最大流量,居历史第二位。

由于江水顶托使青戈江排水不畅,造成宣城地区,芜湖地区的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流域大面积内涝内河洪水使小圩漫破,大圩全面告急少数漫破,洪水!内涝和江水顶托三碰头,造成惨重的损失。

仅以芜湖市地区为例,由于长江水位高,境内青弋江等内河连续发生的3次特大洪峰排泄不及,虽经全力抗洪抢险,但仍遭受严重灾害。

长江中下游防汛工作总结:应急响应机制升级,防御水平提高

长江中下游防汛工作总结:应急响应机制升级,防御水平提高

长江中下游防汛工作总结:应急响应机制升级,防御水平提高202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洪涝灾害形势。

为了加强防汛工作,升级应急响应机制,提高防御水平,各级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加强服务保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不断改进防汛体系,确保防汛工作能够稳步迈向更高水平。

一、应急响应机制升级为了应对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升级了应急响应机制。

各级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建立了应急响应组,并联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形成紧急应对小组。

同时,还建立了市县两级查询和预测系统,为广大群众提供精准预警,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二、防御水平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继续加强防御水平,通过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完善,有效提高了抗洪能力。

在河流治理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幅提升,河堤加固工程不断推进。

同时,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防汛工作,大力宣传环保,加强环境保护,提高了抗洪能力。

三、防汛体系改进长江中下游防汛体系不断改进,从人、物、财等各个方面完善。

积极推广科技创新,升级了水文监测和预报系统,提高水文预报准确率;在物流保障上,加强储备库存管理,确保防汛物资充足;在财政扶持上,由政府出资购买高标准保险,保障市民财产安全和国家财产。

四、政策法规完善政府制定新的《中长期防汛规划》,明确各地划定了防洪黄线,进一步规范了防洪工作,确保了防汛水平的提高。

《应急预案》和《防洪措施》也得到了完善。

在强化行政主体责任和重要行业的防洪能力方面,电力、煤炭、石化等重点行业与河道保持安全距离,规避风险。

五、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在卫生、救护、运输、保洁等方面,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到防汛和救援工作中,成为防汛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防汛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汛工作中,应急响应机制升级、防御水平提高、防汛体系改进、政策法规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五个方面形成了有机的合力,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汛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未来持续推进,形成良好的防汛氛围。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简本)前言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洪水很大,特别是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重视长江防洪减灾工作,领导、组织广大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提高了防洪能力。

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以下简称《长流规》)和1999年批转的《水利部关于长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流域的防洪减灾作了全面安排,在流域防洪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流域水情、灾情、工情等发生了变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利部布臵了开展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的工作。

根据1998年10月水利部《防洪规划任务书》的安排及要求,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长江委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大纲》,并组织流域内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开展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

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重要水系之一,其流域防洪规划水利部已安排太湖流域管理局另行编制,本规划只纳入太湖流域的经济社会状况资料。

2005年1月19日〜21日,水利部组织召开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及特邀专家审查通过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是在《长流规》和其后开展的有关专题研究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特点:(1)通过调查、收集及测量,获取了流域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资料;(2)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3)根据防洪出现的新情况,调整了规划思路;(4)利用新资料,开发新技术,贯彻新思路,提出防洪规划新成果。

2008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62号文正式批复本规划。

流域防洪形势流域概况长江干流全长6300多km,流域面积约180万km2。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长江干流宜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那么问题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且看以下分解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发生暴雨或大暴雨,其中主要暴雨区有:以赣东北为中心,包括湘北、皖南、鄂南,中心区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以川西为中心,包括川东、川北、陕南、鄂西、滇黔西北,中心区年均雨量约2000毫米。

两个多发暴雨区的暴雨,前者多发生在5、6月,后者多在7、8月。

暴雨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上升运动紧密相连,且与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一致,一般是:4~6月份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水系及湘江;沅、资、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8月,金沙江下段及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7~10月。

在中下游干流7、8月出现洪峰最多,为长江主汛期。

10月份以后,长江汛期结束。

这种时空的分布,洪峰错开,且平原区有巨大的湖泊水网调节,是有利于河道宣泄与防御的。

但有的年份各区域或支流洪水赶前错后,雨期延长,雨区增大,干支流洪水发生不利遭遇,湖泊洼地排水不畅,从而使河道流量急剧增大,乃至超出安全泄量,造成防洪上的紧张局面,甚至产生严重灾害损失。

流域内洪灾为害很广,而中下游平原区,则因暴雨洪水汇流,干支流洪水遭遇,可形成巨大洪流,其中武汉市,特别是荆江区受洪水威胁最大,是全江防洪的重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为了回报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的包容与厚爱,近期我们还会给大家分享一下遭遇水灾该如何逃生的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能来献计献策。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第l7卷第6期1998年l2月f黄i成国铹蚜罨,铂2中T,f岩石力学与工程Ch~=eseJ.口rⅡ{.cMechan{e~and昂ineeT~=917(6):701~7O4De口..1998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7口(中白世伟谷志孟武汉490071)f,33I/T2.2历史在刻记本世纪1931年,1954年长江的大洪水之后,无疑还将铭记1998年的全流域大暴雨,大洪水,大决战.在与洪魔搏斗的抢险中?在堤防溃口的求生中,在扒口行洪的转移中,人们在深思,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这场空前的大恶战缘自于何?l据此,本文欲就其成因及其发展势态予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发展态势分析长江由60多条主支流和5O多个大小湖泊构成-全长愈6300km,流域面积1.8×10ekm.,是世界第三大河.她流经全国l9个省,市,自治区,滋润着全国115的土地,挠灌着全国114的耕地,哺育着全国1/3的人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每当汛期来临,滔滔洪水日夜不停地冲击堤岸,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吞噬岸滨富绕美丽的家园之时,也叫人们心惊胆寒,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麻烦.从本世纪长江中下游已发生的三次全流域大洪水看.酿成洪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1)集中降雨量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形成恶性降雨组合加之上压下顶,泄洪不畅,造成了洪峰重叠追加.居高不下的局面.以1998年为例口],自6月12日起,长江流域曾出现过8次大范围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一次是6月12~27日,江南大部份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期南安徽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l倍多,江西北部多2倍多.一次是7月4~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段.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0.5至2倍.一次是7月末至9月上旬,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高出2~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第三次全流域性大洪水.7月份长江中下潞主要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X10.m.,比1954年多45×10.m.,汉口站16’t.8×l0.ml,比1954年多l2×10.m..长江上游地区的多次长时间的持续性强降雨,加之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多次大洪水的相追,相加,相叠.鄱阳湖水系信江,修河,馓河和抚河均超1998年10月7H收劲来稿.作者白世伟简舟一男,57岁,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现任所长,研兜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702?岩石力学与工程1998年历史高水位的”水坝型”顶托.造成泄洪缓慢.水位高居不下,是形成此次长时间高水位的直接原因.(2)无序围垦,无章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行,蓄洪能力减弱,使得酿成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抗洪减灾的能力降低.据195;’年调查统计r,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还只有36.38x10’kin21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只有l0,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到了73+9dx10km.30年阿,森林覆盖率降低了12.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7.56x10’km..何况这种情况继续发展.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江水泥沙量的增加,河床的淤积抬高,径流量的减小和水位的增高.据统计,从1949~1988年的40a间,由于肆意围垦和淤积,洞庭湖的总面积由4350km减到了2145km;鄱阳湖的湖面缩小了1/5)湖北省l066个面积超过0.5km的湖泊只剩下了300个,湖泊面积减小了6OOOkm{江苏省湖面损失了l600km…….帅a阿,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总共减少了10OOOkm.,相当原有湖泊面积的45.5,丧失了35X19m的蓄洪能力,几乎为在建三峡水库1.63倍的防洪库容量.此外,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使长江流域塘堰的总库容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了库容的l/d~1/6.总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50Xl09m.的库容损失,相当于长江沿线d0个分蓄区的库容.所以说,这是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又一重要原因.(3)大堤设防标准偏低.堤防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堤基地层复杂,又没有进行有针对的加固处理,是形成漫溢和渗漏,管涌,掼堤的根源之一.据了解,大多数堤防的设计,是以当地多年的实地平均水位为标准进行的,只有少数重要干堤,是比照1954年的最高洪水位设计的,这也就是说,大多数堤防防洪标准为l0~20a一遇.重要干堤为50~1O0a一遇.“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据荆江险要之最的监利县县志所记r:”全县拥有堤防长516.27km,其中荆江大堤d7-50km,长江干堤96.65km”;1990年荆江大堤和长江大堤的堤身断面比1949年前分别增大1倍和1.4倍,堤顶高程分别增高了3~4111”I其中剂江大堤.堤顶高程达39.35~41-95m,长江干堤的堤顶高程有52.5oA超过1954年当地实有最高水位2111以上,47.5超过l~2m”.而1998年的最高洪峰水位监利站为38.31m,比1954年高出了1.25m,说明设防标准仍然偏低M.此外,由于现有堤防大都是原有堤防通过逐年加筑培修形成的,层面阿的整合和基底的加固,一般都难到位?加之沿江二元结构地层的多变性和白蚁,螯虾,蛇类等动物穿凿和淘挖等等,为堤防工程防洪挡水时产生脱坡,崩岸,掼I=l提供了内在条件,这是形成洪涝灾害又一原因.(d)高新技术投入不足,对险情隐患尚无准确可靠的预测预报手段,不能做到防范于末然,出现险情全靠水来土挡的土办法处理,费工费时,延迟时机.从目前对付长江洪魔的对策,方法和技术看,大都属于历年防汛抗洪中积累总结出来的老办法,老技术.如全线布阵大兵团作战护堤的人海战术I坦表拉阿式排队巡查与水下触摸探测的土方法’苣险}水来土挡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土技术抢险等等.这些方法,技术,虽然行之有效,并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会贻误时机,造成失误.在1998年6月9日至9月中旬的抗洪斗争中,现代高新技术成果——星云图一,水位滇进模型”,”因特阿”的应用,使人们预先得知未来水情,f~JT”心中有数,赢得了宝贵的第l7卷第B期白世伟等.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71)3?时间,并对有限的库容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错峰调度,避免了片面性,盲目性以及靠人车传递情报资料的时间失误,取得了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在防汛抗洪中,有些高新技术成果,如探地雷达,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回声测量仪,井下摄影和4堵漏剂与丙凝等等虽为抗洪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由于缺乏对堤防工程结构状态及其相关力学特性与加固处理效果的相应研究,尚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和效果,其主要原因是:(1)科技工作者平时没能把高新技术在防汛抗洪中的应用提到应有的位置,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试验及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技术与经验贮备.如对高水位状态下,堤防工程的渗透,散畏,管涌机理及其形成环境缺乏系统的研究,不敢胃然行事.(2)防汛抗洪,事关重大,防汛工程险情的探测诊断和抢险加固,要求快速,敏捷,可靠,不能有任何失误.风险大,科技人员有思想压力,不敢胃然进行尝试推广.(3)防汛抗洪,属公益性事业,专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有限,缺乏支撑性投入,驱动力不足.(d)由于高新技术投入不足,既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不能实现快速及时有效抢救.纵观历史肴现在,自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96a闻,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10a一次}1921年至1949年的28a间,共发生洪灾11次,平均2+5a一次}1990年至1996年的7a间,共发生洪灾5次,平均1.da一次.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干流洪灾发生的频数在逐年增加,而且,越到现代,频率越高,发展势头令人担扰,如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必将危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堪设想的恶果.总结过去想未来,在洪涝灾害一时难于根除的今天,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技能是必要的.在面对21世纪,举步迈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今天,要大力进行防讯抗洪技术的创新,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2对策与建议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形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原因,除气候异常,集中降雨量大之外,还与强调眼前的局部利益,无视流域规划,强1Bj改造自然,导致流域内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泥沙剧增,蓄洪能力锐减,堤防质量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根除洪涝灾害,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标本兼治,根治水患的32字指导原则,并作了相应的部署,但它的落实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并非三年五载所能,因此,防汛抗洪乃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任务.为改变当前被动防汛抗洪的局面,本着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积极抢险的精神,为提高防汛抗洪技能,我们从岩土力学的观点与岩土工程稳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科学防汛抗洪的对策与建议:(1)长江干堤的分区,分段评价与归类研究即通过综合研究由各种技术手段获得的堤身,堤基,河床及邻近地层的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沿线干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分区段进行评价和归类,将之分成加固治理和探测技术研究的紧急,重要,欢重要和一般地段,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2)长江干堤地层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开发研究,即建立以岩土力学,工程地质理论以及地层勘探资料为基础的沿江堤防工程体系浅部地层信息系统.?704?岩石力学与工程1998正(3)长江干堤堤身,堤基险情的快速探测与诊断技术研究.即通过研究力争在以后的洪水灾害来临时,在各种重大险情出现之前,能在大范围内以低廉的成本进行准确可靠的探测和预警预报,提前采取防范响应.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稳情的出现. (4)长江干堤堤身,堤基险情的快速整治加固材料及相应处理技术研究.即通过研究,使长江干堤已出现的险工险段和重要战略地段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和有效加固.在以后汛期来临时,使可能出现的堤岸软化崩塌,散漫和管涌等险情可以快速加固处理,疏导和封堵I可能出现的溃口,崩岸等地段可以快速抢救和有效修复{沿线水毁工程在灾后能得到有效恢复.(5)汛后水治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评价及整治对策研究,即建立水治建筑物安全评价方法,使沿线水毁工程在灾后能得到有效恢复.(6)建立防洪工程专家系统.即建立防洪工程类别,工程险情评价,险工险段治理对策和洪水期阿险工险段排险措施等功能的系统,以便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直观的资料系统和科学决策依据.3结论从我们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看,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把诸如浅层地震仪,高密度电法仅,声波探测仪,探地雷达,核子密度仪,孔隙水压计,光电测压计,钻孔摄影仪,滑动测微计,钻孔测斜仪等众多的先进仪器及各种快速加固材料和相应的加固处理技术应用于防汛抗洪实践,改变当前防洪抗洪的被动局面是完全可能的.参考文献l金辉.长江.我为你哭泣.南方日报.1998.&142湖北省致协l资源环境委员会.关于今年我省hhneng (h’ofBoe,k4”岛”J】lf础_拓^e韶∞d舯of隅钟8,4430071)。

在长江流域规划及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提出的规划原则是

在长江流域规划及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提出的规划原则是

在长江流域规划及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提出的规划原则是:“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做到“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

长江中下游防洪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建成以三峡工程为骨干,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相配套,以及非工程防洪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体系。

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后,我国政府进一步提出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河道整治等方针,并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缓和了人和洪水争地的状态,协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现代防洪方略更科学。

几十年来的实践检验证明它的正确性,符合长江的实际。

遵循“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江方针,已在长江中下游兴建了约3万km干支流堤防,沿江安排了约500亿m3的分蓄洪区。

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洪工作,对长江堤防以每年100亿元的投资强度加速建设,已将长江干堤全部加高到设计高程,特别注重堤防的防渗及其他隐蔽工程的修建。

在长江干流和湖区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近5000km2,有计划地进行河道整治、分蓄洪区的建设,使长江中游的防洪紧张态势有很大缓解。

与此同时进行水土保持等相应工作,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进行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和兴建,包括气象水情的预测预报、水文观测和信息传输自动化、防洪调度、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等,增加对防洪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的投入,使整个防洪工作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减灾的作用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减灾的作用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减灾的作用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减灾的作用摘要:防洪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标。

以长江中下游现有的堤防条件、行洪能力以及分蓄洪工程等方面的条件,可得出结论:只有三峡工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们所面临的问题:利用大坝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必将开创长江中下游防洪的新局面。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防洪减灾;综合经济效益;三峡工程防洪是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

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中,经反复分析论证后由中央抉择,批准修建,并充分肯定了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

1 从现有的堤防条件看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为了提高河道宣泄能力,自古以来除疏导水流通道外就是采用筑堤措施。

解放后,我国根据长江防洪“三步走”目标,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经济条件,首先采取了巩固堤防的措施,截止20世纪80年代就完成土方数30余亿m3。

但由于长江干支流两岸堤防都是历代累积起来的,堤基堤身都存在不少隐患,如堤基不良,堤身不固,白蚁穿穴;每逢汛期,急流顶冲,险象环生修筑堤防后,泥沙只限于沉积到河道内,这样就抬高了水位,减少了流量,因而又迫使人们不断加高堤防。

荆江大堤就是历史上逐年加高的。

沙市大堤上有个清朝修建的镇河宝塔,塔基现已在堤顶下7.26m的地方。

目前,堤身平均高达13m,最高达16m。

形成了“人在江底走,水在头上流”的“地上悬河”。

万一大堤溃口,数万秒立方米的洪流,以10多水的水头冲泻而下,将会使荆江以北,汉江以南1.8万km2的地区,1100万亩耕地,1000多万人口以及特大城市武汉和附近交通干线陷入滔滔洪水之中,造成毁灭性灾害。

荆江大堤虽然经过建国以来的二期加固,目前,安全泄量也仅为600000m3/s,只能抵御10年一遇的洪水,抗洪能力极低。

有关资料显示,长江中下游堤防如全部按1954年最高水位(即不溃口的水位)加高加固,还需土石方约90亿m3,其投资将比建三峡工程还浩大;况且,经科学论证,继续加高荆江大堤在经济上、技术上都很困难。

长江三峡作用

长江三峡作用

长江三峡作用防洪“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荆江流经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沃野千里,是粮库、棉山、油海、鱼米之乡,是长江流域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属国家重要商品粮棉和水产品基地。

荆江防洪问题,是当前长江中下游防洪中最严重和最突出的问题。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有防洪库容亿立方米。

对荆江的防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

2022年5月,三峡工程成功防洪,下游多湖干涸,预计数年内无洪水隐患。

发电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820万kW,年均发电量847亿kW·h。

三峡水电站若电价暂按~(kW·h)计算,每年售电收入可达181亿~219亿元,除可偿还贷款本息外,还可向国家缴纳大量所得税。

三峡地下电站布置于枢纽右岸,利用弃水发电,可以提高工程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利用率。

地下电站6台机组投产后,加上大坝左、右电站26台机组,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2250万千瓦,年最大发电能力达1000亿千瓦时。

三峡输电系统工程是1992年全国人大批准建设的国家能源重点项目,总投资348.59亿元。

线路总长度6519千米,跨越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160多个县级行政区,被誉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

至2022年底,三峡输电工程已累计安全送出电量4492.3亿千瓦时,相当于1.62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

到2022年3月,历时近20年论证和建设的三峡电站输电线路工程全部完工。

航运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

三峡升船机布置在枢纽左岸,主要用于为大型客轮提供一个“电梯式过坝”的快速通道,将成为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楼梯式过坝”的有效补充,大大提高船舶过坝效率。

长江中下游洪水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水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水的成因及治理对策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一、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长江自出三峡后,进入下游平原区。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 955公里,流域面积 68万平方公里。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 938公里,流域面积 12万平方公里。

干流自宜昌以下,河道坡度变小、水流平缓,枝城以下沿江两岸均筑有堤防。

其中以长 182. 35公里的荆江大堤最为重要和险要。

二、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原因洪灾与流域气候、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1.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暴雨成灾,集中降雨量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暴雨集中在 5, 10月,雨季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先于北岸,故一般年份各江河洪峰相互错开,不致造成大洪灾。

但如气象反常,雨带徘徊在长江南北两岸,两岸支流洪水和干流洪水同时袭来,外洪内涝,上压下顶,即可酿成大洪水灾害。

例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

2. 中下游地区天然水环境非常独特,沿江湖泊星罗密布,江湖连通,湖分江洪,具有联动的江湖关系。

湖泊具有较大的调洪作用。

但是,由于中上游无序砍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长江之水日益变浑,含沙量大,使得湖泊淤积严重,洪道、湖底不断淤高,调蓄容积减少50亿立方米,洪水位抬高,洪涝灾害加剧。

(以洞庭湖为例,湖内多年平均淤积沙量为 9840万立方米,平均每年淤高达厘米,洪道、湖底不断淤积抬高,芦苇从生,洪水渲泄不畅 )3.不断进行围湖造地和洲土开发利用,造成湖面不断缩小,增加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突出问题是人口多、耕地少。

围垦使得湖面减少,为保护开发的耕地及居民,修建了许多民堤,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江湖关系,使得洪灾加剧。

4.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城市全赖堤防保护,大堤对防御中小洪水的作用不言而喻,但随着大堤的修高,洪水位也随之抬高,加之泥沙在河道中不断淤积,增加了洪水危害。

三、洪涝灾害的治理长江中下游治理洪涝的关键任务是,急需解决目前防洪标准偏低与特大洪水频发的矛盾。

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简述其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简述其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简述其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简述其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原因: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措施:1、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造林。

2、中游河段“截湾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库)。

4、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自然:1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2水文: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众多,降水丰富3地势: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流水不易排开人为:1中下游地区大量围湖造田,湖泊的蓄水能力减小。

2上游地区滥砍滥伐现象严重,易引发水土流失,河流泥沙量大。

3经济发达,一但发生自然灾害,损失惨重。

长江中下游河段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事实上上黄河中下游的洪灾在历史上远强过长江。

只不过最近干了,没水喝了。

长江真正容易发生洪灾的是中游,也就是宜昌到湖口段。

这一段江面较窄,且支流明显增多。

还有就是从湖口到宜昌,海拔升降很小,水容易在此滞留。

为什么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因为北方的冷高压气团一般都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的暖高压气团相遇,现成对流气团,所以这一地区容易降雨,再则,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河流多,所以容易发生洪涝。

同意就点采纳吧。

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分析其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长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降水丰沛,再加上雨季时间长、水量过大;人为原因主要: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上游地区,陡坡垦殖,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在中下游地区农民围湖造田,湖泊的调节洪水能力下降,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出现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有哪些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该体系的建设始于20世纪中期,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防洪工程体系。

以下是关于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相关介绍。

一、背景与意义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之一。

长江流域面积广阔,涵盖了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然而,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的汛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高度重视防洪工程建设,通过建设堤防、水库、分洪工程等措施,形成了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长江流域及全国的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战略意义。

二、建设历程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始于20世纪中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初步建设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长江流域建设堤防和分洪工程等基础防洪设施,初步构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工程体系。

2.全面建设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家加大了对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快了中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布局。

3.提升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流域的防洪形势更加严峻。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防洪工程和洪水管理项目,包括堤防加固、水库除险、河道整治、水文监测等。

三、构成与功能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堤防、水库、分洪工程、护岸工程和水文监测系统等五大部分。

1.堤防: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设施之一,用于防止洪水泛滥和保护沿岸城市、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长江流域的堤防线长达数千公里,包括各级堤防和民垸堤防。

2.水库:长江流域拥有众多水库,用于调节洪水流量、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压力。

长江地区防洪防汛应急预案

长江地区防洪防汛应急预案

长江地区防洪防汛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确保长江地区在防洪防汛期间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应对各类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编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2)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加强防洪防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防汛能力。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建立健全防洪防汛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

(4)快速反应,科学应对。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有效措施,迅速组织抢险救援。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成立防洪防汛应急指挥部成立由地方政府、水利、气象、公安、消防、卫生、交通、民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防洪防汛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和协调防洪防汛工作。

2.2 指挥部职责(1)组织制定和修订防洪防汛应急预案。

(2)组织实施防洪防汛应急措施,协调解决应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4)组织抢险救援,协调调度各类资源。

(5)组织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3 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应急值守,协调各部门落实指挥部决策部署。

三、预防预警机制3.1 监测预报(1)水利部门要加强洪水、暴雨等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向指挥部报告预测结果。

(2)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天气变化的监测,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3)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的监测预警。

3.2 预警级别根据灾害风险程度,预警级别分为四级: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3.3 预警发布指挥部办公室根据监测预报结果,适时发布预警信息,通知各级部门和公众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四、应急响应4.1 响应级别根据预警级别,应急响应分为四级:Ⅳ级、Ⅲ级、Ⅱ级、Ⅰ级。

长江治理防洪减灾措施

长江治理防洪减灾措施

长江治理防洪减灾措施引言长江位于中国境内,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但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

洪水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防洪减灾措施河道整治长江河道整治是防洪减灾的关键措施之一。

长江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河堤加固、河口工程建设和航道疏浚等。

河堤加固是指加强河堤的抗洪能力,防止河水泛滥。

河口工程建设主要是通过建设海堤等措施,防止海水倒灌,减轻内河洪水压力。

航道疏浚则是保证长江航运畅通,减少航道沉淤造成的洪水影响。

水库建设长江流域水库建设是防洪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库可以调节流域内的洪峰流量,降低洪水的灾害性。

通过蓄水和泄洪,水库能够有效控制洪峰流量,保护下游区域的安全。

此外,水库还可提供充足的水源供给,满足流域内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需求。

生态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恢复也是防洪减灾的重要方面。

生态恢复包括保护湿地、植树造林等措施。

湿地有着良好的洪水吸收能力,可以起到减缓洪水流速、减少洪水峰值流量的作用。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洪水的产生和洪峰流量的增加。

预警体系建设长江流域的预警体系建设是防洪减灾的重要保障。

预警体系包括流域洪水预报、水文监测等组成部分。

通过及时准确地预报洪水情况,可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洪灾的影响。

水文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水文要素的变化,为洪水预警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成效和挑战长江治理防洪减灾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治理后的长江河道抵抗洪水能力大大增强,洪灾的影响减轻。

水库的建设也起到了调节洪水、供水和发电的多重作用。

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流域的抗洪能力。

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了洪水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水平。

然而,长江治理防洪减灾措施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其次,长江流域的水文条件复杂多变,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

还有,一些地方的重点工作和措施实施不力,影响了整体效果。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应急预案2023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应急预案2023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应急预案20231. 确定编写应急预案的目的和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常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

因此,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制定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势在必行。

本预案将涉及的地区确定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旨在通过预案的执行,提高对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和抗灾能力。

2. 建立应急预案编写团队:为了确保应急预案的制定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建议成立一个由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编写团队。

该团队应包括但不限于应急管理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救援队伍、医疗部门等。

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充分了解该地区的特点和洪涝灾害的规律。

3. 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风险评估和分析是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

该步骤需要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洪水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气象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洪水演变和影响模拟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和分析,可以了解洪涝灾害的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和资源调配计划提供依据。

4. 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是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从预警到启动各级响应、组织救援和救援结束的一系列步骤。

该流程应根据洪涝灾害的特点和情况进行制定,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充分的协调和沟通。

在制定过程中,需要明确各级响应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方式。

同时,还需制定灾害评估和情报分析的程序,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机制。

5. 制定资源调配计划:在洪涝灾害发生时,资源的调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提高救援效率和减少损失,应制定资源调配计划,明确各类资源的供需关系和调配方式。

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人力、物资、设备、资金等。

该计划应考虑到各类资源的生产能力和储备量,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和需求预测,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6. 制定沟通和协调机制:在应对洪涝灾害时,各类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下游防洪
1 防洪形势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面积12.6×104km2,有耕地约9000万亩,人口7500万人,并有大批城市、乡镇、厂矿、企业和交通设施。

两岸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5~6m,最低超过10m,主要靠堤防抵御洪水,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长江干流洪水来量巨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严重存在,并难以单靠扩大河道泄量解决。

目前上荆江河道(包括松滋、太平两口分流)只能安全下泄枝城来量60000~68000m'3/s,城陵矶河道可下泄约60000m'3/s;汉口河段可下泄70000m'3/s左右;湖口附近区可下泄约80000m'3/s。

据宜昌站实测洪峰流量资料统计,1877年以来洪峰流量超过60000m'3/s的有24次;据历史洪水调查成果,自1153年以来宜昌站洪峰流量超过80000m'3/s 的有8次,其中超过90000m'3/s的有5次,1870年高达105000m'3/s。

据城陵矶以上江湖入流的逐日平均流量的合成流量统计,1931、1935、1954年城陵矶以上的日合成最大流量均超过100000m'3/s。

在未建有效的调洪水库以前,对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那一部分洪水只能采取分蓄洪措施,以保重点区及重要城市的防洪安全。

荆江河段依靠堤防只可防御枝城来量为60000~68000m'3/s的洪水,荆江南岸薄弱堤段加高加固后,加上分蓄洪工程的理想运用,也只能勉强防御枝城流量约80000m'3/s的洪水。

1860、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分别达92500m'3/s及105000m'3/S,即使运用分蓄洪区及其他临时分洪措施,仍有30000m'3/s的超额洪水无法安全下泄,势必造成在南岸自然漫溃或北岸荆江大堤溃决,也可能发生南北皆溃的局面,其结果将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及财产损失。

洞庭湖口趋萎缩和衰亡使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更为严峻。

由于淤积和围垦,湖的自然调蓄能力大为减少。

现有湖区堤防虽不断加高,但圩垸防洪能力仍然较低,防汛战线长,防洪标准很难提高,支流尾闾灾情尤为严重。

长江中下游干支流现有堤防约30000km,其中长江干堤约3600km。

现有堤防是在千百年来沿江人民与洪水斗争中逐步培修形成的,堤身高,质量差,隐患多,堤基多数为深厚的强透水层,有些堤段迎流顶冲,堤后又多渊塘,汛期高水位时,经常出现渗漏、管涌、流土、滑坡等险情,虽经历年不断加固处理,仍难以完全消除。

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和河道、湖泊人为设障的影响,湖泊调洪能力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受到影响,长江中下游泄洪能力有降低的趋势。

同时随着中下游平原湖区排涝能力的提高,汛期抽排入长江的流量增加,更加重了长江防洪的负担。

2 防洪治理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长江洪水特性,分析研究提出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指导方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妥善处理超额洪水。

具体措施为:堤防工程、干支流水库、中下游河道治理、分蓄洪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

为了改善中下游防洪形势,提高防洪标准,1972年和1980年召开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座
谈会,确定近期以堤防加高加固和分蓄洪建设为主,以达到重点地区可防御1954年同样严重洪水的目标,干流堤防按适当提高的防御水位标准进行加高加固,达到防御沙市水位45.00m、城陵矶水位34.40m、汉口水位29.73m、湖口水位22.50m的标准。

堤防加高后,如遇1954年同样洪水,所需分洪量约500X10'8m'3。

为实施这一方案,由中央投资或补助投资进行了18个项目的建设。

18个项目分别为:上荆江河势调整工程。

荆江大堤加固、下荆江河势控制、洪湖防洪工程、沮漳河改道、武汉市堤防加固、荆江分洪区北闸加固及安全建设、洞庭湖重点圩烷堤防加固、洞庭湖洪道整治、洞庭湖蓄洪烷安全建设、长江临湘河段护岸、无为大堤加固、同马大堤加固、安庆围堤加固、芜湖围堤加固、江西沿江圩堤整治、鄱阳湖圩堤加固及圩区安全建设、赣抚大堤加固,目前除个别工程尚未实施外,其余项目均已先后开工建设。

除了上述项目外,近年又增加了松滋江堤加固工程、南线大堤加固工程、黄广大堤加固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建设。

结合兴利修建干支流水库进行调洪是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根本措施之一。

长江中下游已建或在建具有一定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有:汉江丹江日水库、资水拓溪水库、沅江五强溪水库、澧水江垭水库、修水柘林水库、清江隔河岩水库。

目前长江防洪的主体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已动工兴建,它的建成运行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洪水灾害。

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库、堤防、分蓄洪工程防洪系统,防洪能力将有根本性的提高。

摘自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