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 4清热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 头痛目赤,口苦、耳聋
阴肿、痒、汗,筋痿, 湿热下注前阴
带下黄臭而稠
湿热下注膀胱 小便淋浊 肝火或湿热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肝肝 胆胆 实湿 火热 上下 扰注
君 龙胆草——清肝火,泻湿热
臣 黄芩、栀子——清热燥湿
泽泻、木通、车前——清热利湿
佐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
柴胡——
行气疏肝,引经, 又体阴用阳
附方:当归龙荟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当归焙 龙胆草 大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 芦荟 青黛 木香 麝香 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肝胆实火,神志不宁,惊悸搐搦,躁扰
狂越,头目昏眩,耳鸣耳聋,大便秘结,小 便涩滞,两胁痛引少腹,阴囊肿胀,脉弦紧 等证。
左金丸
《丹溪心法》(C类)
肝郁化火
风壅 发 热于 于 疫上 头 毒焦 面
君 黄芩、黄连 —泻火解毒
臣 升麻、柴胡 —疏散风热,火郁发之
牛蒡子、薄荷、连翘、僵蚕—疏散 风热,清热解毒 佐 板蓝根、马勃、玄参—解毒利咽 桔梗、甘草—清利咽喉 陈皮—理气疏壅
使 甘草—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 清疏并用,升降同施 辨证要点: 头面红肿焮痛 、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 浮数。
第五节 清脏腑热剂
组方用药特点
1、脏腑用药: 心经热盛:黄连、栀子、木通、莲心; 肝胆实火:龙胆草、夏枯草、青黛; 肺热炽盛:黄芩、桑皮、石膏、知母; 热在脾胃:石膏、黄连; 热在大肠:白头翁、黄连、黄柏。
2、兼证用药: 热邪伤阴:生地、阿胶、麦冬、石斛; 兼气虚证:人参、黄芪、山药; 兼挟湿热:泽泻、车前子、木通; 气滞血瘀:当归、木香、槟榔; 火热内郁:藿香、羌活、防风; 寒凉伤阳:吴茱萸、肉桂;
运用
辨证要点: • 身热多汗,气短神疲,烦渴喜饮,气逆欲呕,
舌红少津,脉虚数。 使用注意: • 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忌用。
• 随证加减: 胃阴不足,胃火上炎,口舌糜烂,舌红而干 者,加石斛、天花粉。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加黄连、 知母、天花粉。
第二节 清营凉血
• 适用病证: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配伍特点:滋阴不恋邪,利水不伤阴。
运用
1、辨证要点: 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 舌经脉数。
2、随证加减: 心热:加黄连; 阴虚甚:加麦冬; 小便淋沥作痛:加萹蓄、瞿麦、滑石; 血淋: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赤茯苓。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A类)
证候分析
肝郁气滞 肝火上炎
第四章 清热剂
一、概念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统称清热剂。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清热剂的应用原则
一般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 热已盛尚未结实。若表邪未解,热已入里, 应表里双解。
二、分类 清气分热 -热在气分证 清热凉血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热解毒 -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 气血两清 -气血两燔证 清脏腑热 -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 --虚热内扰为主要病机者
运用
辨证要点: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使用注意:
• 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 脉见浮细或沉; •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附方:
清营汤
《温病条辨》(A类)
热初入营 身热夜甚,口不渴
热 热扰心神 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邪 初
轻伤血络 斑疹隐隐
清透 营热
入 气热未尽 口渴 营
解养 毒阴
分 营热阴伤 舌绛而干,脉细数
阴阳失和 目常喜开或喜闭
水生麦玄银连竹黄丹
牛
角地冬参花翘叶连参
君
臣
佐
使
清 清 养 滋清 轻清 清 清活 营 热 阴 阴热 清心 心 热血 解 凉 生 降解 透除 解 凉散 毒 血 津 火毒 泄烦 毒 血瘀
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加川楝子、龙胆草
随 证
肿痛明显:加青黛、丹皮、赤芍,
加 减
并用青黛外敷
兼便秘:加大黄(热甚,无便秘亦可用)
第四节 气血两清剂
清瘟败毒饮
《疫疹一得》(C类)
主治: • 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组成: •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 •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 • 犀角地黄汤 • 连翘、竹叶 • 玄参、桔梗
1、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 组成:白虎汤加人参三两
•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
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或白虎汤证 见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 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2、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知母六两(18克)甘草二两,炙(6克) 石膏一斤(50克)粳米二合(15克)桂枝 功用:清热疏表。 主治:温疟,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脉浮滑有力者。
附方:
清宫汤(《温病条辨》) • 组成: 玄参心、莲子、 竹叶卷心、连翘心、
犀角尖、连心麦冬。 • 功用:清心养阴。 • 主治:太阴温病,误汗而汗出过多,神昏谵语
者。
犀角地黄汤
《外台秘要》(A类)
证侯特点: 1、神志症状 2、瘀血 3、出血
热扰心神—身热谵语
血
分 热 盛
热伤经络—吐、衄、便、尿各部出 血,斑色紫黑
Leabharlann Baidu
竹生人麦半粳甘
石
叶膏参冬夏米草
君
臣 佐 佐使
清除 益养降 养 调 热烦 气阴逆 胃 和 生止 生清和 和 诸 津渴 津热胃 中 药
配伍特点: 1、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扶正祛邪兼顾;清 而不寒,补而不滞。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医宗金鉴》 2、半夏与倍量之麦冬相伍,温燥之性去而降 逆之用存,无虑半夏之伤阴之弊。
随证加减: • 吞酸重—加乌贼骨、煅瓦楞; • 胁痛甚—合四逆散。
附方:
戊已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药 • 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 主治:肝火横逆犯脾胃,肝脾胃不和证。症见
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香连丸(原名大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 •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 主治:湿热泄泻,腹胀肠鸣,胸膈痞闷,或
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 大便色黑易解
水生丹赤
牛
角地皮芍
君臣
佐
清清 清活 营热 热血 解凉 凉散 毒血 血瘀
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 • 吐血 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 衄血 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 便血 地榆、槐花 • 尿血 白茅根,小蓟 •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决》(A类)
主治: 1、心经有热——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
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君
木通——上清心火,下导小肠之热
臣 竹叶——清心除烦 佐使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通茎止痛
调和诸药
证候特点:“水虚火不实”。 (《医宗金鑑》)
•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 主治:温热暑疫,耗液伤阴,邪入营血,内陷 心包,以致高热瘈疭,神昏谵语,斑疹色紫, 舌质紫绛干光者。
• 本方与清营汤在主治证候、功用、配伍特点 方面的比较。
第三节 清热解毒剂
热盛 清热
直接清热 间接清热
清热解毒药 疏散药 利水药
泻下药 热
毒 阴伤 证
养阴生津药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炮制特点: 龙胆草、栀子、当归、生地四药酒炒,黄芩炒。
配伍特点: 泻中有补 清利并用
运用
1、辨证要点: 胁痛、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为清肝经实火的代表方、常用方。
2、随证加减:
头痛头晕—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黄芩、生地重用,加针对性止血药 (血证宜从肝治); 目赤肿痛—加菊花、蝉蜕、木贼 ; 湿盛热轻—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苡仁; 玉茎生疮,阴囊肿痛,便毒悬痈—去柴胡,加 连翘、黄连、大黄。
壅遏气血 腐蚀血肉
行气活血药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A类
• 气分热毒:大热烦燥,口干咽燥,错语不眠。 • 血分热毒:吐血、衄血、发斑。 • 热毒疮疡:痈疡疔毒。“诸痛疡疮,属于心。” • 热毒(湿热)下利(痢):湿热痢、疫毒痢。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黄黄黄栀
连芩柏子
君
臣
佐
泻泻 泻泻 中上 下三 焦焦 焦焦 之之 之之 火火 火火
配伍特点: 凉血与化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 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运用
辨证要点: 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
使用注意: 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附方:神犀丹《续名医类案》
• 组成:犀角尖、生地、香豆豉、连翘十两(300 克) 黄芩、板蓝根、银花、金汁、玄参、花 粉、 石菖蒲、紫草
大热
大汗
清
热 大渴 生
津
脉洪大
石膏
清热透热 生津除烦
知母 清热滋阴
粳米 益胃生津 甘草 护胃调药
石膏 清热泻火,透热解肌 柯韵伯: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
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
张锡纯:“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 性……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 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
热聚胸膈:烦燥口渴,面赤唇焦,面赤唇
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 妄,或咽痛吐衄,口渴咽燥;舌红苔黄,脉滑 数。
胃肠热结:大便秘结或不爽。
连黄栀大芒薄竹甘白
翘芩子黄硝荷叶草蜜
君
臣
佐 佐使
清 清通 热 胸泻 解 膈三 毒 之焦
热
泻 清清调润 火 头上和燥 通 目焦诸缓 便 利之药急
咽热
配伍特点: 清上泻下并行,以泻代清。
运用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脉细数。
随证加减: • 舌干较甚,去黄连。 • 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 • 营热动风,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钩藤,
地龙。 • 气分热盛,重用银、翘、竹叶、黄连、或更
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兰根、贯众。
使用注意: • 原书云:“ 苔白滑者,不可与也。”
3、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组成:白虎汤加苍术三两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
腻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者。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A类)
气 余热未清----身热多汗,心胸烦闷
分
热 盛
气津两伤----短气神疲,口干喜饮
后 期
胃气不和----气逆欲呕
热盛伤津----舌红少苔,脉虚数
实热以治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而是 以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有 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
运用
辨证要点: • 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燥口渴,舌红苔黄,
脉数。 随证加减: • 上焦热毒壅盛,证见壮热、口渴、烦燥、咽喉 红肿,大便不干燥者,可去芒硝,加石膏、桔 梗。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B类)
主证分析:
主 症--头面红肿焮痛
伴见症--恶寒发热
大
目不能开
头
瘟
咽喉不利
舌燥口渴
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肝火犯胃
胁痛,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嘈杂吞酸,呕吐
黄连
清心火 清胃热
吴茱萸
疏肝 降逆
引经
用量:黄连 : 吴茱萸 = 6 : 1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比较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同
肝火
病因
挟湿
不挟湿
病位
肝经
异
清肝强,兼利
功效特 点
湿的代表方,
常用方
肝胃 清肝不强,兼和 胃。吞酸吐苦的 基础方
运用
辨证要点: • 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三、使用注意:
1、辨别里热之部位 2、辨别热证之真假 3、辨别热证之虚实 4、权衡热势之轻重 5、热邪炽盛而拒药者,可用反佐药物或服法。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热 在
阳
辛
热
高热,汗出, 寒
石竹连
气
亢 脉洪大
清
膏叶翘
分
盛
热
伤
口渴
生津养阴
知母麦冬
津
耗 气
体倦
益气
人参
白虎汤
《伤寒论》 A类
温伤 病寒 气阳 分明 实经 热热
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不思饮食。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A类)
肺 中
伏热郁结
伏 热
肺失清肃
气喘咳嗽
渐 伤
肺热外蒸皮毛
皮肤蒸热,日晡 尤甚
阴 分
肺热伤阴
舌红苔黄,脉细数。
桑地粳炙
白骨
甘
皮皮米草
君臣
佐使
清 清养 培 热 降胃 土 泻 肺和 生 肺 中中 金 平伏 喘火
配伍特点: 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
运用
辨证要点: 大热烦燥,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随证加减: 便秘加大黄;吐、衄、发斑加生地、玄参、丹 皮;黄疸加茵陈、大黄;疔疮肿毒加蒲公英、 银花、连翘。 使用注意: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为“苦寒直折”法代表 方,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凉膈散
《和剂局方》(A类)
主治:邪郁中上二焦,生热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