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名师教案1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原子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判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了解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的过程,培养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或放弃错误观念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体会计算原子质量的大小有特定的标准,进而感悟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究原子的结构的过程,使原子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明确原子的结构。
这是学生初次学习微观物质的内部结构,构建微观与宏观的联系,继续完善微粒观。
同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深刻理解也是后续的定量研究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本课时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以后学生学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基础。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并且知道了原子质量很小,这是本课时的知识基础。
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微观粒子的计量,而相对原子质量又比较抽象,对一般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并能读懂原子结构示意图。
2.根据科学实验证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通过抽象的思维了解原子的大小及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性质特点。
3.通过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能运用概念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5.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6.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核心素养建立化学观念: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认识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内部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体会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计量观和计量意识以及敢于提出质疑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
难点:1.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实际质量的比较。
《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归纳自己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完成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过渡
展示图片,指出如果把原子比作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原子核就相当是中心的一只小蚂蚁,说明原子核很小,原子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电子在运动。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引出第二个问题: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老师的描述中想象原子内部的样子。
让学生再次明确原子的构成情况。
讲解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提出问题,当核外电子数量比较多时,多个电子又该如何运动?
学生活动
根据所学知识,画出自己心目中碳原子的模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画,之后请代表上台展示。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埋下伏笔。
讲解
同学们刚才画的图在使用时还是有一点麻烦,我们可以用更形象简约的方式去表达,那就是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
学生聆听,体会。
让学生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
画出元素周期表中第2、8、10、12、13、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练习。
检验学生是否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学生活动
出示前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寻找规律。
观看,思考。
总结
老师总结出元素原子分类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观看《广岛核爆》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子弹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引出课题:要想弄清其中的缘由,首先要从原子的结构说起。
原子的结构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原子的构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感性知识不充分,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
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2课题,本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还是全教材的重点知识之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优势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节课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
2. 学情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好在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将继续带领学生探究原子质量有多大、体积有多大,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等。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与原子的质量有关系,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3.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情境教学、PPT、多媒体展示、讲解相结合。
【教学手段】
实物、多媒(包含相关知识的图片、视频、动画)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正电),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负电),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2、计算公式。
原子的结构优秀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课题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理解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道原子不显电的原因。
3、能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目标: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鼓励主动与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建立微观认知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核外电子排布方式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间的关系2、微观知识的宏观化、形象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材,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导入新课(原子虽小但可再分)【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和分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请同学来分享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小的?【讲述】刚刚有同学回答了体积小,的确我们都知道我们原子的体积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把硅原子放大了三百万倍才看见如图所示。
【讲述】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学计算来具体感受一下原子的小,原子体积与乒乓球体积之比等于乒乓球体积与地球体积之比。
已知乒乓球半径R=0.003m,地球半径为R=6371Km【提问】原子这么小还可以再分吗?【知识抢答】学生应该能回答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回答】质量小、体积小【计算】【回答】可以、不可以活动二:解析科学史上探究原子结构的三个里程碑【讲述】我们原子到底可不可以再分呢?在科学家们对原子的构成探究的历程中,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他们伟大的贡献【展示】1、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讲解】1、道尔顿得出结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2、汤姆生得出结论:原子中含有电子3、卢瑟福得出结论:原子中有原子核【梳理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
(板书本节课的课题)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倾听,了解了历史上“枣糕(西瓜)模型”:通过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播放实验的视频】观看视频,交流观察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构成,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的种类和元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准备化学实验用品:实验器械、实验药品。
3.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4. 设计教室讨论问题及学生活动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原子结构的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的特点和构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通过介绍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息深化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或事实,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和排布规律,并介绍电子云的观点和意义。
4. 探究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和排布规律。
例如,利用激光照射锌板,观察荧光粉的发光现象等。
5. 教室互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例如,为什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一定的规律?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不同?6. 总结与作业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安置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
7. 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网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8. 德育渗透在课程中,教师可以渗透一些德育思想,如科学探索的精神、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备考原子形成的初步科学知识,并使学生懂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控形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3.介绍核外电子轨域的初步科学知识,能画出来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5.并使学生重新认识物质的结构同意物质的性质.〖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回答同学们,我这儿存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关上,恳请大家讲出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可以相同呢?〖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说明.[鼓励学生根据前面研习过的科学知识去展开分析,如H2与F2在热暗处就能够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快速反应分解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UX21LI2467E;再例如稀有气体等等……]〖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然则其究竟,必须掀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为重新认识原子的'结构.〖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回答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识.恳请大家讲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哪些?它们怎样形成原子的?〖思考〖结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搞高速运动.〖板书一、原子结构〖思索恳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科学知识,融合下表中,去认识一下形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形成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拎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①1/(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1.0071.008备注①就是所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税金的数值.(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探究我这儿存有一把铁锁,(挥舞铁锁)碰触它与否可以存有窒息的感觉?〖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思索原子内部微粒电性〖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过渡阶段从原子的结构我们所述,原子核拎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同意于核内质子数〖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回答谁能够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乙提问:如果假设原子就是一座巨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等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投影展现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非常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进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等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须要辆载重4 t的卡车去载运.〖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思索恳请同学们融合所学科学知识,思索以下问题:〖投影练习粒子符号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用 X则表示为①O818②Al1427③Ar1822④ClCl⑤HH(学生总结)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
(板书本节课的课题)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原子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无限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原子内粒子关系:教师通过模型和多媒体,讲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
师: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维持原子的稳定。而中子则起到调节质子之间斥力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表示?
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难以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原子的组成及粒子关系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指导。
3.课堂交流: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强调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第三节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重点和难点重点:1、原子的组成2、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方法自学、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
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
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课件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多
电
2 8 18 32 ……2n2
子
数
【巩固练习】
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
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②①③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级就是电子层
B.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C.同一能层中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D.不同能层中的s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3、下列能级表示正确(实际存在的)且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按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是( )。
A.1s、2p、3d
B.1s、2s、3s
C.2s、2p、2d
D.3p、3d、3f
4.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1)钙原子核外有个能层填充电子。
(2)钙原子M层有个能级填充电子。
(3)钙原子能层上的电子能量最高。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n表示能层序数)()。
A.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相同
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
C.1s、2s、3s的能量不同
D.s、p、d、f 4个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2、6、10、14
2.氯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填充在()。
A.4s能级
B.3p能级
C.3d能级
D.3s能级。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再分吗?一、知道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况。
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原子核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展示观察分析回答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够有中子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
课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
原子的构成
难点
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教学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
互动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的?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完成练习,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回
答相应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
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板
书
设
计பைடு நூலகம்
课题2: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
1.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
2.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自主探究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认真阅读表格中有关几种原子的构成,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结论:质子数等于核电子数;注意氢原子内无中子。
复习提问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知识巩固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动画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隆回九龙学校罗安一、【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4.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本插图和表格的观察,培养数据分析水平。
2.学会使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使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方法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持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不懈追求的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1.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间的关系;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习难点】1.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过相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关于分子和原子,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与它们相关的哪些知识?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相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可见大家有强烈的求知欲。
为了搞清楚这些 问题,在本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二、预习导学阅读P 53~P 57教材的内容及相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1.原子的结构和电性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请以钠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的数目分别是多少?3.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的运动离核近,电子的能量‗‗‗‗;核外电子的运动离核远,电子的能量‗‗‗‗。
4.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 种现象叫做‗‗‗‗‗‗‗‗‗‗‗‗‗。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 一个质子带‗‗‗‗‗‗‗‗‗‗‗‗(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5.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请你参考教材,试着画出钠、镁、硫、氯、氩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教案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等于。
5.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离核近的电子能量,离核越远,电子能量。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次之为,依次类推为,离核最远的也叫。
其电子数不超过个(只有一个电子层的,电子数不超2个)。
6.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有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化学性质,这种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个,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个,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探究与交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否再分呢?知识点1:原子的构成问题1原子能否再分呢?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电子问题2分析P53表3-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氯17 18 17(1)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吗?(2)在原子中,电子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有何关系?观看原子爆炸的视频,可见原子并不是最小的粒子,还可以再分。
指导学生观察P53图3-9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并结合教材阅读归纳出原子的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观察表格,分析、交流、归纳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小结:(1)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
氢原子不含中子。
(2)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与中子之间不一定相等。
(3)不同原子之间,质子数、电子数不相同。
探究与交流(3)不同原子之间的有哪些区别?问题3观察下表,质子、电子、中子在电性与电量上有何区别?粒子电性电量质子带正电1个单位正电荷电子带负电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中性不带电荷(1)质子、电子、中子在电性和电量上有何关系?(2)原子核电性与电量决定因素?(3)为什么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知识点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视频播放:核外电子分层排布flash动画(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问题1(1)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如何?(2)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离核远近的依据?(3)原子中,离核最近是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离核最远的是最外层,最外层上电子数不超过几个?(如果只有一个电子层呢?)问题2请指出下面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明白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性质,是学习好原子结构的钥匙。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核是否可以再分1 分钟环节四:总结提升【提问】质子和中子还能否再分?【总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深入、永无止境的。
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1.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2.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如图为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B.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6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C.氧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电子决定D.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能力提升3.核污水排入大海会极大危害海洋的生态环境。
核污水中含有氚,氚是指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氢原子,“”表示质子,“”表示中子,“”表示电子,下列示意图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4.根据以下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填字母,下同)。
(2)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3)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思维拓展5.(选做题)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
19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已知α粒子带正电荷,且质量比电子大得多;α粒子散射实验,即为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解释与结论]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正电荷一定集中于原子中心某个很小的区域,且这个区域具有原子绝大部分的质量,这个区域就叫原子核;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电子在这个空间中围绕原子核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 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 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____(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 )
_______
原子(带__电)_____(不带电)
(____)
_______(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数=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