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创新
1.文化
文化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它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影响人、制约人的行为方式的深层次的东西,正是因为其这种特性,不同的研究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指经过人类耕作、培养、教育、学习而发展的各种事物或方式,是与大自然本来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等将文化定义为“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样式系统,其中既包含显性样式也包含隐性样式”。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①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大英百科全书》将文化分为两类:一类将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另一类“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在古代汉语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和解释也很多,仁者见仁、莫衷一是。“文化”最早提及是在《周易.贲》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②,这“共业”包摄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②《时事新报·学灯》1992年12月9日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类文化界说。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③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本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④这里的“文化”,也属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本文基本上是以“小文化”的概念展开论述。
2.文化创新
中文的“创新”一词是在八十年代才一被人们接受的。英文词语innovation 是指科技上的发明、创造。后来意义的外延拓展,可用于指代在人的主观作用推动下产生所有以前没有的设想、技术、文化、商业或者社会方面的关系。人为创新的初始状态是局部的革新,然而这种革新如果得到世界广泛认可并被采纳就是创新。创新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首先在经济学领域,创新概念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J·A·Schumpeter) 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他把创新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⑤随后,他又指出:“我们将简单地把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功能,包括新的商品,也包括诸如兼并等新的组织形式,开辟新的市场等等。”⑥在他之后,创新的多角度研究逐渐展开,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创新的视角。例如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将创新定义为:“为达到一个有用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新方法”等。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集中体现在文化创新上,这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是量变的中断,是质变,是飞跃,是扬弃。文化创新是原有价值体系、心理定势、思维方式的解构,也是新的观念、知识、体制的建构;是传统的惯性的消解,也是传统的精华的重铸;是社会生活的变革,也是一代新人的涌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创新不仅是文化内容的激活,更应当是文化模式或文化范式的革命性转型。具体来说,文化创新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③[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1页
④《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出版第655页
⑤约瑟夫·熊彼得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3页
⑥Shumpeter, J•A Business Cycles: A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 2vols.McGraw Hill,1939: 87-88
1.文化价值观念创新。文化价值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评价标准和理想取向,是维系民族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的深层的无声的力量。文化价值是文化精神的体现,同时又是文化制度或体制的根据,是人的精神观念客体化以及客体世界主体化的纽带和桥梁。
2.文化知识体系创新。如果说,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那么,知识便是文化的基础,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作为一种理性认识的形式,知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把握,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或者说,它反映了文化“求真”的内涵。
3.文化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无数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反映思维对象和整理思维内容的“格”,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骨架或框架。在民族的文化行为中,那些经常地广泛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都是该民族的思维方式。
4.文化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是文化价值的外化,包括决策、管理、评判、监督等各个环节。文化体制转型是社会现代化以及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转型的结果,反过来又给予文化精神、文化价值的转型以及经济、政治、社会、人的现化极大的能动作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制度的保障和支撑,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创新的路径:
1. 优化文化环境。环境的优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首先要建立环境优化机制,逐步营造适合创新文化产生的校园环境和条件,才能实现文化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发展。例如,建立各种学习研讨交流机制,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在思想碰撞中、在文化交流中沉淀和积累创新的火花,培养更多善思考、敢创新、能创新的理论大师、文化名人、传播高手,让创新思想和理念在宽松、向上的文化创新环境和氛围中创造和丰富高校文化。
2.整合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新的摇篮。没有文化资源,文化创新思想便无法落地实施。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吃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的文化资源对文化创新灵感的激发、对文化创新技术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资源的整合,就不能形成合力,也就难以造就脱颖而出的创新文化,更不可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学校文化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没有统一管理,缺乏统一规划,效能发挥参差不齐。要建立文化资源整合机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集中人、财、物优势打攻坚战,逐步实现创新研究目标,有力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3.融合文化科技。科技发展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要以先进技术的发展支撑文化创新,依托高科技带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手段、方式、载体等更先进、更现代、更富有魅力的可能,文化创新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校不仅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