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导学案
2016.3《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2016.3《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aaf9ad36137ee06eff918b0.png)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说课教师:邱小娟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分析隋朝时期开创并唐朝时期完善的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强调以才识作为选官的标准,体现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三个目标要求:第一,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过程;第二,通过合作探究科举制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三,结合现代考试场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根据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过程,由于七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较难领会,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科举制的影响。
三.说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引导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合作释疑,归纳总结,教师则适当的引导点拨。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对重难点的学习,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引出课题,明确目标;自主探究,掌握重点;合作释疑,突破难点;课堂总结,梳理知识;达标检测,巩固反馈。
1.引出课题,明确目标七年级的学生前两天参加了九年级学生的百日誓师大会,因此我用九年级学生近一百天后的中考考试这一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自然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明白我们古代是如何考试选拔人才的。
2.自主探究,掌握重点让学生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的题目然后进行展示,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3.合作释疑,突破难点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1-10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1-10课](https://img.taocdn.com/s3/m/b2419cb6f524ccbff121846f.png)
我能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经。
第三课:开元盛世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二、【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
一、唐玄宗的统治政策:1、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即位,才稳定了局面。
2、唐玄宗的统治政策:①②③二、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1、农业方面:①②③ 452、手工业方面:(1)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
(2)瓷器有..................的青瓷和................的白瓷最有名;.....................是艺术的珍品。
3、商业方面:唐朝著名的大都市有:.........、洛阳、..........和成都。
...................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4、开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天宝年间的............和..................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年唐朝灭亡。
合作探究:1、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为什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统治的后期却使唐朝由盛转衰?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自我检测】1、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
2、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3、瓷器有:------的-------和-------的-------最有名; -------是艺术的珍品。
4、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和------。
安徽省五河县“三为主”七年级历史下册 4 科举制的创立课堂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安徽省五河县“三为主”七年级历史下册 4 科举制的创立课堂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1a16b1ee06eff9aff80767.png)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回答:
①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②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4分)
五、盘点提升
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 )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B.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C.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 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明经科考试中的“帖经”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的( )
A.选择题 B.填空题 C.问答题 D.作文题
5.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那
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
A.唐太宗统治时期B.唐高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6.材料解析题(6分)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
学习难点:科举制的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三、学法指导
学会通过表格来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会按时序整理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认真阅读文本并思考:科举制产生背景?
2.列表归纳科举制度的相关人物及其贡献
人物
科举制产生、完善过程
主 要 贡 献
隋文帝
隋
萌 芽
隋炀帝
正式诞生
唐太宗
唐
完 善
武则天
课 题: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思路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11116c4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b.png)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鉴真、玄奘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任务三】鉴真东渡的贡献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概括唐与新罗的往来,填写表格。
文化
贸易
制度
科技
音乐
【学习任务五】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学习任务六】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原因:
政治
经济
政策
交通
文化
启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唐朝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9d7c145a8102d277a22f27.png)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三、精讲点拨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355564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f.png)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第一单元拓荒新天地第一课拓荒新天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文明的历史过程,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课早期文明与帝国的兴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以及帝国的兴衰史,包括汉唐帝国、罗马帝国、希腊帝国和埃及文明等内容。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包括夏商周的建立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等内容。
第四课万邦来朝与丝绸之路本课主要介绍了汉代的万邦来朝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第二单元礼乐中华第一课古代礼仪之邦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第二课在家之道与国家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家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包括《论语》的思想、尚书的历史内容等。
第三课对外交往与文学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包括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的介绍。
第四课钟鼓楼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钟鼓楼,包括其历史渊源、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等。
第三单元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第一课家族与王室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家族和王室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第二课民间百态与大众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百态和大众文化的发展,包括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和传统民俗等内容。
第三课太极和气功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和气功,包括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功效和实践等。
第四课中华传统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以上是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的内容总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1de171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c.png)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1课时课题第1课繁盛一课型新授教者XXX备人时的隋朝班级研究目标】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研究重点】隋朝大运河。
研究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独立试航一)南北重归统一1、建立: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姓名课时1课时审批(签字)2、统一: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589年灭XXX。
4、XXX改革1)内容:他在位时。
(2)作用: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标: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在在位时开凿。
在位时开凿。
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以为中心,XXX,南至,全长两千多米。
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邗沟。
二、常识拓展1.数字记忆法: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XXX和XXX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想想看,XXX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1)XXX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XXX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XXX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甚么意思么?在想一想,水运食粮在现代为甚么重要?答:意思: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XXX为什么要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巩固训练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初中历史教案七下第4课
![初中历史教案七下第4课](https://img.taocdn.com/s3/m/6a962a3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8.png)
初中历史教案七下第4课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3. 理解古罗马共和制度和帝国制度的演变;4. 感受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 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共和制度与帝国制度;3. 理解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教学课件: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主题(3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内容和特点,以及古罗马的共和制度和帝国制度的演变,让学生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政治制度。
3. 深化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文化特点,分析它们的贡献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与古罗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 总结复习(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课后练习,并完成相关习题;2. 思考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写一篇相关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政治和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来展示古代文明的魅力,激励学生学习历史,传承人类文明。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e6252aa6c30c2258019e20.png)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年隋朝统一全国。
(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
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
(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教学后记: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下册《复杂多样的地形》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下册《复杂多样的地形》导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a62ef4a58da0116c1749b2.png)
课题名称:复杂多样的地形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我国的五种基本地形;2、知道山区的含义和地势的概念;3、了解我国的地势高低起伏及特点;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了解我国的五种基本地形和地势高低起伏状况;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3、分析地形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自己生活的地区,感受地形地势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体会人类利用自然的得与失,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难点:学习重点:运用地图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学习难点:分析我国的地形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自主学习:1、读图5-13中国的地形,找出我国主要的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
四大平原:三大高原:四大盆地:山脉:丘陵:2、读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的地势高低,呈分布。
自主探究:导入:欣赏我国各种地形图片。
问题探究:(1)读图5-13中国的地形,找出我国主要的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
并且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
(2)阅读书本P13页第1段和第2段,想一想:山区经济发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3)想一想:我国这样的地势特点,对人口分布、经济等方面有什么影响呢?师生互评:一:学生小组互评二:教师评价学生三:学生总结当堂练习:1.我国地势总特征是高低,大致呈分布。
2.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河南省省会郑州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第三级阶梯的地形以和为主。
3.我国第二级阶梯上主要的地形为和。
4.图形记忆是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关我国地势特征,下列图解中相对较为符合实际的是()A B. C. D.【拓展探究】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有什么地理意义?自我反思:。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2f8d86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f.png)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知道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史实。
3.知道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4.通过学习夏、商、西周,分析归纳导致朝代兴亡的主要原因,得出明君兴国,暴君亡国的历史结论。
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夏商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难点:西周的分封制的作用与弊端。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考古学者在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和等级界限。
3.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在位时期,国力衰弱。
,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二、商汤灭夏、武王伐纣4.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部族逐渐强大,的首领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朝灭亡。
约公元年,建立商朝,都城建在。
5.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制定,加强对和的控制。
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更加腐朽。
6.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_,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7.公元年,周武王联合当时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史称西周。
三、西周的分封制8.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具有较大的,但需要向周王进献,并服从周王。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卿大夫、。
9.公元前841年,与民争利引起“ ”厉王逃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50d34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6.png)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英国唐人街日本唐人街美国唐人街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自主学习一、遣唐使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 754 年抵达日本。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背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7691df1b8f67c1cfad6b89e.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第1课时繁盛一时的隋朝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文帝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2、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朝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隋朝经济的繁荣,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教法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
【知识链接】2005年冬天,北京、杭州、苏州等多个城市的市长都收到一封90岁古建筑专家的信,信中提出将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
长城是一尊精神的雕塑,而大运河则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滋润。
大运河,这条古老的运河深藏着中国强大繁荣的神秘信息,埋藏着中国和世界闻名沟通的奇妙代码。
正是因为有运河的水,才催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系列的经济繁华、城市发展和文化辉煌,催生了人文精神的延展和升华【教学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年,北周外戚建立( )朝,定都()。
()年,隋灭掉陈,统一全国。
2、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是个()的皇帝。
他改革( ),发展(),注重(),国家安定,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开凿目的: 。
时间: 人物:。
意义:。
4:观察教材第4页的运河图,填写下面(3)至(6)项:(3)三点: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 ),南至( ). (4)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渠、()渠、()和()。
二、合作探究:讨论:你知道隋朝类似于学过的哪个朝代吗?试着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达标检测】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A、通济渠B、永济渠C、邗沟D、江南河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5、阅读下列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7ebf5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4.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唐王朝的对外交流情况;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的对外交流的良好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对外交流情况吗?它有哪些值得我们津津乐道的地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鉴真东渡:
师:课件出示鉴真东渡的情况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鉴真东渡的目的是什么?鉴真东渡的意义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问题生成—评价单
班级组别姓名
一、合作探究题:
1.魏晋时期选官的依据是什么?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3.下列句子中,哪些与科举制有关?请把它们找出来。
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②“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
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⑦“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
与科举有关的句子是:。
4. 请你归纳: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
1.
2.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评价单答案:
1.魏晋时期选官的依据是: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弊端: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
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原因: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
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
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3.与科举有关的句子是:①②③④⑥⑦⑨。
4.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完善阶段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