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总论课件
中药的鉴定总论 ppt课件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二、地方药品标准(现已取消不用):
2、核对文献: 植物分类学著作:《东北植物检索表》、
《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中药品种方面的著作:
《中药志》、《中药材品种论述》;
3、核对标本:针对未知种属
二、性状鉴定
1、形状: “×形 ×状”、长、宽、狭 2、大小:长短、粗细、薄厚 3、颜色:复合色以后一种色为主色 4、表面特征:光滑、粗糙、皱纹、皮孔、毛茸 5、质地:软、硬、坚韧、疏松、致密、粘性、粉性
要求; “量取”: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 “约”: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10%。
2、方 法: (1)取样前:
注意品名、产地、规格、外包装是否一致,检查 包装的完整性、有无污染、霉变等情况。
(2)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 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对于贵重生药,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6、断面特征:
自然断面:是否易折断、有无粉尘、响声; 注意观察:平坦、纤维性、颗粒性、裂片状、胶丝、层层剥离;
横切面:木部与皮部比例、维管束排列方式、射线分布、油点
7、气、味:
8、水试:利用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发生沉浮、溶解、颜 色变化及透明度、膨胀性、旋转性、粘性、酸碱性变 化等特殊现象进行鉴别药材的一种方法。
中药鉴定学总论1_PPT幻灯片
金钱草 (报春花科过路黄)
广东金钱草 (豆科广东金钱草)
海桐皮
豆科植物刺桐的茎皮
川桐皮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
浙桐皮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茎皮
广东海桐皮
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茎皮
“同名异物”
大青叶
十字花科菘蓝 蓼科蓼蓝 爵床科植物马蓝 马鞭草科路边青
番木瓜
木 瓜
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 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中药使用。
中药资源存在的问题:
¡ 人们需求量增大 ¡ 环境改变使一些优质资源减少或消失 ¡ 有些品种产量低,供不应求(牛黄) ¡ 某些品种珍稀濒危(羚羊角)
寻找和扩大药源的途径
发掘民间药、民族药 以亲缘关系为线索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 以药理和临床疗效为线索 古代本草中寻找 人工栽培、养殖、合成,代用品研究 组织培养、生物工程:
德庆巴戟天和何首乌、雷州高良姜、肇庆芡实、 连州玉竹、化州橘红和广佛手。 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西红花
四川:川芎、川牛膝、川贝母、川木香、川乌 (附子)、草乌、黄连、厚朴
江苏:茅苍术、薄荷(太仓县) 吉林:人参(抚松)、五味子、鹿茸 云南:三七、云木香、儿茶 青海:大黄、冬虫夏草 山东:北沙参、金银花 宁夏:枸杞 内蒙:黄芪 广东:砂仁(阳春县) 甘肃:当归(岷县) 福建:泽泻、乌梅 山西:潞党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发展三个阶段
古代(秦汉——清朝) 近代(建国前) 现代(建国后)
古代由于药物中植物类药占大 多数,所以古代把记载药物的 书籍称为“本草”,把药学称 为“本草学”。
从古代本草沿革看中药鉴定的发展
名称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本草拾遗》 《证类本草》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
35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要求不同,一般 来说都应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 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 质破坏少等要求,以保证药材质量。
36
• 中药材加工的方法
• 拣、洗 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
37
• 熏硫 有些药材为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
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山药、白芷、川贝母等 。 • 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 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 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 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 仲、玄参、续断等。 • 干燥
茎类中药 药用部位包括茎藤、茎枝、茎刺、茎的髓 部等。
木类中药 药用部位主要采用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 内的各部分,通称为木材。
一般木材可分为边材和心材两部分。 边材含水分较多,颜色较浅,心材由于蓄积了较多的 挥发油和树脂类物质,颜色较深,质地亦较致密而重 。木类中药大多采用心材部分。
2019/9/20
25
地方本草
• 《滇南本草》(明·兰 茂)为地方性本草 的代表。该书刊于明成化12年(公元 1476年),记述药物多用土名,收载了 一些当时别的医著上根本没有的药物, 多数为热带药物,为研究道地药材的光 辉范例。
26
二、 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国内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1、研究、仲裁管理机构 • 研究机构:中医药研究院和所 • 仲裁管理机构:药品检验所(中国药品生物制
• 中药品种的真伪是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 原因: ①无专业知识的人误种、误收、误售、误用; ②个别人有意源自伪、做假; ③正品短缺。9
中药鉴定学课件
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判断药材中含 有哪些有效成分
炮制方法:了解药材的炮制方法,判断其 是否经过正确的炮制过程
产地:了解药材的产地,判断其是否来自 正宗产地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
外观鉴别: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气味等 理化鉴别:利用化学方法检测药材的成分和含量 生物鉴别:利用生物技术检测药材的活性成分和生物活性 安全性评价:检测药材的毒性、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理化鉴定
性状鉴定:观察中药的外观、 颜色、气味等
显微鉴定:观察中药的细胞、 组织、粉末等微观结构
理化鉴定:测定中药的化学成 分、含量等
生物鉴定:利用生物技术鉴定 中药的活性成分、毒性等
中药鉴定技术与方法
中药鉴定的常规技术
显微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 中药的组织结构
理化鉴定:利用化学方法测 定中药的化学成分
现代时期:以《 中药鉴定学》为 代表的中药鉴定 学著作
当代时期:以《 中药鉴定学》为 代表的中药鉴定 学著作
中药鉴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生物学:中药鉴定学需要生物学知识来识别和分类中药
化学:中药鉴定学需要化学知识来鉴定中药的成分和性质
药理学:中药鉴定学需要药理学知识来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临床医学:中药鉴定学需要临床医学知识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YOUR LOGO
中药鉴定学PPT 课件
汇报人:
,
汇报时间:20X-XX-XX
添加目录标题
中药鉴定技术与 方法
中药鉴定学概述
中药材的鉴别与 评价
中药鉴定基础知 识
中药制剂的鉴别 与评价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中药鉴定学概述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作用
[其它技巧]中药鉴定学多媒体幻灯ppt课件
①水分测定
烘干法: 100~105℃;5hr
(不含挥发油)
甲苯法:
(含挥发油)
减压干燥法:2.67Kpa(20mmHg);30′(含挥发油的贵重药材) 气相色谱法
②灰分测定
生理灰分:将中药高温(500~600)炽灼,细胞壁及其内含物灰烬而成的。 酸不溶性灰分:不溶于 10%HCL 的生理灰分
③膨胀度:北葶苈子(>12)、南葶苈子(>3)、蛤蟆油(>55) ④酸败度 ⑤色度 浸出物含量测定: 醇溶性浸出物
二、中药的生产:
1、引种:如西洋参。
2、野生变家种:如天麻。
3、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如台湾冬虫夏草生产。
第 4 章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
一、中药的采收
基本原则:适时采收
采收季节:
根及根茎类: 秋冬季
茎木类:
秋冬季
皮 类:
春末夏初
叶 类:
光合作用旺盛期
1.植物类 花 类: 果实种子类:
花蕾-花初开-花盛开 幼果-未成熟-已成熟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如糜芜(见 图)。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药材及饮片的鉴 定、中成药的鉴定)(品种与质量)如冬虫夏草等级。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GAP:中药材生产质 量管理规范。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如地奥资源、鬼臼、番荔枝等。 5、利用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高含量物 种和转基因物种。如紫杉醇。 6、中药资源的保护。如红豆杉、雪莲花、红景天等。 (1、中药的品种鉴定;2、中药的质量鉴定;3、继承和弘 扬祖国药学遗产;4、制订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中药资源 的保护与开发)
醚溶性浸出物
水溶性浸出物
中药鉴定学课件
准确的中药鉴别。
中药鉴定学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 中药鉴定学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
国际化人才培养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药鉴定 学人才,为中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提供支持。
国际市场拓展
推动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和发展,提高中药的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06
中药鉴定学的未来发展
中药鉴定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生物学
中药鉴定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物质 基础和作用机制,为新药发现和开发提供支持。
化学
中药鉴定学与化学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 效成分,为中药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依据。
中医学
中药鉴定学与中医学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 和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05
中药鉴定案例与实践
常见中药材的鉴别案例
案例一
人参和西洋参的鉴别
总结词
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颜色、纹理等特点,以及进行显 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方法,可以准确地区分人参和西洋 参。
案例二
冬虫夏草与蛹草的鉴别
总结词
冬虫夏草与蛹草在外观和显微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通 过观察药材的形态、颜色、纹理以及显微鉴别等方法, 可以准确地区分两者。
03
中药鉴定技术与方法
传统中药鉴定技术
药材性状鉴别
通过观察药材的形状、大 小、颜色、质地、气味等 特征,对药材进行初步鉴 别。
显微鉴别
利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组 织构造、细胞形态、结晶 情况等特征,进行鉴别。
经验鉴别
根据传统医药经验,通过 观察药材的生长情况、采 收时间、加工方法等,对 药材进行鉴别。
中药鉴定学课件
中药鉴定学基础知识
2024/1/24
7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
中药的分类
根据中药的来源、性质、功效等不同角度,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 药等几大类。
中药的命名
中药的命名多依据其形态、气味、功效等特征,常采用象形、会意、谐音等方 法。
2024/1/24
8
中药的产地与采收
2024/1/24
生物活性鉴定
通过生物实验方法,如药理实验、毒理实验等,评价中药的药效和安 全性。
25
常见中药的生物特征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特殊的香气,味微苦而甘。显微镜下可见树脂道碎片含黄色块状分泌物, 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
黄芪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表面灰黄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向 皮孔。质坚韧,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 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基因组DNA序列的物种鉴定方法,具有准确度高、操作 简便等优点,在中药鉴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指纹图谱是一种能够全面反映中药化学成分特征的技术手段,通过对中药指纹图谱的 研究,可以实现中药质量的快速评价和真伪鉴别。
2024/1/24
花类中药
多呈扁球形或不规则团块,表面 有苞片、花萼、花冠等残留,质 地较松软。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果实多呈球形、扁球形或卵圆形 等形状;种子多呈肾形、卵形或 椭圆形等形状;表面颜色、纹理 及附属物等特征各异。
18
《中药鉴定学总论》课件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
01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概念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是指对采收的中药材进行合理的储存、保管和维护,
以保持其质量和药效的过程。
02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方法
主要包括干燥、防潮、防虫、防鼠、防霉等措施。同时,根据不同中药
材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储存和保管方法。
03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注意事项
储存和保管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交叉感染和混淆,确保中药材质量
理化鉴定
总结词
理化鉴定是通过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 对中药进行鉴定的方法。
详细描述
理化鉴定主要依据中药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 质进行鉴别,如采用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质谱分析等方法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复杂成分的中药具有较 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理化鉴定需要 使用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且操 作较为繁琐。
可靠、安全有效。同时,还要注意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储存设备,确
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04
中药的鉴定方法
基源鉴定
总结词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础,通过对中药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类、矿物种类进行鉴定,确定中药的来 源。
详细描述
基源鉴定主要是通过观察中药的植物形态、花、果实、种子等特征,动物形态、骨骼、器官等特征, 以及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来确定中药的来源。在进行基源鉴定时,需要掌握大量的植物、动 物、矿物知识,以及各种特征的鉴别要点。
感谢观看
量进行鉴定和评价。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 门必修课程,也是中药学领域
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重要性
1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对于保 证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 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总论第一章课件
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 遗产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制定质量标准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几千年来,我们积累了三千多种中药的宝贵
药学史料,它是指导现代用药的基础。在中药鉴 定中,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
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品种一错,全
盘皆否。如何确定中药的品种,成为中药研究工
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
辽宁称狼牙草
福建叫泻痢草、黄花仔、异风茎草
1.2 同名异物 王不留行
正品王不留行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as(Neck.)Garcke的种子。 四川、广西、湖南部分地区用金丝桃科植物元 宝草Hypericum sanpsoni 的全草。 广东、广西用桑科植物辟荔 Ficus pwmila 的果 实。 江苏、贵州用豆科植物野豌豆 Vicia sativa 的种 子。
要澄清混乱品种,明确正品和主流,必须大
量地调查、鉴定、考证和进行质量分析工作,
力求达到一名一物,一物一名。但也应看到,
由于地区用药历史习惯较长,中药品种复杂, 此问题还很难迅速改变 , 尚需做大量艰巨的 工作才可能实现。
品种名称的混乱常造成严重后果, 著名的贵州的“贝母”中毒事件,死 3人,实为山慈姑,四川部分地区称 “土贝母”,有小毒。
3. 不同科
大青叶 在华东习用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 东北习用寥科植物寥蓝的叶 ; 华南和四川地区习用爵床科植物马蓝叶; 江西、湖南、贵州、甘肃习用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 叶。 关木通和川木通 南五加和北五加
《唐本草》首次记载了百合的特征,“一
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者;宜入药”,可以
断定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var.viridulum Baker应是正品。但宋代的《本草衍义》中却 将一种具紫色珠芽的种类即卷丹ncifolium Thunb.作百合的正品。直到现在百合原植物
中药鉴定学课件(一)
中药鉴定学课件(一)中药鉴定学课件教学内容1.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教学准备1.讲台和投影仪2.中药鉴定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目3.实验室用具和中药样本4.示范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的准备材料教学目标1.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3.熟悉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4.提高学生的中药鉴定能力和综合实验水平设计说明1.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操作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中药鉴定的实际操作和判断3.结合中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知识点,深化学生对中药学科的理解和应用4.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药的特征和成分–讲解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介绍常用的鉴定方法,如显微镜鉴定、色谱法、光谱法等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讲解常用的鉴定技术和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仪等–演示使用常用设备进行中药鉴定的操作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分配学生进行中药鉴定实验操作–提供中药样本和实验指导–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和鉴定5.总结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和操作的效果如何?•是否激发了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实验和分析能力的目标?•对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有什么改进的地方?以上为中药鉴定学课件的框架,通过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内容的扩充和设计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鉴定学课件教学内容1.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药的特征和成分分析–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红外光谱仪(FTIR)–质谱仪(MS)等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示范实验操作流程–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准备1.讲台和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示范操作2.中药鉴定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供学生复习和进一步学习3.实验室用具和中药样本–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鉴定设备–各种中药样本4.示范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的准备材料–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中药鉴定案例和相应的数据教学目标1.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3.熟悉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4.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设计说明1.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2.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3.示范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中药鉴定的实际操作流程4.结合中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科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提出中药鉴定的基本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讲解中药的特征和成分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中药鉴定的重要性–介绍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强调对中药的综合分析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讲解常用的鉴定技术和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仪和质谱仪等,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领域–示范使用鉴定设备进行中药鉴定的操作,让学生熟悉实际操作流程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分配学生进行中药鉴定的实验操作–提供中药样本和实验指导,以便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分析和讨论案例,加深学生对中药鉴定的理解和判断能力5.总结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老师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提供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思考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课后反思•学生积极参与了实验操作和鉴定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吗?他们是否充分理解了中药鉴定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学生掌握了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吗?他们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有何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上是中药鉴定学课件的具体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准备,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和判断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当今发展状况:(供参考)
• 一、 中药业正面临国际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 1、 日本:将汉方药研究改为东洋医药学。 • 2、 韩国:一药养百药,形成高丽参种植、加工、出
口一条龙,中药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欧洲市场上90% 以上的浓缩人参汁或整参来自韩国 • 3、 西欧: • 随着“人类要回归大自然”思潮的影响, • 以及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的转变, • 西欧也开始用大量以自然植物为原料生产药品。 • 意大利23%、法国24%、德国38% • 前苏联42%每年植物药品比重也日趋上升。
• 1.祖国药学是历经几千年发展汇集成的财富。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
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目前,本草学著作中记 载的药物就有3000多种,它总结了每种药物在 不同历史阶段的品种、栽培、采收、加工、鉴 别炮制、贮藏和应用等多方面的经验,是今天 中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 2.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传统医药学进行研究并批 判地继承是药学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发展现状
• 二、 我国中药发展形势和现状 • 1、 中药资源十分丰富,可供植、动、矿物已愈8000种,
中药饮片厂1500多家,中成药厂684家,中药材生产基地 561个,具有一定明显的优势。 • 2、 加入WTO以后,发展与挑战共存。我国受到财力的限 制,设备、工艺、剂型还比较落后,国际地位不尽人意。 (我国中药业出口每年不到3亿美元,占全世界总额1.3%) • 3、 为了迅速加快中药业的发展,先采取了众多优惠政策, 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使中药业尽快产业化、现代化、 与国际接轨,早日步入世界前列。(创品牌,创高效、知 识化、技术化等),达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 • 4、 资源开发,受到世界各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中 药资源的普查取得令人可喜成绩。
总结
• 中药鉴定:“整理提高,保质寻新”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 《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专著 • 1、《神农本草经》——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2、《新修本草》唐本草 李勣、苏敬844种,世界上、我
国第一部药典 • 3、《图经本草》宋、苏颂为我国第一部注图本草 • 4、《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最完整的一本本草专著 • 5、《本草纲目》明、李时珍,世界最著名的本草 • 6、《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长编》清代、吴其俊,
• (道地药材:由于产地和加工的原因所致某一地 区的中药的质量明显优于其它地区的同种药材, 就称该药材为道地药材)
• 劣: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药材 • 一、中药材的鉴定﹡ • 二、中成药的鉴定﹡
中药材的鉴定
• 产生伪品的主要原因: • 1、药材栽培、生产、采收、经营等部门无
专业知识,导致误种、误收、误售、误用。 • 2、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 • 3、正品短缺,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其它类
第三节 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 中药用药的基本原则:安全有效、质量可 控
• 制定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 进、经济合理
第四节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中药资源 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1.发掘民间医药 2.在近亲中寻找替代品 3.以所含有效成分为寻找依据寻找 4.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 5.在古代医籍中考证寻找 6.根据产地寻找 三.中药资源的保护
来源、应用等) • 例:鱼肝油—鲨鱼提取脂肪油为生药,其脂肪油高含VAD,
治疗缺VA,VD所致夜盲症 • 洋地黄—强心甙:地高辛、西地兰治疗心律衰竭。 • 生药主要关键在于临床用于何种体系:甘草、大黄既可以
是中药也可以是生药 • 中药材:主要指初步加工产于天然的动、植 矿物原药材。
第一节: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寻找新药源等。 • 中药鉴定实质:就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对新
药源开发利用。
概念
• 药物: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保健作用—帮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
• 药物可分为: • 1、天然药物——天然产物及其制品: • A:大黄、人参、黄连 • B:洋地黄强心苷、灵芝多糖。 • 2、合成药物(化学药物) • A: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头孢菌素、青霉素、VC、
VA、VD等。 • B:生化制品:转移因子、白介素等。
概念
• 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而用于临床的药物 • 中药是药物组成部分之一,以祖国医学体系为主。 • 动植物:如:人参、黄连、肉桂、牛黄、羚羊角等 • 1:中国——中药材:国药:我国著名的特产中药材。 • 2:国外——生药Crude drugs来自动植物原料. • 生药学——Pharmacognosy(以现代医学体系来研究药物
第一节: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 3.导致中药材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 • a. 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幅员辽阔) • b. 古代典籍,记载粗略(历史悠久,经历
复杂;口口相授) • c. 一药多源,易于混杂(地方用药习惯) • d. 历史沿革,品种变迁 • e. 现代农业及生物学发展 • f. 各民族医药的不断挖掘研究
似品种取而代之。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 1、中药栽培与药材质量关系密切,这是中 药质量的源头,因此国家提出中药GAP发 展战略。同,质
量有差异。 • 4、贮藏、运输均可影响中药质量。 • 5、人为掺入异物或非药用部分。 • 6、经过化学提取、干燥后入药。
中药鉴定学
第一章 绪论
• 概念:中药鉴定学(Authentication Chinese Medicines)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 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 基础:祖国医药学遗产、传统鉴别经验。 • 手段:现代自然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
计算机科学等) • 内容: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
第一节: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 4. 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原因: a.深入实际,加强本草考证 b.考察地方史志,注意域外旁支 c.严格规范名称,力求一药一名 d.研究活性成分,寻求药效实证 e.严格质量标准,加强科学评价
第二节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从中药质量
• 真:正品(国家药品标准认可、收载的品种) • 伪:非正品和质量不合要求的品种 • 优:符合或优于国家药品标准的各项规定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