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龙文化的对比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龙文化的对比浅析
作者:周倩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
摘要:龙文化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长久地存在于中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中西方文化所涉及到的龙,可谓都是存在于想象中且带有传奇色彩的动物,虽然都称之为龙,但由于生存环境、民族意识和风俗信仰的不同而注入其形象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认识和理解双方不同的龙文化有利于我们在文化上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本文旨在分析对比两者的异同之处,从中西方文化中龙的不同起源和发展来探索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不同的文化衍生意义。
关键词:龙;龙文化;形象;起源;象征意义;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17-02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的形象,体现了多民族自远古流传下来的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它历经了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和三皇五帝时代,从奴隶社会直至封建社会的终结,时间长达六千年。可以说,龙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得到了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尊敬。
龙的崇拜最初是原始人将龙尊奉为氏族图腾,它们各自主宰一方,为人类抵挡无法抗拒的灾难,掌控世间命运。夏朝,龙被镶嵌在国君佩戴的绿松石青铜牌饰上,从此被赋予了高贵地位和权利。春秋战国时龙的形象发生了演变,头上生出双角、身体生出四肢,成为既能腾云驾雾、遨游水中,又能奔跑如飞的神兽。至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史称“河蛟之子”,这一故事对后世平民出身的君王颇有影响,表示“龙种”非凡,命中注定坐龙庭,正式确定了龙是至高至尊的皇权象征。东汉时龙是东方之神东王公的坐驾,从此,龙又成了上天保佑的象征。汉代以后,龙被皇家垄断起来,正式成为皇帝的标志。唐宋以至明清,历代朝廷为了树立帝王至高至尊的地位,巩固皇权,对龙的依赖日益加剧,从皇宫建筑到皇帝的衣、食、住、行,处处可见龙的形象。不仅中原皇帝如此,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纷纷仿效,以此表示自己也是真龙天子。元世祖忽必烈对龙的垄断越发严格,明令龙纹为皇家专享,市街商店不得织造或贩卖有日月龙凤纹的缎匹,违者除没收其缎匹外,还将痛行治罪。此外,还明令平民百姓从居住房屋、车舆到日用器皿一律不得用龙凤纹。明清两朝从皇帝到皇后的朝服多饰团龙纹,龙袍为皇帝专用,袍上饰有五爪龙。此后五爪龙纳入宫廷的重要礼制,使真龙天子的象征更加明确、细化。龙的形象是鳄首獠牙,鹿角耸起,蟒身腾绕,鳞甲鲜明,四肢舞动,从海水江崖中腾空而起的水中神圣,龙的地位最终上升为守护江山的象征。皇宫建筑的装饰纹样,上有蟠龙藻井,下有云龙石陛,前有蟠龙金柱,后有云龙屏障。朝廷举行大典时,用龙椅、龙案祭祀昊天上帝。总之,是
与皇帝相关的事物均冠以“龙”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在皇帝自我神化的过程中,龙也随之成为中国神圣至尊的象征。
龙除了象征至高至尊的皇权以外,其寓意深邃、宽广,还被赋予了东方特有的神秘主义。唐代以后,随着龙王信仰的传播,龙王既是水神又是雨师,壁画中既可为龙,又可人格化,身着朝服,作卿相态。古人对于掌管水源的龙充满了敬畏之心,天旱时人们抬着龙王像巡游求雨,洪水暴发时人们匍匐在地祈求龙王息怒,退去洪水……自汉代以至清代,历代朝廷都重视农业,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因此每逢春季都要举行盛大的皇帝亲耕仪式,宫人、百官随驾,牵牛扶犁。人们相信收成与命运都要祈求龙的护佑。因此,一年之中凡是与生产相关的活动都要先拜祭龙,祈愿丰收和风调雨顺,从而形成龙的吉庆节日。
而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为一种具有魔性的怪兽,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正因为对龙的印象如此,龙在西方神话中多是邪恶的化身,造就了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英雄斩杀恶龙的情节,龙成为勇士扬名的牺牲品,这一点与东方的龙有很大不同。
如今西方的龙形象来自波斯、希伯莱、希腊、北欧神话,形如巨大的蜥蜴或鳄鱼,四只脚,一对蝙蝠般的翅膀,有时颈和背上长刺,头上有尖锐的角,贪婪邪恶,会喷火,血有毒等等。西方学者对龙的涵义也有众多解释,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种:第一种为蟒或巨大的蛇;第二种为神话中的怪兽,是一种巨大的爬行动物,通常结构像蛇和鳄鱼,有坚硬的爪子,皮肤上有鳞片,有翅膀,有时会吐火,是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结合;第三种解释则出自《圣经》,在旧约的拉丁文和希腊文译本中,海里和陆地上的两种巨兽也许和龙有关。在希腊神话中,较早被提及的龙是与众神之神宙斯作战的龙形巨人,这些龙形巨人是大地女神盖亚与天神乌拉诺斯所生,他们面目狰狞,须发杂乱,身后拖着一条带鳞的尾巴。在大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扮演着这样的反抗者角色,但却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甚至沦为被愚弄的对象。除此之外,在古希腊神话中,龙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忠诚的守护者。赫拉克勒斯偷得金苹果的故事、伊阿宋取金羊毛的故事中,都有一条看守宝物的龙。后来,龙又有着不详和灾难的寓意,在希腊神话中,国王播下了龙牙,长成了相互残杀的武士,后来“播种龙牙”在英语中意味着挑起战争。公元 2 世纪,西方龙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狡诈、残暴。这种模样已经与中国龙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条大红龙,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
在上述神话的演变中,西方龙从一开始只是负责看守宝物的动物,无所谓好坏,也无多少神性到后来变为罪恶的象征,反映出龙在人们的心目中,通常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矛盾特性:光明与黑暗,创造与破坏,同时将所有这些特性结合成为一体。人们对龙的总体概念既不全是褒义也不全是贬义,但是可以肯定:龙象征着支持着物质世界的原始力量,可以向正邪两方向转化。
西方的龙与中国的龙的差别在于:首先从形态特征和习性上看,西方的龙普遍都长有翅膀,这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的龙便自由依托于自己那腾云驾雾的本领就可翱翔于蓝天,有羽翅的特征极少出现在中国的龙身上。其次,中国的龙是云雨的化身,隐藏于天际和水泽之中,降以甘露来滋润地面万物。西方的龙大多为喷火类型,它们大多栖息于深山老林和峭壁洞穴之中,一旦出现,对人世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再次,东西方龙的衍生意义存在很大的差异。龙在中国文化中大多带有褒义色彩,从龙身上体现的融合团结、善变创新、无畏奋进等特质,集中反映了人类为追求幸福而征服大自然的共同本质要求,最本质的共同需求构成了共同的信仰。并且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人们以赛龙船,舞龙灯来欢庆节日,恳求来年的风调雨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象征的褒义性;而龙在西方文化中,其衍生出来的言语却多用龙表示贬义。它们大多从一开始就充当了神话中被勇士打败的魔兽或是与上帝对立的魔鬼的象征。原因在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早在古希腊时代,以商业为目的航海事业就得到了充分发展,古希腊文明对农耕依赖程度不及中华文明,他们自然就无须像中国人那样对主宰风雨的龙顶礼膜拜。相反,由于航海过程中往往会遇上蛇、蜥蜴、鳄鱼之类凶猛恶毒的兽类,以这些猛兽为基调的龙就成为邪恶势力的象征,与之作斗争便成为他们追求的无上荣耀,龙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勇士们扬名的牺牲品;这也和西方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有着渊源,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财富的守护着,只有打败了龙才能获得财富,龙也成了西方文化中推崇冒险和显示力量的主要参照物之一。
对比浩瀚的中西方文化,尽管两方的龙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动物,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从塑造的理念上看两方是相通的,中西方的龙都是人类依照现实存在的多种猛兽作为参照而将它们的形象汇集于一身来创造出来的,最终诞生出龙这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它们身躯都很庞大而且具有飞行技能,外形的部位特征上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而且它们总会与自然元素联系到一起,常与土地、天空、水和火有关。不管中西方文化中的龙型生物的形象如何不同,都体现了人类的一种永恒的精神崇拜,以及对水、对火、对天空的向往,是对征服自然界所有不在人类控制之下的力量的渴望。
参考文献:
[1]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梁学成.中外民俗[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