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实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体会“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都能学有所成。有的人收效显著,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甚微,成果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多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于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很有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字音认读。
顾颉.刚(ji )é 程颐.(y )í 萤.火虫 (y íng) 塾.师(sh ú) 停滞.(zh )ì
2.词语解释。
(1)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 启迪:开导;启发。
(3)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4)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
问。
三、讲授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 找出文章的分论点,并说说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分论点: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六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第三、四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眼看到,只能靠别人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五段扩展开去,又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分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就从对传说的怀疑,扩大到对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接着论及怀疑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
(3) 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明确:事实论据: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②关于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追问;③戴震善问的例子。
道理论据: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
疑。” (张载)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可以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举例论证。第四段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用怀疑精神去做学问。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列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五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六段中的“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一句,通过讲道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画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示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写法探究。
(1) 以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开篇,点破题目,手法独特;以古人的名言提出论点,更是奇中有巧。
(2) 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3) 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的分论点,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又表明事实和证据有两种来源,即亲见和传说;接着指出传说不一定可靠,但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
(4) 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据和论点,很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